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水平等级考试:《扶阳讲记》卢崇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08:32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卢崇汉

  2005年11月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7—80156—130——9

  刘力红写给朋友们的信

  《思考中医》出版以后,有不少学生或同行欲拜我为师,其实我不过是只“纸老虎”,没什么可拜的,你们拜我出于至诚,我拒你们亦是出于至诚,当然还加上了“自知”,自知不足以为人“师”也。今天倒是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推荐我的师父卢崇汉即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扶阳讲记》,负责人担任了这本书的策划编辑。于医而言,卢师是真正的师者!虽因缘所限,不可能人人亲炙,但若能细寻此中义理,其于师愿亦不远矣。

  2005年也是藉着《思考中医》的因缘,使我得遇心仪已久的“火神派”传人卢崇汉师,并最终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入室之后,师父或训之以理,或示之以案,虽只是短短数月,但此中领受恐怕只有经历过百折困顿的人方能体悟。今天师父的这部《讲记》问世,我想这对当今的中医界应是一件大事,对许多诚心向医而又苦于没有门径的人更是值得抚额庆幸!既为《讲记》,当然是兴之所至,言之所至,不一定系统,也不一定完整,但亦正因为师处“兴”中,故其“言”也就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言。有心人若能循此而入,其于医道将无大碍矣。扶阳基于重阳,亦即以阳为主导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几乎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始末。为什么要重阳呢?因为这是生命之所需,社会之所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对于人身而言,它是维系生命的根本,其重要性就如自然的天与日一样。天之与日,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功用是什么呢?《易》里面谈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天的特征就是“运行”,而且是刹那不息的运行。这样一个不息的运行,它所带来的功用是什么呢?这个功用在乾卦的卦辞里面作了总结,就是“乾,元亨利贞”。乾者天也,日也,亦即《生气通天论》里面讲的阳气也。乾天虽然刹那不息的运行,但这个运行可以大致概括为四个区域,或四个“所”,这四个“所”就是卦辞里面谈到的“元、亨、利、贞”。运行在“元”之区域或者“元”之所,对应的是春(木)的功用;运行在“亨”之区域或曰“亨”之所,对应的是夏(火)之功用;运行于“利”之区域或曰“利”之所,对应的是秋(金)之功用;运行于“贞”之区域或曰“贞”之所,对应的是冬(水)的功用。所以,阳气或天与日的运行跨越了四个所在,这四个所在分别是元亨利贞,春夏秋冬,或曰生长收藏。而在元亨利贞,生长收藏各“所”之间有一个过渡区域,称之为“化”,坤卦卦辞言“元亨利牝马之贞”,其中的牝马,实际上隐含有这个“化”的意思。化也就是土的功用。届此,木火土金水,生长化收藏之功用已全。而为什么木火土金水称为五“行”呢?于此亦知端的也。实际上“五行”也就是乾天的五个运行区域,由此亦知五行亦即阳气的五种不同的运行状态。五行,《素问》“运气七篇”又称“五运”,运之与行大抵相类。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序中云:“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故知万类也好,五藏也好,究其根本而言,都只是阳气的不同运行状态而已。同时也就知道了“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个“所”并非单一的所,而是包括了生长收藏各“所”。这说明了五藏之中不但心以阳为本,其余诸藏亦皆以阳为本。心无阳则无以主神明而为君主之官,肺无阳则无以主气而为相傅之官,肝无阳则无以主罢极而为将军之官,肾无阳则无以主封藏而为作强之官,脾无阳则无以主仓廪而为谏议之官。此或为力主扶阳者之根本所在,亦为卢氏(铸之)“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之关要所在也。

  由此可知扶阳的思想主张及其连带的治病法要并不是一种偏执,而是从生命立极的这个层面去思考以后,得出的重要理念。

  目录业医感悟中医讲究传承,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吸收了几辈人的真传,医学精华。所以我现在在临床上能够治病,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并且又与众不同,因为我有坚实的他们创新的理论基础。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

  扶阳医话经典一定要活看。如果是照经典的原文在临床上去号脉,可能一辈子可以摸到一两例。但是,只要把精髓抽出来,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实际的情况,因为古人只是给出了范例给你,古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举出来一条条给你。

  扶阳理路(一)

  我听刘力红谈起过,曾经有一批马来西亚的人去拜访他,当时他的另一位师父李可老中医正好在广西,他就请李老给他们看一看,李老看完以后,开的方子里面全部都有附子,后来每一个人吃了效果都非常好。

  扶阳理路(二)

  强调伤寒实际上是强调阳气,阳损了,人就亡了,这些问题恐怕应该引起每一为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同仁们的思考。

  扶阳理路(三)

  怎么样能把这个偏到极处的状态拉回来,也就是怎么样起死回生呢,唯一的方法就是用一个同样有极偏之性但是方向相反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这个极偏的状态拉回到正常的生命态,《内经》就称之为“平”。

  扶阳问答高明的医家,就跟围棋的高手一样,他可以看到四步以后的棋,他还可以一步一步地设计,能够分析每一个落子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应该出现什么局面。作为医者,在走第一步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怎么走,这样才叫有把握。

  扶阳医案讨论(142)

  中医的水平如何能提高呢,古人讲“九折厷乃为良医”,如果我们连一折厷、二折厷都不愿意,那这个良医如何成就。

  传道录(2006年5月7日刘力红与师傅卢崇汉医学对话)(158)

  过去看武侠小说,常有一句话叫做“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现在来看,医道也是如此。高手过招往往就在一两招之间决胜负,医家也是如此,往往一两味药的差别上,整个格局就改变了,有时候甚至完全不改变药,只在一两味药的量上做了改变,方的格局、方的走向也就完全不同。

  附录一:论阳主阴从观是卢氏运用附子的指导思想(176)

  附录二:论《周易》对中医重阳思想的影响(181)

  附录三:2006年6月26日卢崇汉门诊处方全纪录(192)

  编辑后记:打造“中医师承教育”权威基地(210)

  我们在不断探索:如何尽可能地‘完全还原’跟师学习、师承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发现:可以用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不间断、长时间地记录中医名师每次师承讲解、学术演说,特别是不间断地记录师傅与其弟子的学术对话。对于周易师承而言,重要的不是告诉你一个诊断结果,而是“全面还原”诊断的过程、细节、思考。

  中医讲究传承,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吸收了几辈人的真传,医学精华。所以我现在在临床上能够治病,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并且又与众不同,因为我有坚实的、他们创新的理论基础。

  业医感悟大家晚上好:,前不久,我受广西中医学院的邀请,在广西做了几个讲座,据后来得到的信息,都很满意。广西中医学院特聘我担任他们的教授,指导他们的一些工作。在广西,包括他们的老师、同学,现在还在跟我不断地联系。所以,在回来以后,我们基础医学院的领导,希望我也在本院谈一谈我的感受。所以,今天晚上,就在本院,我再来讲一讲。

  刚才,我们的赖书记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本人的一些情况。在介绍情况时谈到了,我除了在学校搞教学工作以外,一直不脱离临床。所以,我就用过去的病案和病例,用一年的病例做了个统计。在开场的时候,我把这个情况给大家谈一下。

  一年里,我一共诊治了2745人,一共是20013人次,开出处方20076张。病人的来源除了我们本地、本省的以外,还有部分是外省的,也有从国外来的。那么这些处方里面,为什么20013人次开出了20076张方呢?这是个别的病人,我给他开了两张处方,也就是,他需要有善后处理的,就是病已经基本告愈了,所以多开了一个末药方,病人可以小剂量服用,以巩固疗效。我统计了一下,所涉及到的病种有83个。全年所用药42种,就是20076张处方,一共用药42味。临床治愈率,对于有些疾病,是他自身的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消失;有一些慢性病,还要西医院校、西医院的检查,比如说,肾功能的异常,就要这方面的资料,来验证是否是治好了,肝脏功能是否恢复了。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生姜,一共20016张处方的生姜,这当中还包括了干姜、生姜、煨姜、筠姜、炮黑姜。这当中,20016张处方里面,还包括生姜、干姜或筠姜同时使用,所以,一共占了全年99.7%的处方都用了姜。那么桂枝尖这味药,也就是桂枝,但包括了肉桂和官桂,在整个全年的处方里,一共19852张,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占整个全年处方的98.8%.而附片这味药,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顺片、熟附片,实际上都称之为制附片。在全年的处方里面,一共有19423张处方里面都使用了附片,这当中还包括制附片和制川乌同时使用,这占了全年处方的96.8%.刚才谈了,生姜占99.7%,那么生姜或煨姜的用量,每一剂药在30到200G之间:干姜、筠姜或者是炮黑姜的用量在25到90G之间。桂枝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肉桂或官桂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30G之间。当然,也可能在另外的时段,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有用的更多的,但在那一年,用的最多的,用肉桂用到30G,制附片的用量,最轻的量,一剂药60G,在那一年最重的量是一剂药250G,这是我把一年的情况进行的整理。

  我记得在10年前左右吧,学校安排我带一个从日本来的医师,这个医生本身的水平已经非常的高,他当时的年龄比我大,他已经在日本行医20多年。他是三所院校的毕业生,她很早就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了5年的中医,然后又是富山医科药科大学的生化学博士,然后有是东京一所医学院校的医学博士,他那一次来四川,到成都来,他来的目的就是要学习中医的临床,就是要看一看四川的医生、老师在临床上怎么样。这个人当时50多岁了,在学习上,他跟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当时我每周出三个半天的门诊。当时一个半天是40到50个病人之间,他统计了我一个星期要诊135个病人左右,有时达到140多个病人。他每次跟我看病时,他都对病人的病情和服药后的情况进行了解。最后他就在他的手提电脑里面把我的处方处理了,一共700多张方子。一个月700多张处方里面所涉及的病种,按照西医的归类应该是47种病种,那么如果按照中医教材对阴阳理论的认识,证型也相当多,既有阳虚的,也有阴虚的。他进行了统计,结果他发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为什么许多有明显阴虚症状的病人,仍然使用了大剂量的姜、附、桂等辛温扶阳的药物组成的方剂,而病人服过以后反而阴虚阳亢的症状得以消除,并没有出现一般中医理论认为的伤津耗液,五心烦热等病情加重的情况。

  第二:他还发现另一个问题,就是用药的整个数量很少,也就是药味数很少,一张处方也就是五六味药,或者七八味药,最多也就是十一二味药,大多数都在七八味之间。

  第三:就是整个700张处方里面,一共只用了27味药。

  他在学习完了之后,来跟我探讨这个问题,当时是我们中医学院一个留日回来的博士当翻译。他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效果?为什么这样的辩证和用药?他无法理解。我说这个问题不是一下子可以说清楚的。很多疾病,按照他学习的教材理论,他的思路就不应该使用姜、附、桂啊!如果使用了,很可能出现不好的反应,甚至于出现副反应。为什么没有出现?他非常关注这一点。但由于他所接受和理解的中医理论的局限性,我无法给他详细谈这个问题。但是他也很感激,因为他看到了另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他原来只是听说,而后来他亲自看到了这样的应用,在临床上确实能够解决很多用其他的中医理论作为辩证论治的指导思想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这样辩证用药?为什么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我的理念是什么?所以这就引出来这次到广西去,他们希望我讲一讲:为什么我那么年轻就能够诊治那么多病人?为什么在病人中有这么大影响?今天,我也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可以称其为“业医感悟”。

  我们现在的中医,可以说整个大环境还是很好的,,总医院校每年招生这么多,有这么多的人愿意来学习中医,在加上政策上也越来越好。在一个呢市场环境实际上也很好,只要你能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市场的前景很大!后面呢,我还要跟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市场。还是先来个自我介绍。我出生在中医世家,祖祖辈辈行医,从很多现有的中医资料中,比如《德阳市志》已经有记载了,因为清代光绪以前我的祖辈还在德阳,在当地是比较有名的家族。到我,应该是七代搞中医了。我从几岁开始,由于在那种环境里,从认字就开始接触中医的名词,接受中药的名词,什么是生姜,什么是桂枝,什么是制附片,什么是天雄片,那么写字、认字就从此开始。在后来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就产生了想学中医的想法,并不是我们家的所有人都学医,这要靠自己。我在少年时对中医就特别向往。一直到我十二三岁就开始读一些这要典籍,如《黄帝内经》等,当然很苦涩,因为当时没教材,读《伤寒》、读《金匮》、读《神农本草经》。那么这些都是经典,当时读还不解其义,那只是读。年龄稍大一点后,祖辈们就一条一条地给我讲这些经典,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然后自己再读郑钦安的三部书:《伤寒恒通》、《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为什么要学郑钦安呢?因为他是我祖父的老师,后面我要谈到这一点。到了我十六七岁时候,我在临床上就可以开方了,可以治一些病了,那时没有职业医师资格的限制,只要能看病,病人愿意找你看病就行,所以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已经医治了相当多的病人,可能还没有现在在座的同学们年龄大,大概就是刚入大学的年龄,那时我已经行医,现在算起来已经四十多年了。

  到了1973年,通过我在家里随祖辈们的学习后,我觉得应该更广泛地去了解整个医学方面的情况,去接受更多的现代医学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所以我在我大伯父的支持下(我大伯父卢永定,他也是蜀中名医,行医60多年)到了江苏新医学院(新医学院实际上是现在的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合并后的大学,当时叫江苏新医学院)。临行之前,我伯父卢永定和父亲卢永华就嘱咐我要隐姓埋名,一定不要在那个地方抛头露面,要潜下心来认真学习。结果到南京不到半年,也就是不到一学期,就有病人找上门来,为什么找上门来,这个病人原为成都军区的一个领导,他在成都患病一般找我们诊治,效果很好,后来他调到南京军区当领导,他在南京生了病,又专门从南京飞到成都找我们看,一到成都当然也就知道我在南京了。他到南京后,很快就在学校把我找到了。我只能接下这个病人,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军界的高级领导,从那时开始,我的身份也就暴露了。因为那时我还年轻,也就是二十五六岁吧,南京军区的高级领导居然到学校找一个在读的学生看病,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个病人在南京生病时,曾用了中西医的办法治疗了两三个月都没有什么效果,并且还逐渐加重。他患的类中风,也就是口眼歪斜,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针灸、按摩、推拿、吃药什么都用了,后来经过我的治疗,可能前后不到一个月,他的病很快就得到了治愈。这样,治好了这个病以后,情况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很快我就变成了江苏新中医学院一位非常特殊的学生,特殊在哪儿呢?当时学校对我很特殊,第一,江苏新中医学院,还有江苏卫生厅的领导,他们给我做了一些安排。一个是江苏卫生厅给我了处方权(因为我当时是一名学生,是不应该有处方权的)以便能够给一些特殊的领导看病,包括省、市、部队的领导,还有其他一些艺术界的,也包括中西医界的。第二,学校里很多课我都可以不去上,比如体育、政治、军训等,除了专业课,其他的一些不沾边的课我都可以不去上,因为学校安排许多病人给我看。当时除了作为学生上课以外,每天还给我安排20个病人。看这20个病人都是学校规定安排的,凭单位介绍信,再由江苏新中医学院党委办公室批准,批了以后,再到系办,最后才到我这里看病。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反过来考虑,那么这里面呢,一个是对中医传统理论的接受上,中医理论的认识上,在对疾病认识的指导思想上,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临床上我治的病,由于这一次要讲,我就筛选了一些,我当时到成都中医学院很年轻,1978年就到中医学院来了,当时刚好30岁。一来学院呢,就安排我到附属医院门诊上去看病,并且参加中医教学。我呢就一边教学,一边看病,由于当时临床上出现了很多误会,我想呢,也可以利用今天这个时间来讲一下。

  当时记得是一个慢性肾炎、肾功能早期衰竭的病人,他是我省某领导的夫人。他的肾功能检查肌酐比较高了,他的尿素氮也是很高的了,CO2的结合率比较低,尿蛋白很高,血液里面的白蛋白很低,球蛋白很高,他的整个肝肾功能都受到影响了。这个人最初是找的我们中医学院的一个老教授看的,药吃了很长时间,效果不怎么好。那个时侯,我在附属医院看病,刚开始去,大概不到一个月时间,很快病人就多了,我的号脉必须提前一天才能挂上号,在我那个年龄段的中医是很少见的。所以这个病人,他也到我这里来凑热闹,也非要来找我看。在找我看过之后,当然,我的诊断跟前面的诊断就不完全一样,因为我用了大量的姜、桂、附。那么这个病人通过不到两个月时间的治疗,他的尿蛋白就消失了,他的肾功能就改善了,他的肝功能正常了。这个病人后来又去找那个老教授,这个就不太好了。他把我开的处方拿去找了老教授,老教授看了后说你不能吃这个方子,吃了病情要加重之类的话。但是,老教授不知道,他已经吃了两个月的药,效果很好。这个病人最后痊愈了,我又给他治疗了一年多,所有的情况都全部正常了,恢复了健康。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还有往来。

  当然,后来由于我们中医学院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可能引起一些误会。在临床用药上,可能没有按照教科书来用药,所以我受到了批评。因为教材上不是那样说的啊,你不能那样用药。再加上那个时侯,我还要带实习生的同学,因此带实习生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烦。遇到什么麻烦呢?同学们都是按照教材上讲的来进行辩证、立法、用药,但是我在临床上给他们说得又不一样,我的用药和教材的出入很大,所以同学们就困惑。因为实习生嘛,他们首先要接触病人,写病历,然后他们要辩证、处方、用药。我开始也有意识地同意他们按照教材的思路来辩证用药,并叮咛病人用药后一定要再来复诊。病人吃了药后效果不好,所以病人又来了,我说我来看吧,完全按照我的思路来辩证、用药。当然跟原来的完全不一样,但病人吃了药后,效果很好,但这种办法同学们没有学到好多东西啊!,为什么呢,他们认为通过五年的正规教育,学习了中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以及临床个各科的课程,认为应该是这样用药,而卢老师不这样用药,而他们那种方法效果又不好,卢老师的方法效果有很好。他们就觉得要比较一下其他老师是怎样辩证用药的。这些同学就采取什么方法呢,整个楼都是实习生的同学,各科室都有,他们就吧我看过的病人带到其他老老师那里去看,当然其他老师看过之后,提出了跟教材完全一样的观点,跟同学们的观点也是吻合的,同学们高兴啊,因为他们是正确的。“卢老师你看,我们开的方子完全正确,其他老师也是这样开的”。但是,他们没有马上否定我,而是想继续验证我的疗效,所以继续用我的方子。结果按照我的方子用药,病人的病情减轻了,最后好了。那么就导致了学生更加困惑。这是个问题啊,当然,我就给他们解释,学中医可以根据不同的流派来进行辩证,指导临床用药。但是同学们马上就会问,不管你按照什么流派来辩证,也不能把阴虚变成阳虚。阴虚就是阴虚,为什么就变成阳虚了呢?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可能要花很多时间。

  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在南京也发生过。在南京的时候,因为我小有名气,经常要请我去会诊。

  我记得有一次,去给一个上海来的领导进行,住在某军区医院里边。这个病人是高烧不退,当时年龄接近60岁,是个级别比较高的领导。这个病人高烧40多天降不下来,所在医院该用的方法都用了,但是没效果。当时我去的时候,医院就给他采取物理降温的办法,就是睡得冰枕,戴的冰帽,全身都附的冰,腋下也是冰包夹起的。当时南京的中医界用的是大剂量清热解毒凉血的药物,因为高烧嘛,体温41℃,连续40天以上,一直不降。口腔、牙龈、鼻腔都在出血,怎么办?那一次会真的场面很大,江苏五所院校都有专家来了,包括部队的军医大、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中医学院的专家都来了。那一次对病人最后的会诊结果,他们商讨的办法跟以前还是差不多,用中药,还是大剂量的清热解毒凉血,只是剂量再大了一点。当时,会诊的专家光中医就是七八位,除了我是个学生外,其他的都是中医界很有名气的中医先生,有南京的、苏州的、南通的、徐州的等等。我当时是一个什么思路呢,我的思路跟他们完全不一样,对这个病人的辩证,我认为还是阳虚!所以就很麻烦啊!病人又在出血、又在高烧,你居然还认为是阳虚!那个病人可以说已经麻木了,由于他高热不退,很难办。我根据他的情况用了药,用的是什么药呢,大剂量的附片!我记得用的附片是90G,或者是75G,用了生姜,用了淫羊藿,用了甘草,实际上,就是个四逆汤加淫羊藿。为什么这样用药呢,我提出了我的看法,当然我提出的看法都不会被诊断的老师接受,因为我最年轻,那时候二十几岁,而那些老师们都是五六十岁的名医,还有七八十岁的老名医。我认为,只要把阳气固住,这个病就可以挽回。这个阳气一固,阴气一生,那么他的发烧、出血就会得到改善,但是没有人相信啊!最后还是江苏省卫生厅的领导和某某军区医院的领导支持了我,他们认为,就按小卢医生的办法试一试。当时我们江苏新医学院的党委书记也参加了,他也支持我,他就提出来,要用小卢医生的药,希望院方能够配合,万一其他老师,其他中医提出会发生很大的副作用时怎么办?出现大的出血该怎么办?抢救的措施要准备好!我觉得这个是好的,全盘考虑!这个病人当天用了药,晚上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当晚体温就开始下降,41℃的体温就降到38℃左右。高兴啊,作为医生特别高兴,没有出现大量的出血。到第二天,体温就更降下来了,降到37.5℃以下了,出血完全停止了,全部结痂了,那个处方连续用了三次之后,体温恢复正常。后来这个病人我又给他治了一次,因为他毕竟住的太远了,我又不是他的主治医师,我当时只是解决他的发烧。这个病人烧完全退了,体温正常。

  于是,在当时的中医界引起了一些看法,提出看法的有叶橘全先生,他当时是南京药学院的院长,他称得上是中医大师、中医泰斗,他主动约见我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约见我呢,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一个亲戚一直在找我看病,他亲戚是慢性肾炎。我给他看了三个月以后,他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吃了大量的姜、桂、附。叶橘全很关注,因为他过去也给这位亲戚看过一段时间的病。他亲戚是江苏新中医学院的一位老师,当时校内找我看病的老师非常多。那么叶先生见面,他提出了他关心的问题:他知道四川的卢火神,他知道四川的用药跟江苏的不一样,跟整个江南的都不一样。但是你现在已经来江南了,那么这个地方的水土、饮食习惯跟四川的不一样,人的体质状况跟四川的也不一样,为什么你还能按照四川的那一套办法来用药?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郑钦安去世后,留下嘱咐给我祖父,要他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因为一直在四川呆着,不知道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其他地方人们的生活习俗到底怎么样,气候条件怎么样、水土怎么样。所以我祖父在郑钦安去世后,就开始游历四方。用了三年的时间,走访了包括两广在内的21个省份,一边行医,一边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和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他到过上海,到过南京,他认为那些地方同样可以用姜、桂、附。他也在南京治过病,当然那是很早以前,那时光绪年间的事情了。叶橘全先生说:“那么你们治病的机理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那样用药?‘因为他研究了我给他亲戚开的处方,有近30张处方。”这30张处方,用的都是辛温药啊,他的病不应该那样用药,他不应该吃那些药啊!但是他吃了那些药,并没有出现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没有任何副反应,反而病情在好转。“作为他来讲,感到非常疑惑,他称得上是中医大家啊!当时我的回答就是:其核心思想就是”重阳“思想,其核心就在于扶阳,另外我还提出一个假设,我的假设是这样的,我大剂量地运用姜、桂、附,大剂量地运用辛温药物,那么这些辛温药物所组成的配方的化学结构式是什么?能不能请南京医学院把它研究出来?他说还没有办法。就是对这些方、复方的结构研究,他是不是性质改变了,当然那只是一种假设。

  那么,为了吧这个问题说清楚,我1975、1976年左右,我给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先生写了一封信。因为任应秋有一个小册子,叫做《阴阳五行》,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那时六十年代出版的,很小,也就是几万字左右。这个册子里面始终强调阴阳平衡,始终动态平衡,一点不能偏,一偏就是病(后来的教材都受他的影响)。那么我在信里面提出来了:阴阳这两者的关系始终是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关系,不管在生理还是病理上都是这样的。当时任应秋先生没有给我回信。但是,当任应秋1980年到了成都时,我找到了他。那一次也是我们成都中医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因为当时刚刚召开完科技大会,全国掀起了科技热潮。那一次从北京来了好几位中医界的知名人物,有王小二的儿子王伯岳,有方药中,还有其他的还几位中医名家。那一次任应秋也来了,我去找他。我提到1975、1976年间给他写过信,我给他写过一篇关于阴阳方面的文章,问他收到没有。当时他说受到了,没想到我们在成都中医学院见面了。因为那一次他在讲阴阳的时候,他讲到了“阳主阴从”,我就提出“我那个观点,任老你接收了?”他没有说话。在这个问题上,我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用药的。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当时我们南京中医学院的院长邹云翔先生也是一位名中医,他当时是中医界的肾病专家,文化大革命前,一直担任南京中医学院的院长。我在南京的时候,我去旁观过他诊病,他主要是治疗肾病,他的用药,确实跟我们不一样,我看到他的方子里也用附片!但是他的量太轻了,附片6G.当时我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因为我看到那些复诊的病人,这一个月来和下一个月来差不多,没有什么改善,我就说,“邹院长,你这些用药可不可以重一点?”他那时候还不认识我,他那个时侯不再教学了,因为毕竟70开外的人了嘛。他不认识我,他看到我带的一个学校的校徽,他就说“同学,你有什么事?”我就提出来我的观点(那时候年轻,年轻气盛)我说你这种用药,对这种肾病,效果绝对不理想!我当时有点班门弄斧哦,他是全国著名的肾病专家啊!他当时也很奇怪,因为我说得一口四川话(他抗战时在四川呆过,因此他听得出看来)。我就自报家门,我是怎么怎么的,他一下就知道了,四川的卢火神!他就让我提出看法,“那么你怎么来治这个病?”他说江苏不能这样治病啊,跟叶橘全的话差不多,我就提出,应该用卢氏的方法来治病,我在南京也一直用,效果很好。我建议他加大剂量。最后,这个邹云翔先生很不错,他主动吧病人介绍给我看。这些病人通过治疗,很多人病情得到了缓解。当时是一个新疆某地区的领导,得了早期尿毒症。结果尿毒症同样有效果,得到了改善,最后基本治好了,他是早期尿毒症,还没有进行透析,当然这事在学校里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我给大家举这些例子说明说明问题?就说明学中医那,一定要学习传统的东西、经典的东西,一定要弄懂!通过经典的学习,从里面悟出道理来。那么这样对你的临床,会有很大帮助。我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曾经写了一偏《用姜附桂的指导思想》的文章。这个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指导思想是怎么来的?那么我就谈到了《周易》,谈到《周易》对中医重阳思想的影响。通过这些,我对很多东西会有重新认识和了解。

  当然,我从南京回来,治疗的疾病更多了,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在血液病方面(刚才我们的书记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很不好治,从八十年代开始,(过去也治过,当时量不大)到九十年代,这个量就开始变的很大了,一共接待了两三百个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已经治愈一百多例患者。这个病是造血功能不行了,很多病人都是从某医科大学转来的,为什么西医的专业血液科会将病人介绍给我治疗,这缘于他们门诊部的书记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她是药源性的,实际上就是用了氯霉素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最后形成再障。当时她的情况已经很差了,白血球只有一千多,血小板只有几千个,她的血色素才只有三点几克,完全是靠输血和输血小板过日子。一个星期就必须输一次,否则的话,就简直没法活了。那么对于再障的治疗,是否要扶阳呢?同样的,也要扶阳,通过扶阳来生血。来生精。所以这个病人经过我两个多月的治疗侯很快就得到了改善,就可以不输血了,血色素也上去了。由于她本身是医科大学的一个中层领导,他就建议医科大学的血液科,要向中医院校学习。所以后来就有了这个现象,在他们那里住院治疗,对他们已经感到无能为力的病人,他们主动介绍来找我们看。断断续续一直都有,就在前不久,他们的护士长,开着救护车送病人找我来看病!并且护士长一直陪着,而这个病人现在已经很好了。最起码,他不需要一个星期就要输血,他的输血间隔已经在一个月左右了,输一个血就行,而原来要输几个血。

  我记得在好几年前这所医科大学就要和我们合作,做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科研,研发一个再障的新药。因为他们是搞这个专业的,他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他们认为我的治疗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因为这些病人的资料全部都在他们那里。在和我商讨过后,我回来给我们学校的领导汇报,我记得我们现在的傅校长是当时科研处的处长。但是当时,他们医科大学有一个条件,他们要担任这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因为要用他们的人力、他们医院的技术力量、他们的病房来搞这个研究,这样一来,我们中医学院觉得有点吃亏,因为这主要是从中医的角度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搞一个中医的新药,为什么要他们来当负责人呢?这个事情最终没有搞成,但是他们还是不断地把病人往我们这里引,在他们看来,治疗这些病人切实难度太大,而你卢老师又能够治疗,所以就介绍给你,当然,我们能治好的就不麻烦你了。目前在门诊上,起码还有十几个再障病人这些年来,一直就保持了十个以上的再障病人,治好一批,又来一批。当然,从西医的角度来讲,这叫缓解,造血功能回复了,至于他三五十年还复不复发,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么,再一个就是红斑狼疮,这也是一个很棘手的病啊,特别是狼疮性肾病,治疗难度也相当大!我在临床这么多年,所治疗的红斑狼疮或狼疮性肾病也有上佰例。我在1973年治疗的狼疮性肾病患者,至今还活着。当时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后来病好了以后,好结了婚,生了小孩,这完全是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的。现在红斑狼疮或狼疮性肾病也很多,在门诊上治疗,效果也很好。

  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我记得有一个例子。有一位病人,当时他的情况比较严重,说话都比较困难了。这个病人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身体很魁梧,很胖,块头很大。由于心血管疾病,他不能站立,只能躺着。心肌供血受到影响。心肌也缺血。他血色素和血小板都异常的高,高的有点离谱。血小板八十多万,血色素57克。胸闷、胸痛,心里很累,说话无力。我摸了她的脉,认为她是个四逆汤证。那我就给他用四逆汤加白晒参,就是人参嘛!结果病人吃了三天,情况改善了,以后又连续地在成都治疗,两个星期后,可以下床走路了,一个月后,他感觉很好了,后来在成都呆了三个月,整个情况得到了恢复。后来我给他开了可以长时间吃的方药,将中药打成面带回家服用。

  这是一些比较危重的病人,中医能解决。

  在比如,有一个大和尚,也是我们四川的。这个大和尚就是乐山报国寺的住持。他当时已经八十七岁了,突发性出现心功能衰竭,休克。他是在遂宁广德寺讲学过程中发病的,他在佛教界威望很高,所以有很多大的、有影响的寺庙都请他去讲学,因为劳累过度发病了。发病后,出现了心源性休克,急急忙忙网成都送,到成都马上进医院,但住在医院情况并没多大的改善。大和尚的亲戚告诉了我,我根据当时的情况(因为我正要给学生讲课,无法到现场)为他开了处方:附片90干姜45炙甘草10,告诉他亲戚,马上煎药,一点点的往嘴里灌、沁,结果一两天过去了,他明显好转,心跳增强了,心率增加了,最后这个大和尚康复了,现在已经九十高龄了,身体还比较好。

  所以,在临床上很多疑难杂症都可以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来解决,并不是中医没用啊!中医有用,它的前景还很广阔!

