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大作战八舞:春联的起源、写作和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15:16
          春联的起源、写作和欣赏

白雉山

  春联是楹联(对联)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每到农历新年的春节,全国各地城乡千家万户都要贴挂春联,呈现一派辞旧迎新的景象,平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代春联也叫桃符),宋人王安石的《元日》诗就是写当时人们贴挂春联的真实情景。这里仅就春联的起源、写作和欣赏等方面简单地谈谈个人的浅见。

春联的起源

  一、从门神桃符而诞生

  在我国上古时代,由于人们的科学知识和对自然界的了解无法达到我们今天的水平,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往往通过原始的宗教的方式来表达,如祭门神就是一例。据《礼记·月令》说:“祀门”是“五祀”之一,其目的是在五谷收藏、六畜安顿好之后,请门神来保护。这是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以后逐渐消失。到了汉代,就出现了“贴门神”的习俗,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广川王刘去疾的宫殿门上贴有勇士成庆的画像,可见贴门神在西汉时已出现了。到了东汉,就普遍流传起来,而且在时间上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一。

  门神的流传有二:其一是神荼(申舒)、郁垒(玉立)的桃符门神。其传说见东汉王充《论衡·订鬼》中引《山海经》,又见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九》中引《黄帝书》。说在上古时有名叫神荼、郁垒的兄弟二人会捉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常于桃树下监视鬼的行动。如见有为非作歹的恶鬼,便以苇索将鬼捆起来喂虎,使百鬼畏惧,不敢作恶。于是县官于除夕饰桃人画虎于门,以获安宁吉祥。《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说:“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其二是秦琼、尉迟恭的画像门神。相传唐太宗有一次病重,难以治愈,总怀疑是宫中在闹鬼。大将秦琼奏请同尉迟恭戎装立于宫门外守卫,太宗应允。太宗的病果然好了,甚为高兴。于是就命画工绘二人形像悬挂寝宫大门左右。后被传到民间,很快就纷纷仿效了,门神也由神荼、郁垒变成了秦琼和尉迟恭。崇敬门神不仅是汉民族的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本质意义,一方面是驱鬼镇邪,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心理愿望。

  二、借诗文对句为形式

  在悬挂桃符和张贴门神的过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吉祥文字的桃符,如将“逢凶化吉”、“攘灾降福”、“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等写在桃符上。后来又因题写的字数多了,小小桃板容纳不下,人们就干脆用红纸代替了桃板来书写。这样,就为春联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故春联也叫桃符。

  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特性,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和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汉语多音节的单词和方块字,又容易形成对偶。故在我国的的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完整的对句。正如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所说的:“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篇》也说:“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在先秦的著作中,对偶句已屡见不鲜。如《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尚书》中的“归马于华山之阳,牧牛于桃林之野”,《老子》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楚辞》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但这些先秦诗文中对句的运用,还带有自发性。到了两汉时期,作家们把诗和散文这两种文体互相结合,创造了新的文体——赋,就讲究对仗文采和韵律了。因此,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很快普遍地、自觉地运用起来,春联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

  因春联是张贴在大门的两旁,正好形成了相对,于是人们就运用有文采韵律的对偶来取代一般的吉祥语了。据《宋史·蜀世家》等史籍记载:后蜀帝孟昶题桃符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人们习惯地认为这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后亦有人考证说此前已有对联出现,这里就不作论及了。

春联的写作

  春联,是楹联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范围最为普及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在写作上要注意三点:一是在形式上要遵循一般的楹联写作规则;二是在内容上要紧扣一个“春”字,要有春意,有春景,有春情、有春感,有辞旧迎新的祝愿和节日欢乐气氛。三是春联的字数不宜过多,以短小精练为好。

  春联既然是对联的一个门类,就要按对联的规则来写作。对联,在写作上要“对”要“联”。即形式对仗,内容关联。对仗,一般是指: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关联,一般是指上下联在内容上要有联系(“无情对”除外)。这是写作对联的基本规则,也叫“联律”。这里举一副古春联为例: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从形式对仗看:上下联都是6个字,即字数相等。上联的“爆竹”、“声”与下联的“桃符”、“户”都是名词相对;上联的“一”与下联的“万”是数词相对;上联的“除”与下联的“更”是动词相对;上联的“旧”与下联的“新”是形容词相对,这就是词性相当;在词句的结构上,上下联要一致,不可各行其是,结构要相同;在平仄上,这副春联的上联是:“仄仄仄平平仄”,下联是“平平仄仄平平”(均指二、四、六字的平仄),即上下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亦称平仄相对。

  从内容相关看:上联是说爆竹的一声炸响,便使人们感觉到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了;下联则说千家万户将桃符都换上了新的,体现了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上下联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有前后呼应的因果关系。只有一种“无情对”例外,如:“张之洞”对“陶然亭”;“三星白兰地”对“五月黄梅天”等,其上下联的内容完全不相干。

  在上下联的字数上也有不相等的例外。如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不仅词性、结构、平仄都不合联律要求,字数也多少不一。但这是一副会意的游戏之作,是嘲讽窃国大盗的袁世凯,对不齐(起)中华民国!至于“文革”中各单位和一些家庭在春节时贴出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那是两句话,根本不能算作春联。

  此外,春联写作也要注意避免“合掌”和“异位犯重”等毛病。“合掌”,就是上下联词义相同。如:

  赤帜凌空舞;
  红旗遍地飘。

  节逢元旦家家乐;
  时到新春户户欢。

  这里的“赤帜”和“红旗”、“元旦”和“新春”、“家家乐”和“户户欢”词义都是雷同的,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是不能允许的。所谓“异位犯重”,就是不能在同一副联中、不同的位置上有相同的重字。如:

  春风欣拂柳;
  佳节喜逢春。

  一树红梅开绿野;
  万家春酒醉红颜。

  这里的第一副中有两个相同的“春”字,第二副中有两个相同的“红”字,都“异位犯重”了,也是不能允许的。但上下联在相同的位置同位重字是可以的,如“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春联的欣赏

  点明时令的如: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爆竹两三声,人间换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以自然景色描绘的如:

  江山添秀色;
  桃李沐春光。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表示祝愿的如:

  梅呈五福;
  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见《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见《庄子·天地》)

  江山千里秀;
  祖国万年春。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春联还要因人和环境而异,内容亦千差万别。如:

  春在椿何在?
  年回严不回!

