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世界大选帝侯流派:哲学的用途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1:18:00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按说到了研究生阶段,已对人类文化的各门学科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就像不需要解释数学、物理学有什么用一样,也不用罗嗦哲学有什么用了。
但这却是不少同学课下问我的一个问题,我完全能理解为什么这还是一个问题。
到研究生阶段还不清楚哲学有什么作用,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一是过去那种死板、僵化而且狭隘的哲学教育,让同学们对哲学留下了很恶劣的印象:空洞、教条和没用。难道现在还要把一年的时间浪费在这没用的东西上吗?
二是同学们自己的人生阅历的限制。
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人生阅历越丰富越觉得哲学有吸引力(我在这里用了“有吸引力”而不是“有用”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如果和技术性学科的那种“有用”相比的话,哲学真是的没用的,但哲学很有吸引力)呢?那倒不一定。我更愿意表述为:你有没有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人生的孤独、无奈与无助,却又不想死?“人在本质上是孤独与无助的”(据说这句话是耶和华说的,我还没查到出处)。如果你的这种感觉越强烈,又赖着不死,就越会觉得哲学,以及宗教,还有艺术有吸引力。但这些东西都是没用的,它们只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寄托。

哲学创造生活的意义

其实,说哲学无用也不对,但它是“无用之用”,不是“有用之用”。即它是调心的,不是治物的,是观念性的作用,不是技术性的作用。
再换一种说法:如果你现在的人生充满着目标感、充满着朝气,觉得只要达到既定的“外在目标”就能获得人生的幸福的时候,哲学对你就是没有用的。
不论你认为人生只要能赚到多少钱就会幸福,还是名气大到什么程度、门前的鲜花堆到什么高度就会幸福,还是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老公就会一生幸福,还是像50年代人们认为的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有永恒的幸福的时候,只要你真的认为在功、名、利或情或其他什么东西上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就能得到人生幸福的时候,哲学就对你没有用。没必要学哲学,也没必要信宗教,你需要做的就是全情投入、全副身心地去追求、实现你认为能给你带来一生幸福的那些东西就行了。
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不论你最终得到了还是没得到你想要的那些东西),人生是孤独、无奈与无助加空虚的。然后,你就能真的感受到哲学、宗教以及艺术的更高层次的吸引力。
当你真的体会到钱乃身外之物,不是幸福的源泉,然后又真诚地去赚钱、去创造幸福的时候;当你真的体会到爱情不存在,然后又真诚地去寻求、创造爱情的时候;当你真的体会到人生的无聊,然后又真诚地去为人生创造一些有聊的时候,你的生命就进入到哲学、宗教层次了,那你就不再会说哲学、宗教没有用、没有吸引力了。
我在这里老把宗教和哲学相提并论,因为我觉得宗教和哲学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为无聊、无奈、痛苦的人生提供一种活下去的理由和乐趣。它们的不同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哲学用的是逻辑、理性的方式表述,宗教用的是信仰的方式表述。哲学的诉求对象是知识分子,宗教的诉求对象是所有的人。
为什么人生如此无聊人还要活下去?不为什么,只是因为大自然要人活下去。可是,这可恶的大自然仅仅是要人活下去,在无休止的竞争中、在无休止的痛苦中活下去,却不为人提供活下去的理由和乐趣。而人这种最高级的动物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毛病,就是不愿意仅仅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一定要为活下去找到一个理由、一个终极的、伟大的目标才愿意活下去,才觉得活得有乐趣、有意义。真不知道这是人类的悲哀,还是人类的崇高。于是,人类就要发展智慧,就要为自己创造活下去的理由和乐趣——因为这样,人才能承受生之痛苦。人类总想摆脱大自然的控制,摆脱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劳累而无聊的人生,但人是做不到的。哲学、宗教就是让人有一种做到的感觉——哲学告诉你摆脱无聊是不可能的,但还要去摆脱;宗教则告诉你摆脱是可能的。最终使人能够像其他动物一样,老老实实地服从大自然要人活下去的命令。
听到这些话,你能由衷地感叹一声有钱是无济于事的、有好老公、好老婆、好儿女是无济于事的吗?如果你能发出深深的、由衷的,而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一种矫情式感叹,你就有了学哲学的基础了。
所以,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的人,越能真正体会到哲学、宗教的滋味。本科生不行,他们的人生充满阳光、充满理想,他们听不懂哲学。对他们讲哲学,顶多是给他们增添一点吹牛的资本。
你们是研究生了,你们行不行?其实你们中的大部分人两个月前、一年前还是本科生……不过,我不能打击你们的情绪,因为你们毕竟坐在我面前,你们是本科生中的精华,而且你们至少又经历多了一次人生的无聊——就是研究生考试,还有些同学正经历着人生的中又一次空虚——我干嘛上研究生?我不上研究生不行,可上了研究生又能怎么样呢……以日常标准来衡量,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态!但对于哲学课来说,这种不良心态真是太好了!这样的心态越多、越强烈,就越能体会到哲学的吸引力。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说到:西西弗斯被罚将一块巨石推到一座山上,但无论他怎样努力,这块石头总是在到达山顶之前不可避免地滚下来,于是他只得重新去推,永无休止又毫无意义。他长生不老,永远不会死。存在主义哲学家喜欢用这个故事来象征人类生存的处境——劳累、痛苦是永无止境的,并且是毫无意义的。
尼采说:“上帝死了!”意思是说人类一切生存的意义都是骗人的,人生没有意义,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自己骗自己。

