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沉胡德号:重庆市云阳县以“和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11:02

重庆市云阳县以“和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全县幅员面积3649平方公里,人口134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移民大县,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该县坚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和”字做文章,以“和文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以“和文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立足解决全县社会服务管理薄弱环节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化解社会矛盾,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思路,建立起社会维稳、矛盾化解、服务群众于一体的“和文化”体系。在理念上,坚持以‘和’的理念指导社会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将“和文化”渗入到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的各个领域,大力实施“和文化”调解、传播、礼教“三大工程”;在体制上,建立起党委、政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权责明确、共同推进的管理体系。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工作,发挥好社会服务中心、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综治中心“三大平台”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作用;在机制上,围绕“三大平台”,深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服务管理领域的核心纽带和先锋模范作用的运行机制。在方法上,将柔性、合意的调解方式与刚性、强制的行政司法措施相结合,坚持以调为主、能调尽调。注重吸收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将“和为贵”的理念贯穿于执法、司法和矛盾纠纷调处的全过程,融入关怀、融入服务,把情、理、法融为一体,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的整体效能。同时,注重塑造公民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着眼于提升全民道德诚信素质,深入挖掘“和文化”内涵,开展“和文化”教育,让和谐理念深入人心,让群众自觉参与“和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和谐意识,促进人人和善、家庭和气、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二、以“和文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针对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实施“三大工程”,扎实推进“和文化”建设,打造“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基层村(社区)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一)实施“调解工程”,化解社会矛盾

  为促进社会矛盾在和谐中化解,云阳县着力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平台,打好“调解工程”实施基础。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平台。县级层面设立县综治中心,在全县42个乡镇(街道)建立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在全县509个村(社区)建立综治工作站,在有条件的112个国有集体企业、“两新”组织中建立综治工作站。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平台。县级层面建立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在全县42个乡镇(街道)建立乡镇(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在全县509个村(社区)建立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在有条件的112个国有集体企业、“两新”组织建立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在矛盾纠纷多发、集中、突出的重点行业和部门分别建立行业纠纷调处中心。建立服务辖区群众的工作平台。在全县42个乡镇(街道)和509个村(社区)建立社会服务中心,主要承担社会服务和组织义工服务两大职能。分别由同级党组织负责人任主任,整合同级综治、信访、法庭、警务、司法、安监、民政、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建设、国土、劳动、流管等力量,实行“统一受理、集中分流、归口办理、依法调处、限期办结、定期督办、跟踪回访、结案存档”的“一条龙”运行方式。二是组建队伍,增强“调解工程”实施力量。组建民间调解员队伍。将热心调解工作,为人公正,具有一定法律基础、政策水平、文化知识、调解特长的年满十八周岁辖区村(居)民选聘为民间调解员,集中培训后分级颁发聘书,持证调解。制定调解员队伍招聘、辞退、培训、考核、管理、首调负责等制度,加强队伍管理。目前,截止目前,全县现有各级民间调解组织552个7825人,行业调解员203名,乡镇调解能手519名、首席调解员373名,县级调解能手49名、首席调解员27名、调解专家18名。组建行业调解员队伍。将行业所涉部门的业务骨干或领导干部选聘为行业调解员,将了解行业政策、法律法规、有一定调解经验和能力的退休职工和民间调解员选聘为行业调处中心调解员,各行业职能部门负责本行业调解员的选聘、培训、使用和管理。目前,全县行业调处中心调解员已达203名。三是完善制度,夯实“调解工程”实施机制。完善调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调处联席会议制度、分级调处制度、调解员跨区域跨行业调处制度、调处对接制度、畅通的民意表达制度,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行业调解融会贯通。出台了《云阳县人民法院关于司法确认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站)、行业纠纷调处中心调解协议的办法》和《云阳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站)、行业纠纷调处中心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移送函》,规定民间调解、行业调解司法确认的原则、方法、步骤、程序等,健全完善制式民间调解文书,全面实现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二)实施“传播工程”,营造和谐氛围

  云阳县坚持运用先进的传统文化宣传人、教育人、规范人的行为,充分利用媒体、窗口行业、读物、街区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和文化”,全方位、多角度营造“和文化”浓厚氛围,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一是利用媒体传播。以“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为主题,采取制作公益广告、采编具有地方特色方言故事剧等多种形式,在县电视台进行定期展播。县委政法委开设“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网站和论坛,及时上传“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成功案例,刊载“和文化”教育漫画、书画作品,畅通群众参与“和文化”建设渠道。在《云阳报》开辟“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专栏,刊载“和文化”小说、评论文章等作品。二是利用窗口传播。在餐饮、金融、商贸、交通运输等窗口服务行业,创作“和文化”行业文明用语,在餐厅、金融机构营业场所、车站等人群聚集地张贴“和文化”字画和名言警句等宣传品。三是利用读物传播。编写《“和文化”系列丛书》,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编印幼儿读本、小学读本、中学读本、公民读本、“和文化”影集、“和文化”书画集、“和文化”论文集,在社会各类群体中广泛传播。四是利用街区传播。打造“和文化”元素街道、广场、公园、墙面和户外公益广告,营造街面户外“和文化”氛围。

