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细胞破碎仪 mp:调查研究与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1:18
作者: 马业文   发表时间:2006-11-2  被阅读:408次  

 

  一、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何谓调查研究?调查,就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各种情况;研究,则是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和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调查研究是一个自古就有的老话题。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第一、第二王朝的法老为确保课税,每两年要清查一下全国的人口、土地、牲畜和其他财富。古罗马帝国规定,每户每5年要申报一次人口、家产和家奴。中国是最早进行社会调查的国家之一。据《后汉书》记载,在大禹治水时代,已统计出当时管辖的人口13553923人,土地约为163万平方公里,其中定垦者有地约62万平方公里。

  调查研究是一个紧扣实际的大主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多年来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长期来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早在1930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非常出色地运用了调查研究,解决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改革开放纲领性文献的"南巡讲话",就是在视察南方各省的调查中形成的。江泽民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他还特别强调,"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告诫全党牢记 "两个务必"的光荣传统。每当进行重要决策之前,总是率先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

  调查研究是一个走向未来的新课题。社会发展的航船早已驶过了远古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时代,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知识大爆炸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19世纪,人类的知识每50年才翻一番,而20世纪只需要35年就更新一次。据粗略估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展、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仅仅在宇宙空间技术领域中,献出现了12000多种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科学发现、发明到使用的周期也愈来愈短。电能的发现到第一座发电站的建立时隔28年,而激光应用只用了2年时间。在美国,电话普及用了75年,电视机用了30年,而计算机仅用了10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新名词、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而调查研究作为人类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其作用越来越大,其要求越来越高,其方式越来越新。不搞调查研究,我们就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就掌握不了瞬息万变的新情况,就产生不了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1·坚持群众观点是调查研究最根本的方法

  群众观点是党的基本政治观点,也是调查研究的基本观点。调查研究只有坚持了群众观点,我们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不会脱离实际;只有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进行调研,我们的工作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当作调研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对而言,群众是弱势群体,他们表达意见的渠道不多,反映问题的渠道较窄,只有我们在调研工作中坚持了群众观点,群众的意见才能及时了解,群众的呼声才能及时上传,群众的要求才能及时满足。

  第一,调研课题来自于群众。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确立阶段,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改革正在攻坚,发展步入关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变革时期,各种利益 "大洗牌"、关系大调整,群众在群体获利的同时,也有可能局部利益受到损害;在大多数群众利益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可能有少数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在群众长远利益得到维护的同时,也有可能侵害群众的眼前利益。一些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大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都是我们调研工作的选题方向和重点,也是我们调研课题的不尽源泉。

  第二,调研过程植根于群众。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和正确认识。没有对情况的真实把握,决策只能是盲目的;没有对事物的深大分析,判断只能是虚假的。真实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群众。因此,我们的调研过程只有植根于群众这块 “富饶的大地”,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永不枯竭。调研过程植根于群众,必须首先深入群众。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获取认识的唯一源泉。当前,在调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弊端:一是作秀,下基层而不深入基层;二是应付,了解了一些情况而没有了解真实、全面的情况;三是道听途说,说的是 "群众认为”,实际上是经过 "加工"、"过滤"的东西;四是先人为主,带着观点、偏见搞调研,对路的就听,不对路的就不听。存在上述弊端,有工作作风问题,自以为高明,满足于在办公室打个电话,要个材料,就万事大吉;有工作态度问题,与群众联系不紧,对群众感情不深,不愿意深入群众去了解实情;有工作方法问题,没有合适的调研方法,虽然深入群众,下了功夫,由于少数基层干部弄虚作假糊弄调研人员,结果也没有了解全面详实的情况。克服这些弊端需要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真正到群众中去,面对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亲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赢得群众的信任,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意见和建议,掌握直接的、原始的第一手资料,而不是 "二传"、"三传"的。这样的调研才能反映实际,畅达民意,解决问题。

  第三,调研成果服务于群众。在调研选题、调研过程中的群众观点最终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上。调研成果与领导决策关系密切,如果在形成调研成果的时候站在领导角度,揣度领导心里,根据所谓 "领导需要"得出的结果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站在群众的立场对调研过程进行分析,提炼观点;对形成的调研报告用群众观点进行审查,看到底能为群众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代表群众的利益。凡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实现、维护、发展群众利益的,就是坚持了群众观点,都应予以肯定,所提对策和建议都应采纳;反之,则是违背了群众观点,无论文字多么优美,无论对策和建议多么冠冕堂皇,都应予以否定。

