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英雄周防尊补丁:【帝王将相】囚车里的人才——管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3:24

囚车里的人才——管仲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拜相
    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的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实际上他的地位只相当一个中等国的诸侯。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战胜的大国诸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称做霸主。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齐国是周武王的大功臣太公望的封国,本来是个大国,再加上它利用沿海的资源,生产比较发达,国力就比较强。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音jǔ)国(都城在今树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齐国,事情就麻烦了。让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路上,遇到管仲的拦截。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哪里知道,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原来是他的计策。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发兵打败鲁国,并且通知鲁庄公一定要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照办。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又大规模拿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入海捕鱼。离海比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别的东西可以不买,盐是非吃不可的。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齐桓公一心想当诸侯的霸主,做了霸主就能够发号施令,别的诸侯就得向他进贡,听他的指挥。他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兵精粮足,是不是可以会合诸侯,共同订立个盟约呢?” 
  管仲说:“咱们凭什么去会合诸侯呢?大家都是周天子下面的诸侯,谁能服谁呢?天子虽说失了势,毕竟是天子,比谁都大。如果主公能够奉天子的命令,会合诸侯,订立盟约,共同尊重天子,抵抗别的部落,往后谁有难处,大伙儿帮他,谁不讲理,大伙儿管他。到了那时候,主公就是自己不要做霸主,别人也得推举您。” 
  齐桓公说:“你说得对,可是怎么着手呢?” 
  管仲说:“办法倒有一个。这回新天子(指周釐王,釐音xī)才即位。主公可以派个使者向天子朝贺,顺便帮他出个主意,说宋国(都城在今商丘南)现在正发生内乱,新国君位子不稳,国内很不安定。请天子下命令,明确宣布宋国国君的地位。主公拿到天子的命令,就可以用天子的命令来召集诸侯了。这样做,谁也不能反对。” 
  齐桓公听了,连连点头,决定照着管仲的意见办。 
  这时候,周朝的天子早已没有实权了。列国诸侯只知道抢夺地盘,兼并土地,已经全忘记还有朝见天子这回事。周釐王刚刚即位,居然有齐国这样一个大国打发使臣来朝贺,打心眼里喜欢。他就请齐桓公去宣布宋君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了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上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开会。 
  这时候,齐桓公的威望还不高。发出通知以后,一共只来了宋、陈、蔡、邾四个国家。还有几个诸侯国,像鲁、卫、曹、郑(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等国,想瞧瞧风头再说,没有来。 
  在北杏会议上,大家公推齐桓公当盟主,订立了盟约。盟约上主要的是三条:一是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是抵御别的部落,不让他们进入中原;第三是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 
    尊王攘夷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智过鬼泣谷
  任齐国相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齐国日益强大起来。齐国君主齐桓公被各诸侯推举为盟主。齐国北面的山戎民族却出兵攻打与齐国立盟的燕国,企图削弱齐国的势力。燕国君主亲率两万将士出战,却在一个叫鬼泣谷的地方中了山戎部落令支国首领密卢的埋伏,只逃出千余人。接着,山戎连拔三城,燕国急派使者向齐国求援。于是,齐桓公统率5 万大军开向燕国。   
    无终国的国君也派遣大将虎儿斑率两千士兵助战。被管仲封为先锋将军的虎儿斑,一连收复了燕国失去的那三座城。但杀到一个叫里岗的地方时,却不敢前进了。他对齐桓公和管仲说:“前面是鬼泣谷。如果山戎布下埋伏,我们就是插翅也休想过去。燕国两万大军就是葬身在那里的!”管仲在路上早就想出了过鬼泣谷的计谋,他对虎儿斑说:“将军既然有所顾虑,那你就跟在大军的最后吧。”管仲说着,拿出令牌:“王子成父、赵川二将!你俩去前军按令牌所指行事,作好准备,明日清晨过鬼泣谷!”   
    王子成父和赵川接令牌驾车而去。   
    第二天天刚亮,一辆辆战车向鬼泣谷驶去。只见马的嘴是被网笼住的;战车的轮子上绑有麻皮,发出的声音很小;战车上站着的将士则披甲握戈,显得格外高大;齐国的战旗在谷风的吹动下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这时,山戎令支国首领密卢举着“令”字小黄旗,出现在鬼泣谷的山头上,见齐军进入了他的伏击圈,就一挥小黄旗,喊声:“打!”猛然间,箭、石、木齐下,有的击中齐军将士,有的把战车砸得稀巴烂,有的把“齐”字大旗打断了。   
    密卢挥动狼牙棒,率兵从山上冲将下来。密卢冲到一个身中数箭仍立于战车上岿然不动的齐将前,举起狼牙棒对这齐将的头部狠击一棒。“咚”一声,把齐将的头盔打掉了。定睛一看,原来被打掉头盔的却是披着衣甲的树桩。密卢知道中计,大惊失色。   
    此刻,鼓声大作。密卢闻声回头,只见齐国骁将王子成父和赵川率兵直扑过来。密卢大喝一声,挥舞着狼牙棒迎上去。他见远处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站在战车上,在观看两军作战,断定是齐国相国管仲,就径直朝那人扑去。 
    所扑之处,齐兵无人抵挡得住。片刻,密卢已杀到管仲面前。说时迟,那时快,战车后数十枚箭齐发。密卢惨叫倒地。他手下一员大将冲进重围,把负伤的密卢抢了回去,往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国逃去。   
    就这样,管仲智过鬼泣谷,解了燕国之围。
    成就及业绩
    个人著作: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
    兵制改革: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见 《国语·齐语》)。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经济政策: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 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子·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管仲
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证”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与马克思级差地租相同。   
    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社会评价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摘自: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