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超清壁纸: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的制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2:45
最近,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的成会明、任文才带领的石墨烯研究团队在石墨烯三维体材料的宏量制备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采用兼具平面和曲面结构特点的泡沫金属作为生长基体,利用CVD方法制备出具有三维连通网络结构的泡沫状石墨烯体材料。研究发现,这种石墨烯体材料完整地复制了泡沫金属的结构,石墨烯以无缝连接的方式构成一个全连通的整体,具有优异的电荷传导能力、~850 m2/g 的比表面积、~99.7%的孔隙率和~5 mg/cm3的极低密度(图1)。并且,这种方法可控性好,易于放大,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可以调控石墨烯的平均层数、石墨烯网络的比表面积、密度和导电性,并且采用基体卷曲的方法,研究人员可制备出170 × 220 mm2及更大面积的石墨烯泡沫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11日在Nature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DOI: 10.1038/NMAT3001, (2011))。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新型炭材料,它具有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而成的二维蜂窝状晶体结构。石墨烯独特而完美的结构使它具有优异的电学、力学、热学和光学等特性,例如石墨烯具有100倍于硅的超高载流子迁移率、高达130GPa的强度、很好的柔韧性和近20%的伸展率、超高热导率、高达2600m2/g的比表面积,并且几近透明,在很宽的波段内光吸收只有2.3%。这些优异的物理性质使石墨烯在射频晶体管、超灵敏传感器、柔性透明导电薄膜、超强和高导复合材料、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高质量石墨烯的大量制备以及把具有单原子层或数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片组装成具有特定结构的体材料,对综合利用石墨烯众多的优异性质、实现其宏量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2004年以来,科学家们已发展出多种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包括机械剥离法、SiC或金属单晶表面外延生长法、化学氧化剥离法、插层剥离法及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等。2006年,RS Ruoff研究组首先使用化学氧化剥离法制得的石墨烯制备出具有高强度的纸状石墨烯体材料,随后人们又相继制备出石墨烯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和三维多孔体材料,极大地拓展了石墨烯的应用空间。然而,基于化学氧化剥离法制备的石墨烯体材料往往具有较差的电学性能。最近,CVD方法的迅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方面的应用。但是,目前CVD方法多以铜箔、镍膜等平面型金属作为生长基体,只能得到二维平面的石墨烯薄膜,虽然适于纳电子器件和透明导电薄膜的应用,但难以满足复合材料、储能材料等宏量应用的要求。
基于石墨烯泡沫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出石墨烯泡沫/硅橡胶复合材料,发现在石墨烯添加量仅为~0.5 wt%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可达~10 S/cm(图2),比基于化学氧化剥离法制备的相同添加量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提高了6个数量级,也高于基于高质量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而且,这种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和稳定性(图3),在弯折和拉伸等条件下仅有很小的电阻变化(如50%拉伸应变条件下的电阻变化<20%),在应力释放后可迅速恢复其原有形貌和电阻值,因此是一种理想的弹性导体材料,在柔性显示器、可穿戴式移动通讯设备和人造皮肤等柔性电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团队提出的以多孔金属作为生长基体是石墨烯CVD生长的一条新思路,可实现高质量石墨烯的大量制备,也为具有特定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石墨烯三维体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个基本策略。这种石墨烯三维网络体材料集成了三维网络独特的形貌特征和石墨烯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具有极低的密度、极高的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而且还具有石墨烯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性能,拓展了石墨烯的物性和应用空间,为石墨烯在柔性导电、导热、热管理、电磁屏蔽、吸波、催化、传感及储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的支持。

图1 CVD方法制备的具有三维连通网络结构的石墨烯泡沫材料。

图2 石墨烯泡沫/硅橡胶复合材料及其导电性和应力-应变曲线。

图3 石墨烯泡沫/硅橡胶复合材料在应力下的形貌和电阻变化。
http://www.cas.cn/ky/kyjz/201104/t20110411_3110278.shtml
中科院此文网址
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2012年01月18日 09:23    邢宇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点专题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本报北京1月17日电(邢宇皓)2011年,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等单位组织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成员、项目首席科学家,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进行的投票结果今日揭晓。最终入选的“十大”,与生命科学、纳米材料有关的各有三项,两项与物理学有关,航天工程和气候变化研究各占一席。颇耐人寻味的是,除拔得头筹、国人耳熟能详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外,其余九项科研成果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或英国《自然》及其系列期刊。
这九项成果是——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组、中科院物理所和上海交大张杰研究组及其他合作者,“利用强激光成功模拟太阳耀斑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证明了强激光实验室对天文现象进行实验模拟研究是可行的;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组,“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转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为其应用于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策略;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骆清铭研究组,“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实验数据;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章晓中研究组,“设计出兼具低场高灵敏和高场大磁电阻的硅基磁电阻器件”,将推动传统金属基磁电子学向半导体基磁电子学特别是硅基磁电子学的升级;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卢柯研究组,“揭示梯度纳米晶铜本征塑性变形机制”,在解决相关金属材料的强度与塑性矛盾方面有重大发现;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国良研究组与其他合作者,“揭示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作用”,在高等动物DNA修饰领域获得重要发现;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成会明研究组,“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材料”,极大拓展了石墨烯的物性和应用空间,为其在柔性导电、导热、电磁屏蔽、传感、储能及生物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芷生研究组与中外合作者,“阐明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变迁的动力学机制”,有助于人类理解全球气候以及全球变暖对季风的潜在影响;
北京大学电子学系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彭练矛研究组,“实现碳纳米管的高效光伏倍增效应”,将推动碳纳米管这一有望对下一代光伏技术产生重要影响的新材料的实际应用。
http://scitech.people.com.cn/h/2012/0118/c227887-2966799042.html
“本次入选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有3项纳米研究入选,分别是揭示梯度纳米晶铜本征塑性变形机制、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材料、实现碳纳米管的高效光伏倍增效应。这也反映了我国的近年来纳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水平。”张先恩说,我国纳米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发表的纳米科技论文总量近年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论文总被引频次位于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