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眼看到的世界图片:美国老兵收到中国明信片:“山寨”外交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2:04
资讯??正文

美国老兵收到中国明信片:“山寨”外交故事

2011年12月02日08:54 南方周末

人民日志

◤一群二战援华美国老兵收到来自中国的明信片,成为美国媒体追踪的新闻人物,故事的背后是追寻历史真相的中国民间人士

章东磐

腾冲:延迟了62年的军礼

2011年9月14日,身着湖蓝色军礼服的美国驻华武官史达伟(DAVID R.STILWELL)将军,受邀出席了在云南腾冲举行的对中国远征军的纪念与归葬仪式。盛载忠骸的黑色骨灰罐上覆盖着崭新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军旗,这是活动的主办方专门订制的。十九位军人忠骸是前一天从缅甸经中国猴桥口岸入境的,当时中国边防官兵列队行军礼。

史达伟脚下的这块土地在六十六年前的这一天曾经站满了与中国人并肩作战的美国军人,这一天是腾冲的光复日。62年后,他是第一位重又站在此地的美国现役将军。

腾冲在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军队主动发起进攻并光复的第一座县城。

整个仪式进程中阴雨连绵,史达伟谢绝了为他遮雨的伞,神情肃穆地注视着从缅甸回迁的十九位中国远征军遗骸归葬腾冲国殇墓园,他行军礼的右手直至最后才缓缓垂下。

这是一次由云南“民间团体”发起的活动,虽然在中国的此类团体都有深深的官方背景,而且负责人在公开场合的出现都被秘书们精心排定等级严格的序位,比如主办这次活动的云南省侨联,它的主席就是一位实际上的厅级官员。

美国将军在从北京出发的前一天才接到主办方的正式邀请,虽然他早在二十天前就已做出了出席的决定,甚至为此改变了原定的工作行程。因为第一次的邀请邮件来自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中国学者戈叔亚,戈叔亚与我共同担任这次活动的史学顾问。“顾问”这个称谓在国内是最有讲究的。戈叔亚早早通过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先生(John Easterbrook)介绍,分别给武官和一位英国将领菲斯汀元帅的儿子写了邀请信,并把邀请之事通知了主办方。

主办方传达声音的永远是秘书,这位秘书是个通达而聪明的年轻人,他想把事情办好,却又经常夹在意见不同的几方之间,既要把意思准确地互相传递,又要精心过滤掉可能引起任何一方不快的敏感词句与超过限度的情绪,真令人同情。他告诉戈叔亚:不能邀请美国驻华武官。戈叔亚告诉他:已经邀请了,而且人家改变了原来行程,为了出席我们的仪式。

秘书回去请示领导的当口,武官又回了信:我穿那种蓝色的军礼服出席仪式。秘书的答复来了:可以邀请武官。戈叔亚又告诉他:人家穿军礼服。秘书立即请示,回复:不能穿军装。再次告诉秘书:已经让他穿军装了。于是,又同意武官穿军装了。事情没有完,武官又来信了:我有没有什么场合讲话?回复他:有。这次秘书请示后领导态度异常坚决:不能讲话。

几乎拍着桌子的吵架之后,终于,在仪式举行的前夜,领导如释重负地告诉我:你的人我全安排好了。武官先生在与忠魂归葬仪式同时举行的《国家记忆》腾冲展开幕式上讲话,菲斯汀元帅的公子安德鲁·菲斯汀先生(Andrew Festing,英国皇家肖像画师学会主席)则与我共同为展览揭幕,伊斯特布鲁克先生实在安排不下在官员如蚁的仪式上出头露面了,他在当晚举行的追思晚会上当着上万观众单独接受主持人采访。

美国二战老兵接到中国明信片

几乎就在腾冲的纪念活动进行同时,在美国的多位二战老军人家里正发生着与深圳“国家记忆”展览有关的奇迹。那种被称为枪林弹雨的厮杀之地,不信没有一滴滚烫的金属碰到你。偏就有最勇敢的一些军人,永远冲杀在最前面,却从来没擦破过哪怕一小块皮。生活在美国纽约的86岁的老兵坎贝尔(Jay Campbell)就是这般奇迹的亲历者。这位普通士兵毫发未损地得到过三枚紫星奖章,那是专门颁发给最勇敢的军人的。可那毕竟是将近七十年前的事情了,在1944年的缅甸丛林里,那是老人生命岁月里最艰苦而血腥的两年。

虽然每一年的6月,欧洲的诺曼底海岸边都会吹响号角,纪念那次登陆作战,但是,比那次不朽战役更早发动的另一场战略反攻却从未被当时的盟国正式提起过,就像从来不曾发生过一样。渐渐的,老人的记忆里丢失了也许最值得珍藏的两年。

