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挡解释:[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51:37
2006-06-06 09:39: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粤菜徽号,味道之外的情趣

  历史精神

  味道的传统之内,传统的味道之外

  每次到广州酒家这样的老字号赴宴,都会为菜单上秀美的毛笔字惊艳,虽然是打印出来,却也佩服这份用心良苦,在细细阅读,发现菜单整齐规范,在具体写实的菜名之上,还有一个风雅的别名,这就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文人雅士讨论过的徽号。

  尽管可以在一些老字号酒楼的重要宴席上看到徽号的使用,但很少人知道“徽号”这一词。还在使用着的徽号,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文人游戏?

  从前负责用毛笔写菜单徽号的梁叔今年已经快八十,很少有人知道酒楼招牌“广州酒家”四个字并非出自什么名流之手,而正是梁叔的手笔,这一手好书法莫不是和写了多年菜单有关?

  然而梁叔说所谓徽号写作并非他的本职,他的任务只是将厨房交来经楼面润色过的菜单誊写工整。

  徽号的“核心技术”在谁手里?

  问楼面的负责人,他说应该属于集体创作,而最初的初衷竟是逼不得已。

  由于从前在厨房工作的人文化水平太低,交付客人的菜单往往字迹潦草言不达意,这种“飞单”是不能作为菜单交付重要客人的,所以楼面先根据上菜顺序整理菜单,因为最初的菜名可能太过详实累赘,酒家工作人员便以“谐音、象形、庄重、吉利”的原则重新起个吉祥隽永好听的菜名,而原来的菜名反倒当做说明使用的缀脚写在了下面,待一切商议定后就交由精通书法者誊写。

  在他们看来,徽号的存在更多是一种文人的斯文游戏。
  
  一方风物

  其实中国的民俗文化中一直有讨口彩求吉利的风俗,中国人习以为常,倒让老外琢磨不透,这种风俗对于饮食方面的影响也是源远流长,例如清宫御膳中,有“燕窝迎字鲜鸭子”、“燕窝喜字口磨肥鸡”、“燕窝多字锅烧鸭子”、“燕窝福字什锦鸡丝”这四品菜,这是在菜牌中显出字形,合起来就是“迎喜多福”四个字。

  当然普通的老百姓没那么精巧的文字游戏,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力求趋吉避凶,这一点尤以广东人为甚,刚到广东的外地人往往被猪舌改叫“猪脷”、猪肝改叫“猪润”的游戏搞到一头雾水,加之广东人又特别注重婚丧嫁娶的宴席安排,这种心里需求有了延伸,大家自然对宴席菜单讨口彩有了更多的注重。
  
  存废之辩

  并不是传统的东西就一定能发扬光大,徽号这东西既不为现代人熟悉,也未必为他们全部接受。

  几年前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丽蓉和巩汉林合演过一个小品讽刺不法餐馆给菜起一些不知所谓的花名来坑害消费者,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对徽号持否定态度的人们所共有的观点:华而不实、误导视听。

  再后来因为一些不法商家的刻意欺诈,工商管理部门和消费者委员会都要求酒家注明菜式的真实内容和分量,结果餐馆只敢走简单直白的安全路线。

  某酒家的负责人也说现在一般也不给客人搞这么多节外生枝的东西了,除非是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接待工作,才会设计这么一份趣意盎然的菜单。
  
  时过境迁

  一份由许多徽号组成的优美菜单是厨房和文房这一文一武的合作成果,但现在似乎这种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时代进步了,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厨房和大堂都可以实现电脑化管理,客人的消费选项可以由电脑打单完成,当年的妙趣横生现在成了多余摆设,消费者越来越少这样的需求,服务者也越来越少这样的意识。

  目前广州一些酒楼把设计菜单和徽号打印交付了电脑运作,有了强大的数据库和字库,一个小青年也能很快把千篇一律的作品交给客人。不过,写过徽号的梁叔仍然有时坐在台前,在菜单纸上继续写着他精美的行书,这一切看起来也只是像在自娱自乐。 本报记者 闫涛

  上世纪20年代,吃生鸡蛋被当时一班文人叫做“子入太庙”。蛋是未成形的鸡,民俗称脏腑为五脏庙,故有此名。

  “子入太庙”原出自《论语》。原文为: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子闻之,曰,“是礼也。”

  意思是:孔子进了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便说,“谁说孔子知礼呢?他进了太庙,事事都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后却说,“这正是知礼呀!”

