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那智:【帝王将相】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4:13:26

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

    舜的生平
   舜,也称虞舜,黄帝的八世孙,因生于姚地,以地取姓氏为姚。姚姓族人是黄帝、舜的后裔。

   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县人物以舜为冠,古迹以诸冯为首。”证明山东诸城是虞舜的故乡。【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

   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都蒲阪。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帝舜。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济南南郊的千佛山,古称历山,又称舜山、舜耕山)耕耘种植,在雷泽(在今山东荷泽东北)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但是,对于此一说,却有颇多疑义。首先苍梧于当时乃荒芜之地。既非经济、文化中心,也非抵御外族的军事要地。舜当时已近百岁高龄,没有理由巡视至此。其次,舜定都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县。与苍梧相距数千里。以当时的交通情况,舜若想来回一次,须得花上数年时间。况且,舜乃南巡,苍梧或许并非终点,而年近百岁的舜绝无那样的体力与精力,进行如此长征般的南巡。综上所述,有人提出一个观点:舜当时远行,肯定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或是武装押送,不得不去;或是后有追兵,盲目逃生。两者当居其一。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湖南宁远舜帝陵
  舜帝陵系中华民族尊祖祭舜之圣地。夏代始于九嶷置陵建庙,秦汉迁于玉官岩前,明初移至舜源峰下。后因年久失修,几近荒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永州市、宁远县斥巨资进行修复,恢复明清时期风貌。然随拜谒观光人数增多,陵区渐显促狭,扩建呼声日增。二零零四年四月十四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尊祖爱国、传承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为主题,于翌年举行个省公祭大典。同年九月十七日,以加强舜帝陵建设与保护为宗旨的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成立。为适应全省祭舜大典及谒陵观光者需要,遂决定扩建舜帝陵。基金会与省直有关部门、市县人民政府,迅即着手规划设计。规划总用地四百三十余亩,总投资四千五百余万。扩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投资二千六百万,将山门改建成祭祀殿,增建连廊、角楼、碑廊、厢房等,新增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祭祀殿外原玉带桥三桥并为一桥,两旁新建拱桥各一座;祭祀殿外广场三万八千平方米,其中麻石广场一万五千五百平方米,植草砖广场九干五百平方米;新建停车场一万三千平方米;新建仪门一座。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为确保一期工程在全省祭舜大典前完厂,工程指挥部殚精竭虑,科学调度,工程建设者夜以继日,精心施工。为解决建设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募捐,各个市州慷慨解囊,各界人士踊跃捐款。同年八月二十日,一期工程竣工。同年九月十五日,湖南省祭舜大典在舜帝陵顺利隆重举行。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区,是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九疑山风景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大舜苑
  大舜苑位于诸城经济开发区,占地1000亩,其中水面600亩,总投资1.92亿元 。苑内主要规划景点有:大舜殿、舜帝广场、舜裔祠、舜字壁廊、舜庙、古诸冯村(舜帝故里)、历山、名人馆、人工湖、水上乐园等景致。目前,大舜苑已投资600万元完成了规划设计,整修了道路,恢复了舜耕历山的历史风貌,在原舜帝庙遗址重修了舜庙。去年以来,坚持边建设边接待游览参观者,共接待旅游团队500多个,计6万余人次。尤其是春节举行的“舜庙启开圣门”,“五一”举办的“舜庙开园仪式”,“十一”举行的“2005 中国诸城公祭舜帝大典”等活动,吸引了更多民众参与,扩大了大舜苑的影响。 

    舜耕
  在浙江省上虞市市区西南侧,为曹娥景区主景之一。舜耕公园以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舜井为主要景点,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故以其名的历史。渲染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的辉煌一生。园内舜耕群雕由中国艺术大师韩美林创作,以花岗岩为主材料的象队群雕长68米,高27米,总重约800余吨。

