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争霸2奥丁模型:牢记嘱托推进特区宏伟事业——写在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0:42
牢记嘱托推进特区宏伟事业——写在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叶志卫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第二次来到深圳。图为邓小平在下榻的迎宾馆与当时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领导交谈。   江式高 摄(本报资料图片)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20年前的今天,1992年1月19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踏上深圳这片热土。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

  南方谈话,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弹指一挥间。20年前改革抉择时刻振聋发聩、举世瞩目的南方谈话,如今已经催生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20年来,在中央和广东省的关怀、领导下,深圳经济特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敢闯敢试、锐意创新,在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艰苦探索中,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展望未来,深圳干部群众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将更加坚定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充满使命感的特区人,20年来,牢记一代伟人的殷殷嘱托,从历史回响中汲取前行的智慧,满怀豪情继续描绘“春天的画卷”,再造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书写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宏伟事业的新篇章。

  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全面推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历经多年风雨,写有这句口号的标语牌,依然矗立在蛇口街头,在刚刚打破计划经济禁锢的1980年代,特区人用最朴素直白的语言,向世界诠释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开改革开放之先河,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在上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递增2.8%,中国年递增9%,深圳年增45.8%。

  然而,特区改革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的同时,也惹来姓“社”还是姓“资”的非议。

遥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受“左”的思想干扰,随着苏东剧变、国际风云突变,“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在中国还是个极为敏感的禁区。高天疑云,山雨欲来,改革到底往何处去?

  1992年1月,邓小平的目光关注着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南方,他再次踏上深圳,这座由老人家亲手倡导创办的经济特区。东方风来,满眼春色。南方谈话中,他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重要论断,使困扰人们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得到廓清,中国开始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曾经泾渭分明的概念联系起来。南方谈话,成为改革开放的转折点,给深圳特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同年党的十四大定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针的基调,让中国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国贸大厦旋宫“邓公厅”,邓小平视察国贸的大幅照片挂在墙上,伟人慈祥的目光凝视前方。走进其间,南方谈话犹如黄钟大吕,仍在耳边回荡,经久不息。

  车水马龙的深南大道边,深圳市委大院门口,每天清晨,当初升的太阳照耀到“孺子牛”的时候,勤劳的深圳人就开始了一天的耕耘,深圳又开始了生机勃勃的一天。

  如果说特区建立之初,“杀出一条血路来”,靠的是孺子牛精神;那么,当改革进入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深水区”,靠的还是这种埋头苦干、舍我其谁、锐意进取的拓荒精神。

  当思想障碍扫清,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内大刀阔斧地展开。

  1992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特区立法权。不久,市人大通过的首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法规即彰显深圳的改革魄力——1993年4月,《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获得通过,两部法规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公司法规。刚刚获得立法权的深圳,“第一刀”就切在市场主体上,用法治保障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成果,意味深长。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创造了450多个“全国第一”,120多项“世界首创”,不少都是关于经济改革,每一个突破都给计划经济撕开了道道裂口,每一项改革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中央始终关注支持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到深圳,为特区建立15周年题词,为正待破局的深圳“二次创业”指明方向,特区发展要从依靠特殊政策转移到提高整体素质上来,要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

  阳光照在孺子牛身上,改革、创新,永不停下耕耘的脚步。

  1997年5月,在全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深圳市主要领导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深圳建立的以十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以及推动改革的经验,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充分肯定。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深圳始终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勇于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从而使得深圳率先从计划经济僵化体制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目标,把改革推向更深的层次、更宽的领域,找到了把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的路子,为全国的改革探索新路,提供经验。

  发展市场经济,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怎么办?繁多的行政审批必定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约束乃至阻碍。从1997年起,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深圳已完成的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加强深圳的廉政建设、打造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国贸大厦,这座创造了“三天一层楼”奇迹的当年深圳第一高楼,见证了早期的“深圳速度”,也聆听过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谈话,今天,这座大厦的物理高度逐渐被其他楼宇盖过,但其因南方谈话彰显的精神高度,会永远让人铭记。

  坚持敢闯敢试,谱写发展新篇

  莲花山顶,矗立着小平同志塑像。一代伟人迎风向前,神情坚毅而自信,他注视着南海之滨的深圳,目光深邃。

  市场观念、市场规则、市场力量……经济特区以市场之名引领着变革,成为中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急先锋”和标杆。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深圳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南方谈话言犹在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深圳博物馆门前的草坪上,一位肌腱发达的巨人,奋力撑开四方门,表情坚毅不屈。这尊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的雕塑,立于南方谈话后一年1993年的7月,它本来不为人所知,曾经有人叫它“开放”,有人名之曰“巨人”,今天,深圳人都知道它的名字叫《闯》。

  “闯”,是时代赋予深圳的使命。

  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参与国际竞争。这是深圳大胆地闯的一个缩影。2000年5月,深圳提出了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充分发挥深圳毗邻港澳和国际市场的优势,鼓励、支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进行发展,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促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竞争。2007年6月15日,深圳更是正式发布《关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定》。

  如今,经过10多年的拓展,深圳企业正在大规模地走出深圳,走向世界。据统计,深圳境外投资遍布世界112个国家和地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深圳孕育发展起来的华为、中兴,堪称中国民族跨国企业的范本。来自市场经济发展最早的深圳企业,对市场最敏感,他们“走出去”、“闯天下”,鲜活地体现了新时期敢闯敢试、锐意创新的“深圳精神”。

