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蚂蚁精神的好句:全球貿易治理中的中國角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2:41:07

 全球貿易治理中的中國角色

  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全新影響力﹐中國自此走向了全球貿易治理的前臺﹐成為全球貿易治理的重要角色﹐以積極協商﹑平等互利﹑認真負責的態度參與全球貿易治理。

  10年前中國成為了世界貿易組織的第143個成員﹐這10年﹐也是中國發展最好最快的10年。中國年均GDP增速達到了10.5%﹐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從原先的第六位躍升至世界第二大貿易國﹐貨物出口躍升至全球第一。10年裡中國由世貿組織的一般成員向重要成員轉變。其標誌﹐即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全新影響力﹐中國自此走向了全球貿易治理的前臺﹐成為全球貿易治理的重要角色﹐以積極協商﹑平等互利﹑認真負責的態度參與全球貿易治理。

  致力於糾正全球貿易失衡

  近年來特別是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經濟失衡尤其是貿易失衡及其影響程度成為一個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其中中美經貿關係失衡更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矛盾焦點。貿易失衡根源於世界經濟貿易格局及國際市場分工體系的演變﹐是亞洲等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鼓勵消費的政策衝突的必然結果。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模式等因素限制﹐全球貿易失衡的調整難度大﹑周期長。

  中國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作為世界貿易大國﹐中國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力爭糾正全球貿易失衡。從最近三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內容的變化可窺一斑。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努力擴大進口”﹐2010年時則提出“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2011年則進一步明確“堅持進口和出口並重”。雖然自2009年到2011年均提到重點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增加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重要能源資源和原材料進口﹐但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明確提出“促進從最不發達國家和主要順差來源國增加進口﹐逐步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在“十二五”期間﹐商務部將堅持進口和出口並重﹑積極擴大進口的方針﹐2011年外貿總的政策指導方針是“穩出口﹑擴進口﹑減順差”。

  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8年﹐中國從各國進口了1.13萬億美元的商品﹔2009年﹐在自身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的困難形勢下﹐中國政府還多次組織貿易投資促進團赴歐洲﹑美國等地﹐簽下了數百億美元的訂單﹔2010年﹐中國進口額達到1.4萬億美元﹐是全球第二大進口國。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中國進口中工業原料﹑資本品所佔比重較高﹐而2010年﹐出於平衡貿易的目的﹐汽車及零配件的進口金額和數量出現較高幅度的增長。其中﹐大部分汽車及零配件均來自以美歐為主的發達國家﹐這為解決雙邊貿易失衡提供了支持。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貿易順差持續回落﹐對外貿易總體向基本平衡的方向發展。中國貿易順差與進出口總值的比例從2008年的11.6%降至2009年的8.9%﹐2010年進一步降低至6.2%。2011年1至5月﹐進出口總值14017.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4%﹐其中出口7123.8億美元﹐增長25.5%﹔進口6894.1億美元﹐增長29.4%。累計貿易順差229.7億美元﹐減少35.1%。

  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危機﹐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幸免﹐並引發了實體經濟危機﹑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世界各國為了維護本國的社會安定和政局穩定﹐紛紛出臺各種救市和刺激方案﹐其中帶有明顯的貿易保護傾向。雖然﹐危機爆發後WTO啟動了貿易措施特殊監督機制﹐以貿易政策審議機制為平臺﹐監督各成員為應對危機出臺的貿易措施情況﹐對遏制貿易保護主義起到了重要的預警和監督作用﹐而且表面上看各國實施的有些貿易限制也並不違反WTO協議﹐但事實上卻在“行貿易保護之實”。

  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為了抑制貿易保護﹐中國作為貿易大國﹐一方面採取了以擴大內需為重點的舉措﹐積極應對危機﹔另一方面﹐呼籲國際社會抑制貿易保護主義﹐同時繼續保持市場開放﹐以實際行動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沒有採取任何保護主義措施。

  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適時的經濟刺激政策為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保障。儘管遭受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影響﹐中國依然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舒緩了全球經濟滑坡的趨勢﹐對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起到了極大的信心提昇作用。2008年﹐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9%﹐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20%。2009年﹐我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回暖並強勁增長9.1%﹐對世界經濟貢獻率達50%。2010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超過了50%。經濟增長的背後是資本貨物﹑工業品的大量需求﹐這些貨物的進口對於拉動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的出口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中國工業化大生產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對於以資源出口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推動作用明顯。

  中國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態度。2008年11月﹐胡錦濤主席在20國集團倫敦峰會上指出﹐“世界各國應共同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維護開放自由的貿易投資環境。”溫家寶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特別強調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性。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倫敦金融峰會期間﹐專門舉行了以“反對保護主義﹑共振世界經濟”為主題的記者吹風會。

  面對日益興起的全球新貿易保護主義﹐中國認真履行入世承諾﹐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大規模清理與貿易有關的法律法規﹐以自身“重承諾﹑負責任﹑守信用”的實際行動﹐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國始終堅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立場﹐並依靠自身不斷增長的貿易與經濟影響力﹐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規則的基礎上﹐以科學和符合國際規範的手段積極應對國外針對我國產品濫用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在維護我國廣大企業合法權益的同時﹐有力地抑制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
 堅定推動多哈回合談判

  多哈回合談判2001年11月正式啟動﹐原定於2005年1月1日全面結束﹐但自啟動以來命運多舛﹐至今仍未達成一致。過去60多年的歷史證明﹐在當今這個地緣政治劇烈動蕩的時期﹐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多邊貿易體制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最可靠﹑最“本輕利重”的方式之一。多哈回合成敗與否﹐關乎WTO的信用﹐倘若無法完成﹐WTO的權威以及該組織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將遭到侵蝕。

