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琉雾人的恶魔:人人心中有孔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8:52:38
每个人都希望成就自己的伟大,从平凡走向不平凡。如何才算伟大?怎么样可以称作不平凡?若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最好寻找一位典范人物,那么孔子无疑是个首选。 我这么说,难免受到某些人的质疑。因为自古以来,关于孔子形象的评价实在相当纷杂。其实,孔子自己就曾公开感叹:“莫我知也夫!”意思是没有人了解他啊!连他的及门弟子与同时代的贤者都无法了解他,这是什么缘故?孔子在《论语》中不是说了许多话吗?他对别人的提问,不是有问必答吗? 原来孔子所关心的是他的“一以贯之”的道,是他所有观点的核心理念。没有把握这个理念,又如何说得清楚什么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又怎么可能做到“有杀身以成仁”?他所谓的“仁”又与“道”关系密切,所以他换个方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像这些涉及生死攸关的言论,在孔子是一语道破,在别人听来却是满头雾水。 更神奇的是孔子的志向。一般人最多做到像子路一样,重视朋友的情义超过个人的财物:至于颜渊的志向,“无伐善,无施劳”,就有些像是空谷足音了,世间几人做得到?那么,孔子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在人类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和谐社会。孔子以此为志向,试问有何依据? 他的依据在于人性论。孔子洞见人性的真相:一个人只要真诚,就会察觉内心有一股力量,要求自己行善;所谓善,是指自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所谓别人,是指由近及远,以至包括天下人在内。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志向才可能这么开阔伟大:要以个人之力,为天下人谋求福祉。儒家的淑世精神亦依此而立,儒家学者从政做官,也完全是为了服务百姓的缘故。换言之,人性是向善的,人生之道只有“择善固执”四字,而人生最高目标呢?自然是“止于至善”了。因此,个人生命之完成,必然促成人类社会之改善。 《原来孔子这样说》的系列文章,原是我在电视台的讲稿,所以文字较为口语化,目的是为一般朋友介绍孔子。今天这个时代,介绍孔子似乎成为一种风潮,这是一件好事。我在过去三十年来,也曾作过不少类似的工作,但似乎永远做不完。此中原因不是别的,是孔子可以响应我们心中对自己成就不平凡人生的向往。人人心中有孔子,重要的是让这样的孔子有机会成长发展,并且充分展现他的活力。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作者:傅佩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