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之光复仇女神超越:中国封建王朝发行的钱币(从秦开始-清结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2:22:09
历代货币(一)

     天然海贝货币天然海贝在中国是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产在海滨,距中原路途遥远,运输困难,不易获取。但贝以其坚固美观,天然的自然个数和便于使用等优点,被选为货币应在情理之中。

  天然海贝可分为真贝、无齿纹珧贝、有齿纹珧贝、蚌贝、大贝、小贝等数种。又分为咸水贝和淡水贝两大类。贝以“朋”为单位,十贝一朋,一直沿用到战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需要,天然海贝货币逐渐被人工仿贝和金属铸贝所代替。

       人工仿贝货币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趋明细,创造的剩余价值逐步积累,交换各自多余和所需的商品活动日渐频繁,货币的需求量亦随之增大,这时的天然贝类货币已不敷使用,先民们便就地取材,把骨头加工成骨贝,把玉石加工成玉贝或石贝,有时还用坚硬的木头加工成木贝,以此来充当货币流通。这些被加工成型的仿贝统称人工仿贝货币。

        金属铸贝货币商周时期或稍晚些时候,随着商品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市场交换对货币的需求逐年增大,以往的天然贝类货币和人工贝类货币已都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形势要求。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已掌握冶炼技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如无纹铜贝、铜仿大贝、金贝、银贝、锡贝、铅贝、包金铜贝等,这些以金属铸制仿贝型的货币统称金属铸贝货币。

        秦汉货币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废除刀、布等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镒(二十两),铜钱为下币,单位两(二十四铢),以半两钱(十二铢)通行全国。
  汉承袭秦制,仍用金铜本位制,黄金改为以斤为单位,金一斤约值铜钱一万枚。从汉高祖到武帝,币制改了九次,实行上铸行的只有半两、三铢、五铢几种钱。
  五铢钱流通了七百余年,即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可谓是方孔钱的长寿币,其原因是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钱型制作美观,很受人民欢迎。
  汉武帝还铸有大额的银锡合金圆形龙币(值三千)、方形马币(值五百)、椭形龟币(值三百)三种虚值币。这些币由于史书记载不详,历来纷争无终。近几年相继在陕西、甘肃、安徽境内陆续出土了
数批,同时数量亦颇大,研究证明,这些数量可观的出土物无论从造型、重量、质地等方面都与史书记述的龙马龟相吻合,可见它就是汉武帝铸的白金三品--龙币、马币、龟币。
  王莽摄政掌权十五年,进行了四次货币改制,前后共铸造了六泉、十布、二十八品、三十六物,导致币法混乱,经济枯竭,民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王莽的铸币形制独特新颖,钱文隽秀,堪称钱绝的错金刀举世闻名,因此,王莽被后人讥颂为铸钱圣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货币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以平民愤。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两晋货币: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南北朝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这个时期还超凡脱俗地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

        隋、唐、五代货币隋: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封建国家--隋朝。建国后即整顿货币积弊,实行通货紧缩政策,铸开皇五铢钱(又称置样五铢)。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侈,财政枯竭,恶钱泛滥,私铸成风,至剪铁为币,糊纸为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义军蜂起,隋朝随即灭亡。通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至此告终。
  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货币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以铢两重量命名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通宝、元宝、重宝的“宝”字钱通行于市;白银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大面额的飞钱(类似今天的银行汇票)出现,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
  五代: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分裂政治上分裂割据五十四年,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改朝换代象走马灯一样;南方吴越、吴杨、前蜀、楚、南汉、闽、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地方性政权割据。致使货币上形成多头币制及区域性贬值,各国自铸恶钱作为增强本身实力、削弱他国的手段。南方诸国设法吸收铜钱和金银而专用铅铁杂钱及低质合金钱;北方各国则严禁恶钱入境,形成错综复杂的货币战。铜、铁、铅、锡等币材多样,官铸私铸,今钱古钱,各国自铸,名目繁多,形成典型的多头货币制度及混杂而又分散的货币流通。
  后梁和后晋基本上沿用开元钱,后梁铸过“开平元宝”大钱,后晋则由于国情所致,曾官民自由铸造“天福元宝”钱,轻重不一。后唐铸“天成元宝”小平钱。后汉铸“汉元通宝”,形制稍好。后周则比前四朝均好,改革货币制度,钱为官铸,铸有“周元通宝”,阔郭、工整,钱背有月纹或星月纹,形制较好,为赵宋的统一中国准备了条件。
  十国则以南唐币制相对稳定,两蜀勉强自保,楚利用恶钱充实国力,闽殷和南汉货币最乱,燕则乱铸杂币来搜刮财物,吴越、北汉也曾铸钱,南平则未有铸钱记载。南唐铸“大齐通宝”、“保大元宝”、“大唐通宝”、“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对钱等,铁铜钱并行;楚铸铅、铁、锡、大铜等钱,有“天策府宝”、“乾封泉宝”;前蜀王建据巴蜀曾铸永平、通正、天汉、光天等四种元宝钱,王衍铸乾德元宝和咸康元宝;后唐末年内乱,孟知祥趁机据西川,史称后蜀,其子孟昶曾大铸铁钱,有广政通宝和大蜀通宝等铜、铁钱,铁工精好如铜钱;闽殷滥铸铁钱、铅钱及大铜铁钱,有开元通宝大铁钱,永隆、天德等大小钱;南汉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大铸铅钱,十当铜钱一,制作粗而字不清,钱背多铸地名,铅钱为其通用货币,乾亨二年(公元918年)所铸乾亨通宝铅钱,历来都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铅钱;燕刘仁恭父子盘据幽州,用堇泥作钱,强迫收兑铜铁钱,又利用许多古钱的钱模,铸造多种杂钱。

