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父人物介绍:南街村教育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40:58
作者:马岚    文章发于:中国乡村发现网 乌有之乡   点击数:365    更新时间:2012-1-27  顶    荐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岚
“南街村共有博士生1人,研究生10人,在校本科生109人,大专生118人,中专生83人,平均每年毕业四五十人。”这些摘自南街村网站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这个村庄的特殊性。在这个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村庄里,有着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高规格的教学楼、学生公寓、餐厅大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楼、艺术楼、标准体育场和教师住宅楼,这在中国的一般村庄是十分鲜见的。更让人艳羡的是,村里负担了本村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花费。南街无私地哺育着她数以千计的子女,她用坚强厚实的臂膀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大学生,南街的孩子因此也都被打上“红色后代”的烙印。
本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使我们有机会走近了南街的老师,学生,回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以及班长王宏斌和南街的老知识分子。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我们对于南街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作为走进南街的局外人,对于这个红色村庄业也有了更多的思索。
我是自愿来南街的!
王xx,男,50岁,外乡人,函授大专学历,79年师范毕业,先在乡里高中教学,高中撤了以后到了三家店初中,曾经做过三家店初中的校长。后来到临颍县高中教英语,教学成绩很突出。后自愿到南街村初中部英语教师,1994年至2004年担任南街村初中教导主任,现退居二线。。
南街教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外招聘,二是县教育局下派(因为南街村学校跳过乡镇
直属县文教局)。王书合就属于后者,然而他又是自愿选择了来南街。像这样的优秀教师,主动从省级重点高中“跳槽”到南街高中多少让人有些疑惑。他的回答是 “这边条件好,而且我们还是县里的人,村里管不了我们。”“来了以后,小孩上学,住房等福利待遇上,南街村考虑的比较周到。村民有的教师也有,住房免费、面粉免费、孩子上学免费,譬如我的女儿念大学就是村里帮助解决的。”
因为曾经先后在好几所学校任教,又在南街做过10年的教导主任,他对南街学校的实
际状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他说北街、县中学、南街是一个三足鼎立的状态,各有各的特点。南街村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学生食宿和学费都免。“这几年学生的质量不如以前了,因为学生的压力比较小,求学的欲望也不是很强。但是我们南街村的教师都是全县一流的,因为一个老师要进入南街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还要看他在在县里的成绩、获奖情况。我们这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数达到50%(除去40岁以上的),其中有5人在省里的比赛中获奖,省骨干教师9人,国家骨干教师1人。在我当教学主任的几年里,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县没有低于前十名。”说起这些得时候他显得很骄傲。
他说2004年学校有一部分教师流失,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的效益不是很好,这就涉及到了教师的住房问题。“为了贷款,南街村把村民和教师的房子贷给上海的银行,和教师签订住房合同。许多教师来到南街村看中的就是南街村的高福利,现在连这些福利都没有了,他们就开始谋求其他的路子了。但最后上海的银行没有要这种住房抵押。”
在南街,外来的教师大多是被南街村的高福利吸引而来,一旦这种福利政策不存在,或他们感到保障缺失的时候,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是神圣的职业,他们的积极性本应当是发自内心能对文化传承的热爱和信仰。但是作为社会人,教师也是有自身需求的,这种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积极性的催化剂;作为经济人,教师也会计算自己的成本和收益。离开县城到南街无疑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而如果在南街的收益大于这种代价时教师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反之亦然。
谈起南街的教育方针“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他认为成才是多方面的,譬如南街村的学生考不上学的,南街村会自己拿钱送出去读书,“所以这些孩子的路很宽,不存在哪一个学生毕业了以后找不到工作”。在这样一种制度下理所当然地会出现一部分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学生呢?他也承认确实存在这种状况,但南街村的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还是会努力学习的,而且周边的学生绝对是努力学习的,所以说受大环境的影响,他们还是会努力学习的。即使学习不好,思想道德素质还是很高的,他们不打架,打扫卫生都是很积极的,公益的事情也很好,这应该跟南街特殊的红色教育有关。从05年开始,南街新增加了一个校本教材,收录了毛泽东的故事、文集,由语文老师来上,每周一次课,最后没有什么考试,仅仅作为一种德育教育。还有“十一”,“五一”,“三一五”都有一定的活动。红色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堂上的思想灌输,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内化为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
“嫁”进南街
A女士,30岁。南街中学新进教师,一年多前进入南街中学,教授英语课。夫家是南街本村人氏,自己系外村人,是通过社会应聘形式进入南街中学的。
相对于退休的教导主任,这个刚刚走进南街的年轻教师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南街教育。她说本村学生和外村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还是有差异的,一般外村的学生都比较认真但是学习成绩上最好的和最差的也一般都是南街村的学生
