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ysl专柜:彌勒古佛普化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28:45

彌勒古佛普化篇

1 玉詔

10 超生了死

19 心齋之修道

2 佛旨

11 心與魔

20 妄

3 蓋天古佛序

12 學道悟理

21 執

4 修之義

13 定靜之得

22 方寸生慧

5 清修

14 三寶

23 真性

6 清修之齋

15 煉神之要

24 迷失

7 心齋

16 養氣之要

25 叛道離經

8 性命雙修

17 守精之要

26 結論

9 迴向

18 克欲

 

註:本書由武廟明正堂扶鸞著作 歡迎翻印 廣種福田

玉  詔

武廟明正堂主席 關 降      七十年九月七日

  詩曰:玉詔頒臨明正堂。神人接駕喜揚揚。

     大開普度欣今日。諸子勤鸞志益強。

聖示:昊天玉詔降臨本堂,命福神十里外接駕,城隍五

   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大臣文尼真佛 降

  詩曰:佛尊慈憫化三千。降駕中州述道篇。

     至正天心咸感應。恩施黎庶德無邊。

聖示:宣讀玉詔,神人俯伏。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是念,雖爾眾生靈自陷沉

 淪,致大千世界,幾成惡濁苦途,但蒼穹懷仁憫之心

 ,時思拯度。是以,大道處處普降,盡作勸善度眾之

 道場。

 惟嘆,際值叔世之秋,世人受欲所惑,靈心幾已難以

 作主,愈陷愈深,直入輪迴之苦海,幾無自救之門。

 枉費諸天聖神仙佛,嘔心瀝血,不辭奔波之勞苦,處

 處開堂,方方闡教,而覺醒者少,彼岸人疏,此誠為

 可悲可嘆者也。究其因原,大道真理之闡述,偏於玄

 奧,或流艱澀,未能通俗以引人心,是故,世人受道

 感召不深,致難收宏效者也。

 西方彌勒古佛有鑒於此,乃會同南天,請旨於

上天,藉南天直轄鸞堂武廟明正堂,期期降駕,以木筆

 揮鸞,開著「彌勒古佛普化篇」,盡以日常所接觸事

 務作引述以析解,由淺入深,掀表發裏,闡明道理真

 髓,作為勸化之指南,冀望閱讀者,易而了悟,悟而

 行之。

朕聞奏,龍心大悅,敕准所請,頒賜玉旨一道,希佛、

 神、人各盡厥職,書成之日,論功升賞,勿負

朕命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 辛酉 年 八 月 初十 日

 

西天佛旨          勇筆:王奇謀 扶

 

燃燈古佛 降          七十年十二月三日

  詩曰:萬教千宗普化忙。原靈拯拔泛慈航。

     天心大道修而契。佛旨今頒直轄堂。

  又詩:古佛慈悲德澤深。世尊鑒納下綸音。

     南天會旨頒明正。千載奇緣此日臨。

  又詩:今宵奉命降中州。賚詔臨堂夜色幽。

     正好請神頒介旨。婆娑緣子沐恩庥。

聖示:今日臨堂,為宣佛旨。

  極樂佛國,總掌道緣,西方教主秉承無極懿旨曰:

佛居於西天,極樂逍遙,清淨自在,但無時不以,三塗

苦楚,五濁凡塵,沉淪不醒之諸緣子而念。雖有諸天佛

尊,迭下凡塵,廣開方便之門,普泛慈航,但仍難釋吾

佛懷緣子之心。並以凡塵色相,五花八門,迷魂陣裏俗

子難醒。

  今有彌勒古佛,發大慈悲之宏願,借南天直轄武廟

明正堂開述普化篇,邀集諸天佛尊菩薩,大士尊者,共

啟修道直詮。並以針對現世修道者之有所障礙與疑難,

一一解釋,堪作修道者之座右銘,悟理圭臬。開述幾篇

,已震動天人。茲奉 無極皇母懿旨,會同南天,共下

法旨,頒著書詔。並為修子造功修果之方便,另立五大

條願,命西方護法金剛,鑒納垂聽,凡有所求,驅魔護

法,消災化厄,視情而定。

 一、修道者受冤業孽障牽連,致靈性不能清明。

 二、修道者心魔惑亂,致不能進道。

 三、修道者外魔惑亂,致道不能修也。

 四、修道者借假修真欲造功果者。

 五、為超先靈冥福功果者。

  彌勒古佛普化篇,自於辛酉年八月十三日起開述,

定期一年二個月完功,則為壬戌年十月十三日成書。凡

在開著期間,有上述五條願之助印者,可向南天直轄武

廟明正堂代轉呈疏。並希俗世緣子,把握良機,修功立

果,共宣大道,阿彌陀佛。

蓋天古佛 降 (關聖帝君西天佛號)

    序

  晉人左思,賦成三都,詞藻壯麗,書於既成,得時

賢為序為註,因而豪貴之家,競相傳寫,一時洛陽為之

紙貴。

  書之珍貴者,蓋在作者博文多學,立論在在精闢,

描述生動,言論中肯,能得時賢所重,為序加註等。但

無可諱言者,書之珍貴,首在是否於人有益也。

  今彌勒古佛普化篇之著,嘗以符合現世人所喜讀之

淺白文句,作析解引理,提日常事務,而深入發掘其中

問題,作平舖直敘,不求修飾,不用玄虛,務期將大道

真理,如家常談話,披露書中,以引閱者之興,庶免過

於艱澀,而退閱者讀興。

  大道真理,乃為人所須遵奉之規範,若以走馬看花

,視作吟風弄月之雜詠,則難以深入人心,當少裨益。

讀過而忘,盡無所得,如此,枉費著書之苦心矣!故是

書之著,首在析理分明,佐於西天佛駕,將所見聞,作

問題之探討,有條不紊,而精闢透澈,凡用心閱者,必

能然而悟,誠為特色也。

   慈值是書付諸棗泥之際,謹為數語,讚明是書之

寶貴,以明讀者,並以為序。

       蓋天古佛序於南天直轄鸞堂武廟明正堂

天運 壬戌 年 九 月 廿五 日

 

彌勒古佛 降 述:「修之義」

  詩曰:應運揮鸞普化篇。東墩聖地啟真詮。

     承天大命無辭責。壽世開迷不計年。

  又詩:明正堂中聚俊才。神人合一志無灰。

     扶輪大雅斯文繫。聖佛垂青迭降來。

  又詩:鸞書一角作專欄。佛訓傳真遏異端。

     滿望三千諸庶子。勤研悟覺樣相看。

聖示:吾應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關主席之邀,自辛酉年

   八月十三日起,降駕本堂開述佛訓真理,以啟悟

   世人,並題顏曰:「彌勒古佛普化篇」。從此期

   期下凡,與俗世諸子,共結善緣,應感謝關恩主

   之慈悲方便也。

本堂關恩主 降

  詩曰:佛尊降駕蓽生輝。示訓真言把筆揮。

     有幸沾恩諸庶子。期期盡可悟玄機。

  又詩:迎迓來遲愧失儀。欣參佛駕樂何之。

     從茲就近薰陶受。共沐恩波遍四夷。

話 :彌勒古佛,懷慈悲憫世之心,不辭雲路迢迢,降

   駕本堂,開述普化篇,以悟世人,拔救苦海蒼黎

   ,以期共登慈航,而登彼岸。吾神迎迓佛駕來遲

   ,實有失地主之誼,尚請佛尊海涵。

古佛:豈敢,關恩主太客氣了。借貴堂及附屬鸞刊作「

   普化篇」以勸化世人,打擾之處尚多,應請關恩

   主多多包涵。

恩主:佛尊降駕,蓬蓽生輝,豈有打擾之語。況佛尊一

   片救世慈心,明正堂中神人咸表敬意,亦可借此

   親近,以聆佛訓,共沐慈熙也。

古佛:那裏,那裏,吾等所為,乃盡一份上體天心,下

   度蒼黎之苦心而已,此後吾等共勉了。

恩主:是哉斯言,吾敬遵佛諭,以此共勉之。好了,吾

   亦不多耽擱佛尊開述普化篇之時間,待公忙之後

   ,再請領教益。

古佛:今日首述普化篇,「修之義」。

  修者,治也、備也、學習也、陶練也、省悟,信守

之意也。向道之人,尤須特下工夫。蓋,見道明理之後

,力行實踐,至了澈無礙而證正果,則此過程,謂之修

道者也。若是見道明理,不再進修,則知其然,而不知

其所以然。故修乃更深造之一種工夫也,既曰更深造,

則必須持恒不怠,否則,即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但修之用,非止於道;人生在世,必修者多。如修

學業,修身性,修善德等。不過,此雖項目各異,實有

一貫相同之意義也。青少年時,學業必須學而時習之,

溫故知新,此即修學業之工夫。

  省悟己身所行所為之錯,信守正途,不行邪徑而成

為一個守正不阿的人,此乃修身性之工夫。

  立德,行善,見義而為,當仁不讓,凡有益於社會

人群之善事,不落人後;社會規範,善良風俗,有助於

人心挽正之事,大力鼓吹推行,勵行,則此乃修德之工

夫。

  綜此而言,行之不怠,持之有恒,此謂之修,而修

必有成,蓋始終如一也。

  呵!濟顛佛也來到,吾佛且停述。

濟佛 降

  詩曰:哈哈聲中降聖堂。芒鞋破衲醉顛狂。

     世人盡說吾瘋野。誰識玄機話裏藏。

  又詩:欣聞古佛說真詮。苦口婆心化大千。

     但願蒼黎多了悟。莫將禍到乞天憐。

話 :哈哈!吾濟顛來也。打斷佛尊開述真理,尚祈不

   罪。因聞佛尊降駕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開述「普

   化篇」以救拔苦海蒼黎。故吾濟顛亦臨堂共襄盛

   舉,尚望佛尊不以顛狂而見拒。

古佛:那裏,吾開述「修」之用及義,亦已告一小段落

   濟佛何出客氣之言。況濟佛雖以瘋顛不羈,遊戲

   風塵之面貌入世,但以「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

   坐」而證大佛果,佛法瀰深,歷代顯化,濟世救

   人,功果莫大,為佛門之一大聖僧。能得濟佛參

   與普化篇,則黎民受惠,有如久旱之久望雲霓。

   吾佛豈有見拒之理。

濟佛:多謝佛尊不罪之恩,並多加褒揚,濟顛實愧不敢

   當。只要能得附諸驥尾,普化苦海蒼黎,則乃濟

   顛之幸之願也。

古佛:濟佛太客氣了。眼看三千世界,因迷子不修先天

   靈性,致成五濁惡世,吾佛黯然生悲,見景傷情

   ,乃作「普化篇」,以修為開卷之論。

濟佛:三千世界,本乃淨土,為因原靈蒙蔽,致漸衍生

   罪惡之境,而使忘卻回歸之路。人靈原本純潔,

   毫無污濁,但因罪惡之境,污染、蒙蔽先天靈性

   ,致人靈迷途難返。此實可悲!但幸三千世界,

   尚不乏靈性特深,未全被污染之人,傳真聖藻,

   宏揚大道,使迷者能得知理而修,尚可謂不幸中

   之大幸也。

古佛:濟佛所言甚是,世人先天靈性雖已多被污濁,但

   只要能得聞理而修,則何患靈性不光明。

濟佛:但修者,亦須得法,否則亦是枉然。

古佛:此言正是中肯,吾佛亦針此而作論也。

濟佛:如此修者幸甚,濟顛先行告退。

 