       宋、辽、夏、金货币两宋货币以铜钱为主,白银、纸交子、会子和关子逐渐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年号钱、对子钱极为普遍,记监、记炉、记年钱亦应运而生。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后世称颂宋徽宗继王莽之后又一铸钱圣人。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最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自产铜自铸币,仍以汉文为钱文。所铸货币多不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契丹族人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低下。
  西夏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强国,它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是西夏文,也叫“屋驮钱”;一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朝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西夏经济文化比较繁荣。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曾统治过大半个中国。在铸币方面主要受南宋的影响,货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开始用钱钞,后来用银钞。

        元、明、清货币元代除以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外,同时也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和少量的大钱,有汉文和蒙古文(即八思巴文)两种,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但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明代基本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满清统治的大清王朝,十个皇帝都铸有年号钱。清代的纸币有“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二种,合称钞票。清末由于外国货币的大量流入,使我国古老的货币文化受到了西方货币的严重影响,出现了机制银元和机制铜元,此间国家建立了银行,发行了兑换券,继而全国各行业部、地方省亦发行了各自的货币。在此期间外国列强乘势而入,相继在我国发行货币,从中掠夺我国财产,破坏我国的经济

        太平天国、清末农民起义军货币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农民起义运动,但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应该是由洪秀全发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军于癸好三年(1853年)攻克南京(改称天京)之后,即开始铸造自已的货币。
  太平军的货币除初期名称为通宝外,其余均称圣宝。圣字取意于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纲领,故太平军的圣库、圣粮、圣兵等等多用“圣”字,钱币亦如此。
  太平军的货币材料有金、银、铜、铁、铅等。面值分为小平(当一钱)、折五钱、折十钱、当五十钱等多种。同时书体品式较为复杂。此外,还铸造了一批镇库性质不能参于流通的花钱。其种类有四:小号大花钱、中号大花钱、特大号大花钱,其中特大号大花钱是我国最大最重钱币之一,仅半枚残钱就超过四市斤,重达2170克,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清朝末年上海地区的农民起义军组织--小刀会,浙江的天地会、金钱会,还有广西的天地会等亦都先后铸造了流通货币。这些组织因存在时间短,活动区域小,铸币量罕少,时至今日存世廖廖,因此价格亦昂贵。


——秦朝(前221~206)——
帝王:始皇帝(赢政) 在位时间:前221~前210 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帝王:二世皇帝(胡亥) 在位时间:前209~前207 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整顿半两钱的规章制度
帝王:三世皇帝(子婴) 在位时间:前207~前206 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无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史记 平准书 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西汉前221~23)——
帝王:高祖(刘邦) 在位时间:前206~前195 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三铢半两



