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画我猜 灵魂画师:瞄打,估打,弹道打三打合一才是正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0:11
先申明,是引用的,不是我写的。

“瞄”是一种方法,是借助弹弓的结构特点寻找参考系的方法,和使用眼睛的数量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从宣称估打的弓友的说法中获得瞄打的概念——估打的弓友说他们射击的时候从来不看弹弓。
我们在打弹弓的时候,自然状态下都是用正眼锁定目标,也就是双眼或者单眼的聚焦点在目标上,而不是在弹弓上。但眼睛是有余光的,和司机开车一样的道理,余光帮助司机对路况和周边环境做辅助判断,弹弓射击的时候也一样,余光总是锁定着弹弓的,所谓“不看”弹弓,说的是不聚焦于弹弓,而是聚焦于目标,但余光总是能够快速确定弹弓和目标的位置关系,从而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停留,等待你发射,确定这个“合适的位置”的过程,这就叫“微调”,短则不足1秒,多则数秒。

一个高手和新手的区别,就在于在“微调”的敏感度,高手只要捕捉到弹着点和目标的位置关系——只要没有打中,他就会做对称性调整,弹着点高了,他就会将前手下压(如果后手固定),或者后手上抬(如果前手固定),这个过程说明,任何射击工具,依然遵从着弹道约束的原理(目标、钢○、支点),当然,玩弹弓,不仅要有聚焦和余光的认识需要区别,还有主眼和副眼区别要认识清楚-

既然有弹道,就一定有瞄准的理论可以寻找。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有很好的射击技巧,却找不到方法去解释并作为经验传授给别人,而有些人未必有很好的射击技巧,却善于总结和发现,从而用简单的理论带领新手快速上路,无他,前者“唯手熟尔”,后者“唯有法尔”,用《易经》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估打实在,但往往不可言道,因为一种个体的感觉经验,其实是不可复制的,打数万发总算打出了手感,但三天不练就可能回到原形,对于估打的经验总结,基本上无法具体成型,大家看看狼獾的所谓“理论”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狼獾写了那么多的字,其实那都不是科学理论,大多是他的经验,是一种“表象+结果”的呈现,而不是新手需要的“过程

很多人喜欢把弹弓的形象“固化”,认为弹弓就必须是一个“叉+皮筋”的组合,其实这并没有抓住弹弓的本质特征,我是这样定义弹弓的:以具备弹性收缩物质作为动能的无约束弹道的弹丸发射器(具体词汇尚须斟酌)。作为一个弹弓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动能来源必须是可收缩的弹性物质。古代的弹弓用的是动物的“筋”或者麻绳等高韧性,靠“弓”的弹性收缩来完成动能提供,这个原始的模式最后发展成为弓箭,动能来源于弓,弦本身已经不能收缩。后来的发展,不再依赖“弓”提供动能,而靠“弦”来提供动能,这个发展趋势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所谓的丫杈。丫杈的上面两个丫本身就有原始“弓”的痕迹,下面的“丫”,最初就是用来辅助握弓的,原本是反曲甚至是垂直于上面两个丫的,只是最后发展成三个丫在一个面,这个发展过程源于“弦”的改变,因为弓箭的发展趋势已经把弹弓的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动能的提供在弹弓上改变成来源于“弦”,再考虑到握弓的稳定性,终于有了我们今天的木叉弓的基本雏形:一个丫杈,一条皮筋,一个皮兜。


但这并不是弹弓的本质特征,只是一种原始的表象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一条皮筋变成数条皮筋成为必然,从简单的丫杈到很多复杂的弹弓也是必然的,原因就在于不管我们现在的弹弓设计得怎么复杂,但都没有脱离弹弓的本质特点,也就是上面我的“定义


理解了弹弓的本质特点,就一定可以在方法上获得突破性认识,很多弓友经常说,为什么我打的时候总是偏(上下左右),就是不中目标,这说明他懵懂到弹弓是有瞄准参考的,但却没有明白弹道和弹弓本体的微调关系,这个时候他很容易做出两种选择,一是在实在无法悟出弹道原理的情况下按照估打的思路,开始扔钢○的过程,二呢,就是一下子领悟到一个简单的调整过程“微调”,把某个手动动、动到最佳的位置,目标就中了,他也晋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