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田爱 羽田あい:免费全国各地高中2009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32:40
全国各地高中2009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1)
2009年2月21日
一、(一) (6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的结合。
一般而言,文化艺术是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目标的重要因素,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强调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促进人类全面和谐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表明,竞技运动精神价值的加强有赖于人类的文化艺术。多年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而精神文化却相对贫乏,由此使竞技运动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出现了嫉妒、虚荣和不信任的风气,使竞技运动沦为低层次的娱乐消遣。要减少竞技运动中这些不协调的现象,回到促进身心均衡发展的轨道,就必须提高它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之成为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而这种活动,正是使人们得到美好的艺术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的重要保证。
当今的奥林匹克运动已逐渐将人类社会中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真善美集中起来,具有了跨时代、跨地域的审美价值。奥林匹克运动这种超越现实和理想化的特点,又显示着人类对美好事物和理想境界的追求,预示着未来的现实。这不仅大大增强了它的吸引力,而且直接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发挥作用,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今世界广为普及的重要原因所在。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种人类文化的结晶,就是因为它包含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内容。这些文化艺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互相补充,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多姿多彩的整体景观,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启迪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感,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
5.竞技运动中出现种种不协调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超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B.长期以来社会上滋长了嫉妒、虚荣和不信任的风气。
C.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化相对贫乏。
D.竞技运动逐渐沦为低层次的娱乐消遣。
6.对普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坚持体育与文化艺术的结合。
B.促进人类全面和谐的发展。
C.改变竞技运动中不协调的现象。
D.直接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发挥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共6分,每小题3分)
伏羲文化略论
贾书君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文化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还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其次表现在民族因缘的凝聚上。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而各个部族间相互通婚混血,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太昊伏羲氏还赋予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太昊伏羲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中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确认伏羲的始祖地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学术界应加大力度,深化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贡献。
(摘自2008年1月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伏羲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羲文化在开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和奠定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 伏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
C. 伏羲文化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
D.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所以,也能让外国友人更认可中国文化。
2.下列对伏羲文化的研究成果和作用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伏羲文化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通过有记载的典籍看,最早可推溯到西汉时期的《史记》。
B. 据历代典籍记载,伏羲还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
C.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而“龙”这一民族总徽号也是伏羲氏赋予我们的。
D.学术界加大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力度,对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易善锋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关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 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 (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 ‘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集作“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13.本文不取“黄河远土:”而用“黄沙直上”,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王之涣的《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C.《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D.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