  發揮協調者角色﹐中國一如既往地堅定支持多哈回合全球貿易談判走向成功。入世10年來﹐由於中國政治﹑經濟和貿易地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與WTO各類成員都有共同利益和趨近利益的重疊﹐這客觀上賦予了中國充當起各類成員在多邊貿易體制內的協調角色。尤其在多哈回合談判過程中﹐中國充分利用自己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貿易大國的特殊地位﹐在堅持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同時﹐加強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政策協調﹐多次在談判的關鍵時刻擔當了協調者的角色﹐促進成員間的相互溝通﹑減少分歧﹐為推進談判向前發展﹑維持多邊貿易體制內的平衡發揮了建設性的橋樑作用。

  例如﹐2003年WTO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前後﹐中國與廣大發展中成員站在一起﹐據理力爭﹐最終使歐盟等發達國家成員放棄了貿易與投資﹑競爭政策和政府採購透明度等三個新加坡議題﹔2005年12月WTO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同巴西﹑印度等發展中成員積極協調立場﹐最終確定了發達國家嚴重扭曲貿易的農業出口補貼要在2013年前取消﹔2008年7月在日內瓦舉行的小型部長會上﹐中國在農業的多數問題上採取了務實的立場﹐既堅決維護自身利益﹐表達了與廣大發展中成員共同的關注﹐也顯示出一定的靈活性﹐甚至在導致最終破裂的特殊保障機制問題上﹐中國也表示祗要美國與印度能最終就觸發門檻達成一致﹐中國也是可以顯示一定靈活性的。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根據多哈回合談判授權﹐僅以與發達成員兩個百分點之差﹐向不發達國家提供其關稅稅則95%稅號產品的“雙免”市場准入﹐體現並落實了多哈回合“發展”的核心。

  支持世界貿易組織的改革

  世界貿易組織于1995年1月1日啟動﹐替代1947年成立的關貿總協定﹐成為當今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組織和法律基礎﹐也是全球貿易治理最主要的平臺。然而由於WTO的治理結構最近一次修改是基於1986年烏拉圭回合談判所確定的日程﹐當時不可能設想30年後世界貿易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並設計出應對的規定﹐因而出現了如今20世紀的貿易治理結構“管理”21世紀貿易的嚴重脫節現象。WTO面臨著短期和長期的諸多挑戰﹐需要適應世界經濟貿易格局的變化趨勢﹐完善自身治理結構﹐平衡各方利益訴求﹐協調各成員共同推進多邊貿易體制的變革與完善。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對WTO的這些障礙和困難﹐中國作為重要成員盡力從各方面進行支持。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接受過渡期審議和定期審議。中國通過例會等方式監督其他成員履行義務情況﹐對美國﹑歐盟﹑日本等世貿組織主要成員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措施提出質疑﹐對在雙邊經濟合作中久拖未決的問題在多邊場合表達關注﹐通過世貿組織多數成員集體的呼聲推動問題的解決。中國掌握和運用世貿規則﹐妥善處理貿易摩擦與爭端﹐維護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權威性。

  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給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造成的衝擊﹐面對多哈回合談判一籌莫展的局面﹐中國積極參與了對WTO今後的改革與不斷完善的討論。在WTO第七屆貿易部長會上﹐中國在發言中指出﹕“WTO需要通過必要的改革﹐不斷完善規則﹐強化自身職能﹐增強對其他重要國際協調機制的影響力﹐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承擔更高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外﹐中國還加入了由巴西牽頭發起的發展中國家重要農業談判集團(G20)和由印尼牽頭的由45個發展中成員組成的農業談判組織(G33)﹔受邀參加了WTO “綠屋”會議﹐參與WTO主要成員的決策會議﹐開始進入WTO規則制定的核心層﹔中國已有6位專業人員﹑學者和專家進入WTO秘書處和專家組與上訴機構﹐擔任主席或成員﹐他們的出色工作得到各成員的好評﹐在這些機構中發揮的影響與作用不斷提昇。

  影響力不斷提昇

  充分利用日益增長的貿易優勢﹑金融實力和經濟規模﹐中國在入世後積極參與與貿易有關的其他領域的國際會議﹑國際組織的活動﹐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提昇。

  中國充分認識到氣候變化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本著對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佈實施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採取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動﹐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主動宣佈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並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是中國政府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也是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巨大努力﹐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積極負責任的態度。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並提出改革的方向及其具體措施﹔堅持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份額改革﹐並取得成功。2010年11月5日﹐IMF執行董事會通過了份額改革方案。中國的份額將從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權也將從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國﹑法國和英國﹐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後﹐得到在這一國際組織中的更大話語權。2011年前央行副行長朱民出任IMF副總裁﹐對IMF改革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囊括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和主要新興經濟體的二十國集團(G20)﹐順應時勢﹐促使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危機﹐同時也揭開了便於全球經濟治理的一頁。對此﹐中國從一開始就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建設性作用。在G20峰會上﹐中國提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要堅持的正確方向﹐提出具體的改革舉措。中國促成G20領導人峰會達成共識﹐並在便於協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方面給予了切實有力的行動支持。

  10年來﹐中國抓住機遇﹐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壯大的同時與世界共享發展成果。入世的10年﹐中國也完成了全球貿易治理一般角色到重要角色的轉換﹐正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的能力將更加紮實﹐並將繼續為全球貿易治理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楊鳳鳴 作者為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