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放话筒没声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对历史现象的科学认识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09:43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对历史现象的科学认识

白眉英王    发表于2010年02月26日 19:25 阅读(1)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一、引言: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在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分裂时期。

古今中外和古往今来,除了四川人的陈寿所著正史的《三国志》之外,几乎是同时代的晋人裴松之,还对这本史书,做了详细的注释,引用了当时许多人的见闻记录等各类著作,增加了后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而且陈寿的书,文笔简洁,选材精当,较之班固《汉书》及其后的所有篇幅冗赘浩繁的各朝代的编年纪传体史书,是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可读性最好的史著。

包括正史的《三国志》在内,人们对这一分裂局面的形成的原因,有过许多记述和分析研究,但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为过去的人们,其中包括近现代以来的史学家和思想学术界,都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其原因,古代的不必说啦,近现代的处在资产阶级思想学术范围内的所谓专家、学者、教授之类的打胡乱说也不说它;即使是在理论思想上,教条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史学家者流,不能运用全面系统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来科学认识这段历史,所以也得不出科学的结论。

    为此,本人特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对各种不科学的观点,略加列举和分析,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提出科学的认识,以正视听;以求教正于大方之家。

 

二、各种不科学的认识

一)、人类历史天道循环论:

1、所谓天道循环论,就是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说。

    2、此说是过去一般封建史学家的主张,在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宗明义里,就提出这种说教。《三国演义》的著作者罗贯中,自然是个十足的封建文人,而且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家学派理论思想体系统治,在其著作中,忠诚挚着地尊奉刘氏封建正统观,贬低曹魏与孙吴政权为篡伪、也就代表着一般封建史学家的观点,提出这种主张。

3、这种人类历史天道循环论,一般人都容易接受,特别是读过并热衷于《三国演义》的读者或研究讲论者,都相信这确实就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规律把?

因为人们无法解释,在西汉、东汉的封建社会长期统一之后,为什么会有数十年间的三国分裂局面的出现?而且在其后经历西晋的统一之后,随即又出现东晋及南北朝的分裂;然后又是隋、唐的大统一。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真好似遵循了合久了就要分裂,分裂之后又会合在一起的规律一般。

4、此说不科学的地方:

甲、所指的“天下”的含义,在过去一般人和史学界的思想里的“天下”,只是指中国这一范围,如果按现代的“天下”说,则应指世界各国。那吗,这儿所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能够是一般规律,适合于天下其它国家吗?显而易见不适合,那就不是一个科学的认识。

乙、即使是在中国这一范围之内,分分合合的现象,也主要是在中古史的前期:隋、唐大一统之后,虽有过五代十国和南宋与金代的短暂对峙,中国统一的历史是长时间存在的;其后的元、明、清等几代,就再也没有过分裂局面出现。则所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说的所谓规律,不是不攻自破了吗?,

丙、这种历史天道循环论,是唯心主义的社会史观,没有任何一点科学理论依据。本文后节的科学论证,就是对这种思想的科学批判。

二)“天、地、人三才分立”论

流传甚广的《三字经》里就说:“三才者,天地人;三纲者,君臣义。”《三字经》所宣传的各类封建主义思想和道德教义,本文不在此做批判论述。

对所谓的“天、地、人三才”论,被引以为是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批判。

甲、此说也是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这样的观念:即曹魏得天时;孙吴得地势;刘蜀得人和。由于“天、地、人”三才分立,所以是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的根本原因。

乙、所谓曹操得天时,主要指其在公元195年控制了从作乱军阀李崔、郭迉军中逃亡出来的汉献帝,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中国北方的中原和陕西关中地带,一贯是天子所据以统一全国的优胜形势。但中原地带经黄巾起义后的军阀争夺战乱,经济残破不堪,已无地利可言;曹魏内乱不已,危机四伏;以汉贼名义统一北方,无号召力,没有人气。故不能统一全国(直到公元200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献帝才建立魏国)。