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卜”,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C.持“黄河远上”观的人没有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也不能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主要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15.在第3节中,作者是怎样论述“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一观点的?(3分)
16.本文第4节和第5节都谈到了与“黄沙直上”有关的地理天象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新人文主义,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强调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人文”概念。“人文”之“人”,应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现实的人”;“文”,应是“现实的人”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狭隘的人文主义,则将“人文”仅仅局限在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范围内,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则是对“人文”的另一种扭曲)。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狭隘的人文主义,把科学及其价值归结为“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因此将其置于人文主义的对立面予以批判,于是进一步加剧了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事实上,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不能将其归结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事实证明,它对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里已经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在新的人文观念的视野中,科学不仅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前者的重大作用显而易见。后者的作用也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它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从而给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注入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意义。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文主义者在科学之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上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诸如文学艺术等所谓“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环境的价值,而科学的精神实质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剖析实质,他们恰恰是在用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科学,自然会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了;他们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只将其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显然。狭隘人文主义的种种观点,障蔽了审视现代“科学文化”的视野。
一旦超越上述狭隘视野,我们便会清楚地发现“科学文化”与所谓“人文文化”一样,对于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一步领悟科学文化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和狭隘人文主义所否认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等。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在不断追求美和发现美,而科学在不断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光彩熠熠的美的轨迹,它们都抚慰着、震撼着、净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可以这样结论:科学同艺术一样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显然,树立新人文主义观念,不仅有助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和共同发展,而且有助于二者更充分地实现各自的价值。
12.对“新人文主义”在科学观念上的本质特点进行解释,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B.强调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
C.肯定并强调科学的诸多价值具有人文意义。
D.重视科学价值,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13.以下各项中,属于狭隘人文主义观点的两项是 (6分)
A.将科学及其价值等同于“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否认科学价值中的人文性。
B.只有文学艺术才是“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生活的价值。
C.离开“现实的人”简单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扭曲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D.将人的精神生活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E.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14.此文议论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如何进行分析说理的?(5分)
15.结合文段内容,给该篇文章拟写一条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也说“许霆案”的宣判
——与苟峥嵘先生商榷 (有删改)
作者:金亭
①有幸拜读了苟峥嵘先生《许霆案重审判决书的法律瑕疵》一文,对该文观点不敢苟同,特呈浅见,与苟先生商榷。
②苟先生的观点大致如此:“判决书的关键环节存在明显漏洞”,“最终被判处5年,那就说明本应判处5年”,“本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甚至死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适用法律不当之嫌。“在核准的程序上存在问题”,“应是先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然后再宣判”,有程序不合法之嫌。而且判决生效用词也有些不当。
③苟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许霆案”重审判决书的最后几句话:“被告人许霆盗窃罪名成立,且盗窃金融机构数额巨大,本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甚至死刑,但考虑到此案的特殊情况,对其减轻处罚,判处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万元,此案将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
④笔者无缘得见判决书,记忆中好像有篇报道也曾引用过这段话,但该报道称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甘正培,在宣判时说的最后几句话,而报道中似乎也提及判决的最后几句话,好像是“鉴于……根据我国《刑法》第××条、第××杀及第六十三条之规定,作出上述判决”之类的,可惜笔者未作摘录。退一步说,即便判决书的最后几句话真如苟文所说,我们如只看最后几句话就妄下结论,未免也有断章取义之嫌,何况仅就判决书这一法律文书而言,以盗窃金融机构定罪,以从轻情节量刑,肯定是没有差错的,最多只是法律文书不够严谨而已。
