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在上韩国:我国珠三角产业“空心化”问题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6:45:52
我国珠三角产业“空心化”问题研究http://www.cre.org.cn/cre2007/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05作者:杨继学 文章来源: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9期) 点击数:816 更新时间:2007-11-21 14:12:36

 

 

内容提要:产业空心化曾出现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这些年来,随着产业转移的提速,靠低成本劳动力生存的企业被淘汰,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但是能否迅速填补这一空缺,靠谁来填补,这将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问题。本文针对产业“空心化”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产业“空心化”产业转移产业培育

产业空心化首先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此后,便开始以不断变换的形态,困扰卷入经济 一体化潮流的世界各国,不仅是发达国家,就连发展中国家也难幸免。例如,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的主要症结不在于其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出规模过大,而在于其吸收外来直接投资(对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入规模过小,无法通过对内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出留下的产业空间。又如,香港产业空心化产生的原因是:占制造业80%的加工工序迁出后,企业数目和从业人员大大减少,造成制造业力量急剧削弱,使得制造业在地区 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下降了,制造业的萎缩导致香港“产业空心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出现产业空心化,其产生的直接原因一定与产业的衰亡和产业的向外转移有关,从产业演进规律分析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变化,可以清楚地剖析产业是否会出现空心化。

 

一、产业空心化概念及特征

 

1.产业“空心化”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时,该走的走了,希望来的并非如期而至,而此前未培植出能够填补转移空白的新的产业现象。

产业“空心化”与产业地区转移有关,产业地区 转移最早被用来描述一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之间,某些产业因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

2.珠三角产业“空心化”表现特征。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2005 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已达18059亿元,财政收入121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107亿美元,其中,进出口占全国的2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7.9%;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为 41990元(按常住人口),比长三角人均GDP40612元(按户籍人口)高出13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477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66.6%。据2007年2月中旬初步估算,2006年上述各项指标均增长14%左右,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珠三角产业调整的不断提速,部分产业出现 了“空心化”的征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珠三角产业“空心化”表现特征是:

1)FDI 占全国 FDI 的比重不断下滑。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地区以其地理位置、环境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商企业前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上升。 1985年广东省FDI占全国比重为31.06%,1990年上升至41.8.%,达到最高水平。而在2001年下降至 26.7%,2002年进一步下降至24.85%, 至2005 年下降至17.9%。珠三角2000~ 2006年间平均每年下降3%以上。

2)新型产业的培育不理想。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港澳两地制造业的大量内迁,带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加工设备,珠三角地区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缩小了与国外制造业的技术差距。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珠三角地区抢占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机,快速聚集优势产业、技术和资本,吸引外资和兴办外资企业的数量显著上升。可是,珠三角在引进基础上并未做到消化、吸收和创新,相反使许多企业滋长 了惰性,缺乏自主创新的冲劲,未能培育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 “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不良循环。

 

二、导致产业空心化的原因

 

区位优势的趋弱使产业转移加快

多年来,珠三角地区,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获得资本积累,依靠外源经济带动经济增长,形成了以外源经济为主,以劳务出口、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珠三角经济的大力发展,其形成和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这种发展模式释放的增长能量已接近极限。主要表现在:

1.土地消耗殆尽,外商投资成本提高。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市为例,由于多年的土地消耗,东莞市土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2005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约370万亩,已建设使用的约142万亩,不可利用的山头、水面约130万亩,作为 农田保护的有60万亩,实际上可利用的只有40万亩。如果按照现在的土地消耗速度每年3万亩计算,十几年内全市的土地后备资源将消耗殆尽。由于土地的大量减少,就使得土地越来越珍贵,土地成本价格急剧提升,外商投资成本则大大提高。

2.劳动力不足,技工短缺。2004年起,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技工短缺更是严重。2004年底,广东省统计局在珠三角9个地级市的3.3万家私营、港澳台、外资企业中抽取了329家企业,了解企业用工情况。结果发现,这三类企业当时民工短缺数量相当于就业人员总数的129毛左右,据此推算,民工短缺数量应超过100万人。2006 年以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民工短缺数量超过200万人,在技术工人方面,2005年整个广东省需求技 工504.2万人,仅有370万人维持经营,缺口达130万人。劳动力的短缺严重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出口订单加工能力。

3. 长三角、环勃海湾地区投资环境的日渐完善,加速了外商投资企业转移的步伐。

4. 周边国家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自2002年以来,世界各国出台的关于投资方面的政策 有 95% 是鼓励外商到本国投资的。据有关方面透露,我国对外资企业税收是“两免三减半”,越南则有针对性地提出税收“五免七减半”,仅日本的本田和佳能等几家公司今年就在越南投资兴建了45家企业,余额达1.7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4倍。柬埔寨由于实行了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后,经济活动高度自由化。因此,美欧日等28个国家给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引来大批外商投资。

(二)内、外源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外源依存度 过高多年来,珠江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源经济带动经济增长,形成了以外源经济为主、内源经 济为辅的发展模式,内源、外源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有的城市,外源型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出口值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0%以上,对外依存度极高。一旦工厂大量撤离,给珠三角留下的将是产业荒漠、废弃的厂房、过时的设备和失业的员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将出现。民营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大型民营企业过多集中在酒店、房地产等非制造性领域,民间资本对制造业的投入相对较少,拥有自主技术、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对国内外市场的开发急需加强。

新型产业体系培植成果不理想

1.本土缺乏消化吸收和参与制造业分工的企业主体。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了珠三角缺乏参与消化和吸收、参加制造业产业分工的企业主体,这也是珠三角有些城市至今无法形成自有新型产业体系的一个主要原因。

