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复姓龙姓取名:天地立人 望日逐月但求真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26:14
——(楚天都市报 图/陈勇 文/卢水平)
【天】 ■世纪日食
武汉日食全球共享
2009年7月22日9点24分-9点29分。5分钟,500年。世纪大日食横扫长江流域,武汉,500年等一回。
本次日全食从印度开始,经过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缅甸之后进入我国,全食带横扫我国长江流域。粗略统计,全食带经过的区域在我国就有3亿人。由于其持续时间、覆盖的人口稠密地区均为2000多年来之最,故被称为“世纪日食”。
记者附言:“天赐良机,勿失‘天机’”。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天文学家,日全食都是一次“天文盛宴”,因为它不仅有助于科学家们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更是对公众进行大范围科学宣传最生动的自然读本。


■连环撞月
月球上是否有水仍待定
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31分,美国半人马座火箭首先以每小时约9000公里的速度撞击月球南极的凯布斯坑。半人马座火箭是将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送入太空的运载火箭的第二级。4分多钟之后,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也“如约”撞击月球。
美国航天局此前曾表示,重约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撞击月球后,应该激起高达10公里的尘埃以及长约30秒的闪光现象,但撞击后,闪光现象并未如期出现,探测器也未实时传回图像。一些天文爱好者对此感到失望,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甚至认为这次撞月有些“虎头蛇尾”。
记者附言:不管人们如何猜测,美国航天局坚持认为,撞月的确发生了,但目前还不好判断月球上是否有水。尽管如此,这次撞月仍不失为本年度科技大事。
【地】 ■气候大会
是学术更是政治
在灾难大片《2012》仍在热映的时候,位于北欧的小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这里热闹举行。
经过数天讨论和彻夜谈判,当地时间12月19日早晨,“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只以“备忘录”的形式通过,不具法律约束力。
当中、美等28个国家的领导人和部长以及众多环保志愿者云集于此时,我们会发现,气候变化已经远远超越了学术层面,这里面已蕴藏着政治利益。
就在峰会开幕前一周,“见义勇为”的黑客窃取英国气候学家相互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这些气象专家的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也就是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气象专家的谎言!
记者附言:但是无论如何,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糕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真的是该让“地球村村民们”坐在一起商量如何不让这种糟糕再继续下去的时候了。
■世纪“对撞”
本地高校参与研究
全球最大的对撞机——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于11月20日重新启动,注入对撞机的两束束流分别贯穿了整个27公里的束流轨道,23日实现了首次对撞,30日创下束流能级1.18万亿电子伏特的世界纪录。12月8日晚,又成功实现一次总能量高达2.36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流对撞,再次创下能级最高纪录。这使得大型强子对撞机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机器”。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日内瓦附近、瑞士和法国交界地区地下100米深处、总长约27公里的环形隧道内,它将为科研人员研究宇宙起源和各种基本粒子特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大型强子对撞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设计,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建设,堪称全球合作的结晶。
记者附言:在这个世界最强的机器研究项目中,自1993年起,就凝聚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直到目前,华师物理学院的1位老师和4位博士生,还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现场工作。


■东湖水华
24年后危机重现
今年7-8月,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的子湖——官桥湖局部爆发蓝藻水华,绿油油的水华顺着风大量涌向大东湖,恶臭扑鼻。这是东湖主体水域(不包括官桥湖、水果湖等子湖)蓝藻水华自1985年消失后至今,24年来的危机重现。
在世界湖泊大会即将在武汉举行的时候,一边治理一边污染的官桥湖,一下子成为全城人民关注的焦点,更成了环保人士激烈评判的对象。武汉水务部门积极采取隔离措施,最后,东湖主体水域与官桥湖水域暂时分家并紧急灭藻。直到现在,这些临时筑起的沙浆袋仍填在两湖交界处,似乎告诉途经的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幕。
记者附言:10月底,国家环保监测站公布监测结果,受官桥湖水质影响,东湖水质重新戴上“劣五类”帽子。
【人】
■华人高锟
获诺贝尔物理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表彰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这位出生于中国上海、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科学家,还有着另一个美誉——“世界光纤之父”。
记者附言:据统计,全球已有8位华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但高锟的获奖,再次让人遐想本土科学家何时获此奖项。答案也许不在大师身上,而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里。

■巨星陨落
空留长问在人间
北京时间10月31日,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在京逝世,享年98岁。钱老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同时,他还为我国的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对于他的辞世,追思者皆叹这是“国家无法弥补的损失”。
记者附言:其实,即便我们再怎么悲痛,钱老的离去只不过是一场生老病死的演绎,况且以近百岁的高龄离去也算是颐享天年了。人才培养和大师终老一样合乎规律。但问题也许恰恰出在这里:这个解开了无数尖端科技难题的科学大师,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把“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也有人将此演化为“中国为什么一直出不了大师”)的问题留给了祖国和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