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盛状元:韩愈·康震(百家讲坛听课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4:36
(

韩愈·康震

(2010.1.24—2010.1.28

一、考试进行时

从茅坤开始,唐宋八大家定名。在他看来,这八人散文写得好,作为时人学习的榜样。我们今天学习的目的在哪呢?我们还要学习人格道德境界。

八人的诗词加起来有九千首,散文有一万二千多。全唐文,我们所知道的文章也不过两万多,全唐诗现在知道的也不过五万余首。而他们最长寿的苏洵,他们的创作是惊人的。他们中有三人欧阳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翰林学士三品有苏轼等,四人做过中书舍人,六人是进士,六人做过地方行政首长。这些经历是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缩影。

生于768年,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世有伯乐”,这些是韩愈的名句。韩愈的影响力比柳宗元大,长期活动于长安与洛阳。柳宗元被贬时间长。而且,苏轼对他有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文章从东汉六百多年的时间里都赶不上他的,文章独树一帜,是文章大家。道,举起复兴儒学的仁义之旗,用孔孟来治国。溺,指的是沉沦。忠臣,他为表明自己的看法,劝谏皇帝不惜直言犯上。勇夺三军之帅,指的是什么?当时有节度使想谋反,他一介书生单刀赴会,让藩镇臣服,立下大功。这种评价全面。

三岁时父母双亡,后来由嫂子抚养。三次科考却名落孙山,第四次才榜上有名。

科举难考,录取人少。宋代三百年录了进士四万人左右。唐代不到三百年录取不过四千多人。三四十到十来个,太难了。录取人少,有人艰苦地考,四次考上算不错了。唐代文人像黄滔考了二十三年。刘得仁考了三十多年,到死也没考中。曾有一年录了五个老人,两人过了七十,三个过了六十。这是五老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错在了科举道路上。所以,韩愈尝到了科举对人才的折磨。适应考试还能坚持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华,太难了。他为什么考中了呢?

这一年千人参考,录了二十三个。主考官是陆贽。这是大政治家。唐德宗时的优秀政治家。务实雷厉风行。他善于写骈文,但他更倾向于散文。而这时主要看的是骈文。这次风格碰上了,得到了陆的赏识。副考官是梁肃,本人是唐古文运动的先驱。23人中有8人是他推荐的。后来都是著名人物,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这一榜称为龙虎榜。才华重要,机遇也重要。没有陆贽,命运如何难说。

唐代科举规定,还不能立即做官,还得考吏部考试,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吏部与博学宏词科考试。韩愈参加了考试。第一次没中,吸取了教训,给当时考官崔元翰写信,谈到,考试结果不公平,刚结束时,就有人说“某得矣”,说消息灵通。一天内,不同消息来了九次。他跟考官说有问题。有人情作用。还告诉他,我从来不到高门家去走过没送过礼,他们不知道我的名字。我考中进士是主考官赏识,我承认这个命,我等着同样的命,不知道是命还是人情在起作用。我也走不出那一步,想来想去,还是听天由命吧。他还说,我还年轻,还有机会。我才二十六,还可以,岂为晚哉?我还有雄心在,斯道未丧,天命不欺。不相信自己一直穷下去。这是穷小子的宣言。

韩愈能不爆发吗?四次考进士,这次再考不上,他急了。给宰相直接写自荐信。他给宰相写了第一封信,他说,我今年二十七八了,考了四次进士,三次博学宏观世界词科没考上,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如丧家之犬。现在这套科举制度,有文采能通过考试,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永远不得入门?宰相就是向天子推荐真才的人,我就是你要找的。等宰相的回音,到十九天头上,写第二封信,他举例子说,如果有人遭了水灾火灾,不管怎么样,听到呼救,都会有人搭把手的。我处在穷累中,救我的人是您。等,等了二十九后,没收到回信。他写第三封信。我听说周公荐人才不遗余力。起码应该推荐人才吧,不能装傻吧?是宰相的样子吗?这不是春秋战国,我没地方去了。给我个位置我才能报效祖国呀。结果仍是泥牛入海。