彌勒古佛 降 述:「清修」

  詩曰:先天靈子體娘心。大道勤修直至今。

     可嘆迷人還未醒。沈淪苦海孽偏深。

  又詩:覺世真言勸爾儔。一心向道力清修。

     靈神無垢光華耀。他日功成果亦周。

  又詩:天堂路上本康莊。修得靈光願可償。

     五濁凡塵通地獄。輪迴早脫盡歸鄉。

聖示:溯自混沌初開,鴻濛始判之際,九六原靈初降下

   地之時,惡濁未生,邪思未染,而成純樸之尚,

   與極樂逍遙之仙境無異。天人一志為衍生天地化

   育而推行;及至心魔,惡濁叢生之際,原靈受染

   成蔽,而造地府,而轉輪迴,夙業冤孽日深,先

   天靈性已蕩然無存。致五災八難,各族魔部亂世

   ,致大地頓成五濁惡世,直通地府;茫茫人海,

   就是無邊苦海。人陷其中,難以自拔,良可悲嘆

   也。幸有先天同修,上體娘心,推行大道,普度

   迷蒙,於孽海浮沈中,拔救不少將滅頂者。吾佛

   忝為母娘道場負責諸聖之一,乃不敢疏責,借武

   廟明正堂開述普化篇作覺世真言,聊勸爾儔。但

   願悟而力修,以期靈性光明,逍遙無阻也。須知

   地獄無門,而天堂之路康莊,五濁惡世,直通地

   府輪迴。只要神清靈淨,則回天無難,歸鄉有路

   也。

又示:呵!呵!文殊菩薩臨堂,吾佛且出迎。

文殊菩薩 降

  詩曰:佛尊迎我愧難當。壽世同心慰母娘。

     武廟堂中承大命。堪期普化啟良方。

  又詩:三千世界泛慈航。五濁凡塵佈道場。

     救渡有心仙與佛。傳真妙理降鸞堂。

 話:佛尊出迎,文殊愧不敢當。茲因雲遊路過中州,

   欣見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佛光萬丈,神威顯赫

   ,知是佛尊駐駕,借此開述「普化篇」以開悟修

   子,救渡原靈。文殊不自量力,乃下祥雲,亦效

   附諸驥尾,共襄盛舉。

佛尊:如此甚佳。文殊師利童子,於世尊滅度後,說法

   中土五臺山,普度眾生,救拔迷蒙,佛理深研,

   無牽無礙,實佛門不可多得之奇才。今說法以光

   普化篇,一展宏論,實修子之幸也。

菩薩:佛尊過譽。自吾成正覺得果位後,嘗歷遊三千世

   界,眼見世道日下,人心不古,烏煙瘴氣瀰漫於

   任何一角落;人間淨土,直似修羅五濁之魔境,

   此實令人浩然興嘆者也。

佛尊:人之先天靈性,本純然無垢,一下凡塵,何以蒙

   蔽而沈淪苦海。師利童子以為何因?

菩薩:此乃靈子失修之故。蓋先天靈性,即如一張白紙

   之初成,靈降凡塵,歷受後天之感染,則白紙污

   染,靈而蒙蔽。靈濁,則先天知覺失,忘卻回天

   之路矣!

佛尊:然則,此後天及先天知覺,又何謂也?

菩薩:後天則乃修羅魔氛,蓋天地運轉每個環節之中,

   魔部乘隙而入,以及天魔亂道,諸聖應劫以成大

   道等,而衍生之濁惡。先天知覺則乃與生俱來之

   善覺,後天則五花八門,易成迷魂陣,世人易沉

   迷而不醒也。

佛尊:何以避免後天蒙蔽以保持先天知覺?

菩薩:語云:魔由心生,避免之道由心入手。

佛尊:誠然,心為萬識之宰,若能把持住,循正而行,

   道已不遠,再加修持,則魔不興矣!

菩薩:是也,是也,唯心唯修,則魔不興。咦!不對,

   若進道,則魔考至,此又何解?

佛尊:心魔乃自魔,此魔尤勝於外魔,外魔乃亂修道者

   ,而心魔則無所不亂:亂世道,亂人心,亂一切

   倫常。是以此魔不是彼魔也。

菩薩:這樣說來,避免後天蒙蔽及保持先天知覺,必須

   要先克心魔了?

佛尊:不,這只是有所關聯而已,克心魔乃自我約束之

   力,使己身免入歧途。修道才是避免後天蒙蔽及

   保持先天知覺,蓋有外在的引誘力。換句話說,

   外力有侵襲性,而心魔乃自我毀滅性。因而克心

   魔,必須勤修道果,始能週全。

菩薩:既是如此,則應如何「修」。

佛尊:前篇吾佛已述「修之義」及其用,如今再述「修

   」之延伸。述:「清修」

  所謂清修,泛指為守清規之修持,凡一切之修身修

性及修靈等。簡而言之,為持齋唸佛之謂。但不論如何

清修,皆是為期靈性光明而清純也。

  空門有規,食須持齋不沾葷,言必守口業,行必守

正,不步邪徑,早晚誦經,佛在心中。常護靈性,期勿

墜惡障也。

  玄門之道,雖不重持齋,但言行必須中規中矩,不

可逾越,以道救世,而成己身功果。

  鸞門垂訓,倍重人倫,修人道,以進地道,而接天

道。其修持,以禮為中心,雖無嚴戒,但禮儀隆重,偏

重外功,而輔內果。

  綜此而言,千宗萬教,修道之法雖不一,但仍不出

救世心懷,或渡世,或造功,或修德,以此為求靈性之

光明也。蓋靈性之光明,與道契合,乃回天之捷徑也。

但靈性因受魔障之蔽,致不光明或污染,故必須修之,

,始克臻此。

 

彌勒古佛 降 述:「清修之齋」

 

  詩曰:清修亦必守人倫。舉止行為道德遵。

     執意偏差何不悟。竟教著相入迷津。

  又詩:拆理開迷作啟蒙。修真學道記心中。

     性靈無垢光明耀。奉座右銘自始終。

話 :吾佛繼前期續述:「清修之齋」       

  清修乃在空門佛訓中,為必守之嚴戒。但世人多不

能了解清修之義,均誤解為持齋唸佛,則是清修。此實

大謬。今吾佛就此一齋字拆解清修之義,希諸緣子閱之

而悟也。

  齋之頭一點,此即盤古開天之一斧,而開天闢地,

鴻濛始判。一點之下有一橫,此一橫即繼盤古開天闢地

後而生之道,道者無名,由一而始,萬事起頭難,明白

這一點一橫的來源後,就有了體認及方針;一橫之下,

有三個步驟,亦即體認大道後之所必修方針;中間是個

了字,就是要了死超生,返本還原。但如何能克臻此呢

?那就是要行正道,守人倫,作功德,明靈性,依此而

修,則破障礙,過逆關,退魔考,自是了死超生之功程

了。而了字的兩旁俱是一把刀,這兩把刀一陰一陽,陰

陽交匯,相輔相成;這兩把刀就是要修行者誅惡斬邪,

剷欲除賊。只要修行者能夠把握這兩把刀,即能剿清群

魔,直上逍遙聖境。再其下一節有兩直,一直為陽一直

為陰。人身凜陰陽之精血而育,則修行者知行此陰陽相

輔相成之理,則日華普照,去蕪存菁,陽昇陰降,陰昇

陽降,真陰真陽融匯配合為偶,共入黃房,育成聖胎。

此兩直佛家所云:大轉法輪;道家所云:河車運轉,可

得寶光華耀,靈性清明之效也。又兩直之間上有二根橫

界線,這個界線就是天地分界,仙凡關頭,此二橫之下

有一小字,此為最大關鍵。一切必小心;小心修持,小

心德性,小心悟理,小心處世,直到心覺明淨,可直上

天界。若是一不小心,毀了道基,則直墜地獄。故此二

橫界線乃警明修者須小心,若果把持心境,快馬加鞭,

可衝破逆關而直上大逍遙極樂世界,否則即墜地獄。此

為修者必明必修,以期道路能熟,門徑皆知,而可放膽

直進精修者也。

  由此一齋字之拆解,諸緣子應悟得修齋工夫,非單

止於戒葷而已。尤須注意者,修持之工夫也。蓋溯自盤

古開天闢地以來,大道衍生,修者,則須悟澈萬魔罪惡

之侵擾,斬此俗心,返我純真,始可了死超生。若是清

修者,單只戒葷,則以為清修,已可超生了死,此誤解

也。

  人生於世,受俗慮,業障,罪孽之牽纏,而心受蔽

,靈性不得清明,雖持齋念佛,可使靈得清明不濁,但

靈性無修則不得純也。蓋性受後天污染,造下惡孽,將

致因性影響靈也。故清修者必須雙管齊下,始得清修真

諦也。吾佛舉一例闡明此理?

  有一清修學道者,長持素齋,不沾葷濁,唸佛虔誠

,早晚課誦經文。但除此以外,其人並無細心不傷小動

物生命,行事又有違背道德之處,如其父母反對其持素

齋,因而喋喋不休的指責,惹得家庭常有風波發生。似

此而言,其靈得清,其性不得明也。蓋不遵父母已背正

理之言,謂之不孝。不孝者,天律陰法明定有罪;行為

有背道德,因而造罪,致使業障叢生,魔生亂道,則何

以言修道?

  吾佛作此言,並非要世人不可持齋,若是身入空門

之三寶弟子,清戒必須嚴守;若是在家修者,則須了悟

此齋之真正修持工夫。蓋入佛門,清戒約束,時聆佛訓

,自有靈性雙修之功。而在家修者,則人倫為首(圓滿),持齋為次(修己)。

  綜此而言,靈性雙修為清修之首要因素。願世人就

吾佛以上所言,細心研閱,自有所得也。

普賢菩薩 降

  詩曰:恭聆佛訓到堂中。不世奇緣降海東。

     俗子須知珍且惜。勤研了悟啟迷蒙。

  又詩:婆娑世界遍魔氛。罪惡淵深道不聞。

     武廟群賢傳佛訓。期期忙碌志殷勤。

話 :雲遊婆娑世界,眼見俗世蒼黎,受魔氛惑擾,致

   大道不能廣為推行,而造無邊罪孽,實可哀嘆者

   也。幸有南天直轄鸞堂武廟明正堂諸賢生,期期

   傳真聖訓,代天宣化,夙志殷勤,實可敬可感也

   。今,又蒙佛尊降駕,闡述佛理真詮,則俗世蒼

   黎,沐恩非淺也。適才普賢到堂,恭聆佛尊開述

   「齋」之工夫,精闢妙論,更是修道福音也。

佛尊:普賢菩薩過譽。適才所言,雲遊婆娑世界而眼見

   蒼生受苦,有何法可度耶?

菩薩:廣泛慈航。

佛尊:慈航何指。

菩薩:可登彼岸者是,如佈道、說法、傳真、開理、濟

   世等,盡可為之也。

佛尊:不然。魔惑亂道,障蔽靈心,則何能渡人上法船

   。當今之計,唯有袪魔為先。

菩薩:然則何以袪魔?

