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边锥形封头图片:[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3:30:15
2006-05-30 09:48:4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历史精神

  理他家与国,且看眼儿媚

  风月场所,历代都是城市最歌舞升平之地,不管是太平盛世或动荡乱世,温柔乡里没有国恨家仇,满眼只见媚眼如丝,酒池肉林。

  更何况广州,更何况民国初期正处于多事之秋的广州城。

  陈塘,这个当时广州的风月坐标,声名远扬。与香港的石塘咀、上海的小花园会乐里、北京的八大胡同一起闻名于世界。

  旧时的陈塘指的是从黄沙到泮塘一带。“陈塘风月”的中心区域就在现在六二三马路广州市中医院附近。这里曾是广州的商业闹市区。时隔百年,烟花之地早已湮灭无迹可寻,有迹可寻的,仅仅是历记中的丝丝脉络,以及那些尚带着陈年气息的旧街名。

  清朝光绪年间,做谷米生意非常赚钱,当时,广州尚未有碾米厂,各乡谷米,多用船运至广州,集中在谷埠停泊,故此地商贾云集,妓院亦生意兴隆。当时,谷埠的大寨都是极豪华的大舫。后来几经变迁,各大寨陆续弃舟登岸,一部分设妓寨于东堤沿江一带的“鬼楼”内,一部分在陈塘另树一帜,建立了八间大寨,成了花街柳巷温柔乡。

  陈塘作为风月场所,或是天时地利之促成。法国人蒲罗儿说过:“凡一个国家,当国势颠危,民众起来革命的时候,社会上骄奢淫侈,比平时来得格外厉害。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巴黎歌舞管弦之盛,更增于往日。”时局的动乱,使烟花飞入柳陌巷;地利,是沾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光;而天时,是来源于两场大火—— 

  第一把火,把莺莺燕燕们从谷埠烧到了大沙头。

  谷埠的“花舫”气势非凡,最繁盛的时候有上百艘极尽奢华的紫洞花艇一字排开,停泊在江面,场面蔚为壮观。然而花舫连接成片,一旦起火,即成不救。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场大火把谷埠妓寨烧得一干二净,并殃及沙面租界。妓寨统统迁到大沙头,远离洋人地界。但大沙头水势湍急,不易泊船,一些妓寨便往岸上转移,东堤沿江一带的“鬼楼”(即洋楼,广东人称洋人为番鬼佬),渐渐地,全做了花街柳陌,楚馆秦楼。

  而第二把火,则完成了风月场由江面至陆地的迁移,也奠定了陈塘东堤的地位。

  1908年,飓风横扫广州,大沙头的花舫,被吹得飘篷断梗。其后又祸不单行,一场大火,把数百只花舫尽付一炬。从此,大沙头被娼妓们视为凶地,纷纷迁移,在陈塘、东堤形成两大烟花地,花舫亦逐渐成为陈迹。此时的东堤已经相当繁华,有今天的沿江路和部分洋楼,于是各花舫舍舟登岸,住进了洋房。

  梁启超在分析革命相续及其恶果时,认为“盖一度革命成功,前此窭人贱甿,一跃而居显要者,无量无数,糜集都会,生平未尝享一日之奉,暴尔发迹,事事模仿旧贵,变本加厉。”乱世出英雄,乱世亦最易滋生糜烂淫乱之事。“陈塘风月”产生的根本,是经济的原因,加上部分革命人士的放浪、军阀的贪财好色。此外,人口繁多,都市中性的不平衡,女子未受教育无生活知识技能,乡间女子羡都市繁华,因奢侈放佚而堕落,都是制造风月之地的环节,节节相扣。

  因此当时的陈塘,盛况空前。每当夜幕低垂、路灯微亮之时,莅临陈塘“开筵坐花,飞觞醉月”的人物,便乘汽车连翩而至。

  这时在巷口鹄候迎客的妓院龟爪立即欢腾起来,一面趋前恭迎,一面引吭高歌:“某官人到,某公子到,某酒家、某妓院准备款接贵客光临!”一站又一站接声播送,由巷口掠过妓院和民居,直达花筵酒家。一队队嫖客鱼贯而入闾巷。钱银花得掷地有声,男人的虚荣心得到巨大满足。