  (三)实施“礼教工程”,培育和谐理念

  云阳县把打造“和文化”、强化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一是实施“和文化”六进行动。即:“和文化”进校园。结合“文明礼仪进课堂”活动,开展“和文化”主题班会、主题征文、主题板报、主题演讲等活动,构建“和谐校园”。“和文化”进社区。结合“唱读讲传”活动,将“和文化”编写成歌曲、故事、快板词、格言警句、顺口溜等多种体裁作品,引导社区群众广泛传唱和谐歌曲、讲传和谐故事、传递和谐箴言,诵读“和文化”经典,构建“和谐社区”。“和文化”进农村。组织“和文化”宣传队,送“和文化”下乡,引导农村群众理解“和文化”,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构建“和谐农村”。“和文化”进家庭。结合“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千名干警进万家、便民利民入万户”等活动,引导群众围绕“家和万事兴”主题,构建“和谐家庭”。“和文化”进机关。结合“书香机关”建设,增强干部职工对“和文化”的了解,使干部职工随时随地受到“和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树立勤政、务实、和谐、高效的良好机关形象,构建“和谐机关”。“和文化”进企业。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树立“和气生财”的理念,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构建“和谐企业”。二是开展“和文化”七大活动。即:结合云阳地方特色,努力创作一批“和文化”主题作品,组织策划“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的文艺演出;举办“和文化”讲座,邀请专门从事“和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讲授“和文化”;围绕“和文化”成功化解社会矛盾的典型案例,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围绕“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课题,组织“和文化”征文;举办“和文化”论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加,研讨用“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课题;以“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为主题,组织“和文化”书画赛;组织一批以“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为题材的作品集中展出,反映“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和文化”品牌打造的成果。三是开展公民诚信体系建设。在村(社区)成立“村(居)民诚信档案建设领导小组”,选举产生“村(居)民诚信评议协会”,讨论通过《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居)民诚信档案记录评定办法》。村(居)民诚信评议协会定期以社会服务管理网格为单位,对各户、村(居)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尚德友善、孝老爱亲、热心公益、崇尚科学、文明卫生”等八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评定,评定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录入电脑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底,根据档案记录情况,由群众民主评议出“十佳诚信公民”、“十佳信用文明户”、“十佳和谐邻里户”、“十佳家庭和睦户”、“十佳孝子(媳)”等道德模范称号,并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诚信道德评定结果与辖区公安派出所、国土所、社保所、农村商业银行等单位进行共享,作为村(居)民小额贷款、入党、提干考察、参军政审、招工录用、社会保障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起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同时,由村(社区)组织开展“和谐民风之我见”意见征求活动,让村(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诚信体系建设中来;建立“行政审批代理服务”、“红白喜事慰问”、“看望生病和困难群众”等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探索“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创新基层社会互助服务模式

  依托社会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会服务中心为平台,以义工协会组织为载体”的“三位一体”服务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基层村(社区)服务群众工作水平,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1.成立义工协会,创新社会服务工作载体。注重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志愿者队伍的力量,整合基层党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的力量,在村(社区)社会服务中心成立义工协会,根据群众的服务需求,协会下设助教、助工、家政、关爱、维稳、公共安全、技能培训、红色经典、特殊群体教育服务等9个分会,每个分会再设2-5个服务队。按照协会章程,推选协会会长、副会长、理事、秘书长、分会长等职务人员,负责带领、协调和管理协会会员履行义教辅导、技能培训、关爱特殊群体、家政服务、义诊、治安巡逻、环境保护、民情收集、纠纷调解、法制宣传、唱读讲传、社区帮教等28类、50项的具体工作职责。

  2.组建义工队伍,探索社会服务互助方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规定凡居住(暂住)在辖区内的所有人,不分职业、职位、贫富,均是本村(社区)的普通居民,都应履行社会服务义务,享受社会服务权利。建立村(居)民基本信息卡。在全县范围内,采集村(居)民基本信息,输入电脑进行动态管理,全面了解村(居)民的基本情况、基本需求、基本特长,分本村(社区)摸清人口资源、住房、交通、学校、商业网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管理构成要素的状况,分析掌握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组建义工队伍。在辖区村(居)民中招募热心公益事业、有一定专长又能满足服务需求的人员为义工,并根据其专长统筹安排在对应的义工分会,再由义工协会根据居民的需求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调度义工参与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进入社区从事专职服务管理工作。强化义工队伍管理。制定了《村(社区)社会服务制度》《义工协会章程和各分会制度》、《村(社区)社会服务中心义工服务考核奖励制度》,激励义工积极主动参与优质高效的义务服务。