佛尊:袪魔之法無他,唯在修字。故廣為闡明大道修持

   之法,始為救拔苦海蒼黎之上佳妙法。(解魔祕經)

菩薩:阿彌陀佛!佛尊所言甚是。魔氛遍處,人心受惑

   道在邇而不聞,善在前而不行,則枉費慈航普渡

   。唯有闡明修法,以袪魔心也。

彌勒古佛 降 述:「心齋」

 

  詩曰:道生萬物最堪珍。調合陰陽精氣神。

     心法唯心唯正信。毫釐差誤入迷津。

  又詩:修身學道理須知。悟覺真詮至性持。

     三寶兩儀尊一氣。自然衍化本循規。

  又詩:超生了死在修持。心法唯傳奠道基。

     萬教千宗開普度。有緣盡可上瑤池。

佛尊:天有日月,以分晝夜;地有山水,以成形,故人

   有善惡以明道之貴也。蓋日月滋榮天地萬物,人

   受天地日月覆載普照之恩。換言之天人氣息,密

   切攸關。故人心應與天心契,其中關鍵,為天人

   之津梁,則是「道」也。未有天地,一氣先生,

   衍化萬物,咸遵其軌而生長,而衍延,此則為道

   也,故道為天地間至珍至寶者也。一氣既生,兩

   儀定位,分陰陽之性,乃為化育萬物,實則陰陽

   調合,可返先天一氣也。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乃

   凜先天一氣而育,得陰陽之精而成。故善修人身

   三寶精氣神,陰陽調合,則可返樸歸真,合與天

   心矣。

又曰:修道者,由人道之修而成,可初步了脫輪迴,受

   五百年之人間香煙。但在人身尚存之時,人道已

   成,則可再進修天道;天道者,超生了死也。如

   何超生了死,唯在修持,修持什麼呢?天道也。

   人道奠基,天道可成果矣。

又曰:修道者,一旦進道,心中有道,則首先必須明理

   ,覺悟道之真詮,蓋道理明,覺悟道之真詮。蓋

   道理明,善性持,則可免於陷入迷津,失去正信

   。故,修道心法,無他,唯心唯正信而已。心為

   人身之主宰,可使假體遵行人道;正信可使天道

   親近。此理須明,切切為要,否則,毫釐之差,

   失之千里。嗯!觀音大士駕到,吾佛且出迎之。

南海紫竹林觀音大士 降

  詩曰:欣喜臨堂會佛尊。慈航普度拯元元。

     三千世界諸緣子。研悟真詮返本原。

  又詩:持齋最重在心齋。一切修為願可偕。

     若是執迷難悟理。到頭彼岸亦無涯。

話 :佛尊出迎,愧不敢當也。

佛尊:那裏,能得大士臨堂參贊普化篇,則三塗緣子,

   沾恩不淺也。

大士:欣聞佛尊,憫三千世界沈淪迷子之苦,乃借南天

   直轄鸞堂武廟明正堂開述普化篇。吾雲遊路過南

   贍部洲,故特降臨,附諸驥尾。

佛尊:大士法願宏披,尋聲救苦,直入幽冥,三界同欽

   。今吾佛就現世修子之持齋問題,提出與大士研

   討,以供修子參悟。

大士:是的,此一齋字,令修子誤解而入迷途者,多矣

   !今佛尊開示,吾謹頁獻一愚之管見,唯期修子

   悟得正信,免流千里之差也。

佛尊:此正吾等之企望也。觀現世修子,僅知齋乃茹素

   不沾葷,餘者不悟,實可嘆也。

大士:吾在百餘年前,曾述篇文,拆論齋字,惜流傳不

   廣,以致修子未能了悟。如今佛尊更以精闢詳盡

   而淺白文句解說齋字之真義,更藉此天命迭膺之

   武廟明正堂及鸞友雜誌發佈,當能普及任何角落

   ,使天下修子俱能研悟而得。此亦可謂佛尊之無

   量法力,宏披大千世界矣!

佛尊:那裏,時運變遷法亦遷,昔時修子,自修自得,

   故一齋可得正果。但如今修持,應以普度眾生為

   主,以契天心。故吾佛乃就齋字,拆解現時天機

   。所謂齋字,除前吾佛所論之深義外,其用,亦

   非止於表面茹素,實則,齋者應重心齋也。濟佛

   者是,可謂深得其中三昧。

大士:心齋之謂在何?

佛尊:若以現時修子之謂齋乃持素,則心齋者,乃心應

   持素也。

大士:心者乃人身假體之主宰,如何持素?

佛尊:素者,清純也,正無邪也,故心齋者,乃使心清

   純,守正勿入邪也。

大士:佛尊所言之意,乃勸修子勿持齋?

佛尊:阿彌陀佛,非也!非也!修子持齋,不沾葷濁,

   乃在求靈性之清純光明,此亦甚佳。更且持齋,

   可戒口腹之欲,則亦苦修之磨煉。是以空門有戒

   ,須戒葷濁,意即在此。但世人須知,人身假體

   ,在生存之時,須賴食物之養份供給,始能發揮

   正常功能,亦就是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

   再談其他。故西諺有云:「有了健康的身體,才

   有一切。」所以,持齋就必須以個人之體質而言

   ;比如說:年青人,正在發育成長期間,盡量吸

   取各種養份,以供給身體各機能之吸收,以充足

   體力為宜,進入中老年期,若持齋,不但避免葷

   濁,亦可清血液,可以避免血管硬化,此乃持齋

   之好處。

大士:然則不持齋,何能修呢?

佛尊:可以心齋代替。

大士:但若有發願持齋,亦能使其背願莫持乎?

佛尊:不能。若有發願,則應堅志而行,但在家庭反對

   之情形下,則改持早齋亦可也。

大士:下願而不實行,是否有罪?

佛尊:有罪。故世人應知願之不輕發,發必行之。

彌勒古佛 降 述:「性命雙修」

  詩曰:雙修性命返先天。主宰心神向道堅。

     五氣朝元華聚頂。靈光脫殼永恒焉。

  又詩:修性應由慧德先。天生至性莫迷焉。

     心為命主當須正。庶可雙全證果緣。

  又詩:莫執莫偏奠道基。心存正信力修持。

     瀰之六合無遺落。跳出輪迴證果時。

佛尊:修道之目的在證果,以期超生了死,跳出輪迴苦

   海;但向道而修,如何始克臻此呢?除以堅心,

   毅志而下修持之工夫外,首要則在正信,蓋無失

   正信,修持得法,自是事半功倍矣!故對道之認

   識,而能修持,則未能證道果者,鮮矣哉!世人

   當須悟此也。

   但何謂正信?時逢叔世,異端四起,惑人為能,

   借正道之名,而行私欲,由何而辨呢?

   道惟一,衍生萬物,萬水匯流歸大海。則返樸歸

   真,尋出根源,為修子所企望。不論何教,渡眾

   之旨,乃在勸化俗子受教而修,冀能消冤了業,

   復我清純靈性,以回先天之體。故,不論教義,

   不論佈教方式,是以何種姿態而入世者?視其結

   論,是否無違正道,勸忠、勸孝、勸修持,不以

   異端邪論,不作蠱惑擾亂,循道德之規,行仁善

   之理,則為正信也。

   世人嘗有爭論,修先天道,與後天道之別?其實

   吾佛曰:道,先後天之名,乃在道之本身,非在

   修持者可分別也。此何以謂:蓋道之入世廣大渡

   眾後,乃在凡能修,願修,至正而修之,則可得

   道,並非修先天道,則可回先天;而修後天道,

   就止於後天而已。

   換言之,先天道之修法,至精至純,可跳出輪迴

   ;後天道之修持,至精至純,當亦可證超生了死

   之境。則如受教而學勤而不怠,終必有成之理同

   也。既然如此,為何有先後天之名之別耶?此乃

   創教佈道,沿襲流傳之誤也。道惟一,放之可瀰

   六合,卷之可藏於一粟,收發如心,是一是圓,

   無名無聲,無形無象,若執一詞,是為著相。若

   明此理,則可知乃人立之名目而已也。

   今日吾佛開述: 「性命雙修」

  所謂「性」者,凡間謂之心,上天謂之靈,則天生

所俱之至善。所謂「命」者,肉體生存之動力,人生順

舛之基點。綜而言之:性命,乃原靈投借假體,而經歷

一生過程之總稱也。由此可明之性命雙修,乃由靈與運

雙管齊下,力加修持者也。

  此何以謂,靈本一切無有,逍遙自在,只因投入假

體,外有障礙束縳,日久變質,產生善惡,念滋惑心,

影響舉止行為,因此性牽命,命生運,運又動性,以此

連環之牽掣,而造成輪迴之不世業。故修道,乃期可破

除此不世業之纏擾。破除之法,性命雙修,乃為最直接

之方法也。

  修性,非止於養性,更非坐禪持齋而克臻於斯境者

。修子應明性即靈之義,故修性務必求得靈性清純光明

,斯謂之圓滿也。

  欲如何可使靈性光明?坐禪持齋,亦為工夫之一,

但非全部,並且進境亦緩。靈有通,通可顯,顯而自明

,故修性應於悟理著手,悟理而定靜,自有所得,得而

能修,修而有成也,故靈性光明,大道已進也。但,切

莫以此自滿,謂已得道,尚須修命,命已無礙,輔性之

得,相生相成,始謂之全,可超生了死矣!

  修命乃在守心,心為人身主宰,亦為善惡分判之原

控制室。命,乃為人身延續生存之動力,主宰人生過程

之成敗。命即心,善惡兩途分判功過,功過明定,影響

人生之運,運可動性,故性之得,尚須修命以輔,以免

以命礙性,枉費前功也。

  如此說法,有些修子尚未能透澈了悟明白,故吾佛

特再剖析此例。人生過程之順暢,乖舛,端在運之好壞

而定,故世人遇事,常有歸諸命運之說。故運以影響命

之說,殆無疑問矣!

  然則,命之修,又如何著手呢?語云:人惟善德可

格天,人生之過程,欲求福運,則唯有廣立善德,造功

立德,一則消夙孽冤業,再則可求福星貴人;如此運轉

平順,可少波折。運順,事事如意,則心清智生;在人

生過程中,則少牽礙,平順而過一生,則善德累積,配

合靈性之昇華,功德鞏固根基,超生了死之道得矣!無

復輪迴苦海。

普賢菩薩 降

  詩曰:隨興雲遊到海東。中州武廟振文風。

     膺承天命慈航渡。毅志無辭竟始終。

  又詩:海嶠鸞音化四夷。神威赫赫澤恩施。

     文章壽世千秋業。不朽芳譽萬載垂。

話 :欣聞佛尊假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開述普化篇,乃

   借今日雲遊路過之機緣,降堂與佛尊研討一個問

   題,以開悟世人。

佛尊:是何問題?

菩薩:所謂性命雙修,是否內果外功?內果以培靈性,

   外功以造命運,直達證道之境。

佛尊:正是,世有以坐禪以培靈,唸經以造功,只是初

   步了悟性命之義而已,尚須廣而修勉之。

彌勒古佛 降 述:「迴向」

  詩曰:膺承又命感光榮。普化原靈責不輕。

     耿耿心懷垂寶筏。願期庶子道修成。

  又詩:欣聞懿旨降鸞堂。咸命西方護道昌。

     修子機緣今已到。推行助印邁康莊。

  又詩:著書闡理義分明。普化迷蒙向道行。

     學得心傳成正果。輪迴超脫上天京。

聖示:今日臨堂,欣聞西天教主,秉承無極皇母至尊懿

   旨,委勞燃燈古佛於辛酉年十一月初九日,降臨

   本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頒下西天佛旨,並本「

   彌勒古佛普化篇」著書詔。天命加身,皇母慈仁

   ,西方教主共念修子之受魔障纏擾,乃頒方便法

   旨,以期能得普渡沈淪苦海,痴迷不醒之靈子也

   。

又示:吾佛秉抱慈悲之心願,為普化原靈,能得悟理修

   真,乃作本書。如今荷蒙天眷,特加殊恩,方便

   修子造功立果;吾佛自當施以大願力,護法諸苦

   ,共證大道。並另敦聘,遊戲風塵,消災救苦之

   濟佛,以往返天人之便,護法善德,聞道進修之

   緣子,並作總評之司考。應護法者護法之;應驅

   魔者,驅魔之;應消災解厄者,消災解厄之。隨

   時調命西方護法金剛,力士尊者,有感必應,以

   期上符天命,便利群生也。

地藏王菩薩 降

  詩曰:皇皇天命喜頒來。普化黎民力起隤。

     從此修身修大道。金箴降述在蓬萊。

  又詩:凡間處處有飛鸞。天命獨膺一善壇。

     可喜諸生成碩果。神人協力挽狂瀾。

  又詩:諸天聖佛不辭忙。降述心傳到道場。

     但願蒼黎同受教。超生了死步康莊。

聖示:今日降臨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乃為彌勒古佛在

   此開述普化篇,蒙無極皇母至尊重視,敕懿旨命

   西天會同南天,頒下著書詔,並有西方教主慈仁

   ,特命護法金剛,隨時護法,感應善願修子。千

   載難逢,此一良機,吾佛亦將降駕,發大願力;

   凡有冥府亡靈,受陽世子孫造功迴向者,吾佛立

   予照應,廣為方便。則為人孫者,念慎終追遠,

   緬懷祖澤之孝思可表現,更為造功立果之機緣也

   。

佛尊:難得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在地府掌

   理亡靈公忙之際,能得撥暇降臨,實為榮幸也。

   並以慈悲,宏大願力,方便修子,澤及幽冥,實

   功德無量也。阿彌陀佛。

菩薩:吾佛雖有大誓願,但僅限於普渡地府亡靈,那及

   佛尊協辦道場,功果浩大。如今更悲憫諸有緣子

   ,開述普化篇,闡明修持,釋義道詮,廣為修子

   啟開進道證果之門也。

佛尊:此乃天心好生,不忍坐視蒼黎沈淪苦海,豈敢居

   功。

菩薩:天心至仁,然則,若無佛尊慈悲,大力推動而不

   辭辛勞,期期降述,又何以讓世人皆知上天之至

   仁呢?

