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弄刷怪笼:参观古动物馆观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01:55
参观古动物馆观后感去动物园看活生生的动物,大概北京人都知道也都去过不止一次。那么,远古的动物,千百万年之前的古动物,您瞧过吗?想瞧瞧,去哪儿呢?还真不遥远,就在动物园对面儿!

    北京动物园斜对过儿,北京天文馆正西,地铁四号线D口西150米,有个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古动物馆。
    记不清多少回路过这个地方,总觉得神秘秘的。恐龙?古人头盖骨?一直有着不甚明白的疑惑。
    2010/01/23日,中国地理网组织了参观了古动物馆活动,我也有幸出席。

中国古动物馆(英文简称PMC)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的,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它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恐龙研究,中国人落后了许多年。直到1941年,云南禄丰龙的标本的制作,才有了进展。
早就听说过许氏禄丰龙是号称中国第一龙,这回见到了骨架标本。为什么叫许氏,发现人姓许?原来真相是这样的:
许氏禄丰龙于1939年出土于云南省禄丰县沙湾东山坡,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杨钟健院士将之定名为许氏禄丰龙。许氏禄丰龙是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第一条恐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

1938年7月,杨钟健担任了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的主任,开展了对云南地区的地质和古生物化石的调查工作。当年冬天,地质学家卞美年和王存义在昆明西北方的禄丰盆地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

一年后,杨钟健与卞美年等人再次赴禄丰考察,又发现了新的化石地点。他们随即开展了一个多月的发掘工作,获得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和丰富的野外地质资料。所发现的化石动物群被称为禄丰龙动物群,其中包括属虚骨龙类的芦沟龙、属肉食龙类的中国龙、属古脚类的兀龙、云南龙、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以及属似哺乳爬行类的卞氏兽等珍贵化石。其中,材料最为完整的就是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的研究论文发表于1941年,它的种名献给杨钟健院士在德国的导师许耐教授。禄丰龙属于古脚亚目板龙科。它长约6米,站立起来身高超过2米。它的头小,嘴部尖尖,鼻孔呈正三角形,眼眶挺大。生长牙齿的齿骨又细又弱,上牙大约有27颗,下牙有20颗,呈扁平的叶子形状,前后边缘还都有锯齿。许氏禄丰龙的脖子挺长,有10个颈椎(脖子部位的脊椎骨)。它的背椎(背部的脊椎骨)有14个,荐椎(腰部的脊椎骨)有3个,尾椎(尾巴上的脊椎骨)有45个。它的颈椎和背椎都相当粗壮。许氏禄丰龙前肢短,后肢长而且粗壮;前后足都有5个指(趾)头,后足的趾骨比前足的指骨强壮;前后足的第一爪都发达。由此推测,它活着的时候可以用后足站立和行走,尾巴拖在地上起平衡作用。在觅食或休息的时候,它也可以前肢着地。

许氏禄丰龙生活在大约2亿年前,是侏罗纪早期的素食恐龙,也因此成为最早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恐龙之一。它经常游荡在湖泊或沼泽岸边,以茂密的细枝嫩叶为食,不过,它也很可能偶尔吞食一些能够容易捉到的小昆虫。
却原来许氏--是杨钟健的导师德国人许耐!吃水不忘挖井人,杨钟健是好学生,不是那种数典忘祖的势力小人。
 



           瞧这家伙小细脖,细长的长颈--光线不怎么好,上个记录版的许氏禄丰龙。


食肉龙肉搏食草龙,这是恐龙影视片常见的场景,请看龙打架:


 





    再说说著名的马门溪龙。多次出差重庆,就是没机会去合川看看闻名的马门溪龙出土地。

    重庆市的合川马门溪龙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属于大型蜥脚类恐龙,体长22米,肩高3.5米,头小,颈长达9米,颈几乎占了体长的一半。合川马门溪龙是中国恐龙群中最闪亮耀眼的明星,它所挖掘出土的是上沙仙庙组地层,原来堆积在河流的紫红色砂岩、泥岩。这条巨龙出土时除了脑袋和前肢外,完整保存硕长的颈子有17到19节的颈椎,它利用长颈采食树稍顶端的枝叶,就像长颈鹿一般。在颈椎下方具有显着的柱状突出,彼此交缠叠置增加颈子的稳固,免于折损。颈椎与背脊椎都具有后凹型椎体。而椎骨是由四到六块椎体构成,神经棘癒合在一起。尾椎的前16节椎体是前凹型,神经棘低平,并且尾椎前後分叉。马门溪龙自己建构成一个马门溪科,杨锺健指出它与梁龙科有亲缘关系。

    它的骨架太长了,占据了整个展厅,我的相机无法收进来他的全部。且看它的大腿骨--借用成语--管中窥豹 略见一斑。
下载 (119.29 KB)
2010-2-2 10:11



