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斗凌天2.0p闪:杨度 “纵横家”南北斡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21 08:53:35

杨度 “纵横家”南北斡旋

已有132人阅读 2011-03-1002:45   新京报  

    杨度(1875—1931)

  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卷席而至,清廷穷于应付。时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相当于今总理)的奕劻想到了袁世凯。

  1908年,与摄政王载沣不睦的袁世凯奉命“回籍养疴”,一直在河南彰德韬光养晦。鉴于袁世凯与皇族之间的互相猜忌,奕劻一时之间难以寻到合适的说客,向协理大臣(相当于今副总理)徐世昌问计。徐世昌向奕劻推荐的说客人选,是湘潭狂生杨皙子,即杨度。

  ■ 那一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杨度旋离京赴河南彰德,游说袁世凯出山。

  10月14日,杨度劝袁不要应命袁乃以“足疾未愈”谢绝。

  11月15日,与汪精卫发起“国事共济会”,宣布其宗旨为“使君主、民主一问题,不以兵力解决,而以和乎解决”。

  12月5日,宣布解散国事共济会,始与黄兴函电商讨南北议和问题。

  12月中下旬至翌年初,在沪秘密斡旋南北议和。

  彰德献谋

  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相继去世,出任摄政王的载沣差点杀掉屡受猜忌的汉臣袁世凯。袁世凯失势后,隐居彰德,足不出户,以避锋芒。朝中官员纷纷对袁世凯避之唯恐不及,对袁世凯怀有知遇之情的杨度却向各地宪政公会会员发文,称“大丧迭至,宵小乘机,大局堪威”之际,宜“谋秩序之维持,图宪政之进步”,勿为“浮词煽惑”,“嫌疑影射”。杨度还与袁世凯时有书信往还,与袁在北京的长子袁克定也关系亲密。以其与袁世凯的过从交往,当仁不让,杨度是最佳说客。

  10月14日,杨度奉奕劻之命,星夜前往彰德。不过,杨度着急前往彰德,却与奕劻的如意算盘相反。杨度劝袁世凯不受“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一职,继续韬光养晦,以待时变。杨度认定,事态会进一步恶化,清廷将不得不对袁世凯不断加码。袁世凯乃以“足疾未愈”为由谢绝出山。

  事情果如杨度所料。清廷在革命形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不断对袁世凯出山加码,最终许诺袁世凯重新组阁,袁这才迟迟从彰德出来收拾残局。时任清廷皇族内阁统计局局长的杨度彰德献谋,瓦解清廷,在传统士大夫看来,是谓“食其禄而不忠其君”。

  擅权变,用权谋,是纵横家的手段,为儒家士子所不取甚或不齿。但杨度所学,恰恰不是“功名之学”,而是帝王之学杂以宪政之说。正是“帝王之学”的学识背景,让杨度瞩目于袁世凯。

  “帝王之学”与君宪之术

  杨度生于1875年,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少小有大志,被人目为神童。杨度十三四岁时从学于湖南名儒王闿运。王闿运早年曾为曾国藩幕僚,曾劝说曾国藩反清自立为帝,被曾视为“妄人”而斥退,后专心讲学,学生达数千人。

  王闿运传授的学问,有三项,即功名之学、诗文之学与帝王之学。功名之学就是科考之术,光绪二十四年榜眼夏寿田便是此学的佼佼者;诗文之学,不为科考,齐白石即出自王门。但是王闿运认为,他最高深的学问———帝王之学却只有聪明绝伦的杨度能继承,因此视其为衣钵传人,倾己所有尽心传授杨度。

  王闿运传授给杨度的“帝王之学”,不外乎审时度势,辅君王以管霍之道,或乱世之中效法诸葛孔明,成明主以成霸业。杨度年少即得大名,自恃天下英才,狷狂放傲,甚至于讥讽诸葛亮不善用兵,“隆中三分之策,幸而获成”。

