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玉米地的读后感:成矿预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47:01

成矿预测【二】  

http://12234589.blog.163.com/blog/static/13234436320110421540719/?suggestedreading&wumii

 

成矿预测【二】

 编辑:探矿者

 

三、 文峪金矿深部金矿化的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文峪控矿构造断裂带中聚矿元素含量变化指示深部有矿化存在。如V03脉反映矿体前缘晕的Hg、Sb元素与矿体晕Au在1450m标高重叠。Sb异常向西、东深部没有封闭。预示深部会出现第二矿化富集段。与Au密切相关的矿体晕元素Bi,空间上与Au异常重叠,并且向深部继续延深。

图6-4     V03脉

 

图6-4

 

1. Ag、Bi与金矿化的关系及对深部预测的意义。

研究了不同中段Ag、Bi的变化特征,可以看出其与Au在垂向上变化基本一致,而且Ag、Bi的变化更加显著,Ag、Bi随深度的变化呈波状富集。而且随深度的增加Ag和Bi呈波状上升的趋势,反映了深部含矿热液矿化强度在增强,矿化富集强度增大,反映了深部找矿具有较大潜力。

2.. Cu与金矿化的关系及对深部预测的意义

金与铜在垂向上的变化非常相似,呈正态波状分布。含铜高的部位直接指示了含金高的特征。从V03脉Cu的垂向变化(图4-28)可以看出,从1921中段至1400中段正好为一较完整的正态波形,也反映了金矿化体的分布范围。而1312与1170中段之间Cu呈波状上升的趋势,反映了第二富集带上部的特征,其波峰尚未达到,预示深部有更富集地段存在。

3. 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分带特征及地球化学叠加晕对深部找矿的指示作用。

文峪金矿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比较明显,以Au的中心富集形成矿体中部,垂直分带上表现出明显的上部前缘晕和尾晕的存在。前缘晕元素为As、Sb、Hg、(Pb);中带元素为Bi、Cu、Ag、Mo、Pb、Zn、W、B、Sn;而尾晕元素主要为W,Mo,Ni、(Mn)。了解了本区的微量元素分带异常,可以判别矿体出露的部位,特别是对于深部,若存在第二富集带,则必然导致在深部叠加晕的出现。即前缘晕的元素在矿体的下部出现,特别是对V01、V03脉1500m标高以下中段的微量元素的判别能很好的指示深部是否存在第二富集带。V01矿化带各中段垂向变化图中可以看出,在V01矿体尾部Sb元素在1400形成高异常(图4-20),Hg是在1400—1360m标高形成高异常(图4-17),As在1400—1360m标高形成高异常(图4-35)。均反映了深部矿化前缘晕叠加的特征,因而可以推断V01矿化带深部有矿。

4.W/Hg与W/Sb等值线图显示:V03脉矿化带向南东側伏。沿側伏方向存在多个矿体。W/Hg与W/Sb等值线,代表了成矿场内等温线的分布。高值区与矿化带或矿体展布相一致。V03脉W/Hg与W/Sb等值线向南东側伏,表明V03脉矿化带向南东側伏。

 

四、 流体包裹体预测标志

成矿热力场预示深部存在第二矿化富集段,富含SiO2和成矿组分的流体沿构造裂隙运移并在一定热场空间内产生沉淀。文峪金矿第二成矿阶段的石英包裹体测温二次趋势分析,反映等温线南东侧伏,说明V03脉矿化带沿南东侧伏方向继续向下延深。

图6-5   V03脉均一温度趋势面分析

 

五、黄铁矿标型预测标志

V03脉热电系数等值线显示在1500m以下存在一个较大的贫化带。热电系数显示矿体有南东侧伏趋势。

六、 V03V01脉深部定位预测

首先对V03矿化带第一富集中心统计,得出其位置为1821-1900m左右,Y:46.7~47.2之间。运用控矿富集中心定位模式参数,得出其第二富集中心位于标高500—900m,Y:47.5~48.50之间,扩展长为47.2~49.9之间。V03在1312——900m标高沿矿化带南东侧伏方向,可能出现多个透镜状矿体(160m×160m)。