    孙吴得地利,指割据东南富饶之乡,有江河湖海等天堑地势可自保之利。但偏居一隅,无天时形胜优势,只能分裂割据一方,不能统一全国。

    刘蜀虽得“人和”,即因天下战乱不已,“人心思汉”;加上诸葛亮辅佐,政通人和;但他虽打着蜀汉这面大旗,也因僻居西南一隅,无其它优势,仅能自保,难成统一大业。

    丙、“三才”说也是唯心史观的谬说,因为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才”,一般皆是用以对某一社会状态或某一次战争做宏观的形势分析的要点,不足以用来概括任何一个国家或军政集团所据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用所谓“三才分立”说来解释三国鼎立的历史原因,显而易见是很牵强附会,不科学的。

本文后节的科学论证,就是对这种思想的科学批判。

    三)英雄造时势说

    1、《三国演义》的开篇,就公然提出这一主张,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来就是先有大智大勇的帝王将相等英雄人物,用他们的文治武功打天下,开基立业创立国家,造就了一个时代的宏伟事业,即所谓的“英雄造时势”。

    2、受这一思想观点的影响,认为三国之所以分立,就因为魏、吴、蜀各自涌现出许多英武智慧、谋略武功盖世的英雄人物,他们要各自拥立自己的“主公”称王称帝,各不相让,有的英勇杀敌,奋战沙场,斩头沥血,万死不辞;有的舍生忘死,流血牺牲而不顾;有的为报知己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都是各为其主,造成三国各不相下,因而长期分裂。

    3、受此说影响,宋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就高唱:“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一时间强虏灰飞烟灭!一时多少豪杰。······”

现代人也多继承此说,旧版影视剧《三国演义》也随声附和,其主题歌就引旧文人的词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英雄造时势”之说,是宣传唯心主义个人崇拜的英雄史观,被现代人早就唾弃了的俗劣主张,不值得在这里浪费时间予以驳斥啦。

   四)农民起义战争功绩说

   史学界和部分学术研究者,自以为是尊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认为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的功绩。

   提出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推翻了东汉封建王朝的统治,使东汉反动腐朽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分而为三,可以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而各国为保持其三国鼎立局面,也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剥削。因此认为三国分裂局面的出现,是促进社会发展一件好事。

此说脱离具体的历史实际,现分析如下:

其一、黄巾起义,并没有直接推翻东汉王朝的统治,东汉末代皇帝的汉献帝,后来一直在曹魏卵翼下,保持到曹操死后才被其子曹丕以“禅让”的名义垮台的。

    其二、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是其起义战争中对各地区的豪强地主阶级的镇压,对豪强大地主的庄园、坞堡的攻灭等过程中对封建地主势力的扫荡。而东汉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分裂,则是另有原因,可参见后文的论述。

    五)农民起义战争罪过说:

    这是近来在一些新起的史论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反潮流的理论思想,其主要理论认为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和农民战争,所到之处,肆无忌惮地烧杀抢劫,虽然也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却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残破和坏影响,滞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表现在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就造成了军阀大混战,最后形成三个大军阀集团的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大倒退,就是这次农民起义战争的罪过。

    此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起码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没有一点现代科学的意义,见后文的分析批判。

六)新中国的史学界很早就有人提出,三国鼎立是几个地主阶级武装集团的封建割据,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只是关于“地主阶级武装集团”的提法,仍依据马克思主义有缺陷的阶级斗争学说,即阶级社会只有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一个部类的阶级斗争,只有这种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理论,还不能提出“社会主导阶级论”和“阶级社会有三大部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等理论,故对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提不出创新的理论分析。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的五大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对待一切事物必须运用全面系统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八大理论思想系统,来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认识;要科学地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必须运用此一学说的如下五大基本观点,来加以分析。现为篇幅所限,对五种基本观点简说如下:

一)人类劳动学说的六类劳动形态,进行六类文明财富生产和发明创造的学说系统;

     二)在上述劳动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生产力学说的理论系统,在这一理论系统中,提出了社会生产力的主体结构论;

     三)在生产力主体结构论的基础上,提出生产关系的创新学说: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中的主导成份论;

     四)在上述社会生产力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论思想系统的核心内容:“社会主导阶级论”的理论思想。

     五)由“社会主导阶级论”理论,提出阶级社会内不仅仅只有一类对抗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而应该有“三大部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创新学说。

    有关上述这五个基本观点的主要内容,我在其它几篇博文中都已经做过许多论述,此出不再赘。

    运用上述五个基本观点,去观察、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可以得到科学的回答。

    这五个基本观点,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本人最近以来在几家网站上,发表了多篇文论,都是运用这五大基本观点来科学认识各类历史现象,得出多类创新思想,如《中华万里金瓯永固——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十数篇论文,可以参阅。