  1902年,杨度不顾王闿运劝阻,东渡日本入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1905年7月,杨度与孙中山相会于东京,“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数度激辩后,两人握手言和并约定:“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1922年,杨度的君主立宪实践失败后,果履行承诺加入了孙中山的国民党,为北伐出谋划策。)

  孙中山向杨度介绍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法,杨度则回以金铁主义。1907年,杨度发表14万字的《金铁主义说》弘论,金代表经济,铁代表军事,即富国强兵。在宪政问题上,杨度认为,只要清廷同意君主立宪,即可承认其合法性。杨度的君主立宪方案,与日本和德国在当日的成功不无关系,最为关键的是需要强人或者权威来领导国家走上“金铁主义”。1902年,杨度在一次与日本学者的辩论中,日本人称袁世凯为李鸿章之后中国最有耀眼的政治明星,杨度开始注意袁世凯。

  1906年,杨度与梁启超代五大臣撰写考察各国宪政文,成为清廷的“宪政专家”。1908年,张之洞、袁世凯联名保奏杨度“精通宪法、才堪大用”,清廷遂授杨度“四品京堂候补”。袁世凯还特意在颐和园外务部公所召集会议,讨论开设国会利弊问题,由杨度给在京的达官贵人们讲解立宪精义。

  这一年,杨度游陶然亭,兴趣盎然,题诗:

  昨夜东风吹梦远,梦里江山更好。

  “纵横之策”与南北和议

  1911年12月,袁世凯组阁成功,南北和谈进入正式议程。杨度联合刚刚从狱中放出来的汪精卫共同策划了国事共济会,该会宗旨,是消除民主立宪党(即革命党及附议革命的立宪派)与君主立宪党(赞同维持君主制的立宪派)之党争,主张南北和谈,政体问题交由国民公决,消除不必要的流血。杨度的立场,随着袁世凯的转变,由君主立宪,转向了“民主立宪”。

  1911年12月9日,黄兴电告汪精卫,请转告杨度,若袁世凯能迅速推倒清廷,“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杨度将此意转陈袁世凯,袁世凯即派唐绍仪为代表,杨度秘密协从,南下上海议和。

  杨度到上海,即向南方表示“革命军的成败关键,在于袁项城的向背如何。袁并不打算做曾国藩或李鸿章。但是,如果硬逼着他走上这条路,革命军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曾李,是平定太平天国,再造清室咸同中兴的晚清重臣。杨度如是说,是威胁革命党人让步,并暗示袁与清政府的利害并不一致。

  在议和期间,杨度数次公开批评满洲皇族,“大张立宪之帜,破坏阻挠不遗余力”。并力主“民主立宪”,以免国家分裂,为他人所乘。

  南北和议,数方利益几度博弈,谈谈停停,停停打打,北洋军数次威胁南方,要重启战端。最终,实力占绝对优势的袁世凯胜出。而南方在谈判中所得到的实质性胜利,也仅清帝逊位一项。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杨度为袁世凯顺利完成了南北和谈,践行了他的纵横之策、帝王之学,从此,开始了他辅佐强人实现富国强兵之路。

  1915年,杨度为筹安会六君子首领,力推袁世凯称帝。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称“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次年6月,袁世凯卒,据传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杨云慧《回忆我的父亲杨度》、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杨度集》、河汉文与杜迈之编著《杨度传》等资料。)

  ■ 杨度文墨

  题袁世凯挽联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题王闿运挽联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题孙中山挽联

  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 回眸与追忆

  被政治这把剪刀剪变了形

  杨念群(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度曾孙)

  杨度一生几起几落,毁誉荣辱似乎总是如影随形缠绕上身,原因是无论传记还是评论,都愿意把他当变色龙式的“政客”加以对待,然后用政治这把剪刀裁来剪去,结果可想而知,拼贴出的图像肯定是要变形的,因为一剪刀下去,杨度不是被贬成了“鬼魅”就是被捧成了“圣人”,于是滑稽尴尬的场面不时会出现。

  ■ 杨度轶事

  蔡锷遗嘱求宽恕杨度

  同为王闿运门生的蔡锷在遗嘱中说“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晓波 新京报系列插图/鲁嘉