⑤至于苟先生在文中提到“许霆案”的重审程序不合法一说,笔者以为是很幼稚的观点。首先是苟文对适用程序叙述自相矛盾,摘录原文相关句子如下:“其次,在核准的程序上存在问题。此案的正常程序应是,先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然后再宣判。事实上也是如此,此案早已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宣判本就是一种形式。”先是称核准程序不合法,后遂又认可“事实上也是如此”,岂不是自相矛盾?其次,苟先生似乎述说的是广州中院在未经最高院核准之前就宣判之程序是不合法的,这就更站不住脚了。所谓宣判,就是宣告判决,这个判决就是广州中院的判决,最高院能否核准都不影响宣判,对此,《刑诉法》162条、163条都作了明确规定,这种常识就不多说。
⑥苟先生的最后一个观点,则是针对“此案将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这句话而议的,认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重审判决,即便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被告许霆也是可以上诉的,只有过了上诉期不上诉,判决才生效,而并非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就生效。”文中还称:“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才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并非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判决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其实苟先生引用法律条文犯了常识性错误,《刑诉法》才有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刑法》则不会有。又,既然《刑诉法》规定“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才是终审的判决、裁定”,那么怎么又有“并非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判决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之说呢?如果最高院的裁定就是终审裁定,那么“此案将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就并无不对了。
⑦正如苟先生所说的那样,重审作为“如此万众瞩目的案件”的“许霆案”,即便是广州中院的主审法官业务最差,或是广州中院的审判委员会业务最差,也不至于出现如此的常识性错误吧,何况还有全国各地如同苟先生之类的司法界的专家、学者盯着本案呢?
17、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苟先生认为广州中院在未经最高院核准之前就宣判之程序是不合法的。作者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即使最高法院不核准,广州中院也可以宣判。
B作者认为法院量刑不要过重,以从轻情节量刑,肯定都是没有差错的,最多只是法律文书不够严谨而已。
C苟先生认为判决书上的“此案将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用词不妥,因为在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过了上诉期不上诉,判决才生效。
D苟先生认为广州中院的主审法官和广州中院的审判委员会业务水平不高,作者也同意这种看法。
E苟先生认为“本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甚至死刑,但考虑到此案的特殊情况,对其减轻处罚,判处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万元”这种判决是错误的,因为他认为“无期徒刑”、“死刑”与“5年有期徒刑”之间相差太远。
F本文作者认为此案早已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州中院的宣判本就是一种形式。
18、作者引用记忆中某篇报道相关内容(即第4段画线部分)想说明的是 (3分)
A苟先生用做论据的判决词可能引用有误。
B 自己最近读过的一篇报道,观点也与苟先生不同。
C 判决生效用词也有些不当。
D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也不同意苟文的说法。
19、苟文认为许霆案重审判决书不妥共有哪几方面?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 个字。(3分)
20、本文作者为什么认为苟文的观点站不住脚?请综合全文分点概括。(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涌流和学习
[美]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
文化的起源可以很容易地用必要性来解释。技术、科学,甚至艺术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防卫性措施,用以改善自己存活、或是增加舒适的机会。鲨鱼发展了更尖利的牙齿,羚羊发展了跑得更快的腿,我们则制造了武器和汽车。有些鸟用鲜艳的羽毛或精致的鸟巢来进行竞争,吸引异性;我们则通过时髦的衣服、昂贵的房子和优雅的举止来展示我们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需要是发明之母。
文化的这种基本原因仍然起作用。我们要学习,要成为专家,要革新,要开辟新道路,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样做能使我们获得物质上的优势。我们再也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主要依据体力或简单的技巧来进行竞争。跑得快、会杀死狼、打死一头雄鹿的能力已经非常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在文化的领域里表现出色,在这些领域中,相关的技巧是由复杂的专业规定的。在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中获得成功——获得诺贝尔奖或写出一本畅销书——会带来财富、尊敬、钦佩和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创造性的文化的其他原因,至少对于某些人在某些时期来说,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比古代基于竞争和获得物质财富优势的原因更为重要。在某个专业内的工作可以因其自身而使人具有成就感。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找到一种细胞活动的秘密,用更少的钱造出更好的微型集成电路块的方法,这些活动本身就使人着迷,哪怕没人知道你的活动,哪怕没有因此而得到奖励。许多成功的创造发明者都滔滔不绝地讲到这种内在的奖励。如果他们感觉不到这种快乐,外部奖励决不足以鼓动他们把自己的努力扩展到前人未探索过的领域。
如果说,学科中的专家通常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学生或年轻的操作者却一般不会具有这种情绪。尤其在科学领域,初学者只看到这种工作的艰苦之处。老师很少花时间去试图揭示搞数学或科学的乐趣和美;学生们只知道这些学科受到严格的决定论统治而不是专家们体验的自由和冒险。毫不奇怪,很难鼓动年轻人去掌握文化中那些看起来冷冰冰,令人敬而远之的部分。结果,这些领域的知识可能会受到消蚀,而创造性则越来越罕见。
因此,强化创造性的一种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涌流的体验带进各种专业。建造文化——做一个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工作者——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事。然而,发现的喜悦却常常没法传到年轻人身上,于是他们就转向了消极的娱乐。但消费的文化根本不能与创造的文化相比。如果我们能把所有成功的创造发明者感受到兴奋体验传给下一代,创造性无疑就会繁荣兴旺。
(节选自《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人类制造武器和汽车的原因与鲨鱼发展更尖利的牙齿的目的是一致的。
B.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具有跑得快、会杀死狼等能力了。
C.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这样的活动能使人着迷,却不能使人得到奖励。
