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到兰州的班车:伟人的理想:孙中山的反骨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08:55:12

伟人的理想:孙中山的反骨是怎样形成的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3月18日 10:17  新浪读书新浪文化读书 官方微博  文章摘自《辛亥风云》
  作者:风唤雀翎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本书简介:风唤雀翎以全景式的大历史观,讲述了辛亥革命前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间跨越70年。他生动幽默地讲述了清朝末期各个派别政治力量的明争暗斗,描绘了革命党人为了苍生福祉舍身取义的牺牲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从……[连载内容]
孙中山

  19世纪末,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通过改良的方式拯救祖国于危亡失去信心的时候,一部分人开始了革命救国的伟大尝试,孙中山就是这些人中的先行者。是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发动了第一次又一次以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为目标武装起义。

  革命救国的道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他们的宣传、推动和组织之下,中国大地又出现了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一批革命团体。

  洪秀全第二

  孙文,字德明,号日新、逸仙,因为小时候算命先生说他有“天子命”,因此小时候取名为帝象,后改名为孙文。不过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他在日本时期取的化名“中山樵”,因此后人多称其为孙中山。

  孙中山幼年家贫,在家中7个子女中排行第3。像所有贫苦家孩子一样,孙中山很小就开始承担家庭的部分劳作,6岁时跟随姐姐上山砍柴草、去塘边捞水草喂猪。年龄再大一些,又下田插秧、除草、打禾、放牛,有时还跟随外祖父驾船出海捕鱼取蚝。孙中山到了十几岁才有鞋穿,全家人挤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使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从而对他后来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幼时的境遇刺激我,……我如果没出生在贫农家庭,我或许不会关心这个重大问题”,“当我达到独自能够思考的时候,在我脑海中首先发生疑问,就是我自己的境遇问题,亦即我是否将一辈子在此种境遇不可,以及怎样才能脱离这种境遇的问题”,孙中山后来回忆道。

  孙中山的家乡在香山县,这里曾经留下过林则徐、关天培等抗英名臣的足迹,也曾经爆发过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的斗争。而且,这里距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的家乡仅几十里的路程,先后爆发了许多反抗清朝腐败统治的武装暴动。可见,这里的人民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志士和起义英雄们的壮举与事迹,却从此在孙中山的家乡传颂着,这对少年时代的孙中山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时候的孙中山每天都要辛苦劳作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一有闲暇,他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和小朋友们一起听当年跟随洪秀全南征北战的老兵讲故事。

  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太平天国主张的人人平等、禁止剃发缠足等进步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孙中山的心灵,也让他对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深恶痛绝,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心中就有了推翻满清统治的想法。

  那个太平天国老兵也十分喜欢这个懂事的孩子,看到他一听到太平天国的英雄事迹就满脸向往的神情,于是就说:“你就叫洪秀全第二吧。”

  每个男人小的时候几乎都玩过打仗的游戏,孙中山也不例外。在和小朋友玩打仗游戏时,孙中山就扮演“洪秀全”,有的当“太平军”,有的当“清兵”,玩到傍晚时还不回家,于是家长们都猜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跟“洪秀全”打仗玩了?可见,当时村里的大人们都知道小孙中山“洪秀全第二”的“大名”了。

  孙中山家的邻居是做豆腐的,家里有两个儿子,都比孙中山大,两个人特别顽皮,经常欺负村里弱小的孩子。有一次,小哥俩在暗地里使坏,用弹弓装上小石子打孙中山。换了别的人,也许早就哭着跑回家向家长告状去了。可是懂事的孙中山并没有在意,而是继续干自己的活。过了几天,孙中山又挨了小哥俩的弹弓。

  这一次,他忍无可忍了,抄起一块石头就追,一直追到豆腐店里。哥俩见孙中山气势汹汹,吓得赶紧躲了起来,空荡荡的院子里只有一锅刚煮好的豆浆。孙中山一气之下,把锅砸了一个大窟窿,豆浆流了满地。对方大人出来指责,孙中山却面不改色,一身正气地站在那里,怒目直视着他家的小哥俩。

  哥俩的家长只好到孙中山家里兴师问罪,小中山却据理而争,一一说明了原委。小哥俩的家长深知自己的孩子顽皮捣蛋,自觉理亏,只好回到家里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从此以后,豆腐家的小哥俩再也不敢欺负村里的小伙伴了。

  9岁的时候,孙中山进入村里的乡塾读书。教书先生非常严格,对读书勤奋、成绩突出的孙中山也格外喜欢。相比于同年龄阶段的同治皇帝,我只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了。