哲学思维是理性的、向上的思维


2.哪一派哲学是正确的?
哲学和宗教就是为无意义的人生创造意义。但因为根本没有客观存在的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类在自己骗自己。所以,哲学和宗教都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己的哲学是真理,我不赞同。我认为它是一种信念,一种人生的意义,一套价值体系,但不具有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真理性。
有同学问,历史上那么多哲学流派,到底哪一派说的是对的?我说,哪一派说的都对,哪一派说的都不对。请不要用惟一正确的科学真理式标准来要求哲学!哲学没有真理,每一派哲学表达的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你喜不喜欢之分。你是什么性格的人,你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决定着你会喜欢、接受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我现在越来越不相信讲道理能说服人了。人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和当下的心态来选择接受道理的。一个道理,不论你表述得多么好、多么有根据,只要不符合对方的性格和当下的心态,他都不会接受。
哲学的表现形式虽然很理性,但它骨子里是充满情感的,是很感性的。
所以,我讲哲学史,不会告诉你们哪一派是正确的,哪一派是不正确的。我只会尽力把每一种哲学观念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并尽力说明这种观念产生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如果没做到,那是因为我的水平不够,不是因为哲学枯燥)。至于你会喜欢哪个、赞同哪个,由你自己定。但我希望你不要再固执、狭隘地认定自己喜欢的那一派才是正确的,而是体会到这世界上不再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这个世界是无限的。学哲学会让人心胸更开阔,正是由此体现出来。而心胸开阔是治疗痛苦的一剂良药。我的心胸还不够开阔。
接受哲学受性格、心态决定。讲哲学也受性格、心态决定。我也是有性格、有情感的人,我讲的哲学,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请同学们有个心理准备。

哲学的作用就是给人生赋予价值
就是给一种生活方式、给痛苦赋予承受的价值和意义。
当你认为痛苦可以通过成功、成名、成家得到解决的时候,你忍受的痛苦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用哲学、宗教来帮忙。只有当你发现世俗的功名成就等各类成功对痛苦的解决都无济于事时,你又不想死,就又得想,这痛苦到底能换来什么?这时就需要哲学了。
以爱为例:
佛教中把因爱而生的苦统称为“爱离别苦”(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爱离别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五阴盛苦共八类苦)。
有爱,就想和爱的人厮守一起、心心相通。不论什么原因,得不到,就痛苦。

1. 如果因暂时分离、吵架而痛苦,别人会劝解:“小别胜新婚”、“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吵架不记愁”,或者“哪儿有锅碗不磕碰的”,也就是越“别”越“吵”会越爱。这不是必然真的,但有爱的人愿意相信它,所以它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不是真理。为痛苦赋予这种价值,人就有希望,苦得就会轻一些。
在所有的痛苦中,无望之苦是最痛之苦,当爱上一个永远不会说“我爱你”,只会越走离你越远的人,或爱上一位已经去逝了的人,就是爱的无望之苦。但这种苦存在,遇到这种苦怎么办?
有人会说:这世上哪有真爱呀,哪有天长地久呀,别傻了!意思是要你放弃。得不到满足的欲望若真能及时放弃,那真是“回头是岸”,真是永远幸福了。所以,太多的道理和哲学、宗教是教人“放弃”、“放下”的啦。可如果你修行不到家,放不下怎么办?

2.这时,爱上一个不会到你身边的人的苦,需要有另一种价值来缓解。以下是从网上抄下来的一段话:
真情是人性中最美的种子,当你爱一个人时,这种子就有可能开放。那些把真情的种子死死捏在手里的人是愚蠢的,他们总是希望用这颗种子去换点什么。要知道,真情是奉献,真情是不需要回报的一种无私的爱。当你指望用真情去交换什么时,你的真情就已经变质,你换回来的都可能是假意。
许多人一辈子都活在假意中,原因是他们的真情被他们死死地捏着。捏着的真情永远只是种子,它不会发芽、开花和结果。当他们将真情的种子捏至枯萎时,再拿出来那种子定会畸形。
不愿付出真情的人无法体会到真情绽放时的愉悦和幸福。每个人本来都是可以享受真情的,但许多人却输于情感的过分防守。
这段话已经带有哲学味了,或说有哲理感了。
哲理感是什么感觉?
人总是要得到现实的满足,所有教别人如何得到现实性满足的道理都不具有哲理性,都属技术范畴。但当现实、外界、别人不能满足你的时候,当你的精神之外的东西不受你的控制的时候,人唯有转向控制自身、自己的精神。消极地说,这是走向虚幻、走向自欺欺人,但这是必需的。积极地说,这是一个人学会从控制外界,走向控制自身,然后能坦然顺应外界,最终达到以顺应而控制的境界。
在我看来,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得欲不逾矩。”说的就是这个转变过程。
这种对自我精神的调节的道理,就叫哲理。

3.接着上面的爱的问题。如果你问:得不到真实的爱,只得到一个“性情中人”的称号,又有什么意义呢?同时,得到了真实的爱,又有什么意义呢?天哪,你若问到这里,已经不是“爱离别苦”的问题了,已经到了“存在之苦”的问题了,已经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哲学问题,脱离一般的哲理层面了。
哲学就是为一生承受这种无望的“存在之苦”提供价值支撑。
这就是哲学的用处:为人们无望的苦提供快乐地活下去的价值——希望和力量,给人以“柳暗花明”。
孔子还有一句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可为而为之,就是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