佛尊:吾佛等亦只是盡一分拯度原靈之份內職責而已,

   但願有所之得,亦足告慰素懷,縱是仙凡遙隔,

   奔波勞累,也無所謂苦了。但有諸天佛友,期期

   降駕,共啟佛訓,開悟迷蒙,並有西方掌教主尊

   之慈悲,始克完臻天命也。

菩薩:是的,上天如此苦心孤詣,為救渡原靈,吾等忝

   為道中先進,亦當更盡一分心力,而為迷離靈子

   闢出一條康莊大道也。吾藉此一機緣,開述地府

   先靈受蔭之因緣。

佛尊:那就有勞地藏王菩薩了。

菩薩:那裏。尚請佛尊上坐,吾潛越了。

     所謂迴向,意指陽世之人,借假修真,造功

   立德,而將善果轉於逝世之亡靈,以此善果,超

   蔭,抵消亡靈所造下而附身之惡業,這就是迴向

   。而迴向之程序,應如何作呢?非常簡單,若果

   己身進道,則可由感應,若果未曾進道者,則可

   委由辦聖者代辦。何謂感應?感應就是心神的傳

   渡,氣息的契引,血脈的相連。亡者與陽世親人

   ,雖是假體之結緣,但因欲結緣之首要條件,就

   必須有因,故此因者,則是牽引一切有情之動力

   ,此即感應者也。另有辦聖道者,則是榮負天命

   ,設堂闡教,以代宣化,傳真著書壽世之所在地

   ,可由此具疏上呈,註明功果迴向,自有該堂主

   席轉呈有關部門辦理。

佛尊:多謝地藏王菩薩如此詳盡解釋迴向之義。但吾佛

   另在此補充一點說明:若有世人,修功立德,欲

   迴向亡靈,自己立香案為疏稟呈於上蒼,如此亦

   可收效也。

菩薩:總之,一念真誠,無所不至也。願世人研而悟之

   行之。

彌勒古佛 降 述:「超生了死」

  詩曰:超生了死返先天。悟理歸真學道篇。

     剖析箴詮明至性。修靈破障出深淵。

  又詩:期期降述我真詮。滿望修持不怠焉。

     久志成功堪得果。何愁至性墜迷煙。

  又詩:六道輪迴苦不休。應明至性出樊囚。

     先天靈體研而悟。色相皆空正理修。

古佛:何謂「超生了死」?超生,乃求靈性之永恒不滅

   。了死,乃脫出輪迴之六道。脫出六道輪迴而使

   靈性永恒不滅,則無異於歛氣於三界,超神於六

   合大羅金仙矣!這是修道者之最大願望,也是修

   道者之最終目的。但是,如何始克臻此境界呢?

   這就是吾佛開述本書之主旨了。吾佛先提示此一

   大原則,然後再淺入深出的剖析,務期每一修子

   ,能夠明而修之。

   述:「超生了死」

  靈性乃是天地孕育,稟受日月精華而成長,但本身

並無實質,而是一團虛無而具知覺,潛異的氣息。只因

投入了人身,而使假體具備了活力;可是相對的,祂也

因假體的束縳,而阻礙了靈體的潛異力量,只餘下了支

配假體的力量而已。

  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借道的力量,突破假體的

束縳,而使靈性返樸歸真。直至靈體受道的支助,在假

體內,孕育、成長,將潛異力量發揮淋漓盡至,可與天

地同參時,則神出假體,直返先天,不用受六道輪迴之

大轉輪了。

  為何人須受六道輪迴呢?蓋靈乃氣息,稟天地精華

而育,而六道輪迴乃與此一氣息相通契,即如地球本身

之地心引力,可將人體吸住之理毫無差異,故人若無借

修道之力,而將靈性中的重濁氣息修持至清純,則必受

轉輪之吸力,引墜輪迴矣!

  綜此而言,欲求超生了死,首要條件必須使靈體突

破假體之束縳,靈體庶可與天地同契,而臻至不生不滅

之境也。

  今日吾佛先述此大略精要,下期陸續淺入深出的剖

析此一原理,及如何始克臻至超生了死之境。如今,世

尊佛駕臨,吾佛出迎。 (請接下一頁)

釋迦牟尼佛 降  述:「心與魔」

  詩曰:降駕臨堂把筆枝。留言為訓勉修持。

     三塗四眾回頭悟。大道康莊正可期。

  又詩:佛家獅子吼群生。震醒迷蒙見性明。

     洵是慈悲披萬物。好教世道慶昇平。

  又詩:慈航處處佈綸音。普度有緣直至今。

     冀願三千諸佛子。法船登上道侵淫。

世尊:人生苦海,凡塵惡濁,三塗四苦,群生何痴迷不

   悟而自甘沈淪耶?若得群生開悟,皈依向道,何

   愁大道康莊之不現矣!

佛尊:世尊佛駕降臨,彌勒見禮。

世尊:佛尊何必多禮,吾佛來得冒昧,打斷佛尊開述真

   詮,尚請不怪是幸也。

佛尊:豈敢,吾亦已小告一段落。難得世尊降駕,不知

   有何法旨諭示?

世尊:佛尊客氣,吾佛欣聞南天直轄鸞堂武廟明正堂,

   由佛尊期期降駕,開述普化篇,天人歡悅,視為

   學道寶箴,特降駕臨堂,共襄盛舉,並與諸佛子

   結緣也。

佛尊:能得世尊寵賜綸音,則普化篇名符其實矣!恭請

   世尊開示。

世尊:叔世之秋,普度萬靈,吾佛亦不辭微力,今夜就

   借此機緣,述一心得,以供修子參研。

   述:「心與魔」

  心者,人身之主宰也,靈之化也。有關心之記述,

各宗各教,早有拆述及詳釋,吾佛不再贅言。此日欲說

者,心與魔之區別也。

  心,由靈所注,故主宰一身,易言之,靈之清純重

濁,亦攸關於心之正邪也。心支使假體造罪,則影響先

天靈性,日漸暗濁,終成幽魂。心主宰假體行入正道,

功德之浸淫,靈日漸清純,終可突破假體障礙,而得逍

遙飛昇。由此可見,一念之間,心魔立判也。

  魔者,惑也,道之反也。心由靈所注,相對的亦可

受魔之惑也,心受魔惑,則支使假體,行道之反者也。

故,心亦將謂:魔之化也。

  心為人身主宰,由靈所注,可行正道,此區別在修

持,故易把握;若受魔所惑,則反道,而墜深淵,易陷

萬劫不復之境,慎之。故,為人在世,修靈使其抗魔,

則為人須切切悟之而明也。

彌勒古佛 降 述:「學道悟理」

  詩曰:世尊降駕論魔心。惑亂靈臺敗道深。

     析理分明宜悟覺。蓮臺證位有佳音。

  又詩:佈道由來理首先。釋疑啟悟化三千。

     凡塵四眾歸真日。由淺入深庶不偏。

  又詩:啟靈煉性禦心魔。學道奠基力琢磨。

     任考無移堅意志。功成有日脫娑婆。

佛尊:前日世尊降臨,述論心魔之義,實可謂為修道者

   之一大棒喝,蓋世人聞道而修,卻未能了悟由何

   而修。道者至正之路也,天之精華,與人心息息

   相契。但若不知其法,不知其所遵循,則枉費天

   人契引之機,而未能突破假體之束縳,將靈性昇

   華而至與天同運轉生息也。嗯!藥師佛降臨,吾

   佛且出迎。

藥師佛 降

  詩曰:凡間底事最難關。靈性沈淪淚雨潛。

     欲起衰頹開覺路。何辭萬里下人寰。

  又詩:心猿意馬最難栓。一入岐途性黯然。

     借問修真何寶典。天人同指此鸞篇。

藥師佛:彌勒古佛出迎,愧不敢當也。

佛尊:那裏,來者是客,吾佛豈能失儀。

藥師佛:欣聞前日世尊降駕,開述心魔之義,以供修子

   研悟。噫吁!凡人處世,何事為修道最難突破之

   關呢?無它,靈性之修持也;蓋稍一不慎,即入

   歧途,一入邪徑,靈性黯然無光;正是一失足成

   千古恨。

佛尊:上天好生之德,為廣開方便之門,救渡沈淪之靈

   子,敕命諸天仙佛,處處開堂,方方闡教,其目

   的務期康莊大道展現,各自學道歸真,而回本位

   ,以完天運也。

藥師佛:天心至仁,諸天仙佛敢不盡心盡力,上至大羅

   天仙,各教主尊,下及先知先覺修子,均上體天

   心,宏揚大道,以協助普渡也。

   奈何!現世道德淪亡,人心不古,雖有大道普降

   ,而世人沈淪迷淵,未能受化而修,致靈性日昧

   ,誠為可嘆,可惜也。

佛尊:藥師佛之慨嘆,吾佛同感,為期免除浩劫之生,

   吾佛等以此而不辭雲路,處處開悟也。

藥師佛:吾雲遊三千世界,嘗聞云:學道悟理,可奉為

   圭臬,為不可多得之寶典者,首推鸞友書刊,故

   吾佛勸世人多多悟之。

目錄

彌勒古佛 降 述:「定靜之得」

  詩曰:論理談禪大道修。凡塵惡濁盡無留。

     歸真悟覺先天性。永固靈胎願可酬。

  又詩:心神不惑賴修持。正信存留學道規。

     世路紛岐應啟悟。從茲向善德為師。

  又詩:外功內果可雙修。性命真詮自得求。

     大道無私行宇宙。堪期處處現慈舟。

佛尊:修道入門,心靈之把持為首要。今日吾佛 述:

   「定靜之得」

  世事均有正反兩面,所謂物極必反者也;正如白晝

過後,即是黑夜也。有人修道,則有魔考亂道,此乃必

然之理,世人切勿因魔亂道,而心生退志,如此,則枉

費修持之前功也。

  修子一旦進道,悟理修真,上窺天機,則魔考自至

,以亂正信,若一不小心,容易被魔所考。在此時切宜

定靜,以理智戰勝魔考。

  定者,定心也。靜者,靜神也。定心免受惑,靜神

以慮情。把穩方寸靈臺,一念正信,魔難侵入,靜神思

考,謀求對策,一旦癥結打開,魔考自退矣!此乃定靜

之得也。

  但是此定靜之得,並非由唸經、持齋、坐禪而可得

,而是由本身對道的領悟及毅力。此話何以說呢?蓋,

人的心神,很容易為先入為主的成見所左右,所以,在

平素時,就必須培養出正道的信念,那麼,一旦外惑魔

考來侵,就可自然而然的產生出一股排拒的抗力。所以

,吾佛所言定靜之得,必須從道的領悟中產生力量也。

  前次世尊降臨,開述心魔之義,意即指此。人心主

宰一切思維行動,若心正行亦正,心邪則淪入岐途矣!