2.基层缺乏培育新产业的意识。珠三角是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迅速在此聚集。基层的镇、村、组各级通过转让土地,建厂房收租,迅速致富,改变了原来落后的面貌。由于长期靠转让土地,建厂房收租过着滋润的日子,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甚至惰性的思维,觉得转让土地,收取转让金,钱来得快,靠出租厂房收租稳妥,不用去冒办企业的风险,日子过得安稳。基层干部大多缺乏创新思维,没有培育新产业的意识,也不知怎样去培育新产业。

3.对民营企业转型,参与产业分工扶植力度不够。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在珠三角迅速聚集,使早期民营企业的起家大多与建筑业有关。“三来一补”企业大批落脚,工业厂房需求量大,早期的民营企业通过填土、修公路、建厂房,掘到第一桶金后,政府没有及时引导民营企业转型,没有推动民营企业 参与制造业分工,致使这些早期起家的民营企业的投资取向,大多流向酒店娱乐、房地产业等非制造业领域,由于珠三角外来人口多,外商企业的管理人员云集,饮食娱乐、房地产生意火暴,更刺激民营企业,热衷投入这些领域,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促使大多数民营企业元暇或没有参与制造业分工。

 

三、谨防产业空心化的对策

 

1.在继续加大引资力度的同时,调整引资战略。调整引资对象和引资方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从全面引进到有选择地引进,从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的企业集团及其研发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关联度大、聚集度高的高科技项目和龙头企业,重点引进服务于生产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引进跨国公司的生产中心、采购中心、维修中心、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坚决摒弃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项目,原则上不再引进小型的、低水平的加工贸易项目。

2.优化产业结构要采取“渐进式”方式,“分层次”逐步解决。所谓“渐进式、分层次逐步地”优化产业结构,是指根据珠三角的现实特点,由低端到中低端,分批地优化掉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污染比较严重的、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决不可“一刀切”,防止“失血”问题的产生。这样有步骤、有梯队地进行,既可以保证本地区经济持续地发展,又在“不失血”状态下不断增加资本积累,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防止了“资本积累链”的断裂。

3.创新发展模式,科学地发展地方经济。当地政府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关键,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产业层次,在更高端领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另一方面要在新的竞争条件下,保持原先的发展优势,做到平衡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显然,珠三角要实现这些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尤其要加快IT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1) 重视服务业的招商。当前产业链条中较为薄弱,需要充实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业主要包括为生产而配套的流通、信息、中介、研发、环境、金融、教育等服务业。服务业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先进经验来支撑,必须大力引进国内外专业机构,由此直接引进国内外一流的人才、技术和运作经验,从而提高生产服务业水平,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良性互动,互为促进,优势互补。

2)改造和提高传统特色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特色产业,这既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有效途径,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把劳动密集和应用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逐渐限制、转移、淘汰一批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的落后行业和企业。

4.下大力气培植新型产业体系,努力推动本地区“自主技术、自有品牌”的“两自”企业的发展。

1)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强化企业在新型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让。

2) 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和使用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用好人才,留得住人才。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途径培养技术人才;多种方式鼓励科技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层次,使创新人才得以增加和提高。

2)要加强政策和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扶持的力度。政府要利用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向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倾斜。要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资和融资体系,简化相关金融服务程序,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便利的中介服务。

4)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培育“两自”企业。珠三角制造业享誉全球,制造能力十分强,但相当一部分产业停留在加工阶段,本地名牌还不够多,主要附加值被国际名牌拥有者享受,为此,必须采取主动,促进产业由“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依靠多年积累的规模化生产优势,进一步打造自主创新产品,扶持和培育“自有品牌和自有技术”的“两自” 民营企业,这是本土制造业结构升级、层次升级和价值升级以及防止产业“空心化”的必由之路。

5.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推进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的增长。风险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近20年来,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高新技术企业被认为是美国经济强劲发展的“推进器”。

从当前情况看,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并不大,企业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私人借贷和自有资金积累,融资难成为制约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另一方面,珠三角的开放程度高,有几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发展逐渐走向熟,而且珠三角的银行储蓄存款数额巨大,这些都为风险投资机制的引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果引人和培育风险投资机制,既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快速地推动了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有利于本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1)由政府牵头,尽快成立引人和培育风险投资战略小组,制定引入和培育风险投资机制的战略规划,制定出政策措施,建立规范的风险投资市场。

2)利用珠三角靠近香港的地缘优势和多年与香港经贸合作的经验,借助香港这个世界性金融中心, 引进境外著名的风险投资企业,牵线搭桥,促进其与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并结成战略伙伴。

3)尽快培育本土的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公司是对创新技术企业及其新产品开发进行投资人股,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参与企业决策咨询,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科研、金融、企业三者有机结合的经济实体。因此,必须把培育本土风险投资企业作为一种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

4)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该基金通过发行基金收益凭证或私募方式将众多不确定的社会资金汇集起来,交由基金托管人托管,请专业投资人士(风险投资公司)管理和运作,以股份形式投向处于开创阶段的高科技企业或项目,通过资本市场或其他方式投资获取高额回报。

参考文献:

陈锡稳,2007:《防止我市产业“空心化”的对策机东莞经济“双转型”研讨会,2007年1月。

丁力,2007:关于东莞经济社会转型的思考,东莞经济“双转型”研讨会,2007年1月。

国家统计局,2006:《长三角、珠三角及港澳统计年鉴》。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系)

                                                           责任编辑:海英)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金融“软肋”制约泛珠三角发展
  • 下一篇文章: 珠三角、长三角外资增速下滑的经济学思考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