  2·坚持辩证思维是调查研究最有效的方法

  搞好调查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论;坚持历史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具体讲,要做到"三个善于":一是善于从个性中发现共性的问题。在调查研究中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单位,深入下去,"抽血化验"、"解剖麻雀",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总结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办法和经验。二是善于从各种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矛盾中,必须有一种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它决定和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一个时期内要围绕中心工作,对方向性的问题、倾向性的问题,花大力气、下狠功夫抓住不放,力求有效地解决。三是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调查是为了掌握情况,得到的只是现象,获得的是对问题外表属性的认识,是研究的前提;而研究是将调查得来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以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要从根本上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必须善于对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获得对问题的本质认识。

  3·坚持广集信息是调查研究最基础的方法

  调查研究中收集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很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访谈调查法。访谈法是调查者直接面对面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并当场记录谈话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根据对话方式可分为单向对话和双向对话两种,根据言谈者人数多少,又可分为个别访问和集体座谈(开调查会)两种。要运用好访谈法,应该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访谈准备工作要充分。在访谈前的准备工作中,一是要理解所要访谈的全部内容和有关背景知识,否则就不利于双方的沟通和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重视,甚至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或主观偏颇的意见所蒙蔽。二是要了解被访者的特点,设计多种访谈方案。三是选择时间、地点和场合要适宜。

  第二个环节是预备性谈话要有所设计。访谈前的沟通联络是使谈话切入打开对方 "话匣子"的关键。接触时的预备性谈话要注意:一是根据被访者的境遇特点,主动说些设身处地的贴心话。二是寻找相同点,也就是 "套近乎",可以在出生籍贯、个人爱好、家庭特点、年龄与职业等各方面拉近距离,激发被访者的热情与兴趣。三是在特定场合引用权威性背景,以引起被访者对访谈的重视和负责态度。

  第三个环节是调查人员的正式提问要讲究技巧。一是不要提大而无当的问题,使被访者无从回答。二是不要审问式、居高临下式地提问。三是不要提不合时宜的问题。四是不要提引人上钩的问题。五是在被访者答问过程中不要粗鲁地打断话题,不要不耐烦、不关注、不反应。六是自己不要说得太多,要让对方多说。

  毛泽东同志对调查会这一传统调查法高度重视,他还总结了8条开调查会的技术:一是讨论式调查,二是到会的应是些深切明了情况的人,三是要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人员指挥能力决定参会人数,四是要定调查纲目(有大纲有细目);五是一把手要亲自出马,六是要深入了解,七是要自己做记录,八是要想方设法使对方说真话。这些,对我们今天的调查研究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电话调查法。电话调查法是在现代社会电话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兴起的新型访谈法,是面对面访谈法的延伸。现在,网络的迅速发展,又使电话访谈电脑化,出现了无纸化调查的新形式。

  第三,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使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表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与征求意见的一种方法。问卷法的特点是标准化、隐名性、间接性。如何合理地、科学地、艺术地提出问题,是决定问卷法成败的关键因素。在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上,具体要求:一是问题要切合研究课题;二是问题要切合回答者;三是问题要简明扼要,容量切忌过大。在问题设计的科学性上,具体要求:一是问题要单一化,二是问题要中性化,三是问题要明确化。在问题设计的艺术性上,基本要求是善于使用易被人接受的措辞和表达方式,消除易使人反感和厌恶的语句,以激发回答者的兴趣与热情。

  二、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环节

  调查报告,是专门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特殊文体。按其性质,可分为政策性、学术性和事务性等;按调查对象的范畴,可分为农村、城市和全面调查等;按其内容形式,可分专题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等。调查报告的基本功能就是反映实践和指导实践。从调查活动的开展到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环节来讲,一般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选题力求“准”。