  这是一户人家死了父亲贴出的春联,“椿”和“严”都是父亲的代称。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抗日时沦陷区人民四处流亡逃难的辛酸写照。

  如此江山如此日;
  是何世界是何年?

  这是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名人洪月樵写的一副春联,因联中的“日”喻日本,“年”是古代的凶恶猛兽,故遭到日寇杀害。

  想去年种菜园亏了资本;
  看今岁跑码头定要发财。

  这是旧社会一个城镇贫民对新年的祝愿。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这是旧社会上海一位名叫程道周的医生在过年时贴出的一副春联,可见到作者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情怀:克己为人,令人起敬。

  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这是清代曾国藩的父亲曾竹亭写的一副春联,活脱脱地勾画出了一副太老爷的心理和神态。

  粗衣淡饭好烟茶,这个福老子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这是清代林则徐的父亲写的副春联,这位老太爷的心理神态和曾国藩的父亲比起来,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即成地上神仙。

  这也是清代另一位大官僚李鸿章写的一副春联,这时他虽然人退休了,但还是官腔十足。

  频年迁播异乡,最难忘三晋云山,六朝城郭;
  今日欢欣佳节,且来看淡江春水,横海楼船。

  这是大军阀阎锡山逃避台湾后写的一副春联,自感丧家之犬的无奈,对当年统治大陆时的思恋。而赴台的文人、《联海》主编陈应性(祖籍湖南茶陵),在春联中却是另一番情调,大有离乡背井英雄末路之感:

  元旦又来临,惆怅天涯思故国;
  新春何所乐,栖迟海角老英雄。

  最后,将笔者在不同时期写的几副春联,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秀客盈门原旧日;
  梅花满径又新春。

  这是笔者十二、三岁时为家乡一杂货铺的童养媳秀梅写的嵌名春联,因嵌有女孩子名字,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毒打。但联文切时、切地、切景,还是不错的。

  革命大家庭,围炉喜吃团年饭;
  献身新世界,立志乐当子弟兵。

  这是1950年解放后第一个春节,笔者在部队当文化教员时,为营部门口写的一副反映部队生活的春联。

  身在牛棚,门外有人堪保卫;
  年逢羊岁,心中无语只吟诗。

  这是1967年辛未春节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被打成“小三家村”和“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门外还有人站岗名为“保卫”,失去了自由时写的一副不能张贴出去的春联。

  猴岁锁牢笼,妻子分离年似劫;
  书生驱另册,头颅“反动”假成真。

  1968年壬申春节时,我再次被打入“另册”关进“牛棚”时写的一副春联,自然这副春联也是只能自己吐苦水而不能张贴出去的。

  大地喜回春,妖劫十年终落幕;
  神龙欣起舞,鹏程万里竞飞天。

  这是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个春节时写的春联,充满了浩劫后拨乱反正国土重光的欢乐之情!

  牛岁捷频传,党庆珠还江截水;
  虎年图再展,国强民富世长安!

  这是1998年写的一副春联,对上一年香港回归和三峡大坝截水成功的歌颂,对新的一年的展望与祝福。

  在如何欣赏春联(所有对联都一样)时,还要特别注意一点,那就是关于楹联写作中各自为对的“自对”问题。对联的对仗修辞手法有两种:一是“互对”,即上下联在同位字中互相对仗,这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另一种是“自对”,即上联或下联自己和自己对仗的各自为对,这是一般人不太熟悉或忽视的。上面所举的例子大都是互对,这里举几个关于“自对”的春联例子: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这是“山明”与“水秀”、“鸟语”与“花香”自对)

  酒绿灯红辞旧岁;
  莺歌燕舞庆新春。(这是“酒绿”与“灯红”、“莺歌”与“燕舞”自对)

  其它各类对联的“自对”也极为普遍,尤其是长联,从一个字、排比句到全联自对的情况都有。这里举一副很有名气的杭州岳坟联为例: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由来判伪真。

  如按互对要求,“正邪”同“毁誉”、“冰炭”同“伪真”根本无法对仗。而只能是“正”与“邪”、“冰”与“炭”、“毁”与“誉”、“伪”与“真”自对。我曾应约为东湖楚天台写了一副260字长联,被刻挂在楚天台一楼的正门上,大家可能都见到了。这副长联在长江日报公布后,海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是副颇具特色的好联,但却有人认为是几乎全联都不对仗,只能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不能算是对联。其原因是多处用了各自为对的“自对”手法,有些人不懂所致。因此,我们如果不懂“自对”的修辞手法,不但无法去欣赏对联作品,还会闹出笑话。正如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楹联家梁羽生先生在其大著《名联谈趣》中的《楹联的各自为对格》所说的:“由于初学者每多不知楹联的各自为对格式,就引出了一些笑话。懂得各自为对的格式,有助于我们对楹联艺术的欣赏。从懂得到善于运用,那就更有助于我们对楹联制作的提高。”

  最后,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丁亥年春节,送一副春联给大家祝福:

  讲座迎春,喜祖国前程锦绣;
  新年增福,祝诸君阖府康宁!

2007年2月10日于湖北省图书馆《〈名家讲坛〉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