故培養心中的正信,使一顆心充滿了正道的思維,那麼

魔就難能動搖此一正氣之心,亦可使心中免生邪念,因

此可抗魔惑亂也。

  綜此而言,魔之亂道,首在惑亂人心,故欲除魔進

道之法,唯有培養方寸中的一念正信而已。

  吾佛如此解說,或許有些空洞難以捉摸,因此作一

譬喻,以悟世人。人心愛惡明顯,若是討厭某一個人,

便會從舉止言談中,很明顯的表露出來。可是,等到這

個人與自己有切身利害時,他便會極力的去克制自己,

不使厭惡之情表露。這種克制,便是因為利害關連。以

此譬喻,克制的力量便是正信,心中正信朗然,明白魔

考之來龍去脈,便可很從容的去應付,針此而尋求克服

之道。剩下來的,就是克制的力量要從那裏來?那就必

須靠平素修持中,對道的領悟了。

 

彌勒古佛 降 述:「三寶」

  詩曰:養氣守精煉我神。人身三寶最堪珍。

     修持大道須明悟。返樸歸真脫俗塵。

  又詩:先天至性結精華。投入人身莫入邪。

     意識思維應秉正。修持有素玉無瑕。

  又詩:浩然正氣應長存。雪月風花莫入門。

     拋棄名關兼利欲。三華聚頂自歸元。

佛尊:天地日月有精華,乃先天至正之性也,洪鉅而無

   可抗力,宛然而成大可遵循之軌,則道也者。先

   天孕育人靈,此至性已涵入其中為其素質,故人

   可與天地同參,謂之三才,其所本者,則人由天

   育,有先天至性之精華在內故也。

   但因人靈投入假體,生存於五濁塵世之後,受後

   天環境之污染,迷惑,而致蒙昧先天至性,產生

   私欲,偏入岐途,因而永墜苦海,永轉輪迴,了

   無休止,誠為可悲可嘆也!

   但人之永作塵淪,難能返本還元,並非全部歸咎

   於靈入假體,受假體之束縳影響所致。雖假體之

   重濁,為影響清純靈性之一大關鍵,但,修持有

   素,仍可使靈性突破假體之苦,而悠然生輝。甚

   至假體之中,仍有三寶,可助靈性之修持而達至

   境與天地同參。人身三寶,精、氣、神也。此精

   氣神之假體,則如風火水於天地之間,乃是形成

   生命動力之源也。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事

   均有正反,益處壞處之分,端看如何導用,把握

   也。故吾佛今日先概述三寶,此後將分期開述:

   煉神、守經、養氣之要也。

 

彌勒古佛 降 述:「煉神之要」

  詩曰:俗慮紛紛惡孽因。修功立德力親仁。

     堪期外惑難侵入。終始堅心煉我神。

  又詩:煉神首要忌浮離。意馬心猿定不支。

     謾說坐禪可收效。靈臺魔影敗初基。

  又詩:夙世因緣一業牽。無消前障墜深淵。

     英恣聰敏難超脫。總是拖磨不計年。

佛尊:人身三寶,各有其用,綜合而成生命之動力、主

   宰;此三寶,為相輔相成,導之於正而大有裨益

   ,若失之於正,則生牽掣,即如牽一髮而動全身

   。何謂也?蓋神為意識主宰,若想入非非,則足

   行邪徑,秦樓楚館,風花雪月,精不能守也。甚

   至神令行惡,身罹法網,則壞一世,毀滅全身矣

   。精為動力之源,未能善加節制,流於放縱,其

   後果不言自明矣!精失,氣虛。氣虛,神浮。此

   乃人身之常識,不用吾佛贅言者也。

   綜此而言,人身三寶,不可妄失,但保持之法,

   亦非後天之進補所可奏功,惟賴至正,有恒之修

   持,始得三寶充實,進而綿綿不絕輝耀於人身也

   。今日吾佛先予開述:「煉神之要」

  神為意識主宰,與靈異曲同功。靈之於人身,乃承

先天至性;神於人身,則束後天劣性也。但,正反之間

,須視力量大者始得勝任。譬喻說:靈承於先天至性,

本可與天地同參,但無修持之功,使其久束於假體之內

,受惡濁之侵蝕,終致蒙昧原來,流於凡俗也。神主意

識,若無修持,主宰力量,愈久愈薄小,後天劣性出頭

,反而受制,外魔亂神,墜落深淵矣!由此而明,煉神

之要也。

  神既主意識,而意識又與夙世冤業之力相生,故煉

神應知消業。何以謂意識與夙世冤業相生?蓋意識之謂

,乃貫穿前因後果觸覺,故業力亦隨意識而轉輪也。

  綜此而言,識神通靈,其間過程,首在消業。世俗

之人,不明此理,常有鑽入牛角尖,迷蒙不明之態。比

如,坐禪之修子,常覺俗慮難澄,心神不定,業力之祟

也。分析至此,煉神之要,非止通靈而已,實為修道果

之必要,願期修子細研吾訓也。

彌勒古佛 降 述:「養氣之要」

  詩曰:浩然正氣遍乾坤。七政三才凜本元。

     萬物群生同化育。綿綿不絕永流存。

  又詩:善養胸中浩氣心。忠忱耿耿鬼神欽。

     成仙成佛成賢聖。至正無私自古今。

  又詩:養氣須知氣不浮。導循正軌力持修。

     三華聚頂朝元氣。團結元胎願可酬。

佛尊:文天祥之正氣歌有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上則為星辰,下則為河嶽。所謂天地有正氣,

   即是道,悠然配元會,綿亙不絕,充斥於大千世

   界,任何一個角落中。此正氣,含蘊於任何一事

   物之中,在天之星辰,在地之河嶽,均凜受於正

   氣之精髓也。

   正氣者,至剛且鉅,為天地之精華,萬物衍延所

   賴之軌道。故天地萬物,其生長,變遷,寂滅,

   均為正氣所繫者也。孟夫子有語:吾善養吾胸中

   浩然正氣。人身即如自成的一個小天地!在大自

   然中,浩然正氣瀰漫,則人身亦有一股浩然正氣

   含蘊。此浩然正氣於人,發之外,凜威攝人,蘊

   於內,則成志節義耿。內外相輔,則威武不能屈

   ,富貴莫能淫矣!但若未能將此浩然正氣,善為

   修養,偏重於外,而流過剛,剛則易折;偏重於

   內,而成迂腐,故孟夫子所言善養者,注重內外

   之相互為用也。

   故,為人者,既知本身具有與天地同參之浩然正

   氣,則應善為培養,導之於正,將此浩然正氣,

   應用自如,內凝為忠孝節義之心,外發為純正無

   邪之行,庶幾完善也。

   吾佛所引用浩然正氣,雖為天地精華之所匯聚,

   但人身同樣有此浩然正氣存在,願世人開悟而修

   持之,則受用不盡矣!藉此前引話題,吾佛開述

   :「養氣之要」

  氣為人身三寶之一,乃繫生命之存滅關鍵,亦為性

命雙修之最基本者。非僅止於善養先天所具之浩然正氣

,應先按步就班,修持身入凡塵所染之諸般惡氣,此則

所謂先修人道,再修地道而接於天道者也。故養氣之工

夫,可謂內功之修持。

  養氣須悟道。蓋道者,天地正氣也,以人契天,庶

可達到天人合一之境也。此特指於已進道之修子,亦性

命雙修之最後工夫,內功外果,俱已將成之最後修持也

。但在一般人所必須了悟之養氣工夫,則在忍也。由忍

入門,達至涵養。

  此意何在?蓋,人生於世,日常之間,因人與人相

處,有所摩擦而產生之不愉快,隨之鬥氣、意氣,血氣

而生。氣動,進而影響神智,靈智一旦失去平衡,則不

計後果,常有不可收拾之事發生。故言須先忍氣入門修

持。

  但忍之修持,仍是一門大工夫。蓋若過忍,氣無所

出,積鬱於心,如此傷身,甚至傷神。故忍氣須明理,

明理則豁達,只要心胸放開,則縱有一時之氣忿難忍,

亦能在剎那的心神轉移中,使積氣消散無縱。如此涵養

更進一步矣!

  綜此而言,氣為人身之息,直接關係到生命的生滅

,所以必須養之而順,歛之不浮,使氣通暢,綿綿而運

行,牽引血脈,小則身心愉快,大則修道成果。願修子

體而悟之也。

韋駐尊者 降

  詩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干戈輕動患千秋。

     籌思善策多和氣。一失足成作獄囚。

話 :佛尊降駕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開述普化篇,吾雲

   遊大千世界,眼見一事:有人因為受人倒債,百

   般催討無結果,而致己身週轉不靈,憤而持刀殺

   人,而落得家庭破散,身陷牢獄了。

佛尊:悲哉緣子,凡事三思,莫憑一時氣動而造下千古

   恨事。若論此事,雙方自應開誠佈公,共籌善策

   解決難關,何必動氣操刀,而造殺業。

彌勒古佛 降 述:「守精之要」

  詩曰:守精首重在清心。想入非非禍患深。

     言動視聽遵禮範。自能節慾不思淫。

  又詩:綺思粉夢好溫柔。斲伐良深死始休。

     色字頭上刀一把。佳人斷氣亦骷髏。

  又詩:願把遐思抑制中。奉行善德遠花叢。

     修持定力陽關固。精補氣神九轉功。

佛尊:精為人身三寶之最重要者,蓋精盈可以提神,神

   清則氣朗也。精、氣、神三者為人身之主要因素

   ,亦有相輔相成之牽掣也。

   道者,為天地至正至明之正路,但卻是無形無質

   ,欲求邁上康莊大道,欲求完成大道之過程,必

   須依賴於修持,而人身三寶之不失,進而修持至

   純,乃可返樸歸真,使假體之束縳力消失,而與

   無形無質之大道契合,庶謂之得道者也。故謂之

   人心與天心契,乃為大道之真諦也。今日吾佛續

   述:「守精之要」

  精、氣、神,各主人身一大部門。精主動力,氣主

生息,神主意識;氣神已述,不再贅言。

  精者,何謂動力?實質而言,乃為人類傳宗接代之

液,為延續生命不滅之泉源。以概略而言,精為養份,

供給人身各部門之活動官能,故謂之主人身動力也。但

此均非最主要者,修道之應守精,意在精可成丹,坐禪

煉精,調合五行,吸取天地、日月精華,而成丹道也。

但丹道之修,乃為古修法,昔時,空玄二門,均有此法

,在玄道之門謂之丹,在空佛之門謂之舍利子也。

  如今時運變遷法亦遷,丹道之修,乃為己修己得,

不符天心好生之德,廣開方便之門,大道普降凡塵之旨

。但,修道之法雖變,固本修身仍為得道之基礎,世人

不可不知也。

  何謂之固本修身,則守精也。蓋精守,庶可使氣神

朗然,氣壯生息不滅,神朗意識清明,研大道之真理,

渡苦海之迷蒙。綜此而言之,修道宜先正己,正己庶可

化人,以化人之功,助自己之果,如此相輔相成,則為

修道之必要也。

  以上乃概論守精為修道必要之理,闡明精於人身之

重要,亦為悟道之首先;願世人讀至此,宜先自省,體

會。漫言修玄參禪,空泛修持,玄禪之理乃概括而言,

非於修道之指導途徑;凡諸修子,切宜初基穩紮,始可

直步進修,無有中斷之虞也。

  再續述論守精之要素;守精重在清心,切莫想入非

非,凡諸視聽言動,日常之生活,必須合禮,四非合為

罪,故不禮即罪,嘗以此自惕,自能淡慾節制,不思淫

亂矣!