榆荚半两

 秦始皇死后不久,天下大乱,战争不绝,每次动员都在数十万人,生产事业大受打击。秦灭亡后,楚汉相争,对峙五年大小战争七十二起,刘邦以一小股的兵力削平群雄,于 半两钱
公元前206年即汉皇帝位。汉初沿用了秦代的货币制度,黄金与铜钱并行。虽然铜钱因连年战争、生产萎缩而不断减轻重量,但是仍然称作半两。 《汉书·食货志》 说:“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刘邦令民间自铸荚钱,可能与他的无为思想有关。他曾经令陆贾分析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说:“(秦代)事逾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及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刘邦接受秦代二世而亡的教训,采取轻徭减赋、缓刑等“与民休息”的政策,来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他这样做,对于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中央政府把铸币权也下放到民间,未免有些失之过宽。要知道听任私人铸钱,实际上贫民百姓只会受害,获利的还是豪强富商,而富商们比国家还要富有,往往成为割据势力。其后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是明证。
编辑本段私铸钱币的危害
  允许民间私铸钱币的危害在于:   一、私铸必然会使铜钱轻重和成色不一而造成混乱,给民众带来不便。   二、势必会驱使人们去犯法谋利,犯法的人多了,政府就难以控制。 半两钱
  三、会造成农民弃税、起义,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因素。刘邦会用人,却不会用事,在铸币事宜上缺乏考虑,放任自流,是政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汉初的钱币仍然称半两,汉半两钱前前后后铸行过五次。刘邦时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这种钱法定重量为三铢(约2.1克)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铸的钱绝大多数都不到三铢。汉初的半两钱穿孔比较大,无内外廓,肉薄,形制不够规整。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间私铸伪钱。   吕后时期所铸的半两钱的重量是八铢和五分。吕雉亲政后鉴于钱币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钱轻了又有损于币制,于是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这种八铢重的半两钱是把减重较少的半两定为铸行货币的标准。这比当时的“榆荚钱”增加了五铢重。汉八铢半两的特征是体大肉薄、背平无文,钱文书体扁平,已经有隶书的趋向,钱直径2.8—3.2厘米,重4.8—5.5克,为汉半两中最大者,其制作也较整齐。此钱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铸为小的榆荚钱牟利。高后六年不得不停铸而改行“五分钱”。“五分钱”实际重量只有2.4铢,仅是秦半两的五分之一,是汉初“荚钱”的再现。   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铸行“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汉文帝铸行四铢半两适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持续了三四十年没有改变过。文景时期铸钱致富最突出的有吴王刘濞和财过王者的大夫邓通,一时间“吴邓氏钱布行天下”。汉初对铸钱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许民间私铸,这种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于贵族、豪强和富商们。权贵富商既占有矿(铜)山,又拥有劳动力,还有雄厚的资本和专门的技术,开放私铸,使他们成为直接受益者。   吴王刘濞,汉初被封到沛县,有三郡五十二城。他占据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利用吴有许多铜产地,经营铸钱业达三十载,富可敌国。邓通本来是一名船夫(黄头郎),因汉文帝做梦,在他摇摇欲坠时有一裤带反系的黄头郎把他推扶上去。梦醒后就派人找有这样衣着特征的人,恰好邓通的衣着打扮正合此梦,因此得宠,官至上大夫。相面的人说邓通会贫饿而死。文帝说,能叫邓通富起来的是我,怎么能让他受穷呢?于是赐给邓通铜矿山一座,批准其铸钱,邓通也因此大富,他铸的钱行遍天下。 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采取削减诸侯王国官吏等措施,把王国的行政大权收归中央,并接受贾山的建议,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郡国是直属中央的,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这样,西汉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铸币权。

帝王:少帝恭(刘恭) 在位时间:前187~前184 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八铢半两

帝王:少帝弘(刘弘) 在位时间:前183~前180 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分钱

帝王:文帝(刘恒) 在位时间:前179~前157 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半两


四铢半两

帝王:武帝(刘彻) 在位时间:前140~前87 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钱?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三铢钱

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

帝王:昭帝(刘弗陵) 在位时间:前86~前74 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昭帝五铢


昭帝五铢

帝王:宣帝(刘询) 在位时间:前73~前49 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帝五?、小五铢



宣帝五-

帝王:元帝 在位时间:前48~前33 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


四出五铢


帝王:王莽(莽 巨君) 在位时间:9~20 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发行钱币及备注: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 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


契刀五百


货布


 


布泉?货泉


 


国宝金匮直万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西汉自武帝以来,通行五铢钱。王莽则四次改变币制,第一次,居摄二年(公元7年),于通行的五铢钱外,另铸三种新币:“错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钱,一值五十。”三种都是高值货币,只有五铢钱是低值。而每种货币的含铜量相差并不甚大,于是“民多盗铸”,造成货币混乱。第二次,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下令废止五铢钱及错刀、契刀等币,另铸小钱,重一铢,值一,与大钱并行,为大小二种货币。但这两种货币的重量与币值关系也不合理,故有私用五铢钱及盗铸的现象。第三次,始建国二年,王莽为了使货币轻重大小各有差品,重新发行货币,总名“宝货”,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六种货币,六种货币又细分为二十八个品种。因品种繁多,换算比值又不合理,造成“百姓愦乱,其货不行”的后果。王莽强制推行,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犯法者众。王莽只好恢复小钱、大钱二品。第四次,天凤元年(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货布”(重二十五铢,值二十五)、“货泉”(重五铢,枚值一)两种货币。这次改变币制较为合理些。但因屡次改币,币制极大混乱,“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犯法者多,不可胜行”,因犯法及株连而没为官奴婢者“传送长安钟官,愁苦死者什六七”,从而加深了人民对王莽的怨恨。 帝王:更始帝(刘玄) 在位时间:21-23 年号:更始 发行钱币及备注: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

帝王:更始帝(刘玄) 在位时间:21-23 年号:更始 发行钱币及备注: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


