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ione弑神者结局: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197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3: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xxxx年)

            1973年(农历癸丑年. 牛年)

 

 本年度重大事件:中共 “十大”在北京召开;李小龙逝世;12月6日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开除林彪、陈伯达、叶群、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党籍;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副总理职务。

 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新年献词》,强调指出林彪的路线“是一条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要把批林整风这个头等大事继续抓紧抓好”。并且转达了毛泽东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带方针性的口号。

1月7日至3月30日――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揭露和批判了林彪一伙破坏国家计划的罪行,研究了解决“三个突破”问题的具体措施。根据1972年初周恩来对“三个突破”问题的意见,国家计委起草了《关于坚持统一计划,加强经济管理的规定》,提交这次会议讨论。3月16日,周恩来在听取文件起草情况的汇报时,指出:“鉴于1970年大膨胀,1972年没有抓”,今年要“经常检查”。“整顿的方针要写清楚”。他还强调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必要的奖励制度;并批评了不说老实话等不正之风。这个文件草稿从纠正生产建设上存在的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出发,规定了10条不得违反的纪律。在讨论这个文件时,张春桥置28个省、市、自治区的赞成意见于不顾,却说这是“拿多数压我们,我坚决反对,我们是光荣的孤立”。他强令把文件收回。这个文件虽然没有发出,但它的精神通过讨论和代表们回去传达,对实际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月8日――著名油画家、《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先生逝世,享年59岁。

董希文,1914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杭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并运用于油画创作之中,使画风发生了转换,于1946年举办了“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他最喜爱北魏的画风,《哈萨克牧羊女》中就吸收了北魏艺术中刚健奔放的线与形的表现,基本上用冷色线和平涂的淡色块作装饰性处理,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这一淡雅俊逸的作品。1946年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预科主任、油画教研室主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作品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他出版有《董希文作品选集》、《董希文画辑》等画册。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也是在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一个顶峰。

1月14日――中国现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吕斯百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68岁。

吕斯百,又名则男,1905徐悲鸿的器重,1928年被推荐赴法国留学。在法国里昂高等美术专科学校接受基础训练期间,爱好P.皮维斯.德夏瓦纳单纯明快的画风,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作品《汲水者》名列第一。1931年秋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随后赴意大利、英国、比利时和德国,考察文艺复兴巨匠和各国大师的杰作,开拓眼界,博采众长,尤其倾心于J.-B.-S.夏尔丹、P.高更的画风。1934年在巴黎春季沙龙展出的《野味》、《水果》同时获奖,形成了雄健朴素浑厚,不求繁饰,注重整体的真实性,笔触稳健有力,色彩纯化雅致,具有和谐宁静的个人风格。同年回国,被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任艺术系主任。这时期的作品,多以四川农家田园、蔬果、村舍为题材,风格更臻成熟。重要作品有《庭院》(见彩图)、《四川一农家》、《重庆嘉陵江》、《蜀道风景》、《田间秋色》、《湖畔》和《鱼》。1944年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后,先后担任兰州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兼系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特邀委员。虽然忙于公务,但仍积极深入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许多歌颂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新貌的油画作品,如《兰州卧桥》、《长城》、 《又一条大桥通过黄河》、《港口的早晨》等。其中,1956至1957年的陕北之行,感受强烈,产生了一批情调独特、意境深沉的佳作。在《陕北道上》、《延安冬日》、《陕北山村》等作品中,他以洒脱的笔触,和丰富多变的色彩,倾泻了他对陕北老革命根据地的真挚情感。1961年,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次年又在沈阳、上海举办画展。出版有《吕斯百画集》。

1月16日――清末舞蹈家裕容龄女士逝世,享年91岁。

裕容龄,女,1882年出生,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蹈家鼻祖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她出身于贵族,1895年其父裕庚出任驻日本公使,她们母女随行。在日本时她曾向红叶馆舞师学习日本舞。裕庚后来调任驻法国公使,17岁的她随父亲到法国巴黎。在巴黎期间,她曾向邓肯学习现代舞,她的舞蹈才华得到邓肯的赞赏。邓肯要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进步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她还向法国国立歌剧院的著名教授萨那夫尼学习芭蕾舞。1902年,20岁的她在巴黎公开登台表演了两个节目:《希腊舞》、《玫瑰与蝴蝶》,博得了观众的好评。后来,裕全家回国。1904年她入宫成为慈禧的御前女官。从此,开始了她作为宫廷舞蹈家的生涯,也是她一生中从事舞蹈创作、表演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她从入宫到1907年出宫,在仅仅3年时间内,创作表演了约五六个具有中国风格的舞蹈作品。她的中国风格舞蹈作品,来源于中国的民间舞与京剧舞蹈。在她创作表演的《扇子舞》中,主要吸收了民间扇舞。她还创作表演了《菩萨舞》,服饰化妆,都参照了佛教艺术中的观音塑像。她创作的《剑舞》,从照片上看,其服饰与舞姿均具有戏曲舞的韵味。清王朝覆灭以后,她积极参加公益义演,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心,当时她已40多岁了,可见其舞蹈功底的深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被聘为国务院文史馆馆员,著有《清宫琐记》等书。

1月24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熊瑾玎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熊瑾玎,又名熊楚雄,188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早年在长沙从事教育工作。1918年秋加入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19年参加长沙五四运动,后在通俗书报编辑所任事。1922年起先后任湖南自修大学教务主任和湘江学校董事,协助毛泽东培养革命人材。1924年参加改组后的国民党。1926年2月在长沙参与组织湖南三民主义学会,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动言行,参加长沙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斗争。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中共湖北省委机关工作,后到上海。1928年4月起,担任中共中央的会计,以开办“福兴”商号做掩护,与朱端绶建立秘密联络点,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和办公的地址。他谨慎细心,严密周到,在白色恐怖下,使这个党中央的秘密机关持续三年之久未被敌人发觉。他还主持开办三个酒店一个钱庄,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并协助毛泽民经营印刷厂,秘密印刷党的报刊。1931年秋被派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担任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宣传教育部部长兼省政府秘书长。1932年又回到上海,负责党中央内部交通。1933年4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在国民党监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并组织难友为改善生活条件进行顽强的狱中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党中央营救获释出狱到武汉。1938年1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创刊,他担任报社总经理,领导全社员工克服困难使党报顺利出刊发行。同年秋赴重庆积极筹备建社,保证了武汉失守后的次日,《新华日报》在重庆继续出版。他长期担任报社总经理,1944年夏并任中共中央重庆工作委员会委员,出色地完成了报社的经费、纸张的供应和出版印刷等任务,保证了《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得以按时发行。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转入晋绥解放区,担任《晋绥日报》社副经理。后任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到怀疑,周恩来在证明材料中指出,他“担任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最可信赖”。他著有《革命老人徐特立》,出版有《熊瑾玎诗草》。

1月26日――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王良恩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5岁。

王良恩,1918年出生于山东潍县。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指导员、营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三纵团政委、师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陆军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2月4日――国民党陆军中将沈发藻先生在台湾省台北市逝世。

沈发藻,别字思鲁,江西大庾人。黄埔军校第二期工兵科毕业。江西省立第四中学、陆军大学第九期、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第二期、台湾国防大学联战系、国防研究院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排、连长,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第四团营、团长,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五二二团团长,第八十七师独立旅第二团团长。1934年任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兼闽南保安处长,1936年10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十七师副师长、师长,第二军副军长。1939年冬任中央军校第八分校副主任。1940年任中央军校成都校本部中将教育处长,次年春调任中央军校第三分校中将主任。1944年2月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暂编第二军军长。先后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豫中会战和长衡会战。1946年起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五署署长,装甲兵编练总处处长,国防部第五厅厅长,国防部第三编练司令部司令官,粤赣湘边剿匪总指挥,第十三兵团司令官,第四兵团司令官。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还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底率所属第二十三军、第七十军遇踞台湾。后任第二十三军军长,台湾防卫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1959年退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续任国民党国大代表。台湾出版有《沈发藻先生事略》、《沈发藻将军纪念集》等。

