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在卤水中的作用:千古对联佳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43:27


我国留传下来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传说,早在两干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 木板上写上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ēn shū ]和郁垒[yùlǜ]。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 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还把他俩叫“门神爷”。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
往后,到了唐朝末年,人们过年,有的在桃木板上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吉祥话。
到了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有一年过年之前, 他让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好挂在自己卧室门外。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他就干脆自己编了两句,亲自写在桃木板上。 孟昶写的是: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还是个嵌字联。头尾嵌上了“新春”两个字,中间嵌上了“佳节”两个字。 孟昶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呐?他写完上面那副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让北宋给灭了,孟昶投降,没多久就死了。 孟昶写对联那年是公元九六四年,他那副对联因为记在了《宋史》等史书上,而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最早的扇联
范质是后唐进士,在朝廷里做官。后来,他对后唐君臣的腐败无能十分不满,就辞官回家了。范质回到家乡以后,曾经在自己的白纸扇上写了一副 对联: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扇联。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少文人喜欢在扇子上题联,留下了不少好扇联。
吕蒙正的一副怪联
当过北宋两朝丞相的吕蒙正,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得厉害。大了以后, 家里也没什么起色,还是穷得叮当响。这一年,到了过年的时候,他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奇怪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额是:南北
怪联贴出来以后,不大工夫,就围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大伙儿莫名其妙,猜不出对联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站在那儿瞎嘀咕。一会儿, 有个小伙子咂摸出味儿来了,他对大伙儿说:“你们看,上联少个'一’, 是说'缺衣(一)’、缺穿的;下联少个'十’,是说'少食(十)’、少 吃的;横额只有'南北’,是说没有'东西’呀!”吕蒙正在屋里听了,哈哈大笑,走出来对小伙子说:“不简单,猜得对。 大年下的,我这会儿真说的上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大伙儿 要是不信,欢迎进屋观看。”看热闹的人全笑了,大伙儿都说吕蒙正写的这 副春联,怪有意思的。
这是个流传很广的对联故事。说是吕蒙正作的,其实,并不一定可靠。对联特别讲究声调相对,就是上下联的每个字要平仄相对。   二三四五 仄平仄仄 六七八九 仄平平仄
大部分声调平仄不相对。吕蒙正是个有学问的人,当然懂得作对联的起 码要求,他不大可能写出这种平仄根本不对的联儿来。过去,我国的老百姓 常爱把一些有意义的故事或者传说,安在自己家乡一些有名人物的头上,这种例子多得很。这种民间流传的对联故事,我们从史书上是很难查到来源的。
蜘蛛虽巧不如蚕
王禹偁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他小时候家里挺穷,父亲靠给人家磨面挣点钱,日子过得很艰难。可王禹偁人穷志不穷,自己努力读书,刻 苦学习。当地有个叫毕垵[ǎn]的官,听说王禹偁是个要强的孩子,就把他找了来,对他说:“你们家靠磨面过日子,你能不能拿石磨作首诗?”小禹偁想了想,就作了一首:
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 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的“心”,是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麦粒的窟窿眼儿。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只要磨盘安得正,不怕磨得慢。只要有人稍微使点劲,磨盘就能转起来。这首诗表面说的是石磨,其实王禹偁是在说自个儿呐:只要我心正肯努力。还怕眼下进步慢?要是有人能帮帮忙,我就会有大显身手的时候!
毕垵听了,惊奇得不得了,心里还真佩服小家伙有志气。他知道王禹偁家里穷,读书困难大,想“得人轻借力”,自己一定得帮小家伙这个忙。毕垵就让王禹偁跟自己的孩子一块到私塾里念书去了。有一天,当地的知府请客吃饭,毕垵也去了。吃到半截儿,知府说了个对子上联,让客人们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在座的客人没人能对,毕垵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下联。他回家以后,就把对联写在屋里的屏风上了。碰巧,这个上联让王禹偁看见了,他就对了 一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毕垵一听小禹偁对得这么好,挺佩服。往后,也不拿他当晚辈看了,见面就叫他“小友”。
杨大年巧对翰林院
宋朝时候,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这么一句上联: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句中的“李伯阳”指的是老子。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李耳又叫老聃。传说,李伯阳刚生下来,就用手指着门外的李树。后来,他就用李树的“李”做了自己的姓。老子死后好多年,到了汉朝,兴起了道教。那些道教徒抬出了老子当他们的教主,硬说道教是老子创立的,还说他“生而知之”。
上联出得挺妙,妙在几个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得跟一样 东西[李树]有关系;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个成语, 还得用前半句的“生”字开头;最后,整句说的又是古人的一件事儿。对上这个上联,得符合这好几条,够多难!
翰林院里头,净是些有学问的人。可大伙儿看了这个上联,都皱着眉头不言语,过了好长时候,也没人能对出下联。
一天,诗人杨大年[又叫杨亿] 来翰林院找一个朋友。他进了院子,一 眼就看见了墙上的题句。杨大年挺感兴趣,朋友也不找了,就站在那儿琢磨下联。一会儿工夫,杨大年一拍大腿,大叫了一声:“有了!”他这一喊, 把屋里的人吓了一跳,都走出来看看出了什么事。他们看见杨大年正用毛笔在墙上添下联呐。他写的是: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屍,死而后已。
“屍”是尸的繁体字。杨大年的下联说的也是一个古人。马文渊就是马援,是东汉初年有名的大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一生立下了好多战功。他曾豪迈地立下过誓言:“男子汉应当勇敢地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体回家乡!”后来,马援病死在军中,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杨大年的对联实在高明,不单是对得整齐,还全符合上联的几条妙处。
“面前人”妙对寇宰相
寇准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一天,他跟几个大官儿聊天儿,写了个上联让 他们来对:
水底日为天上日;
这几个大官听了, 大眼儿瞪小眼儿,谁也对不上来。赶巧,杨大年这会儿进来,要跟寇宰相谈公事。寇准跟杨大年谈完了公事,就把刚才的上联跟他说了。杨大年盯着寇准的两眼,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
眼中人是面前人。
杨大年答对骂奸臣
杨大年成了翰林,在朝廷里当工部侍郎。杨大年长得挺精神,特别是他的胡子又密又长,特别漂亮。一天下了早朝,杨大年从皇宫里出来,正好碰上了丁谓。丁谓看着杨大年的那把长胡子,就跟他开玩笑说:
内翰拜时须扫地;
内翰,就是翰林。意思是说,你这个大胡子翰林,向皇上磕头下拜的时候,长胡子就跟笤帚似的直扫地。这个丁谓是个什么人呐?丁谓和奸臣王钦若几个排挤抗辽宰相寇准,末了他当上了宰相、晋国公。丁谓和王钦若,还有三个坏家伙,被人们叫做 “朝廷五鬼”。杨大年对这个“五鬼”里头的“大鬼”,早就恨透了,他看了丁谓一眼,冷冷地对了这么一句:
相公坐处幕漫天!
“相公”,指宰相丁谓:“幕”是大帐子。杨大年在说,你这个宰相净排挤好人,独霸朝廷,真能一手遮天!
十根竹子一片叶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他十两金子!”。
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
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就是十根竹子才一片叶儿!”王琪细一想,可不是嘛!自己写的是“千叶”、“万竿”,叶儿少竿儿多,平均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儿,这叫什么竹子呐!