1. V03预测靶区:矿化富集带1个,预测深度900~500m。

平面坐标X:47.5——48.6

V03沿SE侧伏方向,1312~900m存在多个透镜状矿体。

2.V01矿化带第二富集带定位预测。

对V01矿化带第一富集中心统计得出,其位置为标高1550—1500m之间,Y 46.5~47.2之间。运用控矿富集中心定位模式参数计算,得其标高800—400m,坐标为Y:46.90—48.20之间。V01在1312--800m标高沿矿化带南东侧伏方向,可能出现透镜状矿体150m×100m。

第三节 区域及邻区对比分析 

一、华北克拉通大型含金石英脉对比

 

小秦岭成矿区

冀东成矿区

夹皮沟成矿区

乌拉山成矿区

金矿床

文峪金矿床

金厂峪金矿床

二道沟金矿床

哈达门沟金矿床

赋矿围岩

太古代太华群变质的中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沉积,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局部夹石英岩。

太古代八道河群变质的火山岩系,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岩。

太古代夹皮沟群变质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岩性为斜长角闪岩,少量的黑云斜长变粒岩,透镜状角闪岩,辉石岩夹角闪磁铁石英岩。

太古代乌拉山群变质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岩性为变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

控矿构造

韧-脆性剪切带

韧-脆性剪切带

韧-脆性剪切带

韧-脆性剪切带

矿体产状、规模

走向270~310°,倾向180~220°,倾角37~55°。长度4200m,厚度0.2~4m,延深近1000m。

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北西,倾角50~85°。长1500m,延深900m,厚度10~72m。

长度260m,延深近1000m,厚度0.4~5.2m,深部Au平均品位14g/t。

走向76~114°,倾向南东~南西,倾角45~85°,深部45~48°。长2200m,厚度7~0.2m,垂深已达510m,深部Au平均品位6.1g/t。

围岩蚀变

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

硅化、钠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

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

硅化、钾化、碳酸盐化。

文峪金矿床矿体从地表到深部由含金石英脉组成,与华北克拉通产在太古代变质岩区的冀东、张宣、夹皮沟、乌拉山等成矿区大型、特大型含金石英脉金矿床成矿特征有相似之处(表1,图1)。总结其成矿地质特征,对指导文峪金矿床矿体深部定位预测是十分必要的。

表6-1        华北克拉通含金石英脉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对比 

1. 矿脉的围岩特征:含金石英脉赋存在太古代变质岩中是这些金矿床的一大特点。文峪金矿床含金石英脉围岩,主要是太古代太华群变质的中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沉积,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局部夹石英岩。

冀东成矿区金厂峪金矿含金石英脉赋存在太古代八道河群变质的火山岩系中,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夹皮沟成矿区二道沟金矿床的围岩是太古代夹皮沟群变质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岩性为斜长角闪岩,少量的黑云斜长变粒岩,透镜状角闪岩,辉石岩夹角闪磁铁石英岩。乌拉山成矿区哈达门沟金矿围岩是太古代乌拉山群变质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岩性为变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上述金矿床含金石英脉赋存在太古界变质岩中,说明太古界变质岩即是赋矿围岩,也是形成大规模含金石英脉矿床的潜在物源。

    文峪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严格受区域韧-脆性剪切带控制,矿脉走向近东西,南倾,倾角大约在45°(表 )。矿脉在走向和倾向向规模相对较大,平行脉也较多。由于控矿构造的发育程度不同,文峪金矿与哈达门沟金矿的产状和规模有一定的相似性,与金厂峪和二道沟金矿的矿体产状有些不同。文峪与哈达门沟金矿石英脉共同的特征是倾向缓,矿体延长、延深都较大,石英脉厚度也比较稳定,而金厂峪、夹皮沟金矿矿脉产状陡,一般在75°以上或直立,走向北东、北北东,单个矿脉的延长不太大。

