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控而已在线阅读:湘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37:58

第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2.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何了解?
2.看课件,谈谈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
3.汇报交流。
①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②理解词语。

庄严:庄重而严肃。
雄伟:雄壮而伟大。
zhān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níngzh?:停止流动。
pēng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
上溯sù:往上推求或回想。
wēiyí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dì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③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三、理清思路。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在读碑过程中,“我”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
3.交流汇报。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
第二部分(715),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第三部分(16),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5.同桌讨论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四、质疑问难
学生自读,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口述“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
①“我”第一次读碑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体会?
②去南泥湾时“我”又是怎样读碑的?你又有什么体会?
③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吗?“我”又是怎样解读的?
④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感悟。

作者所去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土纪念碑。“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残破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久远,当初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归于沉寂,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生命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这里仿佛已被人遗忘。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谁会体会得到“牺牲”二字的分量?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和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故事。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那里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不是用水泥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这种牺牲的分量。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汇报。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①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②排比、反复的运用
③几个反问句,接着“站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
4.激情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解答
教学过程:

一、可从作者读碑的态度(“更慢”,“细心地看”),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读碑历程(20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二、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但是,作者见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看到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体会到“牺牲”二字的分量,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三、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四、多种修辞手法

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
    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感和震撼。
    五、本题意在启发我们阅读上的建构意识,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无数次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生成,在读者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留意如何常读常新。

 

板书设计

 

读            碑
初读:20余年、后来    庄严   雄伟   壮观    伟大     
又读:那年(南泥湾)  悲壮    凝重   震撼                  升华
再读:现在            悲壮感  使命感

 

 

 

 

 

 

 

 

 

          

 

 

 

 

 

第二课   刘邓大军渡黄河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ù)捷(jié)侦(zhēn)署(shǔ)伪(wěi)

毯(tǎn)碟(diě)筹(chóu)蹲(dūn)弦(xián)

(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    敏捷    夜以继日     序幕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住处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才能。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 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 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 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二)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三)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

一、       我会用“——”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为了使部队能顺利度过黄河,刘伯承和邓小平精心部暑作战计划。(  )(  )

2、不明修浅道,怎么能暗渡陈仓呢!(   )

3、邓小平一边看着地图,一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面前的小瓷蝶里堆满了烟蒂。(  )

二、我会选择词填空。

沉静       寂静

1、敌人一路投下许多照明弹,顿时打破了夜的(        )。

2、我军大炮首先向南岸的敌军阵地开火,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   )的夜空。

赞扬     赞同

3、“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推眼镜,(    )地说,“不明修浅道,怎么能暗渡陈仓呢!”

4、这篇文章(     )了登山运动员崇高的牺牲精神与群众协作精神。

三、我能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这时,站在船头、解开外衣的邓小平,见敌机临空,谈笑风生地对刘伯承说:“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特地给点亮了‘天灯’。等他们叫来了轰炸机群,我们全军已渡河完毕了!”

                                                                     

                                                                     

                                                                      

2、蒋介石鼓吹的“黄河战略”神话,只一夜工夫就烟消云散,成为历史的笑谈。

                                                                     

                                                                      

 

 

板书设计:

2.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   刘邓          急驶

渡河之前                   筹划

插叙                     “明修栈道”           精心部署

午夜时分     刘邓大军      偷渡  强渡  渡过

 

 

 

 

 

 

 

 

 

 

第三课   风雪重围

 

教学目标:

1.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风雪重围》,就是发生在抗战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学习字词,纠正读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

歼灭    潜伏    围剿    突围    寡不敌众

3、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杨靖宇率领的第一路军大歼敌人,日军围剿了两个多月毫无结果。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由于叛徒出卖,不得不转移。

第三部分(5—10自然段):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被敌人包围,杨靖宇做出分散突围的决定。

第四部分(11—15自然段):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杨靖宇英勇抗击敌人,壮烈殉国。

3.指名读课文,回答问题。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2、指名简要复述故事。

二、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自读课文,思考:

(1)杨靖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知的?

(2)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2.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悟英雄的精神品质。

A、人物活动的环境,用环境烘托。

积雪、日军的围剿、队伍之弱小、人少。

B、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的描写。

C、日军的反衬。

引导学生分析第14自然段,感知人物的精神。

(2)记人叙事的写法。

A、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B、比较、感悟记叙有详有略的好处,并谈体会。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感情朗读。

5.学习英雄的事迹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课堂小结。

将本节课学习所得与同学们共享。

 

 

 

 

板书设计:

                 

  3   风雪重围

             

山   林    三尺深的积雪  零下40摄氏度

              杨靖宇     蹲周旋抗击殉国

              日  寇     咬牙切齿

 

 

 

 

 

 

 

 

 

 

 

 

 

 

 

 

第四课   礁盘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词语。

2.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字词的学习。

2. 教学难点: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学习,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 初读课文

1. 师导读,生整体感知。

2. 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驮(tuò)  蔬(shū)  罐(guàn)   秧(yāng)   筷(kuài) 构(góu)

3. 理解词语     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            稀奇:稀少而惊奇(近义词:罕见;反义词:常见)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环视:向周围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 生自读,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相关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2. 提出疑难问题。

3. 交流归纳。

四、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 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品读课文

1. 小组读第1——10自然段,学生思考:小岛是一个怎么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是从哪儿来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岛内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

4. 读第11——25自然段,思考: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什么,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了战士们爱戴首长,将军关爱战士的情怀。

5. 读第26自然段,思考:将军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对海岛的爱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们的感激…… 归纳明确:

 ①海岛环境艰苦。

a. 小岛其实是个礁盘……甚至没有土,就驮着一群海军陆战队的士兵。

b. 将军上岛在算这儿最凉快的时候,也就是四十来摄氏度吧。

c. 植物是无法生长的……满嘴起泡。

②战士们爱岛,艰苦创造,建设海岛。

a.只见礁石围成一圈……竟露出一片绿绿的菜地。

b.战士们用大棚种菜的办法……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c.将军顺着看去……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d.将军离开礁盘时……行了一个军礼。

③将士们之间的情谊。

a.“全国大半的省份……而是一个长辈。”

b.饭堂里,……“孩子们,我谢谢你们……”。

c.将军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舀到碗里。

6.造势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感情朗读。

三、再读课文,升华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2.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作业设计

一、我会读拼音,写汉字,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Shū(    )菜    yāng(      )子   góu(     )成    kuài(    )子

1、所填的字中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是(          )。

2、将所填表的字按音序排列:                                           

二、我能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1、大家(     )把您看成首长,(      )一个长辈。

2、将军想,(    )把这种种菜的办法推广开来,对这一带的守岛部队(   )能起很大的作用。

三、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们每个人从自己家乡的土上摘下一根家乡的菜。(缩句)

                                                                       

2、就近的海岛上有土,不也行吗?(必为陈述句)

                                                                      

3、战士们自觉地围过来。

   战士们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四、读句子,谈体会。

清晨,将军离开礁盘时,他向着初升的太阳,向着那雄鸡状的绿色“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五、向守岛战士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板书设计            

 

4   礁  盘

小岛  (礁盘)没水   没树    没草     没土

战士   绿色菜地构成中国地图

将军   与战士共享菜汤   行军礼

 

 

 

 

 

 

 

 

 

 

 

口语交际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认识。

2、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提高能力,养成好习惯。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2、交流、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1)评一评,两句中说法谁有道理。

(2)联系生活中、社会上的相关事例,读读对遵纪守法的认识。

(二)、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推举代表。

2、班内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两种说法,我们都偏向第二种。第一种是情感上有道理,第二种是法律上有道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引导学生对照自身行为,谈看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口语交际,我们对遵纪守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法大于情,法律面前人人不等,每个人都应该遵守。

 

 

 

 

 

 

习  作  一

一、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写一份调查报告,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明确写作调查报告的要求。

2、确定主题,展开调查,获取写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做调查,获取写作资料

1、确定调查专题。

(1)“小学生最喜欢的……”如:电视节目、游戏、课外读物等。

(2)“小学生不喜欢的……”如:电视节目、游戏、课外读物等。

2、确定调查对象。

(1)本校同学。

(2)本班同学。

3、设计问卷,调查。

4、回收问卷,整理相关内容,得出结论。

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有多少人,比例是多少。

5、从结论中谈自己的发现、感受,相互取长补短,大胆交流。

二、指导写作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的格式。

结构提示:(1)调查课题。

          (2)调查目的。

           (3)调查过程。

           (4)调查结果。

           (5)建议。

2、出示范文,引导习作。

三、学生写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写调查报告。

2、交流、修改、完善。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二、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推荐组内优秀者。

3、全班交流。

(1)由各组推荐的同学朗读习作。

(2)学生交流评议。注意格式、内容。

(3)教师点评。

三、修改作文

1、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作文。

2、组内再次交流、评议。

3、再次修改。

四、抄写作文。

1、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2、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语文活动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古诗,了解诗作者。

2、引导学生回顾,积累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举办“英烈故事会”。

3、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总结积累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重点、难点

写读书笔记,积累古诗,举办“英烈故事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英雄、革命者的故事,我们还在以前的课文中接触过许多英雄事迹,你还记得他们吗?

二、万花筒

1、出示“我会填”卡片。

(1)学生读卡片,填写。

(2)请几个学生讲述英雄的故事。

2、出示“我会学”。

(1)读提示,明白活动意图。

(2)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过程,写心得。

三、百宝箱

1、出示诗句卡片。

2、学生读诗句。

3、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4、背诵诗句。

四、大舞台。

1、学生读“大舞台”提示,弄清活动要求。

2、分组准备。

3、活动开展。

(1)展示资料:诗歌、歌曲、电影、故事等资料。

(2)学生读其中一个片段,学生听读后交流感受。

(3)选取一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4)学生听故事点评。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将这次语文活动的收获写成一篇语文活动心得。

 

 

 

 

 

 

 

 

 

 

 

 

 

 

 

 

 

 

 

 

第五课.那桥,那河,那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4.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美景、表达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谈观感。

 2.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图画,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

 3.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那桥,那河,那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名汇报,交流。

3.读文章,想象画面,体会景美。

4.透过语言文字,你还看到了哪些美景?

(师相机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文章哪些地方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怎样读出这种情呢?