晏殊求对儿得佳句
晏殊是北宋有名的“神童”。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就成了小进士,后来做官一直做到了宰相。晏殊不单是个大官,还是当时有名的大词人,他的词写得挺好。后来的一些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比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这些人,全是他的学生。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分。
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成八字”和“叫三声”
晏殊当了一辈子大官,家里有的是钱,他又性格豪爽,特别好交朋友。 这么一来,当时好多文人名士都成了他家的座上客。他的幕僚里边有两个顶有学问了,一个就是前边提到的王琪,另一个叫张亢。
这两位长得可都是其貌不扬,张亢满身肥肉,是个大胖子,王琪老爱叫他“肥牛”。王琪跟张亢正好相反,骨瘦如柴,是个小瘦子,张亢就叫 他“瘦猴”。这俩人很要好,平时还老好开个玩笑。
这一天,晏殊请客。大伙儿喝得正高兴,王琪瞅着张亢,笑嘻嘻地说:
“张亢触墙成八字。”
意思是说,张亢一撞上墙,就成了个“八”字。这是在挖苦张亢,说他是头笨牛,牛脑袋撞上墙,头上的两个犄角一分开,不正像个“八”字吗。 大伙儿一听,“哄”地笑开了。
张亢脑子来得快极了,听了马上反唇相讥,冲着王琪说:
“王琪望月叫三声!”
这句里边的“叫三声”是个典故。古代诗歌里有一句“猿啼三声泪沾裳”,这是在嘲笑王琪是只猴子。
他俩风趣的舌战,引得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大伙儿看着胖大的张亢和瘦小的王琪,再一琢磨“成八字”和“叫三声”,乐得更欢了。 这两句其实还是谜对儿,上句暗藏着“牛”,下句藏了个“猴”。
“猢狲”和“鲇鱼”
宋朝有个大诗人叫梅尧臣,诗和文章都写得好,在当时挺有名气。他跟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特别要好。
虽说梅尧臣有一肚子学问,可他不太走运,考了好多年,就是考不上进士。直到岁数大了,皇上才给了他一个“进士出身”的名,让他如编写《新唐书》的工作。梅尧臣觉着自个儿这么大岁数了,也没办成什么大事,这会 儿只好给朝廷编书。编书特别费功夫,兴许书没编完,自己就先入土了,这辈子恐怕没多大起色了。
这一天,梅尧臣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他叹了口气对妻子刁氏说:“我这会儿干上了编书的差事,真算得上是'猢狲入布袋’了。”意思是说,我就跟猴子被装进了口袋里似的,没指望再爬出来了。
刁氏虽说也一把年纪了,可平时挺爱跟丈夫开个玩笑。这会儿,她听了 丈夫的牢骚话,“扑哧”一声笑了,说:“可不,您整整忙活了一辈子,也没奔出个名堂,真算得上是'鲇鱼上竹竿’ 了。”鲇鱼身上特别滑溜儿,让它爬竹竿,那还不“刺溜儿”一下摔下来? 刁氏说丈夫想当官儿,可老是一个劲儿地往下出溜——爬不上去!梅尧臣听了,心里挺不是滋味儿,只好“嘿嘿”地苦笑。
张载刻苦读书的一副楹联
张载是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曾经在家乡关中[在陕西省]讲学,他的学说被人们叫做“关学”,是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张载研究学问特别下功夫,有时候思考问题入了迷,连饭都忘了吃,觉也不睡,他还在自己书房的柱子上,亲手写了一副楹联:
夜眠人静后; 早起鸟啼先。
苏东坡智对辽国使臣
北宋神宗时候,北方的辽国派来了一个使臣。神宗就派大学士苏轼去接待他。这位辽国使臣有点学问,他早就听说苏东坡是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这回见了面,就想考考苏东坡。
使臣客气了几句,就对苏东坡说:“我有一联儿,请先生对个下句。我的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
旁边陪着的几个宋朝官员,一听这个上联,直皱眉头,都挺替苏东坡着急,可别对不上来呀:苏东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说:
四诗风雅颂。
对句里的“诗”,指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一共有 305 篇,是由《风》、《雅》、《颂》组成的;《雅》又分成了《大雅》和《小雅》,合到一块儿正好是四部分,这就叫“四诗风雅颂”。
在座的宋朝官员一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那位辽国使臣马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苏东坡一抱拳,连声说“佩服,实在佩服。”
说来也巧,这会儿屋外忽然电闪雷鸣,来了暴风雨。苏东坡朝窗外一看,灵机一动,对辽使说:“你的上联还可以对——
一阵风雷雨。
还没等辽使称赞,苏东坡又对了一句:
两朝兄弟邦。
苏东坡写联挖苦势利眼
传说苏东坡有一天到山里去游玩。山清水秀,风景美极了。苏东坡一路 看着美景,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古庙前边,苏东坡挺高兴,就进了庙,打算 歇歇脚。庙里管事的老道,看进来的人穿着一身旧衣裳,心想:哪儿来的这么个 “穷酸”。可又不能不招呼,他就坐在椅 子上,带搭不理地冲苏东坡一点头,说:“坐。”又一扭脸对身边的小道士 说:“茶。”可老道跟苏东坡一搭上话,就吃了一惊:“这人学问不小哇!”马上站起来,把苏东坡让到了客房。一进客房,老道口气也变了,挺客气地对苏东坡说:“请坐。”然后又叫小道士:“敬茶。”老道再一细打听,真没想到, 面前的这位“穷酸”,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土!老道吓了一跳,赶紧起来让苏东坡:“请上座!”又喊小道士:“敬香茶!”还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赔不是。
老道一想,难得这位大学士来到庙里,可别错过机会。他就满脸堆笑地冲苏东坡说:“久闻学士的大名,今天您到这儿来,就请给庙里写副对子吧, 贴出来,我们脸上也有光彩。”苏东坡看老道点头哈腰的样子,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他顶看不起这号势利眼了,一听老道想要个对子,就“嘿嘿”笑了几声,说:“行,行。”苏 东坡拿起笔来,“刷刷刷”一会儿就写好了一副对子: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也有人说,这个有名的对联故事,说的是清朝的书画家、诗人郑板桥。
“松子、棋子落”和“柳丝、钓丝悬”
有一天,苏东坡跟好朋友黄庭坚在松树下边下围棋。下到半截儿,从树 上忽然掉下来几颗松子,“啪啪”正好落在棋盘上,圆圆的松子就跟围棋子似的。苏东坡盯着棋盘上的松子,心里一动,随口就说: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一听,明白了,这是让我对下联呐!碰巧,离他们不远的河边上 坐着个渔夫,正在柳树下头钓鱼。鱼竿上的鱼线跟长长的柳条,一块儿垂在水里。黄庭坚一眼瞅见了,马上对了一句: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东坡的三果一药谐音对儿
有一天,苏东坡到朋友刘贡父家去串门,聊到半截儿,苏东坡家里有事打算回去。刘贡父劝他多待会儿,再聊聊。苏东坡说什么也要走,刘贡父就跟他开玩笑说:
“幸早里,且从容;”
刘贡父在说,时候还早呐,甭着急,慢慢喝。刘贡父在话里巧妙地利用了谐音,两个字的读音完全一样或者差不多,这句话里包括三种水果一种草药。“幸早里”跟“杏”、“枣”、“李”三种水果名谐音,“从容”跟“苁蓉”这种中草药名谐音。
苏东坡听了,马上对了一句:
“奈这事,须当归。”
苏东坡回答说,赶上这么个急事真没办法,我得赶紧回去。对句也用了谐音,“奈这事”谐“奈”[一种苹果]、“蔗”、“柿”三种水果名, 有一种中草药就叫“当归”。苏东坡也用了三果一药的谐音来对。
上句出得巧,下句也对得妙。
苏小妹出对儿难新郎
民间早就流传着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讲的是: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苏小妹跟年轻才子秦少游很要好,后来俩人相爱成亲了。
新婚之夜,苏小妹却紧闭洞房大门,不让新郎进屋。她出了三个题目让丫环交给新郎官,告诉他答对了才许进洞房;要不,就在门外待着!第一道题是首嵌字诗,秦少游一眼就看出来了。第二道题是个人名谜语,秦少游没费什么事,也很快猜出来了。第三道题是个对子上联,写的是:
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拿到手里就乐了,心想:“我五岁就会对句,这有什么?一会儿我就能见到新娘子了!”可一细看,并不简单。要是对得太平常了,会让新娘看不起,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得对个绝的!可他想了好半天,还真给憋住了。秦少游急出了一身汗,在洞房门外直转悠。
这时候,惊动了一个人。谁呀?就是苏小妹的哥哥苏东坡。苏东坡估计妹妹可能会难为新妹夫,就没睡觉,偷偷躲在远处,看这小两口斗智。这会儿看秦少游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闭门推出窗前月”,还做着用手推窗户抬头看月亮的动作。那副抓耳挠腮的着急样子,瞧着真好笑。他想,我得帮他一把。
正好院里有一口养金鱼的大水缸,苏东坡一看有了主意。他随手捡起了一块石子,扔进了缸里。缸里的清水一下溅到了秦少游的脸上,他不由得望缸里一看,只见水里的天光月影随波摇动。秦少游一下恍然大悟,马上大声对了个下句: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丫环提着红灯,迎接新郎来了。 秦少游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喜滋滋地走进了洞房。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朝有个州官,叫田登。田州官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他还有个毛病,顶恨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认为这是 “犯上”,对自己太不尊敬了。他叫田登,不单“登”字儿不许说,就连那些跟“登”一个音儿的字儿,像什么“噔”、“灯”也不许人家说。要是手下人没留神,说出了“dēng”这个音儿,田登二话不说,马上叫人把这位拉下去,狠狠地打一顿屁股。这么着,手下人没一个敢说“dēng”这个音儿的。这倒成了田州官的一条法律了!
