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系列所有番号封面:李世民为何不玩“狡兔死,走狗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37:02

李世民为何不玩“狡兔死,走狗烹”

 

——《李世民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第八章

 

李恒昌

 

 

李世民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题记

 

【出家人一般不介入仕途纷争,为何少林十三棍僧当初会救秦王?李世民武德年间开办文学馆,究竟是何用意?夺取天下后,他为何没有搞“狡兔死,走狗烹”,把身边的功臣赶尽杀绝?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的,他的朋友又是怎样对他的?】

 

作为开 国之君,当夺取政权之后,如何对待过去曾经一起出生入死、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对他的执政能力和基本人品都是一个重大考量,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为了稳固政权的需要,大多数开国之君,对功臣都是采取“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策略。这方面,有手腕比较强硬、吓走张良的汉高祖刘邦;也有方式比较阴柔、杯酒释兵权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却不是这样。

李世民虽然不是名义上的开国之君,但实际上具有开国之君的作用和地位。当他发动玄武门之变谋取皇位之后,并没有改变对待身边那些有功之臣的立场和态度,不仅没有找理由将他们杀掉,也没有劝他们告老还乡,而是依然坚持既有政策,对他们继续委以重任。

李世民为什么这样做?自有他的考虑。

客观上讲,当时,国内虽然已经平定,大规模的兴兵造反活动基本上已经没了市场,但外患依然没有根除,特别是东突厥和高丽的存在,始终对大唐帝国是一个巨大威胁,如果把那些有功之臣干掉,或者让他们解甲归田,刀枪入库,一旦外敌入侵,又靠谁去保卫国家安全、建立新的功业呢?

主观上看,李世民既是一个非常理性,又是一个特别重感情的性情中人。多年征战,他和手下的人已经超越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成为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朋友,他对他们不仅格外信任,也充满志同道合的友情。这样的一帮人都不相信,还相信谁?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活在世上,主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干事业,另一个是交朋友。无事业无以立身,无朋友无以立人。其中的交朋友,虽然排在第二位,但至关重要。因为有没有朋友,以及朋友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甚至改变人的事业,甚至改变人的命运。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还三个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交朋友的重要性,有人曾编写短信说:民国初期的小凤仙,和蔡锷将军做朋友,当知音,结果成就了为后人广为流传的爱情传奇,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人物;如果她根本没朋友,或者交“民工”为朋友,遇到扫黄打非,早就当妓女给抓起来了。

有证据表明,唐太宗李世民是喜欢交朋友,也很够朋友的一个人。

众所周知,出家人一般不介入世间的纷争,对社会上的权力争斗,基本上都是持中立态度。可是,武德四年,身为秦王的李世民,率人攻打东都洛阳,与王仁则展开激战,曾一度受困。这时候,嵩山少林寺的出家和尚们居然出手相救。少林弟子惠旸、昙宗、志操等13人响应李世民的号召,生擒王仁则,投奔李世民。

少林僧人为何肯帮助李世民,而不是帮助对手?答案只有一个:

他够朋友,为人好。

  

武德四年10月,时任天策上将军的李世民干了件大事,他创造性地开办了一个“文学馆”,纳四方学士入馆。当时,文的如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等人,武的如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人,都以自己的官位兼学士身份入馆。

这个文学馆,其实是李世民联络感情、交朋友的一个重要场所,类似现在的交友沙龙,平时并不怎么搞文学研究,也基本不搞文学创作。加入该文学馆的18个人,都是李世民的好朋友,而且在关键时刻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李世民当皇帝后,对于之前的老朋友,或者说那些有功之臣,采取了三条基本策略:

1、继续对他们委以重任。

2、帮助他们实现转型。

3、高调表彰他们的功绩。

关于继续重视他们,主要体现在他“组阁”的时候,既选用了一些新朋友,又不忘老朋友,对过去和自己患难与共的战友,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工作能力,都安排了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职位。这是大唐帝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他们既有功绩的承认和尊重。

关于帮助他们成功转型,这一点李世民做得非常好。他知道,和平时期不同于战争年代,再用过去那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显然不行了。因此,他在努力使自己转型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以前的功臣,学习怎样搞好经济建设和治理国家,从而使他们逐步成为和平建设时期的有功之臣。

对于有功之臣的褒奖,李世民一点也不吝啬,不仅给予他们非常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给予他们至高无上的荣誉,让他们感到无上荣光,从不为当年追随李世民打天下感到后悔。