   相传上古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 因称历山也叫舜耕山。关于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传说流传很广:舜父瞽叟更娶继母壬女后,尽管舜挨打受骂,却是十分地孝顺。当后母生下象,又生下妹妹婐手后,舜带弟弟妹妹,放牛羊,打猪菜,拔草,煮饭,刷锅,洗碗,能干的活都干,不能干的活学着干。尽管舜把瞽叟和壬女侍候得周到细微,可还是经常挨打受骂。舜在疾恨打骂中长大,依然孝顺父母,继母壬女却还是想方设法赶舜走。当策划的兄弟种豆事件由于象的嘴馋和贪婪失败后,又多次陷害虐待舜,然后挑动瞽叟发怒,终于将舜赶出了家门。

   有家不能归的舜就到了历山妫水边搭个茅棚住下,开始烧荒垦地。开始阶段,舜以野果子充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就出现了象耕鸟耘的奇事。说舜一日在田间垦荒,疲倦了就在地头休息。忽然听见了“扑哧,扑哧”的鼻息声。抬头看时,只见一只大象从对面山上一步一步走向历山,一直走到舜垦荒的地方,用鼻子卷起一块巨大而尖利的石块,开始一下一下用力地刨地。象力大无穷,一个时辰不到就刨了一大片地。尔后象天天到历山帮舜刨地,久而久之,舜就与象建立了感情,就开始训练大象耕地。

   舜有了大象帮助,耕地多了,种上庄稼后,地里杂草丛生,一个人忙不过来,正自发愁,地里出现了一群一群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助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舜历山垦荒象帮耕鸟帮耘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美谈。

    疑古学派的评价
  上世纪初,疑古学派认为,尧舜禹的传说出现较晚,而尧舜更晚于禹,故其传说为后人编造,其人纯属子虚乌有。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尧舜禹禅让的故事,确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虽为传说,但自有其历史价值。有的学者特别指出,舜任命“八元”、“八恺”和皋陶等人,各有执掌,反映出部落联盟议事会已经开始蜕变为贵族的议事机构。说明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舜的传说,有助于我们认识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

    舜设官分职
  舜即位后,将尧时的部落联盟议事会改革为贵族议事机构。尧议事会成员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彼此之间无具体分工。舜根据各人所长,分别委以不同职务:禹担任司空,主平水土;后稷主持农业,播种百谷;契为司徙,掌管教化;皋陶为司法官,掌刑;倕为共工,主管手工业;益为虞官,掌山林原隰的草木鸟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典礼;夔为曲乐,负责教育贵族子弟;龙为纳言,专门传达舜的命令和转达下情。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有成绩者加以提拔,不称职者予以撤换。舜设官分职,使官员职守分明,办事效率提高,百业由此兴旺。

   【舜为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

   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相关传说
  斑竹点点湘妃泪 

  在高雷泽不远的地方,有两条小河,一条南流,名叫沩水;一条北流,名叫汭水,舜就住在这里。那晚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抖散了头发,在那里栉沐,但觉两道眉毛也渐渐地长起来,竟长得和头发一样齐,拖在地上。醒来后想到:“人的百体,发居最上,仿佛是国家的最高地位一般。其次便是眉毛,它的位置也不低。现在我梦眉与发齐,不要是天子听了人的荐举,竟来叫我,使我代行天子的职权,和天子一样么?”但终于还是觉得异想天开,是白日做梦,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耳光,披了袯襫到田间去劳作。然而,正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忽见有一辆车子来到田边,车上立着一个官员,方面大耳,正笏垂绅,气象尊严,慢慢地跳下车来。那随从的人,早提起嗓子喊道:“哪一位是虞仲华先生?”舜还没有答应,那官员便不顾脚下的烂泥,忙走过去拱手作礼,连说:“久仰!久仰!”等舜在溪中洗去脚上泥巴,草草地问过舜的生辰八字。那官员的话便直奔主题,说是当今天子尧帝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娥皇,年二十;小的叫女英,年十八,愿一齐嫁给舜为妻。又说道圣天子持躬以俭,齐家以礼,两位女儿秉承庭训,熏陶涵育,性质纯良。更兼婀娜灵秀,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一般。意思是要舜非娶不可。