  选题是调查研究的龙头,是事关方向性的问题。"题好一半文",选题如何关系到调查研究成功与否、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一篇好的调查报告关键在于选题好,如果选题不好,即便花再大的力气,写作水平再高,也难以写出好的调查报告。因此,要写好调查报告,首先就要慧眼识珠选好题。具体来说,党政机关调查报告的选题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需求性原则。只有销得出的产品才会实现价值,只有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调查报告也才有价值。需求性与调查报告的价值成正比,需求越大,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党政机关调查报告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在选题上就应以满足领导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选题方向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一致性。要把握好选题的需求性,应做到 "三贴"、"三换"。"三贴",即贴近上头,围绕上级领导的思路和关注的重点选题;贴近下头,围绕现实生活的实际,特别是广大干群关心的热点、难点选题;贴近形势,围绕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选题。"三换",即一是换个人角度为领导角度选题。调研人员要 "不在其位,学谋其政",要把自己放到领导位子上,站在党委、政府的高度,以决策者的眼光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选取适合领导需求的调查报告的选题。二是换自选作文为主为命题作文为主。党政机关调查报告具有鲜明的服务性,而命题调研最贴近领导,成果最易转化,是服务决策的有效形式。所谓命题作文,"就是以领导的需求为导向,从党委、政府文件、领导言论、重要会议、工作部署、领导交办等方面研究、筛选出最能适应决策需求的课题。三是换微观角度为宏观角度选题。领导考虑的是宏观的、全局的重大问题,而不是局部的、一般性的问题。因此,调查报告的选题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研究那些事关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那些小中见大、平中见奇、见微知著的深层次问题,与领导思维同频共振,与领导所谋有效对接,增强选题的贴近度。

  第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指选题的适时有效,它是影响调查报告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适时有效,即选题的及时而有价值,时机不早不迟,恰到好处,正是领导决策的聚焦点。选题早了不行,迟了不行。早了,领导尚未想到,远离于决策的"聚焦"之外,调研成果就难以引起领导的兴趣和重视;迟了,领导注意力就会他移,调研成果也就会成为"马后炮",失去了价值。"当其时,一字千金;违其时,一文不值。"这就像有的中药材一样,适时采摘是个宝,过时就是一根草。因此,调研人员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性,紧紧围绕领导的所思、所想、所急选题,开展适度超前的调查研究,以快捷的效率,迅速摸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

  第三,创新性原则。文贵求新。一篇好的调查报告就要写出别人没有发现的新情况、新观点、新见解、新感受,给人耳目一新、不同凡响之感。调查报告要有新意,前提就要选题新。创新性课题分为首创式创新和拓展式创新两种情形。所谓首创式创新,就是别人没有而自己率先研究的课题。所谓拓展式创新,就是在别人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党政机关的调查研究区别于学术性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战性,大量的选题往往是拓展式创新性课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要把握好创新性原则。一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创新是调查报告的活力之源,必须把创新作为调查研究的首选来考虑,没有创新的课题不选,人云亦云的课题不谈。二要选准创新的角度。调研人员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创新性课题。拓展式创新性课题的挖掘有三种途径:即顺向拓展,按照时间和事物发展的顺序挖掘和提炼出深层次的课题;逆向拓展,打破常规思维方式,反向思考问题,挖掘提炼出喜中见忧、忧中见喜的课题;多向拓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提炼出鲜明特色的课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俱无"的独具特色的调查报告。三要创造创新的条件。及时了解和掌握调查研究和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知道别人在调查研究什么,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新成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摸清"行情",选题才可能有新意,避免落入前人的窠臼,重复别人的劳动,做一些徒劳无功的事。

  2·调查力求"实"

  我们进行调研,无非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出并运用客观规律,解决前进中的实际问题。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完全取决于我们调查研究中所收集和反映的情况,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提供的观点和材料,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关键是要详尽地占有第一手材料。为此应做到:

  第一,深入实地。江泽民同志1993年在全国政研室主任会上讲话时强调,"深入基层,去农村要到村到户,去工厂要到车间班组,亲自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提倡"零距离接触",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蹲点调查,解剖 "麻雀"。如同防汛抢险那样,必须 "靠近靠前"。