2月7日――著名起义人士李祥麟先生不幸因脑溢血逝世,享年70岁。

李祥麟,字世珍,笔名李曙,白族,1904年出生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安定村。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词。但资性超群,读书用功。青少年时代,先后于云南省立(普洱)第四师范甲种农校、云南大学预科肄业,属屡试前茅之高才生。193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士学位。在浙江大学修业期间,擅长英、德、日语,曾署名“李曙”在《浙江大学学报》发表过《中国古诗译文》。一时为浙大教授及浙江文化界知名人士推崇,并留用于杭州市立中学任外语教师。此间,云南省教育厅长龚自知赴浙考察,知其才识不可多得,为充实滇省外语师资,培养外语人才,受龚之聘,回省主教昆华中学,云瑞中学外语课程。并于1936年到1940年,先后担任宜良中学校长、云南省教育厅编译员、大理中学及云瑞中学教务主任,云南省卫生实验处英文秘书,兼任"元江旅省同乡会"会长。他生活朴实,工作严谨,深得云南籍在京人士赏识。1940年末至1945年,被国民党中央内政部长周钟岳及内政部行政处长张维翰遴选为中央内政部“禁烟委员会”二处四科科长,出任国民党中央“特派云南省禁烟督察专员”之职。在此期间,其曾用英文写过两册《禁烟年报》,并以中国政府名义,通过"国际联盟"向世界各国发行、宣传。在出任云南禁烟督察专员时期,严于职守,秉公办事,拒收思普区土豪张孟希贿赂,坚持铲除烟苗。为此侵犯了张之“烟课”利益,被张孟希罗织种种“玩忽职守”的过失,以“赴宴”之情为名,摆设于有“烟床”之餐厅内,出其不备把他推向烟床,用人摄取似是而非的图象,并向国民党中央告发,一时社会舆论纷纷,免去专员职务。1946年至1949年1月,他受滇军将领孙渡以云南同乡收容重用,先后在(锦州)国民党第一集团军任中校翻译官,第六兵团中校秘书,代理热河(承德)省政府人事室主任。东北全境解放,他随热河省政府人员前往北平。时值傅作义将军接受和平解放北平义举。他作为北平和平解放收编人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副主任谭政签发《参加北平和平解放原国民党机关人员证明书》。内云:“查李祥麟原在热河省政府任主任之职,在此次北平和平解放,接受本会命令,办理交代尚称负责”云云。1951年至19 73年,他被录用为重庆第十八、十九中学外语教师。兢兢业业地为党的文化教育事业工作,历时23个春秋。由于"左"的错误影响,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曾被当作“审查”对象,受过委屈和责难,故其学术文稿资料荡然无存。1985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与重庆市江北人民政府给他的亲属签发了起义人员证明书(江北区字第467号), 肯定了他的北平起义人员身份。

――同日,香港企业家陈坚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陈坚夫,1880年出生于广东潮阳县城。少年时读私塾便能熟背唐诗百余首,其父认为此子有奇才,必成大器,便送他到广州、北京等地读书,1903年毕业于北京同文学院。时值清末,朝政腐败,他对京城很多事情看不顺眼,先后谢绝京城多家单位聘用,毅然回到潮阳老家。先是当家庭教师,后当中学教员。但他觉得只有兴办实业,才能振兴家乡,此想法得到其胞弟陈毅夫的赞同和支持,几经筹备,1919年,一家颇具规模的“维新纺织厂”在潮阳县城开业了,工厂织造灯心绒布,产品畅销潮汕各地,他声名大振。1921年,他当选潮阳首任民选县长,开创民间企业家任县长之先河。他任县长之后,提出了施政四大方针:兴学育才,扶助农业,创办工业,发展交通。他在潮阳兴建窄轨铁路在海内外有很大的影响。1920年,他与马传友合办铁路公司,计划从磊口起,铺筑窄轨铁路经潮阳后溪、前溪、金浦、和平、铜盂、贵屿,全线58公里。翌年,聘请上海两名工程师负责测量定线,由潮阳县人、曾留学日本的工程师陈心余设计并施工,工程分四期完成。第一期投资100万元,并于1924年开工,自后溪码头经东山至龙井,长5.8公里,路基宽6米,铁轨宽1.2米,由汕头谦德洋行进口德国机车两台、车厢18节及附属设备。1927年铁路通车营运,古县小城有了火车,一时被传为佳话。三年下来,获利颇丰,后因股东矛盾,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至1939年抗日烽火燃遍神州大地,国民政府下令拆除潮阳铁路。日本投降后,因诸多原因潮阳铁路无法复建。此后,他把事业转向汕头,在汕头开办陈有利银庄,并当选为汕头市商会会长,与商会副会长徐子青一起捐资,购置消防车,创立汕头市消防队。1949年春,他定居香港,经营航运业,直至逝世。香港和东南亚中文报纸纷纷发表悼念文章,泰国《新中原报》载文称:“实业家为民选县长,出资兴建铁路,办多项公益事业,坚夫先生垂千古”。

2月13日――新华社报道,1972年是解放以来中国电力发电站装机最多的一年。

2月22日――国民党军爱国起义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曾泽生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曾泽生,云南省永善县人。毕业于昆明省立中学。1922年入唐继尧办的建国军机关枪军7队学习,因成绩优异,于1924年1月免试进入云南讲武堂18期学习。1925年任黄埔军校区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国民党陆军中将军衔高级将领。1948年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革命时期,1926年任广东20师教导团连长。1927年转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月应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之召回滇,任昆明军官候补生队副队长。1930年任讨伐军第10路军3旅5团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国民党政府60军184师团长。率部参加台儿庄对日作战。1939年1月任184师副师长,7月任师长。1944年11月任60军军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率部去越南参加受降。1946年12月任国民党东北第四绥靖区副司令兼60军军长。1948年1月任国民党政府军吉林守备军司令兼60军军长,3月任国民党政府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60军军长。对蒋介石卖国独裁、发动内战、屠杀人民的反动政策日益不满,毅然于1948年10月率60军在长春起义。起义后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50军,任军长。积极配合政治委员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关于改编起义部队的各项政策,使这支部队顺利转变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1949年率部参加解放鄂西、四川的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军长,1950年3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0月率部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军长,在朝鲜战场上共进行大小战斗95次,歼敌14492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军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能够以身作则,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68年9月离职退休。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53年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3月6日――著名起义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魏镇同志逝世,享年78岁。