  豆角炒猪肉,叫单鞭救主,因为豆角似鞭,猪字谐音“主”字。(“单鞭救主”原指唐代猛将尉迟恭单鞭,独骑杀入重围解救被困的唐太宗的故事)。

  吃番薯叫“天龙入庙”,番薯送进嘴里,宛似舞龙入庙。

  冬瓜清汤叫“满翠玉石汤”,因冬瓜像白玉。

  吃芋头叫“狮子滚球”,芋头是圆的,其意与舞龙入庙略同。
  

  现在广州的酒楼除非有重要接待任务才会设计一份食物徽号。写了一辈子“食单”的梁叔坐在台前继续写着食物徽号,看起来像在自娱自乐。

  菜单上的食物徽号。

  旧闻回眸

  食物徽号

  编者按:如果你常在酒楼吃饭,点菜时会发现,一些酒楼的菜牌,在具体写实的菜名旁,还有另外一个风雅的别名,这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人谈到的“食物徽号(徽号本意为美好称号之意)”。

  1925年8月22日发表在广州民国日报作者谭伯伟

  广州人的素性,无论何事何物,均好加以“徽号”,兹就食物一项之徽号写出。以博阅者诸君一餐。

  一.饭菜徽号(按:此节是形容饭菜形状)

  1.菜名:大红宝石如意羹,即猪血泡芽菜汤也。大概猪血类似红石,芽菜状若如意,故有此名。

  2.菜名:满翠玉石汤,即冬瓜清汤也。盖东瓜类白玉,故名。

  3.菜名:单鞭救主,即豆角炒猪肉。盖豆角形似鞭,猪字偕音读主字。

  4.菜名:生佬同死,即咸鱼蒸鱼也。盖咸鱼形容死佬,生鱼形容生佬,故名。

  5.菜名:一箸千,即虾饺也。盖虾,用箸一挟已有千粒之多,故名。

  6.菜名:番鬼帽,即乌榄鼓也,盖其形状颇似小帽。

  7.菜名:大菜,即牛肉也,其故不得而知。

  8.菜名:摆尾,即鱼也。盖鱼游泳时其尾摇摆不定。

  二.食物徽号(按:此节乃形容咀嚼食物时之状态)

  1.菜名:天龙入庙,即食番薯也。盖番薯形长,持之送入口中,宛似舞龙入庙。

  2.菜名:狮子滚球,即食芋头也。盖芋头形圆,其意与舞龙入庙略同。

  3.菜名:天师打弹,即吞药丸也。盖药丸形似弹丸,故有此名。

  4.菜名:子入太庙,即食生鸡蛋也。盖蛋即未成形之子鸡也。俗称脏腑曰五脏庙,故有此名。

  诸如此类之徽号,书不胜书,容俟异日再揭与诸君相见也。

  采访发现

  徽号集大成:《食经缝趣录》

  读完这篇80年前的文章,反观今天的酒楼经济,实际上,几十年前的食物徽号仍被今天的许多酒楼沿袭了下来。很多广州人都知道发菜煲猪脚有“发财就手”这样一个徽号,但有没有像菜谱一样在特定范围内做系统整理的徽号编册呢?

  记者采访时发现,作为广州饮食代表的广州酒家在文化方面不仅为广州留下许多菜谱,而且也贡献出了难得一见的徽号汇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负责文化整理的广州酒家职工就整理出了一册广州酒家餐饮徽号汇编,名曰《食经缝趣录》,毛笔字迹工整,名称材料详实,无疑是以后“徽号”文化研究者的宝贵素材。这些虽是“一家之言”的作品,但偶撷几例也颇值玩味:

  桃园结义——(白)(刘)鸡肉丁、(红)(关)大鸭丁、(黑)(张)肾丁炒合桃

  一本万利——猪脷、鸡脷、鸭脷伴上百花馅的七彩馅饼

  夜盗灵芝——鲜菇、鸡片配夜香花面(白蛇传)

  风尘三侠——鸽片、田鸡片配虾球(唐朝传奇)    本报记者 闫涛

  旧时世相
  
  教师写保证书戒鸦片烟

  据1925年8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广州市政厅通令所属各机关职员,如有吸食鸦片烟事情,应向该长官呈明,并写出保证书,在一月内戒断。8月21日,教育局特意制定了两份保证书格式,通令所属各校长及教职员工照办,校长向局长写保证,职工向校长写保证。

  教育局的保证书格式如下:一.某某,就职于广州市教育局前,有吸鸦片烟嗜好,现遵限一个月内戒断,逾限甘受惩处。某某学校校长或教员职员;二.某某,就职于广州市教育局前,没有吸鸦片烟嗜好,并保证此后也不会吸食鸦片。某某学校校长或教员职员。