2.交流汇报:“桥啊桥,你是多么沉稳,任风起云涌,天翻地覆;你是多么坚韧,任流年似水,沧海桑田。桥,你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

  (带着感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注意重读一些词语,语调要上扬。)

3.齐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四、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识生字,听写词语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二、研读与赏析

1.作者走进古镇,看到那桥,那河,那船,感受古镇那奇丽的景色,作者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①抒情色彩浓,描绘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描摹景物栩栩如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对周庄由衷的赞叹之情。

②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首发,语言清新优美,极有感染力。

③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摇曳多姿。

3.分男女生读文章中美的句段。

4.从作者对古镇周庄的奇丽的描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讨论明确:

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我们的家乡,关注我们的家乡,关注我们的大自然,倾注我们的爱心,

三、指导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总结。

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板书设计:

5.那桥,那河,那船

    写古镇美景       夜色雨幕中的那桥

              白天的那河

抒赞美之情       夜晚的那桥

 

第六课.   搭  石

 

一、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

2.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创设情境、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4.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难点:运用创设情境、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句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名汇报,交流。

3.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4.教学并指导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体会搭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5.齐读什么是搭石。
6.这些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搭石铺在水中,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7.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师相机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什么样的风景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四、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1、再读第一段,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2、搭石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么美,他觉得,搭石——(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那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想象着那是怎样的画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2、第二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想象: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②追问:你不是急着赶路吗?

③小结: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有感情的朗读)

3、第三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②协调有序:我们合作读文,体会“协调有序”(配乐朗读)

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④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

二、指导感情朗读全文。

三、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那么,搭石上还有哪些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三课时

一、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交流句一:“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齐读句一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从哪些词体会到美?

根据汇报课件打红三个词语“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分男女生读词。

体会“协调有序”的节奏美:

师生合作读句子。

全班分成两组合作读。

汇报板块二:(“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姿态柔美”的意思。)
“绰绰有余”的“绰”又是什么意思?
(是“宽裕;富裕”)

再读读这两个词。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了这两个词,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谈体会)

出示画面,谁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这两个词?
(指名读)

(全班读)

(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指名朗读。

齐读。

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节奏美、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二、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1、 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美?

随文学习 “伏”字,齐读三遍。“伏”是什么意思?

指名上台演示伏的动作。相机理解“理所当然”的意思。
拓展说话,假如还有什么人来走搭石,谁总会怎么做?(出示课件)

再读课文描写家乡美景的自然段,再次去感受家乡的美。

三、交流两个比喻句,谈感受。

两个比喻句抒发了对家乡的赞美之情,结尾又借搭石来赞美家乡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优秀品质。

                       

四、总结。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板书设计:

6.搭石

 

景美

搭石          一道风景

人美

 

 

 

第七课*、  豆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提起豆腐,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豆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吃法多样,然而对异乡游子来说,仅仅是这样吗?让我们一同走进黄苗子写的《豆腐》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寄托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事物上。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眉飞色舞: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态。

佐餐:下饭。

3、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豆腐,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几位华侨一起聊天时说起了家乡的豆腐。

第二部分(3-12自然段):介绍豆腐的有关知识。

第三部分(13自然段):再一次点明豆腐容易勾起中国人心头上种特殊的滋味。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作者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具体是怎样写的。

(1)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2)班内汇报。
2、作者仅仅是向人们介绍豆腐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1)学生自读开头、结尾部分。

(2)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①“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这是很自然的。”

寄居海外的游子把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之情寄托在平凡的事物中,借这些平凡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一片深情。

②“的确,作为一个中国人……体味到生活的多彩。”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乡土之情”指的是海外游子眷恋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怀。

(3)你有这样的体会吗?联系生活体验说说吧。

三、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照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断。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7 *、  豆腐 

 

冻豆腐     油豆腐    豆腐干    豆浆

豆腐-----豆腐干、千张、油豆腐、酱豆腐、腐乳

大豆

“娇豆腐”

勾起特殊滋味 ----乡土之情------多彩

(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八课*、回味山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山梨的特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梨,一种大众水果,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山梨味道鲜美,在李辉英的文章里,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1)辨析多音字。

(2)理解词语。

清澈:清而透明。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辛酸: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写“我”留恋家乡,特别怀念故乡的山梨。

第二部分(5-9自然段):介绍故乡山梨的特点以及我怀念山梨的原因。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我爱故乡的山梨,更爱山梨的故乡。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

(1)学生自读。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从山梨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在书上做好记录。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①“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都会给你留下清澈的影子。”说明故乡使人留恋的地方太多。故乡的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都会给你留下清晰的印象。

②“我爱故乡的山梨,更爱山梨的故乡”。

故乡山梨独特的“酸味”,令人难忘。“我”从山梨的酸味中,常会联想到自身的境遇,故而故乡的山梨更让我热爱和回味,山梨的故乡更让我热爱和留恋。这个句子表达我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也有过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8 、回味山梨 

                       

 

            山梨          留恋故乡

                                     外皮

                       不能忘怀      肉质

                                     味道

                        爱           更爱故乡

 

 

 

 

 

 

 

 

 

 

 

 

 

 

 

习  作  2

一、教学目标:

1、在相册中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向大家介绍,然后写下来。

2、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重点难点:

1、把与故事有关的故事写下来。

2、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阅读提示,了解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先在小组内给大家介绍介绍,照片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拍的,照片上的人在干什么。说完后把它写下来,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

(2)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师指导

1、习作指导。

(1)选好照片,清楚介绍。要从相册中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向组内同学介绍照片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拍的,照片上的人在干什么。

(2)仔细回忆,生动记叙。仔细回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经过生动具体地记叙下来。

(3)采取倒叙的方法记叙往事。可先写出事情的结局,然后再按照顺序写事情的发生、发展。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

2、审题指导。

要认真选择照片,所选照片一定要有代表性,要能体现生活的巧酸、甜、苦、辣,记录你成长有喜悦、烦恼等。

3、结构提示:

(1)看照片想起往事。

(2)回忆往事的经过。

(3)自己的感受或感悟。

三、学生挑选照片,交流往事。

四、初稿起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习作品评、修改。

教学过程

一、小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1小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2、推荐小组优秀文章。

二、全班交流优秀文章。

1、学生朗读优秀文章。

2、小组再次交流。

3、学生谈修改体会。

4、教师作指导。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佳作赏析。

1、教师出示佳作。朗读佳作。

一个女孩,张大着嘴巴在惊叫着,身后是无垠的大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不由得想起那件有趣的事来。
  大海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暑假家去连云港玩,我终于看到了大海。初次见到的大海,真是波涛汹涌,惊涛拍岸,壮观极了。哗哗哗哗,一阵巨浪向我和妈妈,害得我和妈妈衣裤都被打湿了。说也奇怪,浪潮来的凶猛,去的也迅速,转眼间海面变得风平浪静,男男女女都拥到大海里游泳去了,我闷着没事干,就在松软的沙子上搭了一座小山。一步二步三步四步……哦,原来是一只小螃蟹在悠闲地散着步。它走到我搭的小山前,停了下来,好象在说:“哎!这里怎么多了一座大山?”我看着它走路笨拙的样子,不由笑出声来。一会儿,妈妈叫我了,要给我拍照,我把脸转了过去。哎吆!没想到这可爱东西竟然夹住了我的脚!你别说,还真有点痛,正在我大叫的那一刻,妈妈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给我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第二天下午我们全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连云港,回到了句容。可发生在海边的那一幕幕至今仍难以忘怀。
  同学们学学们还有比我更有趣的照片吗?也拿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2、学生欣赏。

3、学生评价。

四、学生抄写作文。

 

 

 

 

语文活动2

教学目标:

1、学生积累词语、各民族的名言警句。

2、引导学生阅读短文,积累、总结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讲述故事、欣赏长江风情。

重点难点

阅读感悟及积累词语、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本单元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祖国、家乡的美好情感,积累了美词、美句,欣赏了精彩的片段,让我们一起参加“语文活动”吧!体验一下我们的收获。

二、万花筒。

1、出示“我会填”卡片

(1)学生读卡片,填写。

(2)再读卡片,积累词语。

2、“我会学”

(1)读提示,明确活动意图。

(2)阅读短文,感悟交流。

(3)回顾自己读过的与短文相似的文章,并与同学交流、共同欣赏。

三、百宝箱

1、出示名言警句卡片。

2、学生读卡片。

3、交流、感悟。

4、背诵。

四、大舞台

1、学生读“大舞台”提示,弄清活动要求。

2、分组准备。

3、活动开展。

(1)展示搜集的资料。

(2)口述长江流经的省、市及沿线的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

(3)讲述有关长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

五、活动小结。

同学们自我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第九课:鹭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鹭鸶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

5、了解作者开头和结尾想照应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学习及开头和结尾想照应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伙伴。
  出示图,认识它吗?
  试着读读它的名字
  师板题。观察:什么结构?怎么写才美观?
  老师之所以想让大家把这两个字写美,是因为鹭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的鸟,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郭沫若老先生的散文,感受它的优美。
二、学文
  1 自己试着读一读,看准字音,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争取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
  师时评,正音
  解决优美铿锵,指导读优美最后一节。
  3.带问题默读,思考:鹭鸶是一首的诗?你从哪看出来的?
  4.你是怎么理解精巧的?从25节中找答案。
  我们之所以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是因为……
三、过渡
  1.鹭鸶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还是的诗?(韵味无味)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读第六节。
  2.描绘的景色真像一幅画,画中鹭鸶在干什么?谁能给这幅画起一个贴切名字?
  3.置疑:我觉得,不准确,说捉鱼吃鱼才更准确,你觉得呢?
  鹭鸶像优雅的贵妇,闲庭信步在水边,悠闲地垂钓着。那么温柔那么娴静。
一钓钓出百种味,只这一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韵味无穷。
  4 同桌读读七八两节,商量商量,各取个什么名字合适呢?
  5 望哨图
    它是在望什么呢?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作答
   6.低飞图
  闭眼联想,夕阳最后一抹柔光斜斜地铺在水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水边,通红的火烧云低垂着,偶有一只鹭鸶伴着晚霞翩然起飞,她优美的身形映照在水面上,让人不禁陶醉: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鹭鸶优美的身形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让人不禁感慨:此鹭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哪。此情,此景,是大自然的又一杰作,拥有这样美的享受,怎么不令人感念:因为,这,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啊。
  孩子们,睁开眼睛,此刻,你对鹭鸶怀有怎样的感情?
  揣测一下,作者对鹭鸶又有怎样的情感?
四、升华
  郭老把鹭鸶描写得如此优美,就因为他对鹭鸶、对自然、对生活都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对自然、对生活的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按提纲自学课文,在课文中圈点批注作点评。