贞观十七年(643年),为了纪念文学馆的著名学士,同时也是为了表彰他们的不朽功绩,李世民在“十八学士”的基础上,增添六位新的学士,形成二十四名宿,让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画像。

画像一律巨幅,规格气势堪比皇上。

画好之后,他命人一一装裱镶框,举行盛大仪式,全部挂在凌烟阁上,昭示了他对有功之臣的尊重与推崇。

 作为一代君主,成就旷世伟业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命人将贵为天子的自己的巨幅画像挂到首都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上,让人山呼万岁,而是把手下人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同为帝王,同为皇上,差距貌似很大啊!

 

李世民如此对待有功之臣,那些有功之臣们自然也深明大义、知恩图报,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君臣关系,或者说另类朋友关系。其间,没有任何有功之臣试图造反。这证明李世民策略的无比正确。

在这里,可以有重点地分析几个代表人物。

第一个代表人物:房玄龄。

房玄龄系学者出身,长期在秦王府工作,“在秦王府十年间,掌管文书,每有军书表奏,立地成章,文字简约,条理清楚。”

曹植能七步作诗,房玄龄能立地成章,可见其文字功夫非常厉害。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建成畏惧房玄龄的能力,在李渊面前进谗言,导致房玄龄被赶出秦王府,“下岗失业”回家。

李世民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试图在昆明湖谋杀自己的消息之后,偷偷将房玄龄召回,要其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化解危机,房玄龄得以回到秦王府。

在那次非常重要的“政治局五常委会议”上,正是房玄龄选择了玄武门之变的地点,而且通过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消除了李世民所谓“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心魔,促使其下决心发动政变。

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成功,房玄龄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但属于最重要的智囊,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李世民当皇帝之后,是怎样安排和对待这个有功之臣的呢?主要有两条措施,一是委以重任,二是变成亲戚。

李世民不仅对房玄龄大加封赏,而且委任其为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位置仅次于皇帝。对于这一任命,李世民的叔叔淮安王李神通不满,认为房玄龄不过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仅仅会写点文章而已,不应该给他如此高的荣誉和职务。李世民听了,把房玄龄的功绩当众一一列举,反问李神通究竟立下什么功劳,有什么能耐,让李神通羞愧难当,无言以答。

李世民不仅给房玄龄升官,而且还把房玄龄的一个女儿选作王妃,纳入宫中,这样一来,房玄龄便成了他的岳父。老岳父身为宰相,为皇帝老板打工,虽然从辈分上讲有些委屈,但绝对会尽心尽力,不会有谋反之心。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将自己最喜欢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可谓亲上加亲。

皇帝如此对待自己,房玄龄自然知恩图报。他在任期间,为了大唐帝国的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裁汰冗官,任人唯贤,敢于直谏,修明法律,和杜如晦、魏征一起,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房玄龄一度位尊权高,但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为人低调,一点也不“得瑟”。他曾多次上表,请求辞去宰相职务。但都没有获得李世民的批准。

李世民说,急流勇退,主动辞让,是美德。但国家需要良臣,你又是我的左右手,而且你虽年高,但依然能饭,以后就不要再辞让了。这句话或许潜在这样的意思,过度辞让,容易让人以为有点小骄傲。

总结房玄龄的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情:一是助阵玄武门之变,二是助阵贞观之治。概括其一生的功绩,可以说是“两个没有”。即:如果没有房玄龄,就没有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如果没有房玄龄,也就没有贞观之治的盛世。

反过来看,如果没有李世民的赏识和重用,也就没有历史上那个有口皆碑的著名宰相房玄龄。

公元648年,亦即贞观22年,房玄龄病重,李世民百忙之中专门到家中探望。君臣相见,想到房玄龄不久将要告别人间,从此将失去一只左右手,李世民痛哭流涕,房玄龄更是泪雨纷飞。两人感情之深,情谊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个代表人物:李靖。

李靖又称卫国公。曾为隋朝官吏,李渊起兵反隋时,被俘虏。当时,有人要杀掉他,正好被李世民碰上,李世民欣赏他的才干,让手下人免他一死,从而保住了他的性命,得以进入幕府。从这个角度讲,李世民对李靖有救命之恩。但是,对于李世民的恩情,李靖最初并不知恩图报。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因秦王府的实力明显弱于东宫和齐王府,曾派人偷偷向李靖求助,希望他能带兵助自己一臂之力,但是,那时候的李靖以忠于李渊为由,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显得非常倔强,也有些不通情理。