魏镇,字屏藩,1897年出生于魏家桥长冲口。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7年入保定军官学校,直皖战争爆发,任国民革命军中尉排长,驻南县梅田湖,曾捕匪首4名,匪属赂以重金,求其宽释,他断然拒绝,就地正法,民众称快,受师长叶祺嘉奖。1927年后,任十九师第四团团长。其时,红军第四师副师长宋涛,在海陆丰被粤军围击,逃往湖南,至魏处,被他留任副团长。事发,他掩护资助其走避香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他被调往广西31军135师任副师长,兼405旅旅长。次年,台儿庄战役前夕,奉命率405旅离开广西,担任津浦路的正面战斗,与日军狄州立13师团对峙,他组织3次伏击,消灭不少日军,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随后,奉调武汉,代理135师师长。8月,率部在霍邱、张家土旁等地与日军作战,突接“母逝、妻亡、女夭,速归”的电报,他深感敌氛方炽,国难正殷,不以奔丧之私,贻误戎机,含悲率部激战,获全胜。10月与138师合编为135师,他任师长,10月30日奉令突围。他任188师师长,奉调广西整训。1940年1月1日,率师参加昆仑关战役,与日军激战4天,5日,在山墟与日军第五师一联队拼杀一昼夜,日军逃向南宁时,仅剩残兵300左右。战后,当地建纪念碑以志其功。1946年,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重开内战,他不愿同室操戈。时白崇禧委以48军军长之职,他置之不顾,即回邵阳,任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兼宝永警备司令部司令,邀宋涛任副司令。任内率警备部队清剿土匪,安定社会秩序,修建邵阳公医院,多方抑止国民党特务的反共活动,多次营救中共邵阳中心县工委书记龙仲,释放地下工作人员和进步人士;支持《劲报》的进步言论;向中心县工委提供军政情报,在司令部院内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开展活动。1949年1月,他任湖南省军管区副司令,兼任宝永警备司令部司令,以桂系的旧关系,与白崇禧虚与委蛇,劝其勿忘“两广事件”的教训,其时厂国民党国防部令湖南征兵3万,他在程潜省长的支持下,以未拨征兵经费为由故意推延,后拨来金元券,他又电:“券不顶用,速拨银币”。当时,国库金银已密运台湾,白束手无策,只好允予“宽限时日”,致使征兵未成。 8月5日,他与宋涛在邵阳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55军副军长。1950年12月率部赴广西剿匪,胜利完成任务。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2月转业,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当选为省人民代表。

3月7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3月8日――周恩来在邀请外国专家及其家属参加的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会上,严厉批判了林彪、陈伯达、王力等对外事工作的干扰破坏,对被错误批斗或被迫离开我国的外国专家表示歉意,并欢迎他们重回中国。

3月9日――广州市市长何伟同志逝世,享年64岁。

何伟,汉族,1910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武汉华中大学,1952年12月至1955年1月在广州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任广州市市长。

3月10日――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批示,决定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3月22日――著名中文教授王佩芬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7岁。

王佩芬,号梦淹,原名葆彝,1887年1月3日出生于贵阳。先世居浙江绍兴,19世纪中叶迁来黔省,以后定居贵阳。贵州大学堂学生,1905年被选派日本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后升入早稻田大学学博物学。他留日期间,正值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革命党人孙中山、章太炎、秋瑾都在日本从事推翻朝廷,建立民国的革命宣传活动,他曾去听过他们的讲演。作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在日本还开过《说文解字》学术讲座,他也去听过,使他眼界大开,深感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情和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从日本留学返筑后,他全力以赴投入教育工作,曾在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日文十五年,又在贵阳模范中学、南明中学、省立女师等中等学校教授英文、博物、国文达二十四年。即使在周西成主黔时期(1926年至1929年),他被聘为省政府外文秘书,也仍在省立女师兼课,从未离开过讲台。由于他在省城教育界很有声望,1921年被聘为模范中学(后改为省立第一中学)校长。他还亲手创办了贵阳县立中学,结束了近代贵阳县没有中学的历史,是贵阳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盛事。 他1936年到南京,先在南京宪兵学校教授日文,后到贵州同乡王伯群创办的上海大厦大学任教。次年,抗战军兴,他随大厦大学迁贵阳。自1938年起,他一直担任大厦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厦大学回迁上海,他希望留下来为桑梓服务,转到贵州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7年他转到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次年辞去兼职,专任教授直至贵阳解放。此外,自1949年起,他还兼任私立程万中学校长。贵阳解放后,他辞去程万中学校长职务,专心在贵阳师院中文系教书。他在新中国的大学执教二十多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学识非常渊博,在大学,他先后讲授过“国文教材及教法”、“中国语文教学法”、“历代散文选”、“历史文法”、“现代汉语”、“古汉语”、“专书选读”、“工具书使用法”、“日语”等多种课程。他治学严谨而有钻研精神。50多岁时,他开始学习古典诗词,后来果然写成一些贵阳历史人物丛书文化教育篇受人称道的好作品。60多岁时,他开始学习俄文,终于能做到阅读俄文书籍及做简单酌笔译。70多岁时,他开始进行文字改革研究,垂暮之年还写出《贵州省怎样试行汉语音文的研究》一书。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为治学献出了一生。他在教书的同时还勤于著述,其主要著作有《国文积句公式》、《识字法》、《贵州方言考》、《说文解字部首疏证》、,《名学滓逮》、《先秦名理探》、《和文猎要》、《英语构造及分析图式》、《结晶学入门》等。他还翻译了日本寺尾新博士《增殖生物学》一书。新中国成立后,他还编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4月7日――著名中医、武汉市中医院副院长、武汉市第一医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武汉分会理事、武汉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熊济川逝世,享年67岁。

熊济川,又名自荣。1906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1921年入汉口太和堂药店学徒,期满后留店当店员。1928年从师名医冉雪峰,为冉得意弟子。随师侍诊9年,并在太和堂药店坐堂应诊。1929年经汉口特别市卫生局考试中医儿科合格。1938年任汉口市卫生局中医考试委员。1946年又经国民政府中央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特考中医儿科合格。长期从事儿科疾病的诊治与研究,获“儿科圣手”盛誉。新中国建立后,他被选为武汉市中医改进会常务委员、抗美援朝中南分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和空军医院聘为中医顾问。1955年参加武汉中医院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深谙小儿“痘、麻、惊、疳”四大病症,尤善于辨证施药,其处方化裁加减,法古而不泥古,时轻时重,有救无损。在治疗表邪用药方面,不论麻疹、感冒、风热壅肺、暑热症等疾病,都善于在辛凉药物中兼用辛温之品,融伤寒与温病疗法为一体(此法渊源于冉雪峰)。据此研究制成的经验方剂“解热合剂”治疗效果良好,久用不衰。1958年撰成《中医儿科学讲义》,将多年的临床经验集于一书。1961年曾先后去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访问、考察,传播交流中医学术。他历任武汉市中医院副院长、武汉市第一医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武汉分会理事、武汉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曾当选为武汉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逝世后,其弟子整理的《熊济川医案》由武汉市卫生局编印成书。

4月10日――中国决定建设邯邢钢铁、煤炭基地。

4月15日――中国春季广交会开幕,与中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4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蒲大义同志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57岁。

蒲大义,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33年红四方面军到平昌,蒲大义参加儿童团,同年率领11名儿童团员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93师274团3营营部通讯员。由于作战勇敢,1934年被调到274团团部当警卫班长。1935年被送到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到红5军团任侦察排排长。1936年升任31军93师274团特务连连长。参军4年,负伤8次。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7连1排排长。在神头岭战斗中,指挥全排冲进神头村,勇猛杀敌,以伤亡5人的代价将日军赶出了村,获刘邓颁发银质奖章一枚,所在的排被誉为“蒲大义排”。1938年升任连长,为掩护旅部和彭德怀转移,率领全连和工兵连坚守阵地,大部分人员牺牲,自己亦受重伤,被彭德怀记功一次。1940年升任副营长,为掩护李达和129师师直机关战役,率部队阻击日军,战至最后5人,第10次受伤,与主力失去联系,仍收集100多人,作战5天,突围回到部队,获奖章一枚。在抗日战争中6次负伤,升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营长,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30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在晋南战役中第15次负伤,左腿骨被炸断。后担任华北军区第15纵队45旅旅长,第18兵团第62军186师师长。战争年代16次负伤,荣立大功3次,小功8次,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6师师长,1952年调任志愿军第46师师长,1954年升任志愿军第16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1955年继续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炮兵系,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1962年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69年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出任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他逝世后,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4月28日――我国现代著名女性学者、外国文学研究家、艺术史家、作家、翻译家袁昌英同志逝世,享年79岁。