2.小组内讨论,推荐代表。

3.班内汇报交流。

(1)、文章抓住鹭鸶的特点,描写了鹭鸶美丽的色彩和优雅的姿态。

①“那雪白的蓑毛……深一点儿则嫌黑。”运用作比较的方法,

的美。

活,

②第6自然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鹭鸶站姿的美二

③第7自然段,运用作比较来描写鹭鸶姿态的悠然。

(2)、表达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①文章开头、结尾直抒胸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尾呼应,强调突出这种赞美之情:

②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突出其色彩的美及身段

作者不仅仅把鹭鸶当做动物来写,而是更多地赋予它们人的情感,

尤其是第678自然段。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用词准确,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把鹭鸶写得十分鲜明。

①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的运用,生动鲜明。

②充满诗情画意。

A.文章开头、结尾句。

B.第8自然中“鹭鸶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4)、文章结构美。

开头、结尾照应,结构紧凑。

4.指名朗读,学生回味。

感情朗读,情感升华

1.带着由哀的喜爱、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2.背诵喜欢的部分。

四、拓展
  喜爱鹭鸶的人自古有之,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笔下的鹭鸶吧。
  情真意切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除此之外,郭老还有非常巧妙的写作方法,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一部分的写法,最吸引你?
  仿写练习
  我在第一次打开鹭鸶这篇文章时,首先想到了宋玉描写美女的话。
  这是抄袭吗?
  郭老不是照搬,而是创造性地仿写,看来描绘美好事物的恰如其分,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式,现在,你们用这样的句式描绘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吧。
六、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
  请同学观察生活,写一写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鹭鸶

 

精巧的诗

      美丽的色彩  色素  身段

优美的姿态  悠然

                           散文集

 

 

 

第十课:军犬黑子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热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3、与生命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获得丰富的精神生命的提升。

教学重、难点:

引发学生的思考,与生命展开对话。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3幅军犬图片:

对于图片中的军犬你有怎样的印象?

第一幅:眼神凌厉的军犬;

第二幅:威风凛凛,行如疾风的军犬;

第三幅:在训导员面前温顺的军犬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训导员和一只军犬之间发生的故事。出示课题《军犬黑子》。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词语

军犬  尊严  目光如电  奔如疾风  虎视眈眈  威风凛凛

迷惑  击溃自信  沮丧  糊涂  极度痛苦  无动于衷  绝望  精神委顿

本文讲述的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军犬黑子,在训导员三番五次的戏弄与否定下变得精神委顿的故事。

(板书  黑子   威风凛凛——精神委顿)

三、研读课文

(一)细读课文,感受黑子“变化”

1、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了驯导员与军犬黑子的故事。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黑子每次都是怎样找小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大屏幕的学习任务:

(1)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标记出驯导员的话。

(2)黑子每次都是怎样找小偷的?用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

(3)黑子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圈出黑子情感变化的词语。

2、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边画,完成后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3、汇报: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读出驯导员否定黑子的话语。(训导员四次否定  七个不字)

(出示课件)大家看看这几句话,意思都是相同的,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自己练习读一读。指名读。

4、驯导员的态度越来越强硬了,是不是黑子找小偷贪玩了?黑子每次都是怎样找小偷的?指名读文。

5、面对充满灵性的黑子,训导员是怎么说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训导员的话。

这一声声“不”字对于充满灵性的黑子而言,无疑是冬天里的一盆盆冷水,无疑是一把把尖刀,这是测试吗?这是戏弄,这是摧残!

6、黑子找小偷的过程中,前几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最后却屈从于驯导员,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一下。(分角色读文)

7、指名总结黑子情感变化。(黑子情感的变化:兴奋----惊诧、疑惑----愈发迷惑----自信被击溃------沮丧极了)

8、你从“哈哈大笑”中读出了什么?

9、当黑子终于明白这一切是驯导员在欺骗、戏弄它后,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10、此时的黑子心情极度痛苦,人在极度痛苦时会怎么做?我们这无言的战友只能用一声“嗷”来表达,如果黑子是人的话,这一声“嗷”会是对驯导员说些什么呢?

11、带着你体会到的黑子那极度痛苦的心情来练习读这一段。(放《悲怆奏鸣曲》)生齐读。

12、黑子的出走,说明了什么?

(齐读)“哪怕是条狗,也是有尊严的”。你理解这句话吗?带着你理解到的再来读这句话。

四、指导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简述文章的情节。

二 、继续研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军犬黑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小偷”的?

(l)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

(3)班内汇报。

“黑子的自信被击溃了,它终于放弃了那个‘小偷’。”黑子三次准确地找到“小偷”而一次次被训导员否定,黑子逐渐丧失了自我,不再坚持,而放弃了“小偷”。

 “黑子沮丧极了……当它捕捉到训导员的眼色在一刹那间的微小变化时,它把站在身边的一个人叼了出来。”

黑子不再凭自己的嗅觉,而是依靠训导员的眼色,足见黑子丧失了自信。

2、当黑子得知遭愚弄后,有什么样的表现?

“当黑子明白了这是一场骗局时……一步一步地走开了……”从神态、动作两个方面表现黑子遭遇愚弄后的痛苦,极度痛苦、无比失望和沮丧的心情暴露无遗。

3、(1)学生自读、感悟。

   (2)交流汇报。

    A、“人们这才发现——哪怕是只狗,也是要尊严的!”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只要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有着灵性和情感,有思想、有尊严。

 B、黑子遭愚弄,刺伤自尊,最终选择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C、我们应尊重别人(哪怕是动物),用真诚去回报别人(哪怕是动物)的信赖和忠诚。

 4.读“黑子!剐生气!……在它面前热泪滂沱。”

(1)找出表现训导员后悔心情的词语。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讨论交流。

 要点:真诚的忏悔,说明真实意图,指出自己的错误之处,表达悔改,认识到应该如何正确真诚地对待

三、体会情感,理解训导员“变化”

1、本文仅仅写了黑子的变化吗?

2、梳理11到19节,体会训导员的感情。(板书:否定戏弄——自责悔恨)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品读,抓住表现训导员心理变化的词语

(害怕——哭——热泪滂沱)

4、结合朗读,体会训导员的心理(板书:生命认识之变)

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对动物有了新的认识,获得了启迪。请同学们好好总结哟!

五、拓展延伸

1、“我听了这个故事以后,陷入了沉思……”文中的“我”会沉思些什么?

2、学了这篇课文,我想你的心情与作者一样不能平静,此时,你想对驯导员或黑子说些什么呢?

3、小结:同学们,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只要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和人一样有感情,有思想,有自尊,当它们对我们人类充满信赖和忠诚的时候,作为人,我们应该去细心的呵护,去享受,去体验,去感受,去真诚的回报这份信赖和忠诚。如果,我们利用它们的信赖和忠诚去欺骗它们,玩弄它们,那么,我们就是最无知的,最愚蠢的,最残忍的……

 

第十一课   草虫的村落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和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用心观察自然,用丰富的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理解本课的生词。

2、初读课文,梳理分清课文层次,整体把握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你看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郭枫走进“草虫的村落”。

  2、《草虫的村落》一文通过奇特想象,描述了草虫村落的有趣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为友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字词检查。

(1)读准确、写正确生字。

静谧(mì yì)                          jìng  mì(静谧   静溢)

(2)理解词语。

  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

3.读写本课的生词。

三、梳理层次,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草虫的村落”的?

(2)“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面对“草虫的村落”,作者是怎样的态度、感情?

4.交流讨论:

四、总结回顾

  全文共7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交代了这次奇异游历的特殊氛围和心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叙写奇异游历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草虫村落的眷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你从文章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品读、探究

    1.交流探究:  “草虫的村落”是“快乐的天地”,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l)“我想它一定是游侠之流吧!……终于走出一条路。”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要体会到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欢乐的。

    (2)“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和谐。

    (3)“走进村子……决不会认出这只黑甲虫的爱人”体会到它们的和谐、友好、快乐。

    (4)“伫足痴望”“攀谈得好像很投机”体会到小甲虫们的相处融洽,快乐。

    (5)“我的目光……流了出来”,体悟到音乐的美,因而它们是快乐的、融洽的。

    (6)“我看到虫子劳动生活的形态……”体会它们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2.小结:

    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和睦、友好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创造着。

    3.小虫们不但有生命,而且还有灵性。你领悟到作者表达这一独特感受的方法了吗?

    (l)自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明确。

    作者用心观察,通过联想、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升华感情

    1.说说你观察过什么?

    2.发挥想象,运用作者的写法,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悟到小生物的灵性。作者通过细心观察,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的方法,对我们有启发吗?

 

第三课时

一、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⑴ 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⑵ 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⑶ 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⑷ 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二、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⑴ 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⑵ 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⑶ 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⑷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三、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游侠归来

                        和睦相处

                        音乐演奏会

                        勤劳地工作

 

 

 

 

 

 

 

 

 

 

 

 

 

 

 

 

 

第十二课*  诗二首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诗句。

2、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明白两首诗中描写的狐狸的不同之处。

重点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不同的感情,提高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自学课文,理解字词,初知课文内容。

教学教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交流对狐狸的印象,或讲述有关狐狸的故事)

    2.看来你们对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哟,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狐狸的诗,你的看法一定会有变化的。

    3.出示课题《诗二首》。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诗二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①《狐狸的清白》中的狐狸是虚伪、贪婪、奸诈的。

    ②啊爱的狐狸》中的狐狸是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

三、指导朗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

2、集体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诗句的内容。

2、指名朗读诗句。

二、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思考: 

《狐狸的清白》中,你从哪些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虚伪、贪婪、奸诈?《可爱的狐狸》中,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可爱的?