当时宰相有三位,人才选拔人渠道,有正常程序。即使宰相也不能轻易打破常规。各种矛盾与人际也复杂,他的积极态度不正常。后来有人会认为应该大度,不要过急嘛,有失体统。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唐代要出人头地,真困难。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是为官做,他要用儒家抚狂澜,要为国家做事,所以才着急。这种态度代表一大批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的命运。这种呼唤是不平之鸣。不能沉默。他考不上博学宏词科,除了文章与流行风格不合,遇不到赏识的人,还有他个性的宁折不弯,年轻时给许多人写过自荐信,但他写这些同时要告诉对方正确的做法,不卑不亢。看不出穷酸气。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千古文宗。

二、理想照亮现实

唐代考中了进士,但没考过吏部考试,可以去地方节度使做幕僚。有许多人也愿意去幕府做幕僚。韩愈要走的就是这条路。这是辛苦的路。协助节度使处理一些政务,韩愈不满意这样的差使。节奏僵硬少人性化。韩愈刚来,小吏就拿来时间表。神奇的表,规定从九月到来年二月间清早上班晚上回家中间不休息。这个规定让他惊讶。难接受呀。就给节度使写信,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非愈之所能也。建议他上午五点或七点上班,十一点多下班,下午五点或七点上班,晚九点下班,改得人性化一些,好不好?下级对上级,不能一个尺子衡量,得量力而行。宽松一些,气氛会和谐一些,办公效率就低。他对这样的作息讨厌。这是第一。第二,在当时,科举进士做幕僚是双向选择时期。节度使对文人也有选择,有才华能帮助开展工作,就喜欢。文人做幕僚,是上下级关系也是宾主关系,得尊重,以礼相待。韩愈就从这说起,提升到了孔孟之道的高度。孟子当时说过,天下诸侯,水平都差不多,原因在都喜欢用听话的人,不喜欢能够教导诸侯的人。忠言逆耳嘛。到您这儿来做大事是为道义,凡为利益的人不可能忠君的,凡为道义的人就会忠君。如果我个性受到压抑不敢说话,就麻烦了。他的水平就在,小事件有但没有小问题。第三点是工作品级低,工作琐碎,他会憋屈。这地方兵乱,差点祸害了家庭。他在这工作不满意不顺心的。

注定他不会在藩镇呆太久。多方求告,上调回京,人生境遇有哪些改变呢?

当时国子监有几等,一等招三等以上的子弟,二是招五品以上的,再就是四门学,招以下的子弟。这个老师四门学博士,相当于讲师。比呆在节度使好。但这毕竟还穷。唐时,国家学校不富。老师都穷。他在做四门学博士时,家庭大了,有夫人孩子侄子的家自己的亲戚,三十多口人。长安物价高,靠一个人的工资养三十多人,养得不饱不暖。他写过诗《苦寒》,冷饿饥寒,没一点热乎气,挣少人多,不到三十岁的他生活压力大,牙齿都掉得厉害。视力下降,眼昏花,对光线不敏感,头发白了。这是穷病,这是生活的本质,酸楚。他是要平天下的。怎么办?顾家,不放弃理想。求人,还得坚持人格。这是两难选择。在信里,他分析说,“至于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者,皆圣贤之事业,知其智能谋力能任者也,如愈者,又焉能之?”《与卫中行书》。许多人求富贵,我不是为衣食,是为将来从圣贤事业打基础。原来赶考时穷得靠救济,到了方镇节度使好些,但这不是我的终极目标,我愿意穷酸地走是因为我的理想没放弃执著没变。从科考到做官,磕磕碰碰,穷酸就是因为他没放弃自己的理想,光大孔孟,建设大唐。这条路走得艰难。所以,在他看来,功名与金钱没错,追求过程中不能放弃理想与执著。这是他为什么跟节度使提意见的原因。这些条件是别人无法接受的。但韩愈虽怕贫穷,他不会苟且与妥协。诗中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联系起来。隆冬过去,朝风应该变化,着力选拔人才,不能让人再这样穷下去了。这首诗全部写下来,可以发现个人的苦影射朝廷的事。这与杜甫的诗相近。