   文峪金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蚀变类型较简单,与夹皮沟金矿床相似,金厂峪和哈达门沟金矿蚀变类型特殊,除了具有上述蚀变外,表现在金厂峪金矿钠化和哈达门沟金矿钾化很强。

    这些矿床的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合比较相似,多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网脉状、条带状、块状构造。金矿物为自然金、金银矿、银金矿,少量碲金矿物。金属硫化物主要是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少量碲铋化物等。此外,金厂峪、哈达门沟金矿含辉钼矿,文峪、二道沟金矿含黑钨矿、白钨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是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等。

    从矿石矿物数量看,文峪金矿多金属硫化物含量较多,而哈达门沟金矿则低。

    金矿区或附近出露中生代岩体或岩脉是华北克拉通太古代变质岩中赋存大规模金矿床的一个典型特征。上述几个矿区和附近都见有花岗岩浆活动,尤其夹皮沟成矿区矿脉与岩脉的空间关系更密切,这些现象反映了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重要关系。文峪金矿见有辉绿岩脉,东闯矿区见有花岗岩脉,二道沟金矿见花岗闪长岩脉,空间上与含金石英脉穿插。矿区附近出露有花岗岩体,如金厂峪金矿附近出露青山口岩体,文峪金矿出露文峪岩体,二道沟金矿出露花岗闪长岩墙。侵入岩体的存在说明在成矿过程中岩浆提供了成矿热动力和一定的物质来源。总之,含金石英脉金矿床是含矿热液沿控矿断裂构造充填形成的,控矿断裂规模大,活动期次多是形成大规模金矿床的一个先决条件。相比之下,文峪金矿床控矿断裂规模大,附近岩浆活动频繁、强烈,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二、小秦岭区域金矿床矿化对比

1 金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文峪金矿位于本区规模最大、矿化最好的矿带,是区域太古代变质岩出露的中心地段。矿带西起陕西大月坪,东至河南灵宝木厂峪,南至小河断裂带,东西长约27km,南北宽3~6km,呈近东西向展布,在空间上主要受小秦岭老鸦岔复背斜控制,在复背斜轴部的中心地段,矿脉密集呈群、呈带出现。该带集中了小秦岭地区90%以上的大、中型金矿床。除文峪外,还有东闯特大型金矿、杨砦峪、四范沟大型金矿(表2,图2)。

表6-2  小秦岭地区主要金矿床矿化类型和规模

矿床名称

类型

赋矿层位

已获储量 (t)

文峪金矿

含金石英脉

太古界太华群

46

东闯金矿

含金石英脉

太古界太华群

55.4

杨砦峪金矿

含金石英脉

太古界太华群

33.8

四范沟金矿

含金石英脉

太古界太华群

22

  

2. 剪切带规模对矿化的控制作用

区内含金剪切带的长度变化于0.2km~16km之间,其中控制大型金矿床的剪切带长度均大于3.5km,主要是在4~16km,如除文峪金矿外,杨砦峪金矿也赋存在长达16km的F5剪切带中。四范沟金矿床赋存在长度大于3.5km的F201、F202、F203、F208等含金剪切带中。东闯金矿床主要赋存在长度大于4.7km的F507、F721的剪切带中。其中文峪、杨砦峪地段的含脉率达70%以上。经前人统计控制中小型金矿的剪切带长度仅为0.5~2km(表6-3)。

 

 

表6-3      小秦岭河南境内含金石英脉产状特征统计

方向

近东西向

北北东向

北北西向

北西向

北东向

近南北向

290~270°

10~35°

350~325°

325~290°

35~70°

350~10°

倾向

200~180°

280~305°

55~80°

北东或南西

北西或南东

西或东

倾角

35~55°

50~75°

55~75°

35~58°

40~80°

55~85°

平均长度(m)

2000~4000

100~500

100~500

500~1000

500~1500

200~500

最大>7000

最大>1200

最大>1680

最大>3000

最大>2500

最大>1400

平均厚度(m)

0.3~2.0

0.3~0.5

0.2~0.8

0.5~0.8

0.4~1.0

0.15~1.5

平均延深(m)