  常言道:色字頭上一把刀,色為失精,斲伐最深的

禍患,漫言綺思粉夢風流好,溫柔鄉裏葬英雄之慨。人

生苦短,不把萬載不朽功勳遺留人間,卻貪一時聲色之

歡,此非真英雄。更非騷人墨客所謂之真名士,始風流

之可歌頌。文人墨客,抒發風流,乃為人生點綴,並非

,一生功名盡葬溫柔鄉。深願世人讀書明理,願把遐思

抑制,奉行善德,遠離花叢,悟得修持定力,把守陽關

,藉此人身之寶而成三寶之功,契合天地精英,運行九

轉之功。從此邁上康莊之大道,直參天地大道之玄妙也

  述論至此,深願世人明白,守精,應先明白遠色之

道;色雖引人,但絕世佳人,亦不過氣神之外露,皮肉

包骨之假體,春花再妍,不過一季,佳人斷氣,瞬息亦

是骷髏一具而已。無可引人之處!

  美色既遠,精關已固,精盈則可藉之提神壯氣,以

此人身三寶,調合大小週天,運轉五行,契合天地之精

英,則得窺天地之妙也。

  故,在此吾佛深願世人悟得所訓,宜按步就班悟理

修真,切勿好高騖遠,反致受損之厄也。

彌勒古佛 降 述:「克欲」

  詩曰:七情六慾亂靈心。執著難醒禍害深。

     失足而成千古恨。願期慎守道規箴。

  又詩:五濁凡塵慎莫迷。三途苦楚遍哀啼。

     欲成貪妄輪迴業。一墜深淵可嘆兮。

  又詩:性自先天永世存。修持精進耀乾坤。

     三才併列人身貴。莫入迷途忘本元。

佛尊:七情六慾,為惑亂靈心之大魔障;蓋人生於世,

   不能獨居而存,必須與群眾相處,因而產生人際

   關係,也因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而產生了感情

   ,與利害關係。而這些事,就是擾亂靈心的最大

   禍源了。因此種關係的作祟,造成了人心的執著

   ,對於某種事物放不開。於焉入迷,迷而不醒,

   種下了後日的禍害矣!語云:「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頭已是百年身」因此,吾佛奉勸世人,慎

   守正道箴言,庶免執著而入迷了。

又曰:五濁凡塵,本是大染缸,聲色犬馬,迷魂陣處處

   可見;三途苦楚,蓋入岐途,自拔無門,而苦難

   纏擾不休也。故,世人應慎記莫迷,一點靈心永

   固,任他外惑魔障,不為所動矣!造成凡塵這個

   大迷魂陣的首要因素-七情六慾,人若難以克此

   情慾,則永墜於深淵,令人嘆惜,蓋輪迴業障,

   乃因此而造成也。

又曰:人之性,上承於天,可與天地同參,精靈不朽,

   萬世長存,其中關鍵,只在靈是否不受外惑所迷

   ,至性不昧而已。故修持至精至純,圓明可耀乾

   坤矣!人列三才,人身可貴,深願世人,莫因身

   在凡塵,而忘本元,而至永墜深淵也。今日吾佛

   ,述:「克欲」

  欲者,攫得而佔之念也。欲之生,乃緣於不能知足

也。人生於世,精神、物質為人之生存所必須,因為這

是每個人都必要的,因此產生了比較,有了比較,就有

高低之分,也連帶的使人產生了欲望。想要有充實的精

神領域,譬如說,要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要男女相悅

的愛情,這些都是精神的欲望;要有洋房轎車,要有華

衣珍食,這些都是物質的欲望。因此,使一顆心受欲魔

的控制,而鑽研於需求上,因而執著而成迷,迷而難醒

,致使心靈忘棄了正道的規範,而只求於欲望的達成。

從此之後,心靈昧於正道,而步入岐途,由此造業,永

墜輪迴,不能自拔,而浮沉於無邊苦海中。

  心為主宰,受欲而亂,偏入岐途,光明大道自遠矣

!由此可見「欲」之害,深且鉅。凡修道者,應認明此

害,而力加克戒。

  道為至正,由人而契,達於融洽,始謂得之。蓋,

人性與天地間至正之道相契,有如水乳交融,氣息相關

,因而使靈性昇華,生生不滅,始謂之得道。而「欲」

亂性,使之不能與大道至正之氣息相契合,故「欲」能

阻「道」之修也。凡修道者,應明此理。

  使「欲」無亂於心之最佳良方,則以無欲:無欲者

,無視於欲也。無視於欲者何謂?以知足為慎守。由此

而作結論:「知足可克欲」。

  所謂知足,即甘於淡泊,凡事可以放開胸懷,不求

名聞於四海,只問是否德澤於他人?以服務人群為目的

,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則可充實精神領域,寄情於公

益,則何輸名關利鎖。淡泊以養志,傲立風標,妄欲不

生矣!

  綜此而言,人生於世,修道之功,首在於心莫使之

受惑,心不受惑,悟理而行,則不失於正,正信存心,

正道而行,行而不怠,則人道已就;正己化人,兼愛天

下,廣行仁愛,澤及四鄰,地道之行也,由此而進修天

道,無難矣!

彌勒古佛 降 述:「心齋之修道」

  詩曰:茹齋戒殺力清修。苦志持恒向道求。

     保得靈臺時警惕。堪將惡穢去心頭。

  又詩:陰陽交替物生焉。事有因原本自然。

     善德存心茹素志。無瑕璞玉返先天。

  又詩:心齋永固向光明。形外誠中自有成。

     勝得空談禪道理。力行實踐了凡情。

佛尊:齋字,前已有拆解,唯只限於齋字的組成及其所

   顯示於道之意義而已。如今所要解釋者,則為何

   謂齋。

   齋者,素也,有戒律之約束,即齋戒也。釋道兩

   門,均有齋戒;空門僧尼,祝髮出家,齋戒尤嚴

   ;而三寶佛徒,在家居士,雖有未能全齋,而守

   戒亦嚴;而三寶佛徒,在家居士,雖有未能全齋

   ,而守戒亦嚴。

   齋者茹素,戒者清規,此為佛門首重,守此齋戒

   ,再行誦經唸佛,研悟經理,以達修持之果。

   空門羽士,道家信徒,亦有齋戒,惟不似佛門之

   嚴,但每逢法事,亦是嚴遵不渝。

   此乃前古修道者之守齋戒,必須以茹素,守戒為

   修持。究其因由何在?茹素,乃為克苦自勵,以

   此清苦之生活而明淡心志;而以守戒,而作約束

   行為之不踰越。但如今,時運變遷法亦遷,大道

   普降,遍及眾生,修道,不必非入釋道兩門不可

   ,在家亦可修持,只要聞道而悟,而修,則群生

   不論高低,盡可邁向康莊大道,潛心修道。

   但修道者須知,細節雖有變通,大原則卻不可移

   改。持齋茹素,乃以清苦生活而明淡心志,不因

   物欲而惑方寸,不以殘殺生靈,而亂靈臺,此原

   則不能移改;戒律有助於約束行為之踰越,此原

   則也不能移改。所謂變通者,乃是不用勉強持齋

   ,可是心志須明,不畏清苦,不因物欲而惑方寸

   ,不存心以殺害生靈之命,此所謂心齋。心齋,

   以心為重,不以形式為重。可是,這只是理論,

   要如何始克臻至與實際持齋相同之心齋效果呢?

   此為吾佛今日所欲論述之主題也。

   述:「心齋之修道」

  夫,時運之變遷,修道已由狹義之自修自得,而成

為代天宣化,普度眾生之廣泛範圍矣!

  昔時,修道者,若不能持齋守戒,即不能為世人所

接受,視為異端邪說。而如今,修道者,遍及眾生,只

須具有善覺,聞道而悟,何時何地,俱可修道也。

  在此變遷之過程中,最為人所爭論之事,即為齋戒

一事;必須持齋茹素,入門守戒,始可謂之修道者。另

有主張,不必固守形式,悟道之理,行正義之善德,如

此亦可修道。兩者皆曰對,亦皆曰不對!蓋執此一端,

即入相,執著入相,心已受蔽,不能謂之修道。

  齋戒固為自勵而守之戒律,但若不能符於時運而自

執著,是為自形魔障,阻道之修也。

  此何以謂之?試問若持長齋,未能與全家人一致協

同,風波之生,姑且不論,單以所費精神、物力,即已

麻煩矣!若因為全持齋之願,而草草進食飽腹,長久累

積,身體養份供應不足,則傷身,身體不健,萬事皆休

,談何修道耶?

  此為如今須變通者;以心齋代之。佛曰慈悲,即不

傷生,但天生一物,必有其用,食之而攝其養份,以盡

其用,再消其受轉畜道之罪也。以彼待罪之身,而助我

修道之身也。唯其關鍵,修道者是否能確切以心齋之工

夫而代實際持齋之工夫而已。若只妄談心齋,而無下苦

工夫實踐,則徒自造罪也。

彌勒古佛 降 述:「妄」

  詩曰:心中陰影似藤延。四散擴張蔽福田。

     妄起智消成惡亂。一朝失足恨綿綿。

  又詩:貪嗔動性又成痴。一入迷魂忘正規。

     萬惡起因緣有妄。斯魔解脫返原兒。

  又詩:漫說思而不作為。念生行動莫能知。

     修持只願同修友。去妄歸真正此時。

佛尊:「妄」為一切的邪惡動機,一切意識,行為的陷

   入惡、亂,均源於此。「妄」存於心中,而致靈

   智蒙蔽矣!

   凡諸一切情、欲,與「妄」均有密不可分之關聯

   。蓋,情、欲乃屬於己身之外,而藉以充實本身

   之精神物質。其本質非特定於是誰之屬,故欲求

   得之,與妄即有所關矣!

又曰:妄乃無形之念,非有形之物,是故,妄念之「能

   」左右人者,乃在其「能」無所不在,無時無刻

   的潛入人心之中,故云:凡諸一切有情之貪欲,

   皆起於妄。妄念存心,思而欲得,得之不著,轉

   而成忿,忿恨相念,惡向膽邊生,於是乎,孽行

   隨之而造,豈不可悲。妄思費神,妄行敗德,妄

   得造罪,妄為積惡,妄情亂意,妄言失厚。此為

   人不可不知,不可不慎,尤為修道者更不可不忌

   也。

   妄,以魔名之,蓋其亂人心之故也。人生之始,

   已具知覺,心念則生,心動智生,好惡亦明。斯

   時,後天感染,妄而入心,妄想不得,思而成迷

   ,念而成痴,痴則智失,智失性亂,善惡不明,

   是非不分,其行不取,終致走上毀滅之途矣! 

   云人惡毒,指為非奸即佞,佞者,人之行妄也,

   是以故,人須求正,心正、行正,時時警惕,日

   日三省,除妄於心,庶免流於惡毒之輩也。妄既

   能除,無物可擾,無魔可亂,無誘可動,返我真

   如直通先天至性矣!

懼留孫佛 降

  詩曰:一擔千斤尚自然。分毫妄念莫生焉。

     肩挑大任人稱讚。滿腦痴思最可憐。

  又詩:漫言名利最難關。我說妄人遍大寰。

     自入迷魂成絕境。甘趨陷阱不知還。

佛尊:好,好一句「甘趨陷阱不知還」。時人每每妄而

   自得,孰知自入陷阱而不自知,待得四面無路,

   上無雙翅可飛天,下無尊佛之法力可遁地。斯時

   ,只有仰頭望天,雙眼滴淚,徒自染得襟袖皆濕

   罷了。懼留孫佛降駕,歡迎,歡迎。剛才應景,

   借了佛駕特有絕技,土遁之術而作譬喻,尚請不

   怪。

懼留孫佛:那裏,那裏。佛尊大開普化之篇,廣渡迷津

   ,老衲敬佩之餘,特此一會,稍獻薄綿共襄盛舉

   。莫說區區一喻,但有所命,敢不全力以赴。

佛尊:能得佛駕贊述,實是本篇一大光彩,又豈敢有所

   命哉!

懼留孫佛:佛尊客氣了。適才,聽佛尊言及「妄」字,

   老衲忽得奇想,在此與佛尊一論,望佛尊多多指

   教。

佛尊:且請佛駕說來聽聽。

懼留孫佛:世人嘗遇一些突變,輒言之:遭無妄之災,

   其之所指,無妄,乃緣於其變,本不該發生者。

   既如是,災不該發生於其身,而得卻該屬其有,

   則,妄亦可憐矣!