此时他广收门徒,并写下《师说》,这成为名篇。这篇文章提出重大命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小的社会地位低的,未必不能当老师。闻道,是当老师的前提。师生地位的关系是相对的。一个根本的要素是对知识的尊重,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依财富论高下。这在今天是常识呀,怎么是名篇呀?凭什么这样的简单的道理就是名篇?唐代社会风气不仅不能为师而且耻于为师。唐代长安像杜氏就是望族。韦应物长安姓韦的,长安韦杜离天尺五。离天子只一尺半。柳宗元也是,河东望族。这些望族地位高。他们做官,世袭官位,这些人不存在奖掖后学的问题。他们是含着办公室钥匙出生的。天生我材能当官。学习拜师是白搭,祖辈关系才重要。为师之道,重视知识,这在唐代就体现在科举考试中。只有这个考试才能让平民成栋梁。他科考不顺利,原因正是不跑关系,没有背景。只能凭着书才华来。写《师说》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这正是呼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号角。我们感受更应该是对人才对知识对教师职业的独特理解。这时他不过三十五岁。这时,这篇文章体现的是思想家的深邃与远大。

 

三、敢问路在何方

这回求的是李实。当时是工部尚书兼京兆尹。首都市长。他要称赞人家两句再提要求。赤心事上,忧国如家。今年长安旱灾,可是你辖下安定,是你治理得好,各种制度得以实行。笔下的李实与实际情况一样吗?不一回事,刚好相反。这人在地方为官克扣军饷,引众怒,要杀他,他从城墙上溜回了长安。这人是正宗皇亲。李渊后代,唐德宗宠信。对属官不满意就调走安排自己的亲信。一年遭灾,免租,可是他加重了租税,百姓只得卖儿卖女,他被贬时,百姓打算揍他,他只能开溜。韩愈写过许多自荐信,没回音,他没法选择,只能看谁说得上话。他是有骨气有个性的人,不放弃自己的人格,但是再伟大有时也要飞得低。也并不意味着他不犯错误,也更不意味着从此就放弃自己的原则。身在污泥中不染是重要的。

不久,他被荐为监察御史。虽然曾被迫说过违心话,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一旦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会举起旗帜来。他夸过李实,秋天遭了霜灾,可是实际情况是朝廷知道遭了灾,下令减灾,李实说到秋天,庄稼良好,没问题,诏令收回了,照收。李实让各级征收,百姓没吃,交什么呀,有人甚至卖儿女。韩愈得怎么做呢?有戏子编了民谣,嘲讽李实,李实抓起他来杀了。百官不敢说话。韩愈站了起来。这是他职内事,上奏章,旱情严重,没人说真话,您不了解情况,暗示了李实的隐情不报,对李实有蒙蔽之罪;您仁爱,该杀的都有体恤之心,何况对这些灾民呢?您可不是见死不救的人呀,建议您改正错误;这是天下心脏,稳定重要,现在发生灾情,百姓应该得到关爱才对,有利于朝廷稳定天下稳定,建议缓收;没收的不要收了,来年再收吧。这四条没提李实,没抨击的意思,但字字有这个隐含的意思。顾了面子。

韩愈写过诗,反映朝廷反应,天子恻然反,宰相也觉得有情有义,百姓觉得应该落实执行。韩愈觉得高兴。就等着诏书下达,等等吧,诏书下达了,命令把韩愈贬到广东的阳山县。离长安四千里。他委屈呀,这是分内事,又没越职言事呀。给足面子呀,得罪谁了呀?打击实在太大了。这简直是误入歧途。“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州。”本想采取措施,没想到下诏令贬到遥远的炎州。监督出发的官就在门口,我妹妹生病,大家请求多几天,没答应。不知道一去能不能再见面。许多官员路上就死去了。当时仕途就是如此险恶,说出正确的话,官场给你的可能是错误的答案。

阳山在唐时是经济落后地区,他感觉到这里真穷。连副职都没有。没有人使唤,只十来个小吏,言语不通。只能划地为字,开展工作。既来之,则好好工作。这时,文坛上的名气是越来越大。对社会了解越来越深必然成长为思想深邃有才华的文学家与思想家。许多人慕名而来,学习文章与诗歌。当地工作百姓也看到眼中。当地百姓表达敬意的方式独特,当地百姓起名就叫韩。山也叫贤令山。公道自在人心。他处在艰难中,愤怒,悲痛,但是浸泡在这样的情况中不会正常。这样的心路历程需要反省。道德也要深刻反省,以便走得光明磊落。他静下心来反省自己的点滴。五条反省《五箴》,总结为三点:一是这些年干什么呢,为官场而费尽心机,几乎放弃自己的人格,也放弃刻苦学习的传统,行成于思毁于随;二是如何避祸,有端正的政治理想,但他碰上的黑暗的官场,是不是应该把锋芒隐藏一点?三是人格存在大问题,恃才傲物,不管多么艰难,遇到多大困难,现实的黑暗与理想发生冲突,永远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其实更多地是对这些年的挫折的总分析,直折黑暗势力。结论是坚持本色。要有超强的反省能力,体现的是思想水准问题。这种反省要克服自己的阻力。