  只是这些住进了岸上沙土结构房子的女人们,都十分清楚自己今后的命运,仍像从前的江面花艇一样,飘摇无定,心无所系。陈塘,只不过是另一个驿站。

  从来没有永远风光的烟花之地,正如没有永远不老的青春,留下的也只能是了无痕的曾经香艳。

  民间记忆

  关于紫洞艇的记忆——旗袍女子与红布册子

  讲述人:邓圻同西关名门望族之后,生长于西关,对于名盛一时的广州风月场,记忆犹新:

  荔枝湾河涌里的小游艇,还有紫洞艇我小时候都经常去的。紫洞艇主要是吃饭的地方,也不见得比陆地上的就好吃许多,只是水里的新鲜物多些,价格可比陆上贵得多。紫洞艇很大,装饰得也很漂亮,不过最漂亮的还是东堤一带的紫洞花艇。我不到十岁的时候跟着大人去看过,印象中妓女们多数穿着旗袍,还有红色布面的花名册,紫洞花艇上好像还有房间,荔湾的紫洞艇则没有。

  1922年4月1日,广州各界举行废娼请愿大游行,到总统府、省长公署、市政厅请愿,向市长孙科呈递请愿书。

  广州的紫洞艇。通常,花舫内设小房间,可以凭眺江岸风景。花舫女多出生于穷苦人。舫中雇有水手若干,以备迎送顾客、买办酒肴。

  清末画报中的广州大沙头的妓艇。上有“煞风景”一篇,上书“国恤后,有政界多人在大沙头妓艇闹娼饮酒,正在兴头,被人快镜摄影。翌日晒出相片,邮寄藩署,胡藩大怒……”

  清末的广州妓女。

  民国时期广州陈塘妓女白玫瑰。

  日本侵华时期广州日占区的妓女。

  旧闻词典
  
  寮口嫂

  妓寨外都有一个到两三个中年妇人招揽客人,遇到熟客自是热情招呼,就算只是过路的,也鼓其如簧之舌,力求把客人拉进去。她们叫“寮口嫂”,寮者,娼寮也。

  寮口嫂的职责不光是把客人拉进门就算了,而是既招徕新客,也要留住熟客。所以她们不但要有好口才,更要有热诚的服务态度,而且熟悉妓寨的情况,作为与熟客聊天、向客人推荐的内容。

  寮口嫂多半是在妓寨打工多年的佣人,也有的是妓女出身,因为年老色衰无人问津,又摆脱不了那个圈子的生活,乃转而做寮口嫂。

  在李碧华的《胭脂扣》里,三十年代的香港石塘咀名妓如花便有这样一句台词:“有一次,十二少来我房间打水围,寮口嫂送上一盘生果,都是橙啦苹果啦,我叫她通通搬走。”
  
  白水

  妓女接客时,客人须另给花头(费用),这些费用便称为“白水”,多则百十,少亦三五十。从前谷埠的惯例是,白水数目有“十两头一匹绸”之说。凡招乎妓女喝酒,同时又给“白水”的,则为妓女的“恩客”,他们所享的权利,便是妓女令佣人出毛巾给客使用,叫毛巾客。如果未给白水,即使是熟客,入席时妓女必定先问他坐在哪里,已经给白水的则不问,以示区别。

  旧闻回眸

  1925年9月

  陈塘风月与东堤烟花

  当时的风月之地,既有陈塘东堤等高档场所,也有中下层的妓寨;与风月相关的商业经济,则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催生。
  