    发个霸王龙大脑袋滥竽充数吧--来自加拿大古动物博物馆的骨架模型--舶来品。


 


    请看恐龙蛋的化石。
 








    镇馆之宝还有不少呢,且看黄河象(黄河剑齿象)


    镜头推向遥远的250万年前的甘肃省合水县,有一头大约有60岁左右年迈的大象到河边喝水,不小心滑到了河里被泥沙掩埋,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黄河剑齿象是世界上保存化石最完整的大象,也是亚洲所发现的大象化石中最大的,它的身高3.81米,骨架总长(门齿基部至尾的下垂部)4.52米。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它全身的骨骼只有垂下来的尾巴没有找到。科学家分析可能它在陷进泥沙时尾巴露在外边,因此腐烂掉了,没有保存为化石。

    那么为什么黄河象的其它骨骼在经历了250万年后还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呢?科学家们分析,黄河象被泥沙埋没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地壳变动,没有经过流水的搬动,而且保持着不站不卧的姿势,这就证明黄河象埋藏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
 



    庞然大物的锯齿獠牙啊。

    除了千百万年的化石标本,也有上个世纪1976年捕获的鱼类标本--拉蒂迈鱼-舶来品--也是镇馆之宝。






   这条拉蒂迈鱼标本是1976年在科摩罗海域捕获的,1982年科摩罗政府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将这一珍贵标本赠送给中国,当时我国政府赠送了科摩罗政府两台拖拉机和一些农具作为回报。目前中国只有六条这种鱼的标本,这也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镇东伦敦海港的一条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仔细地挑拣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上世纪生物学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洋探险故事拉开了序幕。让拉蒂迈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闪耀着逼人蓝光的怪鱼。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条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其肉质肢体状的鱼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拉蒂迈把鱼运回了博物馆,请人鉴定,可谁都不认识,博物馆客座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圣诞节前夕的南非天气炎热、潮湿,鱼身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大约1.5米长的怪鱼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镇上只有太平间和食物冷冻库具有足以容纳这条大鱼的冷藏设备。拉蒂迈请求帮助都遭到了婉言拒绝,无奈之下找到了少许福尔马林用报纸浸湿后包裹鱼身,以延缓鱼体的变质。
    12天之后,拉蒂迈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过拉蒂迈所画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空棘鱼,它们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前就同恐龙一起灭绝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限于留在岩石上的片断记录。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拍电报给拉蒂迈,让她精心保管标本。但史密斯担心的最坏情况还是已经发生了。蓝色的怪鱼已成为一具剥制标本,只保留下来皮肤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与组织都作为垃圾倾倒到印度洋中去了
    拉蒂迈小姐绘制的第一条拉蒂迈鱼草图。凭借这张图,史密斯判定空棘鱼“起死回生”了。
    这条鱼后来被命名为拉蒂迈鱼。空棘鱼“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澜,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这一发现时,开篇用了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一句话“非洲总是可以发现新东西”。第一条拉蒂迈鱼是在南非查郎那河河口外捕获的,当地水深约70米。为了寻找第二条拉蒂迈鱼,史密斯夫妇花费了整整14年时间,走访了非洲东海岸所有的小渔村,并四处悬赏。
    1952年,又是一个圣诞节前夕,拉蒂迈鱼在科摩罗群岛终于再次现身。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军用直升飞机,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以后在科摩罗海域又有近两百条被捕获。科摩罗政府赠送给中国共四条,分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
    1997年在距科摩罗有半个地球远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国青年尔德曼偶然发现,拉蒂迈鱼的地理分布也成为新的需要解答的谜团。

    拉帝迈鱼为何被称为“活化石”:
    有关追踪拉蒂迈鱼的故事很多,每一位见到拉蒂迈鱼的人都会被它深深吸引,它把我们引向了逝去的年代,告诉我们4亿年前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模样,它们在水中是怎样生活的。
    大约4.1-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就是从这类鱼中演化而来的。肉鳍鱼类跟形态各异、种属繁多的辐鳍鱼类同属于硬骨鱼纲中两个独立的亚纲。肉鳍鱼类虽然直接关系到四足动物的起源,然而现生种类却非常有限。在拉蒂迈鱼被发现之前,我们只知道3种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鱼,其他资料都来自化石记录。空棘鱼是肉鳍鱼类中非常保守的一个支系,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的体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也是史密斯根据一张草图就能辨认出拉蒂迈鱼是空棘鱼,并称它为“活化石”的原因。
    锲而不舍的女孩子-拉蒂迈,使我们知道了活化石的秘密。

    古动物馆还有一部分是古人类展示。我想,还是等我去了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中国猿人发现地,找些灵感再写吧。
    感谢中国地理网会员俱乐部组织的这个活动。

    对了,古动物馆门票20元,儿童和老年人减半。从北京动物园出来,顺便去溜达溜达,也看看古动物吧。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