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 时雨:关于中医气血阴阳论之:阴阳论初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16:00

关于中医气血阴阳论之:阴阳论初识

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相对立事物,都由阴阳两性,统一而成。祥见“阴阳篇”。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用阴阳来代表。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一般说天是阳气的积聚,地是阴气的凝结。阳性多动,阴性多静,阳能化气,阴能成形。阳为气,阴为味,阳为无形之气,阴为有形的物质,阴阳是一个总纲。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人体外为阳,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阴阳的内部还包涵着阴阳。”“素问”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则阴阳是万物的纲领,变化的根本。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亦不出阴阳变化的道理。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用以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等,加以说明与叙述。

阴阳不是静止不变的,是相互拘抗此消彼长的过程。正常时有相互制约作用,不会出现阴阳偏盛现象。阳得阴济,不致过分亢盛,阴得阳和,不致过分衰沉,总是维持相对平衡。

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会消耗体液和营养,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化生各种营养时,必消耗一定能量,这是阴长阳消的过成。这是阴阳对立,互根,消长,平衡的道理。《内经》提出:“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防病健身延寿的养生方法。

《素问》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阴(肝心脾肺肾)。六腑为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心】为阳中之阳,药可用大苦大寒,以清热火,【肺】为阳中之阴,用药宜照顾其阴部分。【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阴。,用养阴生津药退热,是调节阴阳的重要环节。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之气,盛衰消长,各分为三,即风寒湿暑燥火六气,天地怀阴阳之气,衍变产生木金水火土五行。湿燥寒三种阴气,风暑火三种阳气。

人体阳气的作用,在于护卫外表,使体表固密。在外的阳气致密,不耗散,而精粹内养精神,使精神慧爽,柔润的外养筋肉,只有阴气充满,才使内部的阴气得以坚固。阴气就能固守于内,精神自然焕发。阴阳的关键,以阳气致密最为重要。应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    

“阴阳互根”,阴损可以及阳,阳损可以及阴。阴阳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阴气奉承,使人长寿,阴气减少,便会夭折。阳气衰落,使人夭折,阳气充旺,便是长寿。阳气太盛,向外向内的开盖机能失常,容易发泄,间接使阴气扰乱缺乏。寒气因而乘入。若生活不安定,如同受惊赫,会使精神浮荡耗散,予外邪侵袭机会。则都由阳气不固为主要原因。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阴有储藏精气于内,充养阳气作用。

【一】若阳不胜阴:阴气亢盛,使五脏之气不调,致九窍不通,阳气不足症见,阳虚不能宣通脉气,致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脉结代,心悸动。

【二】若阴不胜阳:阳气亢盛,使血脉流动追促,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发为狂症。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阳气烦劳过度,汗出太多,过度皮劳,,必然阴精耗竭,这病积延到夏季炎热,成为煎厥。煎厥症状是:目光昏糊不能看东西,现眼睛昏蒙,耳内闭塞等,似地听觉不聪。叫阳盛则阴衰。

【三】若阳气过旺:会使血液妄行,阴分耗散。尤为阳旺,汗出而感受风寒水湿,会发生其它疾病。人体的阳气,阳气在发怒时,会使气上逆,形态极度紧张,血随气升,郁积于头部,与身体其它部位阻隔不通,伤筋则弛纵不收,筋脉受伤,四肢纵缓,不能运动,常见半身汗,特别潮湿,则易半身不遂偏枯症。

【四】若阳气不固:易感受寒症,身热如炽,汗出始解,易受暑邪,便为多汗,严重的烦闷气喘,不烦躁的则多言自语。暑症湿症和风症,都是主病,易受湿邪,头如蒙裹作胀。如湿邪不退,与热结合,便成湿热症,能使大筋短缩,而拘紧小筋松长,而萎弱无力。易受风邪,便为浮肿,或四肢偏废,上下左右相代,阳气逐渐衰竭。其中湿热,是附带病症。

【五】若阳气耗散或上逆:而致煎厥或薄厥是主病。其它筋偏枯,坐笰如丁,是为膏粱热毒。人体阴阳是相互滋生,相互为用关系。

医家朱丹溪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阴的理论。”而医家张景岳,反对阳常有余之说。他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但见阴阳之一窍,而未见阴阳之全体。阳非有余,而阴亦常不足。不能以男子精竭于八八(64岁),女子血净于七七(49岁),只是阴的不足,而不是阳的不足,更不能说阳的有余了。后世医家平论说,都不全面。