500~600

100~200

100~200

200~300

100~500

100~200

最大>1156

最大>300

最大>580

最大>500

最大>500

最大>300

数量(条)

183

41

20

39

48

34

百分比(%)

50.1

11.2

5.5

10.7

13.2

9.3

 

在倾向上含金剪切带呈舒缓波状,大的缓倾控制了矿化的富集地段,大的陡倾控制了弱矿化段或无矿段的分布。如前人统计杨砦峪S60号矿脉在1750m标高以上为大缓倾段,平均倾角48°,控制了整个矿床上部矿化富集段,1750~1400m标高为相对大的陡倾段,平均倾角为57°,为弱矿化段,只有少量矿体分布,1400~900m标高又是一个大缓倾段,倾角40°,控制了第二矿化富集段的分布。

文峪金矿也有类似的特征,矿脉在1800~1400m标高为大的缓倾地段,倾角平均为43°,为较富矿段,1400m标高以下至1200m标高倾角较陡,平均为50°,为弱矿化地段,1200m以下,出现缓倾地段,倾角44°,预示深部会出现有利矿化部位。

总体上,本区大型金矿控矿断裂倾向南,倾角以中等(15~45°)为主,在走向和倾向上呈舒缓波状变化。

 

 

 

3 矿化类型和强度的垂向分带

经前人统计,在小秦岭地区还未见到一条在矿化类型上具有明显垂向分带的矿脉,说明金属硫化物共生组合在含金石英脉的走向和倾向上具有稳定性。如文峪矿区505号脉由2000m标高到目前探矿坑道1170m标高,在高差800m范围内,矿化类型未见改变。杨砦峪矿区S60号脉,上部矿化富集部位为黄铜矿-黄铁矿型,再向下延至900m标高,矿化类型仍未改变。

经前人和我们掌握的数据研究表明,金矿体在垂向上(沿倾向)矿化强度是不一样的,但不是无序的,富矿段和贫矿段出现在一定的标高范围内,显示出垂向上的波状变化。根据对本区文峪505、512、530、536号矿脉不同标高金矿化强度的研究,得出它们在垂向上矿化强弱是受矿脉产状控制的结论,同时对比了前人研究的杨砦峪S60号脉。

    a) 杨砦峪S60号脉

    矿脉出露长度约4200m,以上部探矿工程和深部钻孔资料为依据,垂向上金矿化强度在标高2100~850m范围内是不均匀的,强矿化依次出现在2100~2000m,1600~1550m,900~850m三个标高内,其垂高间距约500~600m。可将矿脉在垂向上划出三个矿化段。自上而下为强矿化段、弱矿化段和次强矿化段。强矿化段标高区间为2100~1600m,为第一矿化富集段,弱矿化段标高在1600~1000m之间,第二矿化富集段所处标高在1000~500m之间,矿化最好部位于此段的1000~800m标高(钻探证明)。

    b) 文峪金矿V03脉

    目前收集到2003中段到1455中段的1:200中段地质平面图共计18个中段,刻槽取样样线1783条。

通过作矿体厚度、品位、线金属量和矿体倾角的联合剖面趋势图可以看出,505脉矿体厚度、品位、线金属量和矿体倾角在不同的标高出现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因素。金矿体在垂向上品位、厚度、产状的空间对应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式,而是形态较复杂的曲线式,尤其金矿体从1975到1524m标高,品位由次高(5.95)→低(1.20)→高(13.01)→低(1.49)→次高(5.08)变化(表4),而厚度和矿体倾角随品位升高,厚度增大,倾角变缓。当倾角变陡,品位降低,矿体厚度则变薄。如1975中段、1922中段、1821中段、1755中段、1687中段、1590中段,在垂距30~40m内,它们的品位、厚度分别为5.95g/t、2.08m,13.01g/t、1.18m,7.08g/t、1.27m,4.25g/t、0.84m,3.31g/t、1.2m,5.08g/t、0.95m。这些Au品位高,矿体厚度大的中段,同时也是矿体倾角缓倾的地段,如1821中段、1590中段,矿体倾角分别为45°、40.5°。而当品位变低的地段,矿体厚度也相应变薄。如,1953、1854、1650中段,金品位、厚度分别为1.2g/t、0.84m,5.1g/t、0.89m,2.8g/t、0.97m,并且这些地段也是矿体倾角陡倾的地方,如1854中段倾角达72°,1650中段为51°。从上述几个中段的统计结果显示,当石英脉倾角小于45°则是赋矿的有利部位,当石英脉产状大于50°时,则是贫矿或矿体尖灭部位。