但是,一张明信片静悄悄出现在他家信箱里。那张卡片上印刷着自己当年那么熟悉的画面,一个中国孩子依偎在美国军人的怀里,和他一起看那本叫做《自由》的画报。“感谢您在1944年所做的一切。祝您安好!寄自中国”。这句话被工整的英文大写。老人完全无法想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张卡片鬼使神差来到自己手上。

老人打电话给邮局:“这张神秘的卡片真的来自中国吗?”回复是肯定的,因为那上面的几个邮局印鉴记录了它的旅行轨迹。有意思的是,几乎与坎贝尔同时,还有不少当年在缅甸参战的美国老兵或者他们的后人也收到了内容相似的明信片。在美国国家航天局工作了34年的美国老兵邓思乐(Ed Denzler)也收到了一张,他请局里的华裔同事帮助他,同事告诉他明信片上的中文叫“国家记忆”,老人仍然无法理解,拨通了《休斯顿纪事报》(Houston Chronicle)的电话。报社的一位记者从网上搜索后告诉他,中国深圳一家外语学校的学生们,观看完一个叫做《国家记忆》的展览后,决定寄展览特制的明信片给美国当年援华老兵。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方微博也发布了信息:“几个曾经二战援华的美国军人收到贺卡,上面用英语写着‘强人能自救,伟人能救人,感谢你们在1944年所做的。——来自中国’。图片上有当时中美军人一起唱歌玩耍的场面。美国的退役军人非常感动。自由是通过牺牲换取的。谢谢你们给这些老兵们的荣誉。”

他们都在惊奇中询问卡片的来历,所有的询问渠道最后都汇总到一位美国陆军退役上校约翰·伊斯特布鲁克那里。这么多年,他恐怕是唯一从未与中国失去联络的美国二战研究者。

约翰·伊斯特布鲁克通过邮件告诉收到明信片的老兵们,所有这些卡片上印刷的历史照片都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2010年初,几位中国研究者在档案馆与美国志愿者一起连续工作了两个月,复制了超过20000幅中缅印抗日战场的照片,并在中国出版了旨在重建那段历史记忆的图书,且正在举办一个又一个城市的接续展览。他谦虚得完全没有提到自己,其实这一切的开始与全过程,伊斯特布鲁克先生都是这个历史寻找团队的一员。

这次历史寻找始自1999年的5月,云南学者孙敏在云南腾冲看到一幅战场上的军人葬礼照片。她翻拍后带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甚至不敢确定那个葬礼是不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因为那支几千人的美国陆军顾问团早已在我们的抗日战争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从那一天起,我参加了对那段历史进行田野调查的队伍,跟随戈叔亚和孙敏,开始了对他们的寻找。几年之后我们才知道,照片上那位正被安葬的美国军人就是阵亡于5月。我们无法想象,他的葬礼照片为什么偏偏在五十五年之后,在他逝去的月份里重见天日。

美国老军人们收到的所有来自中国的明信片其实都源于这张老照片。

深圳:写给梅姆瑞少校的信

那位阵亡美军葬礼的主人就是梅姆瑞少校。梅姆瑞是美国陆军在中国战场上牺牲的军阶最高的军官。他在牺牲的前二天刚接到晋升为中校的通知,但没来得及举行正式晋升仪式。

2011年5月21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展览在深圳开幕。邀请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高来恩(Brian Goldbeck)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没有任何周折。总领事看到那些中美军人并肩作战的历史照片下堆放的黄土,他告诉策展人晏欢,他被震撼了。因为他的父亲也是老军人,父亲给他讲得最多的感受就是战场上的泥土。

策展人的话是以“写给梅姆瑞少校的信”的形式写的。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躺在棺木里的是年轻英俊的你。我们不知道,你美丽的妻子在你援华八个月中和你通了一百五十多封信,不知道你的小女儿在你阵亡前一个月才刚刚降生。”信的开头写道。

“我们仅仅是想知道中美军人共同举行的葬礼埋葬的是谁,是哪里人,在什么地点,还在那里么?仅仅想找到你一个人,把我们迟到了几十年的感激还给你,把你的埋葬地告诉你的家人。

“结果,我们不仅找到了你,找到了你的家人,找到了你们十九个人的名字,找到了几万名援华美军全体,还找到了你们为我们国家所做的那么多故事。

“我们找回了一段被自己丢失已久的自己的历史。找到了自1840年起中国军队对外国侵略者的第一次胜利反攻,找到了中国军队创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拔最高的战场,找到了中国军队从败退的惊弓之鸟到威武的光复之师的涅槃重生。因为你。

“当年,你英勇战死的躯体埋在高黎贡山脚下,五月,正是山顶上杜娟花怒放的季节,埋葬你的那片小台地,既看得到满山的杜鹃花,也看得到山脚下清澈的怒江。”