48岁时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进了核心权力层。在阳山时被召回,元和元年,唐宪宗即位。这是唐玄宗后数一数二的好皇帝。他继位后年号元和,十五年叫元和中兴。韩愈赶上了好时候。国家大局发生了变化。朝风变化,用人上,宰相用得好,先后有李绛,崔群,武元衡,裴度。前二者还是他同时进士的人。有着重要的交情。他们上台后,政治理念风格与韩愈接近,提携就重要了。二是,韩愈倡导复兴孔孟之道,改变诗风,古文运动上,尉为大观。思想与文章诗歌他身边都集合有识之士,他有着巨大影响力。与宪宗的政治意愿不谋而合。韩愈终于站到了相当的高度。写过诗《入关咏马》:“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不知休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进入核心官场后,他到底能不能坚持本色?

 

四、沙场初点兵

三十年的奋斗终于让他成为国家高干。艰难曲折的奋斗。这种性格让他在官场上肯定吃不开,但是他成长从来不看权贵的眼色,他靠的是真本事。但是如果有眼光的领导皇帝看到,大事出现时,一定会得到重用。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全权讨伐淮西叛军吴元济。韩愈是参谋长。他是文官,这可是军职。是武官,他怎么能做呢?唐面临的问题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前者是最显著的。韩愈时代有四个,与朝有二心,一是平卢节度使,二是成德节度使,三是淮西节度使,四是魏博节度使。后者处于环绕之中。怎么让他们效忠于朝廷呢?先从魏博下手,怀柔,先拿下来了。宣布效忠。淮西节度使就孤单了。要打容易,但得师出有名。元和九年,吴少阳去世,吴元济宣布自己为节度使,这是公开叫板。唐宪宗下令讨伐。

不顺利,甚至出现了刺杀宰相一事。动摇中,这时韩愈上了奏章,所未可知耳,在陛下断与不断耳。等他没劲了就容易对付了。下多大决心,平定,要不要打到底。要给他鼓劲。这仗打好了,得听四点主张,一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二是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敌占区人民都自我武装,建议编入军队中,三是应该各个击破,分化瓦解,下诏书跟另两个说,本想给,没想到反了,就打,你们安心做,朝廷不会怪你们,不老实就别怪,一打一安抚,四是对于敌人的军队要做到区别对待,宽大为怀。被胁从的就宽大处理,他们也是大唐的百姓。这里看出的是政治家的谋略。系统的军事策略,被人评为可谓料敌如神。朝中有眼光。

裴度的军队取得良好战果,李愬知道吴元济城内空虚,调兵到了北前线,建议让他率精兵夜袭蔡州,这是大胆的,要是不成功呢?裴度有眼光,他有胆量,批准了。率九千精兵冒着风雪,急行军一百三十里,冻伤一千多,李愬治军甚严,到达蔡州城下,守军做梦都想不到。几乎在梦中被占领了。吴元济起床时,只得投降。押解到长安。端了老窝。观望的都纷纷转变了,表示效忠归顺。这个事件就此结束。取得全面胜利。

韩愈的贡献除了陪同处理军务,一是协助理顺人际关系,四个藩镇都在中原,势力最大的是韩弘,二十多年兼宰相正一品,唐宪宗要讨伐淮西军时他负责军队,韩弘战果不利。裴度为军事统帅,怎么协调二人关系?韩愈自告奋勇去说服韩弘,弘悦用命。愿意听从调遣。他的职务不在裴度之下,这个说服工作难。二是提出雪夜袭击的请求是韩愈,说守备空虚。裴度没批准,韩愈毕竟没带过兵,情报真切是否?战术上也有眼光。提供正确的战术。这是第二个贡献。三是平定了这个,还有两个。韩愈说还要拼经济,韩愈出主意说,得分析,平卢的李师道死扛的,这先别碰他,明年收拾,对成德的派人写信劝降,看到就会改变。一听赞成,修书送到成德。王承宗会不会反?提一大堆条件怎么办?这最能看出胆识与胆略,要分析对方心理。好在接受了,并献出了两个州。可以看出韩愈坚定皇帝作战信心,不断提出战术与策略,这是杰出的战略家。唐代文学家里这样的人不多见。韩愈被提升为侍郎。