    (1)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

    (3)班内汇报。

    ①《狐狸的清白》通过土拨鼠的询问、狐狸的自述、土拨鼠的回击,辛辣地讽刺了一只自陈清白的狐狸。

    狐狸自陈“冤枉”,“牺牲了安宁和健康”、别人“造谣中伤”、自己“清白”,一只虚伪、奸诈的狐狸鲜活地暴露在我们面前。

    土拨鼠说:“……你满嘴里都是鸡毛:”这是最好的见证,揭穿孤狸虚伪、欺诈、贪婪的真面目:

    ②《可爱的狐狸》围绕“可爱”展开,通过诗人为小狐狸鸣冤昭雪,歌颂了一位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小狐狸。

    从偏见误解人手,然后将误解一一解除,来表现小狐狸的可爱。

    “指责你骗取乌鸦的奶酪……谁让它喜欢奉迎贪图便宜?”来歌颂小狐狸的聪明。

    “你在农家偷过鸡……那些危害人类的东西”表现小狐狸乐于助人。

    “你在白天奋力捕鼠……为生存你拼搏不息”表现小狐狸拼搏不息。

    (4)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2.学生再读两首诗,思考:同写狐狸,作者的感情都不同:一个赞美,一个批判、揭露。我们有何看法,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读、感悟。

    (2)交流探讨。

    作者不同的感情来自作者不同的观察、不同角度的认识,因而让我们感悟到对同一事物可从不同角度去观

察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了解事物。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狐狸的清白

           土拔鼠询问

           狐狸自述“冤枉”

           土拨鼠回击

   

可爱的小狐狸

多变的毛色  闪光的眼睛  列那狐传奇

骗取——乌鸦贪图便宜

偷过鸡——主食是田间野鼠                      可爱

捕鼠   出击  跋涉  奔波

 

 

 

 

 

 

 

 

 

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对事情的认识。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而且能有理有据。

重点难点: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并引导学生分析见解的理由,可以是道理,也可以是事例,做到以理服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任务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任务。

    2.学生交流,明确任务。

    (1)对以上两件事情的看法,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

    (2)表述清楚,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二、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推举代表。

    (1)学生自读两件事情,读懂内容。

    (2)设身处地地去想,假如自己是小明或吴鸣,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

(3)小组交流,推举代表。

 2.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例:

 生申:我认为在第一个事例中,几个同学准备“以牙还牙”的想法是错误的,别人做错了,那是别人的错,

你不能随着别人一样犯错。所以小明不应随同他们,而应劝阻他们不要那样去做。第二个事例中吴鸣同学不应

接张大伯的200元钱,拾金不昧是我们应具备的品质,再说,我们学雷锋做好事是不求回报的。

生乙:我方赞同对方对第一件事的看法,  “以牙还牙”是一种报复行为,这是一种心胸狭窄的表现,也是

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且这样做会让其他的无辜者受害。但对第二件事例的看法,我方不赞同。我方认为可以

接受张大伯的200元钱。作为张大伯来说,这是他感谢吴呜同学的一片心意,如果没遇到吴呜这样品行好的人,

那他的损失可大了。作为吴鸣同学来说,他也不必不好意思去接受这200元钱,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付出就

有理由得到回报,再说,又不是吴呜主动索要的。

  3.全班小结。

  对于同一事情,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要明辨是非,原则问题、品质问题我们应有正确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口语交际课,你在认识、思想能力等方面有何收获,写一则心得吧!

 

 

 

 

习作3

教学要求

    1.写一次参观访问活动.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型质序。

参观访问活动写下来。   

2.写出自己在参观访问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3.注意有一定的顺序  

重点难点:

写一次参观访问活动,写出印象最深的一次。 写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一定的顺序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阅读提示,了解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二、教师指导

    1.习作方法。

    (l)你曾参观访问过哪些地方?是某处的公共设施、某地的名胜古迹,还是某一个工厂、山庄或社团?选

择一次印象最深的参观访问活动:

    (2)选后回想:那次参观访问的过程中,你先到哪儿,再到哪儿,最后又到哪儿?按顺序交代清楚参观

的路线。

    (3)在写清参观过程的基础上,对那些对你最有吸驯力的景物或展品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介绍。

    (4)还可以写出自己在参观访问过程中的感想及参观访问完后的收获。

    (5)详略安排要得当:

    2.审题指导。

习作前提是,我们必须有参观访问的真实经历。要按顺序写清整个参观访问的过程,应重点叙写过程中印象最深的部分。

3.结构指导:

    (1)交代参观访问的时间、地点。

    (2)叙写参观访问的具体过程。

    (3)抒发感想。

三、学生起草习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习作品评、修改完善。

教学过程:

一、组内品评习作

    1.小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2.推荐小组优秀习作。

二、全班交流

    1.学生朗读优秀习作。

    2.学生评议,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推荐优秀习作,共同欣赏。

三、修改习作

    1.学生自改习作。

    2.小组再次交流。

    3.学生谈修改体会。

    4.教师再作指导。

5.再次修改、完善。

四、教师出示例文

1、教师读例文。

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星期六,我们乘车去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踏上台阶,我快步走进自然博物馆的朱漆大门。北京自然博物馆共分四个大厅。我们先来到古生物厅,首先看见的是黄河象和恐龙的化石。这具黄河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的。这具黄河象的象牙有三米长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的末端趾骨也没有损失。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这是解说员阿姨的介绍。听着阿姨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富有生命的图画——那是一亿四千万年前的中国大陪,江河纵横,湖泊沼泽密布,气候宜人。河畔、河岸……到处都生长着蕨类、裸子类植物。这时,森林里有一头黄河象正在奔跑,湖畔上一条四脚如柱的马门溪龙伸着那起重机似的脖子在慢慢悠悠地散步,在高地上一条身披剑甲的保护龙,一时忘了敌人。刹那间,一条凶似猛虎的永川龙向它扑去,用锋利的前爪将它撕了个粉碎,然后大口地咀嚼起来。

这时,从不远处的“鸟的天堂”传来一阵笑声,我闻声走去。

2、点评

(1)开头简洁入

(2)具体介绍黄河象骨架。

(3)由所闻引发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4)巧妙地过渡,转换参观空间。

四、抄写习作

  学生认真地将习作抄在作文本上.

 

 

语文活动三

教学目标:

1、积累古诗句,动物习性的知识。

2、阅读短文,学习阅读方法。

3、搜集资料,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

阅读感悟及诗句、知识积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本单元中,我们走近了动物,了解了动物的习性、特点,积累了动物习性、特点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参加“语文活动”吧,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收获!

二、万花筒

    1.出示“我会填”卡片。

    (1)学生读卡片,填空。

    (2)再读卡片、交流。

    (3)阅读,积累知识。

    2.“我会学”。

    (1)读提示,明确活动要求。

    (2)阅读短文,感悟交流。

    (3)回顾本单元与短文相似的文章,与同学交流共赏。

三、百宝箱

    1.出示诗句卡。

    2.学生读诗句。

    3.学生感悟,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4.再读诗句,背诵诗歌。

四、大舞台

    1.学生读“大舞台”提示,弄清活动要求。

    2.分组准备。

    3.活动开展。

    (1)展示资料:童谣、谚语、诗歌、美文。

    (2)观察蚕卵,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展示观察资料。

    (3)交流养蚕经验或由养蚕引发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

    将本次语文活动的收获小结一下哟。

六、作业。

1、连线。

    善于合作的    军犬

    有人情味的    老牛

    任劳任怨的    海豚

    忠于职守的    猩猩

2、读句子,谈体会。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试着写一个有关动物的片段,突出动物的习性、特点。

13、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3、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重点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竹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学习《竹石》

教学过程:
一、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三、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 石
                       郑燮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己亥杂诗》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学习《已亥杂诗》

教学过程:

一、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1、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读这个词。
3、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4、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大家读读这行诗。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A.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B.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C.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二、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2)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首。)

 

 

 

 

 

14、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4、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5、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自相矛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3、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 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
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 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 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学习《自相矛盾》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三、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四、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戳不穿—— 盾坚固   矛不锋利  
戳得穿—— 矛锋利    盾不坚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掩耳盗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2、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要求: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学习《掩耳盗铃》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 了一个办法。
①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   
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
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15*  木偶戏

一、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木偶戏的表演特色,体会木偶戏的趣味性。

二、重点难点:

了解木偶戏的表演特色,感受其魅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人。

  同学们都喜欢看动阃片吧!很早的时候,有一种戏的表演就似动阃,非常有趣。

  2.解释课题。

  (1)木偶戏(播放木偶戏录像片段或解说资料)。

  (2)我们将一同学习。?木偶x勋,了解木偶戏的特点,感受木偶戏的无穷乐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理解词语。

    震慑    驰骋    统摄    摆布    心满意足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木偶戏的特色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1)抓住课文中表现木偶戏最有趣的地方品读。

    从两个方面写:一方面写木偶戏表演的情景.另一方面写观众的神情。

    ①木偶戏的戏台“神奇”。

    ②开场锣声制造“千军万马的动静”。

    ③开戏了,木偶们“硬朗”起来,见着“神人”:

    ④木偶表演喜怒哀乐,以固定的程序动作全身,但艺人们很动心思。

    ⑤木偶戏艺人指关节不可思议的机巧。

    ⑥散戏的锣声的特色。

    (2)表达方法。

    ①生动形象的比喻,

    ②细腻的描写。

    ③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④体会第10自然段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5*  木偶戏

 

戏台            神奇

锣声            震慑

木偶             神人

表演             喜怒哀乐

艺人             机巧

 

 

 

 

 

 

 

 

 

16*.负荆请罪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屈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

我们读了这个剧本就知道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二、 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 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 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2.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 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 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 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示。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 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2.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 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 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3.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四、练习排演小话剧

学生练习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了解。

重点难点:怎样看待对手,并与之竞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交际要求。

    (1)讲述对手竞争的故事。

    (2)说说你欣赏的竞争对手是谁,并说明理由。

    (3)你怎样看待对手,与之怎样竞争?

二、教师指导

    1.教师示范讲一个对手的故事。

    2.学生讨论: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竞争对手的认识。    ‘

    3.教师小结点拨。

三、讨论交流

    1.分组交流。

    2.推选出各组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3.班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口语交际,我们对竞争对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手既是“敌人”,又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不断地成熟进步,可以让我们善待对手,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对手。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你还有什么收获?

 

 

习作4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改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

1、将剧本改丐成故事。

2、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习作指导。

2.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要求:将《负荆请罪》改写为故事。

二、指导写作

    1.了解什么是改写。

    2.回顾剧本《负荆请罪》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引导改写。

    (1)先列一个提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刻画人物,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①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②引导学生将原作内容进行揣摩,如何表达出来。

    ③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原作中省略的没有表现的内容,使人物丰满起来。

三、学生讨论交流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2.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四、学生自由习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点评习作:

2.修改完成习作。

一、学生交流习作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习作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

  3.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是怎样写具体的?

  4.提出修改建议。

二、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的习作,找自己习作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

2.检查自己的习作足甜铃台改写要求。

3.进行修改。.

4.小组内交流、评议..

