总承包管理费怎么记取:沪剧“四小名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58:10

沪剧“四小名旦”

四十年代初与小筱月珍、丁是娥、汪秀英、顾月珍一起被誉为沪剧“四小名旦”。

小筱月珍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黄素珍,苏州人,一九二0年出生于苏州城内的金家花园,因家境贫困,九岁随父到上海,一九三四年刚满十五岁的她,就经人介绍拜沪剧前辈琴师杨鸿声为师学唱申曲,取名杨玉美,并加入了由前辈名家沈桂英、沈筱英母女组织的申曲班社“桂英社”在大世界学习演出。在学习期间得到了诸多前辈,如:曹掌生、鲍福奎等老师的指导,尤其是素有“电台皇后”之称的申曲名旦沈筱英老师明快流畅的演唱风格为杨玉美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九三六年她加入由筱文滨、筱月珍领衔的“文月社”,由于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得到了申曲名旦筱月珍的青眯,成了筱月珍的儿媳和徒弟,此后即改艺名为“小筱月珍”。她潜心琢磨、认真效仿,学习筱月珍的唱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筱月珍(刚腔)起伏大、吐字清晰、铿锵有力的特点,又具备了沈筱英低沉飘逸的神韵。四十年代初与丁是娥、汪秀英、顾月珍一起被誉为沪剧“四小名旦”。

  一九五0年初和著名演员赵云声、王别声、王中玉、杨素娟等组建了新艺沪剧团,演出《秦香莲》、《祥林嫂》等一大批传统戏和新编剧目。半年后回艺华沪剧团(原文滨剧团)演出。一九五七年,由于顾月珍生病不能演出,小筱月珍根据上级安排支援努力沪剧团,担任副团长,期间主演了《赵一曼》、《欺嫂失妻》等,并作为努力沪剧团的代表参加1959年沪剧界六大剧团大会串,在《雷雨》中与石筱英分AB角扮演鲁侍萍。一九六二年重新回到艺华沪剧团。文革后与王雅琴、王盘声等筹建新艺华沪剧团,建团后担任副团长之职。退休后还积极参加各项演出活动。一九八七年为《沪剧志》筹款积极参加《陆雅臣卖娘子》的演出,一曲赋子板“吃馄饨”令观众至今难以忘怀。

小筱月珍扮相朴实、大方,擅演悲旦,并兼演老旦及村姑;演出过大量沪剧传统的滩簧老戏、改良弹词戏、时装戏和现代戏。曾先后饰演了《绣荷包》中的杨凤宝、《庵堂相会》中的金秀英、《拔兰花》中的李金姐、《小分理》中的恩姐、《陆雅臣》中的罗秀珍和罗太太、《借黄糠》中的小囡、《朱小天》中的朱妻、《连环计》中的秀卿妻、《白兔记》中的李三娘、《冰娘惨史》中的谢冰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白艳冰雪地产子》中的白艳冰、《玉蜻蜓》中的智贞、《秦雪梅》中的秦雪梅、《欺嫂失妻》中的大嫂、《铁汉娇娃》中的朱丽云、《红莲告状》中的红莲、《抢亲奇缘》中的张母、《私生子》中的母亲、《碧落黄泉》中的李玉茹和汪母、《家》中的梅芬、《祥林嫂》中的祥林嫂、《雷雨》中的鲁侍萍、《白毛女》中的喜儿、《赵一曼》中的赵一曼、《金银花开》中的银花、《第二次握手》中的叶玉菡、《风流英豪》中的蔡母等众多的妇女形像,深受观众的好评和爱戴。

 

丁是娥

基本简介

    

  

丁是娥(1923~1988)

中国沪剧演员。原名潘咏华,艺名丁是娥,浙江湖州马腰镇潘家村人。她9岁从师丁婉娥学艺,专工花旦、正旦,兼演老旦。12岁在丁婉娥主办的儿童申曲班里,人称“小小婉娥”。18岁开始演出,先后参加了鸣英、施春轩、文滨、上艺剧团[1]等 4 个沪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致力于沪剧改革,尤其在排演现代戏方面 ,成绩卓著。1950年,与解洪元一起,响应人民政府“改人、改戏、改制”号召,首创民营公助集体所有制上艺沪剧团,任副团长。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赴朝鲜慰问演出。后历任上海沪剧团团长,上海沪剧院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二、三届理事和第四届常务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候补委员,上海市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1988年6月28日病逝于上海。

成就及荣誉

曾先后4次获得表演奖,其中连续两年获上海市戏曲竞赛一等演员奖。1952年,上艺沪剧团与中艺沪剧团合并,参加全国观摩演出,获一等演员奖。1954年获华东戏曲会演一等演员奖。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2年被评为上海市模范共产党员。