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论说李世民应该把李靖列为不受重用之列,但他依然欣赏李靖的才能,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刑部、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射,还先后封其为代国公、卫国公。

自从跟随李世民之后,李靖可谓忠心耿耿,先后立下赫赫战功。贞观三年,李世民任命当时担任兵部尚书的李靖为行军总管,率领几十万大军,北上抗击东突厥进犯。

在这一重大军事行动中,李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夜袭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的大帐,将其队伍打得哭爹喊娘;随后,他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阴山以北,将颉利可汗活捉,押回长安,宣布了东突厥草原帝国的灭亡。

后来,李世民曾被周边国家称为“天可汗”。这一伟大名号的取得,与李靖有很大关系,是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结果,更是他战无不胜的结果。

假如当初李世民将李靖杀掉,或者说根本不重用李靖,李世民又哪里会创造如此伟大的基业?

有一次,李靖和李世民之间曾经产生了一次误会,但最终依靠李世民的坦诚得以化解。

因为李靖在消灭东突厥中立下赫赫战功,引起了御史大夫萧禹的嫉妒,他上书皇帝,弹劾李靖,理由是李靖在袭击颉利可汗大帐时,把突厥人的珍宝据为己有。

李世民接到弹劾后,把李靖招来,言辞训斥。面对无聊之人的诬告,面对皇帝的训斥,李靖虽然感到冤枉,但没有争辩,而是一再向李世民谢罪,说“我错了,再也不敢了。”那样子好像他真的贪污了不少珍宝。

可是,事后李世民了解到自己冤枉了他,李靖根本就没有贪污任何珍宝的行为。随后,李世民非常坦诚地对李靖说,我轻信他人的话,冤枉了你,错误在我,请不要放在心上。

有皇上这句话,李靖又怎么会介意呢!

 

第三个代表人物:魏征。

提起李世民身边的人,一个人永远也绕不过去。他就是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魏征魏玄成。

魏征与李世民,既是君臣关系,又是铁骨铮铮的朋友,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首先,他是李世民从敌人阵营中改造过来的朋友。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唐高祖武德元年,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后来,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在此期间,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把李世民干掉,可是李建成没有听他的劝告。

玄武门事变以后,李世民接到举报,诉说魏征的罪行,李世民将其召来,两个人展开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李世民没有任何过渡,直接开门见山:“魏征,你为何挑拨我们弟兄之间的关系?”魏征更直截了当:“可惜你大哥没听我的话,不然他的脑袋不会搬家。”这句话,看出了魏征既心直口快,又敢于担当,正是李世民所喜欢的性格。当即被李世民免罪,并确立为好朋友关系。假如李世民心胸狭隘,可能会说:“你想让老子脑袋搬家,我先让你脑袋搬家”,那可就惨了。

第二,魏征是以对立面的形式当李世民的好朋友的。李世民需要魏征当好朋友,但不是那种在他面前唯唯诺诺,一味说好的好朋友,而是敢于提反对意见,专门挑自己毛病的好朋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李世民需要魏征做的,其实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而魏征也很配合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四个代表人物: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的关系有点特殊,两人不仅是君臣和朋友关系,还是亲戚关系。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因此,李世民应该称他“舅子哥”。实践证明,这一对“哥们儿”,是史上罕见的好兄弟。他们之间,最值得称道的不是李世民夺取政权之后对长孙无忌的重用,而是长孙无忌面对重用的一再推辞。

长孙无忌自李家父子晋阳起兵时开始,一直追随李世民。他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他立场最为坚定,工作最为积极,不仅负责内外联络,而且亲自带兵参与战斗,立下汗马功劳。

贞观元年李世民封长孙无忌的妹妹为皇后,并拟提拔长孙无忌为宰相。面对这一重用,长孙无忌并没有接受,而是坚决推辞。

谁都知道,被皇帝提拔重用,是莫大好事,但长孙无忌放着高官不做,主动推辞,自有他的考虑。他怕对李世民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是亲戚!他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外戚”!