这年正月十五灯节[就是元宵节],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了告示[布告], 上面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城里贴出
怎么“放火”三日呐?原来,本来应该写上“放灯三日”,可这“灯”不是跟“登”同音吗,一想到田州官的板子,谁还敢写“放灯”呀?这么着,满处的告示上,都写成了“放火三日”!
老百姓一看,又是气又是笑。过个灯节,连“灯”字都不准提,这叫什么世道!有人就借这个事儿,干脆编了一副对联:
只准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只因'而已’十年闲
宋朝的洪平斋学问不错,人也正直敢说。他写文章,在每件事后面常爱 写上“而已”俩字。
他考上进士以后,在朝廷里当了个小官。可他看不惯当朝宰相干的坏事, 就上书给皇上,告了宰相一状。洪平斋在奏章里说,宰相只会“招权纳贿, 倚势作威而已”。意思是,当朝宰相就会结帮拉派,贪财受贿,仗着势力大, 耍耍威风罢了。
不料,这份奏章让宰相看见了,他恨得咬牙切齿,偷偷把奏章给藏起来 了。打这儿起,宰相老给洪平斋“小鞋穿”。整整十年,老让他当那个小官, 还不给他事干。洪平斋一肚子牢骚,无处发泄。过年的时候,他在门外贴了 这么一副春联: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闲。
杨邦乂不屈写血联
南宋初年,金朝皇帝派兀术做元帅,率领大军侵犯宋朝。金兵一路上烧杀抢掠,十分凶恶野蛮。
这一天,金兵攻到了江西的溧阳城下,守城的宋朝将官贪生怕死,就开城门投降了敌人。金兵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溧阳城。
金兵抓住了县令杨邦乂,把他带到了兀朮面前。兀朮对杨邦乂软硬兼施,封官许愿,劝他投降。杨邦乂大义凛然,张口大骂,然后咬破手指, 用鲜血在衣袍上写下了十个血字:
宁作赵氏鬼; 不为他邦臣!
兀朮杀死了杨邦乂,而杨邦乂和他的这副名联却名扬千古。杨邦乂用血 写成的对联,还是现存的最早的“言志联”。
“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
美丽的杭州西湖旁,有一座岳王庙,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就埋在这儿。 岳飞墓前,有四个用铁铸成的人像,跪在地上。这四个铁像是四个坏蛋,
他们是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和他的恶老婆王氏,另外两个是秦桧的走狗万俟卨【mòqíxiè】和张浚。墓前有这么一副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副对联是清朝的一个姓徐的女子写的,看到这副对联的人,都夸徐姑娘写得好。对联好就好在,写出了人们对英雄的爱和对奸贼的恨。
秦桧有个后代叫秦磵泉,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有一天,他跟几个朋友到西湖去玩儿,来到了岳飞墓。一个朋友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他给秦桧两口子的铁跪像,题一副对联。秦磵泉看着他老祖儿秦桧的跪像,心里真不是滋味儿,又是恨又是臊,他拿笔写了这么一副对子: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奸相贾似道的马屁联
南宋末年出了个大奸臣,叫贾似道。贾似道年轻的时候,是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因为他姐姐当了宋理宗的贵妃,贾似道这个无赖,才步步高升,官儿越做越大,末了竟当上了宰相。
宋理宗死了以后,太子赵禥[qí]当了皇帝,就是宋度宗。赵禥能当上皇 帝,贾似道出了不少力,度宗当然感激他,对他一再重用。贾似道呐,也挺能拍宋度宗的马屁,讨他的欢喜。
有一年,宋度宗要过生日了,他的生日是四月初九。赵禥的母亲谢太后的生日是四月初八,娘儿俩的生日就差一天,紧挨着。贾似道打算借这个机会好好拍拍皇上和太后,他就叫手下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编了一副寿联献了上去。寿联写的是:
圣母神子,万寿无疆,亦万寿无疆; 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金章宗的合字对儿
金章宗是金国的第六代皇帝,他从小就喜欢汉族文化,还能写能画。他当了皇帝以后,叫金国的官员百姓穿汉族衣服,行汉人礼节,还提倡女真人跟汉人结婚。金章宗的这些作法,促进了民族融合。金章宗还在中都[今北京]的西边修建了闻名世界的芦沟桥。
金章宗有个妃子叫李宸妃。李妃不但长得美,而且聪明好学,能写字作诗。金章宗顶喜欢她了。李妃在离宫的琼华岛,修了个梳妆台。夏天晚上,李妃就陪着金章宗在台上乘凉。
一天晚上,金章宗跟李妃坐在露天的台子上,他看看李妃,忽然想出了个合字对联,就笑眯眯地对李妃说:
“二人土上坐;”
李妃听了,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心里有了词儿,马上对了句:
“一月日边明。”
赵孟頫给忽必烈写对联
赵孟頫是元朝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他的字尤其好,字体圆转漂亮,自成一家,是有名的楷书四大家的“赵体”。
赵孟頫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代孙。宋朝被元朝灭了以后,元世祖忽必烈就派人去江南,找一些能人,来为元朝政府干事。赵孟頫挺有名气,被带到了大都, 去见忽必烈。
忽必烈见赵孟頫长得满精神,说话、举动不一般,心里挺喜欢,就打算重用他。可又一琢磨,他是宋朝皇帝的后代,是不是真心归顺我呐?想到这儿,忽必烈就让他摘了帽子。赵孟頫把帽子一摘,露出了个尖脑袋。忽必烈一看,哈哈笑了,说:“不过是个漂亮书生。”接着又对赵孟頫说:“听说你的字不错,给我写副对子吧。”赵孟頫就拿笔当场写了一副有名的对联: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几十年以后,明太祖朱元璋灭掉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马上从侄子建文皇帝手里抢到了皇位,当上了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北京”这个 名字,就是朱棣最先给定的]。他在北京皇城南边的正中间,修了一座“大明门”[清朝改叫“大清门”,到了民国又改叫“中华门”。大明门的位置在今天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边,解放后扩建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拆掉了]。修好了大明门,明成祖让大学士解缙写个门联,装饰在大明门的两边。 解缙写的就是这两句:“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明成祖看了,满意极了,赏给了解缙好多礼物。
小高明答对讽客
高明是元末明初人,是有名的戏剧作家。《琵琶记》这出古典名剧,就是他创作的。高明在元末考上了进士,当过小官,后来辞官不干了,隐居起来,专门写作。明初,朱元璋听说了他的大名,请他出来做官。高明就借口自己“年岁大了,一身的病”,没有去。
高明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对对子。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请了个客人来吃饭。饭菜摆好了以后,父亲有事出去了,屋里就剩下了高明和客人。看着桌上摆着的好吃的,小高明忍不住了,就偷偷抓了一把,往嘴里塞。客人看着挺有气,心想:我这个客人还没吃呐,你这小家伙倒抢先了。等到正式吃饭的时候,客人对高明的父亲说:“听说您这个儿子挺会对对子, 我出个上联,让他试试。”客人就说:
“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
高明一听,这个客人也真是的,当着父亲的面揭自己的短儿,就不客气地对了一句:
“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
对句里的“村人”,在这儿的意思是没知识的粗鲁人。客人一听这孩子骂自己是“粗人”,更有气了,接着说:
“细颈壶头,敢向腰间出嘴;” 意思是说,你这“小壶嘴”敢跟我这个“大壶身”斗嘴! 小高明马上对了个: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 高明挖苦客人是一肚子“铁锈”,没什么正经学问。 高明的父亲一看客人的脸都气白了,赶紧拿话岔开了,还让儿子先出去“凉快凉快”。
七岁驿童对太祖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有关他的对联故事很多。下面就讲几个。有一次他作战途中,带兵路过一个驿站,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听差,在里面正忙活呐。朱元璋走过去问他在这儿干什么。小孩说:“我替爸爸在这儿当差呐。”那会儿规定,老百姓都得替朝廷白当差,要白干好些天的活儿,这叫做“差役”。朱元璋问他:“你能对对子吗?”小孩说:“能”。朱元璋就说了个上句:
“七岁儿童当马驿;”
小孩马上对了个:
“万年天子坐龙廷。”
龙廷,指皇位。可这会儿,朱元璋还没统一中国、建立明朝,他还不是皇帝。一听小孩这么捧自己,朱元璋高兴极了,马上免了小孩的差役,还提 拔他当了自己的小随从。
惊“死”诗人
南京是朱元璋定下的国都。南京城的东边有一座钟山,也叫紫金山,是挺有名的一座山。
朱元璋找了不少读书人写诗赞美钟山,其实,这是朱元璋想让这帮人说些好听的,夸夸自个儿。这么着,就有些爱溜须拍马的人,想借写诗的机会 吹吹朱元璋,要是皇上一高兴,自己不就能捞上一官半职吗?