 5.再次自行修改。

三、抄写习作

    将自己的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

四、佳作赏析

例文                我与相如的和好

自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我高后,我就十分不服气,总是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就凭蔺相如那一张嘴巴和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居然敢爬到我的头上,要是让我遇见他,准让他下不了台。

可是.在他装病不去上朝和那次出游见到我的车就避开以后,我渐渐听到了一些话,反而没有开始那样得意了..原来,蔺相如手下的人都认为蔺相如十分害怕我,很不服气,可是蔺相如对大家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j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我坐下来静静地想了想,觉得自己真的是很不应该,居然只为了自己的尊严,为自己争一口气而忘记了如果将相不和,将会给赵国带来很大的损失!醒悟过来以后,我就让下人找来一捆荆条,脱下平时穿着的战袍,将荆条背在了自己的背上,三跪九叩地走上了通往蔺相如家的路。路上的行人看见我,都笑着谈论:  “哎哟,这不是廉将军吗?怎么这么狼狈呀!”可是我心里只想着赔罪,对这些话充耳不闻。

蔺相如的家快到了,远远地,我就看见蔺大人在门口躬身迎接我。我看见了,顾不上身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就跑过去了,向他磕了好几个头,说:  “相如呀,请原谅我吧!”“当然可以!廉颇兄!”蔺相如将我身上的荆条取下来,又叫人拿来纱布给我包扎伤口,拿来衣服给我穿上,挽着我的手将我带到后花园。当时正直春天,后花园里的桃花开满,我就对蔺相如说:  “相如,咱们不如来桃园结义吧!”于是我们端起两杯酒,齐声说道:  “虽然我们不是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结下生死之交?”

从此以后,我们同心协力地保卫赵国,不让别的国家侵犯.

五、总评:

 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就让人忍不住为小作者的奇妙构思而拍案叫绝!将“负荆请罪”中的主角改为“我”,这是多么新鲜的写法啊!这样写的妙处,就是可以加入“我”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

 

语文活动4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积累古诗句、古名言警句、了解相关诗句的作者故事资料。

2.引导学生将古诗改写成剧本小品。

3.引导学生搜集巾国戏曲文化资料.并观看、欣赏戏曲。

二、重点难点:

1、积累古诗句、改写成小品。

2、将《清明》改写成戏剧小品。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法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句,而且这些诗句中都有“我”字,你知道诗句中的“我”是谁吗?请看“语文活动4”中的“万花筒”。

(二)、万花筒

    1.出示“我知道”中古诗句卡片。

    (1)学生渎卡片中诗句,背诵原诗。

    (2)讲解诗句意思。

    (3)指出其中“我”是指谁。

    2.“我会改”。

    (1)渎好青明》绝句。

    (2)说说对绝句的理解。

    (3)改写成戏剧小品:

    ①交流改写方法,以《负荆请罪》为范例。

    ②具体改写:将标点符号作一下改动。

    ③排演戏剧小品。

三、百宝箱

    1、出示卡片。

2、学生读卡片。

3、交流对卡片上名言警句的理解。

4、背诵名言警句。

四、大舞台。

1.出示经典剧目,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这一文化精粹。

2.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展示相关资料。

3.对收集的资料作简要说明。

4.教师推荐资料。

5.集体整理收集的戏曲资料。

五、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这次语文活动的收获吧!

 

 

 

 

 

 

 

 

 

 

 

 

 

 

 

17.  杨柳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说出作者喜爱杨柳的原因:不求索取,不忘根本。

2. 能找出文章的线索:作者对杨柳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借杨柳来颂扬那些具有杨柳品质的人,讽喻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人。

4. 能说出作者采用的对比写法的表达效果:突出杨柳的可贵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能理解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借杨柳表达的朴实的人生哲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小组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种树,很普遍,房前屋后,河湖堤畔,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但它又很不普通,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喜欢它,赞美它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丰子恺和他的杨柳吧。

    2.认识作者。

    丰子恺,现代作家、画家、文学翻译家。读他的散文可以感悟到一种恬淡的禅味。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生词,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指名读、齐渎、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吾。

三、自学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亨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中作者抒发了对什么的喜爱?为什么?

    3.小组讨论,质疑问难,将有价值的问题整理记录..

    (1)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2)出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分类并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四、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怍者暑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抒发了对什么的喜爱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能几个角度写自己对它的喜爱的?

    3.给学生5分钟小组讨论.由各组抢答,教师点拨。

    (1)与杨柳有缘。 (2)杨柳的形态美。    (3)杨柳的内在美。

三、研读课文

    1.读第1.2自然段:”我“与扬柳有缘:

    (1)学生自读,思考:  一我一与杨柳有怎样的缘?

    (2)交流讨论,教师点拔。

    (3)你知道“陶渊明的宅边所种”是怎么一回事吗?“客舍青青”援引什么诗呢?

    2.读第3自然段:杨柳的形态美。

    (1)读描写杨柳形态美的句子,谈体会。

    (2)讨论交流。

    “s线”“嫩绿的珠子”.形象生动地描写杨柳的形态美。

    3.读第4~6自然段:扬柳的内在美。

    (1)讨论第4自然段:扬铆有什么内在美?

    (2)品读交流:

    “贱”一不求索取、顽强的生命力

    (3)讨论第5自然段:拿杨柳与花木对比,赞美杨柳的什么品格?

    明确杨柳的特点:下垂、  “高而能下”、  “高而不忘本”。

    花木:向上生长。

    (4)感情朗读、品味。

    (5)讨论第6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四、品味语言

    朗读第5~6自然段:体会作者充满哲理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杨柳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一、解读全文

(一)理解文章重点语句、段落,弄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

(二)讨论交流、归纳概括

(三)设计一系列问题,在研讨中完成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把握。

本文寓情于物,物就是杨柳,情就是喜爱、赞美。那么,我们还要弄清杨柳具有的本质特征。

1. 文章赞美杨柳的段落有哪些?作者赞美了杨柳的哪些特点?如果联系人生,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首先来看“贱”。在文中作者还提到了与“贱”相反的“贵”,“贱”的本意是价钱便宜或地位低下,文中指由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或不吃,或吃得少,或吃得次,显得命薄而低下;“贵”的本意是价格高或地位优越,文中指吃的东西好,显得身份地位高。联系现实,他们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再来看“下垂”。与“下垂”相反的是“参天”。你能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参天”之物的态度的语句吗?

明确:语句:“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可见作者对这种忘记根本、只想高攀的植物是深恶痛绝的,联系现实,就是对那些高高在上、贪图享乐、作威作福、忘掉根本的得志小人的讽刺了。这句话也从反面衬托了杨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贵品质。

2. 文章为什么要写牡丹、葡萄?

明确:作者是在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杨柳的从不奢求,只是给予的品质,赞美杨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

这部分作者借描写杨柳的“贱”和“下垂”来赞美杨柳的不求索取,只是奉献,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精神和品质,表达了对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作威作福、腐化堕落的人的嘲讽。(即文章的主旨)

3. 自古以来写杨柳的作品有很多,人们常常把杨柳作为春的象征,作者认为以杨柳为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杨柳的下垂美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因此它是春的代言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以杨柳为题来赞美春天,作者却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杨柳为春”加以阐释,那就是杨柳的“下垂”所显现的谦逊,它懂得大地是其生命的源泉,因而它“高而不忘本”,最能象征春天的神意。

4作者认为观赏杨柳的最佳地方在哪里?是不是在西湖?为什么?

明确:杨柳的存在是自然的,也是独特的。它不是因为生在西湖而高贵,也不因为长在乡村而卑贱。它是朴实无华的,正因为它的朴实作者才认为其高贵;它又是柔韧坚强的,正因为它的坚韧,作者才觉它尤为可爱。作者不独赞西湖的杨柳,而更钟情于平实大地上随处可见的杨柳。此处呼应前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5. 文章前3段内容似乎与赞美杨柳的主题不相干,那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去掉么?

明确:为后文直接咏柳蓄势。

    第一段里作者说明自己喜欢杨柳只是“随缘”而已;第二段强调自己喜欢杨柳并非存心“结缘”;第三段运用类比手法,阐明自己与杨柳的关于就是“随缘”而已。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喜欢杨柳,看似游离于主题之外,实则处处点题:“画中多杨柳”、“小杨柳屋”,可见与杨柳是有缘的,这种缘是不可附会的,只能是“随缘”。反映了作者不造作、平实、不张扬的风格。

6. 作者为了讲明自己“随缘”的主张,还用了一个类比,是用了一个什么类比?

明确:“也许我曾经……穿黑袜’一样”。“穿黑袜”这件事说明“我”并非十分喜欢黑色,只是机缘巧合,才买了一双。同样的道理,“我”与杨柳的关系也如此。并非象世俗理解的那样,而只是“随缘”。

7. 课文中除了写杨柳外,还写了“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植物,为什么要写它们?

明确:“紫薇”是栽种在唐代中书省庭院里、整日里面对着紫薇郎的紫薇花(紫薇郎是对中书省官员的称呼),“红杏”是曾使宋代兵部尚书宋祁出名的红杏(他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人称“红杏尚书”),“芍药”是红楼大观园里史湘云醉卧其旁的芍药,“牡丹”则是杨贵妃最喜爱的花。这些花在作者看来都是华而不实的,它们之所以名贵并非有特别地方,只是稀少罢了。这里写其他花的作用是用这些花的华而不实映村杨柳的朴实无华,为后文直接赞颂杨柳蓄势。明写花,实写树。

前三段为全文奠定了基调:崇尚平实,自然,不牵强,不做作。

五、总结写作特点

问题设计:

1.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那么散文的特点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本文在选材和构思上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在文中歌咏杨柳不求索取、不忘根本的品质,给人以美的体验和熏陶。围绕中心,多角度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前3段为后面的咏柳蓄势,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教师对照板书总结)

2. 文中几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又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通过对比,杨柳的精神更为崇高,使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

对比,是我们观察生活、认识事物、分辨是非的常用的方法。对比写景,可使景物更迷人,对比写理,可使道理更深刻。纵观全文,对比随处可见。

3.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排比、比喻、对比、拟人等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六、小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生命力顽强的杨柳的身上还包涵了深刻、朴实的人生哲理。人类的智慧不仅在于赋予自然界生物以丰富的内涵,更在于人类能从中找到自己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动力。希望咱们师生一起,都来学习杨柳,做一个朴实无华、乐于奉献、不忘根本、回报社会的人。

 

 

 

 

 

 

 

 

 

 

 

 

 

 

 

 

18         胡  杨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八个生字,理解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眼

    1.出示胡杨组图(课件)。

    2.学生谈感受。

    3.教师引入文眼: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自主读课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连贯、流利。

    (2)同桌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3)自主默读,思考:作者主要突出胡杨的什么精神?