袁昌英,字兰子,兰紫,1894年10月11日出生于湖南醴临。幼年在乡间私塾读书,后随父到上海中西女塾学英语。1916年留学英国,依靠刻苦自修,进入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与杨瑞六结婚后到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教书。1929年只身赴法国人巴黎大学求学。两年后归来任教于中国公学。不久,到武汉大学任教授。20年代末开始写作,1929年出版《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抗战前陆续写了不少散文、杂文、评论,后结集为《山居散墨》。抗战后随武大迁居四川乐山,这个时期的散文后结集为《行年四十》。另有四幕话剧《饮马长城窟》。解放后发表过数十万字散文评论。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时遭更多迫害。

5月3日――著名戏曲教育家、京剧演员、京剧文武小生茹富兰先生逝世,享年72岁。

茹富兰,原名文藻,字子峰,乳名长立。1902年11月15日出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他幼承家传,11岁带艺入富连成科班,从程继先习小生,武生戏则受教于杨小楼,故其艺兼程、杨两派风范。在科期间以演小生戏为主,出科后,为了让台给其内弟叶盛兰,遂专工武生。50岁后,因眼疾日重,几近失明,遂脱离舞台,先后在华南戏曲学校和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他戏路宽博,幼功坚实,武技娴熟,功架优美,漂亮大方且演出认真,一丝不苟。虽双目近视但开打出手准确无误。他的表演既不失武生行当的威猛骁勇,又能充分展示小生行的潇洒儒雅,颇具儒将风度。他教学有方,授课有法,得其亲传者,小生有叶盛兰、张春孝、萧润德;武生有费世威、徐元珊、黄元庆、李景德、俞大陆、郭自勤、李光、宋锋、杨长秀、高牧坤等。常演剧目有《群英会》、《夜奔》、《蜈蚣岭》、《黄鹤楼》、《临江会》、《借赵云》、《磐河战》、《九龙山》、《伐子都》、《战濮阳》、《八大锤》、《探庄》、《雅观楼》等。

5月4日――中国日本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5月12日――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

杨武之,原名杨克纯,号武之,1896年4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14年在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为期一年,后入数理部本科。1918年毕业后,回到母校省立二中担任教员兼舍监(训育主任)。他在学校施行严格的纪律,对一批纨绔子弟严加管束。学校规定晚10时关闭校门,使在外寻欢作乐的学生,不得入门。这些学生对舍监杨武之大为不满,寻衅闹事进行报复。因学生家长袒护闹事学生,他愤而辞职,转往安庆中学教书。他觉得一介书生难以和腐败的政府及土豪劣绅相周旋,萌生出国留学之意。 他由父母作主,在幼年时即和同乡罗竹全之女罗孟华订亲,并于1919年完婚。罗孟华的文化不高,一直操持家务。1922年,长子杨振宁出生。他的备考也到了紧张阶段。1923年春,他顺利地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随即离别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只身赴美国留学。他先到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读了三个学季的大学课程,取得学士学位。然后于1924年秋天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是美国一流水平,他师从名家L.E.迪克森,研究代数学和数论。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得硕士学位。两年之后,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使他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成为博士的第一人。1928年秋,他学成归国,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年即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此后,在清华大学(包括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8年底,他搭机从北平返回南京,转赴昆明接家眷到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清华大学没有续聘他,清华大学的解聘,对他打击甚大。他遂留在上海,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 50年代,他还在复旦大学讲过几门课,以后因患糖尿病,休养在家。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数论研究,尤其以华林问题的工作著称。他的博士论文:推进“棱锥数的华林问题”, 1928年4月6日在美国数学会的会议上作了介绍。同年美国数学会通报第34卷,曾对此作了报道,以后全文发表于1931年的《清华理科报告》。他是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长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他的长子。

5月20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主要议程是为召开十大作准备。根据毛泽东在意见,会议宣布解放谭震林、李井泉、乌兰夫等13位老干部;又决定王洪文、华国锋、 吴德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参加政治局的工作。

5月23日――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式廓先生逝世,享年63岁。

王式廓,1911年6月16日出生于山东掖县(现改为莱州市)。1930年在山东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1932年至1934年,先后在北平美术学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并参加MK木刻研究会。1934年东渡日本留学,先进川端研究所学习素描,1936年考入国立东京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月到武汉,在军委政治部第一厅从事美术工作,创作有《台儿庄会战》、《打回老家去》等宣传画。同年8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7年至1949年,先后任教于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科。1949年7月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副主任、油画研究班主任。1954年4月参加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赴苏联参观访问。1960年在第三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擅长素描、油画,兼事版画、中国画、书法。1979年2月,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王式廓遗作展。他的油画作品主要有《参军》、《井冈山会师》、《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秋夜》、《秋收场上》、《发明者的夜晚》以及《血衣》和《转战陕北》的油画稿和《王式廓画集》等。其中,早期套色木刻《改造二流子》;油画《农民参军》、素描《血衣》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血衣》油画稿和多幅素描习作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王式廓素描集》、《血衣》、等。

6月2日――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著名政论家、报人张东荪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张东荪,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1886年12月9日出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他曾为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他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私立光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辛亥革命后,曾参加袁世凯的御用政党--进步党。五四时期依附北洋军阀,为研究系重要成员之一,主编其机关报《时事新报》。1921年曾参加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会议,不久,以介绍新思想新文化为名,与梁启超等人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挑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大革命后,张君励组织国家社会党,出版《再生》杂志,宣传国家社会主义,编辑《自由评论》,参与蒋介石的文化“围剿”。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先后任华北支部委员、主任委员。1944年9月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1月,作为民盟代表之一,出席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8月,国家社会党与民宪政党合并,组成中国民主社会党,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此前后,著文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宣扬走“中间道路”。1948年曾参予北平和平解放的活动。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民盟常务委员等职。后因其在解放战争后期充当美国特务机关情报人员,于1951年6月被破获后,撤消了其民盟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53年5月被开除出民盟。

6月4日――中国著名化学家、微生物学家、真菌学家魏喦寿先生在台湾省台北市逝世,享年74岁。

魏喦寿,字孟磊,1900年7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1921年在上海著名的私立南洋中学毕业(第14届毕业生),1922年入日本京都大学化学工程科,在喜多逸源指导下学习化学和微生物学,并进行真菌学研究。在京都大学学到的工程技术功底和化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他归国后在应用微生物学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准备了较好的条件。归国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他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过技术工作。1927年至1930年在上海国立卫生实验所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任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教授。1930年至1937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主任和教授,该系是我国第一个农业化学系,此时他开始研究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1935年受实业部的推荐,他曾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抗日战争期间,他奉资源委员会之命在四川筹建了内江酒精厂、泸州酒精厂,1940年又在云南省创建了昆明酒精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生产出了酒精,为战时的交通运输提供了能源。1945年台湾省归回祖国怀抱,他受命前往台湾接收由日本经营的台北帝国大学,该校更名为台湾大学。他被聘为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并在农业化学系教授微生物学。1957年他在台湾筹建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一直任该所所长。

6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桑颇.才旺仁增同志在拉萨含冤逝世,享年69岁。

桑颇.才旺仁增,藏族,1904年出生于西藏拉萨市。他在十三世达赖时,曾任原西藏地方政府色朗巴、台吉、雪巴、甲查列空多当巴等职。热振摄政府时,曾被委任孜本(未到职)。1950年任原西藏地方政府扎萨、造币厂总管。1952年,任拉萨小学董事会董事及编审委员会委员。一九五六年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拉萨基巧级办事处主任。1958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被任命为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任西藏地方政府藏军总司令。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西藏自治区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1959年3月10日,西藏叛乱时他被叛乱分子打伤。“文革”开始后,他受到批判,被扣上里通外国的罪名撤职抄家,遭到过“红卫兵”的残酷批斗。他逝世6年后的1979年被彻底平反昭雪。

