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网站编辑招聘:中国历史—(周)〈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1:22
                     周        

                                  (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21年)

        〈2〉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2]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于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战国的名称来自于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并了。剩下来的七个大国秦国、楚国、韩国、赵国、魏国、齐国、燕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在这个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快。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秦国商鞅的变法为秦吞并其余六国创造了条件,史称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墨子的墨家,韩非的法家自立一见,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孟子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蜀,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战国时期的大事记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是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采纳胡服骑射;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 秦击败魏韩联军;公元前286年——齐灭宋, 宋王偃死亡;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 秦坑赵降兵四十多万人;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公元前237年——嬴政执政;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全中国。

战国时期28诸侯国

 

(1)秦国;(2)楚国;(3)赵国;(4)韩国;(5)魏国;(6)齐国;(7)燕国;(8)越国;(9)宋国;(10)鲁国;(11)郑国;(12)卫国;(13)莒国;(14)邹国;(15)周国;(16)杞国;(17)蔡国;(18)郯国;(19)任国;(20)滕国;(21)薛国;(22)费国;(23)郳国;(24)曾国;(25)缯国;(26)邳国;(27)许国;(28)中山国。

战国时期的18位重要人物

 

(1)商鞅;(2)墨子;(3)韩非;(4)庄子;(5)孟子;(6)孙膑;(7)荆轲;(8)屈原;(9)李冰;(10)荀子;(11)张仪;(12)公孙衍;(13)苏秦;(14)吕不韦;(15)李悝;(16)邹忌;(17)申不害;(18)吴起。

 1、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于(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封他,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

 

2、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约公元前479年——公元前381年)他生于在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在今山东滕州市境内)。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3、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4、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一说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5、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周国教育家、思想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6、孙膑,战国时军事家,战国中期齐国(今山东鄄城)人。孙武的后代。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7、荆轲,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与其有关的历史典故有:“荆轲刺秦王”和“图穷匕首见”。

 

8、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主要的代表作:《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公元前305年,他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他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他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他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9、李冰,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其子李二郎也因协助其治水而名于世,史称李冰父子。

 

10、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11、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12、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公孙氏,名衍,号犀首。秦惠王五年(前333)为秦大良造。后入魏为将。时秦国始强,图谋向东开拓。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秦相张仪与齐、楚大臣在契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拉拢齐、楚,推行连横之策。他同时发起燕、赵、中山、韩、魏“五国相王”(五国互尊为王),推行合纵抗秦之策,与之相抗。次年魏为秦所迫,接受连黄之策,用张仪为相。旋因东方五国支持合纵而又用他为相。魏襄王元年(前318)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次年三晋联军被秦打败。当时他与张仪一纵一横,其势倾动天下。

 

13、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14、吕不韦,(约公元前292年——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末年秦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他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他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他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他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他恐诛,乃饮鸩而死。

 

15、李悝,(前公元455——公元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他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他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桓谭以为他为文侯师,班固、高诱以为是文侯之相。由于先秦文献缺乏记载,故此说尚难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能参与机密,为文侯心腹之臣。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他“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他曾作出很大贡献。

 

16、邹忌,战国时政治家,战国时代齐国人。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17、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者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18、吴起,(约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周朝春秋战国时代的结束语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这主要是因为: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大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战争动荡,这些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存在,而且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跃。

 

(4)社会动荡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网罗在诸侯、大臣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大国争霸,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使得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被打破,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还有两个突出原因,即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东周战国时期代表音乐《离骚》(古筝曲)

 

 

 

                                                                                                本集(完)

                                                                                                      日志作者:吴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