D.在科学领域,初学者一般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美。
E.我们把创造发明的喜悦兴奋体验传给下一代,创造性就会繁荣兴旺。
13.下面对“涌流的体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化领域的出色表现。
B.一种自发的内在的奖励。
C.因工作而获得的成就感。
D.消极娱乐带来的兴奋。
14.人类创造文化的原因包括哪三个方面?(6分)
15.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强化年轻人的创造性?(3分)
七、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笔 墨 祭 余秋雨
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下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融化的结果。已经汇聚、融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的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枚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域”作答(12题多选、错选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书法艺术体现了美,但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不一定能反映出书法家的品性。
B.傅青主认为,赵孟頫的书法虽有甜媚之弊,却嶙嶙峋峋地有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
C.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无法找出师承的痕迹,过于纯净,那么这幅墨迹显然是赝品。
D.中国文化,既想努力摆脱前人的规范,展现个性,又不能不模仿前人,接受遗产。
E.本文作者认为,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文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13.文中提到的不能“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两位书法家是( )(3分)
A.赵孟頫 王羲之    B.王羲之 苏东坡
C.王羲之 卫夫人    D.赵孟頫 苏东坡
14.请根据文本信息,概括赵孟頫和王羲之这两位书法大家在书法艺术上的异同。(4分)
15.第⑤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可敬可叹”的?请简要说明。(4分)
八、必考阅读。本大题有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刘翔一句话给了全社会一耳光 佚名
“我已决定不再当众唱歌,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是一名运动员,不想做一名歌手”――在笔者看来,刘翔这句话的完美可以和他在雅典奥运会上震撼世界的表现媲美。
刘翔是在拒绝央视春节晚会“卖唱”要求时说这番话的。
据报道,按原定计划,刘翔将出现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但由于组织者一直要求他届时唱首歌,刘翔准备推掉这个约会。他和教练都表示,作为嘉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露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一定要唱歌,那么他们将放弃这次机会,至于演小品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刘翔只想以一名运动员的身份让大家记住他。
好一个“我是一名运动员”,这句洋溢着一种严谨职业精神和高贵气质的话狠狠地抽了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给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名利面前的职业软骨病”和“自我角色认知混乱”以公然的蔑视和沉重的鞭挞。
我是一名运动员――无论过去做过什么,但这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脱去浮躁、洗尽铅华后的刘翔对自己已经有了清醒的角色定位,有了自豪的职业认同和与之对应的职业精神,有了不可逾越的职业原则:在其位,谋其政,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某项事业的从事者,尽可能做自己职业份内的事和与职业精神相吻合的事,并把自己的人格融进职业生命,对“我是一名×××”存敬畏之心――当一种“行为要求”越过这个边界时,无论能给自己带来多么绚丽的名,带来多么丰厚的利,都毫不口软地断然拒绝。
这种清醒的角色认知和严谨的职业原则是当下我们社会最可贵最缺少的品质,很多职业里的人缺少“我是一名运动员”式的反躬和自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一种非常轻浮的态度,名利的诱惑之下很容易犯“职业软骨病”,放弃职业尊严,不顾职业荣耀,扔掉职业精神。
一些官员心中有“我是一名公务员”的认识吗?公务员的职业要求从事者得有公共精神,得“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可我们看到不少官员利用权力经商,利用权力为子女谋福利,把公共权力当成私人的摇钱树,用官员身份捞各种好处。
一些学者心中有“我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根弦吗?作为经济学家充当权贵资本的门客,满口胡说;作为学者为评职称抄袭剽窃,不要颜面;作为教员醉心于奔小康而扔下学生,唯利是图――昔日知识分子的职业荣誉差不多被一些人败光了。
一些商人敢正视“我是一名商人”的自我拷问吗?假酒、假药、假奶粉,夸大其辞的效果宣传,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陷阱重重的促销手段,无数的商业骗局――诚信的职业品质失却后,商人越来越不被社会尊敬。
还有演艺明星不坚守“我是一名演员”,偏要跑到高校去当教授当院长;医生不敬畏“我是一名医生”,收红包开高价药无所不用其极;运动员不在乎“我是一名运动员”,整日厮混于演艺界和娱乐圈――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这种职业错位和角色失范,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严谨的职业原则,更多的是这种轻浮的、自暴自弃的自我定位:不就是一个当官的嘛,不就是一个医生嘛,不就是一个商人嘛,不就是一个教授嘛――这种“软约束”基础上,社会分工的混乱应运而生:当官的不像当官的,经商的不像经商的,教书的不像教书的。
从这个角度看,刘翔“我是一个运动员”的严正告白给了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别不把自己当自己。——节选自《文汇报》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刘翔拒绝在春晚上唱歌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精神,严守职业角色。
B、拒绝唱歌表明了刘翔已经脱去浮躁、洗尽铅华,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的角色定位。
C、刘翔拒绝唱歌的这个举动,作者认为完全可以和他在雅典奥运会上的表现一样让人震惊。
D、职业虽然有一定的原则:在其位,谋其政,有所为,有所不为。但职业是人从事的,应该权衡变通才是最理想的。
1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应该在全社会公开而大张旗鼓地宣扬“我是一名×××”的职业风范,让职业精神得到充分地弘扬。
B、社会上经常有一些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他们动不动就跳槽换工作,这是很不应该的。
C、做一个工作,干一种职业就应该干到底,中途改变都是不正确的,更难有成效。
D、公务员、演员、商人、教师、医生等等都有跨越自己职业的现象,只有运动员才基本杜绝了跨越自己职业的现象。
14、结合原文,说明“给了全社会一耳光”的含义。(5分)
15、结合原文,谈谈应如何整治“职业软骨病”现象。(5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大陆翻译危局
“我真搞不懂,某某的作品那么差,怎么会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近两年来,在大大小小的文学论坛上常见的疑问。而在相关的回复中,总会有人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哪里是作家写得不好?是我们翻译的质量太差了!”