更始五铢


——东汉:(25~220)——
帝王:光武帝(刘秀) 在位时间:23~57 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武五铢


建武五铢铜范母


建武五铢


帝王:灵帝(刘宏) 在位时间:168~189 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东汉灵帝四出五铢


帝王:废帝(刘弁) 在位时间:189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减边五铢、延环五铢
国家穷了,只能凑合铸钱了(能少用就少用)。


减边五铢


延环五铢

帝王:献帝(刘协) 在位时间:190~220 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董卓五铢小钱


——三国——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在位时间:220~226 年号:黄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汉五铢
帝王:明帝(曹睿) 在位时间:227~239 年号:太和、青龙、景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压五压金五铢
帝王:齐王(曹芳) 在位时间:240~254 年号:正始、嘉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高贵乡公(曹髦) 在位时间:254~260 年号:正元、甘露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元帝(曹奂) 在位时间:260~265 年号:景元、咸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魏明帝 五铢

~~~~吴(222~280)~~~~
帝王:大帝(孙权) 在位时间:222~252 年号: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帝王:会稽王(孙亮) 在位时间:252~258 年号:建兴、五凤、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景帝(孙休) 在位时间:258~264 年号: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末帝(孙皓) 在位时间:264~280 年号: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二千

                  
                                                                                                           大泉五千
~~~~蜀(汉)(221~363)~~~~
帝王:昭烈帝(刘备) 在位时间:221~223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蜀五铢? 直百五铢? 直百?直一? 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帝王:后主(刘禅)  在位时间:223~263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


蜀五铢



直百五铢


直一


太平百钱


定平一百


~~~~~东晋(317~420)~~~~~
帝王:元帝(司马睿) 在位时间:317~322 年号:建武、大兴、永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赵王石勒造“丰货”


丰货

帝王:明帝(司马绍) 在位时间:322~325 年号:永昌、太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沈充造“沈郎五铢”


沈郎五铢

帝王:成帝(司马衍) 在位时间:325~342 年号:太宁、咸和、咸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成汉李寿造“汉兴”钱



成汉李寿造“汉兴”钱


帝王:安帝(司马德宗) 在位时间:396~418 年号:隆安、元兴、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凉造“凉造新泉”


凉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马德文) 在位时间:418~420 年号:元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夏造“大夏真兴”


                                                                                                               大夏真兴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武帝(刘裕) 在位时间:420~422 年号:永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少帝(刘义符) 在位时间:422~424 年号:景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文帝(刘义隆) 在位时间:424~453 年号:元嘉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
帝王:孝武帝(刘骏) 在位时间:453~464 年号:孝建、大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孝建四?、大明四铢
帝王:前废帝(刘子业) 在位时间:465 年号:永光、景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帝王:明帝(刘阈) 在位时间:465~472 年号:泰始、泰豫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后废帝 苍梧王 在位时间:472~477 年号:元徽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順帝(刘准) 在位时间:477~479 年号:升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孝建四


大明四铢

~~~~~南朝:齐(479~502)~~~~~
帝王:高帝(萧道成) 在位时间:479~482 年号:建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武帝(萧赜) 在位时间:482~493 年号:永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帝王:明帝(萧鸾) 在位时间:493~498 年号:建武、永泰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东昏侯(萧宝卷) 在位时间:498~501 年号:永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和帝(萧宝融) 在位时间:501~502 年号:中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南齐五铢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萧衍) 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帝王:简文帝(萧纲) 在位时间:549~551 年号:大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元帝(萧绎) 在位时间:552~554 年号:承圣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敬帝(萧方智) 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太清丰乐钱,面篆文、背四出,一释为“天清丰乐”。以往发现甚少,属珍稀品。钱币界对此钱的出处原有不同看法,有说是六朝厌胜品,有说是北朝钱。《简明钱币辞典》注解为:“太清丰乐,南北朝时期铸钱,一说为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9)铸,一说为西凉(应改为前凉)张天锡称太清时铸。” 2001年,江苏宜兴地区突然发现千余枚(一说二三千枚)太清丰乐钱,大部分品相完好,似未曾流通即入土的东西。该钱流入市场后身价大跌,但对于钱币界来讲已澄清了一个事实,即太清丰乐钱确为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所铸。

梁武帝萧衍出身豪门,南齐时任雍州刺史。因齐后主萧宝卷昏庸荒耽,杀戮大臣,萧衍决定起兵,自上游水陆并进,不日攻克南京,做了梁朝的开国皇帝,改元天监(502),铸天监五铢,其中有省去外郭的,称为“女钱”。 普通四年(523),尽罢铜钱,改铸铁五铢,厚肉小样,背四出。由于铁贱易得,民间私铸成风,以致铁钱在短期内迅速贬值,交易时车载斗量,不复一一点数。太清是武帝最后一个年号,估计此时准备重行铜钱。新铸的太清丰乐背文四出和铁五铢的形制一脉相承,自属正用品无疑。当时正值侯景之乱,新钱刚铸不久即逢夭折可能为避兵祸,这批太清丰乐被埋入地下,历经一千五百年才重见天日,又分散到全国的爱好者手里。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算一件好事。