朝中上下哗然,有人建议刻石记功,由谁来写。韩愈来写最合适,全过程参加了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也是杰出的散文家,写合适不过。他接到后高兴万分,激动得一个月过去都不知道怎么写。他花了七十多天,写成后皇帝令人把它抄了几份送给立功将士,立在蔡州城中。韩愈文章写成了,立功立言了,两全其美。快出差错了。刚立不久,差点被人推倒,李愬手下部将在蔡州城内读完大怒,要推倒,看护吃惊,告诉了官府,不得了。抓了石孝忠,知道严重,就想办法,装孙子,不重视了,就杀了狱卒,弄大了。皇帝震怒,要见一见。皇帝问他为什么,他说,李愬偷袭后,裴度与他人还不知道这事呢,但碑上都是裴度,没突出李愬。他可能不以为然,可是我想如果再一次有这样的事发生,谁还愿意卖命呢。上到一定高度,受到了皇帝的肯定。皇帝决定把碑文抹掉,让段文昌重写一块。

这事复杂了,韩愈有点挂不住了。石只是武将,可能是李愬作秀,真不是。李愬是唐名将,当初他拿下蔡州后,欢迎裴度入城,他恭敬地行礼,裴度觉得他有功,不敢接受。李愬讲,你还得真接受,叛军与百姓不懂君臣之礼,做表率给百姓看。不代表他老婆不这样,这是唐德宗的孙女。是唐宪宗的堂姐妹。也许跟唐宪宗唠叨,弄得太少了。唐宪宗或许不重视,就可能唆使演出了这一幕。唐宪宗觉得没那么复杂。现在用人之机,重用将领,不愿意闹,和稀泥。段文昌碑文把李愬怎么做的过程细致生动地文学化,但一致的是并没有指出决定的因素,决定因素是皇帝呀。只是安抚人心,多写点生动些,看着就舒服了。

但韩愈作为一个文章大家,心里肯定对文章被否定不满。像苏轼一直评价极高。他说,“淮西功德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这只是苏轼的说话,他听不到,他不平则鸣来了,差点丢了命。

 

五、敢向皇帝说不

819年大事件让皇帝与韩愈发生激烈的争执。丢了四品大员官帽,甚至丢了性命。

1987年,中国考古在扶门发掘了四枚手指骨,其中一个是佛指舍利,舍利是释嘉牟尼的遗骨,据说他圆寂后,留下八万四千多舍利,分送到全世界各地供养,法门寺成了皇家寺院。这一枚舍利,一千多年前,让当时韩愈大怒,愤然上书,向皇帝说不。原来,元和十四年,当时唐宪宗决定要把存放的舍利奉迎到皇宫里,要顶礼膜拜。派宦官去取来供养,再到长安各寺庙里供奉,规模巨大,引起巨大反响。许多人不惜捐巨款。甚至有些人更激烈地在身上点蜡烛等。唐宪宗这次活动目的是什么?这是唐皇帝的传统项目,许多皇帝都奉迎过。目的一样,都是祈求国泰民安,祈求长生不老。韩愈针对这两个目的上书,指出这就可以国泰民安?是荒谬的,证据就是汉代前还没传入佛教时,历代君王都是长寿,像黄帝。这些时候都没有佛教,皇帝也长寿。反证说,佛教传入中国,就没有长寿的皇帝也没有长久的国家,南朝梁武帝最信佛教,下场是被饿死了,国家也短。这些帝王的寿命也是传说,短命也不一定是信教的结果。这是信仰与寿命无关。这么说是引起唐宪宗的警醒。