大陆每年出版的外国文学译著数量维持在千种以上。但是,“文学翻译大国”的光环,却遮不住译文粗劣、译者浮躁、批评缺位等问题。
香港著名翻译家黄邦杰先生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翻译队伍的后继者似有不足之势。真是一语中的。曾经诞生傅雷、草婴、王道乾等优秀译者的中国,如今几乎没有几个叫得响的翻译家。
内地出版社的急功近利也是造成翻译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拿名著来说,许多国内的出版社喜欢炒作概念,追求短期效益。比如,在某个文豪诞生或逝世周年的时候,一窝蜂地出版此作家作品。这些重译本装帧精美,印刷质量上乘,但翻译质量与旧译本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有些最新的翻译作品,甚至差到让人不忍卒读的地步——“硬译”过来的文字,不但谈不上优美和流畅,甚至连读懂都很困难。
与翻译质量的每况愈下相联系的是目前译者的尴尬境况。
20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职业的薪酬都翻了20倍,但翻译的薪酬只翻了1倍。1980年代初期,译书的稿费基本在千字30元人民币左右,而现在,平均翻译费也不过千字60元人民币。
著名的俄语翻译家草婴告诉记者,他的平均工作量是一天翻译1000字。“像我这样的译者,在这个时代是活不下去的。” 草婴说。对于现在的译者动辄两三个月翻译一本十几万字小说的速度,草婴并没有提出批评,反而说:“我能理解,靠翻译养家糊口很困难,只能依靠量了。”
问题在于,翻译还是一个对人的素质有极高要求的工种。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学生,甚至一个有海外生活经验的留学生,可以做大型会议的同传,却未必能胜任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要求一个人既精通外语,又有良好的中文功底,还要对外国的人文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曾翻译《杜拉斯文集》等名著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均认为,翻译最重要的就是忠实于原著,而这种忠实在吃透原著精神内涵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除了扎实的双语功底和深厚的学养之外,翻译还要求译者有“灵气”。翻译是一种艺术、一种创作,而艺术创作总是需要灵性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一个优秀翻译家的必备素质。
一方面是低廉的薪酬,另一方面是超高的要求,无怪乎如今优秀的译者寥若晨星。
那么,出版社为什么只给翻译者那么低的稿酬?
出版“新名著主义丛书”的万语文化公司总经理金浩先生说:现在出版一本译著,假定售价是20元人民币,印数是1万册,那么版权、翻译和印费的成本将占到总收入的40%。在这种情况下,一本译著的毛利相当有限,只有销量在七八千册以上才有可能赢利。他们公司出这套“新名著主义丛书”,总共亏了200多万元人民币。
这样,国内的出版社自然不会给译者更多的稿费,更不会像西方出版社那样,给予译者一定的版税。出版社将原因归咎于现在的人们不爱读书,尤其不爱阅读深刻的文学作品上。这话也许没错。但问题在于,如此一来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读者的热情不高,出版社在策划图书时不敢冒险,开出的翻译稿酬无法吸引到高质量的译者,翻译出的作品质量低下,读者就越来越不爱读翻译作品了。
这样的循环进行到一个程度,造成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情况。一些爱书人感叹于现在翻译质量的下降,而众多不知情的读者直接把矛头对准了那些作品的原作者。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现在国外已经没什么好作家了,海外的东西,不值一读,不必阅读。
这是真正的危险,是国内文化界必须正视的翻译危局。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6分)
A、有人认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那么差,是因为我们的翻译质量太差了;而出版社则认为大家不爱阅读深刻的文学作品是翻译作品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
B、大陆每年出版的外国文学译著存在着译文粗劣、译者浮躁、批评缺位等问题。
C、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大陆的翻译队伍有不足之势,如今缺少叫得响的翻译家。
D、许多国内的内地出版社喜欢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出版一些装帧精美,印刷质量上乘,但翻译质量低劣的译本。
E、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不仅需要扎实的双语功底,而且需要有深厚的学养之气,灵性也是其必备的素质。
13、下列各项中,属于“优秀译者寥若晨星”的原因有:(4分)
A、20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职业的薪酬都翻了20倍,但翻译的薪酬只翻了1倍。
B、出版社急功近利,喜欢炒作概念,追求短期效益。
C、翻译对人的素质有极高要求。
D、现在的人们不爱读书,尤其不爱阅读深刻的文学作品。
14、文末说,“这是真正的危险,是国内文化界必须正视的翻译危局。”“这”具体指什么?这样的现状是怎样形成的? (5分)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
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据昨天本报报道)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于其实质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宏扬与提升,完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燃。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现实问题。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自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名队员不幸遇难事件,更是把这种争议推向了白热化。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考。今年从北坡攀登了珠峰的安德鲁?萨特兰医生说,非官方数字显示,2006年已经有15人攀登珠峰死亡。《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是十分之一。至今已经有近200人葬身珠峰。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说:“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毕竟,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像这种不容有失的登顶,相信参加协助登顶的人数自然也不在少数,而为了新闻报道和电视直播的需要,各路记者和各行人员,以及大量的物资到时候都将齐聚珠峰,而在这过程中,势必将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势必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轰轰烈烈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结束后会留下什么呢?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相信每个人都对此不无担忧。
2007年1月4日《羊城晚报》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奥运圣火能在世界之巅点燃,激发人们对和平.友谊等奥运精神憧憬与热爱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B.对奥运圣火登珠峰一样,作者虽然肯定其创意,但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意见,态度诚恳,观点明确。