这一天,有个叫邓伯言的要见皇上献诗。朱元璋就叫人把他请进了大殿, 让他当场写一首《钟山》诗。邓伯言装模作样的想了一会儿,就把预先想好 的诗写上了,交给了皇上。诗里的联句是这么写的:
鳌足立四极; 钟山蟠一龙。
这两句是说,用大龟的四只脚当作支柱,放在大地的四角, 支起了天,雄伟的钟山上盘伏着一条巨龙。这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呐?是说钟山的地势可太好了,皇上建都南京太英明了,皇上就是盘在钟山上的一条巨龙。
朱元璋看了这两句,美得不得了,一个劲儿的念。后来光念觉得不过瘾,就一边念一边用手拍打着桌子,念的声儿越来越高,桌子也“啪啪”的越拍越响。就在朱元璋挺得意的当头儿,坏了,下边那位诗人“咕咚”一 声躺在地上,背过气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呐?
原来,朱元璋在上边正得意,可邓伯言误会了。他看皇上念着自己的诗,忽然使劲地拍起了桌子,以为写的诗得罪了皇上,皇上要大发脾气了,那自己的小命还保得住吗?想到这儿,邓伯言脸发绿,眼发直,两腿“得得得” 的哆嗦开了。上边朱元璋拍得越响,底下邓伯言越哆嗦得厉害。突然,他觉着眼前一黑,两腿一软,“嗡”的一下什么也不知道了。殿上的卫士赶紧把邓伯言抬出去了,找了个清静的地方,又撅胳膊又窝腿的,好半天,邓伯言才吐出了一口气,算是缓过来了。
朱元璋觉得邓伯言写的联句虽然不错,可自己拍了几下桌子,就把这位“才子”给吓死过去了,也太不中用了。到了儿,他也没给邓伯言官儿做。
明太祖写联送徐达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爱写对子,他不但自己写,还让家家户户都写。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他下令让南京城的居民,不管是当官儿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在第二天大年初一,家家门口都得贴上一副对联。
第二天,朱元璋还悄悄化了装,走大街串小巷,挨门挨户地看。写得好的,他就笑着点点头;写得赖的,他就撇撇嘴。有人说,我们国家过年时家家户户喜欢贴春联,就是朱元璋那会儿兴起来的。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不过,朱元璋是大力提倡写对联的。他凭着皇帝的身分大力提倡,而且自己还带头写,这对推广、普及对联,确实起了很大作用。
朱元璋亲手写了不少对联,送给大臣们。他送给徐达的一副对联,就挺有名。这副对联写的是: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副对子虽说只有二十二个字,可写出了徐达一生的功劳。只不过话说得有点过分。
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勇敢善战,而且文武全才。徐达从二十来岁开始,就帮着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当了三军统帅,打过大小胜仗上百次。末了,他率领大军,攻下了元朝的国都大都,灭掉了元朝。徐达当过征虏大将军、右丞相、魏国公。朱元璋夸他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在这副对联里,明太祖称赞徐达的功劳最大,从古到今都算上,他数第一!
道士警告大将军
明初,在南京的钟山里,住着一个道士。他戴的帽子真特别,是用铁丝编的铁帽子,人们都管他叫“铁冠道人”。铁冠道人挺有眼力, 对一些人和事看得准,所以好多做大官的,都愿意找他聊聊。
有一天,大将军蓝玉带了一坛子好酒,找铁冠道人来了。这位大将军当时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勇猛善战,给朱元璋立了好多战功。 明太祖朱元璋封他当了凉国公。
铁冠道人听说蓝将军来了,就穿着一身脏袍子,脚下趿拉着一双破草鞋出来了。道士冲蓝玉一点头,就算是行礼了。蓝玉一看道士对自己待理不理的样儿,心里挺不痛快。他勉勉强强招呼道士,一块儿坐下喝几杯。喝着喝着,蓝玉对道士说:“听说您有学问,我这会儿有个对子上联, 请先生对个下联。”接着,蓝玉看着道士的两脚说:
“脚穿芒履迎宾,尺下无履;”
是说,你趿拉着两只破草鞋,来欢迎高贵的客人,脚底下也显得太没礼貌了。“足下”字面儿上可以当“脚下”讲,也可以当“您”讲,用来称呼对方。“履”跟“礼”谐音,“无履”实际是说“无礼”。蓝玉表面上说“脚”,实际在说,你这么对我没礼貌,太不象话了。
铁冠道人早听说蓝玉仗着自己功劳大,尽干违法的事儿,有时对明太祖也不服气。那些没什么错处的官,都让朱元璋给杀了不少。像蓝玉这号“狂” 人,朱元璋能容得了他?