  3.强化基层党建,夯实社会服务组织基础。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纽带和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加强村(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以“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建设)、“三建四联”(建立服务体系、救助平台、防控网络,联系困难户、失业户、刑满释放户、创业户)党建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能建应建的原则,在村(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选好配强村(社区)党组织班子,将综治委员纳入了“两委”换届选举,完善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二是建立村(社区)社会服务中心党组织。在村(社区)社会服务中心组建村(社区)“社会服务中心党总支”,将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作为组织细胞共组共建。在各义工分会建立党支部,在专业服务队建立党小组,使党的领导融入到自治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中,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方式转化成服务管理社会的新方法。三是加强村(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辖区内所有党员纳入社会服务中心党总支,实行登记管理,坚持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志愿服务和帮扶结对等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广泛开展“综治平安党员示范岗”、“党员风采在村社”、“党员先锋巡防员”、“党员调解能手竞赛”等主题活动,激励和带动党员立足综治平安建设岗位“创先争优”,组织广大党员志愿者参与文明劝导、法律咨询、义务调解、治安巡防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党员作好奉献社区、回报社会的表率。四是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和党建政务网络“两网合一”,搭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大平台。将各村(社区)以村(居)民小组、大院、小区为单元,划分为若干网格,对每个网格内按照一名乡镇(街道)干部、一名村(社区)干部、一名驻村(社区)民警的“三员”要求,配备工作力量,实行定格、定人、定责任。以村(居)“两委”为依托,开展“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片组户联系”活动,实现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整合利用,拓展服务职能,方便广大群众。以村(居)社会服务中心为依托,有效发挥社会服务中心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使服务中心成为一个有组织保障、有群众基础、有工作能力的大平台,在解决社会服务管理重点、难点问题上更加有力、更加到位,显著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整体效能。

  三、以“和文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的初步成效

  通过“和文化”建设,充分吸取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凝聚群众人心、明辨是非荣辱的约束力量和内在支撑,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

  第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和文化”建设为载体,下大力气解决民生,办好了一大批顺民意、解民难、惠民生的实事,从根本上疏导和化解矛盾,得到了群众的真诚欢迎和热烈拥护,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干部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和文化”理念的不断渗透,基层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明显提升。同时,团结鼓劲的干群关系、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11年上半年,云阳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居全市前列。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县。

  第三,促进了社会和谐。上半年,到县上访人次、件次同比分别下降18%和21%,进京集访和群体性事件为零。成功化解了在云阳创“国卫”活动中对县城占道经营的500余人游摊商贩集访件,有效解决了北部新区100余户村民房屋撤迁和征地补偿等群体信访问题。1-6月,全县共立刑事案件1150起,立八类主要刑事案件75起,街面犯罪案件172起,较去年同比分别下降14.8%、52.2%、60.7%;受理治安案件1972件,治安处罚1677人,分别同比下降64.5%、55.6%,无恶性治安案件发生,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6.8%,位居全市前列。

  四、以“和文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启示

  云阳县以“和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搭建起全覆盖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和配套制度体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健全社会管理的组织领导体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建立以人为本、制度科学、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和社会服务新格局。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谋划,从构建群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入手,完善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领导和发动群众的政治优势,让干部深入下去,把责任落实下去,使开展工作有平台,落实政策有载体,推进措施有路径,强化责任有抓手,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好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主导作用。

  第二,要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人。云阳县在“和文化”建设中,坚定不移地用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和方法,把政府的事情变成群众自己的事情,让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管理氛围。实践表明,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工作,大力健全和完善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好村和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推进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才能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水平。

  第三,要大力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协同参与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由党委政府包办独揽,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只有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领导和发动群众的政治优势,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下的法治、自治、共治,才能形成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因此,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实践中,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培育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志愿精神,建设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壮大党委政府管理社会的协同力量,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四,要大力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思想基础。广泛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切实巩固 “和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实践表明,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社会建设有序运行的约束力量,是整个社会管理的内在支撑,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高度认同、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的思想基础之上,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性、制度化的“硬”手段去推动,必须着眼于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引导群众明辨是非和荣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切实提高社会“软”管理水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打牢社会管理的基础。(中共云阳县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