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魔忍yukikaze漫画:酱缸国的争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30:53
酱缸国的争论
■本刊记者 王刚
80年代关于《丑陋的中国人》引发的大辩论,本身就是对中国人的一次大检视。

柏杨与爱猫。
1986年,大陆版《丑陋的中国人》问世。
在代序中柏杨说,酱缸国每天最大的事就是辩论,他们是不是酱缸国。
谁曾想,这句话倒是一言中的。在之后的一年里,讨论到底“是不是酱缸国”几乎成了大陆文化界最成为兴趣的一个话题。
而最终,正应了代序中那个病人所说的:“中国就坏在你们这种人手上,使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全害了三期肺病,因而看不起我们。”这是柏杨的原话,仿佛他早就预视到了有一场随即而至的风波。
不同的是,在柏杨的代序中,那是一出寓言式的闹剧;而在现实中,却是一出全民参与的正剧。
伴随着谢幕,《丑陋的中国人》一时成为禁书。
出版界的“三个坏人”
起先,《丑陋的中国人》的编辑并不是冲着给中国人治病来的。虽然,作者柏杨有这个心思,但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丑陋的中国人》很有可能永远不被中国人自己看到。
1985年的时候,湖南文艺出版社委托牧惠和曾彦修编一套《当代中国杂文选萃》。当时的计划是编50本,囊括中国当代所有有分量的杂文作品,按照大陆、香港、台湾分野。
台湾选的是柏杨、李敖和龙应台。
在1985年的时候,《丑陋的中国人》,已经在台湾和美国引起了轰动,只是当时大陆还不知道。这套丛书的编辑们在收集柏杨作品时,发现了这部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的作品。决定先拿出来,不必等待结集出版。
1986年的12月,大陆版《丑陋的中国人》问世了,随即一纸风行,不算盗版,那一年就印了九十万册。当时的风靡程度怎么形容都不过份,几乎人手一册。按照牧惠的回忆就是,书商们都排着队,不待印好的书在印刷厂多停留一分钟,印了一批就直接弄到火车上,发向全国。
当时,文化热已经在大陆持续了多年,知识分子正热衷于拿“文化决定论”来解释一切中西文明所遭遇的冲突。反传统的思潮甚嚣尘上,越是让人看了不舒服的作品,仿佛就越有市场,令人振聩发聋。
在这个时候,《丑陋的中国人》的出版,受到的追捧和争议,可以预想。但是出版者没有想到,竟然会受到那么大的争议。
《丑陋的中国人》是1986年12月份出版的。到了第二年,《丑陋的中国人》受到了批评。当时,全国的出版界集中揪批湖南的“三个坏人”。一个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个是《丑陋的中国人》,再一个就是周作人。因为关于这“三个坏人”的书都是湖南的出版界搞出来的。
当时这本书的幕后推手牧惠,还是《红旗》出版社的主任。因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他遭受了批评,有人说他“白天当伪军,晚上通八路”。
而关于“酱缸国”的论战才刚刚开始。

2006年12月,柏杨的书房。
酱缸国的争论
《丑陋的中国人》问世之初,起先,大陆的知识分子还把柏杨“酱缸国”的批评,当作鲁迅式“爱之深,责之切”的恨铁不成钢。
但到了1987年,随着整个社会气候的转变,反传统的思潮开始降温。知识分子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自身的丑陋。有人跳出来为鲁迅和柏杨划线,认为前者是痛陈丑陋的部分中国人,对大部分是爱的。而柏杨却是可怕的民族偏见者,对全部中国充满偏见,无疑于“阿Q式的谩骂”。
1987年3月,《光明日报》率先刊发了一篇针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文章。作者是个自称教书匠的人。他说,自己教学三十多年,要青年上进,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柏杨先生不顾事实,无情地打击中国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要年轻人改进呢,还是要年轻人自暴自弃呢?
这些话说得比较重,一本对年轻人都不负责任的书,在80年代肯定是要被划为禁书的。这位忧心忡忡的教书匠,觉得柏杨最不可宽恕的是对鸦片战争的立场。因为,柏杨在书里说,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现在会是什么情况?如果鸦片战争提早三百年前发生,也许中国改变得更早些!
这一史观当时在大陆没有市场,遭受“崇洋媚外”的广泛批评。
大陆关于“酱缸国”的争论,多是出于对于下一代的忧虑,他们觉得柏杨的这本书,让年轻人对中国失望了。
那时候时常有文化评论家感叹,可爱的年轻人对祖国失望了,认为中国人丑陋,在年轻人中间甚至弥漫着自卑和鄙薄的可怕情绪。
忧心忡忡的文化评论家们觉得,有必要为下一代“杞人忧天”一番。自此,大片板砖拍来,痛批《丑陋的中国人》。
而在台湾岛内的知识分子看来,《丑陋的中国人》属于中国人内部的自我检讨,应该关起门来说,家丑不外扬。
而柏杨恰恰犯了中国人大忌,他的《丑陋的中国人》的提法,最先是说给美国人听的。
为此台湾的知识分子严正质问柏杨,如果希望中国人改进其民族性,为什么把家丑说给外国人听?
在中国人习惯里,批评民族劣根性的人并不少见,但多数都是关起门来骂人。
比如胡适,在批评中国人的时候,曾说当时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该死光。但他遵循的原则也是 “关起门来骂”,绝不给外国人听,而且他到外国一定说中国好。
正是因为中国人此类家丑不外扬的原则一时让柏杨成了众矢之的,在台湾、在大陆,这个原本想说点实话的人几乎无处藏身。
一切仿佛都在柏杨预料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相信,因为《丑陋的中国人》,外国人开始看不起我们了。而随着这场酱缸国的大争辩,“酱缸文化”也自此深入人心。
到了1989年,柏杨被视为民族虚无主义的代表。大陆开始声讨其“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感谢帝国主义的侵略……”。
1991年,柏杨的故乡河南辉县拆除了3年前为他树起的一座高大胸像。那几乎是一个标志,自此人们再也不谈文化大酱缸了,但“丑陋”的标签还是时常被提起。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