萧衍文才武略,超迈一时,一生著述甚多。做皇帝后还经常读书写作至深夜,自奉甚俭,布衣皂帐,食无荤腥,粗饭豆羹而已。五十以后不近女色,阪依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但均被群臣出钱赎回。可是,就在“太清丰乐” 钱铸成不久,北齐降将侯景突然举兵南下,围攻建康,在太清三年俘虏了萧衍父子。一代开国君王萧衍,很快就饿死在幽禁他的台城内。


太清丰乐

南朝:陈(557~589)~~~~~~~~~~~~~~~~~~~~~~~~~~~~~~~
帝王:武帝(陈霸先) 在位时间:557~559 年号:永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文帝(陈倩) 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嘉五铢
帝王:废帝 临海王 在位时间:567~568 年号:光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宣帝(陈顼) 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货六铢
帝王:后主(陈叔宝) 在位时间:583~589 年号:583~589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嘉五铢




太货六铢



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南北朝时的陈宣帝发行新货币,铸 “太货六铢”。此钱属五铢系列,重量、形制均与五铢钱相近。有趣的是其篆书四字钱文右侧之“六”字,宛若一人形,身首俱备,手足齐全。此“人”两脚八字掰开,双臂环置腰间,俨然叉腰当街站立。

太货六铢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钱,无端令百姓一下子损失九成资财。如此巧取豪夺,无度搜刮,百姓怨愤而生咒骂,戏谑地称之为“叉腰哭 天子”,即为圣上哭丧。翻阅资料可知,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人,凡哭丧者大多皆作站立叉腰状。百姓如此形容,十分贴切。奇怪的是,可怜陈宣帝果真在一片“哭”声中驾鹤西去。有诗为证:“陈顼六铢始铸成,一铢增后难权衡。存亡天子共太货,六字叉腰哭几声。” 南朝梁时,因铜材匮乏,铜钱囤积,导致铁钱盛行。《隋书-食货志》称:“铁钱遂如丘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由于门阀士族专政,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至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于台城,三年后,西魏军队攻破梁新都江陵,掳掠几尽。这时南方军阀陈霸先在南京大败东魏军队,掌握了南朝统治权。

公元557年,小吏出身的陈霸先受封陈王后仅四天,即废梁敬帝自立,史称南朝陈。陈朝主国只有32年,先祷天嘉五铢,在行将灭亡之际又铸行太货六铢,并以此钱闻名于后。太货六铢钱从纯艺术角度来看,完全可以称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不仅铸工精整挺拔,工艺匀称细美,完满无缺,其源自玉筋篆的钱文书法,也是秀丽端庄,古朴凝重,视为六朝钱币中之一大精品,居南朝钱之冠,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金属铸造工艺的高超技术,也说明了1400多年前我国钱币文字书写不仅讲究章法和布局,而且开始追求字体的形态秀美。应该承认,人们关于“叉腰哭天子”的借喻,不仅仅反映了百姓的一种怨恨情绪,也正是“太货六铢”钱文的美学意义所在。

据《隋书’食货志》载:太货六铢始以一当五铢之十,与五铢并行,后收为以一当一,短短几年中搞得币制混乱。太货六铢尽管铸造精美,问世后名声不好,很不受欢迎。在老百姓的强烈反抗之下,当朝不得不改为只当五铢钱一枚使用。不久陈被隋朝所灭,只行用了三年的太货六铢便寿终正寝。 南北朝时期,经济衰颓、钱法紊乱,但不乏钱币珍品。太货六铢尽管有“丧钱”之说,但也是公认的珍品。北朝时的北齐和北周先后铸行的常平五铢、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吉语钱,还有北周仿王莽钱祷行的布泉,更是有“美钱”之称。

南朝宋、齐、梁、陈差不多都铸轻钱,主要是为了搜刮民利。南朝陈初建时,梁时通行的铁钱已极度贬值。梁元帝时曾铸过二柱五铢,以一当十。梁末敬帝时,又铸四柱五铢,以一当二十。所谓二柱是指五铢钱正面穿上下二星,四柱即正面上下二星,背面左右二星或上下二星。这两种钱都是不足值币,流行时间不长,至今巳很少见。 陈朝文帝时还铸天嘉五铢,以一当十。有人曾认定此钱为梁帝的天监五铢,但其文字轮廓与陈宣帝时的太货六铢甚似,应属陈钱。陈宣帝因铸行太货六铢而出名,想不到却将自己钉在了币制混乱历史的耻辱柱上。