佛尊:佛尊妙論,怎曰:奇想。只此一句,令人擊掌不

   停。妄為不該,則,災不該臨於其身,奈何,得

   之必於其身耶?世人寧無深思而行之哉!

彌勒古佛 降 述:「執」

  詩曰:大道無私處處宜。十農工賈任修持。

     聞而研悟終成果。脫出凡塵上玉墀。

  又詩:漫言道理奧玄玄。認識分明力悟研。

     莫執莫迷開眼界。靈犀一點可通天。

  又詩:執著成迷本亂心。入魔走火苦於今。

     修持大道存宏願。天地自然跡可尋。

佛尊:大道無私,遍降凡塵,無分貧富,不拘貴賤,盡

   可聞而研悟,悟而修持;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恒

   心,則積砂成石,終有突破假體束縳,跳出凡塵

   輪迴,而得證果之日也。

   世人常曰:大道之理玄微深奧,此錯矣!道理玄

   微深奧,蓋其妙奇而精華,亦因其妙而精華,始

   有助益於世人突破魔難之力。玄微無差,深奧則

   未必;蓋,道理內存於人心。語云:佛在心中,

   何必遠求之謂也。外在人身日常之行為所接觸,

   均有其道理痕跡之可尋也。只要世人明白道理何

   在,細心發掘、體會,建立心中信念,則,心中

   一點靈犀,可直通天界,假體障礙,直如烏有也

   。

   凡世人求道,最忌執著成迷,而何以致執著成迷

   呢?見聞不廣,閱歷不夠者,最容易受外惑而執

   著。故修道者,切宜開闊胸懷以容物,放寬眼界

   增見識,容物則謙,謙受教,可虛心學習,見識

   多而慧,慧則明辨是非,洞燭善惡。

   綜此而言,人一生於世,即是已進入道的領域中

   ,只是不自知而已。故,人應知,道已於生之初

   ,已降臨到身邊,週圍,而應去尋求祂,親近祂

   。當踏進道的核心範圍時,就應在日常間、生活

   上,體會道理,增加己身的智慧,以資作為判斷

   是非善惡,建立正信的憑據。在這個時候,最怕

   的就是執著,執迷,走火入魔,遺患一世,甚至

   可能導至萬劫不復。所以,在此同時,求道者,

   可以廣立外功,以善德來充實己身的靈性,用此

   而禦外魔,是為直接之法。

   總而言之,凡人處世應先立志,則修道者亦同,

   志立願生,存有大宏願,正己化人,普度眾生,

   以此上契天心,靈性不昧,則天地大自然,處處

   有道之痕跡可尋,相輔相成,持之以恒,何患乎

   ,求道之不成也。

漢武尊者 降

  詩曰:執名執利執於情。著相難空識不清。

     蒙蔽性靈岐路裏。浮沈苦海實堪驚。

  又詩:揮來慧劍斷情絲。冤孽冰消沐佛熙。

     從此靈臺無用拭。自如清淨樂修持。

尊者:執者,結也,心中之癥也,如蛛絲怖網,虯連複

   纏,阻於心口,礙與神通。故,人若有執,心難

   與神通,神而無主,容易步入岐途,甚而愈陷愈

   深也。

佛尊:是也,是也,漢武尊者說得好,吾亦於此作歌一

   首,以醒世人。

歌曰:執迷執迷,老牛耕犁,至死聲悽悽。

   執迷執迷,岐途野雞,哀似杜鵑啼。

   執迷執迷,靈臺滿翳,怯步望菩提。

   執迷執迷,隔閡若谿,美玉偏作瑿。

   執迷執迷,悔已噬臍,抬頭日已西。

尊者:誠然可嘆,人性本至善,有如一粒純潔無瑕的美

   玉,偏偏執著而迷,竟成瑿,美玉竟成了黑色的

   石;縱然,這塊石的本質仍然是稀有,卻已是讓

   人當作一塊頑石而已。

佛尊:所以,修道者一定要去洗刷那已成黑色的外表,

   而返樸歸真,復我純潔本性。

彌勒古佛 降 述:「方寸生慧」

  詩曰:覺來生慧好修身。悟得真詮道可親。

     倫理綱常方寸裏。精忠至孝力行仁。

  又詩:須知求佛在心中。正信無移色相空。

     外惑魔氛均不動。如如自在性圓通。

  又詩:短暫人生百歲難。為名為利智心殫。

     蓋棺論定知何事。白骨荒坵月已殘。

佛尊:短暫人生,似蜉蝣之寄世,欲求百歲,難上加難

   也。豈不聞:「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尋百歲

   人。」人身本稟天地精華,五行精氣而孕育,配

   以先天至性之靈元,本可與天地同參,而達永恒

   不朽之真如境界。奈因,人入凡塵,先天至性靈

   元已受假體束縳。再因,五花八門,聲色犬馬之

   迷魂陣,致使暈頭轉向,不辨東西。一身之主宰

   「心」,因而著相,偏執,意識陷入邪岐,從此

   沉墜而入苦海之中,輪迴不息也。吾佛慈悲,不

   禁浩嘆曰:「佛門獅子吼,玄門醒醐灌,暮鼓又

   晨鐘,為醒迷途返,南無大法力,普拯群生苦,

   緣人上法船,可得承甘露。」        

又曰:多數世人,立世之道,只知為名為利,為己私欲

   ,竭智殫心,碌碌一世,直至三寸氣斷之時,蓋

   棺論定,總評功過竟無一事,可資題文,以留後

   世,堪作垂範者,良可嘆也,須知雁過留聲,虎

   死留皮,素稱萬物之靈的人,豈可到時,空留白

   骨荒坵,黃昏枯對殘月乎!

又曰:書云:「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這說明

   了一切,都必須由己身的修養來做起。可是,修

   身是什麼呢?不止是單純的修養自己的身心而已

   。佛家曰:「覺曰慧」,道家曰:「悟曰得」。

   修身不但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更要使自己的思想

   ,行為都要正道無偏。又要在修養的工夫中,加

   入細心,有恒的實踐,體會,在極小的差別中,

   去發掘正與邪的岐異,更從中去蕪存菁,發揚玄

   妙奧義。佛門的「覺慧」,就是「善覺」,智慧

   要有善覺,才能禮佛,要有智慧,才能弘法。相

   同的道家的「悟得」,就是「頓悟」,能頓悟,

   才有「心得」,要有頓悟,才能向道,要有心得

   ,才能弘道。所以,不論釋與道二門,廣及千宗

   萬教,都須先由己身之修養作起。求佛求道何方

   去耶?不必千山萬水,也不用雲路迢迢去求,佛

   即是道,道即是佛。如果往外求,那就是捨本逐

   末了,方寸有正信,人倫俱備至,真如自在,圓

   通無邪,此心即道,此心即佛。何處去求佛?何

   處去求道?只在此心中,雲深不知處!每個人的

   心中都有道,都有佛,只可惜,被那一片欲念所

   織成的瀰漫雲層,所掩遮而已。可嘆世人,不知

   力求撥雲開霧,以觀自己的真象,反而向外去求

   ,於是乎,求之不得,反入岐途了。

伏虎羅漢 降

  詩曰:古佛金篇普化開。珠璣句句振衰隤。

     淺言引義傳真理。庶子勤研學善哉。

話曰:佛尊開述普化篇。伏虎雲遊路過此地,恭聆妙諦

   心有一疑,尚請佛尊開示。

佛尊:羅漢有何問題,尚請提出高見,吾等共作研討如

   何?

羅漢:求佛求道,求諸己心,可是此心不自主,奈何奈

   何?

佛尊:此為之入魔,心雖主宰一身,卻受身護,護之可

   控。其不能自主,蓋其身已邪矣!

羅漢:若然,請示袪邪之法?

佛尊:無他,覺慧而已。

羅漢:既無自主,即無自覺,覺慧由何而生?

佛尊:此即吾等說法弘道之責任,牽而引之可也。

彌勒古佛 降 述:「真性」

  詩曰:樂天知命順天昌。豈可強求惹怨傷。

     切莫入迷魔境犯。前程塵世路茫茫。

  又詩:為人最要闊心胸。固步前途已自封。

     逆耳忠言須細研。從中好處可為宗。

  又詩:萬事極端禍患深。中庸之道本規箴。

     莫偏莫倚存公正。立世客觀惕我心。

佛尊:樂天開性,知命不強求,如此心胸開闊,凡事不

   會斤斤計較,則可不易入迷也。須知迷者,道之

   障也,修道者,首要去迷入悟。故為人悟得樂天

   知命之理,順天意而行,遠避無謂之氣,退則保

   身,進則昌盛也。否則一意孤行,偏入岐途,陷

   入魔境之時,四顧茫然,徒然慨嘆而已。

   凡事最怕極端,極之欲盡,已無延續,緩衝之機

   ,迭生波瀾禍患也。中庸本為處世之道,首要不

   偏不倚,存客觀之心情,理智分析事務,如此可

   避免偏差矣!

   凡人之立世,活到老,學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師

   。放開心胸,謙虛受教,謙能容物,則於日常間

   ,時有不可預料之受惠也。古人常云:忠言逆耳

   ,正如:良藥苦口,雖逆雖苦卻是大有裨益。所

   以,為人必須要有謙沖的胸懷,才能接受別人的

   指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別人的指正

   ,常是不可多得而己身不能體會的真理。只要肯

   用心去研味它,則不知不覺中,受益良多矣!

   今日吾佛述:「真性」

  所謂真性,即乃天性,人生之初,所稟承於天之性

。兒童啟蒙學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蓋人性本由

天所賦,與天心至正同。是以每一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

。換句話說:真性永存於人心中。

  可是善良的本性,被心中的邪欲所蒙蔽,被社會物

質文明所左右,因而本性日愈暗淡,而後天所養成的習

性猖肆,於是人類的行為就愈加乖異,造成了無數的罪

惡淵藪,迷魂大陣。至此,天性泯沒之後,人心就難與

天心契合,由此,而造成浩劫的頻臨。是以,語云:自

作孽不可活。此為由人自造的後果也。

  際此,了解這一點後,當前之急,乃是如何使泯沒

於人心深處的真性復甦,發揮功能,主宰人身之行為。

  凡事,正本清源,應於防範未然,如若一旦事臨其

境,欲挽之如初,則事倍功半。所以,最正確的作法是

:由基礎作起。當人性未染塵垢之時,即予灌輸正確的

認識,使其在及長時,廣範的接觸中,可以有明白的抉

擇,不致誤入岐途。但這雖是正本清源的作法,可是實

行起來,卻很困難。因為真性未染塵垢之時,智慧亦相

對的未曾大開。是以真性之被泯沒,幾是人類的生存過

程中,所不會沒有的公式了。

  天無絕人之路,只要有因就有果,醫家診治,找出

病因,即可痊癒病苦。如今人心之所以迷惘,人類行為

之所以日趨沉淪邪惡,已經找出了癥結所在,就是如何

使被泯沒中的真性脫出束縳。

  歸諸於兩點結論:一、乃是環境,所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不論多麼邪惡的人,其中存有真性,是不可

否認的事實,雖然已被蒙蔽,可是,仍然有清醒的剎那

,這寶貴的一刻,能讓他認清環境的好壞,據此而選擇

。二、培養出樂天知命的豁達心,凡事不多計較,行我

本份,則可使邪惡不孳生,保持住真性的不再深受侵害

彌勒古佛 降 述:「迷失」

  詩曰:迷失岐途實可悲。浮沉苦海至何時。

     前塵回首茫茫渺。心性無靈易變痴。

  又詩:為人正信不能無。處世須知慎步趨。

     莫亂莫迷方寸定。目標確立邁前途。

  又詩:人生度世似行船。風浪無停疊疊連。

     只要南針方位準。光明大道在於前。

佛尊:人生在世,有如行船於水上,迭受風浪,波折無

   停,侵擾船身,故行船須有指南針之裝置,始能

   認清方向而無差,若把穩船舵,航線就可安全,

   而能安達目的地,否則,隨波逐浪,未知其所也

   。人生亦如是,在生活過程中,挫折與困擾,自

   所難免,只要立定志向,百折不撓,必定能安然

   渡過人生過程,不虛度光陰,而有所成就也。

   茫茫苦海中,最怕的是「迷失」。在波濤萬丈,

   茫然無際的苦海中,如果不能遵循著既定的「航

   道」而行,那麼,必然會被狂濤所吞噬。所以,

   不能迷失,是為人處世的最基本原則。然人生於

   世,因何會迷失呢?皆因不出於酒色財氣四字所

   致。自從人生之始,其靈性已受假體的束縳,好

   逸惡勞,因而靈性已經迷失了。致使不行康莊大

   道,偏走邪徑,終致失而再迷,無藥可救矣。世

   人若能遵循天定正軌,不履邪徑,定能邁向光明

   境界,世人何樂而不為乎?