  第二,摸清实情。陈云同志说:"讲实事求是,先要把 ‘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又说:"看问题要全面,要看本质,不要只看局部,看现象"。调查研究要避免几种常见的毛病:一戒先入为主,坚持客观地看问题;二戒偏听偏信,坚持全面地看问题;三戒粗枝大叶,坚持细致地看问题;四戒浅尝辄止,坚持本质地看问题;五戒固步自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要解决好目前常见的 "跟"、"陪"、"随"、"围"的问题。鼓励讲真话,报实情,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要听成绩哈哈笑,听问题哇哇叫。防止赶风头,讲顺风话。要放下官架子,拜群众为师,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让群众讲心里话,讲真实情况。

  第三,贴紧实际。有人提倡"反向求异",即在调研过程中,对初步获得的材料和形成的观点,敢于表示怀疑、提出异议或否定,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来检验手中的材料到底可靠不可靠,自己的观点正确不正确,以减少片面性,避免失实和失误。

  3·分析力求"深。

  分析,就是综合分析研究。这一步也是决定调研成果大小和调查报告质量高低的关键。调研的目的不在于收集一大堆原始材料,而是通过材料,把事物内部本质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挖掘出来,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同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共同规律。本质和规律经常又被现象包围着,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人的思维去发现,通过分析研究去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对调查中获取的大量和复杂的材料进行梳理筛选、分析综合,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思考、提炼,由点到面,由事入理,从而小中见大,实中见虚,微观中见宏观,个别中见一般。应边调查、边思考、边讨论,调查之后再集中一些时间进行比较系统、深入、周密的分析研究,有时还需反复分析研究。调查是有时限的,思考是无止境的,要不停顿地思考。

  第一,要掌握分析的基本方法。陈云同志说过 "全面,比较,反复"。全面,就是要周到,分析掌握矛盾各方面的特点和联系,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比较,即鉴别,既从纵的方面比,又从横的方面比,异中见同,同中见异,使调查结论更准确;反复,就是不断消化、验证已有的认识,不能期求一次完成,需随实践发展反复多次,把问题搞准。

  第二,要明确分析的主要任务。分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炼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主题。北宋著名诗人黄山谷说:"文章最忌随人后"。所谓深刻思想,从直接感受讲,就是使人心动的思想,给人以启发的思想,大家想说而难以说出或没有说出的思想。概括为一点,深刻思想就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反映事物发展方向的思想。具体一点,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冲破传统观念的思想。前些年我们和财政局调查,提出"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增长看利税,利税增长看入库",写入了市委的文件,现仍广泛引用。②解难释疑的思想。如姓公姓私问题的辨析,"不求所有、但求所得,不求其纯、但求其佳"。③切中时弊的思想。如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死路一条。④揭示本质的思想。如什么是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国有企业为什么会出现 "穷庙富方丈"现象?⑤预示趋势的思想。指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如费改税是方向。挖掘深刻的思想需注意,这个思想反映的是具有广泛意义的,是领导人和广大群众所关心的,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典型性。正如加里宁 (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说的那样:"你如果讲出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即便你讲的很平常,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你拨动了社会绷得最紧的弦。"

  第三,要注意分析的几个问题。在实践中要注意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书上说的",以防食书不化;二是正确对待 "众人说的",以防人云亦云;三是正确对待 "领导说的",以防唯上是从;四是正确对待"自己说的",以防固步自封。这四个正确对待,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学会独立思考。"我思故我在"。人只有因思想而高贵才是真正的高贵。谁鼓励人们用自己的脑子判断和思考,谁就是天生的贵族。人要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先要给思想一席之地。上天安在我们双肩上的这颗头颅,不是只当作标记的木桩,也不是供他人扭动的万向阀。它是我们的全部精神和意志的枢纽,是思想的至尊至贵的"庙堂"。

  4·架子力求“稳"。

  所谓架子,是指调查报告的总体设计。搭稳架子,我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把握主题。主题要正确、新颖、鲜明、集中。主题正确,就是思想观点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所提的方针、政策、措施是正确的。新颖,就是要有新意,在自己的报告中发掘出别人尚未深入研究的东西。鲜明,就是对事物有明确的立场、观点、看法,使人一目了然。集中,就是内容凝炼,不分散。怎样提炼观点正确鲜明的主题,基本的操作程序有两种:一是 "先分后总",就是先将调查材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列出分观点,然后根据这些分观点的内部联系加以抽象,找出主要矛盾,确定我们所要提出和回答的中心问题;二是"先总后分",通过概括总的思想,然后再根据总的思想理出分观点