C.作者以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为例,说明人的生命远比攀登珠峰重要,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D.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及巨大风险,自奥运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便一直广受关注,受到人们的持续追问。
E.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其中夹以大量事实数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F.文章结尾采用了设问辞格,表现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的担忧,其中答句以问句呈现,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13.就奥运圣火一事,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是:(3分)
A.奥运圣火登珠峰计划于今年启动,火炬手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攀登珠峰测试。
B.奥运圣火登珠峰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的弘扬与提升,必将写进奥运会的历史。
C.奥运圣火登珠峰危险重重,自人类首次登顶50多年来,已有200多人不幸遇难。
D.奥运圣火登珠峰很可能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4.联系全文,理解文章结尾“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的含义。(4分)
答:
15.作者反对圣火登珠峰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条概括,并加以说明。(5分)
答:
十一、本大题4个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唐宋古文运动
①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②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尝试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③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的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吏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④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2.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多选、错选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的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
E.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不学习先秦两汉而只取法韩愈,从而进一步奠定了韩愈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
13.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是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明清两代的古文家则是发扬了宋代古文开创的新散文传统而取得一定成就的。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
14.文章第③段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批判对象是什么?(1分)有什么作用?(3分)
15.唐宋古文运动的实践对文学创新活动有怎样的启示意义?(4 分)
十二、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表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自2008、3、6《新华日报》)
17.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3分) ( )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1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人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19.本文第二段说:“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6分)
答:
20.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E.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13.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小园林使大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构图,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1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力地证明了本段首句“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分)
15.请根据文意,说说中国园林在哪些方面参照了“画理”,使之充满“画意”。(4分)
【答案及解析】
一、5.(3分)C 6.(3分) B
7.答案:①希望 ②忧,顾,体恤 ③只,仅,只是
8.答案:D(来,表目的。A项表原因,表凭借;B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定语后置句,“的”;C项表转折“却”,表承接“那么”)
9.答案:变法使天下怨谤,变法招致士大夫怨谤的原因,自己要坚持变法的决心。(意思对即可)
10.(1)答案见翻译
评分要点:
①“北”“旬有五日”各占1分,句子通顺1分。
② “惝然”“亡” 各占1分,句子通顺1分。
(2)答案:蝇头小(微)利。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不必为蝇头小利争战,应珍惜生命。
评分要点:写对成语得2分;启发占2分,如有其他合理的见解也可以。
二、1.解析:“让外国友人更认可中国文化”在文中无依据。答案:D
2.解析:A.《周易》《礼记》对伏羲文化都有记载,这两部书都是先秦的作品。B.“伏羲还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是根据传说而来,而不是“典籍记载”。D.文章最后说“学术界应加大力度,深化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贡献”,这是作者的期望而并非已成的事实。答案:C
三、乙 (12分,每小题3分)(一)13.(3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解题区间分别在第3、5、6和第7节,B句的用意在于通过比较,揭示出《凉州词》的艺术手法,进而引出本词的内容特征,它属于“引例句”,而非“依据”(论据)句。
14.(3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在文本中找准与选项相对应的具体语句,然后排除选项的干扰信息,选出正确选项。B项的对应语句在第2节,本项的错误在于“‘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是沈祖棻的结论,而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结果则是作者的猜测。