   舜帝陵庙遗址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他的掌心纹路象个“褒”字,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今天的“中华”谐音)。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二字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读,要能读书,必先识字。他也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这年过了残冬,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但舜无缘无故被三次逐出家门。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舜却加紧学习,包括师事八岁的儿童蒲衣子。他从蒲衣子那里学到许多运动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他多次耕作的历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的地方,成了个大都会,但他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一日田间劳作时,他以鸟为例,信口而歌:“涉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思父母兮历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歌罢,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年舜已经三十岁了,也就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象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象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把舜封在井中闷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总是不记前嫌。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尧对舜更加欣赏,终于尧把舜召到京城,开始委舜重任,舜大举推荐人才,舜于是“宾于四门,纳于大麓,烈火风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尧死后,舜即位为天子,定都于蒲阪。

   舜勤政爱民,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他规定各部落君长每五年前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而每五年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国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随扈以外,蛾皇与女英都随行照顾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爱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这年盛夏来到洞庭湖,因天气太热,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继续南巡。

   这晚,女英忽然梦到了舜帝,不象个天子模样,坐着一辆瑶车,有霓施、羽盖拥护着,自天空降下来,对她说,自己已经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伤,人生在世,总有一日分散的,并说自己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镇衡岳。”女英醒来,非常焦灼,惦念舜帝,急急告诉娥皇,娥皇口中虽说“妖梦是不足为凭,只怕你平日挂念极了,做的是心记梦,你放心吧。”但内心也十分焦灼。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在苍梧山的消息,还带来了舜帝给娥皇、女英的遗嘱:“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听到噩耗,觉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么多年的艰苦奋斗,那么多年的恩爱相亲,都一去不复返了。娥皇、女英浑身哆嗦,哭了好几回,身心受着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伤,健康也受了损害,眼泪渐渐地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从眼中流出来。这晚浓雾渐渐地把整个君山罩住,天空中闪电一道急过一道,云越积越厚,天空好象要倒扣下来,突然间狂风卷着暴雨呼啸而来,洞庭湖掀起层层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诚的思念、悲痛终于感动了上天,天神将她们流出的眼泪,流出的血泪都一点点收集起来,现在都把它们洒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在这狂风暴雨中,蛾皇与女英突然间头脑是那样地清醒。突然间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唤着她们,两人都好好地修饰打扮了一番,就象是迎接远行归来的舜一样,携手投入洞庭湖中。顿时风停雨住,波澜不惊,君山上那丛丛翠竹都浸染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成了二妃对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半个月之后,娥皇、女英的尸体浮出水面,当地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将她们葬在君山,并立湘夫人庙来纪念她们。至今君山上还有二妃墓,墓旁斑竹丛生,青翠欲滴,令人暇想不已。

   李淑曾的《斑竹怨》诗写道: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

   有泪洒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

   余恨在湘水,滔滔去不还。

   毛泽东在吊唁他的爱妻杨开慧时写道:

   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群;

   班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九疑山就是舜死的地方苍梧山,在今天湖南宁远县。《水经注》载:“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若九峰,各导一溪,蛐壑纵横,异岭同势,游者异焉,故曰九疑山。山南有舜庙。山共有九座峰头,即舜源、朱明、石城、娥皇、女英、萧韶、桂林,其中舜源又叫华盖,最高。” 

  据湘中友人说,一般乡人不太了解蛾皇与女英的来历,甚至讹传为天帝的二女,因犯过失而嫡降尘寰成为“湘水之神”。舟人拜她们可保航行安全;仕女拜她的,可增美艳与聪颖。就象闽浙一带居民膜拜圣女妈祖一样历历大爽。据传,秦始皇南游洞庭,遇大风,有人告诉始皇,这是湘夫人发怒所至,始皇问湘夫人是何方神圣,侍臣答称是舜的二妃。秦始皇也是个不可一世的人物,他就因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历史上的三皇五帝,而把“皇帝”合起来做自己的称号。他一怒之下,下令伐完君山上的山树班竹,然而三年后这里又是一片苍翠蓊郁。

   舜帝陵庙已经是四千二百多年的事了,蛾皇、女英贤淑、英慧、痴情的形象,仍然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湘女美艳、多情、贞烈与聪慧,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受到了蛾皇、女英的影响。