  读报有感:上世纪20年代所说的戒烟,指的是戒掉鸦片,不同于今天的香烟。实际上,广州人抽鸦片由来已久,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烟赌盛行。作为政府机关人员,自当做戒烟表率,而教育工作者更是表率中的表率,因此,教育局要求每位职员都必须写保证书。不过,这样的保证书,是否能真正保证教育界里人人不吸食鸦片,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公安局长请辞奔丧

  据1925年8月22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8月13日,广州市公安局长吴铁城的母亲余氏在江西九江病逝。消息传到广州,吴铁城正与粤军总司令商讨事宜,突接江西急电,说母亲卧病旬余,经已逝世。吴铁城看后号啕大哭,对他人说:“自远滋亲,奔走革命,十余年来未暇省视云,刻因此故,呈请辞职”。于是发布通告,“本局长因母丧呈请辞职,未经奉准辞职以前,所有本局文件,着警务课长代拆代行,文件仍送秘书处盖章后给发……”

  读报有感: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革命年代,吴铁城十多年没回家探母,以今观之,似乎说不过去。可能正是感觉欠母太多,所以才会有“号啕大哭、辞职奔丧”的举措。
  
  市长请群众提意见

  据1925年8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8月24日,广州市长伍朝枢发布舆情布告,希望各界专家对广州市政建设献计献策,市长将虚心请教。布告称:“广州市政建设虽然举办多年,但是经营惨淡,只是初具规模。朝枢此次兼任市职,理应竭尽全力为广大民众服务,并与市民同甘共苦。只是事务繁重,再加上广州既是国民党革命政府的首都,又是文化商业中心,因此财政、公安、教育、卫生、工程等事项很多。需要不断鞭策促进,才能不辜负模范市的称号,并在世界大都会之中找到一席之地。广州人口众多,有很多仁人志士、科学专家,希望能邀请对市政建设过程中有真知灼见的人士献计献策,例如需要兴建、改善、革除的事项,或是有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等等。但是应以能够得以施行为准则,切勿空谈。朝枢必当虚心受教,并采纳、实施。”

  读报有感:广州市长伍朝枢礼贤下士,向全市发通告,希望仁人志士、各方专家为广州建设多提切实可行意见,颇有古风。
  
  娱乐场所要加收教育费

  据1925年8月22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以往广州市娱乐场所附加军费,现福康公司商人陆福祥提出市内娱乐场所附加征收教育经费,已经广州市政厅批准实行。7月10日,经国民政府常务委员讨论通过,交财政部办理,财政部转告广州市政府。广州财政局在布告中说,呈请指拨广州市娱乐场附加军费,改充教育经费,请妥筹办理。查此事原为发展教育起见,兹克照行,仰市内各戏院游艺场所等一体遵照。

  读报有感:娱乐业在上世纪20年代是高收入行业,所以娱乐业商家的钱袋子也被政府盯得紧,一会儿是这个税一会儿又是那个税。

  报刊剪影

  广东群报

  1920年,由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在广州创刊,意为发展人类的群性,建立群众团体,团结互助,创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

  创刊号上,阐明该报的宗旨“一不谈无聊的政治,专为宣传新文化;二不受任何政党援助,保持自由出版的精神”。

  1921年,共产党广东支部成立后,把《广东群报》作为党组织的机关报。该报创刊后,受到知识青年和工人的欢迎。粤军回粤后,在漳州主编《闽星报》的陈秋霖与陈公博合作,将《闽星报》合并于《广东群报》,由陈秋霖和陈公博共同负责该报。1922年,陈公博出国游学后,由陈秋霖负责。1923年,《广东群报》停刊。(文字参考,梁群球编著《广州报业史(1827-1990)》)  宋金绪

  旧时广告

  戒烟包三天断瘾

  此广告做得及时。当时,广州各政府机关正倡导全社会戒烟,并要求一个月之内戒掉。而位于广州昌兴马路的这家社会医院,打出了保证三天戒烟的广告,并可根据烟瘾轻重不同,实行收费,不过最低五块。

  见1925年8月22日《广州民国日报》

  神圣济众水

  香港同庆公司生产的这种神圣济众水主治霍乱吐泻、伤风中暑、头痛腹痛等危急症状,说得像仙丹一样。

  该公司在广东汕头和新加坡都设有分行,广州的销售处设在长堤大马路潮音街。见1925年8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

  时事漫画

  日本经济掠夺由东北转到京汉线

  这幅漫画提醒国人,日本人的经济侵略和掠夺,已从东北转移到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沿线一带。

  漫画描绘了拿着刀的奉系军阀的形象,在这个军阀的后面则是一个日本人的形象,暗指奉系军阀受日本人支持。

  见1925年8月20日《广州民国日报》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宋金绪

  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