15.(3分) [答案]本节围绕这一观点,以事实为据,从作品的内容特征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两个层面加以论述。①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而较富于美感的意境与当时有劝人思归悲凉之意的《凉州词》的演唱氛围不协调。②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王之涣,完全能写出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的“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诗句。
[解析]本题从围绕中心展开论证的角度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是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解答时应在整体把握全文的论证脉络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这一重要句子的含义,然后对本节的主要内容进行筛选并加以概括。
16.(3分) [答案]不重复。第4节是援引史书记载的天气现象的史实,由此推论出“黄沙直上”说的可能性。第5节则是引用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的“名言”论断,由此证实了“黄沙直上”说的合理性。两节虽都谈到当地地理天象问题,只是论证角度不同,各有侧重。(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从论证角度的层面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进而帮助准确理解全文内容。
四、12.【内容分析】 (3分)
C、是说““科学具有人文性”,这是科学观念上本质的特点。(A是说“对科学与艺术共性的认识”;B是说“理解和把握人文性概念的视点”;D是说“发现科学人文性的思想基础”。A、B、D三项不是谈本质特点,错误。)
13.【观点把握】 (6分)
A、D。 (B是对原文的曲解。请注意原文第三节“诸如……等”的字样;C不是“简单地谈论”,而是“抽象地谈论”;E不是狭隘人文主义的观点。)(每对一项3分,对两项6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14.【内容归纳,思路分析】 (5分)
议论的侧重点是“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价值”。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说理,通过“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进行对比;用引证法进行分析说理,引用了马克思的话作论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说理。
15.【分析归纳】 (4分)
拟写的标题可以是“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的视野”、“新旧人文主义的区别”等等(标题要简洁、得体,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没有语病)。理由:文章主要论述新人文主义的视野中的科学价值。 (标题占2分,说明理由占2分)。
五、17 答:A C 6分(A正确,从第5段“这个判决就是广州中院的判决,最高院能否核准都不影响宣判”可知。C正确,从第6段可知。B 以偏概全。D错。苟先生和作者都没有这么说。第7段,作者用的是假设语气。E错。苟先生认为判决有问题,是认为“本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甚至死刑”的“本应”说法错误。认为“最终被判处5年,那就说明本应判处5年”。F张冠李戴,这是苟文的观点。见第5段引号内文字。)
18、答案A (3分)
19 答: [1]有适用法律不当之嫌。[2]有程序不合法之嫌。[3]判决生效用词不当。(3分,每点1分)
20答: [1]苟先生引用的判决书与作者读过的一篇报道所引用的判决书内容好像不同。(第四段)
[2]只看最后几句话就妄下结论,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第四段)
[3]以盗窃金融机构定罪,以从轻情节量刑,并没有错。(第四段)
[4]苟文对适用程序叙述自相矛盾。(第五段)
[5]最高院能否核准都不影响广州中院的宣判。(第五段)
[6]《刑诉法》有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刑法》没有。(第六段)
[7]苟文关于什么才是“终审的判决、裁定”的说法前后自相矛盾。(第六段)
[8]广州中院主审法官、审判委员会不至于犯常识性错误。(第七段)
[9]有全国各地的司法界的专家、学者盯着本案。(第七段)
(6分 每答对1点得1分。答对6点即可。)
六、12.(4分)
B、C(B“我们再也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主要依据体力或简单的技巧来进行竞争。跑得快、会杀死狼、打死一头雄鹿的能力已经非常不重要。”“跑得快”“杀死狼”等能力不是需要,只是不如祖先时代那样重要了。 C“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找到一种细胞活动的秘密,用更少的钱造出更好的微型集成电路块的方法,这些活动本身就使人着迷,哪怕没人知道你的活动,哪怕没有因此而得到奖励。”文本中只是作了一个假设,而不是强调“不能”得到奖励。)
(选对一项得2分;答案为多于两项,得0分。)
13.(3分)C
14.(6分)
第一,人类用以改善自己的存活或是增加舒适机会的需要。第二,带来财富、尊敬、钦佩和权力等物质上的优势。第三,在工作中因自身而具有成就感。
(答对一点给2分)
15.(3分)
作者认为强化创造性的方法就是让年轻人感到建造文化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要把成功的创造发明者所感受到的他造的兴奋体验传给他们,让他们在工作中,在创造中体验到乐趣和美。
七、12.AD(A.可见原文第一段。D.可见原文最后一段。B.“嶙嶙峋峋地有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并非傅青主的看法。C.这只是原文对赵孟頫书法的看法,并非指所有的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墨迹就“了无痕迹”。E.原文最后一段说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并非是“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13.D(A.赵孟頫在“甜媚之中却有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这剩下一种字形”。D.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可见,此二人的事例与“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观点相悖。)
14.同:都是师法前代,融汇百家而成卓然独立的大家。(2分)
异:赵孟頫虽已成为大家,但他的作品却明显地流下前人的痕迹(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而王羲之却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2分)
15. 可敬是因为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可以继承;可叹是因为文化个性在传统的统摄下层层损减,越来越趋向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或文化个性受传统的束缚而无法发展)意思对即可。(各2分)
八、必考阅读。(16分)[《最新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6—8题,来自互联网]
12、(3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D(“但职业是人从事的,应该权衡变通才是最理想的”原文没有表达,属于无中生有,不正确)
13、(3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A(CBD三项的推断都脱离了原文的意思,属于任意推断而错误)
14、(5分)(自编)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刘翔的这番话击中了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名利面前的职业软骨病”病根,是对全社会的“自我角色认知混乱”以公然的蔑视和沉重的鞭挞,给全社会上那些不把自己当自己、角色失范的人予以无情的嘲讽。(答对一点给两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接近即可)
