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是红色的是什么鸟:细辛的用量,细辛的功效与副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5:21:26
 

细辛的用量

      细辛作用广泛,走头面,可医头痛、口疮、喉痹、牙痛、眼目诸病;入少阴,通督脉,可治寒疝、阳萎、小便不利;走四肢,达皮毛,可疗风水咳嗽、风湿痹痛;入脏腑,上能开肺,中能暖胃、润肝燥、益胆气,下能温肾通关。具有良好的镇痛、止咳、强心等功效,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但由于受“细辛不过钱”剂量的束缚,从而限制了它的用量,限制了其高疗效的发挥。
 

一、文献考辨
      细辛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君药120种内,“细辛,性温、味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功效。虽未言用量,但可“久服”。
 

     自《本经》至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之前,皆认为细辛为无毒之品,汉张仲景等医家均广泛应用于临床。《伤寒杂病论》入煎剂用细辛的有13方,其中用三两的有8方,用二两的有5方,每方所用细辛均超过3g。
 

     北宋陈承《本草别说》则载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而“细辛不过钱”说的提出,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他引北宋陈承语:“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由是观之,则“不可过一钱”实为“不可过半钱匕”之误,而且此剂量仅指“单用末”。
 

      清汪昂《本草备要》细辛条亦载“不可过一钱”。清陈士铎《本草新编》指出,细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自此,“细辛不过钱,过钱赛人言”、“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等说得以广泛流传至今,混淆了独用少用与共用多用的区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各大专院校教材《中药学》等中药书籍,对细辛用量亦都规定为1~3g。
 

二、药材考证
     传统药用细辛在初春二月或仲秋八月采挖,此时其根部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其药用化学成分的含量也比较高;同时在细辛的传统加工方法中,要除去非药用部位地上部分和根头部根茎,只留根部作为药用。自1950年后,药材收购部门对细辛要求收购全草,而挖全细辛的地下须根比采全其地上部分及根头部根茎要困难一点,因此药农大都在细辛地上部分生长茂盛的“夏季果熟期或初秋”季节采集,所采细辛多数叶全根残。据研究,全草细辛中根部和叶的比例大约是55%和45%[1]。而根所含挥发油成分远大于叶所含挥发油成分,其挥发油成份必然比传统细辛根明显偏低
 

三、服用反应
     后世沿用此说,近医亦多证实细辛确可引起毒性反应。如用散剂吞服治疗寒性疼痛[2],从1g开始,每日增加1g,至4~5g时,发现有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与历代医药学家所描述的“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是基本吻合的。而目前有不少临床报道,在煎剂煎煮服汤中重用细辛10~30g,最多者用到180 g,却未发生毒副作用
 

     又有动物实验表明,北细辛挥发油对蛙、小鼠、家兔等均呈先兴奋,继而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致死。而细辛大剂量煎剂应用9~60g,动物实验连服10日,却无明显毒性反应。表明细辛入煎剂后所含挥发油挥发后毒性减低。细辛的酒精浸出液毒性明显,水煎剂的毒性较小,前者超过后者一倍以上。可见,细辛有毒是肯定的,用法、服法是正确细辛使用的关键。
 

四、实验证明
  我国药学研究者先后对31种国产细辛属植物挥发油进行了分析, 共检出75种化合物[3]。其中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醚三者存在于所有细辛品种中, 被认为是中国细辛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酚为其主要有效成分, 黄樟醚是其毒性成分。有研究表明[5],在相同剂量下,细辛根末中的挥发油含量约为细辛全草煎煮10min后的3倍;又在相同剂量下,根中所含挥发油中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20、30min的4、12、50倍。因为细辛中有毒成分黄樟醚挥发性比甲基丁香酚快,在高温下易被破坏,所以细辛全草煎煮时间越短,其煎液中的黄樟醚含量越高。细辛在煎煮30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仅存原药材的2%,不足以引起中毒,并且煎汁中还保存了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
 

五、使用方法
      明确地讲:“细辛不过一钱”仅适应于单味和散剂,而煎剂可适当增加用量。
 

1、细辛的有毒成分主要是挥发油,过量可致死亡。因此,细辛“单用末”,特别是单用其根部时,应遵循“细辛不过钱”之说。进一步,细辛服用散末不论是根还是全草,都不可用大量。
 

2、入汤剂可适当加大剂量。但必须加入复方汤剂中,并煎煮30min以上。现代临床大量报道,用细辛10g、15g、20g,甚至60g或更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并以此证明细辛可以大量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3、大量的事实说明[6],在现实条件下,以细辛3g入复方,实为“隔靴搔痒”,药不能尽病而反令细辛倍受责难,一般多用至10~15g。
 

      总之,细辛是一味良药,其良好的药理治疗作用是十分肯定的。随着对细辛临床应用和用量的进一步研究,中药细辛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效用。
 

细辛的功效与副作用

      细辛的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解热、利尿、镇痛、镇静药。治头痛,有发汗、祛痰之效

  
细辛的作用:

    1、镇静、镇痛作用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驯服、自主活动减少;大剂量可使动物睡眠,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细辛煎剂灌服也有镇痛作用。其较强的镇痛作用为其治疗头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2、解热作用细辛挥发油灌服对多种原因如温刺法、四氢β-萘胺、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也有明显的解热效果。还能降低正常大鼠的体温。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细辛挥发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如细辛对致炎剂角叉菜胶、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由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环和棉球肉芽增生。对去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


 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N-异丁基十二烷四烯酰胺和去甲乌药碱均可明显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脉鼠离体回肠收缩。细辛水或醇提取物均能使速发型变态反应总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40%以上,说明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4、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从细辛中分离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β-受体激动剂样的广泛药理效应,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作用。现知去甲乌药碱含于多种药性温热的中药内,如细辛、附子、吴茱萸等,其呈现的药理作用与中药散寒或祛寒功效相吻合,因此可将其视为散寒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5、平喘、祛痰作用细辛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呈现平喘作用。离体实验证明,细辛挥发油对组胺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挥发油成分甲基丁香酚对脉鼠气管亦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细辛醚也有一定平喘、祛痰作用。此外,其醇浸剂静注,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 
 

    6、强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压作用细辛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和升高血压的作用。离体实验表明,细辛挥发油对兔、脉鼠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并能增加冠脉流量。对犬实验性心源性休克,细辛能提高其平均动脉压、左室压峰值和冠状血窦流量等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多巴胺相似,但其不加快心率。
 细辛挥发油给麻醉犬、猫静脉注射,可见降压作用,但其煎剂却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其升压作用可能与去甲乌药碱有关。
 

 7、抗菌、抗病毒作用细辛醇浸剂、挥发油等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和伤寒杆菌亦有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对多种真菌如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为黄樟醚。α-细辛醚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的作用。
 

 8、局麻作用50%细辛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导,作用可逆。其麻醉效果与1%普鲁卡因接近。挥发油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也有局麻作用。
 

      北细辛属于马兜铃科细辛属,无马兜铃酸。 其化学成分属于挥发油类,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黄樟醚等,另含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消旋去甲乌药碱等。 其副作用是由于大剂量细辛挥发油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是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另外,细辛对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过量使用可引起心率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