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于笑虹同志逝世,享年59岁。

于笑虹,又名于得海、于占魁,1914年出生于山东省即墨县。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伍,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第6行政区政训队副队长,21支队政治部主任,筑先纵队1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团长,卫河支队司令员,129师先遣纵队1团团长,新8旅22团政委,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办事处主任,2纵6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10军29师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川南区委宣传部部长,宜宾地委书记兼宜宾军分区政委,第二野战军10军28师政委。后调入海军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修造部政委,工程部政委,第2海军学校校长兼政委,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国防部第7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六机部第7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研究院院长,第3研究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6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7月1日――中国现代著名的政论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章士钊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2岁。

章士钊,字行严,曾用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出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其父章锦曾在乡里为里正,后业中医。他幼读私塾,非常勤奋。1901年,离家赴武昌,寄读于两湖书院,在此认识了黄兴。次年3月考入南京陆师学堂。1903年4月,拒俄运动发生,上海各学校学生罢课,他不顾学堂总办俞明震劝阻,率陆师同学三十余人赴上海,加入蔡元培等人组织的军事民教育会,任军理教习。不久被聘为上海《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革命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四兄弟中,章太炎、张继、邹容均有鼓动革命的书籍。于是他将日本人宫崎寅藏所作《三十三年落花梦》编译成《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将孙之别名“中山樵”与姓氏连在一起。于是1903年9月用黄中黄的笔名刊行,国内由此书而知重孙中山。1903年7月初,清政府查封了《苏报》,并先后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七人。他因得主办此案的江苏候补道、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徇情,未予追究,侥幸得脱。于8月7日又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并继续激烈地鼓吹革命。1903年11月,他与黄兴由上海赴长沙,酝酿华兴会的筹建工作。次年春,同杨守仁等在上海建立“爱国协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杨是会长,他为副会长。1904年8月,华兴会决定当年11月6日在长沙举行起义。他在上海余庆里密设机关,暗中接济。因事机不密,未经发动即遭失败。10月,黄兴赴上海,召集他和杨守仁、陈天华、张继、杨度等人开会,准备在湖北、南京等地再举义旗。后因发华兴会在余庆里的机关遭破坏,他和张继等十余人被捕,再起义的计划未能实现。他和被捕的人经蔡锷托人营救,被关押四十余天后,得以保释。出狱诸人恐清吏再行深究,急急东渡日本。1905年春,入日本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到日本不到半年,他回顾过去,认为自己“才短力脆”,连累了同事,感到内疚,一改革命救国为求学救国,乃发愤力学。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虽经友人劝说,亦未加入。1907年,赴英留学。1909年4月,他与同盟会员吴弱男在伦敦结婚,婚后入爱丁堡大学学政治经济兼攻逻辑学。留英期间,他常为国内报刊撰稿,介绍西欧各派政治学说,于立宪政治尤多发挥,对当时中国政坛很有影响。1911年他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即携眷返国,次年春到南京,继受黄兴、于右任之邀,主持同盟会机关报——上海《民主报》,兼任江苏都督府的顾问。1912年7月,他在《民主报》上发表了《政党组织案》,主张将当时国内新有政党(包括同盟会)一律解散,在一段时间内各抒已见,然后根据不同政见分为两党,出而竞选,得多数拥护者,管理国家。这就是著名的“毁党造学说”。此论遭各方攻击,同盟会内部大哗,他乃脱离《民主报》,于同年9月与王无生别创《独立周报》,继续议论时政,提出了民国政制究取法国制还是美国制等引起国人注意的问题。1913年3月,袁世凯主使刺杀宋教仁反嫁祸于黄兴。他由此看出袁之险恶,乘隙逃往上海,拜晤孙中山、黄兴,加入了反袁行列,并草拟了《二次革命宣言》。“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亡命日本。1914年5月,他在东京与陈独秀谷钟秀等人创办《甲寅》月刊,他在第一期上发表《政本》一文,重申两党制的主张,提出执政党应借反对党之刺激而维持其进步。后又发表《学理上之联邦论》等一系列关于政体的文章,宣称联邦制可以用舆论力量达到革命的目的,引证西文学说,结合中国政治实际,文法谨严,理论充足,为时人重视。同年,参加欧事研究会,任书记。1915年冬,袁公开称帝,护国军起。5月,肇庆军务院成立,他出任军务院秘书长,并兼两广都督司令部秘书长。6月袁死,黎元洪就任总统。章留居北京,任国会议员,并应蔡元培之邀请,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伦理教授。1917年1月,在北京出《甲寅》周刊。1920年,毛泽东蔡和森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持杨怀中先生介绍信往见他,筹措出国经费。章虽政治主张不同,义之所趋亦尽力为之,立即发动社会名流募捐二万余元银元巨款赠之。国内政局纷扰,他乃于1921年2月重游欧洲考察政体。在伦敦访问了英国学者威尔斯肖伯纳、潘悌。他与诸人讲座后,认识到农业国与工业国不同。1922年11月,受北京政府教育部之聘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大总统事发生,他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文章痛斥贿投票议员之无耻,并连续撰文抨击代议制。1924年,段祺瑞上台。他主张毁弃约法及国会之主张正合段的心意,因此段邀他北上。段从他建议,以“临时执政”之名兼任总统与总理之职,委他为司法总长。次年4月,再派他兼教育总长。他受命后,即宣称要整顿学风,宣布大学统一考试,合并北京八所大学,引起教育界进步人士及青年学生的反对。5月9日,各校学生聚会请愿罢免他。他遂辞职赴沪,后经段祺瑞挽劝,乃复任司法总长之职。7月底段又派他出任教育总长,要他继续“整顿”学风。他不顾人们的反对撤换了一批反对他的大学校长。8月1日他又派出武装警察护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到校就职,后又下令解散“女师大”,镇压爱国学生运动。因他的《甲寅》杂志作为整顿学风的言论阵地,而《甲寅》封面绘有一虎,当时人们称之为“老虎总长”。1925年11月10日,在学生运动冲击和进步人士反对下,他请辞教育总长职,段仍请他任执政府秘书长。1926年4月,执政府垮台,他出走天津,继续在日租界出版《甲寅》周刊。他利用该刊强调反对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白话文 ,反对“欧化”,引得骂声一片,但他我行我素。1927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被捕,他虽已失势,仍与杨度积极设法营救。1928年,南京政府通缉前执政府高级官员,他亦在被通缉之列,乃于是年底作第三次欧洲之行。1930年春,受张学良之聘,回国任东北大学政治学教授。因张的申请,国民政府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到上海,为杜月笙宾客,不久正式挂牌当律师。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捕,押解到南京。次年4月,他以老朋友身份未经陈同意为陈辩护,请求法庭宣布陈无罪。其“辩论状”着力阐述政府应当容忍不同政党之理论,文气逼人,震动法庭,中外报纸竞相登载。1934年,杜请他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1936年秋,应宋哲元之邀北上,任东北冀察政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顾问。“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避居上海。次年3月,南京“维新”伪政府成立,汉奸梁鸿志诱他入伙,被他拒绝。不久杜月笙派人迎护,他由香港转赴重庆,国民政府给以“参政员”名义。1943年著《逻辑指要》在重庆出版。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总统欲试探与中共和谈之可能性,乃请他及江庸颜惠庆三人。他返上海后,曾专程至南京,会晤长沙绥请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向程介绍了与毛泽东晤谈的情况,转达了毛对和平寄予的期望,对程消除“惩办战犯”的疑虑起了一定作用。3月25日,李宗仁决定正式成立代表团,派邵力子张治中及他等五人为和谈代表,于4月1日到北平,与中共举行和平谈判。4月22日和谈破裂,他与邵、张等乃留居北平。嗣后去香港,同年6月,程潜派程星龄赴港,会晤了他。他托程星龄带信给程潜,转达了毛泽东对程和平起义的期待和中共对陈明仁将军的热诚态度,劝说程、陈起义。1949年9月,他被推选出席了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相继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二届、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历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晚年曾集研究柳文心得为《柳文载要》,于1971年出版。1973年5月,为了海峡两岸统一,受命于毛主席,在92岁时乘专机远赴香港,与国民党秘密接触,由于气候不适,到港即病,至卧床不起,病逝于香港。