第二,结构合理。结构就是骨架和脉络,基本的要求是眉目清楚,层次分明,不要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一把抓。调查报告一般为 "三段式",开头、主体、结尾。主体部分,一般有纵式结构:按事物发生、发展过程或时间先后次序安排材料、阐明观点。横式结构:按问题的共同属性和事物的内在联系,分门别类,从几个方面阐述,"花开数朵,并列几枝"。纵横交叉:纵中有横,横中有纵,交叉递进。也可以"几不象",省去开头、结尾,列几个什么问题,开门见山,"下田割谷”。无论是按内容的内在联系,还是按事物的逻辑顺序,都要整体布局合理,有条有理,脉络分明。

5·选材力求""。

主题确定了,就要善于选择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把它表现得丰满有力。调查报告,不能靠空洞的说教使领导和群众接受自己的思想,而要靠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使领导和群众自然而然地接受。最有力的意见是用叙述事实发表的无形意见,因为它可以使人们觉得他们只是在接受事实,而不是在接受意见。收集材料要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选择材料要精益求精,以一当十。怎样体现精?

第一,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典型材料。要善于筛选那些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典型事例、典型数字、典型语言。

  第二,选择与观点一致的典型材料。观点和材料,应当水乳相融,不应油水分离。观点要统领材料,而不能与所列材料无关;材料要论证观点,而不能游离于观点之外。

  第三,选择对比鲜明的典型材料。新与旧、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对比材料选择得好,就非常鲜明,富有说服力。

  选材还要注意三点:一是点和面的关系。既要有反映面的材料,又要有反映点的材料。面的材料有助于说明事物的面貌,使人得到总的印象;点的材料有助于说明事物的具体情况,加深对问题认识。点和面有机结合,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调查报告不同于工作总结,一般应以点为主,以面为辅。二是详和略的关系。人们不熟悉的、急于了解的、意义很深的、生动感人的例子和典型应多写细写,闪光的细节不怕多费笔墨,一看就明白、一般性的说明应少写,尤其少写大话、空话、套话。三是人和物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介绍一个单位的先进经验,不能只罗列一堆成绩,摆出一串数字,必须介绍这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是怎么抓的,群众是怎么干的,根本经验是什么,就是说,要看到人的活动,人的精神面貌,人的典型言行。在材料的取舍上,不能见物不见人。

  三、提高调研水平的基本要求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无定法。写好调研报告的确不是一件易事,但也不要把它看成高不可攀。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一定的功力。这种功力从哪里来?我认为它全在长期磨练的实践之中。鲁迅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就是说,会不会写文章,文章写得好坏,不要怨"天",全靠自己努力。郑板桥说得好:"精神专一,奋斗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意指奋斗可以改变 "天份"的不足,可以增长后天的才干。

  1·要善干积累

  古代学者朱熹有句名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东西也是这样,它的源头活水就是不断吸收新知识。知识贵在 "厚积薄发",因此,我们要善于博学厚积,建立自己丰盈的知识 "仓库"。从撰写调查报告需要的角度来看,重点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基本理论的积累。公文写作要发挥社会效益,要实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政策作指导。因此,理论和政策的积累应当放在第一位。

  二是基本情况的积累。凡属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主管工作范围的有关情况,都必须关心并及时积累起来,包括基本情况和动态情况、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点上和面上的情况、典型和一般的情况、专项和综合的情况、正面和反面的情况、冷门和热门的情况,等等。

  三是基本知识的积累。包括两部分:未曾接触过的知识要学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要及时更新并不断丰富。积累知识的范围很广,包括本单位的专业知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等知识,从公文的角度包括秘书学、文书学、档案学、写作学、语言学、逻辑学、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等。可以说,从事文字工作的秘书工作人员,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好,做到 "博学多才",其中秘书学、文书学、语言学、写作学等,还应当学得专一些。

  从我们党政机关的实践来看,积累资料的途径主要有十种:一是剪辑报纸、杂志,积累涉及全局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二是摘记或汇编上级的方针、政策、法规性文件;三是随时记录主管领导对有关问题的看法、意见、部署、打算、讲话、批语等,弄清领导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四是研读有关的专业会议文件;五是完整地记录基本的统计数字;六是参加会议,掌握会议资料;七是调查研究,收集材料;八是分门别类地收藏优秀范文;九是有针对性地收集外单位的重要公文;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的数据和资料等等。