    

          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运用三大部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出三国鼎立的根本原因:

是东汉社会的第二部类矛盾、即地主阶级内部的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形成的。其理由:

1、东汉末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初期,此时由于东汉创立者的汉光武帝刘秀,得到西汉以来的地方豪强地主阶级的支持,故对地方豪强地主特别于以优待,使之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而激起尖锐矛盾;加上社会主导阶级内的在中央的地主阶级领导集团的极度腐朽,造成社会第一部类阶级矛盾尖锐化,而引发黄巾军的农民起义战争。

农民起义战争给予东汉中央的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加上东汉中央向各地方发出的“勤王”号召,使各地方强大的豪强地主阶级,趁机组成武装集团,对农民军进行镇压;也积极参加对争夺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于是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由于统治阶级既有中央众多的军队的进攻,又有各个地方的豪强地主武装的围剿,使利用宗教发动起来而未经强有力的组织、训练而形同乌合之众的黄巾军,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各地方的地主阶级武装集团却因此应运而发展壮大起来。

    就在镇压黄巾军的军事战争过程中,使许多地方的豪强地主的军队得以收编农民军,形成大大小小的多类地方军阀武装。这些武装力量,就是后来形成三国分立的阶级基础。曹操就是在镇压农民起义战争中,收编了青、徐一带的农民军而发展起来的地方大军阀。

2、说东汉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期,这种发展,不是说中央的地主阶级领导集团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地主阶级的阶级基础得到扩大,各地方的豪强地主阶级都得到强势的发展。反之,由于中央的地主阶级领导集团,长期掌握政权得不到监督和更替,权力腐蚀了这一领导集团,他们的统治因而腐化堕落。

各地方地主阶级得到巨大发展,其具体表现就是东汉末期,各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土地逐步集中于这部分豪强地主手中,他们利用所拥有的大量土地,控制附着于土地上的农民,形成强势的庄园经济,在各地大建庄园,修坞堡,组织和培训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埋下了地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间,为争夺各类政治、经济利益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激化的根子。

    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形成的纲常礼教思想的束缚,没有重大事件引发利益争夺时,他们尚不敢公然发起有违纲常礼教,反对中央地主集团的叛乱。但一当中央地主阶级集团的腐化堕落而引发农民的反抗斗争时,为镇压黄巾起义农民战争,成了他们的武装力量发展壮大,以便进行主导阶级内部的阶级争夺和阶级斗争的大好机会。

    3、历史演变的事实,恰恰正是东汉中央地主阶级集团和各个地方的豪强地主阶级集团(表现为各种武装力量)互相争权夺利而内讧,从而进行激烈的战争的具体写照。

    由东汉末期中央的外戚专权,和宦官乱政,引发中央地主阶级集团的分裂和激烈的阶级争夺和阶级斗争;到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使这种斗争白热化,从而使处于斗争弱势的部分掌权派,招引陇西大军阀董卓进京帮助镇压另一派,引狼入室,造成董卓专权,变乱朝政。从而引发各地方的地主阶级集团,名义上为讨伐董卓而纠合起来,实为向中央的地主阶级集团进攻,以争夺中央政治、经济权利。

这一战争初期,尚能取得一些胜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做了许多生动的描绘,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及“三英战吕布”之类。

董卓失败退守关中之后,立即使各地方军阀间,即不同地区的地主阶级武装集团间,矛盾尖锐化,使讨董联军分化,各回老家,就形成在主导阶级内部的各地大小地主阶级集团的军阀的割据局面。

    4、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认识,这种地主阶级集团间的一系列的阶级斗争,总是不断进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经常化的激烈竞争,是充分展示和体现封建地主阶级竞争机制的主要内涵;也是推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中,掌握生产资料的主导阶级,始终存在其阶级内部的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第二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这一矛盾和斗争,又是贯穿于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始终,是推动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详细论述可参见拙著《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研究》有关内容)。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之后,经过各地方军阀的多次大小战争,逐步团聚起曹、刘、孙三大地主阶级的强固的武装集团。