7月4日――毛泽东在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批评了周恩来主管的外交部,“结论是四句话: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动,势必搞修正”。在谈到批孔问题时,毛泽东认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

7月6日――我国著名中国画家张一尊先生逝世,享年72岁。

张一尊,谱名耀定,别名铁湘,字也军,号太虚樵者、一心居士,土家族,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吉首市太平乡。自幼喜欢看马、画马。早年在长沙四十九标人马济所办的武卫军事学兵营,结业后从军,担任连长、营长、少校副官、中校主任、上校科长等职。闲时练习书法、绘画,得知名石刻家黄铁庵指点。1942年在成都中央军校高教班结业后,周游各地,专心绘画,以画马和山水著名。他潜心研究古法,融多家精技,推陈出新,画的马栩栩如生。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参加全国历届美展。代表作有《三骏图》、《八骏图》、《万马奔腾》等,被誉为中国画马“四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选为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过湖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分会主席,他是原湖南省人委参事室参事。他的中国画《冒雨抢耕》曾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

7月9日――前辈报人、作家连士升先生逝世,享年66岁。

连士升,笔名子云,190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1931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期间迁往香港,任报章专栏作家,后隐居越南茶荣,翻译《德法经济史》。1947年南来新加坡,任职于《中兴日报》,第二年受聘于《南洋商报》,担任主笔逾20年,1969年出任总编辑,1971年退休,他是新华文坛上声誉卓著的作家,也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报界名人。连士升出版过《回首四十年》、《给新青年》、《南行集》、《春树集》、《尼赫鲁传》、《海滨寄简》等20多部作品。他的散文简洁精练,哲理博大精深,强调理性、道德意志与儒家人间化,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生与文学应表现良心理智与自我克制。《长天集》收入了他最后遗留下来的48篇散文,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处事待人、关心时局、治学之道、文化教育、品书论人、语言学习、生活感悟等。新加坡文艺协会为纪念他而设立的“连士升文学奖”,每3年颁发一次,它获得连氏家族的支持,将每3年捐出坡币3000元,为得奖作家出版新书一册。首届得奖者是新加坡诗人原名刘可传的长谣。

7月16日――中国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7月19日――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冯白驹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冯白驹,原名冯裕球,学名冯继周,1903年6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琼山县(今属海南省)云龙镇长泰村。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琼山县委书记兼琼崖工农讨逆军第6路军党代表,组织农民武装,参加琼崖武装起义。1929年中共琼崖特委机关遭敌破坏,他发起重建琼崖特委,翌年任特委书记,领导建立琼崖工农红军第2独立师。1932年在反国民党军“围剿”中所部遭受严重挫折,被困于母瑞山区,在与中共中央、广东省委失掉联系的情况下坚持斗争。次年率20余人突围下山,恢复党组织,重建红军游击队,继续开展武装斗争。1939年2月日军侵入海南岛后,部队扩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任总队长,率部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琼文、美合、白沙等根据地,挫败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蚕食。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琼崖区委书记、琼崖临时人民政府主席,领导军民进行反国民党军“清剿”作战,建立五指山中心根据地,所部发展到万余人,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秋起,组织部队对国民党军连续发动三次攻势,解放海南岛大部地区。1949年秋,国民党军一部从大陆退据海南岛,面对数倍之敌,他率部转入保卫根据地的反“清剿”斗争。后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一部解放全岛。他领导海南人民坚持革命战争23年,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1950年起历任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7月20日晚上11时30分――截拳道创始人、著名技击家、电影艺术家、演员兼武术家李小龙先生在香港伊丽莎白医院逝世,年仅32岁。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他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他在13岁时跟随名师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技击水平,他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赴美深造自创截拳道。在他18岁那年,他的父母决定送他到美国留学。 他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他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他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他为了宣扬中华武术,在大学2年级期间,租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作为武馆,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他边教边练,刻苦磨炼,技术大有长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在振藩国术馆里,他认识了来学武术的医学院女学生琳达,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俩正式结婚。婚后,他们夫妇双双辍学,合力经营武术馆。自从他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之后,他的名字便传遍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腿法,中国功夫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为了扩大影响,他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并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他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他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全球。1971年夏季,他接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以1.5万美元的片酬签了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该片预算只有10万美元,而且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却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了300万港元。 继《唐山大兄》之后,他又拍摄了《精武门》,《精武门》比《唐山大兄》增加了一倍的预算,引起更大的轰动。他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脚”和“地躺拳”和“双节棍”,令人赞不绝口。此后,他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并亲自担任了主角。 正当他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游戏》的时候,由于药物过敏突然在香港逝世。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1972年还被香港评为十大明星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 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他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的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监察部部长、中共湖北省委代理书记钱瑛同志含冤逝世,享年71岁。

钱瑛,原名钱秀英,又名生桂,号海霞,曾用名彭友姑、陈萍等,女,1903年出生于湖北省咸宁,祖籍湖北省潜江县周家矶。1923年考入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7月,任江西九江市总工会组织干事。不久,调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干事,并从事兵运工作。1928年夏到上海,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兼交通。1929年春赴苏联莫斯科劳动大学及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初回国,任中共湘鄂西分局职工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省总工会常委、秘书长。后调任中共潜江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32年冬红三军撤离洪湖地区时,她化装突围到上海。1933年初,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女委员会秘书长。同年4月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37年9月,经中共营救后获释。同年10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委员会书记,后曾代理省委书记。1939年2月任中共鄂中区党委书记,10月改任湘鄂西区党委书记。1940年10月后任中共南方局驻川西、川康特委代表、中共西南工作委员会书记。1942年4月任中共南方局党务研究室主任兼管地下党的工作。1943年夏回到延安参加整风,在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并任临时支部复审委员会书记。1945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大后方代表团秘书长。同年冬起任中共中央重庆局、南京局组织部长。1946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上海分局(后改为中央局)委员。1949年4月,奉命带干部由香港经烟台、济南赴北平。5月起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常委兼组织部第一副部长、部长、妇女委员会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人事部长等职。1953年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兼政务院监察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部长。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0年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委副书记。1961年后主持中央监委工作。1965年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64年10月调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含冤逝世。1978年3月23日,党中央为她平反昭雪。

8月5日――中国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同日,我国著名的纺织教育家和高等纺织教育的奠基人张朵山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87岁。