“你觉得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因为外村学生家里的条件和在这里受教育的条件不一样。我们村的孩子在南街村的各种学校都是不用交学费和住宿费的,吃饭也是免费的。而南街以外的学生,这些费用都是要交的。因此两者在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另外南街孩子的家庭条件相对于其他孩子一般也要优越一点,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少一点,所以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就有些不上进。”
这样的回答似乎并不能让人满意,我试着对她的回答进行解析:二者从一开始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外村的孩子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来上学,自然会倍加努力,而南街的孩子有退路,所以压力小,这解释了为什么最差的是南街的。而为什么最好的也是南街的呢?我认为与整个村庄的发展状况和家庭背景是有关的。说南街是农村,不如说它是一个准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会赋予南街人更为先进的观念和广阔的视角。另外,父辈素质的提高,也会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教育期望随之提高,教育投资也会相应增加。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思进取的状况,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学习的重要性,把国家的形势和外面大气候的转变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认识到南街发展的形势;并开展一些评比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表演什么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谈及南街教育是重分数还是重素质,她肯定地说南街是重素质的,南街教育提出的口号就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这方面南街是做得很好的。重视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学校里各级学校的老师还一起编了一本教材叫《走近毛泽东》,每星期都会开两节这样的思想教育课,并组织学生演讲这本书里的相关内容。开展活动期间,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都特别高。
A女士认为南街村对老师还是非常重视的,“如果不重视的话也不会在学校旁边盖那么好的楼给我们住,还提供那么好的福利条件。南街对教育的重视是很出名的,老师的工资和福利条件相比于其他企业里的工人都要高一些。而且每年都会都会安排我们出去听课,一般是一个年级的学科教学组一起去,让一些专家老师给我们讲课。”
“如果外面也有一个学校能够给你提供这么好的条件,你是否会考虑离开南街呢?”
“呵呵,我感觉目前应该不会,南街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也应该给南街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她笑着说。
上面老教导主任提到04年因为福利状况下降有一部分教师流失,我想如果同样的状况摆在A女士面前,她还是会选择留下来。因为她不仅仅是南街的老师,还是南街的媳妇,更准确的说,后者是促使她进入南街的一个诱因。这样,相对于其他外来教师,她多了一层对南街的依附,这种依附根本上是对于家庭的依附,这种依附使她要离开南街的成本大于收益,再加上南街本身提供的优厚待遇,构成一种“双保险”机制将她留在南街。
对A女士的访谈是很机缘巧合的,我们问卷抽样刚好抽中了她婆婆家。在对她婆婆的调查中我们才得知A女士的教师身份,因为五一学校放假,我们一直为找不到学校老师进行有关南街教育的访谈而苦恼。因此,路遇良机当然不能放过,而她也欣然应答,侃侃而谈她所了解的南街教育。A女士的边际人身份,使她对于南街的教育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描述。而作为南街教育的执行者,她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也给我们对南街教育的成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作为一个嫁入南街的外村人,在转入南街新的教育环境之后,她也努力使自己“嫁”进南街的教育。“南街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也应该给南街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是一种声音,也是一种决心。
“回南街村是我自然的选择!”
郭氏,男,26岁,2005年7月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同年8月回到南街村工作。家中有5口人,居住在一栋六层公寓楼内同一单元对门的两套75平方米的住房。奶奶在家操持家务,父母都在南街村集团下属的企业工作,弟弟2005年考取了华北电力大学电器工程自动化专业,现在外读书。
他去年大学毕业后回南街村工作,刚回来的2、3个月挺不适应,因为在学校学习的是轻纺专业,而企业安排他做电工,要跟师傅从头学起。起初他还有些抵触情绪,后来习惯了,就慢慢喜欢上这个工作。
“不适应的那段时间你是否想过离开南街村,到外面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
“有过很多想法,但只是想想,我知道我不会离开南街村的。”
“为什么?”
“我对南街有种感恩的心态,因为我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全是村里给的。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南街村的学校读的,全部免费,不需要家里花一分钱。高中是在县中读的,那里的教学质量更好些,家里每年要负担1000多元学费。我读大学时全部学费都是村里出的,每月我还可以得到250元的生活补贴。比起我一些家境不太好,要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的同学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所以我愿意为村里做些什么。”这个年轻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信念,他的根就在这里。
在读大学期间,刚开始他和同学相处得不是很好,交流很少,他觉得他们都比较自由,只顾自己,不太顾别人,感觉比较淡漠,后来处得久了沟通就多些了。大学同学对南街村也很好奇,经常会问村里的一些情况。有一个同学还来过南街村,来了之后他觉得这里不像是农村,环境好,经济发展也好。
“大学毕业后你为什么会想到回南街村工作?”