  我能够这样接触病人,医治病人,这完全是依靠从小不断地学习,依靠了父辈的传承,所以,解决了一些西医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在很早的时候,也就是我十七八岁,大家都称我叫小火神。那个时侯,我一天要看很多病,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在单位要看病,回到家里还是要看病,我还没到家,家外面的病人都排起了长队。这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所以我认为,这与我祖辈的传承和教育是密切相连的。

  中医讲究传承,最近有一本书叫《思考中医》,不知道同学们读过没有,他在中医界的影响很大,不光是中医界,中医以外的地方影响也很大。作者刘力红,是广西中医学院的教授,在这本书里面,他强调了经典,强调了师承,这个对中医相当重要。所以我爱人就讲,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的确继承了大伯父卢永定、我祖父卢铸之、我祖父的老师颜龙臣、郑钦安以及他们的老师刘止唐的学术思想和医术。刘止唐名刘沅,这个人很了不起。所以我们吸收了这么几辈人他们的真传,他们的学术经验,以及他们医学经验结成的精华。所以我现在能够治病,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并且又与众不同,因为我有坚实的、他们创新的理论基础。当然,我们中医院校也开始逐渐重视这一点了,要继承一些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比如刚成立成都名老中医工作室,有王小二工作室,还推选了许多的名老中医,四川、成都的,这就归结到怎么来继承发展中医。中医必须这么走,那么现在办教育是不是不对呢?也不是,过去我提了一些观点,现在看来,难度确实比较大了。我提了一个什么观点呢,就是现在中医院校的老师,在临床上必须是一把好手,那么你再来教学生,就可以把你的东西传承给学生,就不必要完全照着书本上去教,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能学到好东西。因为我们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搞临床的,你如果干中医,就要搞临床,除非你以后不干中医。当然这个难度大,有种种困难现在无法解决。

  我接受了什么传承呢,我接受了祖辈的扶阳思想的传承,并运用他指导临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卢氏钦安思想的传承历程:要谈这个传承的源头,还得从刘止唐这个人说起。刘止唐是经学大家,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祖师止唐先生生于1767年,卒于1855年,他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清史稿里都有记载。他名刘沅,字止唐,是乾隆五十七年的举人,道光六年任湖北天门县知县,由于不愿外任,所以最后改国子监典薄,在后来,他从成都双流县移居到成都醇化街,由于他所住的宅子里有一颗大槐树,所以就把这个宅子取名叫“槐轩”,他基本上每天都给门人讲学,从而创立了“槐轩学说”。这个人全面地肯定了儒家学说,,他能批判地接受释道思想,就是佛家、道家的他都能接受,所以他编撰群经。他一共出版了很多著作,《槐轩全集》是三千多万字,里面还包含医书。他最有代表性的《十三经恒解》、有《孝经直解》。讲学著作有《正讹》、《子问》、《又问》、《大学古本质言》、《豫诚堂家训》、《史存》等一百多卷。祖师止唐先生很了不起!虽然在许多医集中找不到祖师的介绍据我所知,他著有《圣余医案》、《医理大概约说》、《活幼心法》等著述,但是他的行医情况呢,他不是考行医度日的人,因此就像现在京剧的票友一样,有些票友很了不得,比一些艺术家都要强!祖师就是这样的人,他把医当成一个很雅的事情,还可以救人。他培养出了郑钦安这样的人,那么郑钦安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太师爷郑钦安先生,名寿全。原籍安徽,其祖宦游来川,遂家珙徕县。生于1804年,卒于1901年,先生幼年对经史研读甚勤,嘉庆末年中秀才,后弃举子业,转于刘止唐名下专门学医,祖师指导郑钦安先生《内经》、《周易》、《伤寒》、《金匮》、《神农本草》,所以郑钦安就讲,他是穷究三十年,对经典的学习从不放松,后来悟出了经典的精髓。起核心思想是“阳气为人身阴阳的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点真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辩证不离伤寒六经”“治病重在扶阳。并把其核心思想运用于临床中,贯穿在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书中。郑钦安也是在年轻时就悬壶成都了,他一悬壶,影响就很大,所以现在称其为医圣,扶阳学派的鼻祖。他是与曹颖蒲、浑铁樵、陆渊雷齐名的人,都是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在1980年的中日《伤寒论》学术论坛上,公认郑钦安先生是我们中医伤寒学派南派的代表人物。大家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没有,在五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里面就有专门介绍郑钦安先生,说他在医学上的成就。

  我的祖父卢铸之先生他是清末的秀才,由于出身在中医世家,所以很早的时候就跟父亲颜龙臣学文学医。颜龙臣也是德阳很有名气的一位中医,他不仅是中医,还是举人,儒学功底相当深厚。当时郑钦安在川中很有名,人称“郑火神”颜龙臣和郑钦安都是师祖止唐先生的学生,因为这个原因就把我的祖父带到德阳来,拜郑钦安先生为师。但是我祖父拜师之前,已经学医很久了,等到到了郑钦安那里,一直跟了他十一年,吃住都在一起,跟到郑钦安去世。这十一年中,郑钦安就要求祖父读内、难、金、伤、这些经典,反复地读,才能理解。之后听他讲两部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把这两部书作为教材,到了清代末年,郑钦安的第三部书《伤寒恒通》刊行,实际上就是我祖父参与整理,因为那时郑钦安已经九十多岁了。当郑钦安去世后,我祖父谨尊师命,开始了游历全国,考察各地。用了三年时间走遍了全国21一个省区,主要是当地的气候,农作物的生长,医生的用药,人们的口味,有那些不同。这些都记录在案,并且边考察边治病,三年后回到成都。回到成都后,正式开医馆,悬壶济世了。以前也看病,但不是正式的悬壶,光绪末年,设“养正医馆”。

  卢铸之,由于他的临床效果很好,可以说是屡起沉疴。由于医德高尚,当时是享誉巴蜀,人称“卢火神”。齐白石跟我祖父是很好的朋友,他来四川生了病,也是我祖父来治疗,所以齐白石先生刻了一个印章,专门送给祖父,称其为“金寿老人”,在上世纪30年代,中医界就有“南卢北箫”的说法,南卢就是祖父,北箫指箫友龙,他们在中医界的贡献很大,所以有这样的称谓。

  卢铸之,我祖父,在五十年代,刚刚解放过后,当时有关部门就举荐他到北京,我记得那时1954年举荐他到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到那里去任职。当时他的年龄大了,已经接近八十了,所以他恳辞未任。成都中医学院1956年成立时,也曾邀请他担任副院长,他同样以年纪大为由推辞了。到了1958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开了一个会议,是中央的权威会议,在金牛坝宾馆召开。我祖父曾经给中央的许多高层人物看过病,所以他们一到四川来就很关注他,就要找他。那个时候只在家里面看病,也就是没有上班,但每天看病的人相当多,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后来在有关部门及四川省委的领导李井泉、李大章的关怀下,请我父亲到省委党校养起来,因为已经八十多岁了。也要看病,只是看病的面窄了,当时授予一级中医师,这在医疗界是很高的职称,相当于一级教授。

  我大伯父卢永定,字云龙,行医六十多年,为当今巴蜀名医。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卢铸之先生的长子,少年时即开始随父学习中医,初攻外科针灸,继则专研内科,卢永定先生精于医理,勤于临床,经验丰富,在医学理念上他继承了郑钦安的医学思想,他崇尚《周易》,强调阳主阴从;阐释生理,重视坎中之阳;治病立法,重在以火消阴。在临床治病中继承和发展了卢氏医学经验,善于运用大剂量的辛温扶阳的姜附桂等药物治疗外感疾病、内伤杂症,在辩证论治和理法方药上有独到的见解,在医林中独树一帜,由于治病疗效显著,数愈危机,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同他父亲一样被尊称为“卢火神”,其声誉名扬巴蜀。为了探索姜附桂治疗疾病的规律,到他那里来的每一个病人,他都会整理记录在案,所以从50年代开始,就开始把每一例病人都记录下来,装订成册,连续三十年,积累了几十万次,五千多万字的病历资料,如果要出版出来,那可就太多了。可以说是研究、继承、整理卢氏学派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资料,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把这几个人,这几代人举出来,介绍给大家,想说明什么问题呢?想说明的是,他们代代都是根底深厚,都崇尚经典,涉猎面广,对《周易》的研究很深,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医,可以说是其共同点!他们既是名医,也可以算得上中医大家。

  在这里,我要谈一下云南中医学院的吴佩衡、上海的祝味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他们的一些文章或介绍呢,以及成都的范中林、田八味。这些人到底跟卢火神有什么关系呢?我祖父在辛亥革命以后,在成都开了一个“扶阳讲坛”他讲什么呢?这个“扶阳医坛”主要讲《内经》、《伤寒》、《金匮》、《神龙本草经》以及郑钦安的三部医著《医理传真》《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他每周讲二到三次,每次讲一到两小时,讲临床医案,讲中医经典。那个时侯云南的(实际上是西昌的)吴佩衡、上海的祝味菊(实际上也是先在四川,后来到的上海)学习了我祖父的学术理念。那时候他们都很年轻,吴佩衡和祝味菊也才二十出头,我祖父那时都已经四十多岁了,有成就了,所以他站出来讲。后来范中林、田八味都来听讲,当然还有许多的其他人,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包括后来在我们成都中医学院里面任职的老中医,那个时侯还是很年轻的小青年,他们都喜欢中医。因为这种讲座是公开的,他们都接收了这种扶阳的思想。我祖父去世后,大伯父继续主持这个讲坛,也是开放的,也是免费的。讲医理、讲钦安、讲卢氏医学思想,讲临床所得。那时成都的唐步棋也来接受卢氏的思想。唐步棋这个人,我七十年代就比较熟了,他的个人境遇是比较波折的,在大伯父的启发下,还是颇有所得的。

  郑钦安也好,卢铸之也好,卢永定也好,他们对仲景的《伤寒论》都研究很深。所以正如郑钦安所讲,在《伤寒恒论》里面,他就不抄袭前面注家的说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紧紧抓住临床不放,紧扣临床。比如他讲,在对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这么个“发于阳者”伤寒论讲到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因为阳属七,阴属六。他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当然这也涉及到仲景的原文。在一个,郑钦安还指出,为什么会发于阳,为什么发于阳七日就能愈,发于阴六日就能愈。他说“按太阳风伤卫症,发热、恶风、自汗”,伤寒阴证呢?“无汗恶寒”。那么这就是指“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太阳底下是什么呢?是少阴,所以病发于阴就是“发于少阴”。他认为,张仲景提出的这个看法,如果只是指太阳营卫的阴阳,用药就不会是这个样子。那么就跟太阳风寒两伤病情不符。所以他提出来,在临床上,如果遇到独恶寒不发热的,都用桂枝汤加重附子,往往会起到奇好的效果。所以他在伤寒上,总是从临床实际出发,你如果接受了这个东西,敢于去使用,绝对会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屡试不爽!以此推之,他又说“病发于阴,确有实据”,所以仲景所讲的六日、七日实际上是从阴阳度数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卢氏,他们治学严谨,一生都致力于经典的学习和研究,并且能够兼收并蓄,锐意图强,敢于创新,所以后来又强调了“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所以他们擅长应用辛温药物。应用辛温药并不是他们的偏好,他们认为,应该这样使用,所以常常使用辛温扶阳重剂。我完全继承了他们的理念和思想,以及他们临床的思维和经验,所以取得了好的效果。因此,卢氏在学术上是自成一家,在医林中也是独树一帜。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对中医学的认识,对中医学的学习,对中医学的理解,最后每个人都有所得,应该把经典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呢?如果这样,中医学术就能够繁荣,中医的临床效果就会很理想。

  对于治病,我刚才举了很多例子,并且谈了我祖辈的传承。我从小到现在,关注的一直是临床,四十多年来,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临床,除了教学工作外,我每天都在诊病,所以还是有所得的。所以我曾经有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同学,学过中医后,都能在临床上站住脚,那我们中医的希望就相当大了,因为我们有很好的政策,很好的市场啊!所以我现在看到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找工作难,我都很着急,不应该难啊!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中医,真正地需要啊!但关键是你要解决问题!你在中医学院读了五年的本科,三年的硕士,还要读三年的博士,下来呢还不能解决临床的问题,当然市场就不需要你了。那么确实在出现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啊?我认为还来得及!一定要仔细地研究经典,去学习那些有经验的,有临床所得的中医大家的学术思想,把它学为己用,应用到临床去,呢就会有所收获。你们想我们中医学院每一届培养的学生能有几百个响当当的中医,那时什么概念啊!用人单位早就在中医学院的门口排队了,但关键是要解决问题!这一点极其重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想还来得及,什么东西都是可以学的。

  我认为要解决当前中医存在的问题,我也在思考,现在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经常看到国内有关媒体宣传中医现代化,,特别是中药的现代化,我想,现代化是好事,应该现代化。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国家的中药出口量,一年也就十几亿美元,对于国家整个的外贸出口来说,确实是一个小数目。我们全国的中药有多少呢?我看过一个资料,大概有250亿美元,也就是2000亿人民币。那么,我算了一个帐,如果按照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三来配备中医,(这个比例不高),但是这三个人都是一流的中医,每天诊五十个病人(五十个不算多,我半天就要看四十个),会是什么效果?你如果每天都有五十个病人,每天开出五十张处方,一张处方检流七付中药,一付十块钱,这个不高嘛!跟西医比简直不算什么。因为我在临床上就是这样,一付药几块十块钱,一张处方就是七八十块钱,因为七付药嘛,一个星期来看一次。这是什么结果,这个结果不得了!,这样下去,每年全国就应该卖出去五千亿人民币的中药,这儿就多出来三千亿啊,三千亿要多少人去栽种啊!解决了多少农民的就业问题。我给领导们这样讲,这个东西你去抓,一定能办到的,这就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了。中医便宜啊!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一个月吃不到四千快钱的药,但是还能把病医好。所以那些医好了病的再障病人讲:“卢老师,在你这里吃了半年的中药,花了两千多块钱,就相当于在某医科大学住了一天院的钱,(听众笑)就那个概念。如果我们中医学院有高水平的,很多检测手段都可以省下来,那些一起是去搞高精尖的,对于一般的疾病,我们的四诊就可以查出来,就能解决。这是不是给社会减轻负担了!这样的事,社会欢迎、病人欢迎,各方面都欢迎,关键是你要能解决问题!就拿我们附属医院来讲,如果每天的门诊量都能达到五千人(我不知道现在的门诊量是多少),那这就不是一般的概念了。就光买药这一项,年产值就能达到两个亿,而且这个成本低啊,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大家以后都要从事中医工作,都要把这个问题好好地想一想,当然,我也跟一些领导人呼吁过:既然要大力发展中医,就要中医能解决问题,就要中医看病省钱,就应该给这样的待遇适当地提高一点,那么这样推广起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他可以节约很多很多的其他资源。我的这个观点,在外面的很多地方都谈了,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我今天提到这个是题外话了,跟大家讲讲罢了。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这里想跟大家谈的是扶阳理论的应用问题,要谈扶阳理论的应用,当然就离不开姜桂附了,所以我就从姜桂附的应用谈起。

  几个上次谈到过,我曾经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张处方中使用姜桂附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在20076张处方中,用姜的20016张,也就是说不用姜的只有60张。这个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至200G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至90G之间。

  在20076张处方里,用桂的一共19852张,这包括了肉桂和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桂枝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肉桂或官桂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30G之间。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附片一共有19423张,这占了全年处方的96.8%.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顺片、熟附块,它们都属于制附片,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

  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我从上个世纪其实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其他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这样用,我为什么一直都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广泛地使用姜桂附,以及其他辛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起背后的知道思想是什么?我发现了,根源还在我们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肯存在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有的医家谈到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短暂的使用,不能长期服用,病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逆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可用”等戒律。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但是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派,前后行医一百多年,都在大剂量、长期的使用附子,同时使用姜桂。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位“姜附先生”,称其学派位“火神派”。不过郑钦安在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通》三部书里并没有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姜附桂,iju这个问题,我曾与任应秋先生、叶橘全先生进行过交流,其中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给任应秋先生的信《论周易与中医学的扶阳观》,他当时也很认可。我是读了他的那本《阴阳五行》的小册子才提出了这个观点的。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不能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提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在中医阴阳学说里,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中医都认为肌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里,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周易》里明确地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在论述坤元的时候,他提出“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应该居于主导地位,“阴”则属于从属地位。并且在《乾凿度》里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生于无形”,这就说明阳气是我们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如果没有阳气,就不能温煦化育,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发展壮大。再看《内经》里面,他的重阳思想也很突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保存真阳之气,才能够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样一个境界。

  展开来看,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广泛的影响。比如,新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所以,阴阳的升降之理就是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就不可能正常地升降。有鉴于此,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就是肌体阳气的虚损、郁结导致的。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强调扶阳和温通阳气无疑使其极其重要的治疗原则。

  郑钦安先生,他对《周易》、《内经》、《伤寒》,以及后世的一些医家,都做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医法圆通》里说:“仲景立四逆,究竟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知得此理,便知姜附之功也。今人不知立极之要,故不敢用也。非不敢用,不明也。”他指出,很多医者不知“立极之要”,实际上,就是不知道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这个要害。所以,病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用姜桂附。所以他进一步说:“余非爱姜附,恶归地也,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如果学者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会头头是道,就不会出现不敢使用姜桂附的情况。那么,郑钦安先生提出的“立极之要”“阴阳之理”谈的是什么呢?它实际上包括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正如我们对自然界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我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实质,应该包括这一道理在里面。

  郑钦安的弟子卢铸之,也就是我祖父,在他的著述里,就谈到“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道,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奥义,说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赢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位养生治病的一大刚要也。“他谈到这个纲领,实际上是提示我们应该认识到阳气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阴平阳秘也是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如果我们明确了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主从关系,这对我们认识病理状态的各种矛盾,以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都是相当重要的。从生理而言,维持生命的正常的生存,依靠的是阳气。因为人体各个脏腑,各个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他们的化生运行都离不开阳气对他们的温煦、推动、气化、固摄。所以阳气的盛衰,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我觉得李念莪在他的《内经知要》里有一段话很直截了当:”天之运行,唯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瞑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亦唯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无日等矣!“

  在病变的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任然在于阳气,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的关系被破坏了,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在临证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因为阳化气生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的关系失调。所以,阴虚的病人,只要姜桂附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能起到协同的作用。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能促进津液的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上面我提到一年的病例统计,涵盖了很多病种,按照目前教材里中医的诊断标准,那里面有很多都属于阴虚类型和证型。为什么我也用了姜桂附为主进行治疗呢?实际上是把卢氏的“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在治病立法时,以扶阳为核心。病在阳者,以阳化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以这个原则用附子来温通阳,暖命门,温坎水,破阴凝。附子可以说是扶阳第一要药,因而对附子的运用,尤为卢氏一门所推崇。

  姜附桂临床上具体怎么用呢?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生,又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我就简单举几个病例来说明。这几个病案,一般来讲,是不能用姜桂附的,但我为什么要用呢?

  “前列腺增生”的辩证治疗

  前列腺增生是个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也是多发病。当然,这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叫“癃闭”,临床症状就是小便次数多、量少、小便细、尿不干净,甚至小便完全闭塞不通。现在很多中医往往很简单的把这个归结到膀胱湿热这个范畴里面,一位他出现的症状确实像我们教科书里所描述的,在脏腑辩证里就是膀胱湿热,主方用八正散、导赤散这一类的方剂,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反过来,说明这个病并不那么简单,并非单纯膀胱湿热所致。

  金元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认为,这个病,或与气虚有关,或与血虚有关,或与痰、或与湿热都有很大的关系。且提出了“气虚用参、芪、升麻;血虚用四物汤;痰多用二陈汤”等比较具体的治疗方法。到了明代张景岳吧小便不通归结了火邪结据小肠膀胱;这是一种原因,再有就是败精、槁血阻塞了水道;在有一种就是真阳的下涸,气虚不化,以及肝强气逆,膀胱闭塞。张景岳把它分为这四种,和详细地阐述了气虚而导致癃闭的病机。他讲:“膀胱位藏水之府。而水之入也,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尿。”这就强调了气虚而导致癃闭必须复其气化,所以他制订了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方剂,这些都能治疗癃闭证。在后世,也有医家在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那么,郑氏一派又是怎么看的呢?在《伤寒恒论》21条中郑钦安有一段话往往会被人们忽略,这段话是:“少阴腹痛,小便不利者,寒结于下,不能化下焦之阴也。”给出的方是真武汤。真武汤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寒水阻滞而设。所以他指出:“学者不渴固执,总以扶阳抑阴为要。”

  前列腺的肥大、增生之所以铎出现在男性中老年人,说明了这个病到了中老年以后,体内的阳气衰减而气化不足所致。由于气化不及,导致水湿内停,水浊潴留和凝聚便可以循少阳三焦下注到前阴,最终导致前列腺的增生、肿大,夹塞尿路,这就造成了小便的困难,严重的可以导致闭塞不通,导致癃闭。对于这个病,从标与本来看,肾阳的虚衰,气化的不足是本,而尿路的受压,阻塞不通是标、所以应抓住本不放,以温阳化气,利水泄浊位大法。真武汤正是仲景为少阴阳虚,水湿内停而设的,故用在中老年的前列腺肥大往往效果很理想。在临床上,我常常用真武汤之意去化裁,用辛温大热的附子,壮肾阳,沸腾肾水,以使真阳之气旺盛。只有真阳之气旺盛,肾与三焦之气化才能正常,浊阴才会消散;用生姜以温胃散水,又能开宣肺气而启上闸,达到开水之伤源的目的;用白术以运脾除湿,使水得到正常的制约;用茯苓淡渗利水,通调三焦,以导湿浊外出;同时去掉芍药加入仙灵脾,以引阳入阴,启阴交阳,通利血脉,解除筋束的挛急,从而达到畅通水道。这样一种新的组合,使五脏的功能都得到了重新调整,并且又重在壮气以化阳,启气化之机。由于壮阳之力更专,所以泌浊之效就更宏。用药并不多,但很专、很直接,所以效果往往很好,对于前列腺增生,如果我们仅仅以排尿困难这种征象来辩证,来思考,对其在病性上的诊断价值不大。如何才能判定他是少阴阳虚所导致的呢?我们可以从舌、胎、脉这三者来确定。如果舌体胖、舌质淡、有齿痕,舌苔滑、舌苔腻、舌苔白,或者是白苔作底。面罩黄色。从脉象上来看,脉象以沉迟、沉缓、沉弱,都可以判定位少阴阳虚,属于阴寒阻滞,这应该是一种极其可靠地辩证依据。因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流动不息的,如果气血充足,舌、胎、脉就应该正常。如果水液、浊阴没有得到很好的化解,潴留体内后,就会在舌苔上表现出来。一旦舌有齿痕,就是水湿雍滞的一个铁证。而苔的白滑,就是阳气失于温化的一个表现。苔的白腻,就是阳虚寒湿阻滞于下焦的一个表现。舌苔的罩黄,就是苔底为白苔,而苔的表面罩一层黄腻苔,往往提示这是阳郁日久所导致的化热。注意,虽然化热,但他的本质是阳虚不足。在临证上,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至于脉沉,这很好分辨,是由于阳虚所导致的。如果这几者都存在,从舌、苔、脉,我们就能判断阳虚湿滞的病机成立。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1988年7月看的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日本人,叫江腾,58岁,男性,他是日本文部省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官员。他患了前列腺增生肥大证,小便排泄困难已经有六年时间了,近两三年来加重,这种加重他自己形容,到下午就不得了了,憋不住,频繁地上洗手间,一个晚上要解十五六次小便,基本上无法正常入睡。小腹表现是膨胀的,小便解起来很细,没有冲击力,他每次小便起码的花上三五分钟,很困难。在北京、日本、美国都用西医进行了治疗,最终动员他做手术,但是他很怕。原因是如果做了这个手术,就会影响他的性功能。所以他改用中医,在日本、北京、上海,又请中医治疗,连续服用了很长时间的中药,茯苓、泽泻、车前子、木通这类药物用的很多,症状没有改善。前后服药一百多副,刚吃的时候,有一点效果,但是时间长了,效果就没有了,相当痛苦。成都美国领事馆的一个友人叫他来找我。当时我但从外观上看,也看不出他有多大病,但从舌、苔、脉这三点上看,舌体是胖的,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是白滑腻;脉是沉缓,重取无力。据此,我认为他是肾阳虚衰,水湿留滞,治疗方法是温阳行水,利水。用的是真武汤化裁,当时的方子是:制附片75生白术15淫羊藿20茯苓25生姜60.就这几样药,他也认真地吃了,当吃了第一付以后,尿量就增加了,而且小便次数就减少了,解起来也通畅一些。三服药过后,整个小便过程很通利。夜尿减为每晚二次但是仍然感觉到排尿力度欠佳。到二诊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桂枝25G,用了第二方后排尿力度增加了。第三诊,加砂仁15G,目的是纳五脏之气归肾。整个治疗,一共用药不到三十付,整个情况就改善了。精力增加了,排尿正常了,每天晚上仅有一次排尿,他就说一次排尿能不能都没有,我说:“肯有点困难,因为你也六十多岁的人了。”当然如果继续治疗,也可能一次夜尿都没有了。对于这个病人以后的情况就就不清楚了。但是第二年,他带着他的儿子又来成都了。他说这一年时间也没有出现过去的症状,完全好了,但是我没有得到他完整的理化检查依据,我叫他检查一下,前列腺到底有多大,后来就没有音信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接下来讨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很简单,就三味药。我在临床上称其为麻黄附子细辛法,把它化裁后进行使用。这个方子出自《伤寒论》少阴篇地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它用来治疗人体在阳气虚在情况下,感受寒邪,出现了正邪相争而导致的发热。用麻黄辛温发汗,表散风寒,开宣肺气;用附子,状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的寒邪;用细辛,走经串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即助麻黄表散风邪,开通上焦清窍,还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具有极其强大的温通肾阳,开闭启窍,宣肺散寒的功力。可以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闭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