三、自主品味,披文入情

    1.你对胡杨动情了吗?请找出相关段落,谈谈体会,再动情朗读。

    2.自主阅渎,勾画、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

    3.同桌交流感受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渎课文,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2.体会“一千年……一千年……一千年’’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间。

    2.感情朗读课文?

    3.作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写这篇文章的?  (崇敬)

二、精读感悟

    1.过渡:作者崇敬胡扬什么?

    2.学生朗读感悟。

    3.汇报交流。

    (1)“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烂。”

    (2)感受到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

    (3)大生命是搬不动的.更是不可吱解的:  (第2~4自然段)

    ①抓住“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体会胡杨是“大生命”。作者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②抓住“有谁能搬动胡杨这样的大树”体会。

    (4)胡杨倒下来一千年不烂。  (第5~7自然段)

    ①为什么千年不烂?

    ②抓住“大生命在本质上也是不朽的”.体会其顽强的生命力。

    (5)胡杨千年不倒。  (第8——9自然段}

    为什么千年不例?倒下时是怎么样的情景?

    (6)第10自然段.如何理解?

  4.小结。

    作者崇敬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三、升华感情,书写敬意

    1.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它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你对那段最有感触,请动情朗读。

    2.赶快写一写自己对胡杨的赞美吧。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的收获。

 

 

 

 

 

 

 

 

 

 

 

 

 

 

 

 

 

 

 

 

 

 

 

19   学会倾听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啃、聊、唠、滤、聆、皿”等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可以想象与可以听见的声音,善于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4、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体会并掌握设问开头引领段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感受生活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声音和可以听见的声音。
   2、学会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词语:倾听
   2、说说“倾听”的意思。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学习:学会倾听
(二)初读课文,感受内容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并认读
     顷刻 啃骨头 聊天 奔驰 唠叨 过滤 聆听 器皿 嘈朵
     辨析:
     柳——聊  皿——血  嘈——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几类声音。请用笔划下来。
   2、课文中多处用了一种方法引领开头,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问。给人以亲切交流的感觉,让人从心底感到自然、和谐)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受来。
  4、“聪明的人”和“没有感觉的人”是怎样对待“听”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5、你从声音的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交流各自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课文,想象声音之美。
  1、读课文1-3自然段,谈谈你最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声音的美,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画面的美。)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读自已认为最美的部分。
  3、用换词法理解“顷刻”。
  4、体会雪花满足而温柔的感觉是什么。面对这种境界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美吗?
  (品读:善良的雪花吻了吻孤灯的面颊,怜爱的泪水夺眶而出……)
  5、想象这三种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声音。(沙沙  嚓嚓嚓  咻咻)
 (二)思考、概括、感受生活中可以听得见的声音。
  1、默读4-9自然段。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听得见的声音?画出课文中的动词。
  (吹 掀 啃 拨 唱 吵 啄 打 落 扫 摇 冲 开 关……)
  2、你从声音里感受到喜、怒、哀、乐了吗?
  3、将这些声音进行分类。再读一读,融入自己的感情。
  4、小结:是啊,我们什么都听得见。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渐渐成长。)
 (三)重点理解如何过滤声音,学会选择和思考。
  1、自由读,学习10-13自然段。
  2、说说“聪明人”和“没有感觉的人”各是怎样对待“听”的?理解什么是“过滤”,什么是“声音的过滤”。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过滤”声音的?
  4、小结:在声音的世界里,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看、用心听、也用心想,就能感受到这个神奇的世界了。
 (四)感受声音,学会聆听。
  1、多媒体展示,倾听各种声音的美妙,比较各种声音,让学生学会听辨,并写出相应的拟声词。
  2、听一首曲子,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
  3、听一段话,感受心灵之声。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升华: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用眼、用耳、用心,各种美妙的声音便在你耳边萦绕,在你心间流淌。学会倾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很美,来自心灵的声音更美。同学们,你听得见吗?
  2、拓展:看到汶川大地震,你听到了什么?看到北京奥运赛场上运动员额头的汗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神舟七号上天,你听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想象的声音 美 
      学会倾听   现实的声音 趣  世界在欢笑
             过渡的声音 妙

 

 

 

 

 

 

 

 

二十、葡萄月令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葡萄的生长习性,丰富知识。
  2、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3、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4、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状物的常见表现方法,明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这些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是处处都需要正襟危坐。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平常甚至平淡的生活状态中。有人告诉我,只有认真地去感受和体味平常生活中那些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想着这句话,我想到了汪曾祺。今天,我们要随着汪曾祺走进那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认识人,认识人生。
二、由状物散文的特点进入对文本的初步解读。
  状物是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常见的写作类型与表达方法,它将物作为主要的表达对象,根据需要,对事物的部分或全体,或者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描写,使人对描写对象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在描写中适当穿插记叙、议论、抒情等内容,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关系,事物在起生活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寄托在描写中的感情。但是,对事物的描写始终是这类文章写作的中心,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是如何完成状物任务的。
  1.通读全文,看文章围绕葡萄一共写了哪些方面?重点是哪些?
  写了出窖、上架、浇水、喷药、打梢、掐须、打条、追肥、结果、下架、入窖。重点写了三、四、五、八这四个月的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来写。
  2.为什么这样安排?
  因为这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生命而感动的时刻。
  其实,略写的部分也不是草草了事的,比如第一月,虽然只有短短的三行字,却写出了果园的宁静和美丽,大雪,无声,葡萄“睡“着,多么祥和安静啊,而到结尾处,葡萄又入窖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也没有了”,与开头呼应起来,虽然简略,但意韵深远。
  3.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有(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2)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这也就是欧阳修所讲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六一诗话》)
  当然这些离不开仔细的观察,请同学们通读全文看文章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形态: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
  颜色: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长势: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的新条。
  果实: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月令,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
  4.当然只靠观察是不行的,观察必须与知识相融合,其中关于时令、农学、博物学、和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俯拾皆是。
  5.状物散文有别于一般说明文,但还是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的,同学们找一找,看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引用(。《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列数字(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作比较(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打比方(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6.状物散文有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常带有情感、理趣,并不从科学的角度排斥主观因素,而且使用手法也常常是文学的,如比喻、夸张、拟人、比拟等等。请同学们找一找,有哪些例子?
  比喻: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夸张: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拟人: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
  三、“这篇散文果然很‘散’,初次读来感觉象流水账。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详细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语言平实自然,很口语化,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当然不是,以时间为序,作者不但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况,对根、藤、蔓须、叶、果实在不同时节的状态都有描写,同时,更写出了人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饮食瓜果、草木虫鱼,无不集于笔下,闲淡中有滋味,闲适中有意味,给读者以文学艺术的审美享受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1、学会清楚地陈述自己的理由。
  2、能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未来之路的设想。
  3、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作出反馈。
重点、难点:
  1、能乐于交谈、认真倾听,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理由。
  2、能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未来之路。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记录自己崇拜的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导语;同学们,有一首歌唱得好,“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来,也有权利并且有责任好好地选择和规划自己的未来。那么,怎样的未来才是美好而又幸福呢?
   2、出示文本上的资料。
   3、你认为黄杨爸爸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李燕妈妈的安排有什么看法?
  二、引入主题,畅谈未来之路的设想
   1、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倾听并了解学生崇拜人士的令人羡慕的成功之点。
   2、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的长处是什么呢?
   3、讨论:我的未来之路是什么?
   4、汇报交流
     学生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理由,设想自己的未来之路,教师适时鼓励、点拨、引导倾听。
  三、拓展延伸
   1、生活中父母往往“望子成龙”,他们对子女的未来之路有什么看法?家长的做法有哪些优点与不足之处?
  2、模仿家庭成员,以表演的形式相互交流,让学生懂得什么意见是合理的,什么安排又是不妥当的。
  3、小结:同学们,你们表演得真不错,能够根据对方所说的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肯定其合理之处,指出其不合理之处。
  4、要求同学们感恩父母的正确指导或与父母谈心,交换各自的内心看法,在小组内进行转述。
四、总结升华
  未来是美好的,令人向往,在自己选择未来之路这一点上,不仅需要根据本人的兴趣或长处来自己选择,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少不了父母的精心指导和帮助,有梦想就会有成功,播下梦想的种子,朝着你的未来之路勇敢前行吧。
 

 

 

 

 

 

 

 

 

 

 

 

 

 

 

 

 

 

作文5

教学要求:
  1、能根据听到的声音展开合理的、富有新意的想像,编出故事。
  2、联系生活,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表达,培养创新思维。
重点、难点:
  1、既要考虑各种声音的巧妙组合,又要考虑情节的合理安排。
  2、联系生活,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培养创新思维。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来仔细聆听各种声音并好好感受声音带给我们的美妙情趣吧!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由阅读习作要求。
  2、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根据声音,想象新颖,故事合理,描写具体。
三、播放声音,引发想象
  1、要求:根据所听声音联想到一个画面,一个场面。
   (1)播放流水声、鸟叫声、老虎长啸声。
   (2)播放咳嗽声、狗叫声、门铃声、救护车的声音。
  2、交流评议所联想的画面是否新颖、合理、具体、巧妙地用上声音。
四、教师示范编故事,点拨写法
  1、课件播放电铃声、跑步声、哄笑声。
  2、教师编故事。
  3、学生自由评价这个故事,并总结这个故事的特点。
  4、教师总结:
  故事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人。为了让别人在欣赏你的故事能真切地感受它,习作是应该做到:想象要丰富、新颖、合理。同时,要考虑到各种声音的巧妙组合。
  五、选择几种声音,自由构思
   1、尖叫声、欢呼声、音乐声。
   2、鸡鸣、鸭叫、雷声、雨声
   3、钢琴曲《致爱丽丝》
  六、学生自由写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习作要求
   1、根据听到的声音想象成一个或几个情节,编出一个故事。
   2、根据声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
  二、赏析优秀习作
    作者上台讲故事。通过习作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习作视野,拓宽学生习作的表现手法。
  三、亮点展示
    点评精彩句子,精彩片段
  四、出谋划策,修改习作
   1、总结此次习作不如意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2、学生互读习作,找出不满意的地方试着用修改符号相互修改,相互交流写得好的地方。
  五、自我修改,完善习作
    阅读自己的习作,对照习作要求修改