铁冠道人想到这里,笑了笑,指着蓝玉手里的椰壳酒杯 ,对了一句:
“手执椰瓢作盏,尊前不锺。”
是说,你拿着椰壳酒杯,在酒樽面前盛酒喝,实在不象个酒杯,不成个样子。可这 是表面的意思,暗含的意思是,你在皇上面前老是大大咧咧的不大听话,像是对皇上不大忠心[“锺”跟“忠”谐音],你可得留点儿神!道士虽说有点挖苦蓝玉,可实际上也想让他清醒清醒,给他一个警告。
蓝玉哪儿听得进去呀,道人刚说完,他“腾”地一下就蹦起来了,脸气得跟紫茄子似的,一甩袖子走了。
后来,朱元璋果然把这个不大服帖的蓝将军给杀了,还借这个碴儿一气 杀了一万五千人,这就是有名的“蓝玉案”。
“重庆府”与“大明君”
有一天,朱元璋穿着便衣进了一家小酒店。他看靠犄角上坐着个年轻人, 一身读书人的打扮,旁边还有个空座儿。朱元璋就挤了过去,坐在了书生对面,又叫来了酒菜,就跟这个书生一边喝一边聊。朱元璋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呐?”书生回答说:“重庆人。”朱元璋眼珠一转,想了个上联,就对书生说:“我有个上联,你能对个下联吗?我这个上联是——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朱元璋的上联想得挺巧妙,前半句“千里为重”,把“千”和“里”两 个字上下摞到一块,不正好是一个“重”字吗?这就叫“千里为重”。后半句,说的正是书生的家乡。“重”有“多”的意思,四川重庆多山多水,这就叫“重山重水重庆府。”
再说这个书生,眼瞅着朱元璋,心里就嘀咕开了:对面这位客人虽说穿着一身老百姓的衣服,可他说话、举动却有点不一般。书生又听说过,皇上常派人在下边转,变着法儿整治人。这个书生就多了个心眼儿,不管这位是干什么的,捡好听的说!他想了想,就对了这么一个下联: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开头半句,“一人成大”,把”一”和“人”字摞到一块,正好是个“大” 字,这就叫“一人成大”。下半句是夸国家和皇上的。是说国家地盘大,明朝强大;当然,“一国之主”的皇上也一定够“大”的。这就叫”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了,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可表面还装得跟没事人似的,又喝了两口酒就走了。不一会儿,就从门外闯进一伙儿差役,上来对书生说:“别喝了,跟我们走。”满屋的顾客一看这阵势,全溜了。书生心里也“怦怦” 乱跳,不知出了什么事。原来,这伙人是朱元璋派来的,要在皇宫里见见这位书生。
朱元璋见到了书生,笑呵呵地夸奖了他半天,还让人拿出好些钱赏给他。
书生晕晕糊糊地出了宫,脊梁骨还一个劲儿地冒凉气,心里说:“我的天! 要是刚才在酒店里不留神,说走了嘴,这会儿,我的脑袋可就早搬家了!”
店主人对对儿受赏
一天,朱元璋和一个叫刘三吾的大臣穿着便衣儿,到城外溜达去了。他们来到一个村子,见有家小酒店,就一块走了进去。真不走运,店里的酒菜吃食什么的,全卖光了,光剩下酒了。朱元璋没法儿,只好要来了一壶酒,和刘三吾对着干喝。没有下酒的菜,朱元璋觉得没味儿,可也不好发 脾气,就发了一句牢骚,他说: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赶巧店主人过去念过几年书,在一边听见了,就又送来了一壶酒,随口对了一句: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店主人对得挺好,说是,明朝统一了全国,不分什么南北,都是大明国 的地方了。这两句还都是嵌字联,出句嵌“东西”,对句嵌“南北”。朱元璋一听,刚才一肚子的不高兴,全没影儿了,哈哈的笑了。喝完了酒,多给店主人好些钱。
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把这个店主人找去了,要给他个官儿当。店主人听了,头磕得就跟鸡啄米似的,他对朱元璋说:“谢谢皇上,可我真不是个当官的料儿,您还是让我回家卖酒去得了。我感激您一辈子!”朱元璋看他实在不愿意当官儿,就让他回家了。
无名和尚助刘基
刘基又叫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是有名的“智多星”,帮着朱元璋出了好多主意,灭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刘伯温还是有名的文学家,文章写得特别好。可这位大学问家也有被憋住的时候。
这一天,刘伯温从老家探亲回来,要到京城去见明太祖。半道上,他坐在船里,给朱元璋写奏章。可写到半截儿,写不下去了。这会儿,就听岸上有人喊:“请船停停,请船停停”原来,岸上有个和尚想要搭船。刘伯温让船靠了岸,把和尚接了上来。
和尚来到舱里,看到刘伯温闷闷不乐,皱着眉头,好像有什么心事。他就问,“大人,您是不是碰上了什么烦心的事?”
刘伯温就实话实说了:“我正给皇上写一份奏章,写到'蹉跎岁月,五旬有三’ 这句下边的对句怎么也写不出来了。” 和尚听了,随口就说:“大人,对句不如写上
'补报朝廷,万分无一’。”
刘基听了,吃了一惊说:“师父真是高才。”这副对联的意思很好懂, 上联是说,时间白白过去很多,一晃我已经五十三岁了。下联是说,我报答皇上做的事,还不到万分之一!表示出刘基在皇帝面前诚惶诚恐的样子。刘基就留和尚在船上住了好几天,俩人还挺谈得来。快到京城了,刘基打算让他去见见明太祖,可和尚说什么也不去,跟刘基告别下船去了。
燕王对对儿显雄心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殿里和四儿子燕王朱棣、长孙朱允炆聊天。聊着聊着,他两眼盯上了门外的两排马队,那是他的仪仗队,长长的两溜儿马排得整整齐齐。这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风,那些马尾巴被风吹得一下子都飘舞起来,还真挺好看。
朱元璋看到这儿灵机一动,脑子里冒出个对子的上联,他对身边的孙子朱允炆说:“我这儿有一个上联,你给我对个下联。我这个上联是:
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年纪不大,可书读的不少,他稍微想了一下,就说了个下联:
“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允炆的下联对得倒挺工整,可就是意思差点劲儿,没有生气。一向喜欢听好话的朱元璋一听,眉头就皱成个疙瘩,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在一边的朱棣见父亲脸色儿挺难看,就上前对父亲说:“父皇,我也想了个下联。”朱元璋就让朱棣说说。朱棣就大声念了个下联:
“日照龙鳞万点金!”
“王”不出头谁作“主”
朱棣在北平当燕王的时候,认识个叫道衍(又叫姚广孝)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有我帮着您,保准让大王您戴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一听就明白了:自个儿现在是王,“王”字上再戴上个“白”帽子,“王”字上加“白”字,不就是“皇”字吗?噢,这和尚是想帮着自己当皇帝呀!朱棣很高兴,就把道衍留了下来。
后来,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就是建文帝。建文帝顶不放心的就是四叔燕王啦;他想了好些法子,打算着收拾朱棣。朱棣也不能坐等收拾, 就准备起兵打倒建文帝。
冬季的一天,燕王坐在屋里想心事,一抬头,看见了屋外房檐儿下边的冰柱子。随口念了一句: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天气寒冷,一点水就能结成冰。它又是个测字联, “水”字上加一个“点儿”,不就是个“冰”字了吗?(古代“冰”字可以 写成“氷”)其实,这是朱棣在借题发挥,“水”能变成“冰”,自个儿这 个“王”能不能变成“皇”呐?道衍早猜透了燕王的心事,他眼珠儿一转, 马上对了个下联: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没多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后来打败了建文帝,做了皇帝。道衍给朱棣出了好些主意,朱棣也让道衍当了大官。
大明一统和永乐万年
明成祖朱棣听说江苏溧阳县有个“神童”叫彭印山,就叫人把他带到了北京。
彭印山到了京城,正赶上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朱棣在皇宫的奉天门前边,跟大臣们一块看花灯。他把彭印山叫到了眼前,一看小家伙长得挺机灵,就出了个上联,让这个“神童”对下联:
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六岁的彭印山马上对了一句: 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君”指皇帝。“永乐”有两个意思:一是皇上和百姓们永远欢乐;二 是“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代表明王朝。彭印山祝愿“大明一统”的天下, “万年”永存。
明成祖一听,乐得眉开眼笑,赐给了彭印山好些赏品。
打了脑袋就算没打
明朝冯梦龙著的《古今谭概》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丘浚的 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靠给别人干点活儿来养活小丘浚。母亲 认识不少字,就教丘浚读书识字。可家里这么穷,那儿有多少书可读呀?丘浚就跑到几十里外去找人借书读。