韩愈这样做,坚决反对,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国力削弱了,对中央集权极大挑战。意识形态上就要树立孔孟之道的权威,凝聚人心,奉迎佛骨的行为只能是影响生产,耗费民力。他认为当时出家人占据了许多社会资源。唐中期寺有四万多,客观侵占了国家资源。他客观上是反对佛教。两方都没有错,只是角度不同。这是信仰,要有理性的角度。韩愈就是面对佛教与道教对儒教的威胁,他绝不妥协。严重政局下维护儒家思想的权威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另外,碑让人撤,心里本不高兴,看皇帝这样,他心里头气恨怨。所有怨气被点燃了。《论佛骨表》里将想法一泻而出。

效果可想而知,皇帝气疯了,第二天给宰相们看。我要砍他了。几个宰相劝他。韩愈是直人。一片忠心哪,不能杀。唐宪宗也委屈,我理解他呀,可是话不能这样说呀,做大臣的,能这样说吗?这是人伦天常吗?绝不能逃掉,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唐宪宗是了解他宽容他的,只不过是对于他来说,提出短命的命题,不好接受。这是愤怒的决定。这事上,可以看出韩愈非同寻常。这种提建议的职责不是他管司法的事,谏官没说,他却说了。一切与政治理想抱负与国家阻碍的事都是他要反对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肯定知道结果,有政治家的见识也有政治家的胆略。有人是明白中装糊涂,有人是胡乱说,事与愿违。他是一针见血地看,敢直接说,这样的人太少了。他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敢直接跟皇帝说不的人。

古代贬官是规定立即动身的。四个女儿未成年,兄长们的孩子们也是他抚养,一百多人都要跟着迁出长安,一共走了一百天,万水千山,非常辛苦。惯例要写一道谢恩奏章。他总商务道歉,说话太冲撞,感谢没杀我,还贬来潮州,汇报,这儿偏远,皇帝的阳光还是照耀到了。当地民众忠于朝廷,是好地方。四是哭穷,离广州远,来回得一个月,朝中没人说话,要不是您我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到这里就想把生命奉献到这儿,只有您可怜我。自我推荐,我这个生性愚昧,只会写文章,可以与诗书媲美。要我歌颂你,我最合适。六是歌功颂德,大唐建立以来,唐太宗固然大,功劳都在高祖在时就建立了,您接的是烂摊子,不过几年,您治理恢复了中兴局面,多么伟大的功业呀。这样的时刻,我却不能发挥长项,用妙笔歌颂功德是太遗憾了。想到此就死不瞑目,灵魂早飞到了您的身边。六点该说的全说了。欧阳修也提出批评,说他有损名节。这意味着什么呢?

欧阳修看到这奏章就不以为然,仁人至士被贬时就啰嗦,哭,希望被皇帝收回去了。韩愈的人品难道值得怀疑?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也合理,唐宪宗毕竟是唐代杰出的皇帝之一。比贞观也不逊色。这些事实放在宪宗身上是没有愧色的。说两句肉麻的话,还是可以接受的。他既然是明君,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大臣都不希望错过盛世与明君。想得到及时原谅做事是值得重视的事。三是他从科举以来坎坷。家人走到韶州走不动了。这种境遇太艰难了。所以人之常情也应该赶紧道歉。再者他们间的矛盾也是内部矛盾,归结点是为了好,是为了建设不是为破坏。唐宪宗不会恨他,是皇帝一步步提拔的。不赏识怎么可能会交给他做裴度的行军司马呢?韩愈能不忠心吗?明君与忠臣的矛盾。

奏章上去了,变化了,唐宪宗看过后反应呢?这重要。他说,“昨得韩愈到潮州表……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恶其容易。”当初劝谏我不让奉迎是大爱是忠是爱护我,我怎么能不知道呢?可是这人毛病多,大臣怎么能说我活得短呢?心里有赦免的想法。

 

六、一介书生,单刀赴会

在潮州,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与当地的和尚打得火热,88的大颠和尚,造诣深厚,门徒极多。韩愈请人请他来,并交谈。留了十几天。韩愈去潮阳祭奠并拜访和尚。第三件事是要调走时,专门给这位和尚不少衣服作留念。他与大颠的关系不一般,是好友。韩愈当时没多想,但是引起很大震动。反对者高兴,觉得还是佛法无边。当初反对佛法立即改了。