   世人須知:「人無艱苦做,難得世間財」修道亦

   如是:「不經魔考,難得成道」。語云:「天將

   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

   其體膚」,然後始能成就。所以,人之生也,有

   負天命而來者,有負罪業而來者。負天命而來者

   ,必須經過魔考,始能完成其使命。負罪業而來

   者,必須造功立德,以解消其宿業,始能還我真

   如也。

   怎奈現世之人,昧於天理,無所不為,罪孽滔天

   ,此皆迷失其善良本性所致。有者,甚至家有正

   當良好事業而不為,偏向邪徑而作出不正當之行

   為,異想天開,欲以一本而獲萬利,或想不勞而

   得,嗟乎!天下豈有不勞而得之事耶?然則,人

   生應如何才不會「迷失」呢?無他,只要有一個

   正確而堅定的信念,不為聲色所迷,不為物欲所

   惑,就不會迷失。須知;物必自腐而後腐之,那

   就是中心思想的迷失。所以必須建立心中正確的

   中正思想,堅定信念,這才是抗禦迷失的良方。

   如行船有指南針,堅把船舵而行駛,就不迷失也

   。

護法尊者 降

  詩曰:中庸之道守心中。偏激逞能抱恨終。

     事莫極端知進退。三分禮讓福無窮。

尊者:恭聆佛尊暢談「迷失」,小僧雲遊路過,頓開茅

   塞,偶有心得,為人切莫行事偏激,專走極端。

   蓋極而盡之,心無進退,心神難以自主,則易入

   迷。久之,心中真我自失,迷於凡塵苦海,則難

   返矣。

佛尊:誠哉是言也!心為人身之主宰,人之行事與處事

   未能慎思,而孤行極端,則心神入魔,迷失光明

   之路矣。

尊者:人之習性好惡,均為偏向,此為劣根之性,中庸

   之道,時存心中,必不致於迷失也。

彌勒古佛 降 述:「叛道離經」

  詩曰:標新立異入魔邪。違悖人心實可嗟。

     叛道離經成怪論。捕風捉影亂如麻。

  又詩:中心思想必堅貞。信仰崇高志要誠。

     忠孝雙修明大道。魔邪焉敢趁機行。

  又詩:異說邪端擾亂神。惑人自惑入迷津。

     岐途涉足無邊苦。正氣長存最可珍。

佛尊:人生在世,中心思想,必須堅定真誠,鞏固內在

   ,庶有無邊的發展。即如立定志向,始有奮鬥的

   目標;把穩船舵,始有明確的航線,道理無異。

   所以,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建立起明確而堅貞

   的中心思想,不論遭遇到任何挫折,困境,都不

   能動搖這個中心思想。那麼,縱然再重的打擊,

   也無能摧毀。在如今之世,大道普降,萬魔齊舞

   、亂道的時候,世人尤須建立起明確的中心思想

   ,將精神堡壘鞏固,才能不受邪魔左道的誘惑,

   而誤入岐途。今夜吾佛述:「叛道離經」

  夫,道之為道者,乃其為至正無私,予人為遵循之

途。既曰至正無私,予人遵循,則為至善。故,道進一

寸為導。蓋,寸寸導其向善也。

  大道普降,廣渡原靈,聞而知修,修而有悟,上契

天心,道果自成,苦海可脫,此為自身修持。兼而將修

悟心得,發揚光大,普渡愚頑,兼善於天下,此為上體

天心,推行大道。故,凡修道者,均須對道有正確之認

識,始能修而悟之,行而揚之者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進魔至,任考不倒,謂之

成道也。由此可見,修道者,必受魔考,始能成道。但

有修子,初時進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易

受魔惑。而魔惑之最常見者,乃借大道之名,假大道之

義,斷章取義,標新立異,崇尚異論,以收好奇之心,

而達惑亂之目的也。故世人進道而修,須知道之為道,

乃為至正無私,予人遵循向善之途。凡諸一切奇行怪論

,捕風捉影之談,則是魔惑也。

  由此可知,凡諸學道者,先建立正確之中心思想,

穩定方寸之心,而一志不更,虔誠信仰,如此修持有素

,大道康莊矣!

  魔考之能假大道之名義,而實行其惑亂目的,因有

修子,初聞大道之理而修,後因欲心未斷,魔能乘隙而

入,致為所惑,受其所使,而行偏激,所謂走火入魔者

是也。

  人之私心、欲望、為魔之施行手段,能無孔不入,

無時不在,支使人心棄善向惡,投入黑暗。凡有修道者

,靈心未能把持,一受其惑,則為其所奴役也。昔有虎

倀,今有魔倀,則為斯輩,寧非可嘆可悲哉!

  心未能自主,而受魔使,行未能守正,而為欲所圖

,如此,其行識自是失去常規,步入岐途。所謂叛道離

經者也。

  際值三曹普渡之秋,道魔齊降,凡諸修子,應慎而

辨之。切莫一時不察,岐途陷足,自拔無門,則遺千秋

恨事矣!話至於此,吾佛不禁悲然作

偈曰:私心利欲,為魔所乘,異行怪論,叛道離經。

   大道處處,降自先天,中心思想,正氣浩然。

又話:普化篇擬為提前完書,吾佛將廣為邀請佛門諸友

   ,共襄末篇,以作結論也。

彌勒古佛 降 述:「結論」

  詩曰:飛鸞著作已經年。佛理度人志益堅。

     苦口婆心行勸世。于今普化有良篇。

  又詩:邀請西天眾佛尊。今宵聯袂降鸞門。

     共襄救世談高見。普化篇堪淨六根。

彌勒:歡迎如來佛,觀音大士,地藏王菩薩,濟公禪師

   ,諸位佛駕光臨,有失遠迎,恕罪。

如來:彌勒古佛何必客氣,古佛抱慈悲之懷,不忍坐視

   諸佛子沉淪苦海。乃應南天直轄鸞堂武廟明正堂

   主席關恩主之邀,開述普化篇,期期不斷,勞苦

   備至,今日完書,吾佛自當聯袂來賀,聊表祝忱

   。

觀音:阿彌陀佛!彌勒古佛之寵邀,觀音怎敢違命而不

   來乎?

地藏:可憐世人,不知天道之可貴,不信有因果報應,

   只圖眼前之私欲,不思身後之禍福,致罪孽日深

   ,豈不令人浩嘆!幸彌勒古佛大發慈悲,應運開

   著普化之篇,以作喚醒迷痴之晨鐘,吾等均感敬

   佩,自當一臨以襄盛舉。

濟顛:哈!哈!哈!如來佛及諸菩薩,均是推仰有加,

   我濟顛不贅言了,只願聊附驥尾,頁獻微力,贊

   襄彌勒普化篇。

彌勒:不敢當,如來世尊與諸位佛尊之讚語,為普度沉

   淪苦海之諸佛子,本為吾佛等之職責,何有功勞

   可言。今日敬邀各位,共聚一堂,實為普化篇一

   書,擬定結束,欲請諸位,各抒高見,以光篇幅

   ,也可有益於諸佛子之修持也,希勿吝金玉之言

   ,幸甚。

濟顛:彌勒古佛之言甚佳,吾濟顛,笨鳥先飛,先行獻

   醜,祈世尊及諸佛諒宥。世人之信仰,偏多執著

   ,執著就會影響修持。比如:我信仰耶蘇,就不

   拜神明;又如:我信仰佛門,就不拜他教之神等

   等,皆不知五教同源,同一理故也。雖是信仰自

   由,但不可執著,不論那一教之教理,都應研究

   ,擇其善者而從之,如此對修道,就有益處。又

   有因私欲心重,非必得到而後心甘,如此執著,

   將能成迷而亂靈心。致影響修道,所以修道者,

   切不可執著,吾之管見,未知適當否?

觀音:阿彌陀佛!濟佛說得是,所謂:「萬流歸宗」,

   「萬水同源」,大道真理惟一惟精,修道者,只

   須認清真理之所在,向道而勤修,那有閒功夫來

   劃分門派,著相而執迷乎?

濟顛:又如茹素,雖為先天性之必要,又適合於後天之

   修持,應當堅持茹素。若因茹素而引起父母之反

   對,而影響修道,或因不茹素,就不得修道,則

   大可不必了。

觀音:濟佛此言何解?

濟顛:人身立世,為人子女者,與父母共聚一家庭之時

   ,父母家人均反對茹素,僅爾一人,堅持茹素,

   致引起父母痛恨,鬧得親情裂痕重重,則有犯不

   孝之罪,更因而家人不得諒解,對修道者有所誤

   解,終會影響了修道。堅持茹素而有犯父母之怒

   ,是為不孝,百善孝為先,既犯不孝,則道果難

   成也。所以,吾之管見是:凡修道者,若不能茹

   素,可持心齋,同樣可以修道而成道。茹素若僅

   持口齋,而不修心齋者,依然不得成道也。

如來:諸位所說,甚有道理。可是,全非可遽下定論者

   !萬法唯心。昔時,目蓮應運下凡,為所負佛命

   致力普度眾生,歷盡家庭劫難,終以孝感動上天

   ,而得救其母,因而成果。所以,修道者,不論

   在任何的一種情況下進道,首先不要執某一幻相

   應集思廣益,從多方面中去求取正確的途徑。在

   這種過程裏,最重要的就是一顆心必須有明確而

   果斷的能力。那麼,恒必有成矣!

彌勒:是也,是也!如來世尊所言,萬法唯心,心必自

   主,是能恒而有所成也。今日感謝世尊暨諸佛駕

   ,寵賜佳言,必有大俾益於佛子。

如來:為紀念今日之勝會,諸位應各留佳作,以作「彌

   勒古佛普化篇」之篇末,吾拋磚引玉。

  詩曰:引迷入悟意超然。色相皆空結佛緣。

     短暫人生應早覺。須知苦海本無邊。

觀音:吾亦追隨驥尾獻醜。

  詩曰:觀今鑑古有慈航。世態澆漓實可傷。

     音訓人心存道德。回頭是岸即康莊。

地藏:吾亦聊獻俚句。

  詩曰:人心不古最堪傷。說法開迷亦渺茫。

     度盡幽魂空地獄。于今更覺願難償。

濟顛:吾搜盡枯腸,亦聊獻蕪詞。

  詩曰:遊戲風塵一濟顛。世人學佛要心堅。

     持齋口業應兼顧。否則唸經亦枉然。

彌勒:諸位佛尊,學富五車,落筆成詩,盡是佳句,令

   人敬佩,我亦來獻醜。

  詩曰:勞駕佛尊蒞聖門。大開普度拯元元。

     嘉言訓語應須記。留作修身蔭子孫。

(全書完..記得迥向.哈哈)

願生彌勒淨土中。蓮開便見慈尊容。即得不退無上道。再隨菩薩下閻浮。今有弟子000。樂生兜率作眷屬。行持諸般善功德。迴向願海消業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