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多少文盲:张之洞与广雅书院(书院寻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4:34:37
赵立人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26日   04 版)

广雅书院冠冕楼。
广雅中学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在老城区西北角,其前身是建成于1888年的广雅书院。广雅书院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的著名书院之一,故广雅中学是广东省中学中惟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培养洋务人才,自筹经费,亲选院址,始建广雅书院,次年落成,成为两广最高学府,亦是清代省级用银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图籍最丰、颇具民族园林特色并有护院河、护院墙的封闭式书院。“广雅”二字,是张之洞亲自命名并题写匾额。他任命的书院首任山长(院长)梁鼎芬解释:“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即要培养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人才。今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命名,实脱胎于此。
在办学理念上,张之洞针对科举弊端,提出“五主五不”原则:“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性理之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泛滥词章之学;以翔实尔雅为主,不取浮靡之学;士习以廉谨厚重为主,不取嚣张。”在课程设置上,设经学、史学、理学和经济学4门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自行选学。
广雅书院坐北向南,占地12万平方米,四周为护院河。中轴线上有院门、山长楼、礼堂、无邪堂、冠冕楼。冠冕楼为藏书馆,中西藏书曾居全省藏书之冠,亦为清代全国书院之冠,由两名掌书生(图书管理员)专门管理,设立借书、还书登记制度,开创了书院图书管理的先河。东斋、西斋分布在中轴线两旁。全院定额200名学生,学制3年,其中广东100名,居于东斋;广西100名,居于西斋。此外还有清佳堂、岭南祠、莲韬馆等。民国后,广雅书院逐渐改为省立第一中学,1928年梁漱溟任校长,将广雅精神提炼为“务本求实”四个字,成为延续至今的校训。1935年改为广雅中学。
如今进入学校,仍先要跨过一道小桥,桥下就是护院河。校园内古色古香的红墙绿瓦与当代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古桥、古碑、古建筑遍布校园,岭南特色盎然。一个多世纪来,历经劫难,校园建筑多为重建,但广雅书院的基本布局始终未变。中轴共五进,前座大门,二进教学大楼,三进山长楼,四进办公楼,最后由标志性建筑冠冕楼压轴。原来的东斋、西斋,石碑仍在,周边环境则已焕然一新。
为营造书院的幽雅环境,张之洞曾从省城外运来数百年的古树。如今在山长楼前,仍可见到一棵有280年历史的高大樟树。此树是张之洞使用当时国内少见的起重机从城外搬来的,曾引来无数围观者。校内现有百年以上的古树24棵,多数与广雅书院同龄或更早。
张之洞还特意选用肇庆的星岩白石,刻了四方巨大石碑,以鼓励广雅学子。撰写碑文的都是张之洞推崇的学者,写的都是端庄圆润的小篆。这四方碑文是张之洞写的《许君说文解字序》,时任广东学政的汪鸣鸾书《程子四箴碑》,广东巡抚吴大瀓书《郑君六艺论》,以及李文田所写的《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碑》。这四方碑记体积巨大,刻工精湛,迄今保存完好在冠冕楼前。如今绕过冠冕楼前的生化楼,还可见到另外四块两米多高的石碑,分别刻着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的奏折、广雅书院学规等。如今,这里的建筑物均恢复旧名,始创时的牌匾楹联亦尽量复原。莲韬馆早年坍废,木匾流落民间,2004年被社会热心人士于旧物店购得后无偿赠予广雅中学。它是至今仍保存在广雅书院的张之洞的惟一手迹。
校园内今有张之洞的立像和梁漱溟的坐像,二公亲见广雅兢兢业业的办学精神日渐发扬光大,誉满南国,亦当欣然而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