  “闯”,深圳需要突破常规,走出一条新路。

  高科技是深圳披荆斩棘的利器。为了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资本的对接,深圳开创性地打造了一个有形的国家级、国际化市场交易平台。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其规模宏大的场面,让很多人记忆犹新。这个其后发展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展会,留下很多精彩动人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首届高交会留住了“小企鹅”,今天,腾讯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借高交会起飞的企业举不胜举,迈瑞、朗科等知名企业都是在高交会上引起投资商的关注,实现企业的大发展。

  2009年,被称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深交所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上市交易,一个立足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和培育的创业板市场,在磨砺10年之后,终于开张了。

  文化产业发展,也是一个精彩而生动的印证。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吹响“文化立市”的号角,确定了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的目标和“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文化立市”战略的提出,是保证深圳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上海世博会上,深圳馆的“大芬村—— 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这个故事阐述大芬村通过大量复制油画,加入到全球化产业链条,现在又开始探寻原创转型之路的历史。谁曾想到,这个仅有0.4平方公里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单位”,过去是一个不起眼的城中村。

  2004年,首届“文博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文博会采用委托承办的方式,由深圳报业、广电两大文化集团承办,国家有关部门、广东省、深圳市政府全力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深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政府职能的效用。

  华强文化科技、华侨城、文交所、大芬村……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深圳摸索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模式,它们在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中,逐渐拥有较强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

  “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这个秉承“文化立市”理念的城市中,《春天的故事》唱响全国,《走进新时代》奏响时代强音,《走向复兴》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全国听众的喜爱……在经济快速起飞的同时,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

  时光流逝,巨人表情更加坚毅,体魄更加强壮。时光流逝,抹不去的是珍贵的记忆,1992年那个春天,“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那句教诲,时刻在深圳人耳边响起。

  推动科学发展,再造火红年代

  仙湖植物园,一棵茂盛的高山榕面对波光粼粼的湖水,清澈如镜的湖面倒映出高大的身影;高山榕背靠着郁郁葱葱的大山,生机勃勃,树下的石碑上刻着金色大字:“邓小平手植树”。

  20年,高山榕从一棵幼苗长成大树,在它吸收阳光雨露之时,深圳经济特区不负历史重托,在中央和省的关心关怀下,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广空间,坚持在国家战略、国际视野中审视自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在创造经济特区新的辉煌的同时,也创造了属于一座城市自己的美好生活。

  就如高山榕的成长需要根深一样,深圳也需要改革创新的“根”和“魂”才能茁壮成长。深圳为这“根”和这“魂”立法,使改革创新成为深圳的工作常态,成为深圳前进的不竭动力——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

  树枝永远有伸展的天空,根须永远有下探的土地;改革永远没有天花板,创新永远没有止境。

  2003年4月10日至15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广东考察工作。期间到深圳考察指导工作,明确提出深圳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要求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胡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成为后来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发端。

  总书记的关心与厚望,激励着深圳特区在新时期的改革建设发展。改革浪潮风起云涌,时代在呼唤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开路先锋,探索一条科学发展新路。

  为了克服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难题,深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出台了国内首个《“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以单位产出取代经济总量,以效益上升取代GDP增长,以无形资源取代有形资源……并以新指标考核各级干部政绩,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走出一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的升级之路。

  2005年,深圳推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调控指标体系;2007年,在全国首次推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出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2010年,“民生幸福城市”蓝图绘就。深圳研究机构还推出了文明指数、和谐指数、幸福指数……一个个新体制新机制新措施,让科学发展成为“硬约束”。

  2010,深圳经济特区的而立之年。9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郑重向世界宣告: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经济特区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一年之后的8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莅临深圳,出席第26届世界大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的“春茧”里,雾气飘渺的舞台中央升起了一对展翅欲飞的五彩风帆,一位白衣少女手持小提琴,在风帆顶端讲述《春天的故事》,“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伴随着这熟悉的歌声,取材自《闯》的巨人,推开面朝大海的世界之门。

  “从这里开始”,肩负新的使命,深圳再次出发。

  “追求‘好’、力争‘快’、坚持‘特’、突出‘新’、立足‘干’。”市第五次党代会吹响了前进号角:在新的起点上,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新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2007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近年来,深圳不断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包括大力发展高科技、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走出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9年,深圳又出台了新能源、生物医药、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和发展政策,一个实施自主创新的城市渐次浮出水面;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从“经济特区”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深圳将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先行先试、取得新的突破,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到特区范围,深圳将更加长袖善舞;

  ——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强调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一枚深度改革的棋子落下,再次彰显出一个城市探索的勇气。

  ——2010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强调要以“五个率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以28条硬举措推动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

  ——针对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新挑战,深圳积极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大胆尝试,推陈出新,一些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职责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你们要搞快一点!”20年后,回想起那个春天,在蛇口码头,临行前的小平同志突然转过身来殷切嘱咐。今天,深圳不仅快步向前,并且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好。

  “仙湖有一棵高山榕,一双巨手把它栽种。它给深圳儿女带来祝福,它向神州大地传送春风……”一首《仙湖有棵高山榕》,唱出了深圳人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深深怀念和感激。

  如今,这棵挺立在仙湖植物园的高山榕,在青山碧水间呼吐晨风,吸纳朝阳,已经华盖如伞,生机勃发,一个更美好的深圳未来,也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