  暴哑暴哑这个病一般来的都很突然,说不出话来,甚至可以一点点都发不出声了。

  在1988年12月7号,我接治了一个从阿坝藏族自治州赶来的病人,他是一个56岁的男性教师,一个多月前,突然降大雪,因为他穿的衣服少,受寒了,出现了头痛、项强、恶寒,他当时就连服了三片解热镇痛片,服下去过后就大汗出,汗一出,头痛减轻了,但是第二天,就说不出话来了,声音完全哑了,这时有些惊慌了,马上到当地医院去就诊,但经过治疗没好转,所以来成都。我见到这个人,比我个子还高,很壮实,但是由于这个病折腾的他好几个礼拜了,一副倦容,想讲话又讲不出来,只有用笔写,他写的症状是: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我看舌质是淡红,舌苔是白润,脉沉紧。我认为是寒中太少两经所导致的暴哑,治疗的方法是宣肺、温肾、暖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方子是:麻黄15附子75细辛15生姜60(附子先煎两小时下后药)。这个方子吃了一付,病人大汗,随之头痛、项强、身痛、恶寒明显减轻了,声音能够发出一点点了。两剂药后,所有症状完全消失,声音也恢复了。但还微微感到有些乏力,所以原方去掉麻黄、细辛加桂枝30淫羊藿20砂仁15又吃了两付,体力完全恢复了,一共四付药,就完全好了,在成都呆了四天,就回阿坝去了。这个病例的患者,看起来很强盛,但是已经年过半百,阳气衰落,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突受寒邪,所以由太阳直达少阴,加之他又过服了发汗的药物所以阳气更损,肺气更闭,声音哑的就更严重、这个病的核心就是少阴经的凝闭所导致的,就是少阴经凝闭产生了暴哑。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效果会很理想。

  暴聋暴聋也是一个常见病。

  我在1995年1月14号,接诊了一个女性病人,这个人姓王,36岁,成都人,她是由于双耳听力障碍来找我看病的。据她自己讲,在一个星期前,他用洗衣机洗衣服时突然停电,就只好改用手洗,因为衣服比较多,洗了近三个小时,此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很冷。洗完衣服后就出现恶寒发热、耳鸣如哨子声音一样,但是没多久,耳鸣突然停止了,出现了听力减退。到了第二天,耳朵就听不见了。于是马上去华西医科大学耳鼻喉科,接着又去了神经科,治疗了一个多星期,没有效果,任然两个耳朵听不见声音。我看到这个病人的时候,她的身体比较弱,精神比较差,目光黯淡,面色青灰,听力基本上没有,跟她讲话完全听不见,也是靠手写来叙述病情。当时的症状是微微恶寒、身痛、嘴唇略略发紫,舌质绛红,苔薄白腻,脉沉紧。我认为她也是属于寒邪直中太少两经,治疗方法仍然是温肾、宣肺、暖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处方是制附片90麻黄15辽细辛15生姜75(制附片先煎两小时)。吃了一付药后,病人开始出汗,据她自己描述,在出汗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耳朵突然“嘣”的一声响,不到三秒钟,病人就可以听到声音了。第二服药过后,恶寒、身痛完全消失,但精神不足,还乏力。在这种情况下,肺气已宣,肾气已通,脾阳尚弱,所以改用附子理中汤。再吃三服药后,便完全恢复了。这个病案发生在隆冬季节,有接触了三个小时冷水,这样就导致了大寒袭虚的一种局面,致使寒邪直中太少两经,伤伐脾、肺、肾这三藏的阳气,寒邪凝闭经隧,发为暴聋。就耳本身来讲,耳为肾之窍,肾气不能上通于耳,就会导致耳聪顿失。这个病的核心是寒凝窍闭,经气阻滞,所以在治法上任然温通为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

  暴盲暴盲这个病就是眼睛突然失明。

  1975年1月25号,我接治了一位姓周的病人,男,43.法币发病过程是这样的,在1975年元旦节的一天,他到公园去,正巧碰到儿童落水,于是他就跳到水里救起了这个儿童。当时的气温是零下七八度,能够冒着这样严寒,下水救人的人,真是不容易,所以他的事迹还在报纸上做了宣传。当他上岸的时候,谁然有人给他准备了很多更换的衣服,但他始终感觉到寒冷彻骨。回家后马上拥被而卧,但是一直就没有暖和过来,以至彻夜难眠。第二天醒来,就感觉两只眼睛看不见了,仅仅存在一点光感,并且出现了恶寒、头痛、全身疼痛,当时吓坏了,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双眼眼底都没有问题,颅内检查结果也没有问题。在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星期,没有一点改善,照样双目失明。后面就请中医眼科用中药,用了一些补肾填精的药物,也没有效果。这样一直拖了20多天。经人介绍,找到了我。当时我看到这个人精神比较差,面色也欠红润,有点青白相间,有一种气不足的感觉,两眼仅仅有光感,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他的舌苔,舌淡而润,苔白腻,脉是沉细、略紧。我认为他仍然属于寒邪直中少阴所致的暴盲。治疗还是温肾宣肺的方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处方:制附片90麻黄15辽细辛15生姜95(制附片先煎两小时)。除了一付后,身上有汗出,虽然汗出不多,但汗一出,一身不灵活,不舒服的感觉一下子就消失了,身也不痛了,两只眼睛的光感也增强了。服了第二付后,它能够数手指,辨清一米以内的人,服完五付之后,双眼的实力恢复到了正常。

  这个病案,是由于严冬入水,受寒相当严重,寒邪直中,伤伐肾阳,闭阻肾气,导致了他整个肌体出现紊乱,因为肾是元气之根,藏我五脏六腑之精。肾气闭阻,导致了元气不能正常地通行,五脏六腑之精就不能上承而为之精,所以他的视力就会出现障碍,出现暴盲的情况,他的核心同样是寒凝窍闭。这种情况绝对不能考虑是经血亏少所导致的,决不能用一些滋腻填精的药物,任然用温通之法,如果滥用滋腻,反而会使真气闭塞,病情迁延。

  这三个病例,都是并非先天性失音、失聪、失明,也不是由于经血亏少,窍失所养而生的,而是邪阻气逆窍闭所致。邪阻气逆窍闭应该属实,经血亏少,窍失所养应该属虚,虚证发病往往比较慢,实证发病往往比较急剧。所以,暴聋、暴哑、暴盲从发病角度来看,应该属实。

  一般而言,手太阴肺经,它到喉部,音声之气也在于喉,而喉又是肺的门户,肺主气,位音声之源。所以暴哑多责之于六淫犯肺,肺失宣发。那么采用的方法呢?可以是开宣肺气。足少阳胆经循耳后,入耳中,出耳前,所以暴聋一般也责之于六淫邪气的闭阻,也就是胆经气机窒塞所致,在临床上多用清利、疏通少阳的方法来治疗。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所以暴盲铎责之于肝经火郁、气逆、血闭、血瘀,这种情况大多采用清肝、疏肝的方法来治疗。用这些方法来治疗这几种病,去治疗清窍阻闭,应该是有效果的,但对于伤寒重症来讲,往往就很难奏效。

  以上三例,我是使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法来治疗的,是从肾这个角度来治疗的,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而五脏六腑之精都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又开窍于耳;肾的经脉又贯膈、入肺、循喉咙、到舌根,与我们的发音、听力、视力都有密切的关系加之这三个病例,都有一个前因,就是为寒邪所伤。寒为阴邪,最能损伤人体的阳气,重寒、大寒这样侵袭人体,往往能够长驱直入,直中三阴。一旦伤及太阴,就能出现吐泻;伤及厥阴,就能导致挛痹、寒氙;伤及少阴,就能出现失音、耳聋、目盲。从这三个病例来看,都是因为寒邪中人导致经气的收引凝固,闭阻了人的官窍而导致发病的,都属于寒邪直中少阴,上滞窍道,下闭肾元,所以往往伤伐肾阳的病机是最常见的。我提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实际上也涉及姜桂附,也是在阳主阴从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此外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量临床上用少一点,比如麻黄用10G附片用15G细辛用3-5G临床上会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没有试过。

  最后我想说,,在我来看,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怎么来振兴中医呢?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这就涉及了医者的水平。中医的疗效如果很好,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我希望每一个中医都能够达到这个水平,这实际上也是振兴中医的一个路子,离开了这条路子,要振兴中医,就会落入空谈。

  经典一定要活看。如果是照经典的原文在临床上去号脉,可能一辈子可以摸到一两例。但是,只要把精髓抽出来,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实际的情况,因为古人只是给出了范例给你,古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举出来一条条给你。

  扶阳医话

  近来中医界有“火神学派‘这么一个提法,而且这个提法的影响正在扩大,但严格来说,这个提法还没有得到共识,得到公认。过去我提出过”扶阳学派“,并对扶阳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所以今天打算跟大家谈的就是扶阳的过程中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今天大家可能是搞临床的,是临床家,每天都要在临床处理大量的病人,这个扶阳的理念是否能帮助大家更多的理清思路,扩展思维,提高我们的临床疗效呢?

  首先要讨论的是在南方炎热地区,比如广东地区,能否广泛的使用辛温药呢?对这个问题,过去我也有疑惑,三十年前,也就是七十年代初吧,我在江苏的南京业同样的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时我在江苏新中医学院负芨深造。南京是温病学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瘟病学派在那里影响很大,根深蒂固。无论是医者还是病者,所接受的都是清热除湿的药物多,纯粹的勇辛温药行不行?有多大市场,多大空间?,当时年轻气盛,思想活,我决定创一下。通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治疗了三万多病人,证实了这个问题,并且也得到了南京中医界的认可。那就是通过使用纯粹辛温的的药物治疗疾病,取得了相当的治疗效果。以后大约是1977年,我在离开南京前,在医学会上做了一次讲座,当时只有医学会,没有中医学会。讲座上我报告了我做的一个粗略的统计,总共诊治了三万多人次,有七千四百多个病人,这些病人大多数吃了三付、五付药,少数是吃了十付、二十付中药,临床效果我认为是理想的,当时得到了邹云翔、叶橘泉、周小斋等前辈的认可。我跟他们参加了很多的会诊,看到我在临床对辛温药物的运用,开始的时候他们叶提出了类似的疑问:“我们江苏人,气候地理不一样,生活状况不一样,体质状况不一样,是否能这样用药?是否就是阳虚,是否一定要用这种扶阳的法则?”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有所准备的,我在四川呆了这么多年,到了江苏,诸多的变化,诸多的不同,应不应该继续遵循扶阳理念?这对当时的我,不仅具有挑战性,而且具有趣味性。通过自己在江苏的实践,接治了这么多病人,我认为扶阳法则在南京同样适用!事实上这个问题叶已经有了先例,例如上海的祝味菊是我祖父的卢铸之的学生,他把扶阳理念带到上海后,也在临床上大量使用,他的辨证也是强调阳气是人身的根本,他从病机上也是这样认识的,所以临床效果比较理想。

  在南京能用辛温药,那在广东能用吗?广州、深圳我来过很多次了,也还是照样使用辛温养阳的方法,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从平民百姓到高层首长,我都是这么用的,同时也有大量的病人也是从江浙、广东到成都来找我诊治。所以大剂量的使用姜、桂、附,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通过临床验证都是有效的。在我的病人中,有来自广州的、汕头的、潮州的、中山的,还有许多病人是从北京、江西、上海、云南新疆等地到成都来找我看病。通过采用扶阳治疗,这些病人的情况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这里还有一个前提:病人要立信。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如果病人完全是带着疑问来尝一尝药,可能就会影响效果。当然我希望我们的中医都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就是上工的层次,这样你才能相信自己,病人才也会相信你。

  在这里我插一个故事。大家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们国内治疗难度大,在美国及翔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治疗的难度同样也很大,治愈率低。最近一家美国主要研究治疗血液病的医院,通过各种途径和我联系上了。事情开始是这样的:我曾经治好了一个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近十年来,这个病人陆续介绍了大概有一百八十多个病人来找我,经过治疗都缓解了。后来这个热心的病人有把这个信息投到一个在美国患再障的病人那里,那个病人2005年7月起病,到现在已经有八九个月了,我接手给他治疗的时间是今年春节以前,也就是一月份吧。虽然再美国有很好的医疗保障,但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治疗已经花了50多万美金。由于我不能到美国去,所以它把详细的情况检查化验的结果,甚至把它的舌苔的图片通过网上发过来给我,只是没有办法号脉。我也很仔细地从头到脚,一点点地询问病情,最后得出了这个病的治疗方法,从我这里要了中药处方后,病人就在那所美国的医院里偷偷的吃中药,结果效果很好。他吃了一个多月中药后,被其他的病人发现了,他们就向医生反映,说他每天都要喝三杯咖啡。从美国医生那边来看,他的整个治疗方案没变,也一直没有好的治疗效果,后来突然变了,血色素稳步上升,达到八点几克,白血球也上升到了四千五千,血小板从一万一下上升到三万多;病人额达其他症状如心中烦热,手足烦热、精神不佳、饮食不佳等情况都改善了,医生就怀疑,问他:“你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不应该会这么好。”最后这个事情就暴露了,病人就坦白:“我确实在吃中药。”医生一听就说:“中药是不能吃的,是有毒的”马上就开始对病人作全面的检查,看看身体内部有没有毒素畜积的体征,全部检查结果出来,都没有,但是医院还是严格管理,不准病人吃中药。结果连续两三个月没吃中药,各项生化指标又都转差了。接着病人就置疑医院不准病人吃中药的决定,要求在继续吃中药,最后院方同意了,并且愿意积极配合。在从新服用中药这段时间,病情又好转了。现在病人希望我暑假去一趟美国,磋商磋商,同时也看看更多额达病人,院方也很希望在这种病上,采取我得这种治疗方法-综合性疗法。

  情况在成都也一样,西医由不配合到积极配合。实际上我在成都治疗的血液病人,基本上都是西医院血液科的病人,院方从主任到护士长都积极配合,把病人用救护车送到中医学院来,看完病又用车送回去。我觉得西医院能作到这一点,是很不错了,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疗效。所以我认为中医是很有前途的,如果能把中医的辩证思维拓宽一点,水平提高一点,那对我们的病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益处。

  下面我们回到扶阳的问题上。在临床上根据那些症状来判定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这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我在二三十年前,就提出阳虚的症状具有双重性。比如一个病人,脉象是紧而数的,他就不能是阳虚吗?数脉实际上也可以是阳虚。我始终强调这一点,就是在人体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密是在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对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作一个概述,那就是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是重阳气的,我认为《内经》的作者和张仲景也都是受到了重阳思想的影响。郑钦安也好,卢铸之也好,都始终强调以阳气为根本,甚至提出了天下没有阴虚的观点。看起来这个观点有点绝对,但是我们讲“天下没有阴虚”,是指阴阳关系的本质上没有阴虚,并不是临床表现上没有阴虚。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始终抓住这一根本不放,这就是药通过辨证啊!并不是郑氏、卢氏他们就不辨证了,他们同样也是在辨证。在郑钦安的书中也有阴虚门、阳虚门,但在阴虚门有很多病都是采用阳虚门的治法,这就是根本。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很典型的病人,他的本质是阳虚,但骨子里都觉得烧,要天天泡冰水才会觉得舒服。因为医生看到他有发烧的一面,就是阳亢的一面,就认为是阴的不足,阿子治疗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凉血的药,导致阳气外越更盛,虽然他的症状看来好转了,但他的尺脉已经无根了,所以这并不是好事,会对病人的体质造成不良的影响。

  阳气能够温熙身体,能够抗御外邪,能助气化,能维系阴阳协调等一系列功能。可是阳气是很容易亏损的。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亏损阳气,比如我们在听,我们思维‘我们拿笔写字,我坐在这里讲话,都在损耗阳气;而我们的机体又能够不断的聚集阳气,这是以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为前提的。当机体整个功能下降时,首先表现在阳气的亏损上。不过这种阳气的亏损阿子临床上的病机变化时相当复杂的,临床的征候往往是繁杂而矛盾的。如果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这种繁杂而矛盾的状态不外乎开与合、寒与热、虚与实这样一些矛盾。实际上这些病机合矛盾的征候,可以说是阳气在不同环节,不同方面的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在阳虚的病理变化过程中,有那些最容易混淆的矛盾与症候呢?我在下面具体展开讨论。

  小便黄与小便清

  比如说小便,在临床问诊时是要涉及到的。比如最常见的太阳伤寒感冒,往往表现出来小便黄。那么太阳伤寒小便黄是寒吗?小便有烫感,色黄,是属于膀胱气化失调了,这只是太阳伤寒的一个临床症状而已。他的本在那里?还是伤寒,还是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就能解除。但是一般教科书里往往说,小便清属寒,小便黄属热。关于这一点,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已经谈到了。黄色的小便很多人认为是火,是不是火?劳倦可以导致小便黄,劳倦是不是火?一个人思虑过渡可以小便黄,酒色伤身也可以导致小便黄,所以小便黄就不能都归属为热和火。如果我们把这一类阳气不足所致的小便黄都归结为火,使用针对性很强的寒凉清热药物,如金钱草冲剂,可能小便会变清,但阳气却更加损耗了,这只是治病人的标,而对病人的本却没有负责任。作为临床医生,认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认清标与本是很重要的,为什么阳虚会出现小便黄呢?小便的变化与我们的中气,也就是中焦脾胃阳气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灵枢。口问篇》就有“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说法,这个变就不是单一的。刚才谈到很多情况,思虑也好,劳倦也好,都伤脾吧,都伤中吧?劳倦思虑都可以扰动阳,都可以导致虚阳的浮动,从而形成郁热的状态,扰动膀胱气化,膀胱气化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黄色的小便。所以对于这种的小便黄,我们还是要顾及阳气,考虑怎样去扶阳益气和温中益气。

  小便癃闭与小便失约

  在一个问题就是小便癃闭与小便失约不禁。因为膀胱与肾是互为表里关系,机体的阳气足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才能正常,膀胱才能开合有度,这样小便就能顺利。一旦肾阳不足了,膀胱气化功能受到影响,小便就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小便失约,一种是小便癃闭。如果我们抓住了病机的根本,温肾扶阳,化气行水,小便就会得到好转。纳气固摄也是在扶阳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郑钦安先生在《医法圆通》里也谈到,由于下焦的阳气不足,阴寒阻滞膀胱气化,使其开合适度,这样就会导致小便不利,需要注意的是,小便不利只是一个表象,伴随它的还有一些症候,比如精神很不好,脉象往往会出现浮而空、浮而大,这些都是虚脉;或者不出现浮大的脉象,反而出现劲急的脉象,但这也是假象,这种情况,就应该扶下焦的阳气。此外小便的通利还跟脾胃的气机是否条畅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肾阳不足,脾胃的阳气就要受到影响。由于阳气不足,脾就不能正常的为胃行津液,那么就会影响到小便,导致小便异常。卢氏遇到小便不利的情况,大多数采用苓桂术甘汤加砂仁、白寇仁,或者是用桂苓丸加丁香、胡椒这些通阳和脾的药方。再加上附子暖下,始终以扶下焦阳气和振奋脾阳为根本。往往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大便泄泻与秘结

  大便失常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泄泻,一种是秘结。这在临床上太普遍了,泄泻和秘结是大便表现矛盾的两个方面。阳虚表现为泄泻,这好理解,因为脾肾阳气亏虚了,温化不足了,水谷不化了,而导致泄泻,同时液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闷,四肢不温,乏力,精神倦怠,甚至更明显的出现形寒肢冷;从舌象,脉象上看,都是一派不足之象,实际上并不一定要等到上述所有症状出现才开始用药,要治未病,提高疗效,吧疾病发展的路堵死,使更坏的情况不会出现,让治疗走到前头多好!可是病人没有明显的寒象,怎么用姜桂附?这要看你的辨证,是否认识到。对于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典型的阳虚,阳虚不固大便失约是很常见的,在明显一点的虚寒就是五更泄。通过扶阳、温下、暖中,用真武汤加砂仁、半夏,或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砂仁、半夏,都能受到比较好的效果。

  阳虚还可以出现大便秘结,实际上这也很好理解。阳不足了,特别是肾阳、脾阳不足,温运无力,阴邪在体内聚集,导致糟粕在体内聚集。再表现的典型一点,就有阳虚的症候了: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腰膝酸冷;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医者能辨识吗?还是能辨的,就是按照阳虚去辨,通过扶阳,通过温通而达到开闭。比如说用附子理中汤加小茴香、吴茱萸、官桂,这种阳气不足所导致的便秘往往很快就能得到纠正,因为阳气振奋了。这就是郑钦安先生讲的,病人在阳虚的症状下,由于下焦火衰不能够化下焦的阴邪,真气司运之力有不足,所以就导致了大便的秘结,在临床上,病人有不足的一面,往往大便秘结,满口津液,口也不渴,不思茶水,十天半月不解大便也不腹胀。

  我治疗过一个病人,她二十多天没有大便也没有明显的胀满感,但是两天没有小便,不适的问题就出现了,在医院里面,可以用“速尿”利一点小便出来,但解决不了大便的问题。当时我选用了附子理中汤加砂仁、白寇,再加大量的茯苓,情况很快得到改善了,这下她不但能解下小便,而且还大便了十多次,一下就拉空了。虽然病人没有明显的虚寒表现,但是采用温运,扶阳的办法解决了二便问题。由此可见,脾肾阳气的不足,机可以导致小便不出,也可以导致大便不解。对于这种情况,郑钦安先生提出用回阳饮加安桂,或用白通汤,或用附子甘草汤,通过温阳通便,病情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直到彻底治愈;尽量避免攻下、通导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只能解决一次,下一次又来了,这在临床上太多见了。

  我们刚才谈到了小便的问题,大便的问题,小便的癃闭与失约,大便的秘结与泄泻,都是从病机变化的局部来讲,它实际上还存在着虚和实的不同属性,这在《素问。玉机真藏论》中已经谈到了,比如:“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鹜,此为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虚和实我们就这样地把握了。着说明小便的失约也好,大便的泄泻也好,他的病机在本质上都是虚的!而大便的秘结、小便的癃闭在病机上是属实的,但是这个属实的病机只是在局部是属实的,而他的根本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从我们身体的整个状态来说,本质是虚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这个本来看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扶阳运化,才能二便正常。

  多汗与无汗

  多汗与无汗,这两者实际是矛盾的。汗液要得到正常的排泄,跟机体阳气有很大的关系。《内经》说:“阳加于阴为之汗。”这说明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肌表而成的。因此,一旦机体阳气不足,不能正常蒸化,便导致汗液异常。所以《伤寒明理论》里面讨论到这个问题时说:“寒邪中经,腠理较密,津液内渗,则无汗。”那么无汗又怎么样呢?它可以有很多原因,比如伤寒在表,或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以及亡阳久虚,都可以导致无汗。此外,阳气虚导致气血津液不能达于肌表,久可以出现麻木不仁、毛发干涸,肌肉萎弱等。所以在临床上常见到中风偏瘫的病人,往往回出现身体的一侧没有汗,而另一侧却很湿的情况。根据这种机理,久应该去温阳,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附子。就能达到温阳益气的效果,逐渐解决问题。

  再一种情况是卫外的阳气不足,固摄津液无权,而出现多汗不止,这种情况比较好处理,就是扶阳益气,用桂枝家附子汤,黄芪建中汤加附子,是卫外的阳气不足很快就能得到改善,汗自然就能够敛下来了。另外,本身的阳气不足导致的心阳虚衰,不能正常地统摄心液,也可以导致汗出。现在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肝阳不足这个概念,实际上肝阳太重要了!但书上只提到肝肾阴虚,实际上,肝肾阳虚在临床上也多得很,肝肾阳衰,也就是肝阳的不足,不能够正常地收藏血液,亦会导致汗出。所以,上中下三部的阳衰与不足,都可以导致汗出这种汗是异常的汗,治疗上还是应该扶阳,扶上中下三部的阳,只有阳够了,才能够镇纳群阴,是阴气得到正常的下降,阳气也才能够正常的潜藏,这样津液就不至于外泄了。因此在治法上采取回阳、收纳、温固,方用四逆汤、回阳饮、前仰丹、封髓丹等。

  畏寒与发热

  畏寒与发热实际上是人体阴阳盛衰的一个反映,《内经》说:“阳虚则外寒。”由于阳气虚了,肌体失去了温煦而导致了畏寒怕冷。这是言其常,很好理解。而《伤寒论》里面又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是谈什么呢?这是谈其变。因为这是阳虚,阴寒在内,虚阳浮越在外,阴盛格阳而出现的身热。但就整个肌体来讲,本质却任然是阳气不足。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种变,就可以解决临床上许多问题。

  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要泡冰水的病人,她的本质就是阳虚,但她的临床表现又多种多样,病人的描述也是乱七八糟的,这就要靠脉象来走出最后的决断。象这类疾病,在治法上须通过回阳,使阳气不再外越,使之潜纳归元,就能达到祛除身热的目的。正如我们临床上大家都很熟悉的中阳不振所导致的发热,用补中益气法就能够解决;这种情况不仅要补脾,还要固肾,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家附子,效果就更好,这样收功就快,治疗就更彻底。