  有一天,孙中山看到一伙海盗光天化日之下入村抢劫一个从美国归来的华侨的住宅。全村人都四散逃跑,只有孙中山没有跑,一直站在那里冷静地看着这场野蛮的抢劫。被抢的华侨看着被洗劫一空的房子,绝望地哭诉:“我完了,许多年来我冒了生命危险远渡重洋,辛苦积攒的钱,现在全被强盗抢走了。如果我留在洋人的地方,那里还有政府和法律的保护,何至如此?回到自己的家园,反倒没有保护了……”

  这位老华侨绝望的声音,在小孙中山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中国没有洋人那样的法律?为什么这个华侨冒了生命危险挣到诚实的金钱,洋人允许他带回来的,在中国竟得不到法律保护?”这也许是孙中山意欲推翻腐败的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国家最初的思想动力吧。

  大开眼界

  1879年9月,13岁的孙中山结束了在村里私塾的学业,随母亲到了檀香山。年幼的孙中山远离家乡,首次奔赴异国。20多天的航程中,他常常独自伫立在甲板上,久久凝视着浩瀚无边的大海。

  那时,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已经在檀香山立住了脚跟,积聚了一些资本,并开设了自己的商店和牧场。一开始,孙中山只是在哥哥的店中帮助店务。

  对孙中山来说,檀香山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而奇异的色彩。这里建筑整齐、街道清洁,人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刚到这里的孙中山对邮局印象很深:邮政局是一座有游廊和栏杆的西式建筑,有人告诉他,只要在信封上写上收信人的名字和地址,再贴上一张邮票,投进信箱里,这封信就可以跟着船被送到中国去,而不必要等到好长时间,直到找到回中国的侨民才能带回去,这可以说是孙中山对现代文明的初次体验。

  然而,最打动的少年孙中山的,是这里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治,以及当地人对法律和制度的尊重,孙中山感慨地说:当地人生活状况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有法律,正是家乡遭海盗劫掠者所说的中国所没有的法律。

  到达檀香山不久,孙中山进入火奴鲁鲁意奥拉尼学校(Iolani School)读书,入校时的名字还是“孙帝象”。意奥拉尼是夏威夷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学校,是夏威夷群岛的国王卡米哈米哈四世(Kamihamiha)1862年提议下成立的。“意奥拉尼”在夏威夷语是“天空飞鸟”之意,寓意着国王希望学校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人才。

  孙中山入学时,课已开过了两个星期,他完全不懂英文,只得坐在教室里看了10天。但是这难不倒聪明好学的孙中山,很快他就可以读英文课本和用英文写作文了;他对数学也很感兴趣,也由此开始逐步接触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圣经等科目。

  尽管学习成就优秀,但孙中山,却常常因脑后拖着的那条长辫而成了当地同学取乐的话题。同学们经常拽住他的长辫,一边乐一边喊“牛尾巴”、“马尾巴”,让孙中山深恶痛绝。有一次放学回家,他拿起剪刀要剪掉辫子,但是因为大哥的阻挠,他并没有成功。

  后来一位同学又向他提及此事时,孙中山回答说: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州人加于我们的耻辱,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即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这个回答,显示出了年轻的孙中山身上成熟政治思想家的风范。

  在国外学习期间,孙中山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被基督教影响,平日除了功课外,他都很虔诚地参加各种宗教的聚会和课程,星期日则要到附近的教堂做礼拜。那里的韦礼士主教及其夫人,也对17岁的孙中山关照有加,圣经的课程,都是韦主教亲自授课。随着对基督教教义的研究深入,孙中山思想受到其感染也越来越深。当时学校的华人同学多已成为基督教徒,孙中山也想接受洗礼入教,但却遭到长兄孙眉的强烈反对。

  孙眉的本想将弟弟培养成为商人,将来接自己的班,但此时孙中山的种种言行让他觉得与自己的初衷相反。他又怕家乡的父亲责怪他没有管好弟弟,只好暗地里通报父亲,要把弟弟送回家,严加管教。

  于是,孙中山第一次海外之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这段经历却对孙中山的一声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已经在这个17岁少年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日后为民族前途而斗争的萌芽。

  老革命家冯自由在他的《革命逸史》中有深刻的分析:“国父之信教,完全出于基督救世之宗旨。”“然其所信奉之教义,为进步的及革新的,与世俗之墨守旧章,思想陈腐者,迥然不同。”