  陈塘东堤东西对峙

  至民国以后,广州城中的高档风月场所,便是以陈塘和东堤为最。

  陈塘兴盛于清光绪年间,开始分四个地方:大巷口、新填地、陈塘南、隆吉里。陈塘南的特别之处在于隔了一条涌,妓女来来往往都要乘坐小舟。来往于陈塘的客人,大都是商界中人。到了戊申风灾起时,陈塘已有大寨三十五,大小娼约二千余人,为全盛时代。虽有宣统庚戍之大火,而不减其盛况。辛亥革命,东堤驻民军,陈塘烟花如故。后来,陈炯明下令禁娼,陈塘荒废二年。龙济光入粤,娼妓复来,繁华景象,已不如昔。而东堤,则是创始于清宣统二年。广州长堤筑成后,李世桂与资本家及龟公等,在东濠桥外建洋楼两座,高四层,平排十六间,又在桥脚建戏台,叫广舞台。台后其它的地方开辟了马路,设立商铺,又建了“东园”。又想出迁移娼妓的计策,将城内的妓院如金花巷、清源里等各个妓寨,迁到东堤后面沙地。水上大沙头妓艇,也勒令陆居,以新建洋楼作勾栏酒肆。其时东堤妓院有十二所,连南词天香绮翠两院,共十四院,妓女千余。庚辛二载最盛,与陈塘成东西对抗之局。辛亥革命,民军入城,东堤的香巢都被武装同志占据,后来陈炯明禁娼,东堤自此不振。

  在这些高级风月场所里的妓院乃是豪官、贵少竞阔斗富的场所。老鸨们投其所好地设了许多与妓女接触的规矩或关卡,如“出毛巾”、“探房”、“摆房”等,每一步都需相当于常人数年收入的金钱才能打通。而中下层的妓寨,分散较广,如仓边路、带河路、今六二三路、西濠口等地,都有分布。广州人到这些妓院去,称“钻灯笼底”,因为这些妓院门前都悬有一个敬神的大灯笼。
  
  风月催生酒楼经济

  烟花地四周,总有许多以花筵为主的酒家,场面铺张,中式西式一应俱全。

  当年火烧连环船之后,一部分妓寨在陈塘南落脚,这里就变得茶楼林立。当年陈塘最有名的花筵酒家有“京华”、“永春”和粤剧大佬倌白玉堂出钱开的“流觞”、文人雅聚的“燕春台”,都于当时远近驰名。这些酒家也会玩玩附庸风雅,以彰显自己的地位,比如陈塘有个“万花酒楼”,便是以酒家名号做成嵌名联:“万贵解腰缠,莫愁买醉无资,虚度春秋抛好景;花丛添眼福,但愿司香有主,都成眷属补情天”。

  还有一种叫“花酌馆”,它兴于清末,盛于民国陈济棠主粤时期,多设在东堤、沙基附近的塘鱼栏和陈塘等地,以晚上的营业为盛。花酌馆设有妓女陪客饮酒,并设有赌局、烟局(吸鸦片)和唱局(顾客点唱)等。花酌馆的生意以军政界和商界为主要对象,到40年代后期,花酌馆生意日渐清淡。

  综合1925年9月9日《广州民国日报》及王书奴新著《中国娼妓史》、祥子新著《珠江当年风月》。

  旧时世相
    
  第一公园内之军队怪状

  据1925年9月7日《广州民国日报》:昨日下午,某军军长补充营车队在第一公园内东便草地操演。在散队休息时,这个营的十几名士兵居然赤足裸体,争相跳进喷水池内洗澡。不但池水被弄得污秽不堪,而且友碍观瞻。公园里的特警上前婉言规劝,他们却毫不理睬。他们的军官对于这种怪现象,居然熟视无睹。

  解读:与其说是军人,倒不如说是地痞混混,这便是民国时相当一部分军阀与士兵的真实写照。
  
  卫生局设新式垃圾箱

  据1925年9月9日《广州民国日报》:据悉,卫生局试制三种新型的垃圾箱,第一种是铁根三合土,箱的横度是三尺六寸,长度为二尺,高为二尺六寸,厚度为二寸半,箱身上有一个铁门,箱盖有两个平铺的铁门,清理起来十分方便,而且容量也多;第二种与第一种差不多,只是铁盖左右是开合的,像“金”字形状,用法稍有不同;第三种是铅水铁箱,高二尺六寸,径口一尺八寸,上面有盖子及链子,里面涂了黑色的油漆,外面涂了鱼油绿色。以上三种,都有卫生局垃圾箱白色字标明,并都安放在东横街昌兴新街财政厅前等地方试用,作为实验。

  解读:虽然时局动荡,但政府仍会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从细节上着手令市容改观,这一点也算可贵。
  