  烦躁与虚静

  虚静倦卧为阳虚,这个很容易理解,人体阳气一旦亏虚,整个机体的功能就会减退,就会有懒言、倦怠、倦卧、喜静的表现,这些表现是阳气不足,不能任其物所致。而五心烦热,说是阳虚,可能就不好理解。因为阳的亢盛,会出现心烦,燥扰不宁,所以《素问》里说:“阴静阳燥”但是在临床上阳虚同样可以出现心烦燥扰。《伤寒论》第29条里面说:“伤寒脉浮,小便出,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干姜甘草汤与之,以复其阳。”郑钦安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呢?他认为,伤寒论里面谈到的“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往往是先有吐逆太过,导致中焦转输之机错乱,不能够正常地疏经气于心肾,所以导致烦躁;吐就可以导致亡阳,四肢便会厥;咽中干,则往往是肾阳虚,不能升腾津液于上所致。仲景在这里提出了用干姜甘草汤,实际上是守中扶阳的法则。因此,阳虚同样可以导致烦躁,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有多处提到过。因为阳虚一方面不能镇纳群阴,另一方面阳虚不能安住本位,于是出现燥扰不宁。对于这种燥扰,后面我还要举一个医案,就是从这个角度上更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

  口渴与不渴

  阳虚而没有热邪的情况下,往往还不容易导致阴液的耗散,虽然会口干,但不渴;一旦出现邪热亢盛,这就可以导致阴津的耗伤,出现口干而渴。临床上常把口渴与不渴,作为辨别寒热,辨别阴虚阳虚,辨别阳热亢盛的一个依据。但是,热而消渴,大渴引饮,也有明显的阳虚的一面。在《金匮》里面就有“饮一溲一”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由于阳不足导致的;阳不足则不能化津液,津不能上承而口渴;又由于阳不足,是膀胱的开合失常,导致小便不能正常的摄纳。所以,仍然责之于阳,通过温肾扶阳,是阳气得复,津液能够正常地上承,口咽就不干,不渴;阳气能够正常地摄纳,就不至于小便过多。典型的糖尿病人,常有这样的现象,但也不是非要出现这样的情况才能做出诊治。不管典型也好,不典型也好,对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是以扶阳为主,但是我们今天不是专门谈糖尿病,这个问题另找机会专门讨论。

  嗜睡和失眠

  嗜睡和失眠,这两者依然是阴阳失调的一种表现。在《灵枢。大惑论》里谈到了这个问题:“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也。”在一句:“其气不清,则欲暝,故多卧矣。”《内经》作者这段话,实际上是提示后人,如果阳气不能正常的归藏于阴,就会影响到睡眠的质量。现代社会睡不好觉的人很多,有各种原因所导致,都可以通过调整阴阳来治疗。阳气的不清爽,阳气的不振奋,往往是嗜睡多卧,阳气虚损所导致的许多慢性病,常常有这种情况。但是,卫气不能入于阴而引起的不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阴不足导致的火的亢盛,这只是表,这往往都是虚阳的浮动而导致的。所以,伤寒论第六十一条就讲:“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是仲景的处理。郑钦安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他就讲,因为汗下太过,损伤阳气,从而导致昼日烦躁不得眠,就是说,汗下太过,从而导致表阳虚。从阴阳之道来看,昼不眠,白天要干事情,这是从其阳,夜而睡,应该安卧,这是从其阴。如果病人昼烦躁,说明了他是伤在阳的一面,是阳不足了。很多抑郁症的患者,晚上能够睡得很好,白天却烦躁的不得了,弄得正常人不得安宁。想这类情况,晚上安宁,说明没有伤到阴,那么这种不眠,不能安卧片刻,实际上是烦躁引起的,这就是郑钦安的认识,所以他认为仲景提出的干姜附子汤是非常正确的,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法。这使我们认识到一点,一旦辩证是阳虚不眠,就应该采用扶阳的法则。阳一旦得到恢复,阴阳自然就会和谐,烦躁立马就会消失。

  气盛和气衰

  阳气的不足本身就应该是少气无力的,少气好理解,因为阳气亏损了,气不归元。但是这种阳气的亏损有另外的一面,就是虚阳可以上越,可以外散,这就表现为局部的气盛。比如说喘促的这种上气,在肺心病里很常见。《素问。调经论》里谈到:“气有余则喘促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为什么出现气有余喘咳上气呢?实际上由于气虚不敛了,阳气亏虚了,而导致局部的有余,但其本质是阳气的不足。所以在治法上仍然不忘扶阳、温肾、纳气,待本足了,局部的气盛也就没有了,很多临床症状就消除了。

  面色红与白

  面色发红,或者面色邝白,没有血色,没有光华,都可以在阳虚的情况下明显出现。因为阳虚了,阳气不足了,不能生化血液,就可以出现面色的咣白。因为阳气偏亢,气血可以充斥到我们的头部,就可以出现面红耳赤。因此,一般的诊断书上,都认为面色的红与白,是我们在临床辨寒热的依据。但是在临床上,一个阳虚的病人,却可以出现面红耳赤,怎么样去辨别呢?实际上仲景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仲景在伤寒论第317条就讲:“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痢而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在这里,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就是阴盛于内,虚阳浮越于外的内寒外热现象。在治疗上采取了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加葱白以同其阳。这一类情况,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舌苔润滑与干燥

  阳虚的时候,舌苔的润滑和干燥都可以出现,通过对舌苔的润和躁,我们就能辨别这个人津液的盈亏与否。阳气虚衰了,阴气有余,往往舌苔是润泽的,或者是润而滑的。阳热泻火亢盛呢,就会损耗津液而出现燥干。对于这个问题,前人的论述很多,曹柄章在《辨舌指南》里说:“滋润者其常,燥舌者其变。”润泽是津液没有伤,燥舌是津液已经耗了,寒证往往是舌润,热证就会导致舌燥,这是临床上的共识。但是,由于津液的输布是靠阳气的,如果阳气不足了,就不能布化津液,舌苔同样回出现不润而干燥,这在临床上怎么把握呢?郑钦安久讲了,病人虽然出现了舌干黄了,甚至焦黄了,但并没有出现口渴引饮,或大渴引饮,并没有出现烦躁,并没有出现恶热便秘,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可以考虑火旺热极,应该从阳虚,真气不能上升这个角度去考虑,以此治疗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以我祖父卢铸之先生和我伯父卢永定先生他们就谈到苔黑而干,起芒刺,也有夺阳、救阳之别。一为阳明热竭,邪火帜盛,耗液伤津。仲景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应该救下,应该去灭火救阴,用大承气汤,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只是治疗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只是一个过程。再一个情况就是少阴中寒。阴霾弥漫,不能蒸腾津液,也可以导致舌苔干燥起刺,一点津液液没有。再这种情况下,应该去其阴,回其阳,通过回其真阳,舌苔就会润,燥就会减。可是,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医生就下不了手。没有那个把握,如何用大剂量辛温药呢?但往往大剂量辛温药一下去,虽然昨天还是满口芒刺,第二天便津液满口了。这便说明,阳回了,津液就回了。

  脉迟与脉数

  脉迟是阳虚,这好理解,把它归结到阳不足的一面。脉数归到阳虚,就不大容易说过去了。过去我们再学校里讲到诊法的时候,谈起这个问题,就把学生带到临床上去看,照几个病人来切脉,明明是数脉啊,明明是热象啊,我照样还用姜桂附。这说明了数脉确实有阳虚和阴虚的区别,因为血脉的运行要依耐阳气的鼓动,阳热一亢盛,脉的鼓动就急而数。一旦亏虚,脉动就迟而缓。比如《金匮。呕吐哕下痢》篇里面谈到,病人脉数,数就会热,应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为什么会反吐?这是因为发汗太多,阳气损耗所致。阳气损耗为什么会出现数脉呢?者就是需要大家思考的地方,这个数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热吗?要是热,也是一种标热。所以临床上也要分清标脉和本脉。所以经典一定要活着看,如果是照经典的原文在临床上去号脉,可能一辈子可以摸到一两例。但是,只要把精髓抽出来,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实际的情况,因为古人只是给出了范例给你,古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举出来一条条给你。我大伯父卢永定常常教导我“大匠示人以规矩,不示人以巧”,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学医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年,正式磕头是1959年,再此之前都在读《伤寒论》,读郑钦安的几部书。大人教一句,我就背一句,当时理解不了,后来慢慢理解了。我单在脉诊的学习上,就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天天都摸脉,每天都摸好几十个病人的脉,摸一个记一个。那是与我祖父、伯父一起把脉,同样一个病人,他摸左手,我摸右手,他右摸手,我摸左手,看一样不一样,一样了才算过关。我大伯父经常讲,久病暴脱的病人,脉既可以出现洪大,也可以出现滑数,同样的,阳虚的病人也可以出现虚而数的脉象。入骨阴阳虚实混淆了,就会导致病情反复,延长治疗时间。所以我祖父卢铸之在临证当中,常常告诉我,阳虚则阴盛,阴盛也可以导致虚阳越于外。因而虚劳的人往往会出现数脉,比如肺结核,过去的说法就是虚劳,这个病的脉象久常见到数脉。三四十年代,我祖父在成都治疗肺结核非常出名,简直就成了结核大家,他始终就是以扶阳为本的。但现在的教科书里,那一本不认为肺结核是阴虚呢?临床上按肺阴虚、肾阴虚治疗,效果就很一般,解决不了结核,就是解决了,也解决不多,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按照现在西医来讲,免疫功能增强了,整个抗病能力增强了,机体自然就会好起来。我祖父纳一辈老中医不懂什么是免疫,但他们始终抓住阳气不足这个根本不放。只要阳一旺,五脏都旺。可见切脉对于把握疾病的根本是极其重要的。郑钦安先生在他的医著里也专门谈到脉诊,虽然简单,但只要能够把握其要理,对我们医者来讲,是绝对有帮助的。

  这里我们讨论一个烦躁病人的病案。这是个抑郁症病人,是个女同志,41岁,教师,主要症状是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成规律性发作。他一旦发作起来,就会出现起卧不安,悲伤不安,一个人大哭,她的烦躁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晚上8、9点,伴随出现头晕、心悸心慌,纳食不香,倦怠乏力,晨起面目浮肿,午后两腿发肿,口干喜饮,但不多饮,常常隔一段时间有喝一口水,手足心热赤脚踩在水泥地上感觉舒服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唇舌暗红,卖虚数,有结代,。西医检查,体温36℃,脉率不齐,心率106次/分,多次心电图检查是房性早搏,右心室肥厚,部分的S-T段有轻微变化。她用过很多西药,心得安、谷维素、WB,双氢克尿噻,都用了,效果不好。中药她也用,甘麦大枣汤、归脾汤、百合汤、养心汤、逍遥散、越鞠丸等方剂,也没有明显效果,后来通过熟人介绍来找我。我认为她是个阳虚,昼为阳,昼则魂游于外。他现在的状况是由于阴盛波及到阳,从而导致烦躁不宁。治疗的办法就是扶阳抑阴,启阴交阳,是阳的复其位。仲景已经把治法写出来了,就是干姜附子汤。我的处方是:制附片60硃茯神15干姜30龙骨30牡蛎30石菖蒲20吃了一个多星期,她一个人来复诊,烦躁减轻了,其他症状也都改善了。我还是用原来的方子给她再吃七付,半个月后烦躁基本上没有了,其他症状也都基本上缓解了,数脉缓下来了,再没有结代了,脉率齐了。根据这些情况,又在前方的基础上,加桂枝30淫羊藿20炙甘草10把石菖蒲去了,制附片用到90干姜50,姜桂附都齐了,这个方子就更热了。又服用了半个月,一切都好了。为了巩固疗效,她把这个方子打成粉末,每天吃三次,每次6G,开水冲服,通过几次的诊治,到现在4年多了,完全好了,再没有复发过。她也做了多次体检,再没发现心律不正常。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烦躁,但烦躁只是一个症状。我们怎么去辩证,这就是水平问题。综合前面讲的诸多症状和体征,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反,但最终都可以归咎到阳虚上来,回到阳虚这个根本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不忘标本问题。《内经》上说:“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向无问。”只要我们能正确地辨识标本,不忘扶阳这个原则,我们就是正确地遣方用药,就能丝丝入扣地处理问题。

  我听刘力红谈起过,曾经有一批马来西亚的人去拜访他,当时他的另一位师父李可老中医正好在广西,他就请李老给他们看一看,李老看完以后,开的方子里面全部都有附子,后来每一个人吃了效果都非常好。

  扶阳理路(一)

  这里主要谈的是扶阳的思想以及建立这个思想的基础。但是在进入这个主题之前,因为一些特数的因缘,促使我死啊看哦了另外的一些相关的问题。现在是21世纪了,我们中医确确实实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比如中医的阵地越来越萎缩,是不是真正的麻、痘、疹、疳少了以后,中医用武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这个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中医的问题怎么做,就是在新的时代里,中医当然要与现代社会接轨,当然要争取现代人的理解、支持,这是一定的。中医一定要融入现代社会,为代人服务。为了做好这个服务,我们自身的队伍应该怎么办?是研究一套现代的语言或方法,让现代人接受我们,还是先要做好我们的本分。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很清楚,每年五一、一长假去哪儿的人比较多。不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而是九寨沟、黄龙这些风景区。那我们是先修好一个九寨沟、黄龙再来修机场、高速公路,还是先有了九寨沟、黄龙我们再去修修机场、高速公路呢?显然要做后者。大家想想没有九寨沟、黄龙,机场、高速公路修的再好又有谁去呢?所以,我觉得中医应该回到自己的本分上来,好好地做好自己的本分。比如一个风湿病患者,我们是探讨完了中医对其体内T淋巴细胞是如何改变的之后再来治疗疾病,还是认认真真地回到我们的本份上来。我认为这个问题不用在做讨论了,我们应该很快地回到中医上来,回到经典上来,我们怎么看待这个内风湿?他所表现的,有两大问题,一个是疼痛、一个是功能障碍,当然还有局部的肿胀。对于这样一个障碍,我们能不能回到本份上来,从理论上提升,进而知道实践呢?我们的中医还有没有这个余地?我想是有的。我们直接进入到《内经》进入到经典,甚至直接从字面上去思考,就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疼痛’,他的主因是什么?怎么去解决它?这个问题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古人造字是很奇妙的,这个疼痛的“疼”字,里面是什么呢?是个冬,冬是冬天,冬天就是寒冷,那冬天的形是什么呢?就是水,就是北方,所以,这个冬字告诉我们,疼是跟寒跟水有决定性的关系。没有寒,没有水,就不会有疼痛。他就把疼痛的主因告诉我们了。回头再来看看《素问》举痛论,共举了十四种疼痛,其中十三种都跟寒有关。只有一个是热引起的。为什么“举痛论”所举的十多个都跟寒有关系呢?为什么“举痛论”举得是十四个,而不是十三个呢?为什么要造这样一个字呢?这就要谈到术数问题了。《左转》里面讲到:“物生有象,象生有数”那么这个十四后面是一个什么象呢?是一个水象,一个寒象。14实际上就是一个6,因为周易里有一个规则,它是用8,超过8要减去8,剩下来的就是6,6是坎数,是北方水数,是寒数。所以举痛论的各个方面跟这个寒是一气相通的。大家想想,难道是巧合吗?这里面有很深的东西要去研究。那么在看看这个痛,痛字里边是什么?是个甬,甬就是古代的道路。所以我们交通的通字,就是这个甬字加一个走字旁。如果甬字加一个病字旁,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个通道失去功能了,通道不通了。你看看,古人的造字确实令人赞叹。就一个痛字,我们老百姓都知道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实际上这个造字就把痛的内涵告诉你了。那么人身上什么不通呢?脉络不通,血脉不通。而人身主血脉的是谁啊?是心,心主血脉。所以又回到十九条病机上来了,病机十九条不是讲了诸痛皆属于心嘛!这样谈了。我们就知道,这个痛跟心肾有绝地你的的关系,也就是跟南北有决定的关系。这个因在北,就是寒,也就是疼所蕴藏的意义,寒跟水,最后落实到哪?落实到心,这就产生了疼痛。所以,要解决疼痛的问题,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当然,中医需要各个方面的研究,但是,我想中医更应该着手这一方面的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直接切入到治疗里面,切入到理性的认识上,理性认识提升了,你的疗效肯定会提高一个层次。古人讲,事理不二,在理面,你上到了那个位置,所对应的事,也会上升到那个位置。那么为什么脉络不通呢?因为寒。因为水,大家都知道,寒主收引,他会直接影响到脉络的畅通。但另外一方面,他为什么与心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因为心为阳中之太阳,是太阳啊,日照当空,阴霾自散啊!如果心的阳气充足的话,寒水是起不了作用的,这就归结到阳气不行的问题上来了。所以疼痛要解决,不困难,实际上也不复杂,理论上有这样一个认识后,我们就会想办法解决。所以治疗内风湿很主要的一个药就是附子、五头一类的东西。他们的性是什么呢?热性,他就直接破除了寒与水,所以疼痛的这个因就可以破除了。另外,以附子来说,他有很强的温阳、扶阳作用,这又解决了心的问题,所以它是治疗类风湿的很主要的药物。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药,但都不离这个思路。也就是说,这样一个思路,一个理论,一旦建立起来,疼痛没有解决,你也不会瞎弄。也有一个解决的路子。

  还有一个事功能障碍,比如类风湿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晨僵,这就是功能障碍。它是怎么引起的呢?我们人体很重要的一个功能要落实到哪里?落实到筋上。为什么筋会出现问题呢?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回到《内经》里来,大家很熟悉一句话:“阳气者,精则养神,肉则养筋”,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阳气在精的状态,他就能养精,如果处在柔的状态,他就能够养神。”哪么阳气处于精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之久需要我们去研究,而这个研究还是要回到经典中来。素问里有多处提到过精的问题,比如《素问。六皆藏象论》里说:“肾者,主蛰,封臧之本也,精之处也。”我的弟子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也谈到过这个问题,精实际上就是阳气处于封臧的这么一个状态。这个封臧的状态就叫精。处在藏的状态就可以养神。阳气处在藏的状态最典型的就是睡眠。大家可以感觉的到,睡眠好了是不是很精神,睡眠不好是什么样子,神疲、乏力、为什么会这样,阳气在精的状态不好,不成功,所以养不了神。现在睡眠是一个大问题,国际上都有睡眠协会吗?实际上,中医的用武之地,无处不在。时代越往前走,用武之地就越广。过去的人睡眠问题没那么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那么多想法。现在人不一样,股票、生意、工作、前程考虑的太多,怎么能不失眠啊!所以,许多现代病,都可以在经典中找到答案。这就是中医的强项,中医出人头地的地方。接下来讲“柔则养筋”,呀纳气处在柔的状态,就可以养筋,那柔的状态又是什么?,《说文》里说:“木曰曲直”曲直是什么啊,他就是伸曲,就是柔的状态。动的状态,也就是阳气处于柔的状态,他就可以养筋。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里阳气静而养神,动而养筋。静讲的是秋冬收藏,这个过程能养神,东讲的是春夏生长,这个过程能养筋。如果这个国产受到了阻碍,受到了伤害,筋就不能养了,就会直接带来伸曲不利,活动受限,这又归结到阳气上面来了,还是个阳气的问题。阳气失用导致的这个功能障碍,是有据可考的。分析到这个地步,大家的心里就有底了,这个功能障碍的原因,就是阳气柔的状态出现了问题,你怎么去恢复这样一个生发,这个问题解决了,功能障碍就会恢复正常。

  接下来是肿胀,肿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诸湿仲满,皆属于脾”所谓肿胀就是湿的问题,湿不流通。为什么会不流通呢?脾阳不振啊!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就聚集筋络关节。所以类风湿,经过了我们的本份,做了这么一个研究后,自然就有了法,就有了方。

  所以我感到,作为中医,更要做的是理性的思考,思考多了,就会理直气壮,就会腰杆挺直。这样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来越多。否则,大家想想,现在的东西我们要搞,搞多了,能够开阔思路吗?这是值得考虑的。现在看来,现代的东西,不但不能帮助中医解决问题,反而会困住我们的手脚。现在进入今天的主题谈谈扶阳的相关问题。

  扶阳大家应该很清楚,仲景学说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做过研究,探讨。这个特征归根到底就一个扶阳的问题。而所谓的扶阳,就是用热药,就是用温药。用温药好像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所以很多人都怕姜桂附,偶尔用一下,也是轻描淡写,或者认为热药只是适合在某个地方,比如,四川,那是出火神的地方。但世纪情况并非如此,用热药,四川用大量的人再用,云南、上海、广西都有人在用,云南有吴佩衡、上海有祝味菊、广西有刘力红。我听刘力红谈起过,曾经有一批马来西亚的人去拜访他,当时他的另一位师父李可老中医正好在广西,他就请李老给他们看一看,李老看完以后,开的方子里面全部都有附子,后来每一个人吃了效果都非常好。

  新马在赤道上,哪里没有冬天,阳热应该很盛。为什么用附子用一样的效果,显然,这不是地域问题,这是扶阳理念的问题。阳为主导,阴为随从,这和现代的中医理论有很大的差别。现代教材将阴平阳秘,将阴阳平衡,没有主导。所以这样沿袭下来,就造成了许多误会,形成了许多偏见。实际上,我们分析阴阳理论的渊源,他就明确强调了阳为主导。有关这个主导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易》,《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你看它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而且从《易》里面看,确确实实是阴爻一半,阳爻一半,好像是平衡,各占50%,没有人控股。没有控股怎么办?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办事呢?反而不好办事。

  那我们可以看一看,易里面,虽然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以从干卦里面去认知,乾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乾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它是统天的。那么干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乾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所以在《易》里面,这样一个主从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楚的。我们再看看《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它是用贵贱来表达这个主从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阳,这个统天的东西的一些体用问题,以便我们加强对这样一个思想的认识。干是以天为体的,天体的这个用是什么呢?《易》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天体的用为行,为健。所以就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校训有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实际上就是干的精神,干的思想。那么行讲的是什么呢?天行健,行讲的就是动。所以宇宙都是恒动的,包括我们属于阴的这个地球,刹那刹那,都是在动当中。

  由此也可以见到,阳是一个主体,阳是一个主导。曰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动中,而《素问》很清楚地定位了阳就是动,阳躁阴静,躁者动也。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在动,是恒动,有一天不动了,那就是宇宙结束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恒动,这样一个自强不息,那么才有四时生焉万物育焉。干卦的卦辞讲到的“干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呢?就讲的是春、夏、秋、冬乃由干所生。乾天的这样一个恒动,导致了春夏秋冬四时的产生,所以后来《系辞》又讲到,“曰月运行,一寒一暑”。都是在讲这个运行,都是在讲动,动才有四时,才有这一切。这样一个脉络,我们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另外我们看《说卦》,《说卦》也谈到“乾健也”,这个“健”是什么呢?《说文》里面讲到“健者,伉也”,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一个词伉俪,也就是讲的夫妇,也就是讲的阴阳,也就是讲的道。而这样的一个伉,这样的一个配偶,这样的一个阴阳是谁来统管的呢?是乾来统管的,也就是阳来主导的。所以实际上阴阳的问题就落在了“乾者,健也”这一句话上。所以“乾者,健也”实乃研易之眼目,乃为医之眼目,同时也是行事之眼目。我们研究《易》这一门学问,我们行持医这样一门学问,我们为人处世,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实际上都与它有关系,乃至于我们研究更广阔地学问,都跟它有关系。另外一方面,“健”的延伸意思,就是强有力的意思,那么这样一个强有力是说天之行强而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想象天之行,你要想强而有力,你必须要夫妇有统,阴阳有统,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主导,不能够绝对的平均,这是《易》里面非常明确的思想,这是讲的《易》。下面我们还可以简单的看一看《内经》。《内经》这样的思想更多了,像“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谈到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很集中的反映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面谈得比较详细,我们从一年四季,从春夏秋冬就可以知道,万物的生长衰老,实际上都是随阳气的这样一个生长衰老,阳气的这样一个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主导性是非常明确的。另外一个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到的“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曰光明”,这里谈得很清楚,阳气是什么?像天像曰一样,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它,而人更加是这样,它尤其是人的性命所系,所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里大家注意一个“所”,为什么要用一个“所”,阳气有一个所,这个若天与曰的阳气有一个所,那么失其所呢,也就是说阳的这个相对的处所失掉了,人的寿命,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这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向我们透露了扶阳的消息。你要想从思想过渡到理路,这里面就是一个窍,所以经典的东西往往就是一个字一个手眼,你把它解开了,后面的问题就好办了。你像“天地之间,=之内,其气九州岛岛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不管你是五脏六腑,十二节都通于天气,也就是说都由阳气来主导,来把握。还有《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阳密在哪里啊?只有密在其所,才能有固。“因而和之”“二者不和”,“和”是什么呢?和就是有统的意思,也就是有主导。那么有统,有主导,阴阳就会不离不决,这就叫做圣度。所以这同样还是谈的一个问题。

  上面我们看到《易》里面的一个看法,《内经》里就是这样一个看法,那么后世呢?这里略微据一个例子,产品那个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后世崇阳思想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春秋繁露》所说:“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始终。”万物是随阳而出入的,春夏为什么会发陈,会万物蕃秀?因为阳出来了,万物也出来了,所以有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冬为什么会凋零你呢?因为阳入了所以万物也随着入,就陷入一片凋零。为什么冬天了,南国还可以出现一片绿树春风,而北方却是冰天雪地,那是因为南方以阳出位主导,北方以阴入为主导,所以生在南方的人,还是比较幸福,能够一年四季看到郁郁葱葱,到北方就不行了。“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昆虫大家都知道,入冬之后,甚至入秋之后就潜藏起来了,到春天惊蛰,阳气生发之后他就出来了。我们在看这个“草”的造字,它的上面是两个十,中间是一个日,下面是一个十,实际上就是“三十日为草”。这意味着什么呢?三十日是多长时间呢?是一个月。说明这个草是什么,神农尝百草,尝的究竟是什么,草为什么会有不同?实际上就是这个“日”的不同,有的摒受的阳气多一些,有的少一些。禀受少的就寒凉,禀受多的就温热。中医讲的“四气”寒凉,实际上就是讲的这个草所含的“日”的多少,所以神农尝的,不外乎就是这个东西。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尝的这个东西,而不是好吃不好吃。《中藏经》里讲的也很清楚:“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机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这里讲的已经很明白了。张景岳在《传忠录》里实际上对上面的话做了一个解释:“人得天地之气而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内经》里讲:“人禀天地之气以生”那么这个主生之气是什么呢?阳气也。所以“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而况无阳乎?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阳气如果不是很旺的话,生意就会有问题,所以人最怕阳气衰,阴气盛。因为《中藏经》里讲:“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所以“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矣,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所以人的死并不是这个形体消灭了,而是阳气去了。

  《内经知要》里面也谈到了:“天之运行唯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瞑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为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