  实际上,孙中山的确是借助基督教“平等”、“博爱”的精神,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把教堂当成了宣传反封建的讲坛;而孙中山后来建立的革命组织,也是受到基督教会的组织方式的启发。此外,他初期的革命活动,也曾获得许多基督教徒无私的帮助。

  和清政府彻底决裂

  回到家乡以后,孙中山“改良祖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积极投身到改良乡政的活动中去。他的一些意见,如改修道路,在街上点夜灯,夜间巡逻等被采纳。同时,孙中山还经常向村民讲述在夏威夷的见闻,抨击清政府的腐败,这时候他的“反满”意识也开始萌芽了。1883年秋,他与陆皓东一起毁坏了村中北极殿神像,这一下,他再也无法在村中呆下去了,只好离乡背井去了香港。

  尽管孙中山在香港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这次短暂的时光中,香港给他的直观印象对他的影响更大。香港的市镇建设、社会秩序、官员作风等方面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进一步强化了他“改良祖国”建设一个“良好之政府”的愿望。

  后来的孙中山继续求学,期间认识了著名的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他们与孙中山一起通常被人称为“四大寇”,他们在一起经常高谈革命。

  1890年,孙中山上书郑藻如,第一次提出了自己“改良祖国”的具体方案。郑藻如是广东香山县濠头乡人,曾任清朝津海关道和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1886年后病休居乡,孙中山在上书中首先说明了自己的用意,但是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1892年7月,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成为了一名医生。孙中山的医术非常高明,“求治者颇众,而尤以外科为繁”。但是孙中山并不开心,因为人可以医,国家应该怎么医呢?

  当时国内主张维新变法的人逐渐增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筹备维新变法。孙中山也不甘落后,给当时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写了一封《上李鸿章书》,在书中陈述了改良国家的想法。但是当时的大清帝国正在和日本交战,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每日被军情闹得头晕脑胀,根本无暇召见孙中山。

  苦苦等待回信的孙中山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对清朝统治者的失望逐渐变成了绝望。孙中山想起了年幼时豆腐兄弟欺负的经历,既然讲理不行,那就使用暴力吧,满清贵族们,我要革你们的命!

  兴中会

  上书李鸿章是孙中山寄希望于晚清当权者自上而下变革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次尝试。一旦受挫,就迅即义无反顾地转向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从天津回上海后,他没有去法国,也不再关心什么蚕桑,而是去了檀香山,在那里他组建了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了他传奇而伟大的职业革命生涯。

  1894年秋,孙中山抵达檀香山,开始联络同志,筹款起义的活动。他的行动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他哥哥孙眉的支持。孙眉愿意拿出一部分财产来资助孙中山的事业,同时他还劝说在檀岛的其他华人支持孙中山。不知道老孙同志是被弟弟的精神所感染,还是受到了其他什么刺激,总之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经过几个月的多方奔走,1894年11月24日,兴中会的成立大会在卑涉银行(ishopBank)经理何宽的寓所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何宽、李昌、邓荫南等20余人。孙中山任会议主席。他提议新成立的组织定名为兴中会,规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并宣布章程九条。

  大家都没有异议,于是投票选举顺利进行,选出刘祥及何宽二人为兴中会檀香山本部正副主席,黄华恢为管库,程蔚南、许直臣勾正副文案。李昌、郑金、邓松盛、黄亮、李禄、李多马、钟宇、林鉴泉等为值理。选举结束后,每个人都写下了人会盟书。宣誓时由李昌朗诵誓词,每个人以左手置基督教圣经上,举右手向天大声宣读誓词。

  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后,发展缓慢。毕竟造反是掉脑袋的事,老百姓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谁也不会拿自己全家老小的吃饭家伙当赌注。从1894年11月24日到1895年6月2日,只有114名会员交来会底银228元,股份银1100元,共1328元。才这么点钱,别说造反了,就是大家聚一起搞个party也不一定够啊,孙中山很郁闷。

  因为在檀香山的筹饷起兵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孙中山决定到美洲发展。就在他准备前往美洲的时候,他接到了上海宋耀如的来信。“时适清兵屡败,高丽既失,旅、威继陷,京津亦岌岌可危,清廷之腐败尽露,人心愤激,极有利于革命活动的开展。”于是美洲之行就此中止。

  尽管遇到了诸多困难,孙中山并没有气馁。他多方奔走,宣传革命思想,先后在香港等地建立了兴中会分会,并不止一次地尝试进行起义。正是在他的带动下,革命从开始的星星之火逐渐成为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