有一天,丘浚听说附近庙里有个叫释珊的和尚有点儿学问, 就去庙里见他。进到庙里,释珊看丘浚是个穷小子,就待搭不理的。丘浚窝了一肚子火,刚想走,一个小和尚进来说,有个将军的儿子来见。释珊一听, 连忙跑出门外,下台阶去迎接这位公子,还点头哈腰的一个劲儿地赔笑脸儿。 公子走了以后,丘浚走过来问释珊:“刚才您对这位公子连跑带颠地迎接,可对我连站起来都不肯,这是什么理儿?” 和尚一听“哼”了一声,就用经书上的说法回答了一句: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意思是说,去迎接公子,就跟没迎接一样,没迎接你,也跟迎接了一个样。丘浚一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眨了眨眼,有了主意,一手抓起和尚面前敲木鱼的小槌儿,朝释珊的光脑袋上就是几下子,一边敲一边还说:
“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这句话跟和尚说的正好成了一副对子。丘浚打了和尚几下,把小木槌儿 一扔,哈哈大笑着跑了。释珊干瞪着眼,坐在那儿揉着脑袋上的青包儿。
解缙的顶真联
明朝时候,南京金水河是人们游玩的好地方。春天一到,河岸上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吸引了好多男女老少上这儿来观景、钓鱼。
这天,文人胡子祺带着八岁的解缙来这儿玩。胡子祺知道解缙聪明伶俐,就让他对对子。胡子祺出了这么一个上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意思是说,金水河两岸刚长出黄色嫩芽的柳条,就跟金线似的低垂着, 有人在河里钓到了金鱼,就用柳条穿上金鱼的嘴提溜着。
这个上联是个“顶真联”,就是前半句的末尾一个词“金线柳”, 又是后半句的头一个词。同时这还是复字对,一共用了四个“金”字。
解缙是怎么对的呢?他看着游人里边,有好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妇女, 就对了个下句: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簪,是古代人用它来别住头发的。有银的、铜的、骨头的,还有玉的,簪子的一头常常雕刻着一些花鸟;“玉人”,指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妇女。解缙的下联也是顶真对,前半句末尾的“玉簪花”,正好是后半句的开头。同时,也是复字对,连着用了四个“玉”字,跟上联的四个“金”字对 得又准又好,意思也不错。真不简单。
小解缙写联斗尚书
解缙是明朝初期有名的才子,当过明成祖的大学士,还主编过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永乐大典》。
解缙的爸爸是个读书人,妈妈也念过不少书。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加上自己聪明好学,十几岁就成了个“小才子”。
解缙十四岁那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打算写副春联,准备初一贴出去。 他家的对门住着个姓曹的尚书。曹家阔气极了,院子里栽了一大片竹子,竹子高出墙头,从外面一看,绿绿的惹人爱。解缙就借这个景儿,写了副春联, 第二天一早贴到了门外。春联写的是: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谁知,这副对联让曹尚书看见了。他来了气,你小小的人家也配说“家藏万卷书”?我让你的春联贴不住!他就喊家里那些仆人,把院里的竹子全 给砍了“头”——削去了半截儿,从院墙外边看不见竹子了。曹尚书想,这下我看你还怎么个“门对千根竹”?
小解缙一出门,见曹尚书家挺好的竹子一下全没了“脑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里挺好笑。他脑瓜儿一转,有了主意,进了家,不慌不忙地 又写了两个字,接在门外春联的下边,就成了: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一看,气坏了:我把竹子连根砍了,叫你“短”不成!他又喊来仆人,让他们“嘁喳咔嚓”把竹子砍了个净光,还把这些带根的半截儿竹子,全扔出了院外。解缙看了,更笑了,心想:你这个堂堂的曹尚书,净跟我小孩子斗气,我还得气气你。他又写了两个字,门外的春联 就又长出了一截儿,成了: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一看,气得直翻白眼儿。好嘛,我家的竹子越来越短,末了,连根拔了;可你家的对联倒越贴越长!可惜了我这一大片好竹子,全让这副春联给毁了。
明成祖的难对儿“容易”对
解缙学问好,脑子快,明成祖朱棣常拿一些难题考他。有一天,朱棣对解缙说:“昨儿晚上宫里有'喜’了。先生能作首诗吗?” 解缙听了张口就说:
“君王昨夜降金龙,”
降金龙,指皇上得了个儿子。 朱棣说:“是个女孩,不是男孩。”解缙马上说:
“化作嫦娥下九重。”
这儿的嫦娥指皇上的闺女——小公主;,顶高的天,“下九重”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朱棣又说:“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着说:
“料是世间留不住,”
朱棣笑了:“已经扔到水里去了。”解缙马上说:
“翻身跳入水晶宫。”
朱棣听了,哈哈大笑:“先生真是高才。我刚才说的都是没影儿的事,不过是想考考你。”
又有一天,朱棣对解缙说:“我看的一本书上,有俩字挺难对。我想了不少时候,还是没想出个对句。”解缙问:“是哪俩字?”明成祖说:
“色难;”
“色”指脸色,“色难”是说脸上露出为难的样子。 解缙听了,笑着说:“容易。”成祖听解缙说“容易”,就支棱着耳朵听他对下句。可等了半天,解缙也不言声。成祖挺奇怪,问:“你说容易,怎么这么半天还不对?”解缙说:“刚才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一琢磨, 一下明白过来,哈哈大笑。原来,解缙对的下联就是:
“容易。”
“容易”怎么能跟“色难”对上呐?原来,“容易”既能当口语讲,又能当文言讲。当口语讲,是一个词,有“好办”、“不费事”的意思。当文言讲,就成了两个词;“容”在这儿当“脸色”讲,“易”当“平和”讲; “容易”的意思就是脸上露出了平和的样子。解缙用“容”对“色”,都是名词,都当脸色讲;用“易”对“难”,都是形容词,都当表情讲,意思又 正好相反,真是高明。
解缙和成祖的这副两字对儿,恐怕是留下来的顶早顶有名的两字对了。
小和尚对尚书对儿
永乐年间,有个尚书来到一座庙里。他看这里殿堂宏伟,气派不凡,一时心血来潮,就拿这座庙为题,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尚书走了以后,庙里有个小和尚看见了这首诗,就在旁边胡诌了几句, 和他这首诗以后,尚书又到庙里来玩,一眼看见了这首和诗,心里挺有气:这种歪诗也配和我的诗! 一打听,知道是个小和尚写的,就派人把他叫了来。
尚书数落了小和尚几句,然后说:“我有个上联,你要是能对上下句, 我就饶了你。不然,对你不客气。”说完,他念了个上联: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意思是说,你这个和尚和了尚书写的诗,从诗里说 到了这座庙。这个上联水平挺高,不单说了和尚和诗这件事,而且构思 也特别巧妙。“和”、“尚”两字连用了两次,可用法大不一样。头一个“和尚”是名词,第二个“和”是动词,第二个“尚”又跟“书”组成了另一个名词。后半句是拆字联,把“诗”拆成了“言”和“寺”。自然巧妙,富有情趣。
小和尚一听,这么难对的上联,自己怎么对得出?他急得出了一身汗,只得跟尚书说好的:“请大人消消气。您想,我的学问哪能跟大人比呐!您得容我两天工夫,两天以后我准能对出来。”尚书听了点头答应了。
小和尚赶紧满处求人。可一连问了几个秀才、举人,都没对出来。小和尚急坏了,忽然想到了老乡大学士解缙。他就想法托人见到了解缙,把这事跟他说了。解缙笑了:“这个上联确实不好对。我想了一个,你看看成不成。”解缙的下句是: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意思是说,上将走上将军的座位,靠着这个位置,树立个人威望,管束三军。下联对得完全符合上联的要求。小和尚一听,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赶 紧找那位尚书“交差”去了。

联趣——讽刺联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楹联是一个瑰宝。它有悠久的历史。在各种节日喜庆时,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在这些对联中,讽刺联,有它的独特作用。现分期介绍它。
首先介绍讽刺贪官联:
清朝时,有一位镇江知府,把官厅修建得焕然一新,并在这里大宴宾客,请诗文大家吴鼎撰题楹联,吴鼎并不深思,提笔书出上联:
山色壮金银,         惟以不贪为宝;
这上联嵌入了镇江的名胜金山和银山。但吴鼎一时想不出合适的下联。但傍边有一位客人马上脱口而出:
江流环铁石,   居然众志成城;
下联嵌入了三国东吴孙 权在镇江筑的铁瓮城。此联的意思是此处虽然是肥美之地,但为官者不可起贪心,否则将会遭到老百姓的反对!此上、下可谓珠联璧合,众人莫不称妙!