“自然而然就这样想了。我想报答南街村对我的培养之恩。另外,我去年毕业的时候工作也不太好找。我有同学毕业后在郑州找到工作,一个月1000元,租一套一室的房子每个月要300元,还有交通费,伙食费,加上城市里应酬也多,一个月下来工资剩不下多少钱,而且工作也不稳定。我现在工资虽然只有100多元,可住房是免费的,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是村里发的,不需要花什么钱,过得去。”除此之外,他觉得在这里大家都挺平等的,集体观念也强,会互相关照,生活也很安逸,觉得心情挺舒畅的。
然而南街毕竟是农村,发展的机会也少,生活也没有大城市那么丰富。而在他看来城市、农村各有各的好:农村空气好,不拥挤,而且南街村的环境很好,甚至比城市更干净,生活也不错。他父母也都希望他回来,因为他是家中长子。而对于去年考上华北电力大学的弟弟,愿不愿回来随便他了,家里不会过多干涉。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他觉得工资低了点,和同学应酬的时候感到不够用,有点紧张。
但他对南街的未来充满信心对自己的前途也是信心百倍。“虽然现在遇到些困难,但别的地方也有困难啊,村里的人挺团结的,一定会越来越好。我现在工作干得不错,还写了入党申请书,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管理人员,为南街村做更多的事。”
当天中午,我们路过宿舍区宣传栏的时候看到“2005年南街村学子光荣榜”,第二栏的第一张照片下写着:“郭氏,2005年以592的高分被ⅩⅩ大学ⅩⅩ专业录取,该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品学兼优”。
在南街村,像郭家这样家里几个孩子都读了大学的家庭并不少见(在问卷调查时有户人家的3个小孩都读了大学)。我们在采访书记王宏斌时,他说南街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南街工作的占到50%,成为南街村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成才就是要做栋梁之材!
我们采访的这位老伯属于当年的“高级知识分子”,现在是南街集团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虽然已接近花甲之年,但作为集团管理人之一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往办公室跑两次。因为年长,经历比较丰富,再加上又是老牌知识分子,对于南街的教育发展自然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教育应该有教育的目的,教师应该有教师的责任。南街村的教育原则是“不求升学,只求成才”,但是如何评价人才?评价标准是什么?老伯打了个比方,盖一个房,栋梁也是材,椽子也是材,但作用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要成才就要做栋梁之材!”
他说南街村现在正面临着人才断档的问题,因为工资低,本村的大学生毕业了不回来,也吸引不来外地的大学生。再加上缺乏竞争机制,南街村的年轻人易产生一种惰性,缺乏上进心。但由于学生基数大,还是有很多高学历人才的,出了不少研究生,还有一个博士,人数远远高于邻近村。
“班长”眼中的南街教育
南街教师的质量,王书记说老师无论是以何种途径进入南街的,都要经过南街的认可。不被认可的,即使是上面分配过来的我们也不收。如果达不到要求,校长可以劝退或解雇。
对于教育改革,村党委提出“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人人成才”,但学校、老师、家长都接受不了,“因为社会上追究的是升学率,而我们却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现在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劳动这一课。美,讲啥美啊?前几年,荣辱不分啊,现在中央提出荣辱观教育,非常必要,不然的话,大家都不知荣辱,不知香臭,正气怎么能树起来啊?这些年,我们南街村非常强调荣辱观教育,价值观教育。”
关于南街对成才的标准,王书记说还是德才兼备,德就是思想品德好,才就是有专业技能。“尽管我们现在做的产业都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熟练工就可以操作了,但是我们也希望高科技的企业和产品。之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就是没有那种人才。南街村今后要向多元化、高科技方面发展,保证南街村经济东方不亮西方亮。”
因为在南街,不同学历的人待遇差距不大,会不会存在高学历人才流失,而留下的都是低学历的?对于我们的担忧,王书记说南街并不是一个真空的环境,社会上有什么,南街就有什么。南街村民毕业后,首先想的是回不回南街。受大环境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首先还是选择在外面闯荡闯荡,但是,到外边闯荡的人不见得都能成功,成功的是少数的,大部分很平常甚至一败涂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想再回南街,这不是件坏事。他们通过比较,会分出高低好坏,他会更贴心为南街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