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离的光影:要从“经济人”进化为“生态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27:43

要从“经济人”进化为“生态人”

国光同志不承认西方经济学对亍“经济人”的假设,是出于对人性的不同认识,以及理想人性的不同追求。这是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序言中说:“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最终必须回答的问题,不在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广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创造了和能够造出漂亮舒适的家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和仪器,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生产什么样的人”。

中国古人活着为他人,以“仁”作为价值目标,追求的是情感,可称之为“情感人”。

中世纪西方人活着为上帝,以来世的幸福作为价值目标,追求的是信仰,可称之为“宗教人”。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活着为理想,追求的是政治,可称之为“政治人”。

现代人活着为自己,以今生的快乐作为价值目标,追求的是金钱,称之为“经济人”。

和谐社会的人活着也是为自己,以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追求的是和谐,可称之为“生态人”。

“经济人”为自己而活的人生观,追求金钱的价值观,创造了政治民主、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西方工业文明。但“经济人”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不懂得:人首先是“生物人”,人离不开自然,依赖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以利益为原则,必然置自然以不顾,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循环发生危机,威胁人类的生存。人还是“社会人”,人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仅以利益为原则,必然置他人以不顾,造成道德败坏、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受到障碍。西方工业文明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循环和交流都受到阻碍,无可避免地到了人类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了。

“生态人”是人认识自己的进步和觉醒。人是为自己活着,人是自己的主人。人既不做神的奴仆,也不做任何他人的奴隶,也不应接受物的奴役。人应该是自由的,有思想的自由,有选择的自由,有发展的自由。但是,人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中、与他人的和谐中、与自我的和谐中获得自由。“生态人”具有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把“和谐”作为最高原则和目标,因为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才能带来人的快乐和幸福,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人”也发展经济,也追求利益,但不把经济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不破坏生态为原则;不把金钱当作价值尺度,以不损害他人与自我为原则。“生态人”懂得,人是为自己活,但人活在自然中、活在他人中,要活得愉快、活得幸福、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就要维护自然生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维护心理生态,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所以,人成为“生态人”,才能建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生态人”的理想。

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实现从“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化。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然而,现行的政策、教育、舆论都依然在强化“经济人”。我们的国策是把经济放在首位,一切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这是“经济人”观念的政策化。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只要发展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成了不全面发展、不持续发展、不协调发展的护身符和借口。中国还很穷,中国人还没有富起来,什么生态啦、环境啦、持续啦,那是洋人和富人的扯淡和高调,这恐怕是大多数官员、大多数百姓的共识。把人培养成“经济人”是教育界的目标。学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挣钱手段的培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考高分、上名校,选择热门专业。进入社会,从单位领导、同事朋友,到配偶亲戚、舆论媒体,都关心你会不会挣钱、怎么花钱。会挣钱的、挣钱多的,受到羡慕、赞扬,身价百倍、趾高气扬。不会挣钱,挣钱少的,遭到鄙视、冷落,矮人一截、心灰意冷。能带来利润的科学技术倍受重视,研究做人学问的人文科学很不景气。做“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中国眼下受到上下鼓励和社会赞誉。中国人从“政治人”转变为“经济人”,是一个大进步,推动了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中国人刚刚做了二十多年的“经济人”,现在又面临重新做人的问题,是太难为了我们中国人。但世界性生态危机的出现,警告人类“经济人”的不可持续。中国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也向中国“经济人”警示,应迷途知返。我们要识大局、顺大势,“经济人”与自然相悖、与他人相悖、与自我相悖,不应是中国人的榜样和楷模,中国人应早觉醒、早转向、早进化,向“生态人”转变。

人为自己而活,就行为的出发点来说,“生态人”与“经济人”是一致的。人是从生物进化而来的,所有生物的代谢功能都是由生命密码性质的基因控制的。基因通过不断复制、再生、遗传的活动实现自己的续存,因而基因都是“自私”的。“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竞争……因此,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自私”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正常状态的需要。来自生物体的人不可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自己的某种需要。因此,人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性,这是千真万确的。西方的人文主义、西方的工业文明、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都是顺应了这一自然规律,因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明。为他人而活的“情感人”,为上帝而活的“宗教人”,为理想而活的“政治人”,都不如 “经济人” 为自己而活所具有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这已为人类的实践所证明。“生态人”依顺人的本性,承认人为自己而活,但人怎么活法,以什么为追求,则区别于“经济人”。

“经济人”把追求利益、追求金钱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把利益最大化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把金钱当作人生幸福的全部,理性的“经济人”就变成疯狂的“经济人”,为自己而活就变成为金钱而活。“经济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灵魂、情感、健康,摧残自我,恶化了与自我的关系;“经济人”把金钱为目的,把他人作手段,不讲诚信、廉耻,不顾良心、道德、法律,丢弃友谊、爱情甚至亲情,恶化了与他人的关系;“经济人”盲目追利的生产方式,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恶化了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人”就成了不可持续的人类。

“生态人”懂得自己要活得好、活得愉快、活得充实,不能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人仅仅拥有财富和金钱是不够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自我、和谐的社会、和谐的自然才能续存,并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的理解是“不仅关心人本性各个方面的平衡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也要重组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从广义来说,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人类历史上,“和谐”第一次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基因的特性,一是“自私”,二是合作。人体的基因有数百万个,它们必须彼此相互合作,才能使人健康、长寿,并成功地繁殖后代,从而实现续存,基因遗传至下一代,最终达到基因“自私”的目的。大量自私的基因合作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物个体,这就是生物生存、繁衍、进化的奥秘。人类社会也是这样。每一个自私的个人,需要通过竞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同时需要人与人的合作,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合作,求得人类的持续协调发展,从而又为个人生命的续存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基因的自私和合作是无意识的,是生存竞争的产物,因为基因如果不自私、不合作,它所控制的生物体就会被淘汰,基因也就死亡。人是有意识的生物体,然而并不比无意识的基因聪明,人知道自私,但缺乏合作的诚意。人类社会进化到今天,面临不持续的危险。人类续存提出了要求,人懂得为自己活是不够的,人把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是不行的,人要追求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和谐。“生态人”是人类生存竞争的自觉结果,是基因仿真的人类学。

现在,我们的百姓,特别是年青一代已经在为自己而活,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制度,使中国人迅速恢复了自私的本性。要使百姓从追求利益转为追求和谐,成为“生态人”,则需要启蒙、引导。而我们的官方舆论则不承认人为自己活,要求以集体为本位,为人民服务。道德口号、道德要求与百姓的现实思想脱节。我们在道德要求上,不承认人为自己活,而在行为追求上则鼓励以利益为原则。从“以经济为中心”的国策到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从刺激消费的措施到金钱为尺度的舆论,从大众媒体到广告宣传无不把“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当作金科玉律。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之间的矛盾是必须克服的,说服不了人,怎么能引导人、教育人?现在,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可喜可贺的。这是“经济人”政策向“生态人”政策转变的开始。

按照“生态人”的标准,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我国最最缺乏的、也是最需要强化的是:爱护自然的环保意识,尊重他人的公共意识,尊重自我的生命意识。

我们的思想工作、教育工作、文化工作、经济工作的落脚点就是造就、培养中国人成为“生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