个人作品

  演唱艺术精湛,唱腔婉转、绮丽多彩,善于抒发人物内在感情,自成一家。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擅演剧目有《白毛女》(饰喜儿)、《 罗汉钱 》(饰小飞娥)、《 金 黛 莱 》(饰金黛莱)、《鸡毛飞上天》(饰林佩芬)、《蝴蝶夫人》、《雷雨 》、《寄生草》、《芦荡火种》(饰阿庆嫂)、《被唾弃的人》等。

  著有《展开艺术想像的翅膀》。

 

 

汪秀英

  

  

1980.8.26,《爱与恨》饰演母亲

汪秀英 演员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汪派”创始人。

  原名张秀英,浙江慈溪人,生于1922年。十岁时拜前辈演员汪彩荪为师学唱申曲,改名汪秀英,后入婉社儿童申曲班,不久崭露头角。先后与筱文滨、夏福麟、施春轩等同台演出。1936年在丁婉娥成立的“婉社申曲儿童班”学习,在大世界挂牌演出《双珠凤》、《火烧百花台》等剧目。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长期在施家剧团,后自组英华、英施剧团及长江沪剧团,任团长,直至“文革”。

  她能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妇女,尤擅长塑造中、老年妇女形象,是沪剧旦角中戏路较宽的演员之一,也能反串男角和兼唱多种流派,颇具功力,为观众所击节赞赏。她曾经饰过《陆雅臣》中的罗母、《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顾鼎臣》中的陆素珍、《史红梅》中的史红梅、《枯木逢春》中的冬哥娘等许多角色,并曾反串陆雅臣用五种流派演唱“叹五更”,在《花弄影》一剧中,她扮演的方嘉年,是一个生理上女性而行动和外型都是翩翩小生的双重身份的角色,演得相当成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她的表演分寸得当,激情洋溢,深切动人;其唱腔爽朗流畅,清晰明快,尤以演唱[赋子板]著称,紧凑稳妥,具有独特色彩和较强的表现力。三四十年代与丁是娥、顾月珍、小筱月珍并称为沪剧“四小名旦”。1950年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时演出《水上吟》,获演员一等奖。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时演出《妇女代表》,获演员一等奖。 于1997年逝世。

  

顾月珍

人物简介

  顾月珍(1921~1970),生于上海,出生后即被丢弃,为一贫苦的顾姓竹匠抱回抚养,取名金妹。14岁

拜申曲艺人顾泉笙为师,学唱申曲,取艺名顾月珍。由于学戏勤奋,15岁即登台演出。当时的申曲还没有事先编好的剧本和曲调,扮演角色要靠演员自编唱词和曲调。身世凄凉的顾月珍对沪剧中一些命运苦难的人物十分理解和同情,在舞台上演出时感情真实,常常感动了台下观众,她唱的《良彦哭灵》一曲,在沪上不胫而走。

人物生平

  民国27年(1938年),顾月珍加盟文滨剧团,成功地扮演了《姊妹花》中的人物,由此一举成名。直到民国36年,顾月珍先后加盟施家剧团、杨敬文剧团、上海沪剧社,创办过新声剧团,与人合办中艺沪剧团和上艺沪剧团。她主演的《甜姑娘》、《三朵花》、《双花恨》等剧目,在当年出现连满数十场的盛况。在《西太后》一剧中饰珍妃,在乐师的帮助下,为珍妃的《冷宫怨》一曲创造了悠扬婉转的反阴阳曲调,于是《冷宫怨》成为一时名曲,反阴阳曲调广泛流传,成为沪剧富有艺术魅力的曲调之一。民国36年,26岁的顾月珍因重病辍演,暂时离开舞台。顾月珍的原丈夫是解洪元,育有解波、解星一女一儿,之后丁是娥介入,1950年与解洪元离婚,1953年解洪元与丁是娥结婚,之后解洪元与丁是娥表嫂暗中私情育有一女解惠芳。

  建国后,顾月珍积极组织努力沪剧团,率先上演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后又陆续演出《好媳妇王秀鸾》、《田菊花》、《翠岗红旗》等。1953年在华东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赵一曼》,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被选为上海市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至1962年间,在顾月珍带领下,曾将老舍的《全家福》改编为《破镜重圆》上演。还自编自演了表现工人生活的《永不褪色的红旗》,努力保持沪剧表现现代生活的优良传统。顾月珍善于饰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突破了沪剧重唱轻做的传统。唱腔清新淳厚,在沪剧流派中自成一家。

遭迫害及平反

  顾月珍曾任上海努力沪剧团团长、上海剧协理事、上海市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等。"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折磨,于1970年1月20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9月23日,中共上海长宁区委为顾月珍召开追悼大会,为她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