曹操经过讨伐中原黄、淮各地的袁术、吕布和袁绍等军阀的战争之后,逐步统一北方,遂率大军南下想扑灭孙、刘两大地主阶级军事集团,经著名的赤壁之战败北之后,三大地主阶级的武装集团,各自分别盘据中原、江东和四川与汉中等地区,形成魏、蜀、吴三国的鼎立局面。

所以我们论定: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正是地主阶级内部各阶级集团间进行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五、三国鼎立也是地主阶级内部阶级斗争的继续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既是封建社会的主导阶级内部的地主阶级集团间的阶级斗争的结果;又是这种地主阶级内部阶级斗争的继续。其理由有如下述:

一)三国的鼎立政权的实质

无论是蜀汉的正统地位也罢,还是曹魏与孙吴的篡伪也罢,他们的政权的实质,都是由当时封建社会的主导阶级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军事集团组建起来的,他们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无论是诸葛亮在四川与汉中的蜀汉,还是曹操在中原的魏境及孙权在江东的吴国,也全都建立的是封建主义制度。

二)三国鼎立是地主阶级内部阶级斗争的结果

因此三国分裂割据,就是三大地主阶级的武装集团,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但这是阶级社会里的一种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的结果,不是什么“天道循环”或“天、地、人三才分立”的结果;也不是少数几个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个人的才华智慧的功绩。这种社会阶级集群间的斗争,在斗争中虽然会自然地产生阶级集团的领袖人才和领导人物,出现许多英雄豪杰,这些人只是阶级集团的代表,只是阶级集团把他们创造出来的,不是由他们创造出阶级集团来的。

三)三国鼎立后,始终保持地主阶级内部不同阶级集团间的战争局面:

赤壁之战后,曹魏与孙吴之间,长期为争夺江、淮各战略要地而不断开战。

孙吴、曹魏与刘汉之间,对荆、襄等长江中游战略要地,进行了长期争夺战。

刘汉与曹魏间为争夺汉中等地激烈战争及其后诸葛亮为坚持“汉贼不两立”而与曹魏间进行的“六出祁山”之战和姜维的“九伐中原”等战争,都是地主阶级内部不同阶级集团间的阶级斗争。

因此,三国鼎立,正是地主阶级内部阶级斗争的继续

 

         六、三国鼎立也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如果不用“三部类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学说”来分析,则三国鼎立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一次大分裂,其坏处很多,概括地说,有如下几方面:

1、三国间长期的分裂割据战争,地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间的阶级斗争,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残酷杀戮、人众死伤和资财破坏等重大损失。

2、长期战争的负担,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和生产发展。

3、阻断了三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商贸的交流和发展。

按一般的推理说,这些坏处,就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一件大坏事,怎么能说,也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呢?

    二)我们用“三部类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学说”来分析,就可以认识到它也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其理由有如下几方面:

1、三国鼎立既是封建地主阶级不同阶级集团间的阶级斗争,从宏观上分析,是作为封建社会主导阶级的地主阶级,必须通过这种阶级斗争来进行优胜劣汰的竞争,不断地使开明优秀的部分取代腐化堕落部分,以进行封建制度的政治文明财富等六类文明财富的生产和发明创造,来发展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阶级斗争是必然发生的,不以人们的好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没有这种阶级斗争,则封建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也不能的到发展;。

三国鼎立的出现,就是从地方上新兴的优秀的地主阶级集团,取代了腐败无能、腐化堕落的东汉中央的地主阶级集团。这种新陈代谢,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2、三国鼎立后,领导各国的新兴的地主阶级集团,还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战,正是这种尖锐的阶级斗争,促进了各国地主阶级领导集团的对本阶级集团的组织、扩大和强化能力,并通过他们各自强化和扩大了的阶级集团,去组织和领导国内的其他阶级与阶层人民大众,发展封建社会经济,从而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为推动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史实也做了多种记载说明,三国鼎立后,领导各国的新兴的地主阶级集团,都采取了多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措施等,来安定民生,发展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曹魏实施的军墾屯田、蜀汉诸葛亮在天府之国的四川奖励农桑和用“七擒七放孟获”等政策,对少数民族实行和同政策;孙吴的大力发展江浙农业、还派兵开发宝岛台湾等等,无不淡化和减低了各国分裂带来的上述不利影响,促进三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