  天的运行以日为本,大家想想,没有日还有昼夜吗?还有春夏秋冬吗?人与自然相应,人的生命的运行,以什么为本呢?对于人来说,身无阳气,如天舞日光一样,暗无天日要健康长寿,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而《医理传真》讲的就更加形象:“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确确实实,每个人这一口气上不了,就呜呼哀哉了。那么这个气是什么呢?就是阳!故“阳性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引起无滞”如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郑钦安这里已经点的很透,为什么要扶阳,为什么要温热,就是要保证阳气流通,阴无阻滞,这是健康的根本。以上的扶阳理念仅仅是泛泛而谈,大家可以循此深入。如果真正地深入了,就会发现整部《内经》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观点。但也许有人提出来,《内经》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可是为什么有讲:“奉阴者寿”呢?它与“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这句话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因为奉阴阳就能不失其所,“奉阴”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阳气的收藏!所以,阴阳的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强调伤寒实际上是强调阳气,阳损了,人就亡了,这些问题恐怕应该引起每一为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同人们的思考。

  扶阳理路(二)

  上面我们谈到了阳气的重要性,它是一切的主导,在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基础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扶阳理念的应用它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说你用温热来扶助阳气是要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阳气少了,你才扶助,假如阳气很多了,本身就很旺盛了,你还去扶助,会怎么样呢?那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尽管乾是统天的,尽管整个中医讲阴阳平衡的基础或者说根本是阳主阴从,在阳主的前提下,阴阳才可能平衡,否则枉谈。但是尽管这样,还是要有前提,你要扶阳,那么必定阳是寡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个不易的法则。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身是不是很容易造成阳气的损伤,是不是很容易形成阳气寡的局面,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前面我们讲的是理,现在要把它落实在事上,如果事上仍然是这样,那我们心里就更有底了。我们去扶阳,就会理直气壮,就不至于惶惶不安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导致阳气寡或者说阳气损伤,它的共因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共因就是寒这个因素。中医的每位学人基本都读过《伤寒论》,在《伤寒论》序里面张仲景谈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过去我们认为“伤寒十居其七”,可能是在建安纪年以后的这样一段时间里面,或者说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寒邪占主导。

  清嘉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医家叫陆九芝,在他的著作《世补斋医书》里面谈到了大司天的问题。司天是运气里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司天、在泉,也就是《内经》里面谈到的“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一个司天、一个在泉,还有主气、客气等等,这些概念基本上是指一个干支年里面的气运变化,比如说今年是丙戌年,那今年的司天就是太阳寒水,在泉就是太阴湿土,从去岁大寒到今岁大寒,这一年里面的气候变化、疾病变化,都会与此相关。那么除了这个普通的司天之外,还有一个大司天,它掌管整个六十甲子里面的气运变化。前三十年司天管,后三十年在泉管。按照大司天来推算,刚好张仲景所讲的建安纪年以来的这十年,正好是太阳寒水当令,也就是说正好是寒气用事的时空区域。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一个与寒能挂上钩的方面,但是我觉得这里面还有更深的东西,为什么张仲景要以寒来立题?要以寒来立论?就是因为考虑到了生命的根本是阳。所以不但是建安纪年以来的十年是伤寒十居其七,乃至于今天、将来,依然是伤寒十居其七,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强调伤寒实际上是强调阳气,阳损了,人就亡了,这些问题恐怕应该引起每一位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同仁的思考。当然这个寒还应分外寒和内寒。寒伤于外,阳用就会受损,因为寒在外,人体的升发生长之机就受到压抑;如果寒在内,那阳的根本就会受到损害,为什么呢?因为阴寒在内,阳就无法安身,就要逃“亡”,就要往外跑,这就会导致前面所讲到的“失其所”,“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三阴病实际上就是讲这个问题,这就是造成阳损的共因。那么,他的个因呢?也就是导致样孙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呢?这里,我们可以举几个方面:第一是先天的不足,就是当我们在母胎的时候,母亲的状态直接决定胎儿的素质,因为那个时侯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完全依附于母亲,所以母亲的方方面面,一举一动,都决定着胎儿的素质。象孕娠恶阻不吃东西,还有孕妇的不良情绪,都容易造成先天的阳气不足。

  第二个原因就是嗜食生冷,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嗜食生冷寒凉的时代,过去没有那么多生冷寒凉,我们小的时候,想吃一个水果都不容易,甚至还要做树上君子,才能吃上一个,冰冻的东西就更加少了,现在不同了,你去宾馆,饭店,到处拿出来的东西都是凉冰冰的,想吃点常温的反倒不容易。所以现在寒凉充斥的太厉害了,这都是损阳的东西,作为中医,我们不能轻视这一点。你开的处方为什么没有用,就要考虑到这个因素。你扶了四分阳,他给你损了八分,你说会有效果吗?不会的!

  第三就是误用苦寒,现在因为观念问题,我们动不动就用寒凉,寒凉可以滥用,因为法不责众。而用温热就不一样,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不但病人责怪,医者也会失去主张。这个问题很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对阴阳的认识不足,对于阳主阴从的关键点认识不足。认识不足,就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扶阳看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我看到很多医者不但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足,要想打翻身仗,还得依靠经典。因为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可汗最伤阳气,最伐生机。清代医家陈修园曾说过:“宁事温补,勿事寒凉”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我一直都认为,人家说中医好,没副作用,我不这样认为,中医不但有副作用,弄不好还会有很大的副作用。西医有副作用他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这个会伤肝,这个会伤肾,而中医友人说清楚寒凉会怎么样吗?大家想想,加入他是一个阳实之体,老是生发。运用苦寒,施治潜藏也未尝不可,象阳明的三承气汤,白虎汤,但是举目望去,现在有几个是阳实之体啊。没有阳实,我们却用苦寒,阳气他一天天被夺去,难道这个副作用还小吗?所以陈修园有了“宁事温补,勿事寒凉”之戒。他不是对明眼人说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辨认清楚阴阳寒热,用得着这么谆谆教导吗?正因为世医昏庸,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照着这个方法去治病,当不了上工,十之七八,当个中工还可以吧。仲景把这么大的天机透露给你,你还在那里滥用苦寒,这个问题,务必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四个就是滥用抗生素,这个问题尤其严重,现在西医在滥用,中医在滥用,老百姓自己也在滥用。你去问是个病人,喉咙痛吃什么?保证都回答,抗生素!抗生素在中医是苦寒一类的药物,尤其容易攻伐阳气,所以对实热病人,效果很快。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确实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是也伤害了许多人的生命。美国在反思二十世纪的十大蠢事是,滥用抗生素是其中之一。沉痛的教训让他们醒悟了,现在西方国家不抗生素当成了洪水猛兽,管理比枪支都要严格,必须是严格的凭着医生的处方。而我们的国家正好相反,大家想想会有什么后果。尤其是现在的小孩,只要感冒发烧,一律使用抗生素,其实感冒没有什么,过去大人们常说,小孩发一次烧,就长一次身体长一次智慧。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在做功,是阳气在做功。感冒发烧,大多是因为寒,《内经》讲的很清楚“寒者热之”,他怎能不发烧呢?这一点许多人想不到,而古人想到了。这个热是肌体在做功,驱邪外出,而我们要去帮它,怎么帮,让他更热,就像以前美国人打过来了,我们要抗美援朝一样,要分清敌我。现在不管了,全部上抗生素了,或者是一派寒凉,你说是在帮谁。大家看伤寒论,发烧了,先问有汗没有,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而桂枝、麻黄都是很热的东西,都是在助热,寒凉散了,肌体自然就不热了,他是很奥妙的。现在,我们恐怕来呢肌体的百千分之一都没有认识到,我们只有跟着感觉走,这样容易走对路子。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这个意思。做中医的,要跟着脉证走,不要跟着指标走,跟着指标走,就会出很多问题。现在很多问题出来了,小孩身体素质很差,经常感冒,一感冒就打点滴,过不了多久有来了。人体阳气的积极性,一次次被打击,他刚要寒者热之,你跟他唱反调,所以敌人越来越猖狂,怎么能不三番五次感冒呢?这样的病人,如果用中医辩证治疗,适当调理后,就很少生病了。因为你鼓励了他的阳气,鼓励了免疫力,他就会自己去做,人体很奇妙,你只能顺着他走。

  第五个方面就是工作的烦劳,工作的烦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大家说烦不烦,劳不劳啊!现在都是夜以继日的忙,一年要叫几个论文,申报多少成果,要临床,还要上课。我们讲课烦劳,你们听课也烦劳。“阳气者,烦劳则张”张就是往外啊!,尤其是到了晚上应该内收,应该回归本位。可是,一劳就不能归位,不归位就慢慢地耗散。

  第六个就是房事。这是当代的一大问题,过去这个很单纯,房事限于夫妻之间,从佛教上讲,叫正淫。居士有五戒,不杀生,不喝酒、不偷盗、不妄语、不淫邪。不出家,。没有当尼姑,是可以淫的,但只限于夫妻之间,不能胡来。可是现在,满地都是淫邪,这个太方便了,不是好事啊,这一点老子早就提出来了,“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情欲这东西,最好不见,可现在行吗?到处都是可欲的广告,抬头可欲,低头也可欲,除非你闭上眼睛。你说心乱不乱,心把持不住,就会耗伤阳气,多少阳气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消耗的。很多年轻人的身体就是这样被糟蹋的。

  接下来就是作息。古时候,讲天人合一,就是物随阳而出,人也是一样。古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叫“因时之序”这个序很重要,但是现在很难做到了,大家晚上几点睡觉?有没有七八点、九十点睡觉的,我看十一点睡的都很少,十二点、一点、二点是现代人正常的作息方式。阳气当入而不能入,这就叫非时之序,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人体的阳气这时要归根了,归根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阴阳交济,这个时候你不睡,阴阳交济不成,尤其是子时,阳气没法归根,就像牛郎织女,盼郎郎不归。阴阳没有交媾,怎么化生精,阳为什么要归根呢?因为上面是阳位,下面是阴位,阳到阴位来就是为了交媾,阴阳交通了,天地才能交泰。才能生生不息。所以《内经》讲因时之序,人与天地相参,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听刘力红说过,上海有一位按摩师,急哦啊陈玉琴,他的影响力已经到了海外,他在按摩上有一套宝贵的经验,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并提出了很重要的两条保健方法,一个就是要敲打两侧的胆经,一个就是要早睡。我认为这两个方法很好,简单明了,尽管他自己做了很多解释,但用中医的思想归结起来,就是扶阳。早睡早期是为了更好地收藏,敲打胆经是为了让机体的阳气更好地生发。收藏是扶阳之体,生发是扶阳之用。他的方法关互到了阳气的体和用,所以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谈到早睡早起,使我联想到了当前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几乎没有一个小孩能够早睡。尤其是到了高中,更加没有办法。所以现在学生的身体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小学开始就这样,初中加一层,高中又加一层,有时候十二点都做不完,还得开夜车。毛主席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把本钱丢了,考上北大、清华、哈佛又有什么用?所以我想,有些国外的敌对势力想来颠覆你,其实只要拼命地说你教育好就行了,就会达到颠覆的目的。西方的教育什么样,大家可以考察一下,为什么现不小孩爱出国上学,就是为了逃避这样一种教育制度。每一位搞中医的人都应该呼吁,负起责任,再不能这样恶化下去了,继续伤害孩子,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起责任!否则,他们的健康就会被毁掉,这是可以看到的事实。现在普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身体都很糟糕。我认识一个在中医上很有见地的医生,他从小学开始就让儿子迟到,开始还给儿子写假条,后来跟班主任熟了,说明这个厉害,假条也不写了。大家都知道,小孩是纯阳之体,所以不需要怎么锻炼,呵护阳气就行了,怎么呵护,睡觉就是最大的呵护,就是说小孩睡觉一定要很充足,这样他的身体就会健壮起来。他每天督促孩子一件事,就是早点睡觉,其他的一概不管。小学时很糟糕,但是到了初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尤其是到了初二,他根本不需要锻炼,体育都是班上前一二名,跳高、跑步样样都行。这说明什么?体质好啊!足足地睡了六年,这是什么概念,等于好好养了六年的阳气!他能不茁壮成长吗?后来学习成绩也慢慢上来了,也是班上一二名。这是个个例,说明了什么?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在下来一个就是心性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人体的疾病不外乎三种原因引起的,外因、内因、不内不外因。其中内因很重要的就是心性因素。为什么心性会导致病呢?这一点《内经》讲的很清楚,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谈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是主神志的,有关心性的一切都有心来主宰。心性的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到心、影响到神明、当然也会影响到十二官,因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嘛。

  上面我们谈到了导致阳气耗损的八个因素,这里想补充一个方面,就是自然格局对人身的影响。《内经》里说,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四时的变化,天地四时格局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改变。那么现在天地四时是怎样的改变呢?从大的方面看,我们的地球在被污染,维尔萨姆被污染呢?因为工业化、城市化了。现在地球在逐年变暖,进过藏的人都知道,过去进藏,即使是夏天去,也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可是现在呢?即使隆冬进藏,雪山也不多见了。雪山不见了,地球变暖了,那么这个变暖是实火还是虚火呢?需要我们诊断。这个热从哪儿来的?很清楚,是从地球内部来的。石油也好,天然气也好,煤炭也好,都是从地球内部来的,地球内部的阳气就像人的元阳一样,本来是应该潜藏的,可是我们把它翻出来了,用来烧锅炉,开汽车。这样以来,上面的热多了,下面的热越来越少了,上热下寒,这就是地球的格局。回到人身上来,现在十个人九个有火,随便吃一点煎炒的东西,就会喉咙痛,脸上起泡,其实这就是地的格局的影响。老子不是人法地吗?自然地格局一定会影响到人的身上来,这就需要医者有清醒的头脑,能够把握天地的变化。《内经》反复强调:“治不法天之要,地之理,则灾害生矣。”以上我们实际上谈的就是天纪、地理,如果不知道这些,治疗上就会出现问题。现在很多医生抱着寒凉不放,差的就是这层东西。

  怎么样能把这个偏到极处的状态拉回来,也就是怎么样起死回生呢,唯一的方法就是用一个同样有极偏之性但是方向相反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这个极偏的状态拉回到正常的生命态,《内经》就称之为“平”。

  扶阳理路(三)

  前面重点谈了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还有应用扶阳理论的根据在哪儿?下面我们要重点谈一下怎么扶阳。思想基础有了,前提有了,根据有了,那怎么办?这里我仅仅从医药的角度、方药的角度谈一谈认识,使大家在临床上或多或少有一个提纲。当然,刚才讲的其他一些为方面,比如作息方面、心性方面,是药物所不能及的。这部分扶阳大家要自己去操作,或者从心性、或者从作息去调整。扶阳的方法主要是辛温,就是用温热药。在谈温热扶阳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个很重要的学派,就是钦安学派。钦安学派是清末很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郑钦安,人称姜附先生,就是很善于用姜、附等温热药的一位医家。郑氏虽然号称姜附先生,但仍然会常常用到苦寒,这一点,从他的三部医书里可以见证。而真正将钦安学派发展成纯粹的扶阳学派的是卢铸之先生。卢铸之是我的祖父,郑钦安最后十年时间就是我祖父伴随度过的。现在研究郑钦安只有从他的三部医书里去研究,其实郑氏晚年的思想不完全包括在里面,所以,还得研究卢铸之先生。卢铸之人称火神,其学传其弟子卢永定,也就是我的大伯父,他也是川中名医,号称“火神”,所以我的习医过程就是跟随二位长辈开始的,从三岁识字就开始接触到姜桂附。祖父去世后,又跟大伯父习医,直到大伯父去世。由于我亲历了两位火神的临床经验,加上自己五十年的从医经验,所以对扶阳学派的领悟,不是从纸上来的。是建立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的。卢氏心法的重心就是“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卢氏心法的重心通过上面的讲述,应该不难理解了。可以说,以上的整个讲解,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很好的理解卢氏的这个法要。因为只有充分理解了,临床才能够起作用,才能通过想象看清本质。同时,大家可以感受到,卢氏的这个法要不是凭空而来的,他的根基很深。

  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实际上就是以阳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实际上就是以温热药消阴。治病的立法与人身的立命这是紧扣着的,这里面的渊源很深,可以说整个的中医经典、传统文化都可以为其支撑。所以说,不是卢氏喜用扶阳,喜用姜附,而是立命之需也。扶阳离不开温热,在温热药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附子,他公认为扶阳第一要药。我们这里引几家前人的观点来说明,明代医家虞砖谈到“附子禀雄壮之气,有斩关夺将之功”。他的力量很大,有斩关夺将的气势。“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失散的元阳”能够引补气药行走十二经,使失散的元阳通通归位,也就是不失其所。这里谈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阳气没了,跑哪里去了呢?所以亡阳不是没有阳,如果没有阳,那就注定要死了,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个亡,不是灭亡,而是走失掉了。亡羊补牢,就是说的这个意思,附子可以帮助把亡失掉的阳找回来。虞砖的话说到了点子上,回阳是什么意思,救逆是什么意思,都是这个意思。清代陈修园《神龙本草经读》附子条下云:“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也。”虞砖的“通行十二经”即此“无所不到”,虞砖的“追复十三的元阳”即此“回阳救逆”也。先贤后贤,对附子的妙用,已囊括无余了。“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补不足之真阴”只要配伍得当,就可以补血、助血滋养不足之真阴。所以,附子不但可以补阳、还可以助阴。“引发散药以开腠理,以驱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寒湿”所以他可以配麻桂,以驱在表之风寒,也可以配细辛又可以跟姜术诸温里药相伍,以驱在里之寒湿,而卢氏对附子的认识,更是简明扼要“附子暖命门而除阴霾,堪称扶阳第一要药”。

  以上是前人对附子的一些认识,附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有为什么会成为回阳第一品呢?这个是有原因的,必须从附子的来龙去脉上来了解。附子怎么种的,怎么收的,怎么炮制?大家知道,药材要讲究地道,附子出产在哪里呢?就是四川的江油。产在这个地方的附子才叫地道药材,为什么“姜附先生”处在四川,火神出在四川,扶阳学派也出在四川呢?这看来是偶然的东西,值得大家认真的清楚思考。因为扶阳第一药,也就是火神用的最重要的药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那么附子是怎么种,怎么收的呢?大家知道,附子冬至是移苗,夏至采收,禀火气最厚。冬至到夏至这是阳长阴消的时候,所以附子的温热不是凭空来的,扶阳第一要药也不是凭空来的,天道使然耳而附子为什么要产在江油呢?大家可以思考,江油出西南,是坤土最厚的地方,而土是能够藏火的,完完全全可以把天道给的阳气,聚集在附子里面,从而附子有这样一个雄厚的热量。这是从药物的角度对附子的认识。

  大家知道张仲景用附子的方很多,有的方用生附子,有的用炮附子,了解附子的炮制方法,对我们认识附子是有好处的。现在用的都是制附子,很少用生的了。那么古法是怎么炮制的呢?四川有个地方叫自贡,过去产盐的地方,生产盐就跟打井钻石油一样。当时的人把原盐从井底抽上来,然后用锅来熬制,结果分成两个东西,一个是盐,一个是胆巴。盐是属阳的胆巴是属阴的。豆花大家知道什么点的吗?就是胆巴水。一把胆巴放进去,豆花就形成了。《内经》里讲,“阳化气,阴成形”为什么胆巴能点豆腐,石膏能点豆腐,石膏胆巴是至阴之物,胆巴也是至阴之物。“阳化气,阴成形”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我们不能熟视无睹。那么附子要用什么去制呢?生活中有些东西很微妙,这样一个纯阳之物,却要用纯阴的胆巴水来制,古人能想到这上面去,我们现代人呢?恐怕八辈子也想不上来。所以,古人的有些东西,我们只有赞叹,唯有恭恭敬敬的去做学习,去体悟,去守信奉行。附子的炮制,要九蒸九浸,蒸了以后用胆巴水泡,泡了以后用长流水冲,现在没有了,现在不是这个制法,所以对附子的功用影响很大。

  下面谈一谈附子的毒性问题,现在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它的毒性,那么怎么来看待这个毒性呢?毒是什么?古人是怎么认识的?我们从《素问。异法方宜论》里找到了答案,“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为什么毒药从西方来,因毒药多辛味也。我们看一看有毒的药,都属位辛味,这就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的因素,而不是地域上的原因。看一看附子辛热、半夏辛平、吴茱萸也是辛热,连大毒的砒霜也是辛热的。也就是说,多数有毒的药,都是辛味。再看看《周礼。天官医师》曰:“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古时候医师就是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这说明古人对药的毒性是有明确认识的。老百姓也常讲是药三分毒,所以我们不要光盯着附子,所有的药都有毒性,用得好就治病,用不好就害人,没有中间路可走。另外《周易》在师卦里这样说:“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这个毒我们就要活看了,他不是毒药的毒,而是督导的督。为什么附子能引补气药入十二经,追复失散的元阳;又能与补血药修补真阴;又能与发散药驱除腠理的寒;又能与温热药补下元等等。这些都与毒性相关。我们再看陈修园《神龙本草经读》里,他谈到:“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物性的偏寒、偏热、偏凉、偏温都是毒。偏的小有小毒,偏到大无可加则为大毒。由此我们知道附子为什么为扶阳第一要药,因为他有大毒,偏到了大无可加。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生命问题,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对于一个人,从健康到疾病,是一种偏,从生到死,是不是是一种大偏呢?再偏一步,就到鬼门关了。所以生死是人生最大的偏。人从正常的生的状态到接近死亡的状态,可谓是偏到极处了,怎样把这个偏到极处的状态拉回来,达到起死回生呢?唯一的方法是用一个同样有着极偏性质的但是方向相反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极偏的状态拉回到正常的生命态。这种生命态,《内经》谓之曰:“平”。所以《内经》治病讲究以平为期,治病好不好,痊愈没有,就看他平不平。由此看来,附子的这个性偏,这个大毒,正是他回阳救逆的所在。为什么茯苓没有这个作用呢?因为性不偏,他是甘平。所以附子的毒性我们要好好地加以利用。我们用附子干什么?就是要用他的偏。比如寒症就是一个偏,就必须用热药,这一点是必须认识到的。我们这样认识附子的毒性,对附子的应用,也就不会心存恐惧了。刚才谈了附子的炮制,现在附子的炮制很令人沮丧,已经不用蒸法了,蒸是不与水接触,也就不会产生水解。现在的炮制直接用水煮,他已经煮过几遍了,才是我们见到的附子,功效已经大打折扣,他的毒性已经很小了。

  附子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煎煮方法问题。按照伤寒论用附子,都没有先煎,山西的李可老中医,也不先煎。但是我的用法是一律先煎,就是附片先煎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从煮开后算起,两个小时后用筷子夹起来尝一尝,不麻嘴了,才可以下其他药。放了其他药后,再煎半小时就可以了,第二、第三煎同样是半小时,三次的药汁混合起来,分三次服,一定要温服。这是煎煮方法。

  附子的运用除了把握上面这一点外,忌口也是保证疗效不可少的因素,按照卢门规矩,妇温热药一定要忌口的。一个是绝对要忌食寒凉,因为附子是扶阳的,生冷寒凉忌掉了,才能保证疗效。另一个是要忌辛燥,这个也是卢氏的心法。为什么辛温扶阳还要忌辛燥呢?这一点不好理解。这里可以做一个比喻,附子以及其他的辛温扶阳药就像汽油一样,他是动力之源。但是你如果吃了辛燥的东西,煎炒的东西,那就像丢了一个火星到油里面,油马上就会燃起来,就会引起上火,所以辛燥也要忌。

  最后简单谈一谈四逆汤。四逆汤是扶阳的第一要方,在《伤寒论》中应用广泛,从太阳篇开始,直到三阴都在运用。四逆汤,在张仲景那里被定义为一个救里的主方。所以《伤寒论》有不少条文谈到“救表宜桂枝汤,救里宜四逆汤”。病到里了,危及生命了,很重要的一个方就是用四逆汤。那么四逆汤为什么叫“四逆”,大家都知道,病到少阴的时候,阳气要亡失的时候,都有一个表现,就是四逆,也就是四肢冷。那么,是不是四逆汤的四逆就是指的四肢冷,而必须有四肢冷才能用四逆汤呢?这就不能作如此论了。因为有的四逆证并没有四肢冷,有的还会有发热,像通脉四逆汤证就是“身反不恶寒”,也就是身发热。所以这个四逆不仅仅是讲手足的逆冷,这一点我们要有认识。“四”我们可以理解为四肢、手足,但不仅仅是这样,由四肢我们想到,四肢禀气于胃,脾又主四肢,所以它与脾胃有直接的关系。那么,“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讲:“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所以什么叫做“逆”,人无胃气就叫“逆”。“逆者死”。所以“四逆”讲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讲的是人没有胃气了。由此我们知道四逆汤是一个救危、救急、救逆的方,一个起死回生的方。由此可见“四逆”这个方名是有深意的,不仅仅是揭示一个现象,一个手足冷。人为什么没有胃气?火气衰微,火不生土,没有来源,所以就没有胃气。这是四逆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发现这里面也有一个四逆,跟我们这个四逆也有一定的关联。这个四逆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所以四逆讲的就是逆春、逆夏、逆秋、逆冬,也就是逆四时之气。逆四时少阳不生,太阳不长,太阴不收,少阴不藏。没有生长收藏还有生命吗?没有生,肝就不好;没有长,心就完蛋;没有收,肺成问题;没有藏,肾就免谈。四逆讲的就是这四逆,这就告诉我们四逆汤不仅仅是回阳,它的所治证目是非常广泛的,卢氏在四逆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四逆法,用治内外妇儿耳鼻喉眼诸科之疾,是扶阳诸法中决定性的一法。四逆法,也可以说是卢氏发挥仲景及钦安之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我们谈扶阳,谈它的理路,很重要的就体现在四逆法的运用上。也只有对四逆法能够运用自如了,扶阳才不至于落入空谈。

  高明的医家,就跟围棋的高手一样,他可以看到四步以后的棋,他还可以一步一步地设计,能够分析每一个落子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应该出现什么局面,作为医者。在走第一步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怎么走,这样才叫有把握。

  扶阳问答

  卢崇汉:对疾病的治愈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疗程的长短,一个是治愈后的远期疗效。这两个问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怎样使肌体能够达到最佳状态。这也是我们的理想。所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就曾经提出“养生治病以扶阳为纲,保天下众生长寿健康”这样一个理念。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差点遭到非议,因为过去扶阳的理念不是十分北中医界认可,但是现在情况变了,业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了,我看是一件好事。像我们成都中医大学两个老前辈,一个是搞理论研究的,一个是搞科研的,也发觉了如何养生长寿这个问题。还有,在临床上碰到许多慢性疑难重症,在用其他的方法不容易解决的情况下,有没有其他的路子来提高疗效?在这一点上,我反复强调以扶阳作为思考的主要方向,在临床上走出一条路自来。这里,我乐意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提问:我非常赞赏卢老师提出的养生之道,扶阳为纲,也特别喜欢用一些新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我是北方人,来到广州后,我当时也有疑惑,到底广州或者这些南方炎热地区,能不能使用辛温药物?比如我治疗了很多风湿性疾病,我就担心过分用药会不会引起伤害?还有一个就是如何在扶阳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呢?扶到什么样的度才是恰到好处,这个我觉得很难把握。

  卢崇汉:在临床上长期大剂量使用辛温扶阳的药物治疗风湿病这一类病人的时候,关键在于药物的配伍上。但这里谈的药物的配伍并不是把辛温药、寒凉药同时组成一个方剂。这种方法我基本上不用。我的用方可以说是90%都是纯辛温药物组成的。我采取的扶阳理念是有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实践位支撑的。大概最早有200年,因为我们的传承没有中断,从我祖父算起,也有130年了。我祖父行医70年,我大伯父也将近行医70年,我行医从开第一张处方到现在,已经45年了。大家可以估算一下,卢氏祖孙三代这么多年使用这么多的辛温药物,没有发生过一例由于大剂量使用辛温药物而导致中毒的病人,做多是有过一些病人,在煎煮的方法上,没有按照我们的规定去做,出现过麻口的现象。