中医阴阳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阴阳是总纲。阳证:多属表证,热证,实证。阴证:多属里证,寒证,虚证。表里是分析病位的纲领。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阳)浊(阴)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阳),沉(阴),滑(阳),涩(阴),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是说辨析阴阳是诊断的首要关键。“察明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出了调和阴阳是治疗的总原则。可见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阳热太盛而损阴液者(阳胜则阴病),用损其有余之阳,热者寒之法;如阴寒太盛而损及阳气者(阴胜则阳病)用损其有余之阴,寒者热之法。反之,如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造成阳亢者,或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则必须补其不足。这是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及医家王冰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理论。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虚则阳旺,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伤阴,阴盛伤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说阴阳失调导致偏盛的基本病态。任何一面有病,必影响另一面。阴气偏盛则损害阳气,阳气偏胜则损耗阴气。偏胜表现,就是寒热症状,阳气胜见热症,阴气胜见寒症。若偏胜之极,寒极可现热象,热极可现寒象。为偏胜的反常现象。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内经”说:“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阳盛的病泻阳救阴,阴盛的病泻阴助阳。阴衰则阳亢,用滋阴以制阳,阳微而阴盛的,用壮阳而化阴。(此指有余治法)。阳虚多见肥胖,男性,年迈之人。阳虚多心脾肾虚,最为重要。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故阳虚常见内寒。气属阳,阳虚常有气虚证。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凡能扶助人体阳气,消除或改善阳虚病症的药,叫补阳药,补阳是以补肾阳为主。一般有壮阳事,补精髓强筋骨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的阳萎滑精,腰酸腿软,小便频数,遗尿,五更泻及肾不纳气的虚喘证。补阳药多温燥,阴虚火旺者忌,健康者不宜乱用。

补阴补阳配伍:常是补阴中兼配补阳药,补阳中兼配补阴药。医家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在补阴中,加入补阳药,可阴阳兼顾,又能很好发挥补阴作用。这是阴阳互根的理论。如补阳剂中,常配滋阴药,有助补虚扶阳,使阴有所依,不致耗伤阴精。阴不足即是血不足,阳不足即是气不足。补阴以益血,温阳以养气,使其气血无所偏倚,便气血调和,邪不为害。如果不权其阴虚阳虚的轻重,而兼治之,必将陷于一偏,而投之无穷之患。

阴虚补阴,阳虚补阳,阴阳俱虚,则阴阳并补。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得阴济,就不至过分亢旺;阴得阳和,就不至过分衰沉。医家张景岳说:“阴阳是相互依存,而不能偏废”。如精属阴,气属阳,阳气阴精互为生化,而不可截然分开。

阴阳在药性上运用,药物气味是,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药物的四气:温热为阳,寒凉为阴。药物的五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阴盛的寒证,选气味属阳的药物。阳盛的热证,选气味属阴的药物。疗寒证用热药,疗热证用寒药,以恢复人体阴阳相对平衡。

“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阳(少阳胆经),二阳(阳明胃与大肠经),三阳(太阳膀胱与小肠经)。一阴(厥阴肝经),二阴(少阴心经),三阴(太阴脾经)。为六经的别名。病邪聚结在阳经,多肢肿;病邪聚结在阴经,多便血。如阴经阳经都有病邪,而阴经重于阳经,则少腹肿满的“石水症”。

1】一阳(少阳经)病,主指足少阳胆经病,气短,咳嗽,泻泄,发展为惊惕不宁,是为心掣之症,或饮食困难的“呓膈症。

2】二阳(阳明经)病,主指足阳明胃经病,邪结二阳的病为消渴。病多起于心脾二经,可致女子月经不调,可使肌肉消瘦,呼吸喘促,成为难治之症。

3】三阳(太阳经)病,主指足太阳膀胱经病,在三阳的病为阻膈,病症:寒热,下肢浮肿,萎弱不暖,足肚酸痛,发展成为枯槁的“索泽症”或为小腹痛引睾丸的“颓疝症”

4】三阴(太阴经)病,主指足太阴脾经病,为水肿。

5】一阴一阳合病(肝与胆经),为喉痹。

6】二阴一阳合病(心与三焦经)是善于作胀,胸膈满闷,气分不畅。

7】二阳一阴合病,(胃与肝经)是惊赫,背痛,多呓气和呵欠,叫风厥。

8】三阴三阳合病(脾与膀胱经)是偏枯,足痿易移,四肢不能举动。

医籍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见阴阳二字的重要性。

E-mail:x889912@sohu.com.     1402866422@qq.com    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