论及太货六铢的钱文风格,太清丰乐钱应该一提。该钱的铸造年代,钱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近代钱学家丁福保在《历代古钱图说》中认为“其铸造年代皆无考,以其形制类六朝钱币”。著名钱币家华光普在《中国古代钱币目录》中把此钱列为梁武帝时代所制。然而,从其钱文的字体来看,充满了六朝的钱文气息,特别是太清丰乐的 “太”和太和五铢、太货六铢的“太”在字体的风格上有着惊人的一 致。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是这个时代文字特征在钱币上的充分体现。还有北魏孝文帝所铸的太和五铢。史学上称,北朝从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开始,北魏孝文帝元宏是一位颇有气度的君主,他决心摒弃落后的鲜卑旧制,实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改汉姓,讲汉语,穿汉服,铸行篆文太和五铢就是汉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其中有一种太和五铢钱的 “太”字与太货六铢的“太”极相似,值得探讨。

我以为,无声而秀美的钱币, 作为一种历史遗存,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钱币凝聚着设计和制造者的艺术思想、审美情趣、思维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等内涵,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有许多流传至今的珍品钱币,依然传递着许多令我们绞尽脑汁也难以解读的信息。自中国钱币形成较为固定的形制和传统后,钱文图案蕴涵的内容就愈加丰富,在中华民族民俗风 情的历史长卷中占有一席之地。太货六铢通体大方有度,其风格正与南北朝时总体的艺术审美及价值取向一致。特别是其精美钱文,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时至今日,世人还在津津乐道地品评着太货六铢上“六”字的书写技法,感叹着政权的兴替、历史的无情。太货六铢存世较少,而“金”字旁作四豆点的更为少见。

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宣帝是陈王朝中倒数第二个皇帝, 其子陈叔宝即陈后主。这是一个不争气的皇帝,荒淫至极,不理朝政。当时有所谓“狎客”这个词,指的就是陈叔宝和宠臣们将贵妃、 嫔妃夹在左右,制淫词,唱淫调,君臣昏乱,荒废大业。隋兵南下时,陈后主自认为有长江天险可守,不以为然。祯明三年(公元589 年〉,隋兵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叔宝这时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太货六铢成了这个末代王朝的陪葬品。太货六铢是陈宣帝后期所铸,历史没有陈叔宝铸过钱的记载。陈叔宝在位时,太货六铢还未退出流通领域。我以为,陈顼的劣迹没有他儿子厉害,“叉腰哭天子”应该是指的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

沧海桑田,事过境迁。太货六铢精美无比,又是有名的“丧钱”, 加之通行时间不长,铸量有限,素为历代泉家所钟爱。此钱是无辜的,其何丧之有?尽管是纯属巧合,相信诅咒可送人上西天更是无稽。如果真有罪过的话,一切的罪过都在于利用它横征暴敛的统治者们。此钱所能传递给我们需发掘和解读的信息就是: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

——北朝——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道武帝(拓跋珪) 在位时间:386~409 年号: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明元帝(拓跋嗣) 在位时间:409~423 年号:永兴、神瑞、泰常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太武帝(拓跋寿) 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和五铢(北魏)495年
帝王:文成帝(拓跋睿) 在位时间:452~465 年号:承平、兴安、兴光、太安、和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太和五铢

帝王:献文帝(拓跋弘) 在位时间:466~471 年号:天安、皇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孝文帝(元宏) 在位时间:471~499 年号:延兴、承明、太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平五铢
帝王:孝明帝(元诩) 在位时间:516~528 年号: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帝王:长广王(元晔) 在位时间:530-531 年号:建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节闵帝(元恭) 在位时间:531 年号:普泰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安定王(元朗) 在位时间:531~532 年号:中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孝武帝(元修) 在位时间:532~534 年号:太昌、永兴、永熙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平五铢

~~~~北朝:东魏(534~550)~~~~
帝王:孝静帝(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 发行钱币及备注:小样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

~~~~北朝:西魏(535~557)~~~~
帝王:文帝(元宝炬) 在位时间:535~551 年号:大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废(元钦) 在位时间:551~554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恭帝(元廓) 在位时间:554~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北朝:北齐(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 发行钱币及备注:常平五铢(齐)553年
帝王:废帝(高殷) 在位时间:559~560 年号:乾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孝昭帝(高演) 在位时间:560~561 年号: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武成帝(高湛) 在位时间:561~564 年号:太宁、河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后主(高纬) 在位时间:564~577 年号:天统、武平、隆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幼主(高恒) 在位时间:577 年号:承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常平五铢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闵帝(宇文觉) 在位时间: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明帝(宇文毓) 在位时间:557~560 年号:武成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发行钱币及备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宣帝(宇文贇) 在位时间:578~579 年号:大成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静帝(宇文衍) 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布泉