在李世民这里,一切好像都没问题,他说,我之所以重用长孙无忌,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而是他的能力。在李世民的坚持下,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也就是右丞相。

长孙无忌担任一段时间右丞相后,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他隐约发现有人在背后议论他和李世民的关系,经过慎重考虑,他再次向李世民请辞。

这一次,李世民没再坚持,同意了他的请求。

当初房玄龄多次请辞,李世民没有同意。而今长孙无忌请辞,他同意了。为什么?大概他本人也有了顾虑。

无论如何,值得称道的是请辞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

人都说,主动请辞是一种美德。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有这种美德。

这种美德,千年之后,基本消失。因为,后人有的只是被迫无奈的引咎辞职,而不是主动请辞。

贞观七年,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重新任命,委任其为大司空。长孙无忌依然不肯接受。这一次,李世民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而是直接任命。事后,还亲自做赋一首《威风赋》,专门赐予长孙无忌,让其打消顾虑。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不起,临终之际留下的话,耐人寻味,而且几乎都与长孙无忌有关。

李世民当时留下三段话,一是对太子李治说的:“有长孙无忌和诸遂良两位大臣,你不用担心天下。”

二是对诸遂良交代:“我打下天下,长孙无忌出了很大的力,他对我忠心耿耿,绝无二心,我死之后,不要轻信小人的话加害他。”这是对长孙无忌的最好保护,因为,一旦发生政权更迭,往往外戚会受到冲击。

三是对长孙无忌和诸遂良交代:“我死之后,希望你们能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尽心辅佐太子。”可见其对长孙无忌的重视。

 

李世民虽然对开国功臣继续信赖有加,委以重任,但对个别掂不清分量,自我膨胀的人,也没有一味纵容,而是很巧妙地做出“艺术处理”。这方面,尉迟敬德是个另类典型。

尉迟敬德原为隋朝低级官吏,随刘武周造反被李世民俘虏后投奔大唐,在随后的征战中,屡建奇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冲锋在前,当李世民和李元吉杀得难分难解时,勇敢地站了出来,亲手杀死了李元吉,从而立下不可替代的功绩。

李世民登基之后,任命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封吴国公,与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享受同等“福利待遇”。

在消灭东突厥的战斗中,尉迟敬德也建立了不朽功绩。但是,这个人,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太自负,居功自傲。

尉迟敬德居功自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看不起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不仅背后说一些看不起他们的闲言碎语,而且有时还当面讽刺人家,幸亏人家脾气好,风格高,才没有发生严重冲突。

二是他特别在意一些小事。有一次,李世民专门设宴,与文武百官“共度周末”。可能当时办公室人员在具体安排时,出现了一点小纰漏,结果在坐席位置上,引起了尉迟敬德的极大不满。不满就不满吧,你可以找工作人员说说,让工作人员给调整一下,可是这老哥根本不懂基本的礼节,对坐在上席的人说: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在我的上席?

当时,任城王李道宗看到尉迟敬德随便对别人发火,于是便过来向他解释一下,试图把事情压住,没想到尉迟敬德给脸不要,上去一拳打在李道宗的脸上,把人家的眼睛差一点打瞎。

皇帝专门举办的一个周末party,就这样被他给“搅”了。这哪是朝中大臣的作为,简直是来“砸场子”的。

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生气。这事儿,任谁都会生气。怎么处理,考验李世民的智慧。

按照大唐律法,在皇帝举办的party上闹事,属于“大不敬”,应该判死罪。但李世民没有这样做,而是对他进行了一番哼哼教导。

李世民说:你们都读过历史,汉高祖时代,那些有功之臣,活时间长的,属于稀有动物。

出于对功臣的爱护,我从来不搞“狡兔死,走狗烹”,而是对有功之臣格外珍惜和同情。

但是,你不能据此不知天高地厚,一味“得瑟”。

从你今天的表现来看,我感觉汉高祖当时的有些做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是奖励有功之臣,同时要惩治犯罪。

希望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加强自律。别把脑袋主动向铡刀上放。

李世民这番话,语重心长,恩威并用,立竿见影,尉迟敬德当即羞愧难当,从此后再也不敢把尾巴翘到天上了。

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向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学习,主动请辞,回家颐养天年,李世民批准了他的请求。同年,李世民将其列入凌烟阁24功臣之一,享受国家至高无上的荣誉,让尉迟敬德激动很心情,感慨颇良多。

后来,李世民东征高丽,用人之际,尉迟敬德不顾年老体弱,主动请求出征,随军出战,再立新功。这一切,都有赖李世民对问题处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