改联讽贪官
湖北黄州府知府某人,爱财如命,非常贪婪,断案不辨是非.他曾为城外的放龟亭(相传为苏东坡在黄州时所建)题有一幅对联:
昔日黄州如何,今日黄州如何,请君且自领略
这是赤壁亦可,那是赤壁亦可,何必苦为分明
有人把把它改成如下的样子:
原告送钱若干,被告送钱若干,请君且自领略
这边有理亦可,那边有理亦可,何必苦为分明
妙联鞭赃官
某年除夕,一个贪赃枉法又厚颜无耻的县官,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一 心 为 民 ,两 袖 清 风, 三 思 而 行 ,四 方太平 ,五 谷 丰 登;,
六 欲 有 节 ,七 情 度 量 ,八 面 兼 顾 ,久 居德苑,十 分 廉 明。
横批:“福 荫 百 姓”
正当自己洋洋得意时,有人在他的对联側边也贴上一副对联,与之相对!:
十 年 寒 窗,九 载 熬 油,八 进 科 场,七品 到 手,六 亲 不 认;
五 官 不 正,四 蹄 羁 縻,三 餐 饱 食,二 话 不 说,一 心 捞 钱。
横批是:“苦 煞万民”
秀才写春联戏财主
从前有个为富不仁的地主,过春节时,请本村秀才写春联,秀才有意捉弄他,提笔写道:
明 日 逢 春 好 不 晦 气  酿 酒 缸 缸 好 做 醋 坛 坛 酸
终 年 倒 运 少 有 余 财 养 猪 大 如 山 老 鼠 只 只 死
秀才把上述文字,给财主念了一遍:
明 日 逢 春 好,不 晦  气,酿  酒  缸  缸 好, 做 醋 坛  坛  酸!
终 年 倒 运 少,有 余 财,养  猪  大  如  山, 老 鼠 只 只 死!
财主听了很高兴,马上叫人拿回贴在大门上。第二天人们经过财主家门口  ,大声念起来却成了:
明 日 逢 春,好 不 晦 气,酿 酒 缸 缸 好 做 醋,坛 坛 酸!
终 年 倒 运,少 有 余 财,养 猪 大 如  山 老 鼠,只  只 死!
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同,意义就完全相反了。这既讽刺这个财主为富不仁,也讽刺这个财主光有钱而无文化!
灯笼联嘲财东
某年元宵节,一灯笼师糊了两个大红灯笼挂在门前,并亲自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旁边:
挂 出 去 给 乾 坤 壮 胆,
看 起 来 与 日 月 增 光。
灯笼糊得好,对联写得好,村民争看,一致叫好。村里一财东,花了更多的钱,请人糊了一对更大的红灯笼,挂在门前,自以为花的钱多,看的人会更多,把那对灯笼的气势压下去,但挂出去后,看的人却寥寥无几,都去看先前挂出去那对小灯笼!财东很生气,为什么不看我的!就跑去看个究竟,原来是灯笼旁边的对联写得好!灯笼师知道财东有求联之意,想报他平日巴结官府,看不起老百姓之仇,有意藉代写灯联之机,加以讽刺。财东刚一开口求联,灯笼师马上答应!灵机一动,挥笔即成:
腊 灌 心 肠 , 惯 向 黄 昏 行 黑道,
纸 糊 面 皮 , 几 时 白 昼 见 青 天。
众人一见,拍手称好!财东知道自己挨了骂,对联又是自己请他写的,不能说人家写得不好,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劣政碑上的讽刺联
在旧中国到处可见为地方官吏歌功颂德的所谓“德政碑”。民国三十六年,四川温江崇庆一带大旱,百姓农田,颗粒无收。时新任县长叶春杰,勾结商号,谋取暴利,并枪杀无辜。后天降暴雨,淹没农田二十万亩,淹死民众千余人。叶春杰又趁火打劫,鲸吞赈济黄谷三千多石。对此,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
忽然有一天,在崇庆与温江两县的养马场,竖起一块引人注目的“劣政碑”。碑中刻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劣政碑”右上方刻了三个小方块:口口口。左右配以对联:
早 去 三 朝 天 有 眼;
迟 走 几 日 地 无 皮。
横批四个字:“民之 继 母”
崇庆解放,叶春杰从成都被押回,伏法于天庆寺侧。
讽县官联
相传,清朝末年,山东莱阳有一位县官,贪婪无比,想尽办法搜刮民财,每逢父母大寿、夫妻做寿,或有大病小灾,或孩子百日,都到处张扬,意在让人给送礼。有不送者,就设法给小鞋穿。
就是这样一位贪官,在表面上却还要装装样子,过春节时自撰一联贴在门上:
爱 民 如 子;
执 法 如 山。
老百姓见了这副对联,无不耻笑,有个书生也写了一副对联,夜间送去,先揭去县官自写联,然后贴上自己所写的,就变成这个样子:
爱 民 如 子,金 子、 银 子 皆 吾 子也;
执 法 如 山,钱 山 、靠 山 岂 为 山 乎?

内乡县衙对联 南阳府衙对联 武侯祠对联 武侯祠对联
内乡县衙
县衙大门(南宋四川安抚制使余介撰):
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大    堂(清御史象枢撰):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二    堂: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三    堂(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任职内撰):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吏    房:
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
县 丞 衙:
宽一分,民多受一份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簿衙大门: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欺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衙 神 庙:
不求当官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
策马追贤日月近;安邦崇德乾坤新。
夫子院内宅门(清代清官赵慎畛在桂林府衙撰):
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县丞衙正厅(清代潘先珍任蓬溪县令时撰):
立定脚跟竖起背,展开眼界放平心。
主簿衙正厅:
扪心自惭兴利少;极目只觉旷官多。
典 吏 衙:
报国当存清政;为民可效廉明。
东账房正厅: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西 账 房: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一丝一粟我之名节。
膳    馆:
以食为天一日三餐谁能少;因客而酒七碟八碗我不多。
土 地 祠:
职司土府神明远;位列中宫德泽民。
东 花 厅:
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舒
西 花 厅:
忙里有余闲   登山临水觞泳
身外无长物   布衣蔬食琴书
南阳府衙
南阳府衙: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窗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
仪门两边:
民情虽有顺逆从修齐治平可造盛世,官品本无高下能公正廉明才是青天
武侯祠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佚名集诸葛亮句题卧龙岗武侯祠
出处动关天下计;草茅我也过来人。 ——左宗棠题卧龙岗武侯祠
八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二家文字奇。 ——顾槐题卧龙岗武侯祠
云归大漠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野云庵
龙去崇朝作霖雨;我来高卧想羲皇。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坰。 ——顾嘉蘅题卧龙岗武侯祠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
世外风云争入眼;汉家兴废总关情。 ——林从龙题卧龙岗武侯祠
旨寻六家,业窥五际;内学七律,旁通三微 ——顾嘉蘅题卧龙岗武侯祠 六
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单家驹题卧龙岗武侯祠伴月台老龙洞洞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顾嘉蘅题卧龙岗武侯祠大殿门柱
器学潜藏,抱膝长吟田父乐;经纶跃展,鞠躬尽瘁老臣心。 ——吴庆桐题卧龙岗武侯祠
善卜天心,一言扛起三分鼎;难弘汉祚,两表空垂万世功。 ——宫宝安题卧龙岗武侯祠
庵垂两千年,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吕何如。 ——顾嘉蘅题卧龙岗武侯祠野云庵
先生本天下才,世人莫之许也;数语备当时事,将军岂有意乎。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
德深于众,名垂青史,江河行地;功高于世,声震寰宇,日月经天。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
赤胆忠心,使天下名医千秋魄动;青山白水,招人间雅士万古神驰。 ——刘宝和题卧龙岗武侯祠
地无论宛襄,有诸葛庐自堪千古;统并存吴魏,读隆中对早定三分。 ——黄剑三题卧龙岗武侯祠
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胡萍题卧龙岗武侯祠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张焕然题卧龙岗武侯祠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佚名题诸葛武候的祠堂
烧博望、平南蛮、出祁山,功垂宇宙;拼司马、骂王朗、气周瑜,名振古今。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 ——清赵藩题卧龙岗武侯祠 此联悬挂于宁远楼。
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怀忠。 ——顾嘉蘅题卧龙岗武侯祠
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父,可有遗音。 ——顾嘉蘅题卧龙岗武侯祠诸葛草庐
遗世仰高风,抱膝长吟,出处各存千秋志;偏安恢汉祚,鞠躬尽瘁,日月同悬二表文。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石坊
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迹;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遂老臣心。 ——金国钧题卧龙岗武侯祠拜殿井柱
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
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一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大拜殿井柱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佚名题卧龙岗武侯祠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世;为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千驷万锺弗受,三代下犹见斯人。 ——刘镇华题卧龙岗武侯祠
负天下奇才,若定指挥,独惜赍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叹风尘末吏,未遑窃比,追溯鞠躬尽瘁,心香一瓣学乡贤。 ——曹慕时题卧龙岗武侯祠
此地藉卧龙以传,看丹江西抱、白水东环,只许长留名士隐;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 ——顾嘉蘅题卧龙岗武侯祠
吕磻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继以宛琅邪得主有常,经纶丕焕;齐鲍叔、郑子皮,圣门所许也,合之徐元直见贤能举,豪杰奋兴。 ——田沛题卧龙岗武侯祠