            
  

 

 

 

 

语文活动五

教学要求
  1、学会把词语按感情色彩分类。
  2、进一步认识教育家孔子等名人。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理解小诗。
  4、开一个“好习惯交流会”,总结交流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仿照名言警句的形式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做成书签。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理解小诗。
  2、总结交流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准备好做“好习惯书签”的材料。
  2、邀请中、低年级的学生代表参加“好习惯交流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万花筒
  1、我会分。
  出示词语
   2、学生自由读词语、理解词语。
  (1)全班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指导学生初步感悟了解褒义词和贬义词不同的感情色彩。
  (3)学生独立将这些词语按感情色彩的不同分两类写下来后再交流答案。
  3、我知道。
  (1)师生交流: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教育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医学家、科学家等。
  (2)学生回忆交流所认识了解的教育家、文学家等名人以及有关作品和事迹
二、百宝箱。
  1、谈话引入,简介鲁藜和王尔碑
  2、学生独立学习《泥土》、《绿叶》两首小诗。
  3、师生交流对两首小诗理解。
  (1)鲁藜的小诗篇幅虽短,但它的内涵丰韵,意味隽永,同时充满了哲理的思辨,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此诗中,作者拿“珍珠”和“泥土”作比,诵读时,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2)王尔碑的小诗呼唤的是一种甘当绿叶无私奉献的精神。
  (3)小结:两首小诗都表达了甘于平凡、无私奉献的主题。

               第二课时
大舞台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使我们养成了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节课,我们开一个“好习惯交流会”,交流介绍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
  2、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
  3、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组内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4、被邀请的中、低年级学生代表谈谈自己的感受。总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仿照名言警句的形式,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做成书签。
  (1)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
  (2)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但是,“积累”是为了“用”
  (3)语文积累不能一暴十寒。
  (4)学好语文的条件:多观察、多阅读、多练笔
  (5)大量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母,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5、将“好习惯书签”赠送给中、低年级同学。

 

 

 

 

 

 

21   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暂、柜、籍、韶、狱、犬、渊、彻、革”九个生字,掌握“薄”、“间”两个多音字,理解“聚精会神、争分抢秒、千方百计、鸡犬不宁、深渊”等词语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刻苦读书学习的。
  3、感悟到书籍对于毛泽东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毛泽东酷爱读书的。联系重点语句感受毛泽东的热情与刻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他十六岁外出求学时写给父亲的。(课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读诗,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理想、有志向。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毛泽东,追寻他的读书之路。(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认读正音,辨别多音字、形近字。
  (1)薄: bao 单薄       bo 微薄
     间:jian 间隔       jian  中间
  (2)柜(书柜)      拒(拒绝)
     籍(书籍)      藉(慰藉)
  4、通过查字典,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聚精会神、争分夺秒、鸡犬不宁、千方百计、深渊
  5、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图书馆读书的一段经历并由此开拓视野,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1-3)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退学后,决定自学自修,坚持学习。
  第二部分(4-7)少年毛泽东到湖南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第三部分(8-13)读书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站在世界地图前面引发了他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第二课时
一、初入读书境界。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第一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少年毛泽东喜爱读书,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3、情境补白:你能想象少年毛泽东是怎样挤出时间读书,千方百计读书的情景吗?
  4、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坚定了走出家门,外出求学,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二、沉浸读书天地。
  1、自由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寻找毛泽东读书足迹,你从哪些地方看到毛泽东对书籍的酷爱。
  2、小组交流学习。
  3、汇报讨论。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引发学生对少年毛泽东刻苦自学精神的敬佩之情。
  5、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5自然段。
  6、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的吃。你能从文中感受到毛泽东的读书之乐吗?
  7、体会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的毛泽东读书的兴趣与收获。
  8、小结:在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少年毛泽东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及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这一段少年时期求知的经历,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具备过硬的本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读书的思索
  1、自学使毛泽东收获了许多知识,开拓了视野。而每天经过图书馆墙壁前,他都要停下来仔细看一看一幅世界大地图。驻足凝望让这个少年思绪万千,有了新的认识和决心。
  2、读课文第8-12自然段,说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想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地图前的思索
  由世界的广大-人民生活的痛苦-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少年要担当变革改造世界的责任。
  4、用“他想到……他进一步想……他又想……”句式来说一说少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的思考。从中体会到毛泽东在读书中有了严谨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5、通过朗读比较句子情感表达效果。
  6、怀着胸中的澎湃之情来朗读少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导读文中“世界的变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感受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7、小结:从这时起,他觉得要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毛泽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读书的收获
   1、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的读书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2、分组进行“读书”活动。读一读毛泽东传记。

  板书设计:
                初入读书境界
                沉浸读书天地  刻苦读书
                引发读书思索  志向远大

22   只要翻过那座山

教学目标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文章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文章的内容。
  文章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文章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文章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板书设计:
                22 只要翻过那座山
                湿气  赶路
                困难  起伏  站稳  聚集  战胜
                疲劳  聚集  吟诵
                回荡

23*   男孩,别哭

一、教学目标
    1、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
  难点:从故事中得到启示,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男孩,别哭》片段或讲述《男孩,别哭》中的情节,学生看后或听后,谈感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类似的文章,让我们受到启迪。
   3、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简单说说文章内容。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3、小组交流。
   (1)指名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文章回忆儿时担柴时遭遇山雨,父亲对我说“男孩,别哭”的往事,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要轻易被困难打倒。
  文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小时候担柴时我们常会遭遇潇潇幕雨。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回忆十岁那年担柴时遭遇山雨,父亲对绝望的“我”说了句“男孩,别哭”的往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成长后,我对“男孩,别哭”这句话的深刻感悟。
四、合作探究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我”小时候常遭遇怎样的劫数?“我”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1)学生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
  a 晴出雨归的劫数。
     “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
  b “心情就会像苍茫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生动形象的比喻。
  c “雨加重了……家就显得更加胜遥远难及。”写出“我”面对小雨的无奈和感慨。
  2、研读第二部分,思考:10岁那年“我”又遭遇了怎样的感受?面对山雨“我”如何应对?结果又怎样?父亲的话包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1)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2)交流。
  a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浸透我的衣服,钻进我的柴禾里,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金钧。”
  b “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柴担弹得老远。”描写山雨来了后,自己的艰难困境。
  c “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荡不羁声大哭。”“我”多么无助、无奈。
  d “山雨沙沙无边……给遗弃了。”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绝望的心理。
  e “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生动形像的比喻,既写出自己遭遇山雨后的窘态,又表达了父亲的慈爱温暖。
  f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的吆喝声,让“我”感觉到希望,有一股力量,是父亲的援助。
  3、研读第三部分,思考:“男孩,别哭”是一种成长的标志,这怎样理解?
  “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中,“困扰”可能是什么?你想怎样克服呢?
  a 学生自读自悟。
  b 汇报交流。
  i. “男孩,别哭”是儿时父亲的教诲,是“我”成长后的感悟。意思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要轻易被困难打倒。只有这样,人才能成长,成熟。
  ii. 如何与老师、父母、同学沟通,如何正确处理学业与娱乐间的关系,等等。牢记“男孩,别哭”,勇敢面对,寻找解决办法。
  4、读文,理解升华。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受益匪浅!好好总结吧!
六、板书设计

                23 * 男孩,别哭
                   晴出  雨归
                   大哭 浇灭了  哭声
                 男孩,别哭-------成长的标志

 

 

 

 

 

 

 

 

 

 

24 * 梦想飞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简妮成功实现人生梦想的原因与非凡经历。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从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想象、感悟,探究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段品析、感悟交流,获得人生的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是否有很多困难?你会怎样面对呢?说说吧?
  2、有梦想,但梦想过程中常会遇到困难,我们如何面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会给我们启示。
  3、板书课题、解题。
  文章记述女孩简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人生梦想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关于课文内容、思路。
  本文记叙了简妮在老师的激励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人生梦想的故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妮渴望成为飞行员的梦想被别人认为是异想天开。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一次作文课上,老师的一番激励人心的话使简妮感到鼓舞和振奋,给了她信心和力量。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简妮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思考:简妮是怎样成功地实现人生梦想的?
  2、小组讨论,推荐代表。
  3、班内交流。
  简妮想当飞行员,人们就会说“女孩子是不可能成为飞行员的,以前不会,将来也不会,你真是太异想天开了!”简妮遭遇了别人的嘲笑。
  “把别人的嘲笑,当成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力量吧。”老师的话,让简妮深受鼓舞、振奋。
  “简妮又开始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了。……当上大型客运飞行机的正驾驶。”简妮不懈地追求,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总之,当有了梦想时,应有别人的鼓励,有追求梦想的信心和力量,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梦想就能变成现实。
  4、简妮的故事,给了我们启发,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1)学生自述梦想,怎样去实现梦想?
  (2)简妮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自己学习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24 * 梦想飞翔
                  想成为一名飞行员  认输  藏
          梦想飞翔    老师激励         鼓舞振奋
                  不懈追求              当上正驾驶

 

 

 

 

作文6

一、教学要求
   1、回忆小学六年中难以忘记的人、事、物、景、情,自由习作
   2、选好材料,习作时能说真话,抒发真情

二、重点难点
   1、知道选材,有感而发
   2、表达真情实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雏鹰总要离开巢儿,振翅高飞;轮船总会离开港口,扬帆远航,当我们最后一次停留在校园里,倾听那朗朗的读书声,抚摸那伴随自己成长的花草树木,一定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六年中美好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
二、明确要求
  1、自读“习作提示”,思考:这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2、集体交流,师生共同归纳习作要求:
    (1)回忆小学六年中难以忘记的人、事、物、景、情,自由习作。
    (2)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3)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3、交流:这篇习作的重点是什么?你觉得难点在哪?
  师生共同确定:这篇习作的重点是回忆“我”小学六年中难以忘记的人、事、物、景、情,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下来。难点是如何从众多的素材中选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拓展思路
  1、小学六年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此刻你最想写下什么呢/
  2、学生将与老师、同学的合影或最能代表自己对小学生活情感的东西带来。在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四、构思表达
  1、确定内容:可以写母校的一草一木,老师的耐心教导,同学的深深情谊等
  2、筛选材料:选择内容新颖,意义深刻的材料,说说自己希望表达的情感及选材的理由,学生相互评议,教师相机点拨
  3、根据所选材料确定习作体裁和题目。
五、自主习作
  学生根据所选材料,自拟题目,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简要总结习作情况
二、习作讲评
  1、点评:
  (1)“好题文一半”,赏析精彩题目,感受题目个性。
  (2)展示学生习作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出示佳作,学生读文,引导欣赏。
   你最欣赏这篇习作的什么地方,说说为什么?
  (4)推荐一篇典型习作,学生发表看法,总结此篇习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2、互评互改:
  (1)出示评改要求。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评改作文。
  (3)谈谈评改感受。
  3、自评自改:
  (1)通过点评和互评这两个环节,你悟到了什么?现在你能否对自己的文章做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呢?
  (2)学生修改习作。
  (3)请学生上台展示修改后的习作。