永通万国

——隋:(581~618)——
帝王:文帝(杨坚) 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仁寿 发行钱币及备注:置样五铢、五铢白钱
帝王:煬帝(杨广) 在位时间:604~617 年号:大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恭帝(杨侑) 在位时间:617~618 年号:义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


置样五铢



五铢白钱



五铢白钱是隋代开皇五铢的一个变种

五铢白钱一般认为铸造于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关于五铢白钱的文献记载仅见于《新唐书?食货志》:“隋末行五铢白钱”。五铢白钱是在传统铸币材质――青铜,也就是铜锡合金的基础上,羼入少量铅,使钱体呈现青白色。五铢白钱形制接近于开皇五铢,面文“五铢”笔划较细,“五”字交笔处呈缓曲状。至于为什么铸造五铢白钱,传统观点认为,是因为隋炀帝苛贪残暴,挥霍糜费,为借货币贬值来攫取民间财富。
现代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五铢白钱铸工精整,绝不是衰亡乱世所能为。且在五铢钱中羼入少量铅,获得不了多少铸币稅,不然就用不着铸减重版开皇五铢了。但五铢白钱可能还是和杨广脱不了干系,有可能是他在开皇年间主政地方时所铸。《隋书?食货志》:
(开皇)十年,诏晋王广听于扬州立五炉铸钱……十八年……是时江南人间钱少,晋王广又听于鄂州白纻山有铜筼处,锢铜铸钱。于是诏听置十炉铸钱。
除了中央,晋王杨广是地方上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铸币者,所谓五铢白钱的白色,很可能是用来区别中央与地方铸币的。——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开元通宝的铸造,开创了我国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从而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开始向抽象化、符号化转轨。这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钱”,从此成为重量单位,十钱一两的进位制由此诞生了。

开元通宝并不是年号钱,“开元”,指开创新的纪元,更有大唐开国建国之意,“通宝”则指在统一之国度内的通用宝货。币面“开元通宝”四字,出自初唐大书法家欧阳洵的手笔,可上下右左序读作“开元通宝”,也可自上及右回环读作“开通元宝”,日本曾仿效铸造“和同开珎”钱币,欧阳询的字体因此在日本受到疯狂的追捧,至今日本著名的大报《朝日新闻》仍然采用欧阳询的字作报头,更因欧阳询未曾写过“新”字,于是找了“亲”(繁体)和“析”字,重新组合成“新”字。“欧体”以险峻刻厉出名,其钱文含八分和隶体,也有泉家说它含八分和隶篆三体,即钱币上的每一个字都兼有三体。不论何种书体,这种钱的铸造工艺足令今人叹绝,章法极为精美。其铸钱水平与千年后的清钱不相上下。

有唐一代近三百年始终通行开元通宝,五代、宋初均有大量铸造,清雍正年间两广偏远地区的市面上还有大量“开元通宝”流通,时清廷特准以“雍正通宝”兑换。而由此开创的通宝元宝币制,一直流传了1300多年,袁世凯洪宪称帝仍在发行新币,民国成立后才告废除。

【源起】:中国隋代通行五铢钱,至隋末社会动荡,盗铸、滥铸私钱之风盛行,《新唐书.食货志》载“时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铁叶、皮纸皆以为钱”。唐高祖李渊入据长安后,币制管理状况仍然相当混乱,时市面上八九万枚铜钱刚满半斛,加之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年间开铸以来,已逾七百多年,此间历代不断翻铸,以至钱币形制大小、质地、参差不齐,造成流通上的极大不便。入唐以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开始转入正轨,继续沿用隋五铢钱显然已不合时宜。

【铸造与流通】:关于“开元通宝”的开铸《新唐书.食货志》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叅,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秦王、齐王各赐三炉铸钱,右仆射裴寂赐一炉”。此举标志着中国以铢两重量命名的货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者为全新的“宝文钱”币制。(注二:所谓“宝文钱”即以一钱文为法重量单位的十进制币制,钱文通常为“XXX宝”)

据记载“开元通宝”钱文乃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询亲自捐文书写,他的书法险劲刻厉,世称“欧体”。贞观年间,欧阳询官至太子率更令,因此,这种书体的“开元通宝”又称为“率更体”,史载其文“以八分、篆、隶三体”。即“开元通宝”钱文融合了隶书与篆书之长(八分事实上为隶书),这种钱文在面世之后即广受好评——“时称其工”(《旧唐书.食货志》)!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与钱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元通宝”可谓开先河者。

“开元通宝”钱直读为“开元通宝”,若旋读则为“开通元宝”,二者通用。(注二:四字的钱文,按上下右左顺序读取,即为“直读”,又称对读。若按上右下左顺时针方向回环读,称“旋读”,又称顺读、回读。)事实上“开元通宝”本应为直读钱文,但该钱发行伊始,民间对这种全新的钱币尚不了解,常将其旋读,后遂约定俗成。“开元通宝”之“开元”与唐玄宗“开元”年号无关。武德之季乃唐之肇始,故“开元通宝”之“开元”寓意大唐取代前隋,开创新纪元之意。“通宝”则取“通行宝货”之意。(注三:相当于流通货币的意思。)

