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号:石油禁运背后的大国博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18:36

石油禁运背后的大国博弈

 

  美国高盛公司1月9日表示,未来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正在大力推动对伊朗石油禁运的外交努力。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1月10日开始先后对中日两国进行访问,外界相信,争取这两个国家对伊朗实行石油禁运的支持,是盖特纳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中国反对对伊朗实行石油禁运

  单就伊朗石油禁运问题而言,盖特纳的东亚之行成果并不明显。盖特纳刚刚离开北京,美国国务院就马上宣布对中国珠海振戎公司在内的三家与伊朗存在石油贸易的公司实施制裁,这从侧面印证了外界的一种猜测,即盖特纳在北京期间,并未获得中国领导人对于石油禁运问题的支持。

  不过,在盖特纳访问期间,中国官方的反应还是颇为含蓄的,官方媒体的报道采取了回避而不是直接拒绝的方式,来回应外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猜测。

  作为伊核相关问题的主管官员,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陈晓东在10日下午与网友交流时,明确表达了中国“双反”的立场,即反对“对伊朗使用武力”,同时“反对一些国家单方面对伊朗实施经济和能源制裁”。

  而在美国国务院宣布对中国珠海振戎公司实施制裁后,中国外交部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回应,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至此可见,中国对于美国牵头推动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基本上可被视作明确的表达了反对的态度。

  至于盖特纳访问的另外一站——日本的反应,则更多了一些戏剧性。尽管日本财相安住淳在会见盖特纳之后的记者会上承诺,日本将逐步减少从伊朗的石油进口,不过这一说法随后遭到了首相野田佳彦的质疑,他在记者会上表示,安住淳言论不代表政府立场。    很显然,财相出身的野田佳彦,对于参与对伊朗石油禁运后日本经济可能遭受到的负面影响,有着自己的看法和顾虑。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欧盟和日本位列伊朗石油出口国的前三位,这三方目前合计每天从伊朗进口约130万桶原油,约占伊朗石油出口量的一半。在中国(还有印度)明确反对,日本(还有韩国)态度模糊的情况下,外界高度关注23日即将召开的欧盟外长会议。

  结果,欧盟外长会议1月23日作出决议,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转运原油和成品油,以及为伊朗的石油贸易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决议还禁止欧盟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化工产品,禁止欧盟成员国向伊朗出口石油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禁止欧盟企业继续向伊朗石化产业投资或与伊朗相关企业合资经营新项目。

  但是,为保护成员国及相关企业的既得利益,决议又规定那些“已签署的合同”可被执行至今年7月1日。欧盟将于今年5月1日开始审查对伊朗石油制裁相关措施的实施情况。

  可见,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阴影下,欧盟必须认真评估禁运伊朗石油后对自身严峻经济形势造成的影响。

美国为何推动对伊石油禁运?

  美国是否能够如愿组成禁运伊朗石油的国际联盟,尽管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美国在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坚持推动对伊朗的石油制裁,有着丰富的外交意涵。

  本质上说,美国推动伊朗的石油制裁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事情。由于长期与伊朗关系紧张,美国在伊朗并无多大的直接石油利益。对伊朗进行石油制裁,尽管可能短期之内推高国际油价,但并不会对美国的原油进口造成直接威胁。

  但石油收入对于伊朗现政权的意义,却不言而喻。有分析指出,一旦对伊朗的石油禁运成功实施,伊朗政府收入将会锐减三成甚至五成。这一效果对于伊朗现政权的威慑是现实而巨大的。

  推动对伊朗的石油制裁还符合美国倡导的“聪明外交”理念。尽管外界有关美国可能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猜测甚嚣尘上,不过美国推动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的外交努力,也可以被视作是美国暂时不愿进行昂贵军事冒险的替代选项。

石油禁运给中国带来双重风险

  作为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中国到底是否会从针对伊朗的石油禁运的制裁中获益,成为了外界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之一。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仅不会遭受损失,还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美国高盛公司分析师指出,中国将会完全吸纳欧洲让出的伊朗石油进口份额,此外伊朗如果在国际上进一步陷入孤立,还将让中国获得更加优越的石油贸易议价能力。

  很显然,这样的观点经不起仔细检验,中国官方明确反对对伊朗实施石油制裁的表态,从侧面印证了这点。

  对于中国而言,针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并不是仅仅关系到中国目前每天大约从伊朗进口的数十万桶原油(最高峰时接近每天60万桶)。中国在针对伊朗的石油禁运问题上,至少面临两重更大的风险。首先,中国长期以来苦心经营的与伊朗现政权的石油利益关系,可能在政权突然发生更迭的情况下,遭到巨大甚至是彻底的破坏。与每天数十万桶原油相比,中国在伊朗的现有能源投资以及规划中的能源投资利益,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另外一层风险更为现实。今年中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国际上不乏预测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的声音。如果国际油价因为制裁伊朗大幅飙升,对中国经济短期内造成的干扰和心理影响,是难以预估的。想想过往中国司机们在发生所谓“油荒”时彻夜排队等待加油的场景吧。

  《华尔街日报》本月10日报道,中国本月每天进口的伊朗原油减少了大约28.5万桶,相当于以往中国每天从伊朗进口的原油总量的一半。报道还称,中国官员暗示,这一削减伊朗原油进口量的举动将持续到2月乃至2月之后。

  中国是否已经着手开始减少从伊朗石油进口,以对冲国际社会禁运伊朗石油之后的风险,这还有待持续观察。中国的举动也许只是一种所谓“压力测试”的做法,试试看中国是否承受得住大量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带来的冲击。北京的多数分析家都倾向认为,中国不太可能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的确也应该有所准备。正如美国推动针对伊朗石油制裁是“一本万利”,中国采取措施分散从伊朗大量进口石油的风险,也百利而无一害。这将迫使中国分散石油投资,加快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也有助提高中国对伊朗的油价议价能力。

  媒体普遍注意到,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新年首次出访目的地,选择在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三国,这三国都是中东重要和有影响力油气生产国。沙特早前还表示,将提高产量,争取填补西方对伊朗实施制裁后国际原油贸易出现的缺口。

  另外,媒体也报道,应非洲联盟和埃塞俄比亚政府邀请,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将于1月27日至29日赴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出席非盟第十八届首脑会议开幕式,出席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落成典礼,并对埃塞俄比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此前,中国已经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有资料显示,非洲目前生产的原油有7成输往中国。很显然,中国在非洲长期经营,并非没有回报,在应对伊朗石油禁运问题上,这也是一张可用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