信中提到了复杂而奇迹般没有断掉的寻找线索:“是你在冥冥中指引我们呵。张孝仲冒死保存你葬礼的照片,从少年直到成为中国最知名的乡村图书管理人,古稀的他把照片交给了学者孙敏;孙敏因为寻找你而结识了远嫁美国的江汶,她找到了伊斯特布鲁克上校,上校为此陈情美国国防部,国防部解密《293卷宗》上的十九位美军滇西阵亡者名单,介绍了当年的士兵阿札尼亚,身患喉癌的阿札尼亚老人在生命中最后的岁月寄出了几百封寻访信件,居然有一封鬼使神差般到了你女儿芭芭拉手里,芭芭拉寄来了斯多德上校当年给你妻子的信,那封发自1944年5月21日的信件描述的正是战场葬礼上照片的情景。最后,我们走到怒江边,山腰上,照片里几百年的古榕树早无踪影,可农民吴朝明和他所有的乡亲都记得你,在那片莽莽苍苍的大山里,你从来就没被遗忘……”

“那一年在腾冲,在为你和战友们重新镌刻的墓碑前,我们问你的女儿:你为自己有英雄的父亲而自豪吗?芭芭拉沉思了一会,告诉我们:我宁愿父亲不是英雄,而是陪伴着我和妹妹成长。全天下的女儿渴望的都不是墓碑,而是父亲温暖的怀抱。”

在细细检视美国国家档案馆几万张照片时,我们最渴望的是看到梅姆瑞英勇战死前的笑脸,可以赠送给他的小女儿,让她看到她出生时的父亲。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找到。

“今天,我们将这个展览的开幕式献给你,是想用这样的敬意告诉已是祖母的芭芭拉,因为你们的牺牲,使多少孩子有了活着的父亲。你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填塞了中华民族的苦难长河,让我们这些子孙踏过你们用生命搭建的桥走到尊严的彼岸。”

深圳的展览特意选在5月21日开幕,因为1944年的这一天,梅姆瑞少校英勇阵亡于中国怒江西岸的高黎贡山东麓。为了表达我们内心对更多历史缔造者的敬意,我们选出十张美国照相兵拍摄于中缅印战场的照片,印成中英两种格式的明信片,提供给观众们在参观后分别邮寄给当年的老军人们。其中美国派往缅甸战场的475步兵团八百多名成员名单就是伊斯特布鲁克先生提供的,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这支部队的团长。

伊斯特布鲁克先生得知我们邮寄明信片给中美老兵的想法时说:这是多么绝妙的美好创意。

我们都是自己祖国的外交官

作为那段历史的寻找者,我们能理解伊斯特布鲁克的兴奋。在说到缅北战役的时候,在大多数中国出版物和文艺作品中,所能听到的胜利都来自我们自己,而忘记了那座因为盟军胜利而常被挂在嘴上的小城密支那,其实就是梅里尔的掠夺者们长途奔袭夺取机场之后才奠定了进攻基地的。更何况还有在云南帮助我们训练、作战与后勤保障的美军顾问团。

在深圳的《国家记忆》展创下了这座城市专项展览的独特景观。一个月的展期,没有一天冷场,甚至有时爆满到六百多平米的展厅要请观众分批进入。五千多张明信片被观众购买完了,他们对照着老兵的地址簿填写和邮寄,或委托给志愿者们替他们来做。许多年轻的孩子们由此看到了祖国的一段历史,同时又因为参与这个寄出致敬明信片的活动,而让自己成为了连接今天与那些历史创造者的纽带。

就在美国的几家报纸包括美国军队的《星条旗》报和《波士顿日报》刊出坎贝尔和其他将近二百位老兵的家庭收到中国致敬卡片的同时,另外五百张卡片则正在寄往美国的路上。同时,策展人之一的晏欢再一次写信给伊斯特布鲁克先生,告诉他,展览还将在昆明、重庆、南京、武汉和更多的城市举行,我们还需要您的帮助,我们希望那几万名曾经援助过中国的陆军与空军军人,都有机会与我们分享重新发现历史和唤醒他们英勇岁月的欣喜。

(实习编辑:许轲)

相关阅读

  • 7旬大学返聘老师讲课仅3学生上课 称要检讨2011年09月18日
  • 7旬大学教师讲课课堂仅3学生 老师称很难过(图)2011年09月16日
  • 沈阳杀城管被判死刑小贩夏俊峰之子画展举办2011年08月31日
  • 8旬老人收到嫂子57年前寄出明信片2011年08月16日
  • 多个城市出现慢递公司 为都市人寻找缓慢与宁静2011年03月10日
  • 老明信片上的满族美人2011年03月01日
  • 北京“慢递”生意红火 年轻人写给未来预约美好2011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