真相是什么呢?吉州司马孟简是虔诚的佛徒,曾翻译过佛经,他给韩愈写信,听说信佛了,是真的吗?回信说不是真的。他说,一首先声明谣言,这是假的。二要告诉真实情况是潮州有大颠,特点是“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这人聪明懂得许多道理,叫到官邸来谈,我发现他不被外界束缚压迫自己的心灵,活得轻松自在,跟他说话时虽然有一些不能完全沟通,但我内心也放松了不少。要摆脱痛苦,这样同等级的知识分子少,这儿能进行思想交流的人少。大颠恰恰给带来一些解脱与危机。至于送点衣服之类,简单不过。这是人之常情。看中的不是信仰,而是大颠对自己放松心灵有帮助。思想上交流方便。

他做的第二件事是跟鳄鱼做战斗。这简单一些。当时潮州一个大水潭中有大鳄鱼,老是偷牲畜吃,百姓家受穷了,就把这样告诉韩愈,他想消灭,就写了一篇文章叫《祭鳄鱼文》,其实就是诅咒它。内容是赶快滚蛋。南方就是大海,有的是你想吃的东西。建议约定三天后得率领兵将去大海,七天后不走,就是成心,就是没把我放眼里,是跟我过不去,不听没关系,我会叫最高强的猎户来置你于死地,我完成刺史的使命。到时别后悔。史载,当晚有暴风雷,潭水干了,鳄鱼走了。他的性格得到展现,幽默一下,开开玩笑。这种幽默显示的是文采与风范。

唐宪宗赦免令来了。四年中做一件大事,唐宪宗发动平定叛军的战役,平定的是淮西节度使,还有一个成德节度使,在河北的镇定县。主管军事的王廷凑,把田弘正杀了,把自己立为节度使留候。下雪,气候不好,打不赢,朝廷被迫承认王廷凑为节度使。整个河北不稳定。唐穆宗想得派人去见王廷凑,别让他惹乱子了。韩愈刚提为兵部侍郎,这是深入虎穴。韩愈走,元稹说了,韩愈可惜。大家都觉得一去不会回来了。那是虎狼之穴。赶紧派人去追他。韩愈说,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不但去而且疾驰而去。他是勇,王廷凑严阵以待,院子中都是甲士。三个难点,一是王廷凑是硬抓来的,朝中没办法。王廷凑不相信他,怎么沟通?二是杀了节度使而且占领了两个地区,河北混乱,这种情况下,孤身进镇州城就是危险。三是王廷凑军队麻烦。叛军名义上却成了官军。要安抚人心,也难。

韩愈怎么突破呢?下马威来了,王廷凑说,我这儿乱,都是底下人闹的,我一片忠心,没二话。韩愈说,我明白,朝廷看你是将相之才,才把节度使赐予你。你还纠结一块反叛?话没说完,甲士奋而向前,说我们成德军前辈们也曾听朝廷的号令平叛过,我们也曾为朝廷打过仗。韩愈说先听我说,看我对不对?我还以为你们不记得前辈了,记得太好了。归顺与反叛的厉害关系?天宝末年到现在,安禄山史思明的子孙还在不在做官?没有。被你们杀的田弘正子孙都在朝中为官,为什么?这是因为忠心而得来的富贵,你们总该知道吧?现在田弘正被你们杀了,家人也被杀了,还不够吗?话引到这时,甲士们也纷纷觉得有道理了。王廷凑慌了,害怕甲士们心动了,散了甲士们。下马威没给成,被化解了。王廷凑问到底叫我干什么事呢?朝中像深州刺史的官多,赶紧放了。满口答应了。不但稳定了军心,而且解救了刺史深州刺史。不管怎么说,这种被动下,他单也赴会,完成使命,这不容易。由此可见他的卓越的天才。

疾病与劳累将他推向了生命的终点。终年五十七岁。他留给后人什么启示呢?

苏轼的四句话:“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政治家,做过刺史,监察御史等,阅历完整,政治素质的综合与全面是少见的。光在前线打仗就难得一见。二是他开创的古文运动,与孟郊的诗派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还是卓越的思想家,一生维护儒家思想的权威性。与佛道做坚决的斗争。原则上在真理面前从不妥协。他有四次精彩亮相,一是上书请求免除长安租税;二是与裴度讨伐淮西军;三是上疏请求停止奉迎佛骨因此被贬潮州;四是深入成德军方镇,安抚王廷凑并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