张朵山,原名张绥祖,字“朵山”,曾名张佶,1898年8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他幼失怙恃,两岁丧父,三岁丧母,自幼依托兄嫂,由乳母扶养长大。他自幼酷爱读书,聪明勤奋,1913年8月与周恩来同榜考进天津南开学校,并分在一个班。据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校风》周报《纪事》专栏记载,他当时的学习成绩和体育、音乐俱佳,在学校举办的笔算赛速中曾和周恩来的成绩同为“二十六分”,均在“最优者”之列;他还在班里举行的运动会上获“勇队”的“百码”、“跃高”第一名,并在班里举行的“三二茶会”上表演了“横笛独奏”。他比周恩来提前一年离开南开学校,在1916年夏天就到北京考取了清华学校公费留美预备班。当时,周恩来在《校风》记“旧生出校”时,特意提到“四年三组张佶君”已“考入清华高等一年级”,并在《致同学钱友启》中列数班内考走的同学时先云“朵山游美”。后来,两人常有书信往来,周恩来在1918年的旅日日记中几次记收到“朵山”来信和“致朵山信”。与后来成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中学同窗三载,是他一生的荣耀。1920年,他赴美国麻省洛威尔工科大学学习纺织工程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又到北卡罗来纳农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于1924年获纺织工程硕士学位。他在美国刻苦学习了纺织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专业,并对纺织厂的建筑设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到美国著名的萨克罗威纺织机械制造厂、美国桥梁公司等处实习有两年时间,从而成为当时我国屈指可数的纺织工程专家。1927年,他回国不久即被东北大学工学院聘为教授,并出任了纺织系主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带领纺织系的两个班学生转到南通学院借读,直到东北大学1933年在北平复校返回;之后,他开始在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在西安的西北临时联合大学和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工学院纺织系任教;后来,他接受同乡李书田的邀请,到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机械工程科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委任为国民政府经济部冀、热、察、绥特派员办公处专门委员,担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天津分公司总工程师,并兼任天津第六棉纺织厂厂长。转到纺织企业作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后,他仍心系高等纺织教育事业,建议并协助北洋大学在1947年筹划建立了纺织系。天津解放后,他觉得新中国百业待兴,而培育人才首当其冲,便毅然决定回到教育工作岗位,应聘到北洋大学出任由他倡导建立的纺织系主任,亲自讲授机动学、机织学、棉纺织厂设计及建筑概论等课程;既而他又相继聘请张汉文、袁绍周、崔崑圃等纺织界专家、学者到校任教,为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业学院合建而成的天津大学组成了一支相当强劲的纺织系教师队伍。1958年,天津纺织工学院的前身--河北纺织工学院在整体调出的天津大学纺织工程系基础上建立,他又成为天津纺织工学院纺织系主任,直至逝世。

8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关于林彪反党集团反革命罪行的审查报告》,决定永远开除林彪及其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陈伯达、叶群、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的党籍,撤销他们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249名,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选举出195名中央委员和124名候补中央委员。一些久经考验的、“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打击迫害的老干部,如邓小平、王稼祥、乌兰夫、李井泉、谭震林、廖承志等,被选为中央委员。但是追随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更多地被选进了中央委员会。这次大会继续了九大的错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把毛泽东提出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出来”,认定为“客观规律”,预言“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将长期存在,还会出现10次、20次、30次”。并且错误地认为“九大的政策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

8月26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在北京试制成功。

8月30日――中国共产党十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选举了中央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当选为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是:毛泽东、王洪文、韦国清、叶剑英、刘伯承、江青、朱德、许世友、华国锋、纪登奎、吴德、汪东兴、陈永贵、陈锡联、李先念、李德生、张春桥、周恩来、姚文元、康生、董必武。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是:毛泽东、王洪文、叶剑英、朱德、李德生、张春桥、周恩来、康生、董必武。十大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中结成“四人帮”。江青一伙在中央领导机构中取得了更多的权力。

9月3日――中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9月13日――国父之子、民国四公子之一、国民党元老孙科先生在台北逝世,享年83岁。

孙科,字哲生,1891年10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他是孙中山先生和元配卢夫人之子。他1895年寄居美国夏威夷伯父孙眉家,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自由新报》编辑工作。后就学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再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修政治、经济、财政,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他在美国学过市政建设有关课程,考察过美国许多城市建设,并有《都市规划论》著作问世。回国后任广州军政府外交部秘书,英文《广州时报》副主编。1921年2月至民国11年7月,他任第一任广州市长。任内,他注重市政建设,将市内旧城墙拆除,兴建16英里的现代道路,将马路拓宽8到15英尺(包括人行道),并用水泥铺造。为改变广州卫生面貌,将全市分为6个区,每个卫生区有5人负责,还雇用1000名街道清扫工人负责收集垃圾和清理水沟。从1921年4月到7月,一共清理126条水沟,大约53121公尺,建立了一个近代的排水沟系统。同时,制定一套新的卫生规则管理餐馆、旅馆、戏院等公共场所,并严禁赌博和吸食鸦片。他还组织国民强迫教育委员会,拟定1922年9月完成强迫国民教育的目标。为此,设立了不少职业训练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成立了公共图书馆和市民大学,他和胡汉民等党政名流都在市民大学任课。学校课程包括法律、人文、医学及工业、农业科学等。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他走避岭南大学,后赴香港。翌年1月16日,陈炯明被驱逐出广州。2月26日,他再任广州市长。他二任广州市长期间,兴建了2200码道路,建设东山公园,并计划在观音山建立一座公园;还派专家检查自来水水源,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为工人开设职业学校,为文盲设立暑期学校。1923年10月,他在广州参加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参与国民党改组工作,拟订党纲、党章和宣言;监督成立省党部和地方党部,筹备党代表大会。在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作了有关党纲的说明,并参加了审查地方党部活动情况报告委员会的工作。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重期间,他于同年2月赶赴北京。3月11日孙中山弥留之际及签署遗嘱时,他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孙中山丧仪完毕后,他又回到广州。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他被选为16名政府委员之一。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6月,他第三次出任广州市长。在此期间,还兼任广东省建设厅长,代理广东省长。后担任新成立的交通部部长。他在三任广州市长期间,仍重视抓市政建设,又建了9000英尺的街道,有的还铺了柏油。还计划在黄埔建港,1926年6月成立黄埔市发展公司,向海外华侨呼吁支持这项计划。后因缺乏经费,此项计划被搁置。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武汉召开,成立新的国民政府,他是国府委员会5个常务委员之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团成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并担任青年部长。随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宁汉分裂,接着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逐步合流,他作为武汉方面代表与南京方面进行谈判。8月蒋介石下野,宁汉合组国民政府,他一度出任中央特别会议委员、财政部长、建设部长。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他出国考察。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他出任国民政府委员、铁道部长、考试院副院长。他在担任考试院副院长期间,兼任交通大学校长,还先后兼任岭南、国民、大夏、暨南、中国等大学董事长之职。1929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公司,嗣后参加反蒋抗日活动。1933年后任立法院院长,同年参加“五五宪法”起草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以中国政府特使身分,三度访问莫斯科,先后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商务条约》。1947年任国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4月竞选副总统失败,11月任行政院长,反对国共和平谈判。1949年2月将行政院迁往广州,同年3月辞职出国游历。1964年回台湾,先后任台北“总统府”高级谘议、考试院长等职。