语文活动六

一、教学要求
   1:整理并和同学分享科学的学习方法。
   2、朗读、理解和积累名人名言,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3、学写主题班会策划书,办好毕业主题班会。
二、重点难点
   1、整理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习写策划书。
三、教学准备
    收集追求人生理想的名人名言和故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万花筒
  1、我会填
  光阴似箭,我们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在这六年当中,一定有许多让你难以割舍的情感,师爱、友情
  (1)回想和老师相处的一千多个日子,我们有幼稚的小毛孩成长为懂事的小学毕业生,师恩深似海,让我们将所有的感激化作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老师。学生交流并填写祝福的话语。
  (2)能和班上的同学相伴六年,这是一段美丽的缘分,我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让我们互赠古诗名句,表达心中的不舍和真诚的鼓励。学生填写后再集体交流。
  (3)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写下心中的座右铭,激励自己更加奋进。学生填写座右铭。建议学生回家后将其写好贴或摆放在家中醒目的地方。
  2、我会学
  (1)交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好处呢?
  (2)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积累了那些好的学习方法呢?
  (3)整理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并记录下来
  (4)集体交流,分享好学法
二、百宝箱
  1、自由读读“百宝箱”中的名言。
  2、交流:你最喜欢哪一条名言?为什么?
  3、试着将这些名言背诵下来。
  4、拓展: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

             第二课时

大舞台
  1、谈话引入,激发情感。
  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生活一晃就过了,难舍母校,难舍老师、同学,太多的依恋,太多的憧憬,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告别母校,告别童年,开始新的征途呢?让我们当回小小策划师,来策划、主办一次主题班会。
  2、写策划书
  (1)了解策划书的内容。
  主题班会策划书应包含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几个内容。
  (2)自由组合与好朋友合作,先交流各自对此次主题班会的想法,再写出主题班会策划书。
  3、评选最佳策划书。
  (1)开办竞标会。
  (2)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宣读策划书。
  (3)师生共同投票选出最佳策划书。
  4、筹办主题班会。
  根据最佳策划书的内容分工合作,准备举办主题班会。确定好主题班会的时间、地点,布置相关的准备工作。

 

选读课文

1、灯  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5、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2、星星雨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语句。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秋叶星空群星闪烁的课件,学生观后谈感受。
  2、群星闪烁的星空引发我们奇特的想象,这不,作者康复昆就写了一片充满奇特瑰丽想象的《星星雨》。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3、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代表。
   2、班内小组推荐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1)文章的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叙述了小萤火虫和妈妈,还有千万颗星星一起,化作一场甘霖,造福于阿万人民的故事,赞扬了他们为了人类幸福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一个如诗如画的夜晚,一颗最大最亮的星星呼唤小萤火虫。
  第二部分(第8~12自然段):写小萤火虫的妈妈为了至于娜海大婶的眼睛,飞到了天上,再也没有回来。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小萤火虫和妈妈,还有千万颗星星一起,化作了一场甘霖,降落在阿佤山。
  (2)充满奇特瑰丽的想象。
   ①“水晶般的天幕上……像一株巍然耸入夜空的巨树。”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夜的“天幕”比作“水晶”,把“阿佤山”比作“巨树”,比喻新鲜贴切,描绘了如诗如画的夜景,突出了秋夜美丽、宁静的特点。
  ②“一时,阿佤山像神奇的仙宫一样瑰丽……流淌出了美妙的音乐……”
  句中把“阿佤山”比作“仙宫”,突出了阿佤山瑰丽无比的特点。整句以奇特瑰丽的想象,描写了星星化作美丽的花朵,降下甘霖,为人类造福的情景。热情地赞美了星星们为人类造福的无私奉献精神。
  (3)语言优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如诗如画的美景。
  3、学生朗读,品味文章的特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学习本课后的收获,作为经验积累吧。

 

 

 

 

 

 

 

 

 

 

 

 

 

 

 

 

3、虎口藏宝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虎口藏宝》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吗?面对这个题目,你又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预习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课文,读后进行简单评议。
   3.组织交流。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预习
   1.读词
     纳塔利 威廉
    (1)指名读
    (2)出示:疲惫不堪
    (3)指名读
    (4)疲惫不堪什么样?
    (5)在疲惫不堪时说的话,该怎么读?
    (6)出示ppt(句子):
      “纳塔利,你父母呢?”
   2.“虎口藏宝”的“宝”指什么?(胶卷)
   3.谁藏的?为什么藏?怎么藏的?通过读书初步解疑。
(四)、理清文章层次
   1.全文围绕着“藏”字,分几部分来写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写纳塔莉从陶瓷虎口中发现了一卷胶卷。
   第二部分(从“纳塔莉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到“好了,大功告成!”)这部分写陌生人搜查胶卷、纳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枪走被调了包的胶卷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那两个家伙一溜烟似的离开了……”到结束)写威廉叔叔知道纳塔莉巧妙地保住了胶卷惊呆了,高兴地夸奖纳塔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2.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1、抓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1).浏览全文,“塔莉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聪明、机智……)
  (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塔莉玛的动作、心理,仔细读读,谈谈体会。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朗读体会
    (1).分角色小组内练习
    (2).小组汇报,全班同学中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评读)
    (3).指导后练习朗读
    (4).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四)、巩固练习
    1.读本课生字,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2.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后练习第3题)
    3.读读写写。(课后练习第4题)


               

4、成语接龙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的词汇,获得知识。
   2、感悟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积累丰富的词汇,激发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成语卡片。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哪些综艺节目?相声看过吗?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2、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段相声:《成语接龙》。
   3、揭示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感知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推荐学生代表。
   2、班内由小组代表汇报。
   (1)多音字
      相   xiānɡ            xiànɡ
      恶   è        wù        ě
     词语理解
     一箭双雕海阔天空理屈词穷不可同日而语四面楚歌
  (2)关于文章内容
  本文生动地叙述了乙考察甲,和甲一起进行成语接龙的经过,展现了祖国语言文化艺术的神奇魅力。
  (3)关于文章主旨
  展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让我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化艺术的神奇魅力。
  ①带数字的成语
    A、“以”开头的成语:“一本正经……一败涂地……”
    B、“一、十、百、千、万”字头的成语:一望无际……万马奔腾
    ②字头接字尾的成语:千变万化、化为乌有……
    ③唱成语歌
    ④“不”字头的成语。
   (4)我们还有哪些形式来进行成语接龙?
    ①学生小议,准备
    ②学生交流表演:
    如军事成语中的“三十六计”成语接龙。
   (5)关于表演者
    词汇丰富,且机智灵活,形神兼备。
    ①(双手挽袖,神气十足)好咧!你可注意啦!
   “双手挽袖、神气十足”,从动作、神态两个方面刻画了表演者胸有成竹。可见他们不断积累了成语,理解了成语,而且能巧妙地运用成语。
    ②“一望无际”、“双喜临门”……
    这是用“一”至“十”为字头的成语。“双喜临门”中没有“二”,但“双”含“二”的意思,足见表演的灵活。
    ③“不可再来”
    既是说成语,有是说当时的具体情景,结束相声,巧妙收尾。总之,从表演者的角度,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6)我们读后有什么样的启迪?
   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我们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好好总结学习的收获吧。
 

 

 

 

 

5、校门前车辆排放废气的调查报告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明了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学习作者如何开展调查,写好调查报告
重点、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生活体验,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认识吧!
  2、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的这种关系,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3、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读懂文章内容
  2、理解调查报告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推荐学生代表。
  2、班内由小组推荐的学生代表汇报。
  (1)关于文章内容。
  本文对学校门前车辆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了空气污染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智力发展的关系,呼吁人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减少尾气的排放以及加强校园绿化建设。
  (2)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
  分为五大部分:
  ①调查课题。
  ②调查目的。
  ③调查过程。
  ④调查结果。
  ⑤针对调查结果,给出合理建议。
  3、通过这份调查报告的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们的感受。
  (1)学生自议。
  (2)班内交流。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环境污染现象,如:白色污染、废气废水污染等,白色塑料袋随处可见,生活污水横流……
   ②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如:开展宣传活动,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用塑料袋,骑自行车等。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学习收获吧。

 

 

 

 

 

 

 

 

 

 

 

 

 

 

 

 

 

 

 

 

6、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词

教学目标
  1、地洞演讲稿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体会演讲词表达上的特点,学写演讲稿。
  3、积累美词美句。
重点、难点:读懂演讲稿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搜集一份演讲稿。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活,迈进新的学习征途,面对母校,老师,同学有千言万语;面对未来,更是思绪万千。今天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过去,迎接未来呢?同学们都来说说吧。
  2、今天我们将去了解一种方式,即《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词》。
  3、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句子。
  2、读懂演讲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品读美词美句。
  4、写读后感。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学生代表。
  2、班内由小组推荐的代表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关于文章的内容。
   这是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词,作者热烈的呼吁同学们在自己的行囊里装上“爱心、坚强、信仰、友谊”等,去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号召同学们启程时要装满自己的行囊。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作者号召同学们要在自己的行囊里装上“爱心、坚强、信仰、思考与想象、友谊”等。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行囊恢复与我们足够的力量,伴我们走向远方。
 (3)积累美词美句。
  ①“只有装满行囊,才能一直走到天的尽头,走进那一片灿烂的霞光。”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告诉我们:只有做好准备,我们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创造美好的明天。
  ②“人要坚强,只有坚强的人,才能战胜困难,获得人生最丰厚的报偿。”
  富含哲理,引发我们的思考,激发我们的勇气。
  ③“亲爱的同学们,处罚吧!带上你的行囊!”
  演讲词的结尾,热情的呼唤同学们带上自己的行囊,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开创美好的未来而前进。给人信心,让同学们热情如潮,使人振奋。
  (4)读文后的感受。
  ①自议、准备
  ②联系自身实际,畅谈感受。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学习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