孙曹固一世雄也!何以吴宫魏殿,转眼丘墟,怎若此茅屋半间,遥与磻溪而千古;将相岂先生志乎?讵知羽扇纶巾,终身军旅,剩这些松涛满径,如闻梁父之长吟。 ——刘世勣题卧龙岗武侯祠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大拜殿 ,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南阳知府顾嘉蘅书。
功盖三分延汉祚,名垂千古仰威仪。——大门外石坊, 1992年美籍华人、美国寰球实业公司董事长赵连仁撰。
死而后已酬三顾,道自长存贯两间。——大门外石坊, 1992年美籍华人、美国寰球实业公司董事长赵连仁撰。
长遗恨终前未能上慰先主,下济苍生;
将相具全才,结吴伐魏续汉统;
医药怀妙术,调营和卫保民生。—— 宁远楼,中华民国十一年七月袁庚辰献。
恢宏依大树,宁静仰茅庐。——大拜殿南侧过屋,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冬南阳督察专员兼南阳县县长王幼侨撰,河南省保安处处长冯剑飞书。
两表酬三顾,壹对足千秋。—— 三顾祠, 当代江苏姜华书。
务外非君子,守中是丈夫。—— 半月台左廊, 清代张秀山撰书。
笔底游龙惊藻思,云间海鹤拟清标。—— 半月台左廊,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顾槐撰书。
医 圣 祠
照壁:
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
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
还有:
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
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
清朝南阳知府顾嘉衡:
山石岩,林木森,此木是柴
南阳南,卧龙岗,金钉钉地

百副佳联
诗入司空廿四品;帖临大令十三行。
2、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3、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4、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5、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只二三。
6、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犹多隐士云。
7、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8、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
9、月中未要恨丹桂,岭上且来看白云。
10、醉卧不知白日暮;高情犹向碧云深。
11、却是梅花无俗态;曾书蕉叶寄新题。
12、深堂有月同参禅;清昼无人自检书。
13、公馀补睡续清梦;客去偷闲吟小诗。
14、莫放春秋佳日过;最宜风雨故人来。
15、百炼此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
16、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17、竹露松风蕉叶雨;茶烟琴韵读书声。
18、夜静斗横谈剑处;春深花绕读书庐。
19、娇黄嫩绿春前柳;淡白深红雨后花。
20、偶同人去红尘外;自疑身在画屏中。
21、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
22、庭小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
23、种竹类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
24、秋水才添三五尺;晓琴闲弄十馀声。
25、闲拈古帖临池写;静把清尊对竹开。
26、笔头洒起风雷力;壶中别有日月天。
27、学于古训乃有获;乐夫天命复奚疑。
28、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老胸中常有诗。
29、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30、天气乍晴花满树;人家久住燕双飞。
31、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
32、六经读罢方拈笔;五岳归来不看山。
33、诗成拂纸红藤滑;茶熟倾瓯白雪香。
34、持身每戒珠弹雀;养气要如刀解牛。
35、大鹏鸟飞九万里;蟠桃子熟三千年。
36、自古名士能评水;从来高僧爱斗茶。
37、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8、无私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
39、栽竹尽成双凤尾;种松皆成老龙鳞。
40、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41、该出手时就出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42、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
4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44、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45、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
46、从来艺圃多丰岁;自辟书城作富家。
47、水清石出鱼可数;竹密花深鸟自鸣。
48、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9、句从月腋天心得;辞在花间马背成。
50、偶羡沙鸥飘碧海;甘随孺子作黄牛。
51、未出土时先有节;既凌云处尚虚心。
52、瓦当文延年益寿;铜盘铭富贵吉祥。
53、为爱鸟声多种树;欲留花气不开帘。
54、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55、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常送海涛来。
56、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57、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
58、林间好鸟人如意;壁上春山月有光。
59、韦孟五言作清咏;晋唐八法为工书。
60、酒对一尊怀我友;花明四壁是君家。
61、一片山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
62、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63、倾尽岁月无他好;偷得浮生有此闲。
64、花荫数酌陶元亮;日课一诗梅圣俞。
65、滴荷花露写黄庭;焚柏子香读周易。
66、守愚不觉世途险;无事始知春日长。
67、高人读书夜达旦;清溪绕屋花连天。
68、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69、海里赤鲸疑有节;云中骐骥欲追风。
70、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
71、偶呼明月问千古;曾共梅花住一山。
72、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73、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
74、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75、白雪阳春成绝调;高山流水获知音。
76、水能性淡是我友;竹解心虚为吾师。
77、竹荫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
78、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79、竹荫扫阶尘不动;月光穿沼水无痕。
80、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81、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82、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83、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84、怀若竹虚临江水;气同兰静在春风。
85、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8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7、文成蕉叶书犹绿;吟到梅花字亦香。
88、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89、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
90、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9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92、墨池香蔼花间露;茶鼎烟浮竹外云。
93、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
94、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
95、二月杏花八月桂;三更灯火五更鸡。
96、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9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8、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99、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100、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1)">
',2)">

有关对联的佳话有哪些? 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对联] 对联:欲知千古事 诗歌对联高手请进 骆宾王王洛宾千古诗歌传千古 对联:上联 品千古美文 下联 对联:江山千古秀, . 勤俭黄金本, . 对联:仲尼仁爱传千古 求对联,用”千古””万年”写一副对联 对联:望江楼 望江流 望江楼上望江流 江楼千古 江流千古 请对对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对联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是什么 “中华民族万岁 袁世凯千古”算不算是对联? 千古绝对,喜爱对联的网友都进来看看 千古绝对2,喜爱对联的网友都进来看看 对联:天安门紫禁城永乐大钟千古鸣,求凰 对对联咯~~快点,千古绝联哦,不看损失~ 对联 对不出来啦!! 忆往昔刘备三顾茅庐传佳话,看今朝陈毅四上高山XXX后面不会了,哪个高人帮忙对出来啊... 唐代诗人佳话典故~~~ 谢谢!! 古人“炼字”的佳话 对联: 天展三春景 吉祥如意九州乐 爆竹千声除旧岁 欲知千古事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对联咏的是谁 我也来出一道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请写出对联所赞颂的人物:千古英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看对联填相应名胜古迹或人物。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