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二进制文件读写:《红楼梦》并不残缺的醒世巨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3:58

本次人类文明小说创作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红楼梦》,历史将证明这一点。《红楼梦》的绝世成就,不只是表现在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故事结构的布局安排上,以及社会风貌全面而真实的展现上,《红楼梦》的最主要成就在于其深厚、玄奥、凝练、丰满的主旨表达上。

 

然而这一切又都是相容为一的。因为《红楼梦》的内容太丰富而浩繁,以至于出现了“红学”。《红楼梦》的主题也历来被人争论不休。《红楼梦》的影响何以如此深远而长久?把握不住主旨的话,也只能是在《红楼梦》里面兜圈子,也就谈不上跳出“红楼”来看“梦”了。特别是现代的人往往用所谓的“历史局限性”来对《红楼梦》横评竖论,甚至以其理论来指导作“续”,真是枉费了心机。一部文学作品主旨的高度是和作者的思想境界完全一致的。达到不了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也就领略不全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红楼梦》的主题

 

在第一回已经交代的相当明白了,在第五回又进一步的进行了揭示。曹雪芹对人生的彻悟是和佛、道两家紧密相联的,也就是说,曹雪芹是站在修炼的立场上看人的。当然在他的作品中,就必然离不开这至关重要的一点。这是认识《红楼梦》的基础和前提。作者在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写到:“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与甄士隐的妙解,明确道出了修炼人对人生的看法。外人怎能明白两人看似疯疯傻傻的对白。道人几句话度化了甄士隐,可是有多少人在名利场中摸爬滚打、痴迷不醒啊。

 

在第五回中,曹雪芹已经对全书的人物和布局作了高度凝练的概括和安排,可见作者对此书已经烂熟于心,完成此书根本不是问题。其实他是已经完成了这部作品的。他自己说的明白:“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没有完成作品的情况下就“增删”,显然是不可能的。是遗失?也是笑谈。如果我们完全站在作者的思境界上看待作者的用意,就更容易把握。

 

佛家把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看作是最不真实的,所谓一切都是幻象,是梦幻。人生是最无常的。人没有不追求幸福的,可是在佛家看来,人中的福是不能算作福的。人在人中本来就是苦的,所以才有修炼,目地就是解脱自己,升华到天国去。在人中有圆满的事吗?人生本来就是残缺的,即使获得了世间的一切,也是残缺的,因为人心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它顶多在某一个状态中停留。人心是不可能达到修炼者所讲的“清净”状态的。所以,对于常人社会中的人来说,“完整”是暂时的,“残缺”是永恒的。人就是人嘛,永远在残缺中追求完整。所以,做什么事都要讲一个圆满的结局,其实是自己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情人终成眷属”,实质上就是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即使真的如人所愿,成就了美满姻缘,也不是一个修炼者眼中的“美满”。

 

谁人不想《红楼梦》是完整的呢?怎么写了八十回突然就没了呢?所以有好事者揣摩着书中人物的性格,顺着整体情节的发展,演绎出不同的“续”来。

站在曹雪芹的角度上看,把书中的一切安排都恰如其分的展现出来,他当然能够做的到,他已经完成全书了嘛。为什么这样处理?不是他有意背离常理,非要搞个惊世骇俗的举动。不可能,他的思想境界远远在一般人之上。他这样做的用意,恰恰是他看透了世间万象,甚至更久远的东西,他都通晓了,他才这样处理的。想看“全”的是人心,写圆满了倒不如在最主要的内容都已表达之后,就那样齐刷刷的没了。就象人类来了劫难一样,瞬间就停止了。这,更有益于作品主旨的表达。

 

《红楼梦》的伟大玄深,从曹雪芹对全书后半部份的轻轻一删,就可窥见一斑。妄作之后续,实乃狗尾续貂,应全部扔掉。

 

其实曹雪芹的安排还有他独到的匠心。《红楼梦》初名《石头记》。读者在作者亦真亦幻的笔法中也许没有把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当回事,大都认为是无稽之谈。

 

贵州平塘县掌布乡有块石头,二零零二年才被发现,上书“中国共产党”六个大字,是天然形成的,有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实地考察为证。中央电视台也报道过这一奇石,只是把最后一个“亡”字给有意的漏掉了。《红楼梦》上那块“通灵宝玉”没有人把它当真,“假”(贾)的嘛,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也是“无稽”可考的。而今的这块石头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是一种巧合?来自上苍的警示!可千万别不当一回事!

  

站在修炼的角度上看,这决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是曹雪芹已洞见了天机,借“宝玉”以“通灵”。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曹雪芹如果不借这块石头以演绎情节的话,照样可以完成此书。此石在书中也只是起一种辅助作用,没有它,对表达主旨好象没有什么影响。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石”的独钟,不但反映作者对世间万物有着与常人迥异的认识,而且其用意直逼今日惊世骇俗之“藏字石”,兼而表达作者通达世间万象,并用逶迤的艺术手法在“末法”之时惊醒世人。——“石头记”,记的内容正是六个大字。

 

曹雪芹是文章大家,如椽大笔,写块石头也写得纵贯过去与未来。从女娲补天即人类的起源,写到今天的“藏字石”亦即人类所面临的洪劫。笔法一实

一虚:女娲补天所剩的那一块有文字,是实;今天所呈现的这一块在书中不可能提及,是虚。只有把整个历史的原貌高度真实的浓缩成一部作品的大手笔才有此杰作。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的残缺才算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通天文、晓地理、明辨阴阳。吴承恩参尽古今天下事,独留一语于书中。曹雪芹更是看透末法之现状,却用一书“残局”来惊醒世人,其用意直指今日之中

 

国。“红楼”者,喻指今日邪共之大厦,“梦”者,一切皆虚幻也。看看中共的历史与现状,多么恰如其分的道出书中玄机:沉迷于“红楼”中不愿“醒”的人也只能随着楼塌而身亡,“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能明红楼真相的人,自然能离开红楼,保全性命。而能够行使唤醒梦中人使命的人也只有修炼的人。书中一僧一道贯穿始终,不只是结构的需要,和作者表达主旨的方便,还指明了救度的方式,就是让人抛弃对红楼的痴迷,回归自然本性。

 

《红楼梦》并不残缺的醒世巨著

 

 

梦醒还分时候吗?《红楼梦》行文的中断,寓意正在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乃是古今第一大预言书。只是不到特殊的时候,不显其真实面目。

近些年,四大名著都被拍成电视,实非偶然。我们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上看,四大名著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不只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更

 

不是可有可无的精神食粮。它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组成部份,对整个中华民族民性的形成和充实,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志向操守以及生活情趣的培植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教化的作用。综合看,四大名著有这些功用。稍加分析,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那就是“义”和“修炼”。在“义”的表达上,《三国》和《水浒》各有侧重,相映成趣。在对“修炼”的表述方面,表面更是相

差万里,实质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游记》以神话故事写“修炼”,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红楼梦》写“修炼”,则需要人有极高的“悟”性。修炼人最难修去的是“情”:亲情、男女之情、朋友之情、父母之情,做事讲情份、爱和恨、喜与乐等等。《红楼梦》还有一个名字叫《情僧录》,是说抄录《石头记》的空空道人因抄录《石头记》而“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这个角度上看,《红楼梦》的主题还可以这样总结,那就是:看破人间“春”色,自然遁入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