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d变则腰振:小儿鹅口疮及口疮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0:17:23

                                  

        小儿鹅口疮及口疮治疗

家中小儿哭闹不安,不肯吃东西,流口水,家长就得注意!如果发现小儿的嘴里有许多乳白色的碎屑很像奶块,但又不是奶块,且不容易用棉花棒擦掉,一旦用力擦拭会出血,露出红色的创面。古人就把此症称为鹅口疮。

鹅口疮(Oral thrush)并不是牛奶的残渣,它是由一种叫做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霉菌的一种)在口腔黏膜表面感染引起的病灶。一般而言,奶垢通常轻轻擦拭或喝水就会脱落,但鹅口疮不易脱落。

它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内病症,约影响2~5%的新生儿,且好发于6个月内的婴儿(出生4周大为尖峰期)。此白色乳凝块常见于颊黏膜、上下唇内侧、舌、齿龈、上颚等处,有时波及咽部。初起时,为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边缘不充血,不易擦掉,如强行剥掉,还会迅速再生。

白色念珠菌会寄生在健康人的皮肤上、肠道和阴道。小儿的鹅口疮多数是因为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或见于腹泻、使用广效性抗生素、类固醇的患儿。

治疗鹅口疮可以用外治及内服药治疗。外治用1%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1日2次;病变面积较大的患儿,则可酌情使用10~20万国际单位/毫升的制霉菌素溶液涂抹口腔,1日3次。

此外,若患儿热毒较重,表现为面部红赤,烦躁不安,啼哭叫扰,大便干结,可以加服牛黄上清丸(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清热解毒。

另一种也是小儿易患的口腔疾病——口疮。典型症状是口腔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白色或淡黄色,周围黏膜发红,因此,患儿常因口腔内疼痛而不肯进食。

口疮的治疗,也可内外合治,一般分为心脾积热型和虚火上浮两种。心脾积热型较为急性,有时会满口糜烂、溃疡周围黏膜发红、疼痛、拒绝进食、烦躁、啼哭不安、口臭、流口水多、大便干结、小便黄少、发烧等,治疗常用清热解毒法,其中外治用金银花五钱,生甘草两钱,煎汤,作为漱洗液,漱洗口腔;内服药也用牛黄上清丸。

虚火上浮型往往反复发生口腔溃疡或糜烂、溃疡及周围黏膜颜色淡、疼痛较轻、口流清涎、口干,又不多饮水,治疗常用滋阴降火法,其中外治仍可用银花甘草液漱口腔;内服药可用六味地黄丸。

对于小儿因口腔内疼痛不肯进食,可给予一些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食品不能干硬,也不能太烫、太凉。患病小儿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餐具要干净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