  2·要善于借鉴

  第一,放开手脚,大胆模仿。南宋著名理学家朱嘉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唐文学家王勃的《膝王阁序》名垂千古,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就是模仿了南北朝北周诗人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唐代大诗人李白模仿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被称之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代人的模仿借鉴就更多了,学校里还有模仿作文的课程。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模仿借鉴一直是人们学习写作、快速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选好范文,精心模仿。鲁迅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 '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巴金也曾就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和作法了。他们讲的意思是,范文是有章法可依、有技巧可学的,只要你去认真领悟罢了。

  第三,学以致用,善于模仿。清代著名文论家许印芳提倡 "吐糟粕而吸菁华,略形貌而取神骨",著名画家齐百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写文章搞艺术都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公文写作也是一样。读书是读他人之书,作文是作自己之文。借鉴只是发现规律掌握精髓,从中汲取营养,经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外在模仿抄袭,"依葫芦画瓢"。所以,模仿和借鉴范文,千万不能搞 "克隆"。毛泽东十分讨厌和反对的"八股文",就是古代公文写作中的"克隆"现象,这种现象也曾在我们党内发生过。年纪比较大点的同志都知道,公文 "克隆"现象在 "文革"期间泛滥成灾,成为当时某些人的一种时尚。当然,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讥讽:"小报抄大报,全国抄梁效","开头形势大好,中间是抄报,最后发号召"。就是现在,我们也还有少数同志不动脑筋,照抄照转。这是一种极不责任的态度,害人害己,是万万搞不得的。

  3·要精于表达

  表达是技巧层面的东西。再扎实的材料、再深邃的思想、再宏大的主题,如果没有好的表达形式,调查报告也会黯然无光,"花容"失色。因此,我们要多在表达上做文章。这里提出的精于表达,是指语言要精炼,文句要精彩,表述要精密。

  一是语言要精炼。要准确贴切,尤其是某些重要的提法要字斟句酌,讲究分寸;要通俗易懂,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拗口和费解的字句;要简洁有力,以阐明事理为原则,尽力 "削尽冗繁",不罗索,不拖泥带水;要用生动形象,用带感情的语言、恰当的比喻、中肯的警句和适度的幽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是文句要精彩。调研报告虽是公文,但也要讲究文采。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采,对于调查报告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不可缺少的追求。没有文采的东西,往往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文采是一种自然的声音,如泉石流韵、林籁鸟鸣,可以让人受到滋养和熏陶;文采是一种思想的表达,郁然内里、焕然外观,能够使人得到教益和启迪。也许有人会说,文采只是一种形式,我们撰写调查报告用不着 "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一定 "开卷别有沧桑感"、"总见笔墨逞风流"。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提倡注重文采,并不是单纯咬文嚼字、忽视内容,更不是以辞害义、哗众取宠,而是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形式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好地为人理解和接受。文采的力量就蕴涵于对内容的生动诠释中,贯穿于与受众的平等交流中。一个好的思想,一个新的观点,有了一定的文采,作用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三是表述要精密。精密,就是行文严谨,就是逻辑严密。不能说前后矛盾的话,不能说模棱两可的话,不能说可有可无的话。

  4·要勤于修改

  写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提高要靠实践。大胆写作,反复修改,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清人唐彪说:"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功夫"。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勤于写作,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提高水平。

  调查报告要反复修改,多改才能不断提高文章质量。因为多改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规律,也是写作责任心强的一种表现。文稿多改,功力自出,质量自高。事实上,多一次认真修改,就多一份写作的体验,就多一项具体的收获。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清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戏曲作家孔尚任写《桃花扇》"历时十五年,三易其稿";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达七次之多。这类事例无非告诉我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要有时间,公文稿要尽可能多地修改、反复推敲,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调查报告,写出初稿后,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召开座谈会、发征求意见稿等办法,虚心听取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认认真真地精修细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实践。因此,我们刚刚开始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志必须勤于学习,苦于实践;时间长了,实践多了,自然就能成为公文写作的能手、巧手、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