唐代“开元通宝”钱通常以范铸法、翻砂法铸造,折合成今日的单位,一枚开元钱直径约为2.4~2.5厘米,孔边长0.7厘米,郭宽0.2厘米,厚约0.1厘米,重4.5克,以廓分属男钱(注四:廓指钱外缘和内缘突起的边框,在于保护钱文不受磨损。外缘称外廓,又叫外轮、外缘等,外廓宽者为宽缘。内缘称内廓,又叫好廓。无内缘的钱称“女钱”有内廓的钱称“男钱”。)面背俱有肉好周郭。唐“开元通宝”版式极为规整,易于民间识别(图四)。特别是唐前期的开元钱轮廓深峻、铜质纯净、铸造工艺考究,加之钱文端庄匀称,重量适中,自投入流通后便广受欢迎。事实上有唐一朝两百多年间,流通领域使用“开元通宝”的热情一直很高,除该钱铸造精良外,当然还有币值相对稳定等积极因素,这是前朝所从未有过的。

【划时代的意义】 :区区一枚“开元通宝”其大小不过与今五分钱硬币等同,但“开元”开启的却不仅仅是大唐盛世的经济繁荣,对其后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币制史亦产生深远影响,它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简要说来,以“开元通宝”为代表的宝文钱,其出现首先就具有信用货币的概念,从此以后中国的铸币告别了以半两和五铢标重命名的时代,开始抽象化、符号化转轨。其后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历朝铸币皆遵循此“开元”模式,无论是形制定型标准还是十进制币值。这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之后,未曾有过的重大变革,因而“开元通宝”与秦半两和汉五铢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作用最大,影响最广的三大货币体系。

【余绪】有唐一朝始终通行“开元通宝”,公元907年大唐终结,但“开元通宝”并未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闽、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皆铸造和流通“开元通宝”,甚至在形制方面有所发展,如闽国王审知所铸“开元通宝”,比之唐代开元字体更为雄劲豪迈(图六);南唐还铸出“开元通宝”对钱(注五:即两枚钱币除书体不同外,在材质、大小、穿孔等方面完全一致,成双配对)分隶、篆两种钱文,是为中国对钱鼻祖(图七);而吴越则铸出馏金“开元通宝”。迟至宋初仍有“开元通宝”在铸造,如清源节度使陈洪进——一方面清源不铸宋廷钱币以示其独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铸造开元钱又可在宋、吴越境内和海外贸易中通行无阻。此后,历代都有铸造所谓开元大钱,但这类开元钱主要是开炉钱或戏铸钱性质,类似近世纪念币的功能,不用于流通。“开元通宝”至此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至于流通领域,清雍正年间两广偏远地区的市面上还有大量“开元通宝”流通,时清廷特准以“雍正通宝”兑换。事实上开元钱的流通一直持续到清末。

此外日本奈良时代和越南吴朝皆仿制唐“开元通宝”,朝鲜的铸币虽钱文不一,但皆仿开元形制,从中折射出盛唐时代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力。帝王:太宗(李世民) 在位时间:626~649 年号:贞观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
帝王:中宗(李显) 在位时间:684 年号:嗣圣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中宗(李显) 在位时间:705~710 年号:神龙、景龙 发行钱币及备注:(复国号唐)
帝王:睿宗(李旦) 在位时间:684~690 年号: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武后执政)
帝王:睿宗(李旦) 在位时间:710~712 年号:景云、太极、延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则天皇帝(改国号周) 在位时间:690~705 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玄宗(李隆基) 在位时间:712~756 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


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順天元宝


乾元重宝


得一元宝



順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


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中通宝(新疆铸)


建中通宝

帝王:順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宪宗(李纯) 在位时间:805~820 年号:元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穆宗(李恒) 在位时间:820~824 年号:长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敬宗(李湛) 在位时间:824~827 年号:宝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文宗(李昂) 在位时间:827~840 年号:宝历、太和、开成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帝王:宣宗(李忱) 在位时间:846~859 年号:大中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懿宗(李?y) 在位时间:859~873 年号:大中、咸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僖宗(李儇) 在位时间:873~888 年号: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昭宗(李晔) 在位时间:888~904 年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哀宗(李祝) 在位时间:904~907 年号:天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中”、“元”字钱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开平元宝


永安一十


永安一百


永安五百


永安一千


順天元宝当千


应天元宝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天成元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貴)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天福元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祐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汉元通宝

~~~~~后周(951~960)~~~~~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
帝王:世宗(柴荣) 在位时间:954~960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周元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