   帝子降今北进,目渺渺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三分石的传说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宁远县城南百里处,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相传
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

   三分石如三支玉笋,鼎足而立。峰间相距各5里。峰势险绝,直插云霄。古人有诗云:“一峰浮黛插云霄,石作三分结构牢,云外有人攀玉笋,山中何处觅仙桃。”《九疑山志》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迹石,又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冢,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或疑为舜冢。”

   三分石是如何来的呢?相传舜帝南巡之时,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胜。中午时分,他和侍从们在峰头野餐,不觉醉酒。酒壶遗忘在峰头上。有一只大鹏恰巧飞临此山,见有一壶酒,便俯冲下来,用锐利如钩的尖嘴一啄,当下石壶分成三块,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长流不息的泉水,这就是潇水之源。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喷涌,垂崖倾注如白练悬空,若烟若雾,水流激石,惊浪雷奔。当中一脉,为潇水之源泉,俗称“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   鬼斧神工世所无,镌龙雕凤巧凿涂。移来蓬莱三仙岛,锁擒龙蛟入玉壶。禹伯成就千秋业,氤氲瑞气满陵都。位于舜源峰附近的紫霞洞内的奇观颇有来历,千百年来流传着禹王斩蛟龙的故事。

   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千里寻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个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样。二妃死后,她们的侍女捧着石匣回京交给了禹王。禹王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写着,三十年前,禹凿龙门之时,有一条蛟龙东逃,潜入天湖池清水岩中,这条龙角尖直立,角上长有绿毛。舜曾等了三年没见它。这龙故??而中毒死去。舜嘱禹一定要除掉这条蛟龙。大禹看完遗书,气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罗地网,大力神应龙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龙就是不出洞。大禹急令用火烧。于是,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烧死了老蛟龙。青石岩也烧成了紫红色,在阳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样美。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那天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至今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观,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条绿角龙头,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肠子掉到紫霞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阴河,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称为“九曲黄河”。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底,滚进九曲黄河之中,被河水浸蚀打磨,变成了洁白晶莹、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灯笼一照,像颗颗红透了的杨梅,故谓之为杨梅石。

   舜王碑的传说 

  舜王碑,人称“舜王龙碑”,上刻七个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后迁至大阳溪边的舜庙之侧。迁移之因,也有一个传说。

   皋陶墓相传帝舜时,九疑山出了九条孽龙,盘距在“蟠龙洞”、“九疑岩”,危害百姓生灵。帝舜闻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岭三山,终于来到九疑山间。他带领百姓大战三年,斩杀了九疑岩里四条龙;接着大战三年,斩杀了蟠龙洞里的四条龙。又大战了三年,方斩杀了三峰石天湖池里的老蛟龙。帝舜连续苦战了九年,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临终之时,大臣皋陶问他有何吩咐,他说:“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选一黄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最后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龙驾归天了。舜死后,人们刻了块3000斤重的龙碑立在三峰石下。

   皋陶心想,此地太险恶,迁到大阳河边为好。启灵这天,碑太重,三十个壮汉都抬不动。这时,几只白鹤从天空飞临,两头大象从地上走来。大象用鼻子卷起墓碑就走,白鹤在前面引路。当走到熊家山黄龙洞前时,突然,从洞里出来一个白发老人,笑着说:“生在帝王城,死在九疑山,白鹤来引路,大象来抬丧。”说完摇身变成一条黄龙,张牙舞爪,不让葬在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过了马蹄坳,穿过大桑塘,来到一座大石岩前。这大石岩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岩形状似龙,龙角龙眼龙须龙牙俱全。山下西边有两口龙泉。白马仙人还将峰顶用乱石堆了一顶王冠,一条玉带放在山上。这真是龙潜凤栖之地。大象将龙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间。于是,将帝舜龙体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鹤,众四面八方衔来紫蚌壳,放满瓦棺,这就是“瓦棺贝冢”的由来。

皋陶结庐为庵,一直守护在舜陵前。死后化作一棵青松,长在墓边石岩上,像一位将军威然屹立,侍卫着长眠地下的舜帝。

【摘自: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