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妖精雪风 战史:歷史上的澳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31:46

歷史上的澳門


  澳門位於珠江口西岸的突出部,包括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個離島,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約42萬。澳門原屬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是廣東沿海航船的必經之處。澳門半島南北長4公里,東西寬2公里。半島上多小山丘,如望廈山、松山、靑州山、西望洋山、媽閣山、大炮臺山、螺絲山等,最高的松山海拔91.07米,形成了一堵擋風的牆。再加上半島西面的對面山,西南部海上的大橫琴島、小橫琴島,以及半島南部的氹仔、路環兩個島,使澳門半島西面海灣成爲風平浪靜的天然避風良港。
  根據澳門近代發掘出來的文物以及香港考古學會赴澳考古工作隊的考察,證明遠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古代越族先民已在這裡活動。他們始以採貝爲生,繼而以舟楫捕魚爲生。考古專家們發現了自殷商至秦漢、至宋元明等各歷史朝代的古物,說明澳門這塊土地歷來有人居住、活動。但是宋代之前,澳門在史書上尙不見經傳,歷史上澳門港的記載始於宋末元初。南宋末年,元軍南侵,宋端宗在丞相張世杰等的擁載下,1277年逃到澳門西南的橫琴島(史稱井澳),勤王將士在張世杰的指揮下,曾在澳門附近的海面上大敗元軍將領劉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壯烈的一頁。媽閣山、氹仔一帶就是當年的古戰場。
  明朝中葉我國經濟發達,對外貿易也隨着商品經濟的萌發而興盛起來,鄭和大保下西洋就是這一歷史時期航海貿易的典範。澳門港也就在這一時期以其天然良港而開始揚名。明代著作、方誌中稱此港爲“蠔鏡澳”,亦作“濠鏡澳”,“鏡”一說取意於海水平滑如鏡,一說取意於南北兩灣規圓如鏡。雖然灣內水淺,現在趁潮祇能通2000噸以下的小貨輪,但對於幾個世紀前用於航海的吃水不深的大木帆船來說,濠鏡澳在華南沿海已是不可多得的港口。半島也因守着濠鏡澳的大門,且其南四島之間的海域稱“十字門”,故此地淸代得名爲“澳門”。
  幾個世紀來,澳門因港口而繁榮,多少往來船祇在這兒停泊,多少商賈、漁民在這兒做交易,一些商人、漁民和以航海爲生的人逐漸在半島上聚居,形成半島上最早的村落。尤其是因爲當時的船舶都還以風帆爲主要動力,航期要受季風時間的支配,從珠江口經南海到東南亞的航綫,南行須趁東北季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方可航行;而從東南亞北上須趁西南季風,每年4月至8月方可航行。從澳門到馬六甲全程約需航行1個月。也就是說,當時的帆船都必須算好時間,候風才能起航,所以沿海過往船隻常要在廣州或澳門等候,有時一等就是幾個月,其中也不乏有福建的船隻,這也是澳門港得以聞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