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町近次郎的实力:談十二經絡與臟腑之相互關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16:49
談十二經絡與臟腑之相互關係 《十二經絡》這個名詞,是一個只要對中醫、氣功及養生之道有所涉獵、有所基本瞭解的人們,或多或少都能說的出來的一個名詞。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確實明白其走向?功用?使用方法及與臟腑間之相互關係呢? 要談十二經絡,不可不先談談五行生剋,所謂「行」就是順天之道,木-火-土-金-水,是相生之態,水>火>金>木>土,是相剋之勢。而五行並非靜止不動,是有所運轉(有去有回),而在運轉之間就產生了陰、陽,去為陰,回為陽。在去回之時又產生了「天干」*甲陽木 *乙陰木 *丙陽火 *丁陰火 *戊陽土 *己陰土 *庚陽金 *辛陰金 *壬陽水 *葵陰水 若以方向論 木在東、色青、主肝。 火位南、色赤、主心。 土居中、色黃、主脾。 金屬西、色白、主肺。 水於北、色黑、主腎。 若以健康、 運氣與季節論 春屬木。 夏屬火。 長夏屬土(化於四季之中)。 秋屬金。 冬屬水。 也就是說木型人在秋季,健康、運氣會差一些,在冬季時可就會否極泰來了,(其餘各型,依五行生剋表類推)學員們搞清楚以後就可以自行推測,自己在未來的一年裡,有那些時後會是「春風得意」,又有那些時段要「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了。(註:課堂上再詳聊) 腑在五行之中屬陽,六腑中膽為甲木,小腸為丙火,胃為戊土大,腸為庚金, 膀胱為壬水,而臟在五行中為陰,五臟中肝為乙木,心為丁火,脾為己土,肺為辛金,腎為癸水, 至於三焦『上、中、下丹田』則是以無實體的樣式,充實且散佈在人體中,且以匯聚之方式,呈現返樸歸真之能量形態。如純以氣學來說,任督二脈就如同地球之經度,十二經絡則相仿如緯度,三合氣包覆著地球表面,而上、中、下丹田是為充實在內之中心球體。 十二經絡簡述如下: 子、足少陽膽經丑、足厥陰肝經寅、手太陰肺經卯、手陽明大腸經辰、足陽明胃經巳、足太陰脾經;申、足太陽膀胱經酉、足少陰腎經戌、手厥陰心包經亥、手少陽三焦經。經絡與臟腑之關係,一為表、一為裏,健康的人體,經絡氣的運轉一定是順暢、無礙的,唯有如此,臟腑的運行才能自然、強壯,如此、身體絕對能健康。 十二經絡氣學源自「無相門」,其由肺經、大腸經起 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 、肝經止,分為左右而習之,可視為日常經絡調理之基本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再談十二經絡 經絡學是中醫醫學理論中,頂重要的組成因子,經絡學與陰陽五行 學說、臟腑學、穴道學皆屬中醫醫學理論的範疇。十二經絡是人體經絡的主幹,又稱十二正經,其內與臟腑相聯外行體表,聯繫四肢關節,各分左右,總分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 各經絡走向請詳見附圖,其主要相關病症分述如下: 手太陰肺經:咽喉痛、胸悶脹氣、氣喘咳嗽、肩背痛、氣逆、心煩。 手陽明大腸經:下排牙痛、流鼻水(清)、口乾舌燥、眼白發黃、 頸部腫脹、肩部疼痛及運動障礙。 足陽明胃經:高熱出汗、鼻塞、唇部發疹、腹部鼓脹、腹瀉、腸鳴、 下肢前側之運動障礙。 足太陰脾經:倦怠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黃疸、足大拇指運 動障礙。 手少陰心經:心痛、咽喉乾噪、胸部緊悶、上肢屈側後緣疼痛、易 口渴、眼白發黃。 手太陽小腸經:耳聾、咽喉腫痛、下顎及頸部腫痛導致之頭部不能 轉動、肩臂外側後緣疼痛。 足太陽膀胱經:痔瘡、腰背痛及運障動礙、眼球痛、足小指疼痛或 運轉不順。 足少陰腎經:氣短、下肢無力、腹瀉、喀血咳、頭暈目眩、常有饑 感、腰脊疼痛、咽乾腫痛、心胸煩悶、驚恐。 手厥陰心包經:心悸、煩燥、上肢痙癵、面熱、腋下腫脹、胸部腫脹。 手少陽三焦經:多汗、耳鳴、臉頰及耳後疼痛、肩痛、前臂痛、小 指及食指運動障礙。 足少陽膽經:偏頭痛、口苦、股或膝及小腿外側等處疼痛與運動 障礙、易寒熱。 足厥陰肝經:胸部脹氣、嘔吐、腹瀉、疝氣、腰部疼痛、小腹疼 痛、食慾不佳、黃疸。 任 脈:白帶、疝氣、不孕症、腹部腫塊、月事不順、流產。 督 脈:背脊疼痛、精神失常、顏面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