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画r18本子: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谋求发展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9:29:40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谋求发展的思考 2008-12-15 来源: 作者:李永真 被浏览:5940次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作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50多年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如何认清和把握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形势,切实做到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充分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金融主力军作用,不断加快自身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
农村信用社学习贯彻党的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联系我省实际,牢牢把握好全会的主题和灵魂,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一个“核心”,就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土地制度方面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延长了土地承包期。赋予了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二是放宽了集体用地流转的限制。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发挥金融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先导作用,重点研究新的土地流转制度形成后引发的金融需求变化,积极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有力促进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
    (二)找准一个“焦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阶段中国农村改革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农村信用社应结合县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信贷投入,坚定不移地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做出新贡献。
    (三)要抓住一个“关键”,就是农村金融改革。在新的农村金融制度下,农村信用社应坚持稳健经营的方针,加快改革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切实认清十七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新形势
    (一)抓住新的机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核心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村市场主体增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全面推进,更多的资本将流向农村“洼地”,各种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业大户及其他新兴市场主体将迅速发展,构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提升和扩展。二是发展空间扩大。十七届三中全会是推进农村改革的行动纲领,随着相关扶持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将给农业和农村建设提供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然催生农村市场进一步发育,拉动农村多元化、多层面的金融需求,从而为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三是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将有力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快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不断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动态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二)迎接新的挑战。一是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以构建多元竞争格局为目标取向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已全面展开,逐鹿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态势步步逼近。“狼来了”已不再是句空洞的口号,农村金融市场除农村信用社外,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信贷组织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实际上就是“七匹狼”,农村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即将打破,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市场份额将会逐渐减少。农业银行借助其贷款利率低、额度大、期限长的优势,将长期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信用社展开优质客户的“直面竞争”。邮储银行凭借其先进的网络与农村信用社“短兵相接”,服务范围扩大后,将会挤占农村信用社现有市场业务。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范围、服务对象与农村信用社趋同,加之其轻装上阵、运行机制灵活、服务手段多样,农村信用社的部分功能将被替代。三是网点覆盖优势将被削弱。在农村金融多元化竞争格局下,其他金融机构将陆续在农村增设更多的机构。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机构遍布城乡的优势将进一步弱化。
面对新的形势,我省农村信用社既要正确估计金融竞争所带来的冲击,更要站在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始终坚持“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立足城乡,服务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全面推进“农民银行、社区银行、零售银行”战略目标的落实,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在稳固根据地——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紧跟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从农村包围城市”。
    三、不断加快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一)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强化资本对风险和效益的约束,做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走集约经营、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之路。在确保农村传统业务正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信贷业务经营策略逐步实现“三个转移”,即由农民贷款向城乡居民贷款转移;由分散农户向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专业合作组织转移;由生产生活领域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
    (二)创新金融产品。紧扣农村改革发展目标,抓住农业产业化向城市延伸、城市产业化链条向农村延伸这两个关键关节,适时推出适宜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产品。一是创新贷款品种。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加快贷款品种的创新与整合。结合城乡统筹和土地流转,创新转移农民住房按揭贷款、创业贷款、兴业贷款等信贷产品,搞好转移农民跟踪服务,积极支持农民市民化。抓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契机,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大宗农产品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业务,大力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着力解决农民规模经营扩大后资金需求升级问题,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向农户联合、产品联合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二是创新非信贷资产业务。依托货币市场工具和货币市场席位,以抓好同业资金拆借业务为突破口,积极参与购买国债及金融债券业务,切实缓解资金临时流动过剩压力。三是创新中间业务。巩固传统业务发展,推进业务经营转型,积极广泛开展各类代理业务。优先发展投资少、风险小、收益低的中间业务,逐步设计和开发银行卡业务、理财业务、表外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金融新产品,走出一条集信贷、理财、投资、货币市场等业务相结合的效益富社之路。
    (三)创新营销机制。一是细分客户市场,实施分层信贷营销。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营销短板”已日益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新机制,在细分市场基础上,锁定客户对象,建立信息档案,划定坚守红线,实施分层营销策略,以优化客户结构,提升赢利水平。二是加快客户经理制的推广。通过培训、考核、达标上岗等多种方式,加快组建客户经理队伍,科学设置贷款操作流程,提高贷款效率,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以优质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三是做好产品的推广和维护。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调查机制,及时掌握客户对产品的评价和需求变化,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及时完善金融产品,强化产品售后服务和全过程服务,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四)创新服务方式。一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不断完善SC6000综合业务系统功能,为金融创新形成强大的科技支撑,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加强同业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加强与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技术合作,研发并推广具有农村信用社特色的适应农村需求的个人理财产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富余资金,加强与新兴金融机构合作,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延伸服务领域,加长服务链条,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四、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一)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县级联社法人体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加快两级法人向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加强不符合统一法人组建县级联社的政策指导,协调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达标改制;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县级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统一法人社应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尽快达到商业银行组建条件,力争一步到位组建商业银行。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立完善“三会一层”组织体系,规范运作机制,合理、清晰界定“三会一层”和内设组织机构的权利和职责,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决策程序,逐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调整优化组织架构。县级联社要按照“管理权向上集中,产品经营和业务营销向下延伸”的原则,全面实施人力资源、资金、财产和财务“四个统一管理”,同时按照流程银行要求,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逐步推行扁平化管理。明确界定各部门和岗位职责,减少交叉职能,使前、中、后台组织架构模式更趋合理,部门职责更加清晰,逐步形成前台经营竭尽全力快发展,中台管理形成合力促发展,后台保障加强服务保发展的新机制。
    (四)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双向选择进行定员,及时完成定编、定员、定岗工作,不断拓宽人员上下进出渠道,大力推行干部竞聘上岗,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制定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把经营效益和前后台员工工作质量、效率、成果及薪酬分配紧密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考核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五)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一是县级统一法人要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二是根据市场、业务、技术变化的特点和农村信用社现实情况,以及客户对产品服务需求的变化,对客户管理流程、产品管理流程、操作运营流程、财务管理流程、资金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和优化重组,把风险管理流程同步设计到业务流程中,实现风险管理与流程再造的全面融合与匹配,有效防范操作风险。三是遵循新的会计准则,逐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战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形成和新会计制度准则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切实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