  谈到对类风湿病的治疗,首先治疗时间可能是四到五个月,甚至更长。特别是关节严重变形,就很难再复原了。但是,减轻变形关节的僵、硬、肿、痛,这些事有可能的。有人担心,长期使用辛温药会不会出现伤津的情况呢?我可以肯定地说,不会。因为附子本身扶阳,再配合恰当的药物,就能够扶阳以生阴,扶阳以生津。其次,还有一个度的问题,现在我看到有一些医生在临床上,可能是出于一种探索的心态,想突破某一些极限,一付药的附子用量就达到了300克,500克,600克,甚至用1000克,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因为人体的接受是有限的。那样用药,一个是对药材本身的浪费,再一个,打乱了药物的整个配方格局,设想一下,如果附子用500克,其它配药呢?是不是100克、150克呢?如果是这样来用药,会不会有很好效果?当然,这可以实验。但这也还是度的问题。通常在剂量的换算上,过去的所谓二两,就是现在的60克或62克,五两大约就是155克,这也是很平常的。就达到这个度,把握好这个度,重病也能解决了。

  接下来是关于病在阳者和病在阴者的治则的问题。前一个采取扶阳抑阴,后一个采取用阳化阴。关键就是处方的结构。当然,这种处方的结构以后大家可以自己去探索。在下一个问题,又是如何把我一个度的问题,在临床上,治疗一种病,不是这一个方子一直用下去,这样是无用的。高明的医家,就跟围棋的高手一样,他可以看到四步以后的棋,他还可以一步一步地设计,能够分析每一个落子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应该出现什么局面,作为医者。在走第一步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怎么走,这样才叫有把握。如果还是在试探,那就一定要小心。临床上有一些病人,因为找我看病很不容易,要提前三五个礼拜把好挂到,下一次如果挂不到怎么办?所以就出现这么一个情况,我交代病人就吃七付,病人就自作主张,再吃七付,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了以后的情况怎么样?吃到第八付、第九付可以,第十付、第十一付就不行了,虽然没有出事,但新的问题出来了,才不敢吃了。用四川话来说,就是抵拢了,应该倒拐了。你还是往前走,当然会碰壁。这时候,就应该寻求第二个点了,通过第二次的诊断,实际上配方没有多大改动,只不过在每剂药的剂量上有些变化,或者是变化一二味药,情况就又好转了。这就是怎把握度的问题。这样做,就不必担心服用辛温扶阳药会出现副反应。这也是卢氏常年积累得来的经验。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提问:我想了解一下中医在肿瘤和白血病方面的诊治情况卢崇汉:对于肿瘤的问题,我认为,扶阳的方法也是一个强项。但是对于肿瘤的治疗,我和我的祖辈们有一些区别。因为我的祖辈是纯粹不需要别人提供西医资料,他们不理解西医,这个情有可原。我不一样,毕竟接受过一些现代的医学知识。所以我认为,早期的肿瘤病人,如果有手术指证,就应该手术。现在西医手术好比古代的华佗,如果华佗在世,他也会逐渐研究一些方法来切除肿瘤。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怎样能使病人能够承受西医的治疗手段。我只把手术方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此外我们中医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够帮助病人早期发现肿瘤。以我个人的经验,乳沟一个病人,他已经看了三次,某些症状还没有得到改善的话,我就会叫他去医院做一个检查,就有可能发现早期肿瘤。这个准确率也是相当高的。

  谈到治疗,从生理角度来讲,就是扶阳为主导。所以我倡导五脏以阳为本。比如说肿瘤病人在放化疗期间,大多数都有消化道或血象的反应。用扶阳的方法,可以使白血球降得不那么厉害,甚至不下降,使病人能够在比较好的状态下,顺利地完成全套放化疗。同时延长生存时间,也赢得了中医的治疗时间。在我接诊的病人里边,肿瘤病人占了三分之一,最长的现在已经三十年了。并不是说这三十年还来治病,这三十年是在养生。这在临床是有案可查的。

  在白血病方面,慢性的白血病通过扶阳的方法来治疗,效果也是比较好,但是急性的白血病变化比较多。只要是慢性的,希望就比较大,急性的,死亡率很高,也很快。当然,接诊可以缓解一些情况。也有最后缓解了的,但是几率要小些,慢性血液病治疗缓解率要高些,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这些病人疗效都比较好。好事通过扶阳的办法。现代教材说,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阴虚,但我希望阴虚的一面,不要干扰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这有助于大家临床上的提高。

  提问:我是搞心脏病和危重症的,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衰的中医药治疗。第二个是在抢救急危重症时,中医针剂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卢崇汉:心衰的病人,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这就是典型的四逆证,用扶阳的方法对心衰是很对证的。临床上应该大胆使用,可以救很多人。我们是中医院,在对症治疗上,我们还是应该当主角,乳沟当好了这个主角,中医的发展,中医的影响就会更深。关键是能不能当好这个主角。用参附也好,用麻附也好,只要能把握住,就应该用这个扶阳的方法,能够立竿见影。临床上,我遇到很多心衰的病人,使用了大剂量的四逆加人参汤,在没有西医的情况下,扮演了主角,很多病人得以还生。对一些急重的病人,包括脑血管方面的也是一样,突发性的脑血管意外,或者是出血,如果能够及时地,正确地去用法、用药,也能得到解决。

  提问:希望卢老师再给我们谈一谈附子的煎煮方法。

  卢崇汉:对于这个问题,刘力红很有体会,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力红: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这样一个气氛跟我第一次来确实不大一样,已经有很多人在专注扶阳的问题了。而且都有体会,一些人还是有比较深的体会。我在扶阳思想的指导下,应该说是实践了一些年月,更有幸是在去年,能够结识我现在的师傅卢崇汉老师,并最终拜在他的门下,成为入室弟子。从这以后,对于扶阳的问题,尤其是对附子的认识,就更深了一层。过去的情况也跟各位同道差不多,今天你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我过去的问题。当然,现在这个问题可能依然存在,只是比过去好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对附子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他是辛温的、有毒的等等,而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比如附子怎么生长。怎么栽培,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为什么能够扶阳,怎么炮制的。另外就是刚才师傅说了,为什么不能象现在的一些人那样大剂量的使用附子。过去,我也是凭着一股治病救人的信念,懵懵懂懂地,100G不行,就二百、三百的使用,量变引起质变嘛!但是不是这么回事呢?这里可以谈我第一次跟师傅看病的经历,那时去年暑期,经过多方努力,很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个在师傅身边伺诊的机会,可是一下午,根本没有看到师傅用附子。大家都知道,师傅外号“卢火神”,既然是火神,那会几十张处方里都没有附子呢?这这不是说他不能用附子,而确确实实发现现在的附子有问题。附子是一种扶阳的药物,一般是冬至移苗,夏至采收,整个生长都是在阳的格局里,为了使附子能够进入到人体里发挥作用,我们要以一个纯阴的东西去制它,所以要用胆巴水去泡,胆巴水是什么呢?我们读老子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讲的这个东西。盐井里的东西经过熬制的就变成了胆巴水和盐。盐是纯阳的东西,胆巴水是纯阴的东西,所以来制这个附子。现在不按古法炮制,胆巴水放的过度,也不像古人放在长流水里冲洗,大家想想,这个附子的量变会不会引起质变呢?要质变恐怕也会是其他的质变。现在的附子很咸,本来是应该用来扶阳的,最后让胆巴水把这个阳伤掉了。

  刚刚师傅让我介绍的这个病人是深圳的,今天早上有的同志还见过。这是一个骨髓异常增生的病人,全血除了白细胞之外,其他各项都低,血小板只有两万多。他到广西来找我,在我的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没有很好的效果。那时我已经拜师了,算是准徒弟了,不过师傅答应给开方了,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的。自从服用了师傅开的药后,病情就得到了改善。服药三个月后,我强行让他做了血象检查,因为他惧怕检查,他在香港医生给他做了最后的诊断,像他这种病人,世界上最长的存活期不超过五年。对于一个不满六十岁的人来说,当然是相当恐惧的。因为以前的检查结果都差不多,甚至很有降低。今天他第一次出现了血象好转的现象,血小板上升到六万多,血红蛋白恢复了正常,红细胞也大大地上升了。但是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两次附子中毒的情况,主要症状就是头晕、晕到欲仆的地步,尤其是最后一次晕到有十来分钟的时间,而且出现了大小便失禁。但是典型的附子中毒的口舌麻木却并不明显。这两次的中毒跟“附子”有明显的关系,因为两次的中毒都是采用了同一家的附子,换了一家,还是同样的剂量却没有问题了。所以师傅当时就断定不是附子本身引起的中毒,而是炮制不当引起的。师傅还说,像这种情况,即使用生附子,只要煎煮时间够了,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况呢?这就是一个炮制的问题,胆巴水这种纯阴大寒之物,用的过重就会伤阳气压不过气受损,不能上达清窍,就出现了中毒情况。所以,附子的问题是复杂的,要想用好它,除了把握本身的药性之外,还要了解其他的情况,否则,一出现问题,就归结为附子的毒性,这就冤枉了,不利于我们用好附子。

  卢崇汉:刚才刘力红谈了一些情况,实际上已经回答了刚才提的那几个问题。就是附子怎么用,怎么煎煮,只要按照规矩办,就不会出问题。但关键是现在的附子很糟糕,当然医院比较好把关,因为用附子的医生多,就要防止这方面的问题没所以医院一定要把好质量关。

  提问: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推荐我们看那些书比较好,第二个就是卢老师有没有医案集出版。

  卢崇汉:我认为应该花一点时间回过头来再读《内经》,我始终强调学习原著,学习原著关键是要理解它的精华,并把精华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能这样,那么经典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当然,这个过程悟性是很重要的。我想,无论是《内经》《伤寒论》,我们都应该逐渐去理解它。我主张郑钦安的三部书《医理传真》、《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要用功好好研究一下。如果能把这几部书读懂了,理解了,就足够了。至于我的医案集,我过去一直想做这个事,东西也整理了很多,可能有几十万字,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另外我和刘力红搞了一个师徒对话题材,现在已经整理出来几万字。我估计如果这本书问世,对大家可能有一些帮助,这里面既包括了理,也包括了案。

  提问:我象提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这么注重扶阳,他的医学背景是什么?他的指证是什么?以前我请教过一些名家,什么时候能用附子,什么时候不能用附子,得到一句话,口干不能用附子。第二,你对附子的用量比较多,能不能介绍你使用过程中最失败的一个案例。

  卢崇汉:我归纳一下,我行医至今,已经治愈了上百万人次,还没有遇到过一例失败的案例。什么叫失败?这个定义很难把握,是用附子中毒导致人体的变化算失败呢?是用附子的临床效果不理想算失败呢?还是用了附子却没有治疗效果算失败呢?怎么去界定失败,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刚才刘力红介绍的那个深圳病人,我们应该怎样去界定他的两次“中毒”事件?这个病人我一直在电话里开方,第一次见到他,情况要比我想象的好得多。从他中毒的两次事件来看,不是他煎煮方法的问题,而是附子除了纰漏。当时我就断言是这个问题,因为他一直用附子,为什么吃这一种附子就会中毒呢?这个到底应该算不算失败?吧苦涩的黑附片换成没有明显苦涩的天雄片,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个问题我想,不是温法的过错,也不是用附子的过错。

  附子的处方,附子的配伍,是一个打学问,同样是用附子,如果配伍不当,甚至用量不当,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疗效。这一点,刘力红是有体会的,所以只要辩证确当,用附子是不会有问题的,只是效果上会有差异。在一个就是为什么要用附子,为什么喜欢用附子?为什么喜欢用扶阳药?这是人的生理决定的。从人的生理上来讲,就是阳为根本。人的生理决定于阳,因为阳能够统摄因。整个生理物质都是由阳来统帅,阳能够决定人生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气、血、津、液都决定于阳。如果我们把握住这个根本,就能够达到最佳状态;从治病的角度上讲,可以达到最好的疗效。当然,我刚才谈到了,一定要把握这个度,这个毒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除了理论的思考,还必须经历实践的历练。

  提问:问一个临床的小问题,因为我们用附子都是按药典的量,一般是9G.那么这个过程中确实发现有人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当出现这样的症状时,怎样判断呢?到底是量不够需要加量,还是应该在处方上做一些调整呢?

  卢崇汉:很多病人在刚开始使用辛温扶阳药物时,可能会出现刚才讲到的一些问题。如果就以这个作为标准来衡量该不该用附子,那就可以说是不负责任了。西药有没有副作用?西药的副作用太多了,而且都是明码标出。象使用阿托品就会出现口干、面红,是不是口干、面红就不用阿托品了,如果这样,那就成了笑话了。所以,附子的问题还不能这样来认识,附子使用过程中的副反应也不同于西药,他或者是阶段性的,比如开始使用附子,可能口干舌燥,但继续使用,也许就津液满口了。为什么呢?因为阳上来了,能够蒸腾津液了。或者在量上做一个调整,他的口干、舌燥就会消失。这就明显地区别于阿托品,阿托品引起的口干、舌燥只有见谅才可以缓解,没有听说加量可以缓解的。所以,针对使用附子或其他辛温药所引起的不适,我们心中一定要有定见,一定要有一个理论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少遇不对就行退让,从而错过了临床的良好时机。对这些问题大家也不要太着急,每个人行医的时候都会遇到,都有彷徨,只要通过努力,这些坎就可以迈过去。

  另外就是应用辛温扶阳还有一个识证问题,证有显隐。显性的好办,可以胸有成竹。隐性的就难办了,这就要靠你推断这种推断要建立在有把握的基础上。这当然是要有经验积累的。过去,无论是在成都还是在南京,总会有同行认为,我之所以善用辛温,肯定是俩找我的病人都是明显的阳虚,明显的寒症,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我的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其他医生那里转来的,是不是他们也再用附子呢?没有!相反的,很多都是在用寒凉,寒凉就是有热证,但是,按热证之为什么治不好?而转过来用附子反而好了呢?这就说明,不是善不善于用温热药的问题,而是善不善于辨识阳虚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用大剂量辛温扶阳药和小剂量辛温扶阳药的问题,是否大的不会出现问题,小的就会出现问题呢?我看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举个例子,打的石头摔出去,往往只有一个落脚点,小的石头甩出去,落脚点就多了。就像打水漂一样,大石头丢出去,咚的一声就沉入水底,小的呢?小的可以大气很多水漂。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我们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用轻量的附子用时会上火,而用比较大量的附子比如60、70G,或反而下去了呢?中医是讲悟性的,如果你的悟性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并不困难。现在“名医”太多了,当然这是好事,但我希望各位做真正的名医,真正的大家!只有这样,中医才会有发展,才会成为主角。

  中医的水平如何能提高呢,古人讲“九折厷乃为良医”,如果我们连一折厷、二折厷都不愿意,那这个良医如何成就。

  扶阳医案讨论病例简介:患者某某女性19岁主诉:双下肢红肿热痛六年。

  患者13岁发病,初发不重,冷水冲洗后缓解。2001年始遇冷湿加重。2004年起红肿热痛渐著,经治疗仲可缓,然热如火燎之势不消。2004年6月某西医院诊断为系统性脉管炎,曾用西药抗菌、激素等治疗,效不显。2004年7月确诊为红斑性肢痛证,并与西医对症治疗,诸证曾获缓解。2004年12月因跳舞过劳,诸证又起,2005年5月开始,双脚需泡冰水才能暂缓热势,此后渐渐畏寒,上身发冷,下身发热。曾服虫类通络药,痛更著。2005年下半年,因证渐剧而辍学。此时渐需倒立才能缓解证情,最长倒立时间达一天20小时。2006年元月即住进某医院做系统中医治疗。初曾以阳虚血瘀,寒凝脉阻治,头当归四逆和阳和汤化裁。

  旋又易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三物黄芩汤,做血热治疗。

  后有以风湿郁闭、血络淤阻,投麻杏薏甘汤、温胆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其间曾配合西医做腰交感神经阻断治疗,但疗效皆不理想,并出现双下肢红肿溃烂。

  二月底开始,体温下降,低于正常。中药方面改用犀角地黄汤化裁,服后上身怕冷之证渐重。四月下旬出现渐进性神志淡漠,时诊为低钾性脑病。经三日昏睡后,双下肢自缓,已不用冰水泡。刻诊:双下肢下端红肿溃烂,热痒,精神不振,纳差,面色青暗少华,舌淡边印,脉紧数,双尺无根。

  讨论:卢崇汉:从这里病人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不泡冰水了,说起来是很不简单的。像她这类病人,本身发病率就低。我有幸接触过多个这样的病人,最早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是一个重庆人,情况基本上跟这个病人类似。那是一个中年男性,他也要倒立,但这个倒立,大概是45°吧,24小时都要这样躺着,一平躺下来,病人就受不了。我看到这个情况,觉得病人太痛苦了,45°这个位置而且头低脚高,这个滋味是可想而知的。那个病人也有类似的情况,也要敷冰。由于他要长期倒立,没办法泡冰水,只能用毛巾来裹着,不停地换。从临床表现上跟我们今天看到了这例差不多。刚辞医生介绍了治疗的整个过程,,过程中即用了西医,也用了中医的方法,从总的情况来看,似乎取得了一些成效,可又没有多少成效。所以还不好下一个确切的结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的病情似乎出现了类似于休眠的状态后,就是低钠性脑病后,他的症状好像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她的全身情况,她的阳不足的情况好像更明显了。尤其在脉象上,可以很明确地反应出来。脉象上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例脉象看起来是紧和数的脉象,紧就是寒,数就是热。那她到底以什么为主呢?它没有根啊!她的双尺都没有根,,是个典型的阳不足的脉象。她以前所有的临床症状都支持这个判断。这里病人很明显的症状就是下热上寒,上边好像是阳不足,下边好像是阳盛的症状,出现了阴阳格拒的现象。一般而言,是内外格拒,这是上下格拒。从理论上讲,上下格拒一般都表现为上热下寒,而不是像她这样一种格拒,但她今天就恰恰表现为这样一种格拒,我想这是个好事,这晒可以增加我们临证的见识。这例病人曾经用了许多方法,实际上也考虑到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因为这个病人的本是阳气不足。那么他前几天出现的那些表现,实际上是人为地导致了四逆证的出现,她表情淡漠,不愿意回答问题,体温下降,表示他的基础体温已经很弱很弱了。然后再有一个问题,回过头来看这里病人的治疗过程,曾经大量的试用了清热凉血的药物,但在使用清热凉血的药物之前,她有没有这个情况,显然没有。我的看法是无论出现这个症状之前或者之后,这个病都应该责之于阳,如果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在刚开始接触这个病人的时候,始终抓住阳不足的这一面,我想,后面的情况可能会更好些。过去我们遇到过这样的病人,比如刚刚举例的那个重庆病人,我是如何治疗的呢?因为他脉象上的支持,我就使用了大剂的四逆白通,这一点刘力红很清楚,也就是四逆白通法来解决。结果他的烧灼感很快就下去了。这例病人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病人一样,也用了交感神经结的阻断,整个麻醉的介入,这些都用到了。唯一不同的,就是还未导致真菌的感染,没有导致皮肤的溃烂。这个皮肤的溃烂对她这个病并不重要,如果我们考虑她的皮肤问题,就可能要走弯路。对于疾病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抓住本。那么什么是本呢?这一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的而很清楚了,就是阴阳的格局。这一点,我们应该很清楚的,如果不能了然于胸,我们如何去下手呢?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这个病人可能很不配合,可能不大理解我们的治疗思路。因为用这种思路去治疗,病人或许会有一些小小的波动,出现这些波动,一方面要好好地向病人解释,另一方面医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从病人或病人家属来讲,他们总希望吃上两碗要后,症状就可以减轻很多,或者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铎某些病来讲,是不可能的。他有个时间过程。我觉得首先应该和病人沟通,特别是小孩的家属的沟通。

  这个病人发病已经六年多了,加重两年铎,从2003年症状就越来越明显。过去都是间歇性的,现在变成了持续性的。他现在的表现是够典型的了。从脉象上、从舌苔上,从临床表现上,从我们的感官上,她这个病已经是很典型。当然最近出现的神志淡漠的表现,我们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认为是低钠性脑病,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从中医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那就可以发现许多东西。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临床上出现的情况,作为西医他从自身角度去考虑那时很正常的,但作为中医,也是首先考虑西医的分析,那就非我们本份了。那这个中医的水平如何提高呢?古人讲“九折厷乃为良医”,如果我们连一折厷、二折厷都不愿意,那这个良医如何成就。

  所以我倾向于对于这类病人,应该始终抓住付阿姨那个这个根本,至于通也好,化也好,都是以扶阳为根本的前提下来考虑。在这个前提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脾肾。对于这例病人,我也希望刘力红谈谈你的看法。

  刘力红:这例病人阳虚不足的一面是典型的,但是很多阳不足的病人表现为上热下寒,正好跟这例病人相反。上热下寒的情况比较好理解,因为下寒了,真阳不足了,龙火就不容易归宅,不归宅就形成浮游之火漂浮于上,所以形成上热下寒的格局。那么这例病人的情况实际上也是一种格拒,上寒的情况比较好办,因为面诊、舌诊、脉诊还有局部的症状都是支持寒,关键是对下肢的识别。

  卢崇汉:他的双下肢灼热的表现,实际上是一个假象。但是病人往往很重视这个假象,然后就诱导医生去遵从这个假象。因为这种病人在临床上本身比较少见,所以在真和假的辨识上就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始终能够从阴阳的角度去辩证,去区分疾病究竟属阴还是属阳,那么,再复杂的病,我们都可以把它化为简易。从这个病人的情况看,她很多地方都支持我们这个辨识。从她的整个病史看,她运动之后症状为什么会加重?2004年曾经有一段时间缓解了,但是因为跳过舞之后有使病情出现了大的反复这是什么愿意呢?就是因为运动伤了阳气。她本来就阳不足,好不用意积累了一点元阳,结果又给耗散了,阳气耗散了,病情当然就会反复。我们只知道动能够生阳,还应该知道他的另一面,动也能够耗阳。我们这样一点一滴的来剥离这个问题,它是支持我们以上的判断的。我相信她两年前不应该是这样的脸色,她的脸色应该好一点。现在她的自我感觉虽然还好,但她的阳已经更衰了!他现在出现的脉象不支持她病情的好转。这个病人的情况,如果得不到扭转,继续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很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急变,到那个时侯,她的脚就凉了。

  刘力红:师傅的意思是按照她目前的脉象,是不支持她的病情好转的。这个好转不是一件好事。她再下去,如果脚凉了,这个病就比较难了。

  卢崇汉:是这个意思。她不是一个好转。因为她双尺都无根了!整个脉看来,你们仔细体会,是一个紧而数的脉象,实际上是个虚象。在脉象上,大家要花功夫去认真研究,脉有双重性,我们过去教科书只说了阳虚脉会迟,那阳虚脉会不会数呢?数脉也有阳虚啊!这样好像是乱套了,但临床上确确实实是这样!这个是阳衰的前期症状,弄不好阳衰就真的要出来了。所以这个病的治疗,从我们以上的分析,以及病情本身,都支持这种判断。这个病人呢体温很低,已经到了量不到体温的地步,为什么会量不到体温?单纯是因为用西药治疗使她量不到体温,还是用西医的治疗手段使她量不到体温呢?他的基础体温曾经很低,已经达到35°以下了。为什么会出现基础体温这么低,刚才介绍了阻断神经的方法,还有麻醉的方法,导致了她整个体温调节的失控。那么,反过来从中医角度上讲,是为什么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也还是支持她的阳的不足。我们如果能把握这一点,就是从阳不足的角度去认识,我们的思路就会打开。因为辩证难就难在辨阴阳,虽然这个阴阳这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在阴证和阳证,以及似阳证非阳证,似阴证非阴证的情况上,我们怎么去把握?这里面还是会有很大的难度。那么在具体的立法处方上,我刚才已经谈到了,就是要从脾肾阳虚入手,但要侧重在下面的肾阳。但是如果我们现在马上从偏重于在下的肾阳上去用药,那病人很可能出现不受药的情况。因为他还有一个问题,不关事从哪个角度导致的这个问题,都是当前不能忽视的,也就是她的中阳不振,不愿意吃东西,吃东西就恶心,想呕这是很典型的中阳不振的现象,他已经导致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样一个疾病模式。根据这个模式,就应该温中,应该暖下,抓住这个根本,那么这个病就会有好的转机。

  我现在开两个方:第一方:广藿香15苍术15半夏20南山楂20白寇仁12砂仁15陈皮15白芷15生姜20三付第二方:制附片60(令包先煎两小时)生白术15砂仁15淫羊藿20炙甘草5干姜20生姜20 3-6付某医生:这两个方怎么服用,是交替服呢?还是同时服用?

  卢崇汉:开始就吃第一个方,就是我刚刚谈到的,要温中、要降逆,如果不温中降逆,附片根本纳不下去,附片是要到下焦呀!如果中阳不振,中焦不开,那么病人服用后,就不会接受,这例病人刚开始曾经用过附子,那么为什么不能坚持下去呢?恐怕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

  刘力红:也就是说,要让附子入下,是得有条件的。

  卢崇汉:对!附子不入下,她下焦的阳气怎么能上来啊!中焦是气机之枢,只有把枢转动了,才有可能把道路打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暂时不去考虑她的脚的问题,我们从根本上去考虑它。在此之前,我们的治疗似乎一直是在考虑她的脚、她的神经、血管,我认为应该吧思路变过来。《内经》讲得好:“治病必求于本”大家好像也都理解了,但是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怎么去求呢?象这一例病人,如果我们光去考虑她的脚、她的神经血管、她的西医的各项指标,那显然就不是求本。我从小就搞中医,十六七岁就给人看病,而且是在国家的正规医院里看病,这当然很特殊,一直干了十几年,才到大学里面去深造。我当时读的大学是南京医学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并而成的,叫江苏新医学院,但文革后又分开了,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现在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都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刘力红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在大学期间,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西医。所以我在临床上,也要借鉴一些西医对疾病的认识,但这不主导我的中医辩证,我认为西医对有些疾病在认识上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这样有助于对疾病进退的整体把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和病人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基本上不依赖西医的治疗手段。我现在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担任两门课的教学,一门中医基础理论,一门中医诊断学。那么我跟学生讲,西医这一套,我们跟谁谈呢?我们是跟病人谈。因为现在的病人,对中医的认识不足,可能是我们这些年宣传的不够,在老百姓的心中不晓得中医的病名。某人得了病,打电话跟家里人通报一下说“我得了什么病”,他不会讲中医的病名。他会说“我得了胃溃疡啊”“我得了胃炎啊”“我得了冠心病啊”他可不会跟人家说我得了胸痹,因为他的父母不知道胸痹是什么病,同事也不知道,更不要说是真心痛了。而西医的病名却深入人心了。这一点我们中医做的不好,中国人不知道中医病名,这个是很寒心的。我们治过的病很多,比如象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样的病,怎么界定已经好转了,或者是治愈了?因为光凭我们说不算数,这个时侯西医的检验很重要,因为病人相信它。查一个血象,造血功能恢复了,再做一个干细胞培养,如果这些指标都正常了,病人就服了。如果没有这些检测,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我经常说,现在病人要认可两个指标,一个是症状的解除,一个是检测的指标完全得到改善。我把这个称其为中西医结合。西医基本上不用汉语治疗,我也从来不考虑用西药。虽然学了两门课,中医和西医,但是我在临床上没有用过一片西药,没有给病人打过一次针。输过一次液。这几十年下来,被我治好的病人,所谓治好了,就是两个指标都要完全正常。那我依靠怎么呢?完全是中医!