  

表6-4   V03脉各中段Au品位、矿体厚度、线金属量和矿体倾角对比

标高(m)

Au品位(g/t)

矿体厚度(m)

线金属量

矿体倾角( ° )

2003

2.3

0.52

0.88

 

1975

5.95

2.08

9.03

 

1953

1.2

0.84

0.98

 

1922

13.01

1.18

8.66

40

1888

5.34

0.98

5.79

37

1854

5.1

0.89

4.67

72

1821

7.08

1.27

10.63

45

1787

3.65

1.11

3.99

 

1755

4.25

0.84

4.64

 

1721

1.49

0.45

0.43

46

1687

3.31

1.2

3.31

 

1650

2.81

0.97

2.67

51

1620

3.26

1

2.77

 

1590

5.08

0.95

3.33

40.5

1560

3.85

1.35

4.55

 

1524

3.88

1.1

3.51

46.5

1490

2.28

0.4

1.44

40

1455

5.7

1.62

9.66

45

 

    V01脉1:200中段地质平面图从1425中段到1278中段共3个中段,刻线样105条。V02脉1:200中段地质平面图从1830到1385中段共14个中段,刻线样922条,经统计它们在品位升高、厚度变大时也有倾角变缓的特征。如530脉1593中段倾角为43°,品位为3.80g/t,厚度1.44m,而在1490中段,倾角为52.5°,厚度、品位降低为0.2m、1.38g/t。

    V08脉1:200地质中段图从1928中段到1755m中段,共5个中段,刻线样251条,在1893中段品位次高为1.63g/t,厚度0.48m,在1859中段品位、厚度降低为0.38g/t、0m,在1829中段品位和厚度最高,分别为2.37g/t、1.6m,品位反映次高→低→高的波状变化,厚度反映较厚→薄→厚的对应变化。

    大断裂走向上的有利方向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倾向上大的缓倾控制了大矿化富集段。大缓倾内次-级由陡变缓地段,及二者的复合部位控制了单个矿体的分布,矿体内多阶段构造活动产生的裂隙系统控制了多阶段矿化的分布。

    综合上述特征,金矿化的强弱主要受不同构造部位的控制。

4 目前掌握的矿化深度

第二金矿化富集段是相对上部第一矿化富集段而言的,是指从目前勘探深度向下,经过弱矿化或无矿化段之后再出现的一个矿化富集段。由于第二矿化富集段随控矿断裂带形态、产状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形成深度、沉淀时物化条件等制约,因此,第二矿化富集段的标高在不同的矿区是不同的。本矿带钻孔控制金矿体的标高最低为500m,这样,矿化垂深达1600m以上(栾世伟,1991)。通过前人对小秦岭主要金矿脉矿化标高的统计可知,本区矿化出露标高最高为2193m(501脉),这里不包括被剥蚀的高度,最低标高为-50m的大湖金矿。因此,总体区域矿化深度(高差)是2243m。这里不考虑剥蚀程度400~200m。同一条脉矿化高差大于1000m的是大湖金矿(1050m),杨砦峪60号脉为1212m,标高到879m,文峪V03脉已达800多米,标高到1170m。根据前人研究程度杨砦峪在900m标高存在第二矿化富集段,S60脉89孔在标高900m发现黄铁矿型石英脉,平均品位17.66g/t。是预测深部矿化的极好佐证,是另一个矿化富集段存在的重要信息。四范沟金矿钻孔在690m标高见金矿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