15、(5分)(自编)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1)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应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加强自律。(2)社会舆论对“职业软骨病”现象要进行揭露和批判。(3)相关职能部门对下属的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严厉打击。(答对一点给两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接近即可)
九、12、C E (A错,还因为稿酬等原因。B错,以偏概全,不是每部译著都存在这样的问题。D喜欢的是炒作概念,而不是出版质量低劣的译本;原文是“这些重译本”翻译质量不可与旧译本相比,而选项是“译本”。)
13、A C(B是翻译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D是译者稿费低的原因。)
14、“这”具体指“一些爱书人感叹于现在翻译质量的下降,而众多不知情的读者直接把矛头对准了那些作品的原作者。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现在国外已经没什么好作家了,海外的东西,不值一读,不必阅读。”(2分)
形成:1、翻译作品销量有限,赢利稀薄,内地出版社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1分)2、翻译工作要求极高,而低廉的翻译稿酬无法吸引高质量的译者,造成译本质量低下(1分),3读者热情不高,出版社不敢冒险,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恶性循环,从而形成如此现状(1分)。
十、12.答案CD。C项用的事例意在说明登峰危险大,必须慎重,而非告诉人们珍爱生命;D项是圣火登峰一直备受争议,而非提出才开始。
13.答案A。B项“奥林匹克的历史”不等于“奥运会历史”;C项应是“近200人”而不是“200多人”;D项是“势必”而不是“可能”。
14.意为因政府行为(1分)而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1分),表达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一事的极大担忧(2分)。
15.①现实困难,攀登珠峰不容有失。②圣火登珠峰是重大事件,应该力避争议。③,风险大,若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有悖人文奥运理念。④势必破坏珠峰的环境,有悖绿色奥运理念。(分析2分,观点3分)
十一、12.BE(B项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非韩愈柳宗元开创,E项宋代古文家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13.C.(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14.①主要批判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现象。(1分)②照应上文(1分)“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1分)有力说明唐代古文运动没有完成应有任务,为下文交代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做伏笔。(1分)
15.①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为指导;②必须有大量的直接的实践者的推动。(③文学创作绝不可以辞害意,任何的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思想和内容的要求。(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4分)
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7.(3分)B(B项没有揭示出“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的人,未必“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未必没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18.(3分)D(D项错在强加因果关系。依据第七段的论述,“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主要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
19.(6分)(1)全球化的浪潮(地球村)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2分)。(2)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2分)。(3)人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渐渐迷失于“身外之物”中而不可自拔(2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1)要有高洁的理想追求,增强个人免疫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满怀生活的激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分)。(2)要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要为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努力(3分)。(意思对即可)
十三、12.D E(承光殿的松柏疏密有致,与附近的建筑高低相称,但“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文中没有依据。引用《老残游记》是为了说明对联在园林中的作用。)(5分,对一项不给分。)
13.A(没有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只是把它们作为颐和园的背景。)(3分)
14.不对。理由:①划线句具体介绍扬州个园春夏秋冬四种不同的假山,它们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说明“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②划线句紧承上文,用来说明“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③“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并非全段的中心句,只是为了引出郭熙关于画山的见解,所以它和划线句不是观点和论据的关系。(以上三点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若答“对”,不给分。)
15.①参照绘画工笔细描的特点,在园林中的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方面精雕细刻,注重细节的完善。②参照山水画的画稿,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③参照中国画长卷的构图艺术,把园中的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游园观景时,景物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④参照绘画的构图艺术,使用对比、衬托等手法,使园林中的各种景物有宾有主,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相得益彰。⑤参照绘画的设色艺术,注重山石花木和建筑物的色彩相映相衬,以及景物本身色彩的调配,令人赏心悦目。(以上5点,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机械地照抄原句,答案与题目的角度不一致,即使四点全部覆盖到,只给2分。答案第1点依据第6段的一个相关句,第2点依据第7段的一个相关句,第3点依据第8段的一个相关句,第4点依据第7、8、9段的若干相关句,第5点依据第9段和第11段的若干相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