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5怎么样:庄子·外篇·缮性 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9:07
 修改
 如何标记批注?
《缮性》是《庄子》最短的篇章之一。《缮性》文字简单,但其意义深刻。所谓“缮性”就是修善情性。   修性要复初致明,复初致明的结果,是藏德。要藏的是德,而不是人,所以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不能超然物外,一味追求轩冕,逐名求利,必然失去人的天性。   从上古,经燧人、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每况愈下,以致“文灭质”、“博溺心”,而不能返归本真。   我们现在常说智慧。和精神、情理、性情、性命是由有区别的两部分组成一样,智慧也是由智和慧两部分结成的。智指破坏天然、改造自然、驾驭万物、算计人、逐名谋利的知识;慧指回归自然、保持天然、超然物外、与人为善、修道积德缮行的元识。老庄认为“不以智治国”,是因为智属于破坏天然、算计人这一方面。我们有元神、识神的区别;有肉眼和天眼、慧眼的区别;有认知和顿悟的区别。我们常说慧根,慧是天然的,是存在于潜意识的。慧是顿悟而来的,《黄帝内经》说,“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   在庄子的时代,不但作为动词的知和作为名词的智没有区别开来,智与慧也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庄子》一书,只有二次提到智慧。《知北游》说,“博之不必智,辩之不必慧”;《列御寇》说,“智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六者所以相刑也”。《庄子》全书,智多数都指算计人的智那一面,而在《缮性》,“以恬养智”和“以智养恬”中的“智”,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讲的“慧”,也即超然物外的顿悟。在简写中,我们没有把这两个“智”字改写成“慧”,是因为“智”不是生僻字,也不是虚词,不属于我们简写的三个范围。   缮性是“正己”和“得志”,而不是逐名谋利,不是去追求那看得见的轩冕。“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就本末倒置了。 《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
1601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扰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藏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藏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1602古之人,在混沌芒昧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智,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德下衰,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唐尧、虞舜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乱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1603 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返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智,不以智穷天下,不以智穷德,危然处其所而返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偶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却,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慌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