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329图集:欧阳询《卜商帖》 放大版 1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32:50
       

 


    

《卜商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存世墨迹。纸本,高25.2厘米,横16.5厘米,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上有宣和内府诸印和一瘦金体题跋:“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名:《卜商帖》又名:《卜商读书帖》作者:欧阳询类别:书法年代:唐代作品大小:高25.2厘米 横16.5厘米作品字数:53字字体:行书保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目录

简介
释文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书法欣赏
  《卜商帖》又称《卜商读书帖》,是欧阳询存世墨迹,纸本,高25.2厘米,横16.5厘米,行书6行,共53字。   

卜商帖

[1]上有宣和内府诸印和一瘦金体题跋:“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徽宗赵佶的手笔。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此贴释文:“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问焉,何为于书。商曰,书之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如参辰之错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   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并收入《艺文类聚》卷五五《杂文部·读书》,与史籍相较,帖中个别字有出入。   卜商是孔子弟子,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他师事孔子,师生间常有议论问答,极富哲理。

      作品介绍

  《卜商帖》用墨浓重,行气淹贯,下笔锋利如斩钉截铁。他楷书中的瘦劲典雅,在这里转化为锋锐的笔痕,似乎还残留着北派书法中的方劲笔法。但是墨气却极为鲜润,笔画饱满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是与当时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献之书风大不一样的。正如清人吴升《大观录》跋:“笔力峭劲,墨气鲜润。”[2]

        作者介绍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人。一生经历陈、隋、唐三朝。他聪颖善悟又刻意勤奋,仕隋   

欧阳询

[3]时已为太常博士。晚年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等职,并参与了《艺文类聚》的编纂工作。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影响极大。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很遗憾的是,他“尤精”的篆体及“冠绝”的飞白我们却无缘一见。所见者有隶书《房彦谦碑》、《宗圣观记》,小楷有《千字文》等。   欧阳询的行书因其楷书书名太大又加上留传较少而影响不大。所昭者仅《卜商帖》、《梦奠帖》、《张翰帖》等,又字数寥寥。但正如“得名迹数行终身临之,便可名之于世!”历史上还是有不少书家管中窥豹,并取得卓然成就的。据传《卜商帖》与《梦奠帖》、《张翰帖》均属于欧阳询的《史事帖》,乃欧阳询记述古人逸传之作,并汇成一集,总称《史事帖》,后来被拆散,仅存此三。《梦奠帖》、《张翰帖》出于己意,与楷书一脉相承,但又多右军遗韵,惟《卜商帖》独具一格。[4]欧阳存世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等。书碑刻传世的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碑》等。欧阳询临有《兰亭序》,流传的定武本《兰亭序》,相传是根据欧临本上石的。

        书法欣赏

  《卜商帖》(见图),纸本,纵25.6,横16.6厘米。帖上有古半印两枚,内容无法辨识。帖前有宋徽宗瘦金书题“唐欧阳询书”。《卜商帖》曾与《张翰思鲈帖》合装一册,宋时入内府,清初归冯铉所有,刻入《快雪堂帖》;后转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该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欧书墨迹中,除《干字文》外,另三件墨迹均被疑为摹本,如陈继儒以为“宋人书”,都穆疑是临本。但都出于猜测,并无实据。其实《卜商帖》与《梦奠帖》、《张翰思鲈帖》均属于欧阳询“史事帖”(欧阳询有记述古人逸传数种,汇成一集,总称“史事帖”),后来被拆散,今仅存此三帖。《张翰思鲈帖》字近《干字文》面目,《梦奠帖》多右军遗韵,唯《卜商帖》独具一格。《卜商帖》笔法多方折,露锋人纸,钩挑有力,下笔肯定,字迹明、显带有北碑棱角分明、方峻雄强的痕迹,个别笔法的方折程度甚至不亚于《始平公造像记》。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王献之《廿九日帖》,帖中“日”、“中”等字亦是方峻劲健。如果说晚于北朝碑刻一百余年的《卜商帖》是受到北朝书法影响,那么早于北朝碑刻一百多年的《廿九日帖》又作何解释?可见这种方折峻劲的笔法并非北朝专利。同时是否也说明,北朝碑刻中的方笔并非仅仅是刻手所为呢?   在《卜商帖》中,“离”字,尤其是第二个“离”字,很似王羲之《丧乱帖》中的“离”字,个别字也略有《频有哀祸帖》的意思,可知这时欧阳询已在有意识地学习右军书法。此帖没有书写年月,但有研究者以为是欧阳询晚年所书。从此帖北朝笔法及模拟右军结体来看,不大像是欧阳询晚年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作品,但结体修长这一点倒与《千字文》一致。然而此帖的精彩是不容怀疑的,如第一行第四字“书”的几个横画轻重粗细及笔势无一雷同;第三行第五字“如”、第四行第三字“参”宇的笔法、笔势变化多端而又脉络清晰;而“于”、“夫”等字则是欧阳询自己的面目。   整体来看,此帖前三行,尤其前两行多楷意,下笔斩钉截铁,锋芒外露。写到后来,略有松弛,行书意味增多,晋人及自己面目也开始流霹出来。细审此帖,疑其所用毛笔为短颖硬毫,即所谓“枣心笔”者。   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名声很大,所遗书迹尚多,临习者众,又著有《付善奴传授诀》、《用笔法》及《三十六法八诀》,是一位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