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束:王学泰:监督权为何缺位(新京报 2007-1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55:45
监督权为何缺位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2-8 4:07:18 · 来源: 新京报

事实上的监督缺位使我们感到道理与实际相差遥远,原因是传统的官民关系观念的影响,地位权力实际上的不对等,官员与百姓的信息不对称。
“监督权”是公民实施政治参与重要内容之一,是公民法定权利,也是公民的自觉行为。然而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领导干部高价征求意见、悬赏征求批评、甚至有人欢迎“向我开炮”,很少看到民众如何积极实施监督的报道。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在谁都懂得民众与官员的关系,孙中山说过官员是民众的“公仆”的关系,毛泽东说过,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两者的涵义差不太多,都是讲官员掌握公共权力,应该为民众服务。那么主人为什么不愿意或很少监督仆人或勤务员呢?从道理上说,不用公仆、勤务员号召和敦促,民众监督代替自己掌权的干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事实上的监督缺位,使我们感到道理与实际相差遥远。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传统的官民关系观念的影响
一,传统观念,积重难返。这是老问题了。人民当家做主谈几十年了,实际上官贵民贱的传统观念并没有解决。自古以来官民关系就是“治”和“被治”。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官民分野,清清楚楚,不可逾越。只要当了官,哪怕只是个小小推官、县官,就像《儒林外史》臧蓼斋所说的可以“穿螺螄结底的靴,坐堂、洒签、打人”。官员的威严和他们对民众的绝对支配权力,使得官贵民贱的意识深入人们的骨髓,彻里彻外,积重难返。
我在农村呆过十余年,看到过许多农民仍然是怀着敬仰和畏惧来看待公社(现在的“乡”)以上的干部,“县里来人了”(不管来干什么)是村里的重大事件和村民的光荣,这个佳话能够长久流传。为什么如此?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处境的好坏都取决于上面,他们期待清官,怕出奸臣。
农民吃了亏,甚至被冤枉了,也常用“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夫打妻不羞”以自解,在“大官”面前老百姓有一种无力感。不仅老百姓这样看官员,有的干部也这样看自己。我们从平常一些用语都可以觉察人们的心态。例如许多地方官员动不动就说自己是“父母官”。这个词汇的背后所蕴含的官民地位差别是不言自明的。
又如媒体也爱用“亲民”表彰官员平易或接触群众,“亲民”这个词出自《大学》,本身带有“俯就”的含义,是自上而下的,也是“民之父母”观念的表现。我们从流行的词汇中都可以感受到传统中关于“官”的种种观念对我们的影响之深。
地位权力实际上的不对等
二,官民地位上的不对等。当然,我们不能把官贵民贱的意识泛滥完全归罪于传统,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对这种意识事实上的支持,那么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传统意识也会逐渐消失,而现在官贵民贱的观念在有些地方有越来越泛滥的趋势。像为网民关注的“彭水诗案”“稷山文案”,充分地展示一个地方县委领导的权势。犯这些“案”还不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是小公务员。前几年有位县法院的院长,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大言不惭:“我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不是他胡吹,如果不是他偶然碰上中国最强势的媒体,当地哪个老百姓敢说不让他“管”,更不要说在事实上制止他了。人们对他无可奈何,最能做的也就是向上级反映,只有他的上级才能制止他发狂。
虽然官员的任命应有“向上级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但因为缺少制度保障,广大民众对官员还是只能仰望,这是造成不对等的原因。现在官员的选择任用上,采取以领导机关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为主,辅以群众参与,如民意测验、民主推荐、民主选举等;其罢免也是以领导机关自上而下的集中监督管理为主,辅以群众参与,如民众投诉、民主评议、民主弹劾、民众揭露等。“辅以”云云,在地方上很容易流于形式。明代作家江盈科这样描写贪官心态“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这是现实的考量,古今相去不远。
官员与百姓的信息不对称
三是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官员的信息多,百姓少,或者就处于无知状态。官员掌握着公共权力,本应自觉接受民众监督,否则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可是这些政事的内容和运作方式不仅老百姓不知道,就是不同部门的官员也不一定清楚。这就需要政情要透明、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更要公开,老百姓了解真情实况才好监督。而目前我们政治的透明度还是有限的,这就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督。
古代谏官有“风闻奏事”的权力。所谓“风闻”就是从流言中得知,不一定有确切的根据,某官员只要有针对他的流言,御史就可据以弹劾,最后由法律部门调查定谳。可见古代也懂得权力越大的官员(不包括皇帝),其个人尊严和隐私的权利就应该相对少一些,否则无法监督他,因为权力越大其障蔽自己不轨行为的能力就越大。可见古人在制度设置上有其独到之处。不知道什么原因,到了民主成为共识的现代,反而缺少这个设置,那么“稷山文案”中小公务员南回荣等人因揭发领导的问题被判刑就不奇怪了。
民众监督权在事实上的缺位,说明了传统观念的强势,民众地位的弱势与在信息上的弱势。
王学泰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huanlan/2007/12-08/018@040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