  禁烟署破获三起私烟案

  据1925年9月10日《广州民国日报》:昨天早上十点多,禁烟署侦辑通知四区派出长警,前往惠爱东路九十九号搜出私烟。当场搜出烟膏烟具大量,并将聚在那里吸烟的烟徒黎胜、许继等捉拿。又有莲塘路十一号楼上住客王老三,专以贩卖私烟开灯聚吸为生,被禁烟署侦辑员察觉,特于昨天中午十二点多,会同二区长警入内搜查,当时烟徒们已经藏匿,但王某仍被捉获,连同王妻一起被押走。同时,昨天中午,禁烟署的侦辑员探得惠福西路某号有聚吸私烟的情况,于是会同该管三区一分署长警前往搜查,当场搜出烟具大量。

  解读:鸦片毒品一直是中国社会存在的毒瘤,从林则徐禁烟到后来民国时期的禁烟署,以至今天的辑毒部门,总有自甘堕落的,也总有不遗余力的政府禁烟力量。
  
  各区警员实行加薪

  据1925年9月12日《广州民国日报》:警察各区职员名称薪晌,现经遵照奉颁文官薪奉表,分别改正,编入预算案内,以便定期实行,照访录如下:署长原为每月支一百元,现增为一百二十元;分署长七十六元,现增为一百零五元;署员原分三等,一等六十元、二等五十元,三等四十元,现已不分等级,但薪晌额则分为六十元、五十元、四十五元。

  解读:按现在流行的说法,这叫“公务员加薪”,条条款款,清楚分明。民国时期尚且如此,不知今日之社会,几时能这般透明?

  报刊剪影
  

  国华报 早晚都出报

  1915年,王泽民和陈柱亭在《国报》的基础上创办了《国华报》。该报的副刊投合时尚,选择了许多趣味浓厚的清代秘闻轶事每天刊登。同时该报还开辟《顾曲谈》栏目,刊登对观众喜爱的演员的评论文章,受到戏迷的欢迎。《国华报》还提前出版报纸,每天黄昏出版第二天的报纸,每天两个版,本市新闻由一些记者抄取例行的公文作为专稿,提前排版付印,黄昏时分让报贩沿街叫卖。晚上收到新的稿件后,再次排印,并整合已经刊登的一些新闻第二天继续出版,这样销量大增,达到一万五千份。1926年后,国华报开始走下坡路,后发行人换为周琦,1936年的时候又成为广州的主要报纸之一。1950年停刊。(文字参考,梁群球编著《广州报业史(1827-1990)》)   本报记者 宋金绪

  旧时评论

  工人应有健康保障

  工友们为什么不要求身体上健康保障呢?为此,叶镇医生建议:

  一、凡在百人以上的工厂,应设医生一员;

  二、工厂内工人数百名,或同一雇主而雇佣工人至数百的,除特设极完备的卫生机关外,应附设医院一所,以备工人患病时留医;

  三、因服务勤劳致生病疾不幸积劳病故的,帮工会相度情形,规定药费,或由农工厅规定;

  四、大凡工友们家族患病(指父母妻儿)准到厂中医生求治,惟药费可酌收;

  五、凡有工人新到,由厂医行健康检查;

  六、凡童工女工,除根据医生指导作工卫生外,女工(顺德丝厂)人数太多之工厂,应设女医生主订妇科;

  七、人类疾病颇多,应规定何项疾病归东主担负治疗,何项不应东主担负治疗;

  八、自少壮时,在该工厂工作,于年老衰弱时期,医生认定该老年工友不应再任劳力,由厂主改任最轻便工作,使他休养余年,即至返乡休养,工金亦不能停止。

  解读:看来医疗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今天才不堪重负。

  旧时广告

  好景牌香烟

  广告词为:两好,好景足以娱目,好烟足以畅怀。吸“好景牌”香烟足以娱目畅怀。

  ——据1925年9月9日《广州民国日报》

  喜鹊牌香烟

  广告词为:朝夕相对惟有此国产名烟,足以解忧,足以祛愁。请吸喜鹊牌国产香烟。

  ——据1925年9月9日《广州民国日报》

  解读:清朝末年为了对抗外国香烟,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国产香烟品牌。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烟公司等大大小小烟公司出现。当时国内以土产手工卷烟充当洋烟的冒牌货比比皆是,很多烟民只相信正宗烟厂产品,故香烟牌子大量涌现。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毓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