  某医生:陆教授,我想问一下什么时候开始用第二个方?

  卢崇汉:第一个方吃过后,她的症状,就是中焦的症状得到改善后,第二个方就可以使用了。

  某医生:那脉象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吗?

  卢崇汉:她的脉象应该有变化,应该沉下去了。

  某医生:还会数吗?

  卢崇汉:数脉应该变为沉缓脉。

  某医生:她目前的脉是什么脉呢?

  卢崇汉:是紧数脉。

  某医生:她现在是沉数脉吗?

  刘力红:目前还不是,还有一些漂起来。

  卢崇汉:她这个脉象,我摸了这么久,已经浮上来了,她的双尺没有根了,她的症状是假象呀,这样她会出问题呀!

  某医生:也就是要看到她的脉沉而有根,才算是有了转机。

  卢崇汉:对!第二个方子下去以后,他的脉象应该慢慢地变成沉而有根,其他方面的情况也应该慢慢地得到改善。当然,并不是说,那个方子下去以后,病人就好了,但至少这种思路,是可以治疗这种疾病的。我有幸治疗过十几例这样的病人,基本上个个都成功了。只不过他们没有出现这种皮损,也没有出现皮肤的真菌感染引起的溃烂。但都有发红发紫的情况。

  某医生:第一个方子服法是怎样的?

  卢崇汉:第一,药是要吃热的,她刚才说了,喜欢吃热的,不愿吃凉的,吃凉的她会更不舒服,那么药是要吃热的。在一个就是药要饭前或饭后一小时服。如果这个药吃了,她还想发呕,因为她一吃东西就会发呕,没关系,哪怕是吐了,还是要继续吃,只要她能接收到药,症状就会有改善。

  某医生:就算是一开始吃了,会呕,会有这种感觉也无所谓吗?

  卢崇汉:没关系,但要给病人解释清楚。第一个方子如果能够把她目前的表现,就是呕恶感、纳差、没食欲这些症状改善过后,第二个方子就可以用了,那么服法也是一样的。

  刘力红:在煎法上要注意,附片要另包先煎两小时后,再下其他药。

  卢崇汉:还有附片最好用天雄片比较好,天雄片就是白的那种附片,就是不要用黄附片也不要用黑顺片,因为黑顺片往往有盐。

  刘力红:要注意不是白附片子,附片有三种,一种是黄附片,一种是乌附,也就是黑色的,一种是白附片,这种白的叫天雄片,就用这种白的。它跟白附子是两个科,白附子是天南星科的,天雄片是毛莨科的。

  某医生:如果她吃了第二个方子也会出现不舒服怎么办?他又有全身不舒服的那种情况怎么办?

  卢崇汉:她有可能在服药的初期阶段会出现,有的病人有可能不出现,因为用大剂量的辛温药下去她是会躁动的。那么我们就是要躁动她,躁动才能导致阴阳之间的互相顺接。

  刘力红:师傅的意思是,病人出现的阴阳格拒的状况,必须用阳药去激动她,或者是拨动它,只有格拒被波动了,阴阳之气才能够顺接,才会见到疗效,但是这得要一个过程。

  卢崇汉:对!我觉得这个要给病人交代清楚,取得病人的信任和理解,从而能够至始至终地配合治疗。

  某医生:附子的用量用没有可能从小量加上去?

  卢崇汉:小量不起作用,这个量已经是最轻的量了。

  某医生:如果我煎煮一碗药下来,比如250ML,少量多次服用行不行呢?还是要顿服?

  卢崇汉:乳沟考虑到她出现的这种因素,可以给病人这样服用,但是效果要差一些,不过病人容易适应。一开始,这样服用,比如50ML/次、100ML/次,隔一段时间,再把剩下的服下去,一旦适应了,就没有必要了。但是我们在临床上不提倡,因为这样服药,在血中就不容易达到所需的浓度。

  某医生:刚才你说她运动,跳舞的时候伤了阳气,导致症状加重。那呢刚才也提到,运动可以生阳,也可以耗阳,那么什么情况下他可以生阳?第二个问题,《内经》不是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吗?现在是春夏的季节,那么这种气候环境对他的疾病是否有利?对扶阳的作用,是一种促进,还是抑制?还有一个问题,对这个病人的预后你是怎么看的?从我们中医的角度怎么去看这个病的预后呢?

  卢崇汉:动能生阳,也能耗阳,那么究竟是生还是耗呢?这要看患者的基础情况了。象这例患者,他自身的生阳功能已经很弱了,那么,她的动就以耗阳更明显。正常情况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耗阳,我在讲话也耗阳,耗气啊,思维也耗啊,但是我们自身的生阳功能正常,那我们的阳很快会得到补充。这种情况下,动就能生阳。因为一方面加强了阳气的流通,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生阳功能,但是她不行,她的阳气之本已经不足了,她过动就会耗多生少,就会导致病情加重。第二个问题我们要顺其势去助她的阳。本身春夏就养阳,那么就有利于阳,她的自身生阳功能不足了,我们就给她扶持,就给她生火啊。这对于她养阳生阳就更有利了,这就叫顺势。再一个她的预后问题,如果她的阳气能够得到很好的生,阴阳相互顺接的情况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最后完全改善,那么他的预后应该是很好的。但如果我们不把握住这一点,我们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个病人美还是不断地损耗她的本,那她的生命根基就会动摇,预后就会很差,前景就不好,很多变证就可能出来,大的变化都有可能出来。到那时就不是救她的“红斑性肢痛”,就是救命了,不是治病了。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抓住扶阳这个根本。

  过去看武侠小说,常有一句话叫做“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现在来看,医道也是如此。高手过招往往就在一两招之间决胜负,医家也是如此,往往一两味药的差别上,整个格局就改变了,有时候甚至完全不改变药,只在一两味药的量上做了改变,方的格局、方的走向也就完全不同。

  传道录(2006年5月7日刘力红与师傅卢崇汉的医学对话)

  【编者注】传道录是师徒之间的对话,“师”就是本书的作者卢崇汉,徒就是著名中医教授刘力红。刘力红从拜卢崇汉为师以来,何其师傅开始了不间断的学术对话,全部对话录音,记录了“师承实况”的全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这项“师徒学术对话完全记录”的工作是“师承教育”之记录与传播的崭新形式。

  刘力红《徒》:师傅,今天想问呢两个病人,一个是你这次来南宁看到过的一个食道癌病人,男性,55岁,这例病人术后已经五年了,三年前转移到←左锁骨上及纵隔,左锁骨上的转移灶形成了恶性的溃烂,溃烂出有鸡蛋大的一个洞,恶臭不堪。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精力渐差,饮食及睡眠还不错,大便要一周左右方解,但无所苦。纳后胃脘略胀。他这次是4月17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胎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唯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所以为他处了以下处方(单位为克,下同):制附片75(先煎)生白术15砂仁20陈皮15法半夏20硃茯神20黄芪60当归15党参30干姜45炙甘草10这个方服了13付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白芷15G,加白芷主要是考虑到他的局部溃烂的情况,加减前后一共服了18付,总的情况还是有明显好转,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体力比过去强了,纳后脘胀的情况基本消除,大便的情况也有改善,尤其是溃烂处较原来小了一些,流脓也明显减少。你这次看过以后,在上方的基础上做了改动,用了:制附片75(先煎)生白术15砂仁15陈皮15黄芪50生晒参10杭巴戟20菟丝子20生姜60炙甘草5这个方用了7付,溃烂处又有明显的好转,脓进一步减少。现在的问题是,疼痛没有改善。原来他每天吃两粒止痛片,最近增加到三粒。对于肿瘤的疼痛,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也似乎今天很想问的一个问题,另外很是希望师傅点评一下上面的方药是否恰当。

  卢崇汉《师》:你这次的处理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效果出来了嘛。病人发病到现在已经五年,而且后三年出现转移,左锁骨上看溃烂长期不愈,加上脉气无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病人的精气已经衰败,肌体已经没有能力来修复破损之处。你初诊号脉,右尺已现浮象,这说明不但元精衰败,且有脱越之象,我看你初诊案中写了“唯保固元气,以图万一”,这是很贴切的,这说明呢抓住了根本。根本抓住了,才有可能言及其他。而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保命!现在不是治病的时候,是保命的时候。怎么保命呢?就是要顾护住精气,顾护住阳气,你的处方是在四逆法上做了扩充,路子是对的,但显得杂了一些,方子一杂,纳下的力量就会变弱。法半夏、硃茯神、党参这些药现阶段完全可以不用,方子精纯一些好,古人说,力宏效专,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方里面一加当归,就变成从气血上走了。从气血上走可不可以呢?补益气血对这个病人当然也有帮助,但是明显觉得浅了一个层次,对于这一类病人,我们的着眼点如果浅了一个层次,挽回的希望就会少很多,所以应该深一层考虑,应该从精气上去着眼。我把当归去掉,换成巴戟、菟丝子就是处于这个考虑。

  接下来是你提到的疼痛问题,肿瘤的疼痛与其他的疼痛有共同的地方,当然也有区别,区别一个是它有一个肿物在那里压迫,另外一个就是肿瘤的病人阳气普遍很差,有的甚至达到了衰败的程度。那么共同点呢?就是气机阻滞不通畅,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不通则痛”。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气机阻滞呢?肿物的压迫显然不是唯一因素,因为有相当多的肿瘤病人,尽管肿瘤很大,但并不疼痛,这说明还有更重要更直接的因素。

  对疼痛的认识上,我们最好回归到经典上,《内经》专门有一篇讨论疼痛的文章,叫《举痛论》,里面列举了14种疼痛做例子,其中13种都是因为寒引起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疼痛的主因是寒!所以对治疗疼痛就应该始终抓住“寒”这个主因。为什么肿瘤病人的晚期,很多都会出现疼痛呢?因为到了晚期阳气大都衰败了阳气一衰,内寒即生,加之又有一个肿物在那里,疼痛的因缘也就具足了。但是同时疼痛,为什么肿瘤的疼痛就这么难弄呢?这关键还是阳气的问题,由于阳气衰败,内寒不断地产生,内寒不断,疼痛的主因也就不断,痛因不除,痛果当然就难止了。

  刘力红《徒》:那是不是意味着肿瘤的疼痛仍然以扶阳为主?

  卢崇汉《师》:是以扶阳为主,但不是那么简单,标证的问题也还是要考虑,所谓标证也就是如何直接消除气机阻滞。气机不畅,比如可以用台乌、元胡,更进一步还可以用乳香、没药,当然使用这些药物一定要注意它有耗气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去斟酌病情,看该不该用,什么时候用。象这一例病人,元气很差,脉都无根了,如果再去耗散,那病情就有可能急转直下。所以呢开始的时候没有去顾及他的疼痛,没有用耗气的药物,这是对的。现在扶阳固本一段时间后,病情有所好转,可以稍微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但是在选药方面还是应该慎重,尽量选用耗散比较小的,以台乌和元胡这两味药来论,可以选用台乌,因为台乌耗气的作用比元胡小一些。

  疼痛虽然是个标证,但是一旦这个标证的情况上升到主要的地位,例如疼痛非常严重,影响到病人的正常生活,以至心神不安,起卧不安,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下,元阳就无法安住本位,也就有脱阳的危险,为什么西医有痛性休克呢?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疼痛就是个致命的问题,那么解决疼痛就是等于在保命,所以临床的问题一定要灵活来看,要园机活法,不能生搬硬套,这就需要我们在理上搞清楚。

  刘力红《徒》:这次看到师傅用四逆优势用的生姜,这个问题是师傅多次谈到,但我还觉得不太明晰,这样去用生姜确实很少见,是否是卢门的一大特色呢?那么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用干姜呢?

  卢崇汉《师》:这个问题是曾经谈到过,四逆用干姜那是正四逆,就是真正地用来回阳救逆。病人已经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情况就非用正四逆不可,这个时候用干姜,主要是用它温守的作用,而其它更多的时候是用四逆的意,我们称之为四逆法,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在于回阳救逆,而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

  生姜是非常活泼的一味药,它既温中散寒,又具暖下之功,且能通神明而除臭气,可谓是一专多能,相比之下,干姜没有这样全面。像这一例病人,阳气很差,已经有浮越之势,所以病人怕热,我们去看他的时候还开着风扇,像这样的怕热是不是阳盛呢?绝对不是!所以像这一类的病人,除了阳虚内寒以外,感受外寒是随时有可能的,可谓防不胜防。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好处理,也是会影响内里的治疗。但是如果用了生姜情况就不同了,像这一例病人,生姜用到60克,即便兼感外寒,也是完全可以解决了。而如果用干姜,这层作用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四逆法中不但用干姜,更多的时候是用生姜,甚或炮姜,煨姜,有的时候还诸姜同用,以四逆法作为诸病收功之法,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心法,也是卢氏在钦安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大的跨越。

  刘力红《徒》:这例病人开始的时候,我用了法半夏、硃茯神,也是用二陈的意思在里面,因为病人的舌苔白腻,痰湿之象是很明显的,可是师傅看这例病人以后,去掉了法夏、茯神,当然,这是为了使法更精纯一些,但是这个湿怎么解决呢?

  卢崇汉《师》:这关系到认识问题的层面,层面不同,所以采取的法也不同。对于湿浊我们首先要清楚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脾阳不振的产物,只有脾阳不振了,湿浊才会停聚。我们用苍术、法夏这一类燥湿的药可以化湿,其实都是通过鼓荡脾阳来实现的。既然是鼓荡脾阳,那就要有阳气可借鼓荡,如果阳气很弱了,再一鼓荡,就有可能连根拔起。这例病人我为什么要去掉法半夏,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对于湿和湿热,很多时候用一些温燥或清理的药,是或湿热很快就会下去,但是不久又会起来了,以至反反复复,难有逾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只考虑了湿的去路,而没有从分认识湿的来路,来路没有断住,你想它怎么会有了期呢?而这个来路就是脏腑功能不足,也就是阳气的不足。

  刘力红《徒》:我明白了师傅所说的层面问题,层面问题确实不是一朝能解决的问题,它也牵扯到许多因素。比如文化。比如阅历,还有心性都会影响我们的层面。文化可以借着各种方式来提高,阅历也可以慢慢地增长,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性不能潜沉,总盼着能有吹糠见米的事,那要想提升层面一会很困难的。《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也是个层面问题,你站在“三”的层面或者是万物的层面,与你站在“二”的层面,甚或“一”与道的层面来看问题,是完全不同的。站在“三”的层面或者是万物的层面,事物是五花八门的,所以对治疗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但若回到一个层面,走到“二”上来,问题就变得简约了,完全变成了两个因素(阴阳)的对待关系。再若回到一个层面,走到“一”的层面上来,那就更简约了,古人说,“至道不繁”,正是指此而言。但话又说回来,越是至简至约的东西越是不容易把握,也月不容易让人生信。现代的中医能走到“二”的层面的人已经很少了,而卢门的心法似乎更近了一层,已经到了“一”的层面了。师傅始终强调的阳气,实际上已经不是“二”的层面上的阳,而是能够化生“二”的真阳。入门以来,一方面是亲自感受到,另一方面,也是时常听师傅谈到,师傅的处方来来去去用到的也就那么三五味药,很多处方基本雷同,差比如就在那么一二味上,但是所治的疾病谱,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却是非常广泛的,其实这正是在“一”的层面上处理问题的风范,这与在“三”的层面上处理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一二味药的差别如何把握,也正是“一”的艰难之处。不知道我的这个理解对不对?

  卢崇汉《师》:对!你能这么理解,我非常高兴,但这只是在理论上过了,还要在事上印证。这个过程急不得,慢慢积累吧。

  刘力红《徒》:今天还有一位病人要问师傅。这位病人是兰州的一位医师,男性,44岁,1990年就开始病,右肋胀闷不舒,1992年起,经常出现感冒症状,表现为微恶风寒,周身不适,恶寒以背为甚。天寒及后半夜,易患颠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呃逆。

  病人从2001年至今,以反复发作四次黄疸,第一次是2001年球发,以茵陈五苓散化裁退黄。第二次是2002年初冬,服用过茵陈五苓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藿香正气散等方。第三次是2003年冬至前后发病,按第二次的治疗方药无效,后遇一民间中医,用疏解风寒之法治之,诸证得到缓解。用得药是:荆芥24防风24桔梗24川断9苍术9陈皮9小茴香9肉桂9炮姜9茵陈10.地上那次发病期间,曾经到北京的大医院检查治疗。肝穿刺提示为药物性肝炎,反复核查肝炎病毒及相关病毒结果,皆为阴性。核磁共振发现肝右叶萎缩。最后这次发病是今年四月份,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继服上面的疏解药,效果不大,目前的主要表现是:疲乏、纳差、四肢酸楚、气短、前额胀痛、恶风寒、背为甚,口干苦,不欲饮,便溏,腹隐痛,溲黄,舌体胖大,边齿痕,胎白腻润,巩膜皮肤黄染。脉沉细无力,滑数。黄疸指数100,丙谷1225,草谷1280.我根据他以上的情况,认为病情已经缠绵了十年,虽然三阴的情况都有,但是太阳之邪一直未解,所以还是先行解表,在此之前,黄敬医生给他用了两付桂枝法,还有一些作用,我这次给他开的还是桂枝法化裁,药用:桂枝15广藿香15陈皮15法半夏20云苓20生山楂20茵陈30白寇仁15生姜30苍术15不知道中医处理对不对,还请师傅指点。

  卢崇汉《师》:你的处理应该是对的。病人的表象始终都很明显,虽然三阴的阳气都已经不足了,但是太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样以来势必内寒外寒交织,所以病情反反复复。象恶风寒,背为甚,这些都是典型的太阳症候,所以前面第三次发病的时候,用荆芥、防风、桔梗这些疏风散寒的药能起作用,但是关键还在于他后面的几样药。

  刘力红《徒》:是不是小茴香、肉桂和炮姜?

  卢崇汉《师》:对!如果没有这几样药,他就起不了这个作用。因为温了三阴的阳气,尤其是肝脾的阳气,这对于上面的药发生作用是很重要的。这次你们用了桂枝法两付以后,没有出现不好的反应,而且还有一些效果出来,者也应证了上面的判断。只是他的这个脉象表述的有问题,沉细滑数的脉,就不应该用桂枝法,用了也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他应该有紧象在里面,现在很多人把脉,把滑象和紧象区分不开,把很多紧脉当成滑脉了。所以他的脉象很可能是沉细略紧的脉。你后来用的方子,大法是对的,应该开表,只有表打开了,体内的邪气才能从表出来。但是,在具体的用药上,你为什么要去掉白芷、菖蒲呢?应该加上去,加上去以后开表的力量才够,窍道才能打开,这样体内的湿邪才能有去路,体内的淤浊才能有出路。

  刘力红《徒》:这个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初只是认为他的病程太长,少阴的底气应该不足,在开表的同时要不要顾忌到少阴不足的一面呢?这个问题就拿不准了。所以在方中就去掉了上面的两味药,目的是不想让表的力量太大,害怕影响到少阴的不足。

  卢崇汉《师》:现在表像是很明显的,可以暂时不考虑这个问题,而且你的方中用了白寇,白寇这味药用的很好,白寇一用,方的格局已经有所改变,可以照顾到上面的问题了。

  刘力红《徒》:白寇不是辛温药吗?用辛温应该尅呀加强表散的作用,为什么师傅说反而改变了方的格局呢?这一点好像不是太能理解。

  卢崇汉《师》:白寇辛温没有错,但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中焦,它能够温中、散寒、和胃,中焦的寒一散,湿就容易得到化解。湿一化解,中焦的道路也就能够畅通,而只有中路无阻,上下才能交通,阳气才能纳下。在用菖蒲这一类药就能够真正潜入海底,启动微阳。所以白寇这么一用,方的格局也就发生了变化,你所顾忌的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解决。

  刘力红《徒》:师傅过去曾经谈到菖蒲的作用是入海底、启微阳,桂枝也是能升也能降的药,所谓降就是要把气归到下元,而所谓升,也必须是从这里升。只有从这里升,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但不管是升还是降,中焦的路都必须首先打开,是这样理解吗?

  卢崇汉《师》:可以这样理解。不过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用白寇以后,就等于把中气固住了,中气固住之后,也就等于把后天之本固住了,这样以来,先天就不至于很快出现耗散。而且,我们把这条路打开之后,下一步的治疗就更好办了,因为他的饮食会慢慢改善,那么对药物的吸收也会进一步增强。当然他的舌苔也会想好的方向转化。

  刘力红《徒》: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方没有用白寇,那它的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卢崇汉《师》:可以这么说。因为不用白寇,化湿的力度就会差一些,湿化不了,加上那么大量的茵陈下去,中阳就会更损了,中阳一损,它的胎,它的湿,又怎么化呢?他吃东西就会更糟糕,饮食差,化源就不足,连带的东西就出来了,这样解表的力度也会受到影响。这个病不是单纯的外感,不是一般的表证,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他还有虚损的一面,既然有虚损就要设法增加补充,增加化源。

  刘力红《徒》:从这一例病人可以看出,我们对药物的认识还很不够,尤其是药物个性化的认识还很欠缺。在我们看来,既然是化湿,半夏、陈皮、苍术这些温燥的药物都可以,现在才知道,这些药都不能代替白寇。

  过去看武侠小说,常有一句话叫做“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现在来看,医道也是如此。一张方子开出来,家底就抖出来了,回想过去自己开的方子,不禁汗颜。真是应验了江湖上的那句话:“献丑、献丑”

  卢崇汉《师》:这一点确实要加强用功。医家与武家确有相同之处,高手过招往往就在一两招之间决胜负,不像现在的武打片,那纯粹是在演戏。医家也是如此,往往一两味药的差别上,整个格局就改变了,有时候甚至完全不改变药,只在一两味药的量上做了改变,方的格局、方的走向也就完全不同,仲景的桂枝加桂汤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吗?

  回到这例病人,湿是一个很重要的矛盾,这个湿怎么化掉呢?前面我们曾经谈到,湿必须在中阳振奋的情况下,才能够化掉。当然中阳振奋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条件具备之后还要考虑湿的出路,这个出路,可以从下走,也可以从外走。究竟是从下走多一些,还是从外走多一些呢?这是要考水平的地方,张仲景讲辩某某病脉证并治,其实辩的就是这个问题,以这例病人的情况而言,他明显是应该偏外走的多一些,我们的法,我们的方,都不能偏离这一点。

  刘力红《徒》:师傅,我们这一路下来,用到桂枝法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在参学《伤寒论》的过程当中,我明显的感觉到,作为伤寒论立论的第一方,后世称为群方之祖的桂枝汤,是非比寻常的一个方子。就以伤寒论本身而言,运用最多,变化最多的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但是后世对这个方子的研究运用却显得不够,不如对柴胡剂的运用非常广泛,乃至开创出了所谓的柴胡派,而与之相比,桂枝汤的运用就显得相形见拙了。我在研究桂枝汤的时候,觉得很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对于儒家来讲,中庸是王道,体现了最高的境界。而对于中医来所,桂枝汤所反映的思想也应该有这个味道。所以,一直以来,我是梦想有一个桂枝派出现的。只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自己在临床上很是无从下手。除了中风证,以及个别其他的证以外,在更大的领域还是没有办法起作用。直到遇到了师傅,跟师傅临床以后,才感觉到真正的桂枝派出现了。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欣喜的。

  卢崇汉《师》:桂枝法的确是了不起的一个法,如果能够在应用上活法圆通,也可以解决临床上很多问题。首先是临床上的很多症候、临床表现能够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进一步治疗拨开道路,这一点优势卢氏的一大法门。

  因为桂枝法已经不是单纯的解表法。用在外证,他可以起到解表的作用,用在内证,他可以协调阴阳。《伤寒论》谈到桂枝汤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调和营卫,那么这个营卫是广义的营卫,病在表的时候,可以说是营卫不和,他可以调和营卫,那么病在里呢?它又可以调和阴阳。

  象这一例病人,就是表里同病,在表他有恶寒的情况,在里呢?他又有肋胀、纳呆、短气的情况,我们通过用桂枝法把太阳拨开,那整个三阴三阳的道路就有可能打开,我们的治疗才会有路可循。他的黄疸,他的肝功能各项异常,就会逐渐得到改善。临证的时候,千万不要限于他的各项西医指标,应该从我们四诊的所见去处理问题。

  刘力红《徒》:师傅的意思是,临床不要让西医的各项指标牵着走?

  卢崇汉《师》:对!实际上这些指标,对中医而言,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我们都按这些指标去用事,就会无功而返。比如研究这个药退黄,那个药降酶,走着一条路就成了西医了,与中医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

  临床上只要我们确实把握住了辩证的这个武器,用药就能恰如其分,那么治疗的效果也是可以预期的。但是也应该注意,我们治疗的目的不但是解决他的临床表现,他的各项指标,关键是他的本要加强,他的正气要旺。只有本强气旺,他的脏腑功能才会加强,他的康复能力就会好起来。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他复发的机会才会大大减少。以这一例病人为例,2001年以来,已经复发过四次了,每复发一次,病情就加深一次,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默病人的本没有很好地固住,正气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所以治疗疾病的关键,一个是当时的临床效果,另一个是远期疗效,后者尤其重要。我们这次在广东讲学,不是有人提出来,王女士擅用温法、擅用补法,难道其他的法就不能治病吗?毕竟常用的法有八个,八法应该都可以治病。这个问题没有错,八法确实都能够治病。但这要看在那个层面上,我觉得关键要看元气的效果。所谓远期的临床效果,就是看这个人的体质改变了没有?他的复发率高不高?这一点很重要。有关这个问题,我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来了,所以才有“以扶阳为纲,保天下众生,长寿健康”的提法。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只有通过扶阳才能达到。这也是我们以阳气为根本,临床上处处围绕这个论点来做事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整个法都是贯通的,无论是对疾病的治疗上,在对病人的保健上,以及养生上,都始终围绕这个大法,死死地固护阳气。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吾道一以贯之”曰“扶阳也”。所以,在评价一个治法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层面的问题,俩下不但要看近期的,一定要看远期的,因为远期的才是根本。如歌光看近期疗效,那激素应该是最好的,胰岛素打进去血糖马上就降下来了,可是一餐不打,血糖又上去了。象这一例病人,2001年到现在已经有四次大的复发,这就是没有很好地解决远期疗效的问题,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我们倡导扶阳,就是从根本上入手。

  刘力红《徒》:师傅讲的这一点确实太重要了,也切中了现在的时弊,现在很多人确实只顾眼前利益,病人如此,医生也如此。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女孩子长痤疮,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因为是疮,因为是红疙瘩,张医生用清热,李医生用解毒,治来治去,痤疮没有治好,体质却变得一塌糊涂。把一个小问题搞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治病一定要以改善体质为前提,而不应该以损害体质为条件。因为体质是远期疗效的一个根本,如果这个根本损害了,远期疗效就无从谈起。

  卢崇汉《师》:对!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刘力红《徒》:这一例病人,加进去白芷、菖蒲后,大概吃几付,迟到什么时候就可以转法了?

