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收音机音箱布:英伦在线 : 留二代的普通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8:37:47

先给自己和朋友的孩子们,抢注一个代号,叫留二代,就从我们算起,他们都是出生在英国的第二代。这个称呼,比什么80后,90后,或者08后,09后,要雅致一些。如果你是我的朋友,又有孩子,只管用,把它转起来。

 

多语之争

最近把小曾笠背诵的《静夜思》和《春晓》录音,发回国内。结果反响强烈,有人在办公室忍不住,笑出眼泪来。因为他的背诵,声调极其诡异,不像是语言发育迟缓的中国孩子的发音,也不是这边只说英语母语孩子学汉语的腔调,反正很有学术研究价值。我录下来,也许将来可以研究。

 

那段背诵,就像是听一段一条可爱的英国小猎犬,音色嘹亮,“梆梆汪汪汪,汪汪梆梆梆”,内力十足的脆,我管它叫“小叫天”。其他,我已经不做多想,反正就是这么回事了。

 

为了他的语言,我曾经有过很多梦想,特地制定了三条军规。第一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我尝试和他独处的时候说瑞安话(温州话的亚方言)。原因是自己的经验。我爷爷讲闽南话,我从小听过一些,可能是处在瑞安话大环境中,有点语言歧视,闽南话到了我这代就荡然无存,大人偶尔会说一些闽南话词汇来取笑。现在,看台湾大选,心想如果自己懂闽南话,那多好。因为我很喜欢,方言中那种不同与普通话的智慧、趣味和活力。

 

现在不行了,他基本上忘了瑞安话,唯一记得是“遥控板”,可见娱乐之贫乏。第二条是,我们全家在一起,我们就说普通话。这条严格执行,起码是我的底线。现在我对他说普通话,他以英语作答,也算勉强过关,毕竟要一字一句强迫说普通话,也许会让他讨厌普通话和未来的中文汉字。布里斯托大学曾经有过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据说他父亲只和他说法语,如果他回答英语,就拒绝回应,导致了这位学者性格极度内向,怯于社交。

 

这对我,也有点小小的悲哀。因为方言本来就比较谦卑,自称土话,现在更是让位于普通话,我总是很难过,好像一个纯朴的少年,被不知人间冷暖的少爷欺负。特别是每次回到家乡,我努力和朋友说瑞安话,收集一点方言词汇俗语。听到小一辈小孩子满口的普通话,我总是觉得有一个世界,就好像错过的航班一样,离他们而去,永远不会在他们脑子里出现。

 

第三条,如果有第三方非华人在场,比如去超市、旅游,我们就说英语。这点他做的很好。这时候他是我的老师,因为你听孩子说英语,不是学他的语言,而是发现在英语环境中的语气、神态、肢体动作是如何一点点养成的,对你自己的英语也有提高。

 

中文教育

与其说我担心曾笠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我感兴趣语言本身。客家人有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语言是比任何物质要更为强大的存在。假如远古时代,一只蚊子,吸了一头猛犸象的血,又被困在了琥珀里,今天我们依然可能用血液里的DNA复制出一头猛犸象。我相信语言也可以。

 

现在,我就是苦口婆心,慈悲为怀,持续不断地和他说普通话,就当是浇一块石头,等着发芽。只等他有一天幡然醒悟,突然滔滔不绝,与我谈上三天三夜,听得懂我用汉语表达的苦衷(请问,这个词英文怎么翻译?)。

 

其实也有折衷作法,比如送到中文学校,或者将来选择中文课程。对我而言,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情。最近和一位在英国从事中文教育的长者聊天,他从1993年开始从事中文教育,组织了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

 

他说的挺有趣。据说,在香港回归之前,中文教育,主要是香港移民(虽然说粤语,但是文字一样,广义中文教育是文语并学,文字也是很重要),英国是宗主国,拨款支持社区的中文学校;97之后,香港回归,英国政府对于社区的中文教育就没有支持了。现在,英国重返东亚,中文(普通话)是未来做生意工具,成为中小学教育一部分,对社区中文学校挤压更加厉害。目前社区学校和主流学校两套中文教育,处在此消彼长阶段,社区中文学校有存在的理由,比如文化特征、族群意义,却缺少持续的支持。

 

对我而言,我只想小朋友将来能够明白,当年,台灯下,爸妈围着他说普通话时候,那个“苦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