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英雄登场率排名s7:侯氏黑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0:06:07

侯氏黑散
组成: 菊花40分,白术10分,细辛3分,茯苓3分,牡蛎3分,桔梗8分,防风10分,人参3分,矾石3分,黄芩5分,当归3分,干姜3分,川芎3分,桂枝3分。  
出处: 《金匮》卷上。  功效:驱风除热,通经活络。
主治: 大风四肢烦重,风癫,中风瘫痪。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每日1次,初服20日,温酒调服。常宜冷食60日止。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手太阴、少阴、足厥阴药也。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以为君;防风、细辛以祛风;当归、川芎以养血;人参、白术以补气;黄芩以清肺热,桔梗以和膈气,茯苓通心气而行脾湿,姜、桂助阳分而达四肢,牡蛎、白矾酸敛涩收,又能化顽痰,加酒服者,以行药势也。 2.《张氏医通》:方中用菊花四十分为君,以解心下之蕴热;防、桂、辛、桔以升发腠理;参、苓、白术以实脾杜风;芎、归以润燥熄火;牡蛎、矾石,以固涩肠胃,使参术之性留积不散,助其久功;干姜、黄芩,一寒一热,寒为风之响

读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析侯氏黑散张启康 /香港
何教授博览古今中医名著,中医水平高,我很敬佩,虽然个人对其中个别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不一定对。《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确是本好书,很有启发性。, t% c: m% R9 g. I# x
例如何教授在《侯氏黑散》一篇开首直言,“对于此方及其后注文,历来注家,大多随文衍义”,此句话俾后学醍醐灌顶,领会此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其实不只是对侯氏黑散,许多论述都是随文衍义。不仅是古医家,现代许多中医文章、论文亦是,当然包括我的胡言乱语,正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学习前辈的著作,不论其名声多大,不能盲目照单全收,其中有许多“纸上谈兵”的,即是没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学习经典著作,主要还是以原著为准,以当时的哲理和当时的道家思想互相参照,因中医的发展与道家的思想尤其是有关养生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后世的注解,只供参考。这也是中医弃芜存精的问题。
由于历代的医家不解何以方名“黑散”,疑方中矾为黑矾,故以为黑矾是方中主药,解释方义在黑矾上兜转,故有许多争议,以至后世善用侯氏黑散者少。叶天士虽认定菊花用量独重为主药,但亦是误解“黑”字,将菊花炒炭变黑。著《中风斠诠》的中风名家张山雷甚至认为“杂乱无章”,此是没经过临床实验的信口开河。
s; p2 b& q+ D' O
如果参照《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周易参同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相信会较易理解侯氏黑散之“黑”的意思,明白侯氏黑散就是治疗中风后,使神明自复。临床实践证明确切有效。- N) G2 t8 b1 i* j" P' W$ Q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高明如叶天士,亦引喻说,‘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务以填实肠胃空隙,庶几内风可息’。 ”而《侯氏黑散》注文:“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叶天士把原文的“腹中”解为“肠胃”,以致俞东扶《古今医案按》说:“夫药之入胃,不过气味传布脏腑经络耳,岂能以矾嵌刷之耶。冷食四十日,药积腹中不下,肠胃诚填塞矣,谷不纳而粪不出,将如之何?”批得亦很幽默。
《金匮要略》一语道破中风的主因是“血虚,络脉空虚 ”。根据《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灵枢?逆肥瘦篇》:“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附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所以,血虚络脉空虚即是冲脉虚。《素问?举痛论》:“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所以,“腹中”应理解为腹中冲脉而非指肠胃。药积在腹中不下,意即是补冲脉之虚,冲脉充盈则络脉充盈,不下即能上渗诸阳,灌诸精而中风愈。
6 w' |) g/ U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逆气非为气逆上冲。而是上不能出颃颡渗诸阳,灌诸精;下不能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冲脉虚而中风患者,临床上可见半身不遂之一侧手足冰凉。! ~; r  S- s5 E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腹中论篇》:“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服侯氏黑散要禁鱼肉大蒜,就是要禁大蒜急疾坚劲之气,以助药力使心缓人和。《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心缓人和则荣卫通利。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仲景既分中络、中经、入腑、入脏,其证各异,岂有以一方统治之理乎?这与仲景因证立方的思想是相背的,在《金匮》其他篇中也是少见的。” 正如《干祖望中医外科》前言所述:“我们谈‘变’,必须要先了解它的‘常’ 。”仲景著作主要是先论述生理病理之“常”,即一般性、普遍性,使学者知常识变。中风虽有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脏之分,只是轻重不同,表症不同,但就“常”来说,主因、本质都是“血虚,络脉空虚”。即是西医所述因脑缺血梗死和脑栓塞引起的中风,此为一般性。按西医论述,中风因脑溢血所引起的只占25%。脑溢血所引起的中风,《素问》谓之“薄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弄通《伤寒论》,自会对“薄厥”的治疗方法心领神会。后世分真中、类中等,看似发展了,其实却是背离了“至简至易”,使后学者觉得更复杂难明。( n9 _! _& T$ o1 R
* i: G$ G$ h8 G, S
如果我们从另一角度去看,仲景在论述中风时只提出一个侯氏黑散,可见其重要和有效。《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说:“方药中老师治肝风常重用菊花至30克,就是从此方学来的。”只活用其中一点,已收益非浅。反观至今论中风者,虽论及中风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但治法上却不提侯氏黑散。是没研究过、临床上没运用过?或是认为“古方不能医今病”?为何仍不重视对它整个方剂整体的研究?此谓之“重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