  卢崇汉《师》:吃到他的外寒明显减少了,没有明显的外寒症状了,这个时侯就可以转法了。估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至于转什么法,那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这个方就先吃五付吧。

  附一:论“阳主阴从”是卢氏运用附子的指导思想附子的临床运用,历代医家评说甚多,认为本品辛温大热有毒,只宜暂服不宜久服,否则必热度聚集,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因而强调“非身凉四肢厥者则不可服用!”“非危证不用”,可是北称为姜附先生的卢氏几代人,临床就大量地广泛地使用附子,并收到了奇特的疗效,故又被世人称之为“卢火神”。

  笔者统计了自己在一年的时期内所诊治的病例,全年共治疗2745人,诊治了20013人次,一共开出处方20076张,(其中有的病人一次开了两张方)在治疗的这两千多个病人里,涉及各科病种有83个,治疗的有效率为98%,疾病的临床治愈率为92%.在全年开出的20076张处方中,在全年的处方里面,一共有19423张处方里面都使用了附片,这当中还包括制附片和制川乌同时使用,这占了全年处方的96.8%.制附片的用量,最轻的量,一剂药60G,在那一年最重的量是一剂药250G,全年总计用附子13985KG.卢氏为什么治疗每一位病人都要用附子?为什么要大剂量的用附子呢?其他医生为什么没有这样用?卢氏为什么能这样用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从1970年左右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路似乎运用附子的理论指导是什么?其结论是源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预期传统的一些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前人所论及的若长期大量地使用附子会耗气、伤血、甚至会伤害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短暂地使用,不能长期使用。“非身凉四肢厥者则不可服用!”“非危证不用”,前人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

  卢氏运用附子,没有通过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指导。卢氏认为,中医阴阳学说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是肌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作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如《周易。篆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生。乃统天”,论述坤元是则说“乃顺承天”就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阴居从属地位。《易纬。乾凿度》说“气者身之充也”“夫有形生于无形”阳气是构成肌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更不能发展壮大了。

  重视阳气的观点,在《内经》中也是很突出的。入《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摄生的目的,是为了保全阳气,从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并且强调了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相当广泛和重要,心无阳则血不能运,脾无阳则水谷不化,肝无阳则疏泄不行,肺无阳则宣降失司,肾无阳则浊阴凝闭。对阴阳升降之理,强调了阳气宜通的重要意义,阳升则阴降,阳降则阴升,阳气的布运流行是阴阳升降的必备前提条件。在疾病病理方面,还指出多种疾病的病因皆为阳气虚损、郁结,或寒邪伤阳所致。在治疗学方面,则提出了扶持和温通阳气的重要治疗原则。

  清代医家郑钦安对《周易》《内经》及诸子百家这些理论认识都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他在《医法圆通》中说“仲景立四逆…此方不独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知得此理,便知姜附之功也,今人不知立极之要,不知姜附之功也,非不敢用,不明也”“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非余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不难理解,这里所说的“阴阳之要”,“立极之理”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在内。正如人们对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的生长存亡的变化决定和依赖太阳一样,中医阴阳学说实际上也受其影响并包含在内。如著名中医学家卢铸之先生说“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张,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奥义,说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赢缩,刻刻都随五行的运化之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的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大纲领也”。卢氏所说的这个纲领,实质上就是提示人们阳气的极端重要性,人体生命活动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从生理与病理来讲,生理活动是病理变化的基础,因为病理就是生理在异常状态下的反应,而明确了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主从关系。对分析和认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矛盾,确定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生理上,维持生命正常生存的是阳气,他关系到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因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气、血、精、津液的生化运行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气化、固摄等作用。由于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在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阳气,正如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说“天之运行,唯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瞑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为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也可以说,在生理方面,阴阳二者的关系,始终是阳气占主导地位,在病理方面,是以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破坏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虽未阴虚,实则是生理本质的阳不足,阴这一失常状态,仍然不能脱离重视人体阳气这一根本。故附子对阴虚病症,只要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还能起到辅助协同的作用,不安的呢无伤阴耗液的弊端,而且还能促进津液的回升,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在以上理论指导下,卢氏提出了“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见解,强调治病立法,当以扶阳为要诀,其“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所用扶阳药物多为附子等辛温之品。附子暖命门而破阴凝,堪称扶阳第一要药,尤为卢氏一门所推崇。卢氏世代业医已二百五十余年,在以上理论指导下,运用附子等辛温药物于临床之中,拯危济困,不可胜计。

  官桂同时使用,占整个全年处方的98.8%.而附片这味药,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顺片、熟附片,实际上都称之为制附片。

  附录二

  论《周易》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景岳也说“医易同源”“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可见,《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因而探讨《周易》的辩证法及其重阳思想和中医学结合的过程,这对于研究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使之能指导和用于临床之中,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一《周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古典哲学著作,他对后世哲学的发展恰当哦了决定性的作用,故被称为群经之首,同时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周易》在先秦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其复杂的内容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周易》哲学虽然是原始的、不完备的,但是含有珍贵的萌芽,这一点,正是《周易》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可以称为科学内涵。

  《周易》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一个“易”字,这个易字在《周易》中是指客观物质世界的“动”所导致的生生化化,用以说明这个“动”而生生化化的理论。就是阴阳学说。正如《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庄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准确地总结了《周易》全书的精神实质。《周易》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称之为“易”。“易者变易也”“生生谓之易”又称为“道”或者“神”如《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卦》中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易、道、神是《周易》对物质世界生生化化的初步描述,是唯物哲学的原始概念,所以说物质世界的生生化化是存在于物质运动之中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存在于物质之外,更不是存在于物质之先,如在《系辞上传》上说“乾坤其义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并对象与器下了明确的概念。“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见到了象、器而形立乎其中矣“。指出了道与器是并存的,没有器也就无所谓道的存在,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周易》在”道器观“能做出这样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解释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二《周易》认为,物质世界首先来源于“太极”,指出了宇宙本处于馄饨不分的原始状态,通过动的相推、相感作用而使太极生两仪,得以开天辟地,才可能有万物的生存,正如《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进而进一步从自然界的万物引申到人类社会,并认为在“动”的生生化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可分可合的,这里的“动”实际上就是变易的阴阳二气。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解释由太极而生两仪,而四象八卦得以产生。并明确地指出,万事万物的化生,必须经过“阴阳交感”的过程,如在《泰卦》上说“天地交则万物通矣”《否卦》上说“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矣”这里所说的交感,实际上就是“动”的概念,“动”的过程,只有动按此可以导致天地万物的生生化化,如在《咸卦》中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象可见矣。”《系辞下传》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认为,从宇宙万物的自然界到我们人类社会,都是处在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之中,它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高度地概括了物质世界,并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观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动”是绝对的,在《恒卦》中说“天地之道恒久不已也,利有悠往中则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见矣。”所以是“物不可穷”没有终止,万事万物都是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得以发展。

  《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一一)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谈到“坤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的,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阳气的健运,才能导致“动”而形成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发挥事物本身应有的作用,可知《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终强调了“动”的一面,认为没有“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周易》这一原始的对于一切事物矛盾的解说,即没有阳物质的动导致阴阳二气的相推相感作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其核心思想始终强调了阳的重要性,也可以认为,这是《周易》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并以此原则道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干卦》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法,与曰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周易》的这一哲理,对后世中医学的重阳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周易》的重阳思想给先秦诸子的唯物哲学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提出了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无形之气变化而来的观点,正如《庄子。至乐篇》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荡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说明精是更精微的气,乃由气所产生而成,精气在人体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生成变化仍然是由于动而导致的阴阳二气相推相感作用的结果。先秦诸子的论述,所不是专门的医学著作,有人不可能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论述的相当详尽,但是,这些认识的形成,却为《内经》作者的重阳观念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到,从《周易》阴阳学说的创始,到《内经》形成医学理论的学术渊源了。正如张景岳《内经附翼。医易义》中说“易之变化参乎医…医之运用赞乎易”“易据医之理,医得易之用”“用易者所用在变,用医者所用在宜。”如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比求于本。”《素问。保命全形论》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很显然的说明了这是《内经》作者继承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对宇宙变化规律做了明确的阐述,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离不开一那样那个对立统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一切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揭示了人体生理病例的本质。

  对阴阳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内经》作者同样强调了阳的重要性,并从人体生理病理的本质上进行了阐述,从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这与《周易》的“阳主阴从”重阳思想和先秦诸子的重阳的哲学思想完全是一脉相承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是《内经》作者用阴阳来分析一切事物的功能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个概括,这里的“阳生阴长”是说一切事物的生长功能,“阳杀阴藏”是说一切事物的收敛功能。从自然现象来说,春夏阳气旺盛,万物随阳旺而得以生长发育,秋冬阳气减,万物也随阳气衰减得以伏藏甚至死亡。结合而难题生理病理而言,阳气旺盛,可以促进阴精的化生,阳气衰减,吸收迟缓,则阴精的化生亦必减弱。清代中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中说“阳长一分,阴即随之长一分,阳衰一分,阴亦随之衰一分。”阳为阴之主,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行,血行气附,这说明了在阴阳互跟的关系上,必须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也可以认为,这是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内经》作者进一步概括说,阴阳的功能不外乎“阳化气,阴成形”这里所说的“气”,指的是气化功能,“形”指的是有形的物质,故可以认为,一切的生化机能是无形的,属“阳”的范畴,阳能化生力量,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都得靠阳的功能来化生,阴能够成形体,虽然这是固有的性质和功能,但作为形体由小而大,由弱而强,也离不开阳的生化功能所起的作用,故阳能化生阴,使阴的形得以逐渐强壮。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功能作用的发挥,肌体的生命任然在运行,不但借此阴可以继续向阳转化,并且阴的物质可以通过阳的作用不断地合成积累,这实际上也说明了“阳为阴之主”的关系,由此可知,在阴阳这一相对统一体中,阳是主要方面,阴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四《内经》作者在《周易》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以天人相应的思想方法,对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强调阳为主导,以及阳气在人体重要作用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发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个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内经》作者的重阳思想,也对后世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产生了较深的影响。环顾自然界,太阳的存在对宇宙间所有的行星运行,对地球、天文、气象、历法,以及得以万物的生长化收藏无不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人体的阳气,至生命开始之日起,就体现于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万物生长靠太阳,肌体运行与生存靠阳气。若人体的阳气受损,则会生机衰竭,贼风数至,邪气弥漫,苟疾丛生。甚至夭折生命。杨西山在《弄丸心法》中说“一阴一阳,是为两仪,理宰乎气,源发太极…阴阳之气,妙用无穷,人之一身,阴阳而已,二气之中,阳气更尊,气盛者强,气衰者病,气聚者生,气散者死,人之阳气,尤天之日,仰观乎天,可悟乎人。”

  何谓人体的阳气呢?笔者认为,阳气乃生命的活力。人体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可以认为,凡是对肌体具有激发、推动作用之气,及脏腑经脉的功能之气等皆属于阳气。

  暗自生理上,阳气为人体生长、发育、繁殖之根源。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里的肾气,实际上就是人体之阳气,它贯穿了人体生命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阳气充盛,则人体的生机旺盛;阳气衰减,则人体的生机则随之而衰。阳气为各个脏腑组织、经脉发挥正常功能血液输布的原动力。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得阳气的激发而各行其职,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说呢管理功能。人体的呼吸、语言、声音、耳能听,目能视,鼻能嗅,脑能思维,以及肢体的运动,精力的强弱,皆与阳气有关。人体的精血津液的化生、输布集代谢产物的传输与排泄,也全耐阳气的作用才能达到生化不息。肌体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升则以养神,达下则以柔经,都离不开阳气。阳气布散于肌表,可以抗御外邪,卫外为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固也”。所以,凡邪气能够中人,皆因人体阳气不足所致。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说“阴主内守,阳主护外,阳密于外,则邪不能相侵,而阴得以固于内也。”说明了阴精所以能固守于内而营养内脏,全仗阳气的卫外作用,如果阳气不能发挥固密于外的功能,阴精就无法自安于内了,阳不外护,则外邪可以乘机入侵,从而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如伤寒邪入毛皮,进而传经入里,从而造成脏腑气机紊乱,病变百出。这是由于阳不能卫外,而阴不能内守的结果。若人体阳气固密,在外之邪气不能入侵,在内则肌体内脏精气不乱,从而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可知,要使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阴阳虽然各有所主,但起决定作用的任然是阳气,故李氏进一步说“生从乎阳,阳俱其消也,杀从乎阴,阴俱其长也,常体春夏只会,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李氏指出了人体的生长发育阳气最为关键,强调了若能保持机体阳气的旺盛,既能获得健康之体。华佗《中藏经》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机,因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灭。”张景岳在《传忠录。辩丹溪》中说“人得天地之气以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对“阳主生,阴主杀”进一步论述说“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而况无阳乎,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张氏认为天地万物之生长、衰退、死亡,无不由阳所主宰。若打破了正常的“阳主阴从”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的生理关系,就会导致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的关系的失调,从而发生疾病。

  若阳气虚于外,则失其温煦肌肤、抗御外邪卫外为固之功能,易为六淫之邪所侵而发病。若阳气虚于外,则导致脏腑功能动力减弱,精、气、血、津液的化生输布失常,十二经脉运行无力,精血津液化生不足而形成肌体虚衰之病理变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而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生理关系遭到破坏所致,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性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不滞,自然百病不生。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著名中医家卢铸之说“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机而转,业医者需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等奥义,认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赢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一大刚领也。”,这个纲领,实质上是要人们认识到阳气的极端重要性。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在辩证论治之中,当始终遵循扶阳为治病的要诀,其“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所用药物以辛温扶阳药物为主;则人体阳气即若“日月星辰丽于天,华岳河海附于地”‘“阳气司令而阴静无扰”使机体五脏六腑安和,经脉畅通,气血条畅,生机勃勃,乃达却病延年、健康长寿。

  本文通过研究《内经》、《周易》和历代医家的有关著述,以及笔者本人和笔者祖辈世代业医二百余年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从而提出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于以阳为主导、因为从属地位,并将其作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运用于临床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录三2006年6月26日卢崇汉先生门诊处方全纪录卢崇汉先生2006年6月26日国医堂门诊病历情况,全部病例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为G)

  李某女79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两个月)

  西医诊断:肺癌。

  主诉:咳嗽、气喘促症状好转,痰少已无血丝,纳增,精神好转。

  四诊:舌微绛,苔白腻罩黄,脉滑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广紫苑15茯苓15法半夏20陈皮15木蝴蝶20杏仁15石菖蒲20浙贝15瓜蒌壳15苍术15砂仁15炙甘草5生姜20

  黄某某男74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9个月)

  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主诉:晚上未出汗了,胃口正常,二便调。

  四诊: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白晒参10黄芪50砂仁15木蝴蝶20阿胶20肉苁蓉20枸杞20炒麦芽20路党参30炙甘草5生姜60

  郑某某男73岁成都初诊西医诊断:高血压,小脑萎缩、脑动脉供血不足。

  主诉:腿脚无力,无法正常行走,舌僵吐字不清,痰多不利。

  四诊:舌质淡淤,苔黄腻,脉弦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白术15胆南星15石菖蒲15法半夏20陈皮15明天麻15南山楂20硃茯神15炙甘草5生姜50

  许某某男6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1年余)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诉:咳嗽减,已无黄痰,膝关节、踝关节肿痛减轻,人已不畏风了。

  四诊:舌质暗,苔薄白腻罩黄,脉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90白术15砂仁15地肤子15桂枝尖25茯苓20木瓜20淫羊藿25杜仲20炙甘草10生姜60干姜30

  徐某女5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次)

  西医诊断:荨麻疹。

  主诉:全身瘙痒明显减轻,大便略干,多喝水后脘腹微胀痛。

  四诊:舌质暗红,苔薄白根略腻,脉浮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20苍术15法半夏20地肤子15小茴香20青皮15香白芷15蛇床子15苍耳子15硃茯神15南山楂20生姜20炙甘草5

  雷某女43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4次)

  西医诊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

  主诉:昨日感冒,今日头微痛,咽痛,口干欲饮。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略紧浮。

  处方1:三付,每日一付,先服。

  桂枝尖20苍术15法半夏20香白芷15石菖蒲20陈皮15广紫苑15茯苓15南山楂20生姜25炙甘草5处方2:三付,每日一付,后服。

  路党参30白术15陈皮15砂仁15秦归身15杏仁15石菖蒲20浙贝15瓜蒌壳15杜仲15炒麦芽15木蝴蝶20炙甘草5生姜20

  岳某女40多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一年余)

  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诉:前两天过食生冷后导致腹痛、腹泻,牙龈未出血,皮下无出血点,汗多。

  四诊:舌质淡,苔薄白略腻,脉沉紧。

  处方:三付,每日一付。

  路党参30白术15小茴香20吴萸12南山楂20青皮15法半夏20官桂15桂枝尖15茯苓15炙甘草5干姜20

  崔某某女47岁都江堰复诊(已连续复诊一年余)

  西医诊断:红斑性狼疮。

  主诉:已不咳嗽,疲倦乏力,早晨口苦,手心热。

  四诊:摄制偏红,苔少,中根部略黄。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15苍术15茯苓15石菖蒲20南山楂20白芷15陈皮15法半夏20广藿香15白寇12炙甘草5生姜15

  周某某女54岁武汉复诊(已连续复诊6次)

  西医诊断:肺癌(病变部位无法手术,也未作放化疗,已有胸水)。

  主诉:咳嗽、白稠痰带血丝,痰不利,胸闷、痛,偶尔恶寒。

  四诊:舌偏红,苔薄黄略腻,脉滑。

  处方:三付,每日一付。

  广紫苑15苍术15瓜蒌壳15法半夏20石菖蒲20浙贝15南山楂20白芨15木蝴蝶20苏子15杏仁15陈皮15硃茯神20黄芩15炙甘草5

  徐某女28岁四川雅安复诊(已连续复诊4次)

  西医诊断:白细胞减少,功能性子宫出血。

  主诉:上周五出现过一次眩晕,人倦乏力,口干欲饮,大便秘结,此次月经量已明显减少,八天即完全干净(前几月每次月经量多,均二十余天方尽)。

  四诊:舌质淡略淤紫,苔黄腻润,脉沉细。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白术15木蝴蝶20砂仁15杭巴戟20陈皮15黄精15杜仲15淫羊藿20炙甘草5生姜20

  漆某某女69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次)

  西医诊断:肺癌。

  主诉:咳嗽、气紧,痰黄,痰中带血,口干,小便黄,精神好转,纳增。

  四诊:舌暗红,苔黄腻,脉滑。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广紫苑15法半夏20石菖蒲20白术15广茜根15瓜蒌壳15木蝴蝶20浙贝15杏仁15苏子15黄芩15白芨18硃茯神15毛化红15竹茹15炙甘草5

  徐某男45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两次)

  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

  主诉:胃胀减,胃已不痛,二便调。

  四诊: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15苍术15石菖蒲20陈皮15法半夏20白寇15南山楂20砂仁15茯苓15生姜20

  邓某某女60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次)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诉:手指关节变形,疼痛,颈椎关节疼痛,腰痛。

  四诊: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苍术15灵仙根15楠藤20桂枝尖30木瓜20小茴香20秦久20硃茯神20独活15牛膝15刺五加15炙甘草5生姜50

  黄某女33岁乐山复诊(已连续复诊两个月)

  西医诊断:盆腔炎,外阴瘙痒,。

  主诉:外阴瘙痒已愈,腰酸腹微痛,月经将至。

  四诊:舌淡红略淤,苔薄白,脉沉略涩。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20白术15杭巴戟20陈皮15菟丝子20茯苓15小茴香20炙香附15淫羊藿20炙甘草5生姜20

  熊某男32岁上海复诊(已连续复诊3次)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梅核气)。

  主诉:喉中有异物感,口腔溃疡,口干,唇干,口渴,下冷上热,下肢仍穿春秋裤,两肋间歇性有刺痛感。

  四诊:舌质淡,苔黄少津,脉滑数。

  处方1:三付,每日一付,先服。

  木蝴蝶20砂仁15生黄柏15炙甘草5处方二:三付,每日一付,后服。

  制附片60上肉桂15生黄柏20木蝴蝶20知母20砂仁15炙甘草5炮黑姜35

  张某女32岁上海复诊(已连续复诊5次)

  西医诊断:习惯性流产。

  主诉:口干,上身凉,饭后胃痛,腹痛便溏。

  四诊: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紧。

  处方:二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25苍术15法半夏20陈皮15南山楂20白寇15小茴香20茯苓15香白芷15干姜15生姜20

  赵某男46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4次)

  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

  主诉:心已不觉得累了,胃口可以,大小便正常,痰多,不咳嗽。

  四诊: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结代。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25苍术15法半夏20南山楂20硃茯神20砂仁15瓜蒌壳15厚朴15白寇12陈皮15生姜20

  陈某某女43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6次)

  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诉:心累,气短,口干不欲饮。

  四诊: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白术15柏子仁20陈皮12白晒参10黄芪50熟枣仁15路党参30阿胶20砂仁15杭巴戟20菟丝子20炙甘草5生姜50

  陈某某女60岁香港复诊(已连续复诊6次)

  西医诊断:胰头癌。

  主诉:疼痛减,已无呕逆,纳食增加,腿微肿,大便已畅。

  四诊: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广藿香15砂仁15法半夏20南山楂20厚朴15生白术15陈皮15白寇15茯苓20枳壳15大黄10生姜50

  马某女44岁成都初诊主诉:失眠,头痛,人倦,乏力,月经量少。

  四诊: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15苍术15法半夏20南山楂20硃茯神15陈皮15香白芷15石菖蒲20明天麻15炙甘草5生姜20

  苏某某女19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两月余)

  西医诊断:格林巴利综合症主诉:昨日外感后头痛,头昏,鼻塞,少腹微痛,小腿胀。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15苍术15法半夏20南山楂20硃茯神15陈皮15香白芷15石菖蒲20炙甘草5生姜20

  陈某某女34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4次)

  西医诊断:间质性膀胱炎。

  主诉:小腹已不痛,小便次数多。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苍术15车前子30海金沙30桂枝尖25硃茯神15炙香附15陈皮15金钱草30炙甘草5生姜50

  谭某某女6岁成都初诊主诉:咳嗽,略气紧,白痰,声哑。

  四诊:舌暗红,苔黄腻,脉滑。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法半夏12苍术12南山楂15石菖蒲12广紫苑12竹茹12木蝴蝶15浙贝12杏仁12苏子12毛化红12炙甘草4生姜12

  亢某某男55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1年余)

  西医诊断:肾癌主诉:已服药一年余,自觉已无任何症状,精力旺盛,二便调畅,食眠均佳。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朮15潞党参30杭巴戟20菟丝子20黄芪50砂仁15炙甘草5生姜60

  郭某男29岁成都初诊西医诊断:前列腺炎。

  主诉:人倦乏力,会阴坠胀,小便无力,淋漓不尽。

  四诊:舌淡红,苔少,脉沉涩。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苍术15车前子30桂枝尖15金钱草30石苇15炙香附15陈皮15郁金15炙甘草5生姜50茯苓20

  徐某女30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一年余)

  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诉:牙龈出血少,皮下无出血点,已不觉气短心累。

  四诊: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路党参30白术15杭巴戟20陈皮15白晒参10黄芪50菟丝子20宁枸杞20阿胶20砂仁15炮黑姜20炙甘草5

  王某某女54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7年余)

  西医诊断:卵巢癌(肝、骨转移)

  主诉:胁肋疼痛已消,精神稍差,二便正常,纳增,睡眠好。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苍术15杭巴戟20陈皮15路党参30黄芪50菟丝子20砂仁15菌灵芝20炙甘草5生姜50

  熊某女50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9年余)

  西医诊断:红斑狼疮性肾病主诉:症状已全部消失,近7年来西医全套化验指标全部正常,唯过度劳累后仍有轻微腰酸痛,二便正常,饮食睡眠正常。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杭巴戟20陈皮15大麦芽20黄芪50茯苓20砂仁15炙甘草5生姜50

  林某某女51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年余)

  西医诊断:胆囊、胆管癌主诉:上腹已不胀满,晨口苦。

  四诊: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法半夏20陈皮15大麦芽20桂枝尖20茯苓15砂仁15炙甘草5生姜50

  李某某男48岁新津县初诊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主诉:晨起胃胀,头痛,心慌。

  四诊:舌淡红胖、苔薄腻,脉沉紧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25苍术15五灵脂15陈皮15法半夏20白寇15南山楂20茯苓15白芷15生姜30

  吴某女29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半年余)

  西医诊断:红斑狼疮性肾病主诉:颜面、手心发热,双手肿胀,口干,小便无力,汗多。

  四诊:舌淡红、苔少,脉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上肉桂15龙牡各30知母20木蝴蝶20茯苓15砂仁15炙甘草5生姜50

  赵某某女68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月余)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症主诉:眼、鼻孔、口干已有所减轻,进食后胃微胀,大便干不畅。

  四诊:舌绛、苔少,脉沉略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上肉桂15砂仁15知母20木蝴蝶20生黄柏15炙甘草5生姜50

  罗某某女55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2年余)

  西医诊断:肺癌主诉:近两日睡眠时略有胸闷感,胃脘不适,睡眠差。

  四诊:舌淡红,苔黄腻,脉沉迟。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25苍术15石菖蒲20陈皮15法半夏20瓜蒌壳15南山楂20榧白15生姜30炙甘草5

  古某某男42岁香港初诊主诉:五一节从高原回来后自感胸闷、有时呼吸困难、心悸。

  四诊:舌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25苍朮15石菖蒲20陈皮15法半夏20瓜蒌壳15南山楂20薤白15生姜30炙甘草5

  朱某男4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半年余)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诉:手指关节肿痛已消,脚踝关节略有不适。

  四诊:舌淡,苔薄白根略腻,脉沉。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90白术15松节15淫羊藿20桂枝尖30木瓜20硃茯神20砂仁15干姜60炙甘草5

  白某某男77岁新疆复诊(已连续复诊半年余)

  西医诊断:肺癌主诉:胸闷、咳嗽、气短,白泡沫痰,近几日痰中已不带血恶寒减,夜尿三次。

  四诊:舌淡胖、苔黄腻,脉沉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硃茯神15陈皮15法半夏20石菖蒲20南山楂20砂仁15干姜50炙甘草5

  青某女24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5年余)

  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诉:近三年来全套血液化验指标均正常,精力旺盛,二便正常,饮食,睡眠俱佳。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欠有力。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白术15杭巴戟20大麦芽20白晒参10黄芪50菟丝子20阿胶20生姜50炙甘草5砂仁15

  冯某某女61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2年余)

  西医诊断:乳腺癌主诉:全套血液化验指标已正常,手术伤口处放射至左肩微痛。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菌灵芝20陈皮15白晒参10黄芪50郁金15砂仁15玄胡15炙甘草5生姜50

  陶某某男64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半年余)

  西医诊断:肝癌糖尿病主诉:血液化验指标已正常,肝区已不疼痛,口渴,小便黄。四诊:舌淡、苔薄腻,脉略弦。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路党参30白术15菌灵芝20肉桂15白晒参10黄芪50郁金15砂仁15干姜50炙甘草5木蝴蝶20知母20

  张某某女4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年余)

  西医诊断:卵巢癌、乳腺癌主诉:近两日过食生冷水果后腹胀、矢气多,大便不爽,精力尚可。

  四诊:舌淡、苔略浸,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南山楂20陈皮15桂枝尖20茯苓15法半夏20砂仁15厚朴15炙甘草5生姜50广木香15注:以上所用制附片均需先煎2小时,去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