――同日,著名数学家何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何鲁,字奎垣,笔名云查,属马,1894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1903年春,成都机械学堂招生,他报名参考,作文一气呵成,口试应对如流,主考为之惊讶,即出一上联要他应对:“童子鸿不因人热”,他应声对曰:“学生鲁当以名扬”。主考赞道:“此神童也”!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机械学堂,三年学历,期期获优秀奖,享受免费待遇,毕业后被保送入南洋公学。1911年,又官费留学法国里昂大学,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19年,他回国后,先后就职东南大学、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大同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大学,任教授、教务长、重大校长。解放后,还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数学理事会等职。他一生爱才、重才,在云南高等师院(东南大学)任教时,发现家境贫寒的学生严济慈才华出众,便留在家中食宿,继后,又鼓励他报考官费留法,以求深造,为严成功道路上第一良师。在重庆大学,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华罗庚写的《堆累数之论》交何审阅、核勘,何不顾酷暑,挥汗审读,每到精深处,拍案叫绝。一次,一个失学青年找何,从青年口中得知因家贫辍学,便让他免费去载英中学读书,有时还让他免交伙食费。他注重学术研究,提倡“拼命三郎”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地沉醉于应用数学领域。著述有《二次方程式评论》、《代数》、《行列式论》、《微分学》、《爱因斯坦学说概述》等,因而被誉为“数学大师”。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时弊。蒋介石势力入川,特务头子康泽奉命去重庆大学见他。康问:“何先生认为中央军入川以来,哪些地方比刘湘时期为好?”何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何好之有?”康不快,追问:“何以见得”?他理直气壮地说:“兵工筑路,劳命伤财,一也;岁征粮超过刘湘,二也;往时我当面斥责刘湘把天府之国的四川搞得民穷财尽,就是因为他养兵太多,剥削过甚所致,谁知今天尤有过之”。康泽无言以对,悻悻而去。一年夏天,中国科学界知名人士在庐山开会,恰逢蒋介石在此避暑。蒋介石邀请与会人员赴宴,他拒绝,并说:“我不吃奉谕饭”。不久陈立夫以教育部长身份邀请他去见蒋介石,何亦拒不相从。事后他说:“陈立夫要我去给蒋介石排朝,我辞以不够资格,因为给蒋排朝,要花鼻梁才行,我鼻梁不花,所以不去”。解放后, 他曾任西南行政公署文委主任。1956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调北师大数学系任教。后又调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工作。“文革”中,和千百万知识分子、革命干部一样,难逃厄运,惨遭迫害。他一生爱好书法和诗词,而且自成一体。日本前首相田中赞赏他的书法,曾邀其率书法代表团访日。

10月5日――著名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原芜洲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原芜洲,1903年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期就读于教会学校和私塾。15岁丧父,生活极其贫困。16岁考入官费的山西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山东曹州高级中学(当时名曲阜大学预科),仅学习半年,即因学费无着而退学。失学后,他到陕西府谷、河北河间、河南开封、湖北武汉以及北京等地谋职,辗转年余,无事可做。1927年他考入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这是一所官费大学,校方供膳宿。学习期间,他刻苦努力,还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做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以补充学习费用之不足。从1931年大学毕业到1949年,他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曾先后在广西大学、陕西凤翔第二中学、陕西第一职业学校、陕西潼关初级职业学校、西北农学院、陕西仪祉农业学校任教。他以渊博的知识,求实的作风,全力投入教育事业,深受学生的爱戴,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园艺人才。他在教学之余,还做了不少园艺方面的考察、技术普及和试验研究工作。1933年,在陕西凤翔第二中学任教的短短半年时间,他担任《老百姓报》园艺栏编辑,宣传推广果树、蔬菜的先进生产技术。1934年,他在西北农学院任教期内,亲手建起西北最早的一个苹果园。在陕西仪祉农业学校期间,兼任康桥马园艺场技师,亲手建起100多亩苹果园。这些果园为以后陕西的果树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他对果树病虫害研究和蔬菜品种改良等,也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还赴秦岭北麓各县考察柿子,收集到62个品种及有关栽培技术资料。1950年至1973年,他一直从事果树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在西北农林部技术研究室、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他以坚强的毅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先后从事彬州梨不结果问题的研究、果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利用研究,以及果树新品种培育研究和苹果矮化砧研室等等,为促进陕西及西北地区果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0月10日――中国著名数学家闵嗣鹤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闵嗣鹤,字彦群,1913年3月25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奉新。从事解析数论研究,在三角和估计、黎曼Zeta函数理论方面获重要成果,并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石油工业及地质勘探中的若干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他的祖父闵少窗是清朝的进士,曾任大名府知府。父亲闵持正是北京公安局职员。祖父对他极其钟爱,亲自教他认字读书,学习古文,希望他长大后学文学。他从小就十分好学,在家自学了全部小学课程。1925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逐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爱好。1929年夏,同时考取了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理科预科,考虑到学费低离家近他选择了后者。他1931年升入本校数学系。在学习期间他就发表了4篇论文,并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曾负责编辑本校的《数学季刊》。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由于家境困难,从17岁开始,他就一直在中学兼课。大学毕业后由老师傅种孙教授介绍到北平师范大学附中任教。他一边教书一边发愤钻研数学,写出了优秀的数论论文《相合式解数之渐近公式及应用此理以讨论奇异级数》,获得了当时为纪念高君韦女士有奖征文第一名。清华大学杨武之教授发现了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立即于1937年6月聘请他去清华大学算学系当助教。接聘书不到一个月,尚未开始工作,就爆发了芦沟桥事变。清华大学南迁,先至长沙,最后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他在安葬了祖父母及父亲的灵柩后,偕母亲和三个妹妹离开了北平,随清华大学先至长沙后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工作的8年,是他数学事业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曾为陈省身教授讲的黎曼(Riemann)几何课任辅导教师,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参加了华罗庚教授领导的数论讨论班,他自己及与华罗庚合作写出了多篇重要论文。华罗庚对他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在他们合作的一篇论文的底稿扉页上写下了“闵君之工作,占非常重要之地位”。从此,他把数论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1945年他考取了公费留学,10月到英国牛津大学,在著名数学家E.Ch.蒂奇马什(Titchmarsh)指导下研究解析数论。由于他在黎曼Zeta函数的阶估计这一著名问题上得到了优异成果,1947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即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作研究工作,并参加了数学大师H.外尔(Weyl)的讨论班。他在短短的一年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外尔真诚地挽留他继续在美工作,蒂奇马什也热情邀请他再去英国。但是,报效祖国、思念慈母的赤子之心促使他决定立即回国。1948年秋,他再次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执教,任副教授,1950年晋升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他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筹备委员,北京数学会理事等职。他的全部论著约60余篇。

10月11日――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胡秉权逝世。

11月8日――西藏军区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变革。

11月12日――蒋经国首先提出十大建设中之前九大建设。

11月14日――香港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7岁。

包天笑,初名清柱,乳名德宝,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拈花、春云、钏影、冷笑、微妙、迦叶、钏影楼主,1876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他是清代秀才。幼进私塾,为富家开馆。懂日语。曾任山东青州府学堂监督。他1903年到上海,在上海时报馆工作,编辑《时报》副刊《余兴》,同时为有正书局编辑《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并在小说林社兼职。参加南社。1919~1921年为文明书局编《小说大观》,1922年至1923年为大东书局编辑《星期》周刊。又为《滑稽画报》任文字编辑,所编刊物风行一时。1935年,在上海《立报》,继张恨水之后接编《花果山》副刊。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发表《且楼随笔》,《钏影楼回忆录》等。1973年在香港逝世。一生著译很多,有100多种。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等,译有《空谷兰》、《馨儿就学记》等。

1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白天同志含冤逝世逝世。

白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革”开始后,他被扣上叛徒、特务的罪名,残遭迫害而含冤逝世,“文革”后得以平反昭雪。

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于权伸同志逝世,享年69岁。

于权伸,原名于泉深,1904年出生于辽宁省西丰县。1927年入东北军讲武堂学习。曾在东北军第127师647团任连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第9大队大队长,第2团团长,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第7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华北军区209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省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邓小平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2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的建议,并批评“政治局不议政,军委不议军”。他提议邓小平参加军委,任总参谋长。21日,在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同志时,毛泽东作了自我批评。他说,他是听了林彪一面之辞,错整了贺龙、罗瑞卿和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毛泽东再次说朱德是“红司令”。22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对八个大军区司令员实行对调。

――同日,黄帅事件掀起破“师道尊严”浪潮。

――同日,中共中央遵照毛泽东的提议,发出关于邓小平参加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工作的通知。

   

                                                    

                                                                                  本集 (完)

                                                                                            日志作者:吴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