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功放主动限幅电路: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54:59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8)  

2011-12-19 22:48:43|  分类: 古典文学 |字号 订阅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8)  

1.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2.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令:命令;申:说明。再三命令和告诫。

3.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4.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5.情同朱张:这是一个成语典故。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叫朱辉,一个叫张堪。张堪很早就知道朱辉很讲信义,但是两个人原来并不认识,后来有机会到太学里边做了同学,因而两个人才熟悉起来。虽然是老乡,但来往并不是很密切,也不是酒肉朋友,也不是一起游玩。

两个人学业有成,要分手各回各家去的时候,张堪突然对朱辉讲:“我身体不好,今天我们俩的缘分到了,要各自回自己的家,我有一事相托。”当时朱辉听得摸不着头脑,愣愣地看着张堪问;“你要托我什么昵?”张堪就说:“假如我有一天因病死去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儿。”

当时他们身体都很好,朱辉也没把张堪说得话当回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承诺。但是他俩分手以后,果然张堪就英年早逝了,留下了妻子和儿子生活得非常的艰难,这个消息传到了原来也未必很密切朱辉的耳边。朱辉听到了以后就不断地给张堪的家里资助,年复一年的去关心他们。朱晖的儿子朱颉非常的不理解,就问爸爸:“您过去和张堪没有什么交往啊,并且也不是深交,您怎么对他的家人能如此的关心昵?”朱辉回答他的儿子说:“是的,过去我和张堪不是很深交的同学,不是来往很密切的,但是张堪在生前曾经将他的妻儿托付给我。他为什么托付给我,而不托付给别人昵?因为他信得过我,我怎么能够辜负这份信任昵。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其实我已经答应了,所以我要守信用,履行我对张堪的诺言。

  朱辉在家乡是一个扶贫济困非常有爱心的人,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辉的为人,为了褒扬朱辉就想让朱辉的儿子去当官。可是朱辉就把这个当官的位置想让给张堪的儿子,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你的好意,我的儿子才具有限得很,才华本事都不太多,如果您要是让他当官做的话,我看好像不适合。我向你推荐故人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刻苦,非常守礼仪,是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故友的儿子推荐给你,让他去当官,为民众去服务的机会。

  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辉的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非常的勤奋踏实,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这就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典故《情同朱张》的来历。 在并没有明确许诺的情况下,朱晖对张堪的嘱托自觉地去履行了,这可以说是朋友之间守信用的一种更高的境界。所以,多少年来,“情同朱张”这几个字,一直被人们视为朋友间感情执著、讲究信用的代称。岁月悠悠,朱晖和张堪早已故去,但他们的故事却依然年轻。因为,信用比人的生命更长久。(更正:据2009年6月24日《中华读书报》登载杨光《<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指瑕》,朱晖向南阳太守推荐去做官的,不是张堪的儿子,是另一好友陈揖的儿子名叫友的。典出《后汉书.朱晖传》。)

6.乡愿之徒:孔子在《论语》说“乡愿,德之贼矣”。什么是所谓“乡愿”呢?愿就是一个心一个原,乡就是一乡的人。就是一乡的人都说这个人好。那么,全都说好的人,为什么还是道德败坏的“德之贼”呢?一乡的人素质会良莠不齐,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一个有个性的君子,是有自己的有立场和原则的。君子也不会去迎合所有人的品位。那么自然不会所有的人都说他好。而乡愿之人不同,他迎合所有人品位的同时,肯定有其目的。《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就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这里说的乡愿更多的是指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或者说八面玲珑的行为。大概基于此吧,中国盛行中庸之道宽容之风,或者说尽管乡愿不是个褒义词,然而在现实中,世人总是乡愿着生活着,有人说,中国人是最乡愿的民族,我看一点也没错。

7.山公启事:晋代山涛任吏部尚书,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亲自选题数人,写成奏章,密启皇帝选录,然后公奏,故举无失才,时称为“山公启事”。见《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后用以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唐.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诗》:“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诗》:“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后遂用“山公启事、名贤启事、山公启、山涛启、山公鉴、山涛鉴、山公识”等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

8.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9.仙山楼阁:《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10.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